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_一个文献综述_邬晓霞
社会治理 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文献综述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市民等各方面的努力,协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治理旨在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
本文将从社会治理的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理论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综述。
社会治理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当时,社会治理被定义为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政策和行动来解决社会问题和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治理的概念也逐渐演变和丰富。
现如今,社会治理被认为是政府、社会组织、市民等各方的共同责任,通过合作、协商、参与等方式,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政府主导的社会治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和市民的参与相对较少。
第二阶段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政府开始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并与之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第三阶段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强调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三者之间的合作和共享责任,实现社会治理的共治。
社会治理的理论包括社会合作理论、社会契约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
社会合作理论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协作,通过合作实现社会共同利益。
社会契约理论认为社会成员之间存在一种无形的契约关系,通过遵守契约约束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的重要性,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可以提高社会的治理效果。
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包括社会参与、社会调节、社会服务等。
社会参与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组织和市民的参与,可以提高社会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社会调节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整社会利益的分配、社会关系的协调等方式,实现社会的平衡和稳定。
社会服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提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而言,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等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城市治理_一个文献综述_邬晓霞
大,具有融合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实力。
这些情况表明,把农产品加工业定位为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业态十分必要。
此外,近年来休闲农业发展突飞猛进,且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高度体现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的理念,市场空间十分广阔,也是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值得高度重视和借力的重要业态。
3.明确融合的主体在新型经营体系。
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千家万户的农民都要行动起来,但由于我国农户经营规模狭小,特别是传统小农户很难在推进融合发展上发挥大的作用。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既要调动广大传统小农户的积极性,更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
4.明确融合的保障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
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重在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的作用,政府不能够包办,也无法包办。
但是,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
特别是在当前各方认识尚不尽统一、各地工作头绪尚不清晰的情况下,尤其需要通过规划等指导性文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原则方向和目标任务及措施。
二是加强示范引导。
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在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及领域,通过总结发现树立一批融合发展的先进典型,加强宣传推广,促进由点到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十分必要。
三是加强政策激励。
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对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得好的地区和经营主体等,通过财政奖补、税收优惠、金融扶持、通报表彰等形式给予适当奖励,推动形成争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构建起长效的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机制。
⑨参考文献①②④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载于《经济日报》2016年2月25日。
③⑤课题组:《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要有新思路》,载于《宏观经济管理》2015年第7期。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城市社区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思考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简单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献综述社区是社会结构中较为基本的社会单元,而社区治理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工程。
目前,我国社区治理改革已取得较大成绩,逐步形成了多元合作治理的新格局。
但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仍存在政府与社区互动不足、治理结构设置不合理、制度不规范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
本文综合梳理国内外社区治理方面的研究文献,思考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简单建议。
一、国外关于社区治理研究的重要观点(一)社区支持系统(CSS:Community Support System)社区支持系统在美国的社区医疗保障制度构建方面贡献突出。
目前,较为明确的社区支持系统概念是由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提出的:社区支持系统是一个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帮助,满足其生存发展需求的服务网络,它可以使弱势人群免于在社区内遭遇歧视或排挤。
美国学者Judith Clark Turner、William J. TenHoor(1978)指出了社区支持系统需要包含的几大要素:对目标人群需求状况进行严格评估;协助目标人群获取受助资格;社区支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可以持续满足人们生存、工作的需要,直到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在系统内的各个部分严格保护目标人群的权利,包括社区内及社区外,例如社区成员在社区外医院、企业的权利也要得到该支持系统的保护。
(二)社区能力建设(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国外对于社区能力建设的定义较多,角度也各不相同。
社区能力建设的代表性观点主要由Labonte R.、Laverack G.等学者提出。
Labonte R.及Laverack G.(2011)认为社区能力建设是社区领导组织为了向社区成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在完善社区议事流程、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国内近10年城市治理文献综述
国内近10年城市治理文献综述
赵挺
【期刊名称】《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纵观城市治理研究的相关文献,从学科的角度看,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共管理学(市政学)、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建筑学(城市规划),其中又以公共管理学为最多.本文综述主要以公共管理学学科角度的文献为主.从研究的主题看,主要集中于城市治理兴起背景、城市治理基本含义的界定、城市治理模式研究、城市治理的分析框架、城市治理实践、城市治理效果评估、城市治理研究的反思七个方面.
【总页数】7页(P26-32)
【作者】赵挺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0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
【相关文献】
1.国内近五年基本公共服务文献综述 [J], 郑宪
2.《黑暗的心》国内近15年文献综述 [J], 关贞兰;孙梦;
3.《黑暗的心》国内近15年文献综述 [J], 关贞兰;孙梦
4.近五年来国内关于社会组织融入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J], 嵇知明;陶林
5.关于"涵化理论"的文献综述
——选取国内近五年(2016-2020年)文献 [J], 马雪惠子;金玉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治理综述
城市治理研究综述李忠民汤哲铭随着近20年来城市在经济、社会、政治上的巨大变迁,城市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节点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城市治理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重点,包括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公共行政学等在内的多门学科,对城市治理的多方面内容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研究。
在过去的10多年间,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诸如把公司治理理论引入城市治理之中、对城市治理模式的不断丰富、城市治理学科与各种学科的交叉融合等。
据此,本文针对国内外城市治理理论,对发展中的城市治理理论进行综述性研究。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从文献概览的角度回顾了治理的概念与城市治理定义,并且整理了有关城市治理模式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结合公司治理的成熟理论对城市治理结构问题进行拓展性分析;第四部分根据已有的研究界定了城市治理的主体以及进一步分析了主体之间的博弈;第五部分将城市治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第六部分讨论了有关城市治理目标与城市治理绩效标准第七部分给出一个评论性结论。
第一部分、城市治理概述一、治理的概念及内涵研究城市治理问题,必须弄清楚城市治理的含义,为此,首先应该明确治理的观念。
英语中的"治理"(governance)可追溯到古拉丁语和古希腊语中的"操舵"一词,原意主要是指控制、指导或操纵,与政府(government)的含义交叉。
迄今为止,对“治理”的理解仍众说纷纭。
但各种不同的理解都基于一个基本的共识既当今社会、(政府正式组织)并不需要垄断一切合法的权力,除政府以外,社会上的其他非正式(组织机构、单位、社团等)可以负责维持秩序、参加经济和社会调节,这成是治理概念得以存在与不断发展的基础。
目前全球的研究机构和学者提出的治理概念不下200个,在此,笔者将比较分同的和有较大影响的治理概念归纳如下。
全球治理协会报告:认为治理是个人与机构、工价与私人治理其共同事物的总和,多种多样互相冲突的利益集团可以借此走到一起,找到合作的办法。
城市治理重要论述应知应会知识
城市治理重要论述应知应会知识在当今社会,城市治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
了解城市治理的重要论述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城市治理的概念、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城市治理的重要论述。
1. 城市治理的概念城市治理是指城市各种力量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过程。
城市治理包括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和公民治理等方面。
在城市治理中,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市场、社会和公民等其他力量也不可或缺。
了解城市治理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城市治理的基本理论城市治理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契约理论、公共管理理论、民主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其中,社会契约理论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公共管理理论则强调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效率;民主理论强调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权利和义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强调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
了解这些基本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城市治理的本质和规律。
3. 城市治理的实践经验城市治理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国内外一些城市的成功案例和教训。
新加坡在城市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等方面都堪称典范;而我国的一些城市则在城市规划、环境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们也可以从一些城市的失败和教训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了解这些实践经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城市治理的现实挑战和应对之策。
总结回顾在我看来,城市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和公民等各种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只有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城市治理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城市治理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
只有不断完善城市治理体制和机制,才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城市治理和城市管理。
城市治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城市进行管理、调控和规范,以达到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管理是指通过行政手段对城市进行综合管理,包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本文将从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关系、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城市规划中如何加强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关系城市治理是城市管理的核心和基础。
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在城市治理中,城市管理是具体的实施工具和手段,是城市治理的具体体现。
城市管理是依靠行政手段来管理城市的各个方面,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规章和规划等,对城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
城市治理则是在城市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参与、民主决策、公众监督等方式,促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二、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可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竞争力。
城市管理能够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科学配置资源,提高城市的绿色生产力,改善生活环境,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可以增强城市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
通过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再次,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可以保护城市居民的合法权益,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通过加强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和公共安全,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三、城市规划中如何加强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城市规划应该立足于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其次,要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的衔接和协调。
社会治理 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方参与,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一、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
1. 新公共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采用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 社会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合作和互助关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社会创新理论:该理论主张通过创新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方面。
二、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1. 社区治理模式:该模式强调社区居民的自治和参与,通过建立社区委员会、志愿者组织等方式来实现社区治理。
2.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该模式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服务交给社会组织或企业来提供,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 数字化治理模式:该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电子政务等方面。
三、社会治理的问题与挑战
1. 社会治理的责任分配问题:如何合理分配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和角色?
2. 社会治理的协调机制问题:如何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来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 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治理战略研究综述
城市治理战略研究综述作者:郑蕾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4期【摘要】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额推进,城市改革方向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
城市管理以官僚制为依托,主张集权、强制、规范,现代城市治理则强调分权、参与、法治。
城市治理的理论基础是治理理论,是治理理论在城市的运用。
纵观近几年城市治理的研究文献,对城市治理战略研究的主题和工具增加,既有对本土经验的总结探讨,也有对国外理论及经验的引介,同时还引入不同的理论进行分析。
本文对我国近几年来的城市治理战略进行梳理,以期对城市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城市治理战略;多元主体;治理工具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公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带来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城市治理模式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为了实现有效的城市治理,使得城市治理模式适应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学者从各个方面,多种路径进行探讨分析,探求适合城市发展的治理体系,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一、城市治理战略研究的三维论域国内城市治理战略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模式和与评估,形成三个方面的主要研究领域。
(一)治理主体:公私合作共同治理在治理主体方面,初步达成“多元主体合作共同治理”的研究共识,但是对不同主体的角色定位尚待理清。
在对治理理念的界定方面,刘建平认为应从市场化、公共性和制度创新等方面阐述了城市治理转型的基本理念,提出应强化城镇化的市场驱动机制,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更加重视人的城镇化,引导城镇体系健康发展,走内涵式城镇发展道路[1]。
曹海军、霍伟桦提出运用协作式治理的理论框架来构建优良的城市治理体系和理顺新型的城市群府际关系,将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优化。
借助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理论,按照权力的转移方向来诠释协作式治理制度构建的理论逻辑,根据问题属性、资源分配、权责分担以及不同主体特性等要素,可以建构出与之相配合的协作式治理水平坐标体系,最终形成一个以“人的城镇化”为本、多主体共同治理、包容性强的城市群公共治理体系[2]。
城市治理的范文
城市治理的范文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城市治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城市治理指的是城市管理者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城市进行管理、规划和改善,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城市治理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城市治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社会服务等。
首先,城市规划是城市治理的基础。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合理布局城市的各种功能区域,例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使得城市的发展更加有序。
其次,城市治理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
保护环境是保障居民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城市管理者应该加强对城市空气、水质、噪音等环境指标的监测和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交通管理也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交通的拥堵和安全问题是城市居民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因此,城市管理者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提升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效率,引导居民减少使用私人车辆,促进可持续交通发展。
最后,城市治理还需要注重社会服务。
城市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城市管理者需要加强对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为了实现良好的城市治理,需要加强城市管理者的能力建设。
城市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善于倾听居民的声音,及时解决居民的问题和困难。
同时,城市管理者还需要与民众建立密切的联系,开展更多的社会参与,让居民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共同推动城市的发展。
此外,还需要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合作,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
总而言之,城市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注重规划、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加强城市管理者的能力建设,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和合作,才能实现城市治理的目标,创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城市社区治理研究》范文
《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治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城市社区治理是指以城市社区为基本单位,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和机制,协调、整合和利用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的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社区治理的内涵、重要性及现有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当前社区治理的现状,对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索和展望。
二、城市社区治理的内涵及重要性1. 城市社区治理的内涵城市社区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了对社区内各种资源的管理、协调和整合,以及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过程。
具体而言,城市社区治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社区居民为中心,关注居民的需求和利益;二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共治格局;三是运用法律、政策、经济等手段,推动社区发展;四是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 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城市社区治理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促进城市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有效的社区治理,可以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它能够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社区治理能够促进社区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最后,它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改善社区环境、提供服务等方式,使居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品质。
三、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及挑战1. 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社区治理的投入,社会组织参与度不断提高,居民自治意识逐渐增强。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分配不均、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手段落后等。
2. 城市社区治理的挑战(1)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协调问题。
政府、社会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何协调各方的利益和需求,形成合力,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2)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社区之间的资源分配存在差异,如何实现资源的均衡分配,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城市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城市管理作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方面。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城市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对城市管理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揭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热点问题。
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城市规划是城市管理的基础,两者紧密相连但又有着不同的重点和目标。
城市规划主要涉及城市的规划布局、土地利用和建筑设计等方面,而城市管理则更侧重于城市运营、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等方面。
然而,二者之间的界限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模糊,需要综合考虑。
城市管理的发展历程城市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演变。
早期的城市管理更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服务,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城市管理逐渐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向多元化、整体化的治理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城市管理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向1. 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管理城市管理需要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考虑可持续性问题,包括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方面。
近年来,许多研究聚焦于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
2. 城市治理与社会参与城市管理涉及到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市民、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
城市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需要通过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合作来实现。
城市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如何促进社会参与,提高城市治理的质量和效果。
3. 城市管理的创新与数字化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
智慧城市、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中,从而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城市管理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
结论城市管理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关注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社会参与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管理研究的蓬勃发展和创新思路。
《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2900字
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目录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1)一、关于社会治理的概念 (1)二、关于社会治理的问题方面 (1)三、关于社会治理的对策方面 (2)四、研究评述 (3)五、参考文献 (3)一、关于社会治理的概念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le Governance)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在治理理念的指导下,学者开始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展开对治理的讨论,如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区域治理、社区治理、社区治理等。
学者对社区治理研究的侧重不同导致其对社区治理内涵的概括略有差别,但总体上都包含了社区多元主体,主体间互动与协同,社区持续稳定发展和社区公共利益实现等方面。
如乔恩·皮埃尔(2013)认为社区治理是社区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相互合作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1]。
踪家峰(2013)认为,社区治理是指实现多元主体决策的制度机制[2]。
王佃利(2004)认为,社区治理是指政府、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在相互依赖中,通过沟通、协商、合作的机制,解决社区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增进公共利益[3]。
总的来说,社区治理是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而发展起来的社区管理方式,社区治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传统社区管理方式的扬弃,希望通过纳入更多的利益主体,并促进其相互协调互动,最终达到联合行动,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目的。
二、关于社会治理的问题方面中国社区数量多,社区之间发展差距大,不同规模的社区面临不同的治理问题。
学者对治理问题的讨论往往从一个具体的领域或者特定视角出发进行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道路交通和社区环境治理方面,赵蕾(2013)在研究中指出新建道路无法完全满足我国机动车增长带来的道路需求,缓解交通拥堵需要借鉴西方交通需求管理理念,即通过综合运用和完善行政限制、拥挤收费和外延支撑等方面的政策来缓解交通拥堵,优化资源配置。
地方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对地方治理的研究虽然跟上了国际潮流, 但是由于缺乏研究 和实践的历史传统基础, 显得对于地方治理的研究不够深入, 没有大的 《治理与善 突破。国内对地方治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 俞可平的 , 治》 总结了国外学者在治理方面的研究情况, 为我国学者研究治理理 《当代地方治理—面向 21 世纪的挑战 》 , 论提供了参考; 孙柏瑛的 主张 “多中心” 构建 的地方治理结构, 确定地方治理的目标与绩效导向, 要求 地方治理中进行分权改革,实行地方政府重组和调整地方政府功能, 要 《地方政府治理 》 求公民参与地方治理之中; 沈荣华和金海龙的 中阐述 了西方行政改革, 以苏州为例介绍了其地方政府体制结构的历史变迁, 并以苏南地区为案例探讨了中国的地方治理; 纵观我国的地方治理方 面的研究方向来看,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研究观点: 邓正来、 何增科等学 “公民社会 ” 者为代表的对国家与 关系理论的研究; 以谢庆奎教授为代 “地方政府” 表的 制度改革研究, 形成以中国地方政府形态与体制变迁 为中心的分析框架; 以徐勇、 范瑜、 贺雪峰等为代表的学者 、 官员对村民 “治理理论 ” 自治的研究; 以俞可平、 杨雪冬等学者为代表的对 和善治、 “中 多层治理结构的研究; 以薄贵利、 王绍光、 林尚立等学者为代表的对 ” 、 “政府间关系” 央与地方关系 的研究。 从这些研究成果来分析, 笔者 认为国内有关地方治理的理论多从国外引入, 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 “地方治理 ” 国情、 地方实情的地方治理理论, 并且在研究中也出现滥用 概念的情况, 存在不少研究的空白地带, 缺乏本土的理论层面的较为完 善的创新等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 1] 格里·斯托克 : 《作为理论的治理: 五个论点 》 , 《国际社会科学 1999 年 2 月号, 杂志》 第 19 页。 [ 2] : 《全球化: 全球治理 》 , 2003 , 俞可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 6 页。 [ 3] : 《全球化与全球治: 一个 “治理社会 ” ?》 , 《世界 唐贤平 的来临 2001 年第 1 期。 经济与政治吗》 [ 4] : 《地方政府治理变革与 陈振明、 王海龙、 陈诚、 刘仕博、 谭栋敏 》 , 《东南学术》 , 2007 年第 2 期。 公共服务有效提供的理论探索
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测度与评价——基于2006-2012年数据
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测度与评价——基于2006-2012年数据邬晓霞;朱春筱;高见【期刊名称】《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7)003【摘要】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的优化完善对推进该地区一体化和城镇化进程意义重大.根据2006-2012年京津冀地区35个县级以上城市城区常住人口数据,发现该体系中不同规模等级城市数量结构呈“类金字塔型”分布特征,人口规模结构呈“T 型”分布特征.首位度以及位序—规模分析结果显示,该体系中首位城市北京的优势较为明显,中小城市发育相对较弱,城市人口分布差异较大,并提出从推动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高位次城市之间合作、培育中小城市等角度优化京津冀地区的城市体系.【总页数】7页(P102-108)【作者】邬晓霞;朱春筱;高见【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7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70;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相关文献】1.基于地面监测数据的2014年京津冀地区PM2.5时空分布研究 [J], 张云芝;阿拉腾·图娅;戴昭鑫;董昱2.1990-2010年长三角地区城市体系的演进--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 [J], 周光霞;余吉祥3.老年人旅游消费与影响因素关联度分析——基于京津冀地区2006-2013年面板数据 [J], 王艳婷;张鲁彬4.区域金融协同发展测度及协同机制构建研究——基于京津冀地区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陈小荣; 尹继志; 刘洁; 孙忠艳5.京津冀地区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0—2016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崔凤琪;唐海萍;张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献综述标准范文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相关文献,对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理论、方法及实践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提供参考。
一、引言城市交通拥堵是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出行效率,还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城市交通拥堵治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旨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理论1.交通供需理论:该理论认为,交通拥堵是交通需求超过交通供给所导致的。
因此,治理交通拥堵应从优化交通供需关系入手。
2.城市土地利用理论: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交通拥堵密切相关。
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可以降低交通需求,缓解交通拥堵。
3.交通规划理论:交通规划理论强调通过科学规划交通系统,优化交通结构,提高交通效率,从而缓解交通拥堵。
4.交通需求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过管理交通需求,可以有效降低交通拥堵。
主要方法包括:交通需求预测、交通需求引导、交通需求抑制等。
三、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方法1.交通需求管理:包括出行需求管理、交通需求引导和交通需求抑制。
出行需求管理主要通过限制车辆出行、调整出行时间等方式降低交通需求;交通需求引导通过信息引导、价格引导等手段,引导交通参与者选择合理的出行方式;交通需求抑制则通过征收拥堵费、提高停车费用等手段抑制交通需求。
2.交通基础设施优化:通过扩建道路、优化道路网络、建设立体交通系统等手段,提高交通系统容量和效率。
3.公共交通发展: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4.交通管理措施:包括交通信号优化、交通执法、交通诱导等,以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四、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实践1.国外实践:如纽约、伦敦等城市,通过征收拥堵费、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交通枢纽等措施,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
2.国内实践:如北京、上海等城市,通过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公共交通、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城市治理杂志稿件范文
城市治理杂志稿件范文引言城市治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治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城市交通、社会治理等方面探讨城市治理的重要性和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治理的基础,它涉及土地利用、建筑设计、公共空间规划等方面。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城市规划需要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因素,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城市规划应该注重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便利的交通系统和舒适的居住环境,促进市民的社交和身心健康。
然而,城市规划也面临一些挑战。
人口过于集中和不均衡的分布可能导致资源短缺和社会不稳定。
此外,城市规划还需要兼顾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平衡,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在于多方合作和合理的政策制定。
政府、社区组织、专业机构和市民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共同参与城市规划的决策与实施过程。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垃圾处理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市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对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治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环境监管,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并且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
其次,城市建设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增加绿地和公园面积,保护植被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此外,市民也要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如垃圾分类和节能减排。
然而,环境保护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技术支持,这对于一些资源匮乏的城市来说是一个挑战。
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在于政府的引导和市民的参与。
政府需要加大环境保护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同时加强对环境损害的监督和执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具有融合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实力。
这些情况表明,把农产品加工业定位为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业态十分必要。
此外,近年来休闲农业发展突飞猛进,且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高度体现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的理念,市场空间十分广阔,也是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值得高度重视和借力的重要业态。
3.明确融合的主体在新型经营体系。
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千家万户的农民都要行动起来,但由于我国农户经营规模狭小,特别是传统小农户很难在推进融合发展上发挥大的作用。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既要调动广大传统小农户的积极性,更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
4.明确融合的保障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
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重在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的作用,政府不能够包办,也无法包办。
但是,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
特别是在当前各方认识尚不尽统一、各地工作头绪尚不清晰的情况下,尤其需要通过规划等指导性文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原则方向和目标任务及措施。
二是加强示范引导。
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在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及领域,通过总结发现树立一批融合发展的先进典型,加强宣传推广,促进由点到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十分必要。
三是加强政策激励。
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对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得好的地区和经营主体等,通过财政奖补、税收优惠、金融扶持、通报表彰等形式给予适当奖励,推动形成争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构建起长效的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机制。
⑨参考文献①②④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载于《经济日报》2016年2月25日。
③⑤课题组:《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要有新思路》,载于《宏观经济管理》2015年第7期。
⑥徐绍史:《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载于《经济日报》2016年1月23日。
⑦芦千文、姜长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分析与思考》,载于《江淮论坛》2016年第1期。
⑧何钦:《福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调查与思考》,载于《当代农村财经》2015年第12期。
⑨刘明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载于《学习时报》2015年8月18日。
城市治理:一个文献综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邬晓霞卫梦婉摘要:通过梳理2000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在城市治理与城市治理能力的内涵、城市治理模式、城市治理能力评价以及城市治理实践等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基于此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推进我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城市治理;城市治理能力;城市治理能力评价城市治理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旨在解决欧美国家在城市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率大幅提高,城市治理成为我国城市问题的研究热点。
我国学者通过学习借鉴一些国外发达城市治理的相关经验,积极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城市治理模式,以推动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增强我国城市竞争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目标,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然要建立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DOI:10.16110/ki.issn2095-3151.2016.30.036业化城市治理模式、国际化城市治理模式、顾客导向型城市治理模式;饶会林(2003)提出“导顺治逆”的城市治理模式。
随着对城市治理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城市发展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更多学者针对城市具体发展现状,基于不同的角度进行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
韩福国(2013)从人口流动与高密度聚集的视角提出开放式的城市治理模式,指出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是多中心的治理方式,而这种多中心的治理模式的形成则需要城市形成开放的发展结构和管理结构,各种社会群体都应有参与城市治理的途径。
王东、刘建党(2014)以深圳服装产业为对象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城市治理模式,研究指出在城市产业升级过程中,城市的治理不应该仅由政府和市场作为治理主体,为避免政府和市场的同时失灵,城市治理的主体还应加入行业协会(或商会)等社会组织的力量,利用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合力,在促进城市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建立最佳的“强政府+强市场+强社会”城市治理体系。
姜爱林、陈海秋(2009)以生态角度着手,提出了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城市环境治理模式主要包括政府直控型环境治理模式、市场化治理模式与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等类型。
徐晓林、周立新(2014)提出数字化城市治理模式,该模式改变了以往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方式,使非政府组织和民众可以更为直接地参与到城市治理的过程当中,打破了政府信息垄断,简化城市治理过程,提高民主化程度,使城市治理主体间以及治理主体与基层民众间的诉求可以及时的得到表达,各部门间可以直接对城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
三、城市治理能力评价城市治理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治理效果的综合体现,早期城市治理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并且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很难用指标来量化,因此学界多采用对城市政府政绩的评价作为当地城市治理的评价。
目前学术界对于城市治理能力的评价并没有统一的综合标准,为全面反映城市治理能力,学者分别从综合和局部两个方面对城市治理能力进行评价。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治理能力的综合评价开展了深入的研究(见表3)。
最早对“治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是世界银行建立的“世界治理指标”,其也是目前影响最大、使用最为广泛的治理评价体系。
该指标体系主要采用“发言权和问责、政治不稳定和暴力、政府效率、管制负担、法治、贪污”共六个子指标集。
西方国家作为政府治理及城市治理研究的先导者,率先对政府及城市治理评价做出了具体研究。
澳大利亚的政府治理评价工作开展较早,主导澳大利亚公共服务和政府治理评价工作的公共服务委员会APSC (Australian 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设立了涉及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的治理评价体系,并根据其出具的评价报告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美国政府1993年颁布了评价政府治理绩效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并由基金会出资的专业评价机构、以地方政府为成员的联盟团体,高等院校设立的研究机构、地方政府设立的专门的评价部门参与政府和城市治理评价。
我国学者对城市治理综合评价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还包括:俞可平(2008)提出以“公民参与、人权与公民权、党内民主、法治、合法性、社会公正、社会稳定、政务公开、行政效益、政府责任、公共服务和廉政”等12个方面为指标的“中国治理评价框架”。
但这一评价方式仅仅停留在定性分析之上,未对治理结果进行衡量。
过勇、程文浩(2010)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参与、公正、有效、管制、法治、透明和廉洁”共七个维度的治理水平评价框架,并以此评价体系对我国五个主要城市进行评价和对比。
张红樱、张诗雨(2012)从城市经济发展的程度、可持续性以及治理主体角度给出了城市治理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
王珺、夏宏武(2015)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城市治理的六大具体领域对城市治理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研究。
四、城市治理的实践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治理的研究较早,不同治理模式的实践案例较为丰富,而中国城市治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同样取得丰硕成果,为我国城市治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下分别从城市内部、特大城市治理以及大都市区、城市群三个层面对国内外城市治理实践现状进行简要概述。
1.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实践。
随着大型社区的兴起和城市管理体制的不断变化,为使城市精细化治理,学界提出了城市社区化治理的概念。
城市社区治理可采用政府主导型、政府推动社区自治混合型和社区自治型的治理模式。
城市社区治理拓宽了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途径,更多的体现城市公民的诉求,有助于提升城市治理的效率、透明度和合法性。
美国城市社区治理的主体由官方、半官方和非政府的社区组织组成。
以亚利桑那州的坦佩市为例,为推动城市治理,市政府下专设社区发展部、社区关系部、社区服务部用以反映社会民意,共同协助政府部门进行城市治理;新加坡的社区治理组织体系完善,由政府组织自上而下对社区发展进行治理。
社区内主要有三个组织:公民咨询委员会、居民联络所管理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
其中公民咨询委员会地位最高,主要负责社区居民与政府间的信息传达。
居民联络所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不同社区间各种文娱活动,以增进社区间团结。
居民委员会是第三层次治理组织,主要承担社区内部治理的具体事宜。
目前,北京市城市社区治理主要分为“三社一体化”、“一心两会一站”、“多元参与,协商共治”三种模式。
通过设立专门办理各种公共服务的社区服务站、理顺社区居委会与行政组织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社区居委会自治职能,使社区居委会能够发挥其组织优势,承担部分下沉到社区的行政事务,实现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管理。
2.特大城市治理的实践。
近年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大城市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涌现。
特大城市通常是某个城市群的中心,它们常常是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尤其在经济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伦敦早期的城市治理一直由政府主导,但其在《1999年大伦敦市政府法案》颁布后逐渐引入了志愿组织、私营部门和公民,就城市环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分工达成协议,形成了公私合作的治理状态;加拿大在城市治理过程中也在部分领域对政府职能进行下放,引入公私合作伙伴关系,鼓励公民参与共同治理城市。
上海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治理模式,基于城市中心城区和郊区不同的经济水平,采用不同的治理方式:城市中心城区逐步发展以社会组织为主,单位、社区协同治理而郊区在由政府引导和社会组织指导下,逐步形成底层社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治理模式。
深圳市在城市治理的过程中引入城市规划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打破规划决策的封闭性,使城市规划决策权力从规划行政部门向社会人士部分转移,从而提升城市治理民主化程度。
此外,深圳市在城市治理环节采用部分“城管业务”市场外包的措施,利用社会非政府组织力量,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协同”的城市治理格局。
3.城市群治理的实践。
伴随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加之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的建立,城市间的物理边界愈加模糊,从而形成大都市区、城市群。
以往各自为政的城市治理行为已难以满足城市群的未来发展,因此形成了以城市间政府联手进行城市治理的模式。
城市群治理模式并非以控制为手段,而是以协调为手段,协调城市间关系,共同解决大都市区、城市群发展所面临的区域问题。
德国的鲁尔地区是德国最大的巨型城市地区“莱茵鲁尔都市区”的核心区,也是著名的“多中心”老工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