第四章 工业经济发展(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工业经济
第一节济源锅炉厂
济源锅炉厂是东马蓬村办集体企业,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济源
乃至河南的明星企业,锅炉产
品销往全国10多个省区,年产
值数千万元,从业人员超百人。
曾经为村里的教育发展、村政
建设、农业现代化、村民就业
兴业和生活改善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从1969年建厂到2005年完成改制,济源市锅炉厂历经沉浮,最终于2007年破产。
历任厂长有崔宽跃、王长发、毕和中、崔国星;资深副厂长有崔聿威、崔和平、崔国强、王振合、李立彪、崔铁山;技术骨干有胡太安、翟会星;高级技工有李全福、王海清、王二留、王振东、王长海;工程师有潘新民、琚小波、李小红(女,二组)。
1969年以前,东马蓬村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除发展农业外,集体经济也允许搞副业,东马蓬村工业经济的起步,是由村里的一个“能人”促成的。
1969年,东马蓬人琚立德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县劳动服务公司任经理。由于工作关系,他认识了到饭店食宿的坡头乡连地村同姓族人
琚建民,并成了好朋友。当他得知琚建民曾经是个锅炉生产的行家里手时,就想,为啥不能利用人家的技术,在村里搞个锅炉加工企业呢?
琚立德立马邀请琚建民到村里见党支部书记李照义和大队长琚恒端。支书和大队长敏锐地捕捉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商机,而且当时的政策也允许农村搞集体副业,所以,村干部经过研究决定由村里投资兴建企业,聘请琚建民为技术员。支部书记李照义爱人杨仙英亲自给琚建民等人做饭,直到企业正式开工。
没有人员、设备、资金怎么办?村里从各生产队抽调了12个社员,加上琚建民请来的钳工张跃然、焊工卢发家等从事锅炉制造的技术人员4名(其中3名曾是西安劳改锅炉厂服刑人员),凑齐了职工队伍。村里又很快筹集几百元,买了一台电焊机,琚建民从洛阳借来了部分切割工具,一个锅炉加工企业就兴办起来了。首任厂长琚立祥,副厂长王长发,财务管理毕和中。
当时没有建厂房,就是一个流动加工厂,十几个人,哪里有活到哪里,风里来雨里去。工人们依靠最原始的炭火和铁锤,纯手工为当时的济源针织厂“敲出”了蒸发量为0.2的锅炉,为县手工业管理局“敲”出了一台烧热水的茶炉,为县电业筹备处“敲”出了一台茶炉并铆焊了一台汽车大梁,为济钢焊接了一台200吨的立式油罐,为洛阳洛宁八一机械厂焊制了一台茶炉,为县树脂厂制作了一台4T快装锅炉。
当年,除去成本,流动加工厂收入8万余元。大队用加工厂上缴的3万元用于农田水利改造,使农田全部变成水浇地,划拨9千元改
善村小办学条件,村务开资和村干部工资也不再从各小队摊派。
加工厂的业务开展起来后,一度引起有关部门的质疑。当时受“极左”思想影响,城关税务所负责人通知时任负责人的琚立祥、王长发和毕和中等,到所里询问情况,指出该加工厂不仅属于未经批准的企业,而且村里私自使用劳改人员,存在阶级路线不清的问题。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使用劳改人员确实是政治问题,村干部顶不住压力, 1970年9月,成立不到一年的加工厂解散。琚建民到洛阳大路,组建了洛阳锅炉厂。
1974年,经大队干部研究,由时任民兵连长的崔宽跃负责,重新召集先前的工人,在村西空地二次建厂。这次,没有聘用外地的技术人员,工人们依靠先前学到的技能,继续承接加工、安装和维修业务。
1976年,在湨河南100米处,盖起建筑面积为80平方米的4间厂房。
1978年崔宽跃任大队长。9月,他辞去厂长职务,由王长法任厂长。期间,厂里生产的锅炉开始销往四川、河北、浙江等地。
锅炉厂的兴办,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也得到显著改善。村里用企业创下的经济效益,先后购置了联合收割机、东方红拖拉机、旋耕机和播种机等大型农业机械,实现了全村农业机械化。同时,困扰村里多年的学校教师工资、村集体电费、生产机耕费及村务开支问题,也都得到了解决。大队给各生产队每年拨款1万元,副业反哺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业收益,还提高了村民整体收益,短短
几年时间,村中一个劳动日由0.5元提高到1.3元,成为当时的济源富裕村。
1979年,在县磷肥厂工作的毕和中受崔宽跃邀请,进入锅炉厂工作。1980年,毕和中接任厂长,王长发任副厂长。
1980年,国家对全国锅炉行业进行大整顿,作为特殊行业,锅炉厂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合格厂房、不具备生产检验条件,被国家强制勒令叫停。
1980年10月开始到1981年10月,锅炉厂积极整改,新投资扩建了1000平方米的大型厂房,但仍未达到国家验收要求。根据现实条件和业务需要,村里决定先申请锅炉安装资格证。新乡地区劳动局锅炉科按锅炉安装必备条件要求,审查批准并颁发了锅炉安装资格证。
为尽快达到生产锅炉的必要条件,安装队先后从531、焦作群英机械厂、焦作煤校聘请了6位技术人员,添置了交流、直流焊机以及系列切割设备,配置了X光机、超声波探伤仪、物理试验机等检测设备。同时,开始重视人才的培养,王长海、翟秋战通过培训,取得了无损探伤员资格证书,选派李立彪、崔铁山到西安交通大学学习锅炉生产技术。
为了尽快通过省里验收,厂长毕和中和办公室主任崔国兴一趟一趟往省里跑。当时没有打印机,所有的申报技术资料全部需要一张张手工书写,厚厚的资料装满了一个重重的一大提包。
一次,毕和中和崔国兴两个人带着提包,坐长途汽车到省里去,
途径沁阳时,一不留神提包不翼而飞,两个人焦急得到处寻找,最终也没有找回。回来后,只好让4个技术人员花费了10多天时间,重新补齐了全部资料。经过艰辛努力,在取得锅炉安装资格证后的1985年,终于又取得了国家颁发的E级锅炉生产许可证,对锅炉厂经营业务的扩展和东马蓬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决定性作用。
1983年,新乡地区锅炉焊工技能比赛在531兵工厂举行。王二流、李全福夺得比赛桂冠。
1986年1月1日,崔宽跃主持三套班子会议决定:扩建热水锅炉厂三期工程,成立7人领导班子,组长茹国喜,成员崔宽跃、毕和中、崔玉威、王长法、崔和平、崔国强。
1988年,村办锅炉厂规模扩大,新修厂房2座,面积4000平方米。
1992年10月,毕和中调任轵城镇机械厂支部书记。王传明、崔国兴成为新一任厂领导,锅炉厂新厂区开始扩建。不久,王长发、王振合分别担任锅炉厂厂长和安装队队长。
1994年,济源锅炉厂搬迁新址,同时成立济源神马实业集团公司,下设锅炉制造公司、锅炉安装公司、科达电器公司和农业开发公司等4个实体经济组织,注册资金399.58万元,总固定资产523万元。
1995年,锅炉制造公司、锅炉安装公司、科达电子公司、饮料厂等4家企业共创工业产值2200万元,联合体工业产值1500万元,个体工业产值300万元,村人均年收入2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