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深层次的探究性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深入探究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深入探究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深入探究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过去,更能启发思考未来。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初中历史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策略、课程设计、评价体系等,以期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一、教学策略1.情境创设:历史教学应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驱动: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运用历史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课程设计1.主题式教学:以主题为线索,整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线索式教学:通过历史线索的挖掘和梳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比较式教学:运用比较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历史,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评价体系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多元化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笔试、口试、作业、表现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发展性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进步和潜能。
四、教师素养1.专业知识:历史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准确的历史信息。
2.教学技能: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教学技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教育情怀:历史教师应具有关爱学生、热爱教育的情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引导和支持。
五、教学实践与反思1.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情和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
2.学生反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反思:教师应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不断优化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探究性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探究性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探究性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得越来越深入。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接下来,我们将探究性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探讨。
探究性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生物科学问题。
在生物显微镜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了解细胞的组成和功能,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研究不同类型的细胞。
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植物生长实验中,学生可以亲自动手种植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和变化,从而增加对植物生长规律和环境因素的认识。
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科学和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掌握能力。
探究性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学生在探究性教学中需要与同学进行合作和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协助、相互促进,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案。
在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实验中,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观察和研究,通过合作和交流,共同汇总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生物多样性的规律和特点。
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例谈初中科学探究性活动的教学设计
但 这 样 获 得 知 识 的 过 程 淡 然 无 味 , 乏 活 力 。课 后 , 缺 我
思考着 : 们 为什 么 要对 物 体 能 否 自行 发 光 做 出 判 断 我 呢?我想 , 这主要是我们 能看见 物体需 要光 的缘故 。但 通过对相关 图片的讨论 , 是达不 到我们看 见物体 是需 要 光这个必备条 件 。为此 , 我设 计 了一个 探 究活 动 : 过 通 黑盒 ( 黑盒 内有一 个 简单 的 电路 图 , 放几 个物 体 。闭 并 合开关时灯 泡发 光 , 断开 开关 时没 有任 何光 ) 的4 T , ” , L
时 , 设 问如 下 。 可 设 问一 : “ 成 电 流 的 ① 形 原 因 是 什 么 ? 电 流 跟 电 压 有
由此我们设计 出最合 理的电路图 , 图 3 定值 电阻 如 ( 尺换成 电阻箱 )这样 实验 过程 中不用更 换 电阻 尺, , 线路 连接好后 , 不用再重新拆装 。电阻 R不变 , 电压 【 变化 , , 可 由滑动变 阻器 来 控 制。电 阻 R 改变 , 电压 U 要 求 不 变, 也可 由滑动变 阻器来 控制 。要求学生 连接 、 操作 、 读 数、 填表 , 教师一旁指导 。通 过这样 的实 验教学 , 使学 生 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全 过程 , 进而 培养 了学生 的实验 动 手能力 , 发展 了学生 的探究创新 能力 。
综上 所 述 , 在新 课程 教 学 中 , 师要 充 分利 用科 学 的学 教 科特 点 , 养学 生动 手 实 验 的意 识 和 能 力 。这 样 才 能 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培 培养出既能动脑又会动手 , 富有探究创新精神的学生 。
什么关 系 ” ?猜想 : 电压 十一 电流 千。②“ 电流流过导体会 受 到导 体 的 阻碍 吗? 电流跟
初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历史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家国情怀。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探讨如何运用探究性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1.教学内容过于繁杂,学生难以消化。
2.教学方式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3.课堂氛围压抑,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4.历史素养不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局限于课本,缺乏实际运用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是最好的老师。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历史故事、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时,教师可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从而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问题可以是针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等方面,也可以是关于历史人物的性格、观点、评价等方面。
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3.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在分组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启发,取长补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确保讨论的深入进行。
最后,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同学共同学习。
4.实践环节,提升历史素养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开展社会调查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历史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5.总结评价,促进持续发展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态度、能力、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激发继续学习的动力。
深入探究教研活动(3篇)
第1篇摘要: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从教研活动的定义、重要性、实施策略、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我国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素养成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教研活动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教研活动,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借鉴。
二、教研活动的定义与重要性1. 定义教研活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教育教学目标,开展以研究、探讨、交流、分享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2. 重要性(1)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集体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分享的平台,有助于教师拓宽视野,提升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专业成长。
(3)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活动有助于学校发现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研活动的实施策略1. 明确教研目标教研活动应围绕教育教学目标展开,确保教研活动具有针对性。
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目标,引导教师积极参与。
2. 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学校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互助的教研氛围,让教师敢于提出问题、分享经验,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
3. 注重教师参与教研活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让教师在活动中获得成长。
4. 创新教研形式根据教研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研形式,如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案例分析、教学观摩等,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5. 加强教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将教研成果进行整理、总结,并在学校范围内推广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1)教研活动缺乏针对性。
部分教研活动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脱节,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深入探究课程实施方案
深入探究课程实施方案
首先,课程实施方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
教师在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时,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实施方案。
其次,课程实施方案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实用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
因此,教师在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时,需要不断关注最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实用性,使之更加符合时代潮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只有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课程实施方案还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只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深入探究课程实施方案,对于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实施方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在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实用性,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探究式学习在各个学科的课堂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一、理论基础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联想学习理论聯想學習理論,即联想心理学指出:任何事物要为人所理解和掌握,都必须与人的已有知识及其它事物联系起来。
联想学习理论认为,人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将新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
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探究,主动地将所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 学习导向的教学理念学习导向的教学理念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和发现知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通过与周围环境和物质的交互作用和对话,不断地扩大和重构自身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
4. 情境教学理论情境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情境,通过与这些情境的交互作用,建立和迁移知识。
情境教学强调在具体情境下的学习,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以问题为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和解决问题,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实践探究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究主要分为三个层面:问题-探究-成果。
1. 问题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开端是问题。
问题可以是文本中的疑问、学生自己的疑问、教师设计的问题等。
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探究探究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
浅谈探究性教学
浅谈探究性教学海南华侨中学李道才探究教学作为与知识接受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方式,由来已久。
它的早期的表现形式是“发现法”和“问题解决法”。
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的学习,以发现学习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发现教学是探究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
探究性教学最重要的并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正如郭沫若先生说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
把“结果教学”变为“过程教学”,即教学生会学,而不是教学生学会,正如华罗庚教授所说应给学生一杆枪,而不是给学生一些鸟。
下面就探究性教学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探究教学的发展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上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卢梭:卢梭自然主义教育倡导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自然本性。
主张凡是儿童能从经验中学习的事物都不要使他们从书本中去学。
而经验主要来源与行、来源与探究。
杜威提出并实践“做中学”,认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去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
因为经验都是由“做”得来的。
这一思维对探究教学的形式与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布鲁纳于1961年发表的《发现的行为》一文对探究教学中如何进行发现法教学,做了深入的研究,使之所形成的理论风靡全球。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认知事物,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让学生借助教材,或老师所提供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
在他看来,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方式,诸如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以及学生对人类已知而自己尚未知道的事物与规律的再发现。
但是,发现学习中的再发现与科学上的原发现是有差别的,其区别仅仅是在程度上而不在本质上。
例谈深层次的探究性教学
师 : 教 师 出示 一 个 圆 锥 体 )你 们 想 知 道 圆 锥 体 的 (
体 积 怎么求 吗 ?
生 : ! 想
师 : 们 来 做个 实验 好不 好 ? 我
第 2期 2 1 年 2月 02
中小学教 学研 究
Te c ig Re o r h f rP m a y a d M ide Sc o l a hn s a e o n r n d l h os
课 例 与 评 斩
例谈深层 次 的探 究性 教学
朱 荣
( 皋经 济 开发 区实 验小 学 , 如 江苏
Hale Waihona Puke 个 透 明 的 圆 锥 体 容 器 和 一 个 与 圆锥 体 等 底 等 高 的 透 明 圆 柱体 容 器 。教 师讲 台上 放 了一个 装 有 水 的透 明容 器
和 几个 形状 分别 是 圆锥 体 和圆柱 体 的透 明容 器 )
然 后 将 圆 柱 体 和 圆锥 体 并 排 放 在 讲 台 上 , 然 后 用 自己 的左 手 , 着 这 两个 容 器 的上 沿 口 , 回不 停地 作 比较 沿 来
将 它 们 的 底 面相 对 , 后 反 复 地 重 叠 、 碰 再 分 开 ) 然 轻 你
体 与 圆柱 体 是 “ 底 等高 ” , 锥 体 的体 积 是 圆柱 体 等 时 圆
体积 的三分 之一 。其次 , 师 的演 示 是清 晰 明了 的 , 教 具
们 观察 ~下 , 们 的底 是一样 大 小 的n 它 - 57
从 这 个 片 断 中 我 们 不 难 看 出 ,这 是 一 堂 有 学 生 参 与 探 究 的 课 , 合 新 课 程 标 准 。 首 先 , 师 并 没 有 将 圆 符 教
浅谈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开展
浅谈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一、探究性教学的概念探究性教学是指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点形成深层次的领会和理解的教学方法。
探究性教学不仅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合作性,而且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质量上升和思维的创新性发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探究性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2.1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性教学促使学生成为一个自主学习的主体,更大程度上依赖他们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因为他们需要协同配合才能够解决问题。
拥有一个稳固的团队,学生们既能够交流自己的观点,也能够学习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并在互相帮助的同时培养出团队合作的精神。
2.2 提升学生的自主策略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老师讲解,学生听课”为主,这样会使得学生们形成依赖性,缺乏自主性。
而探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发现能力,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中提升自己的自主策略。
学生们不再仅仅是听众,而是变成了独立的制造者,能够自主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钻研出自己的发现和主张。
2.3 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探究性教学环境下,学生们需要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这一教学方法的开展,帮助学生们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且逐渐养成长期学习的态度,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每个学生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能力,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并且放手去实践和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自主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思维模式。
3.1 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结论为导向,学生们只需要接受老师讲解的内容,听从老师的指导进行学习。
而探究性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点形成深层次的领会和理解。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不断做出判断、进行推理、发现比较规律,从而培养出思维的创新能力。
教材分析:探索知识的深层次
教材分析:探索知识的深层次导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教材作为知识传授的重要工具,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索知识的深层次。
本文将从教材设计、内容拓展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如何通过教材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知识的深层次。
一、教材设计与内容拓展1. 设计开放性问题:教材应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探索。
这些问题可以涉及跨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多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2. 提供多元视角:教材内容应该提供多元视角的信息和观点,让学生了解不同学者、不同文化背景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帮助他们形成全面、多角度的思考方式。
3. 引入前沿研究:教材可以引入一些前沿科研成果和学术观点,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学术争议,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1. 问题驱动学习:采用问题驱动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探讨问题、交流观点,并通过协作完成任务,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启发。
3. 实践体验与案例分析:结合实践体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或实际案例分析,深入了解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评价方式的创新与完善1. 多元化评价标准:教材应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书面作业、口头表达、项目报告、实践成果展示等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2. 鼓励自主学习和反思:评价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反思,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之处,并指导他们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
结语:教材作为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深层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提供多元视角的信息、引入前沿研究等方式,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全面理解知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策略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其中探究性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探究性教学是指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和发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我将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的策略。
首先,探究性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解惑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例如,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梳理文章结构,并通过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究和理解。
其次,探究性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合作完成任务,通过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相互讨论、修改作文,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再次,探究性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增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创作一首诗歌,并通过朗读、演讲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最后,探究性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创新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才能,并通过展示、评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同时,教师在运用探究性教学策略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科学设置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和成长。
浅谈探究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探究教学的几点思考
1. 提升学生参与度
教学是一种交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互动,鼓
励学生参与。
这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演示或解决问题
等方式来实现。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参与到课堂中来。
2. 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不
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可
以灵活地选择传统的讲授、实践演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
教学方式。
3. 增加互动
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互动,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通过与学生互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需求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4.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现代科技手段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
教师可以运用电
子白板、多媒体课件、在线教学等技术手段来增强课堂互动,丰富
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同时也可以运用一些在线资源与工具辅
助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
5.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教师的任务不
仅是传递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
师可以通过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主动寻找答案等
方式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语文是一门涉及语言、文字、文学等多方面内容的学科,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学方法也千变万化。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所重视和青睐。
探究性教学是指引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知识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一、探究性教学的特点探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 以问题为导向。
探究性教学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2. 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
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互相思考和启发,共同发现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强调实践和探究。
探究性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来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 倡导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如绘画、写作、演讲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探究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小学语文是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和文学的重要阶段,而探究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性教学,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习变得更加活泼和生动。
2.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探究性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学生更容易记住知识,理解知识,并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要将探究性教学应用到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1. 设计精彩的引导问题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这些问题既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能够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打造探究式语文教案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打造探究式语文教案语文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而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则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如何打造探究式语文教案,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索。
一、了解探究式教学的特点与方法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实践、合作、调查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二、确定探究式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设计探究式语文教案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要,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如通过文本解读、创作作品等方式来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教学目标也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契合,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选取适合的教学资源与材料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与材料。
这些资源可以是书籍、网络资料、音视频素材等,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材料以供学生分析和探索。
四、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与活动在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的桥梁。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适当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实地考察等,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组织有效的教学过程与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同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讲解、示范、引导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还要设计评价方式与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为学生提供改进的机会。
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为了使探究式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积极、高效的学习态度。
关于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探究性教学方式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掘潜力,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从而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升。
在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点:首先,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
尽管探究性教学突出的是学生自主发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基本知识和技能仍然是基础。
因此,在探究性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传授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充分了解相关的概念和理论,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性教学突出的是学生自主发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发掘知识和发现问题。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探究性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其思考的欲望和热情。
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参与到讨论和探究中来,通过观察、发现和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对象。
第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探究性教学注重发扬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在课堂中,要多给学生个体化发展的机会,体现差异化教育,注重注重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积极参与的教学方式。
在探究性教学中要注重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升,达到更加积极、有效的学习目的。
探究型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
探究型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语文课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探究型教学逐渐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探究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和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人喜欢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然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去发现古人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可以主动地理解和感受古人的情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探究型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孤立地完成作业和答题,缺乏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而探究型教学通过小组合作和项目研究等形式,鼓励学生与同伴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一篇古文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读一段古文,并通过合作讨论,最终形成全文的整体理解。
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学生不仅可以互相借鉴和补充,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探究型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而探究型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和创新项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写作技巧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实践,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技巧。
通过这样的实践探究,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探究型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还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探究型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其次,探究型教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探究过程。
深入探究教学方法
深入探究教学方法教学是一项关键而复杂的任务,涉及到师生之间的互动、知识的传递以及学习者的理解和应用。
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教育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究教学方法,从传统教学方法到现代教学方法,以及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传统教学方法1. 一对多教学一对多教学是传统教育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
教师坐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并通过讲解教材、答疑解惑等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主动学习的机会。
虽然效率较高,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一定限制。
2.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改进模式。
学生通过组成小组,共同探讨和解决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这种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现代教学方法1. 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一种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完成实际项目来推动学习。
在项目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方法将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和实用性。
2. 问题导向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进行教学。
这种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三、有效的教学策略1. 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积极互动、故事讲述、实践探究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 多元化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途径。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体验。
3. 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因此个性化教学十分重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索和思考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索和思考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依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里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理解”,并提出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观。
探究性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探究、思索和建立知识体系的行为方式,是指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出特定的实验条件和类似科学实验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问题为载体,手脑并用的主动实际操作、观察、分析和处理信息,实际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探究性教学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依据科学研究思想提出的一种在借鉴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创设的教学方法。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活动方式探究性实验教学按学生的主体活动程度可分为引导探究和开放探究两种类型。
引导探究是以新课程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为基础,依循“问题、假设、实验、再假设、再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路贯穿始终。
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这种模式虽然是预先建构好的,但教师的引导并不是刻意地引导出一个唯一的结果,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方法。
例如:课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用碳酸钠代替碳酸钙?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猜想与假设:①碳酸钠能够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②稀硫酸能够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实验与探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①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速率适中。
②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瞬间完成。
③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很快停止。
解释与结论:根据实验与探究,学生分组讨论。
假设都是正确的,但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控制;大理石与稀硫酸虽然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由于生成了微溶性的物质,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继续。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也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
开放探究:融合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表现出一定的新颖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深层次的探究性教学
作者:朱荣
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年第02期
[课例一]
(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一个装了许多水的容器、一个透明的圆锥体容器和一个与圆锥体等底等高的透明圆柱体容器。
教师讲台上放了一个装有水的透明容器和几个形状分别是圆锥体和圆柱体的透明容器)
……
师:(教师出示一个圆锥体)你们想知道圆锥体的体积怎么求吗?
生:想!
师:我们来做个实验好不好?
生:好!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圆锥体容器和一个圆柱体容器,还有一盆水,请大家先将水倒入圆锥体的容器里,然后再将圆锥体容器的水倒入圆柱体的容器里,看看能倒几次?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操作)
实验活动4~5分钟后,组织学生的交流汇报活动。
生:我们发现,圆锥体容器的水要倒三次才能将圆柱体容器倒满。
师:那么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的三倍。
师:你们都发现了同样的规律吗?
生:(异口同声)是!
师:下面老师也来做一个实验,请你们注意观察,看看你们能发现些什么,好吗?
教师拿起讲台上的一个圆锥体容器,并往里面倒满水(高高举起给学生看),然后再倒入一个圆柱体的容器内(圆柱底面积比圆锥底面积大)。
如此重复三次。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没有倒满。
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约半分钟,见学生没有反应)你们看——(教师将圆柱体容器内的水再全部倒入水盆里,用两只手分别高高举起圆锥体和圆柱体,将它们的底面相对,然后反复地重叠、轻碰再分开)你们观察一下,它们的底是一样大小的吗?
生:不一样!
师:那又说明了什么?
生:只有底一样大小的情况下,圆柱体的体积才是圆锥体体积的三倍。
师:对,它们必须是等底,才能是三倍。
(教师又将水倒入另一个圆锥体的容器内,满后再倒入圆柱体的容器内,这样反复两次,到第三次倒的时候,结果只能将一半多点的水倒入圆柱体容器内。
师: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倒不下了!
师:倒不下了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圆柱体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的三倍。
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教师将圆柱体容器内的水全部倒入盛水容器内,然后将圆柱体和圆锥体并排放在讲台上,然后用自己的左手,沿着这两个容器的上沿口,来回不停地作比较状的水平移动)
师:你们看看,它们两个一样高吗?
生:(异口同声)不一样!
师:对!如果不一样高,圆柱体的体积也不是圆锥体体积的三倍。
我们再来看——(教师又将一个透明的圆锥容器拿起来,同时再拿起一个透明的圆柱体容器,然后将这两个容器的底
面反复重叠、轻碰地作比较状,再将这两个容器同时放在讲台上,用自己的左手不断地作水平地来回移动)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个容器的高是一样的,而且底也是一样大的。
师:很好,你观察得真仔细!
(教师将水倒入圆锥体容器内,再将水倒入圆柱体容器内,这样反复三次,正好将圆柱体的容器灌满)
师:现在我们可以得到结论了吗?
生:可以了。
师:好!谁来说说,什么情况下,圆柱体的体积才是圆锥体体积的三倍呢?
生: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三倍。
……
从这个片断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堂有学生参与探究的课,符合新课程标准。
首先,教师并没有将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教师直接演示的方式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来体验、观察,然后再通过教师的演示来设疑,从而思考并归纳出:当圆锥体与圆柱体是“等底等高”时,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其次,教师的演示是清晰明了的,具有明确的示范导向作用,便于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尤其是配上了一定的体态语言,使学生的思考更具有目标性。
但是,我们也产生了一些疑问:这真的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探究活动吗?结论真的是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得来的吗?学生的探究与发现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们除了知道求圆锥体的体积的方法之外,他们还获得了些什么?数学思维?探究策略?发现意识?创新能力?
假如我是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老师为什么会想到去拿圆柱体的容器来与圆锥体的容器做对比实验?为什么老师要给我们准备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和圆锥体容器来做实验呢?老师怎么会想到去观察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底面大小和高低的关系的呢?而我们在做实验时为什么没有想到呢?
显然,这种探究是浅层次的。
第一,教师没有采取有效手段激起学生的探求欲,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完成“探究任务”,学生并没有真正经历“疑问—猜测—尝试—发现”这样一个探究过程,为什么教师不创设一个情境,将“要我探究”变成“我要探究”呢?第二,学生的参与似乎是积极的,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学生的参与是属于浅层次的依赖型的。
不仅探究方法
是教师给出的,就连探究的对象也是由教师预设好的。
因此,他们只要按教师的指令去做,就可以发现结论,其间不需要深度的思考,不需要有理性的反思,不需要探究策略的选择。
第三,当教师的演示与学生刚获得的初步结论产生明显的认知冲突时,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关键,让学生再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而是用了明显的体态语言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消解了。
[课例二]
(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一个装了许多水的容器、一些大小不同的透明圆锥体容器和圆柱体容器。
教师多媒体展示车工将一个圆柱体铁块车成同底等高的圆锥体铁块的视频)
师:车工车出的成品是什么形状?
生:圆锥体。
师:这堂课你想研究什么?
生1:我想研究圆柱体铁块车成的圆锥体与车下来的铁屑的体积关系。
生2:我想把他的研究改一下,因为削下来的铁屑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先研究铁块车成的圆锥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体体积的关系,然后用圆柱体的体积减去圆锥体的体积就得到了铁屑的体积了。
师:同意吗?
生:(异口同声)同意!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圆柱体的体积与圆锥体体积的关系。
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盆水和一些圆锥体容器和圆柱体容器,小组先讨论实验方案,再按方案选择合适的容器做实验,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
甲组某生:我们发现3号圆柱体是2号圆锥体体积的三倍,其他的不是。
(编号是学生自己用胶带贴的)
乙组某生:我们也是,有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一个圆锥体体积的三倍。
(其他组也有同感)
师:(举起甲组的3号圆柱体和2号圆锥体)这两个图形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讨论)
生1:它们底相同,高也相同。
生2:其实一开始圆柱体的铁块与削出来的圆锥体就是同底等高的。
生3:如果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同底等高的话,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三倍。
……
从第二个课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创设了车工车圆锥体铁块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浓厚的探究欲才能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并不是被精挑细选的,具有结论意义的,而是给出了性质关系更为复杂的一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的探究和思考能力。
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控制性较弱,教师的角色成了一名顾问,不轻易地阻挠和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真正做到了“放”。
而在需要引导时,教师适时地出现,给出了探究方向,但又不代替学生的探究思考,真正做到了“引”。
在本课例中,教师很好地处理了“引”与“放”的关系,使学生实现了真正的深层次的探究。
对比两个课例,我们可以发现深层次的探究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强调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参与和经历分析与认识的过程。
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状态,有自由活动的机会,有自主探究的可能,有进行创造的欲望。
(2)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活动是学生与情境主动作用的过程。
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在问题的提出、参与方式、问题解决的策略等方面都表现出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在这过程中只承担着组织和引导的角色。
(3)强调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广泛地与他人合作、交流与共享,体现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性行为,还是一种“团队合作”的社会性行为。
另一方面,在学习活动期间会遇到很多不可预设的瞬间。
教室里实际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完全都由教师所预设,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常常迸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但却充满童趣的智慧火花。
(4)强调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
如他们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对学习的兴趣、动机、态度,与别人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以及能与别人分享快乐等。
(5)强调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要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言而有据”,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合理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究学习中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