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文化

合集下载

'十堰市简介

'十堰市简介

十堰市简介十堰山川秀美,历史悠久,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各县市旅游资源丰富密集:有世界文化遗产、4A级旅游区、“亘古无双胜景,天下第一仙山”的道教圣地武当山,有丹江的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有轰动中外、240万年前的“郧阳人”头骨化石,有举世罕见的白垩纪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民族第一民歌村和故事村,有神秘瑰奇的野人洞、野人谷、温泉等8大类90多处旅游景点,是华中黄金旅游圈的重要一环。

【地理位置】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上游,跨东经109°29′至111°16′,北纬31°30′至33°16′,在中国“雄鸡”型版图中正处于“鸡心”部位,在历史上曾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

她东与湖北襄樊接壤,西与陕西安康为邻,南与湖北神农架和重庆万州交界,北与陕西商洛和河南南阳相连,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是华中、西南、西北三大经济板块的结。

国土总面积2.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46万。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834㎜,平均气温15.2℃,年日照总时数1655至1958小时,无霜期244—255天,空气质量和水质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行政区划】十堰设市于1969年12月,1973年升格为湖北省省辖市,1994年10月,与原郧阳地区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实行市带县的管理体制。

管辖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五县和茅箭、张湾两区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丹江口市,43个乡,62个镇,12个办事处,1874个村委会。

总人口338.7万,其中城区常住人口89.3万。

汉族占99.62%;各少数民族人口占0.38%。

【历史沿革】自郧县青龙泉考古发现十堰新石器时代文化既有仰韶文化,又有龙山文化,兼有屈家岭文化,十堰境内是我国远古三大文化的交汇区。

我国的行政区划,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有九州之说,十堰夏时为梁、豫、荆三州的域汇地,《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华山南包括整个秦岭、四川、云南、陕西汉中等均为梁州。

十堰文化(修订版)

十堰文化(修订版)

总结
总结
十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丰 富的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 加强对十堰文化的传承和创 新,让其在新的时代里焕发
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这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 力和支持,让我们一起为传 承和创新十堰文化而努力奋

-
Simple & Creative
十堰文化的未来展望
数字化与互联网的助力
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文 化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未来,十堰文化可以通过数 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更 广泛的传播和推广,让更多的人 了解和认同十堰文化。同时,也 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创新文 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其吸引力和 竞争力
十堰文化的未来展望
在未来的发展中,十堰文化 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十堰文化的未来展望
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的 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未来 的发展中,十堰文化可以与当地 经济进行更紧密的结合,如文化 旅游、文化产业等,以推动当地 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 经济手段,加大对十堰文化的保 护和传承力度
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
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在 未来的发展中,十堰文化可以与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进 行更紧密的结合,如发展生态旅游、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等,以推动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十堰文化的未来展望
国际化与全球视野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国际交流已经成 为一种常态。在未来,十堰文化可以积极参 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将自身特色与国际市场 相结合,提高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和影 响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 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和 经验,推动自身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湖北十堰家乡的风俗作文300字

湖北十堰家乡的风俗作文300字

湖北十堰家乡的风俗作文300字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湖北十堰家乡的风俗作文300字篇1除夕那天,每家都要吃团圆饭,家家户户赶着做菜,菜的香气弥漫着整个村子。

大人们在家做饭,而贴春联的这些事,都包在我们这些小孩子身上。

我们三五成群地去贴对联,回到奶奶家时,就可以吃饭了。

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边吃边聊,其乐融融。

当天晚上,我们所有人都不想睡觉,都在守岁。

到了十二点,爸爸拿起鞭炮出去了,“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听到了这种声音,意味着整个村子都沸腾起来了。

元宵又是另一个开心的日子,我特别期盼元宵节的到来。

下午,我们这些小孩子总会买一些小炮和烟花,像蜘蛛炮、冲天炮、烟雾弹等等。

天黑了,爸爸不让我们出去,但是我和哥哥在院子里玩得非常开心。

我们刚玩好,妈妈就让我们去吃汤圆了。

汤圆是一个圆圆的糯米团,里面包着黑芝麻糊。

刚咬时,只是清香的糯米面味,等里面的芝麻糊流进嘴里,就是香甜的味道。

眨眼间,就到了该上学的时间。

我的家乡在农村,更能感受到家的.味道和节日的欢乐。

湖北十堰家乡的风俗作文300字篇2我家乡在湖北省十堰市。

十堰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风情。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元宵节。

这一天,全家人会吃汤圆,汤圆是用糯米粉加上糖浆、芝麻等馅料制作的。

吃汤圆象征团圆吉祥。

晚上,大家会去看万家灯会,会有灯展、舞龙舞狮等精彩表演,热闹非凡。

重阳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包一些糯米粽子,里面馅有红薯、花生等,香味扑鼻。

吃粽子也代表了敬老的含义。

老人们会收到子孙的问候和祝福。

中秋节是个团圆的好日子。

这时,村里会举办游园会,有跳舞、唱歌等娱乐节目。

大家还要赏月饼、吃水果,非常高兴。

除了这些节日风俗,十堰还有斗鸡、赶荷棚、挑花竿等民间活动,充满了乡土气息。

我很喜欢自己的家乡,希望它的传统民俗能够永续发扬。

湖北十堰家乡的风俗作文300字篇3现如今的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如动画片,有的是讲植物、讲动物、讲科学……我最喜欢的是讲动物的动画片,一看到动画片沙龙,我就看得津津有味,不禁还会想起家乡元宵节中的“火龙”。

十堰文化

十堰文化

六、饮食特色
十堰饮食接近川味,酸、辣为主。 主要小吃有: 竹溪碗糕、蒸盆 郧阳三合汤 竹笋、香菇、木耳
七、著名赛事
武当国际旅游节:1998年开始每年一届 9或10月 举行 世界传统武术节: 2012 第四届在十堰举办 中国诗经文化节:2010年首届 在湖北房县诗经文化广场举行。
八、四季美景
九、交通指南
世界文化课 The world for academic translation
主讲人:冯冯 2015年11月18日
民 俗 文 化
十 堰 特 产
饮 食 特 色
四 季 美 景
十 堰 简 介
风 景 名 胜
动 物 植 物
著 名 赛 事
交 通 指 南
一、十堰简介
湖北西北,中国中部,中国的鸡心,几何 圆心。东临“三国”襄阳、南望神农架、西 依大巴山、北屏古秦岭,三千里汉江自西向 东横贯全境。350万人口,2.4万平方公里面 积。 一山:“武当山”,道教圣地武当山 一水:“丹江水”,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 一车:“汽车城”,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 东风商用车公司总部所在地 一人:“郧阳人”,距今100多万年,证明 十堰地域为古人类的起源地。
三、风景名胜
十堰是三峡——神农架——武当山——西安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各具特色的风 景名胜遍及全市。 武当山: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丹江口水库:中国最大淡水湖 郧阳区的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竹溪县的楚长城鄂陕界关垭城门,十八里长峡 。
四、十堰特产
魔芋:魔芋精粉被称为"东方魔粉",是重要的食品和医药。 黑木耳:产量占湖北三分之二,全国第一房县被誉为“全国燕耳之乡”。 茶叶:武当道茶,竹溪龙王垭茶,湖北第一文化名茶。 杜仲: 中药材,全国最大的成片林基地之一。 木瓜:木瓜素有“百益果王”之称,郧县有“中国木瓜第一大县”之美名。

关于十堰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十堰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十堰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十堰,这座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此,我想就十堰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一、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十堰的生态资源丰富多样,有壮丽的山脉、清澈的河流、茂密的森林等。

然而,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

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

首先,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监测和评估。

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对一些生态脆弱区域要进行限制开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要推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和游客流量。

鼓励游客采用环保的出行方式和旅游行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可以开发一些生态教育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还可以通过推广生态旅游产品,如绿色食品、生态住宿等,提高旅游的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二、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承十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如武当文化、汉水文化、汽车文化等。

这些文化是十堰的灵魂,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强文化传承。

一方面,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修复。

十堰有许多古老的建筑、遗址等,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要加大保护力度,使其能够长久保存。

同时,通过修复和展示,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

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培训等方式,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人才。

同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

比如,以武当文化为主题,创作一系列的文艺作品、影视作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提高武当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还可以开发一些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十堰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对策与建议

十堰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对策与建议

十堰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近年来,十堰文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广大人民的文化权利,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总结其中的有益经验,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对于进一步完善十堰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十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很有益处的。

一、十堰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1、加快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初步建立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文化设施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阵地和必备空间。

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较为齐全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截止2009年,共投入2个多亿资金,建设了面积达15000平方米、设施设备省内一流的十堰市博物馆;改造装修了馆舍面积达11000平米的十堰市图书馆,使之成为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保持了国家一级标杆图书馆地位;建设了面积达3500平米的十堰美术馆,各项功能及设施省内领先;整合资源,建设面积达7000平方米、舞台灯光音响系统在全省群艺馆系统领先的十堰市群众艺术馆;通过土地臵换,建设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建设别致、教学规范,被誉为“艺术的殿堂、明星的摇篮”的十堰艺术学校;通过银行“打包”处理,收购房产维修改造,建设了400多个座位、舞台灯光音响一流的十堰市艺术剧院。

各县市也加大了投入力度,郧西、竹山斥资上千万元建设文化体育中心,丹江口市投入2000万元建设博物馆,武当山投入近3000万元建设博物馆、艺术剧院。

各县市基本建起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及艺术团,按照三室一厅标准建设了一批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建设点已达100余家。

2、创新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形成十堰特色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

根据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十堰市开展了具有十堰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品牌,包括“武当国际旅游节”、“武当杯”歌手大赛、武当庙会、地方文艺展演、伏龙山登高节、樱桃节、少儿艺术节、人民广场大家乐等节庆活动,受到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力。

十堰市的历史有怎样的悠久

十堰市的历史有怎样的悠久

十堰市的历史有怎样的悠久地名由来十堰地名始于明朝。

明成化二十年 (1484年) 薛刚纂修《湖广图经志》载有:“十堰,在县 ( 今郧县 ) 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这是关于十堰地名的最早记载。

由此可见,十堰因为在明朝筑十堰引溪水灌溉农田而得名。

明嘉靖元年(1522年)续修的《湖广通志郧阳》录有明代韩弼诗《十堰春耕》:“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劝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十堰人民辛勤劳作的情景。

其志记载的《郧阳十景》中有十堰春耕。

历史变迁十堰市十堰是人类的发祥地之—。

据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对郧县梅铺西寺沟口龙骨洞、郧西县神雾岭白龙洞猿人牙齿化石和郧县曲远河口古遗址中猿人头骨化石的考证,大约在距今80~100 万年之前,就有人类在十堰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

相传黄帝时代,在汉水之南有彭、庸两个部落,属现在十堰市南三县 ( 竹山、竹溪、房县 ) 的地域。

在郧阳设府建制前,十堰市所辖疆域之归属不定。

大禹治水,划中国为九州,那时十堰属于雍、梁两州。

到了商朝,大体也是如此。

春秋时期,五霸竞相争斗,当时庸、彭、麇 ( 今郧县 ) 等国,先后败于楚国,那时十堰属于楚国疆域;战国时期,七雄互相征伐,十堰归属常有变化,故史有“朝秦暮楚”之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天下为 36 郡,十堰一部分属汉中郡 ( 今陕西汉中 ) ,一部分属南阳郡 ( 今河南南阳 ) 所辖。

汉承秦制。

到汉武帝时,为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在全国设 13 个州部 ( 监察区 ) ,十堰属益州 ( 今四川成都市 ) 管辖。

三国时期,十堰先属蜀国,后属魏国的荆州。

西晋时期,十堰仍属荆州,后来曾一度属梁州 ( 今陕西勉县 ) 所辖。

到了南北朝时,前期属成国,后期属南朝。

隋朝建立后,先袭汉制,后废郡,置州县,那时的十堰属豫州( 今河南省汝南 ) ,后又划归梁州 ( 今陕西省 ) 管辖。

唐初承隋制。

贞观年间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把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

十堰市郧阳区的人文风俗

十堰市郧阳区的人文风俗

十堰市郧阳区的人文风俗十堰市郧阳区位于湖北省西部,是一个拥有丰富人文风俗的地方。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深受游客的喜爱。

本文将为您介绍郧阳区的人文风俗,带您一起了解这个美丽的地方。

一、寿宴——传承千年的盛宴寿宴在郧阳区被赋予了极高的礼仪价值,是这里人们传承千年的美好习俗。

寿宴通常在老人的生日时举行,当地人认为举办寿宴能够祝福长寿和吉祥。

在寿宴中,餐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如葱爆驴肉、水晶虾饺等。

此外,礼仪性的活动也是寿宴上不可或缺的,例如长寿寿衣的赠送、鞭炮的庆祝和亲朋好友的祝福等等。

二、岳阳楼台——诗意的建筑艺术岳阳楼台是郧阳区的一大特色,它承载着这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岳阳楼台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别致的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

在岳阳楼台上,您可以远眺优美的自然风光,感受湖光山色的壮丽;也可以欣赏到传统的古代文化展示,如石刻和古代书画等。

无论您是艺术爱好者还是寻找灵感的文人墨客,岳阳楼台都会为您带来丰富的视觉和心灵的愉悦。

三、草船借箭——勇敢和机智的传奇草船借箭是郧阳区著名的民间故事,讲述了郭嘉在三国时期为了帮助蜀国抵抗曹操,精心策划了这个惊险的计策。

在这个故事里,草船借箭成为了勇敢和机智的象征。

如今,郧阳区举办草船借箭的文化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在这个节日中,您可以欣赏到独特的草船借箭戏剧表演、传统的音乐演奏和精美的手工艺品展览。

体验这个传奇故事的同时,您也能感受郧阳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四、恩施土家风情——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郧阳区是土家族的聚居地,这里保留着丰富的土家风情。

恩施土家风情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土家族传统的歌舞表演、民俗杂耍和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

当地人民热情友好,他们乐于向游客传授土家传统的手艺和技巧。

此外,恩施土家风情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如现代音乐和时尚服饰等,使游客在感受传统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现代的魅力。

总之,十堰市郧阳区是一片充满人文风俗的土地。

湖北十堰名胜古迹

湖北十堰名胜古迹

湖北十堰名胜古迹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与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汉江自西向东穿越全境。

下面店铺整理了湖北十堰名胜古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十堰名胜古迹盘点湖北十堰名胜古迹1:武当山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

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

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紫金城:紫金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

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净乐宫:净乐宫位居武当山八宫之首,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一年的武当山净乐宫,因1958年兴修丹江口水库时淹没在水库之中,宫中的牌楼、龟驮碑等一批文物搬迁至丹江口。

2002年,丹江口市引资7000万元,全面实施净乐宫复原工作,经过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广场、山门、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现雏形,再现了当年净乐宫的宏伟气势,成为丹江口南水北调工程地上文物搬迁复原的范例。

玄岳门:玄岳门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称,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建筑。

“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

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

玉虚宫:玉虚宫全称“玄天玉虚宫”。

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宫观庙宇2200间,嘉靖三十一年又经修葺,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最大的单元。

后来大部分毁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现存部分建筑和遗址,还建有重达百吨的“龟驮碑”亭四座。

十堰的人文特征有哪些

十堰的人文特征有哪些

十堰的人文特征有哪些十堰是我国湖北省的一个美丽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文特征。

以下是关于十堰人文特征的论述:1. 悠久的历史底蕴十堰拥有悠久的历史,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在这个城市,你可以发现许多古老的文化遗迹,如沙苑古墓群、神农架古城等。

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了十堰的发展和演变,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底蕴的城市。

2. 独特的民俗文化十堰人民保留并传承着独特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传统反映了十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十堰的农村地区保留了传统的乡村风貌和农耕文化,人们在农忙时节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祀、舞狮子等。

此外,十堰还是中国民间音乐的发源地之一,许多民间音乐表演和音乐节在这里举行。

3. 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十堰的美食文化同样令人难忘。

这个城市的特色小吃琳琅满目,有着浓郁的湖北特色。

例如,豆皮、油面筋、脆皮鸭、臭鳜鱼等都是当地著名的美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品味这些美食,你可以感受到十堰独特的饮食文化以及对本地食材的独特运用。

4. 文化艺术的繁荣十堰注重文化艺术的发展,拥有众多的剧院、博物馆和艺术团体。

这个城市拥有丰富的艺术活动,如音乐会、戏剧表演、美术展览等,给人们提供了欣赏和体验艺术的机会。

此外,十堰还是华夏书院和儒家学问的重要传播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

5. 优美的自然环境十堰位于神农架脉山区,被山川环抱着,风景秀丽。

城市周围的自然资源丰富,有著名的丹江口水库和神农架风景区。

这些自然景观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人们可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感受生态环境的美妙。

总结:十堰作为湖北省的一个城市,以其悠久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艺术的繁荣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这些人文特征使得十堰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吸引着无数人们前来观光和体验。

无论是历史爱好者、美食追求者还是自然景观欣赏者,都可以在这个城市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快乐。

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几点思考

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几点思考

群 文论 坛 .
大 众 文 艺
十堰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几点思考
秦 黎 ( 湖 北 省十堰 市群 众 艺术馆
自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非 物 质文 化 遗产 法 》实 施 以来 ,非遗 保 护 工作 越 来越 引 起社 会 公众 的关注 ,十堰 市 悠久 的 历史 背 景下 有 着 储量 丰 富 的非 物 资文 化遗 产 ,经过 这几 年 的探 索 ,非 遗 名录 项 目和 传承 人 得 到有 效保 护 , 非遗 数据 库 建设 进展 顺 利 。 目前 ,我


加 强 宣传教 育 ,提 高保 护意 识
加 强 非 遗 法 的 学 习宣 传 , 强化 对 各级 领 导 干 部 非遗 法 的 法 律 知识 培 训 。创 新方 式 手段 ,通 过 大 型文 化经 贸 活动 、国 内外 文 化 交流 、演 出 、讲座 、论坛 以及 咨询 服务 和传 统 节 日等 平 台 ,宣 传 、展 示 我 市 的非遗 项 目,扩 大 十堰 的知 名度 和 影 响力 ,提 高 人 民群众 非 遗保 护 意识 。向全 社 会宣 传 《 非 遗法 》的 主要 内容 和 精 神 实质 。运 用 多种 新 闻媒 体营 造 非遗 保护 氛 围 。适 时推 进 非遗 项 目进 校 园 、进 课 堂 ,进 教 材使 非遗 项 目成 为对 青 少 年进 行 传统 文 化 教育 和 爱 国主义 教育 的重 要载 体 。 值 得 强 调 的是我 市 中 学教 师 胡卫 平在 高 中课 程 改革 重 大研 究 项 目中 ,推 出 了 《 十堰 市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保 护在 行 动 》小 课题 研 究 主 题活 动 设计 方 案 ,非 常全 面 地将 我市 的非保 工 作 实践 做 了详 实的 解说 ,以如 何 进行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保 护 为核 心 , 以小 课题 研 究为 基本 形 式 ,让 孩 子在 老师 的 帮助 指 导下 ,从 自 己感 兴趣 的 问 题 入 手 自主 制 定关 于 非物 质文 化 遗产 保护 的研 究课 题 ,通 过合 作 调 查 、采 访 、访 问、信 息 搜集 与 处理 、表 达 与 交流 、 展示 与评 价 等探 索活 动 , 使学 生具 体 了解 了我市 非遗 保 护情 况 , 受到 了一 次

山水车城--十堰市

山水车城--十堰市

二汽的轿车和跑车
可以说,十堰市是因二 汽而起,现在二汽将总 部迁到了武汉,还有部 分厂迁到了襄阳。 襄阳东站就是因为方便 二汽职工在十堰与襄阳 东站之间来往而建设的。 自从二汽总部迁走了以 后,十堰的发展重心就 放在了旅游业上,最重 要的就是武当山。
武当山,道教圣地,属大巴山东段。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西界堵 河,东界南河,北界汉江,南界军店河、马南河,南倚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北临 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是中国国家重点风 景名胜区,同时它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拳的发源地,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 山”。 武当道教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明朝达到鼎盛。永乐皇帝“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明 朝皇帝直接控制的武当道场,被称为“皇室家庙”。元末明初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武当 武术成为中华武术的一大流派。 武当山,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全国武术之乡、全国八大避 暑胜地之一,其古建筑群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风 景名胜区”称号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2009年,武当山入选中国世界 纪录协会中国道教第一山。
三合汤是始源自湖北郧阳地区的一道汉族名小吃。郧县三合汤因其起源于同治年间的郧 县而得名,当地人也说,三合汤是三种主要食品成分的组合,因此叫做“三合”,一碗 正宗的三合汤中都含有当地农户的红薯粉,牛肉片以及碗中几个小饺子。三合汤至今已 有400多年的历史。属郧县风味美食。
3.熬汤、煮料 取一口大锅,锅中放一个瓦圈,掺入清水,再 放入焯水后的牛腿骨两根,适量腌制好的牛肉 1.泼制辣椒油 和一剖两半的新鲜大白萝卜,以及香料包,烧 选用上等干朝天椒用绞馅机绞碎,纳 开后下入葱段,调入料酒、精盐、鸡精、牛油, 入瓷盆中,浇入烧至七八成热的牛油 用中火熬 30分钟后,捞出萝卜,再煮 1个小时后, (一般 500克辣椒,需用牛油 1500克)。 捞出牛肉,锅中已带有香鲜味的汤汁即可用于 一边浇油,一边用竹筷迅速将辣椒与 烫制三合汤。 牛油搅匀 4.制作水饺 2.腌制牛肉 把煮熟的萝卜晾凉后,再加适量新鲜牛肉一起 净锅上火,掺入清水 5千克,放入大料 50剁细,纳盆,调入姜末、葱末、芹菜末、蒜苗 克、桂皮25克、花椒20克、生姜片 末、精盐、胡椒粉、味精、鸡蛋液搅成馅;用 100 克、小茴15克、香叶10克,大火烧 精面粉制成饺子皮后,取馅包成饺子(郧阳人 开后改用小火熬 30分钟,至香味四溢 称此种水饺为“猴头”)。 时离火晾凉,打去料渣,把 5克硝盐溶 5.烫制三合汤 化其中,制成香料水。 先将煮熟的牛肉晾凉切薄片;红薯粉条用温水 取净桶,放一层牛肉后洒适量香料水, 泡软;香菜、蒜苗切碎末。 再撒上一层食盐,再放牛肉,再洒香 取适量牛肉片放入竹篱中,上面放泡好的粉条, 料水,以此方法把牛肉腌完,最上面 放入锅圈内上下提起烫热,每提一次,调入胡 要多撒些食盐,然后把桶口盖好,待 48椒粉、味精、酱油、香醋、牛油辣椒,然后放 小时后便可取出,用清水清洗干净。 入7个在瓦圈内煮熟的水饺,舀入锅内滚烫的鲜 汤,撒上香菜末、蒜苗末,一碗红亮清香、辣 麻烫鲜香的三合汤便制成了。

十堰几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十堰几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十堰几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者:杨咏梅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5期摘要:大山的封闭性与稳定性和汉江、盐道的开放性与流动性,造就了十堰原住民既传统保守又开放求新的二元共生的文化个性。

比较原生态地、完整地保存了一批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和远古人物传说、民间长诗、原始的民间音乐等遗产,这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事项,在一定的区域、地域内充分体现了区域文化特点,代表和影响了整个区域性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并为现在的人们所利用。

这是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地域性;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辖“五县一市两区和一个经济特区”。

历史上我市传统文化有“巴俗秦风楚歌豫音”的说法。

武当山道教文化、房陵移民文化、竹山的堵河水道和盐道文化、郧县和丹江口市的古城文化、秦岭巴山武当山山系、汉水水系与鄂豫川陕渝的地缘关系,使归属于北方方言区的十堰传统文化的底蕴,同时具备了巴俗秦风楚歌豫音交融共通的文化要素。

比较原生态地、完整地保存了一批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和远古人物传说、民间长诗、原始的民间音乐等遗产。

武当山道教、汉水、盐道、移民的介入,又使十堰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了俗神信仰、手工技艺技能、追求精细化消费、歌死哭嫁、信鬼好巫的资源特色。

大山的封闭性与稳定性和汉江、盐道人流的开放性与流动性,造就了十堰原住民既传统保守又开放求新的二元共生的文化个性。

至2011年底,我市已建立市级名录65项,其中省级名录30项,国家级名录7项:武术、道乐、庙会共同构成了武当山玄妙飘灵的文化内涵,伍家沟民间故事村、青塘武当神戏戏剧村、吕家河民歌村,都是武当文化产业链条上的重要节点。

郧阳府古城形成的崇凤、水上竞技、和均州古城遗留的陶文化技艺、沧浪亭与儒子歌处遗产、生动的故事与优美的民歌民乐、古朴的调子戏、竹山县与房县之间的地理联系和古道文化、神农本草文化、炎帝女娲创世神话、皮影绝技、神怪故事、人物传说、商旅文化、玄武及火龙信俗、民间美术、奇石珍宝加工、秦巴民歌、诗经遗风等项目,都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添异彩。

十堰的十座古镇

十堰的十座古镇

十堰的十座古镇1、郧西上津镇在十堰,没有哪一座古镇,曾经承载过如此历史变迁和岁月苍桑。

这里,曾多次设郡臵县,作为县城建臵历史六百余年。

经历了太多的苍桑和变迁,古镇以其独特的厚实和凝重显示其无穷的魅力。

小镇的一砖一瓦、一墙一木,似乎都在向你诉说小镇光荣和失意。

亘古长流的金钱河,见证了小镇千年的岁月,河上曾经的千帆云集已淹没在历史长河里。

走过小镇街巷,宛如走进时光的隧道,扑面而来的是古城遗风和历史的凝固。

在古镇,你尽可释放怀古寻幽的情怀,你尽可寻觅那些历史的碎片。

现古城墙大部以维修,而且原来的古城墙的城围保持的也较完好,遗留完整度,比别人常说的湖南凤凰黄丝桥古城要好得多.商业气氛不是很浓。

上津古镇修在金钱河的边上,是重要的要塞关口。

金钱河上达陕西,下连汉水,入长江,水运交通可以说是通达全国(古时主要以水运为主)。

附近的陕鄂川给历代给皇宫的贡品要通过上津,所以古城的存在,也是一直在发挥着驿站官邮的作用。

十堰到上津有长汽,郧西也有长途班车2、竹山县田家坝镇很难想向__如此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曾有过故国都城的荣光。

古上庸国的古风遗韵伴随着古老的官渡河流趟了千年。

山青青、水碧碧,在这个恍若世外桃源的山水环绕的小镇里,在官渡河的微风中,我们曾努力寻觅一代故国都城的浮华和风流。

在那历经千年苍桑的残垣里,追忆金戈铁马铮荣岁月。

听说建水电站,要淹,是古村镇的原样,这样的在十堰附近,五条岭下去,浪溪古镇,也是保持的类似情况,只不过,一个是在堵河的大河边,一个是在山溪小河边,也通长途公交车.要去抓紧时间去.(只是听说要被淹,准确度不知)房县九道乡这是一个深藏在神农主峰西部褶皱里的一个神奇去处。

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抛却城镇的喧嚣,在这惊若人间仙境的地方,忘记的是浮躁,剩下的是绝美的风景和心的宁静。

第一次去九道,曾惊叹----难道这就是我们曾无数次向往的梦中的精神家园?看不完的风光,品不尽的景致,山之秀挺,水之灵性,那无论从什么角度都宛如一幅天然的巨幅水墨画,这就是神奇的九道。

十堰城市特色文化及郧阳文化品牌宣传语提炼

十堰城市特色文化及郧阳文化品牌宣传语提炼

十堰城市特色文化及郧阳文化品牌宣传语提炼作者:田运科等来源:《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03期摘要:郧县撤县改区,极大丰富了十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十堰城市特色文化主要有汽车文化、郧阳文化、武当文化、汉水文化和县市特色文化。

郧阳文化以郧阳区,即原郧县地域为主,内涵非常丰富,但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是生命源、楚文化源、“汉江王”和南水北调中线源。

因此郧阳区的城市品牌宣传语可以提炼为“百万年郧阳史,三千里汉江王”。

关键词:郧阳文化;城市文化;宣传语中图分类号: G127;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5)03-0051-04作者简介:田运科(1973-),男,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化,旅游经济,高职研究。

李垣璋(1978-),男,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副处长,编辑,研究方向:文艺学,编辑学。

郑妍妍(1975-),女,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应用写作。

2014年9月,郧县撤县改区,是十堰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突破性事件,既标志着十堰从山城拓展为山水之城,更标志着十堰从现代汽车城演变为工业文明与传统文化、生态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城,大大丰富了十堰特色文化的发展。

一、十堰与郧阳、郧县的关系要谈十堰城市文化,先要讲清楚十堰与郧县、郧阳的关系。

一言以蔽之,十堰是“后来居上”。

一是从产生时间上讲,郧县最早,郧阳次之,十堰最晚。

首先郧县。

汉因秦制,于郧县境地置长利县,西汉长利有地名“郧关”;晋太康五年(284年),改长利县为郧乡县;至元十四年(1277年),郧乡县改郧县。

其次郧阳。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5月设郧阳抚治,同年12月在郧县设郧阳府,抚治、府、县三者同城。

郧阳府辖郧县、房县、竹山县、郧西县、上津县、竹溪县,弘治十一年后增保康县。

郧阳抚治设有湖广行都指挥使司、下荆南道,辖河南南阳府各州县,湖广安陆府(后为承天府,治今钟祥市)、荆门州、沔阳州、郧阳府、荆州府各州县,陕西汉中府各州县,以及陕西西安府之商州各县,四川夔州府各县,所辖共八府、九道、九州、六十五县。

湖北十堰市的详细情况介绍

湖北十堰市的详细情况介绍

湖北十堰市的详细情况介绍十堰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之间,地处汉江上游,总面积约为3.39万平方公里。

十堰市地理坐标为31°45′N, 111°29′E,东与陕西省商洛市接壤,南与陕西省汉中市交界,西与陕西省安康市相邻,北与陕西省商洛市和陕西省安康市相邻。

十堰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湖北省的重要城市之一。

一、历史文化十堰市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

十堰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文化遗址:1. 丹江口水库:位于十堰市郧阳区,是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之一。

丹江口水库风光优美,库区内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址,如太子城遗址等。

2. 郧阳古城:位于十堰市郧阳区,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军事重镇之一。

郧阳古城历史悠久,曾是楚国、秦国、蜀汉等多个朝代的边陲重镇。

3. 汉江源头:位于十堰市竹溪县,汉江源头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汉江源头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良,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此外,十堰市还有许多其他历史文化遗址,如白果树村、佘家湾村等。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为十堰市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为十堰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经济发展十堰市经济发展较快,是湖北省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以下是十堰市的一些主要产业:1. 汽车制造业:十堰市被誉为“中国汽车城”,拥有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汽车制造企业。

东风汽车公司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为十堰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能源产业:十堰市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是湖北省重要的水电基地之一。

十堰市拥有丹江口水电站、东风水电站等多个大型水电站。

3. 建材工业:十堰市有丰富的建材资源,建材工业发展较快。

主要企业有十堰市建材集团、湖北省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等。

4. 高新技术产业:十堰市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设立了十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如十堰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十堰市光谷创业园等。

家乡美湖北十堰ppt课件

家乡美湖北十堰ppt课件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地理位置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地区,与河南、陕西、四川接壤,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气候特点十堰市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历史沿革及文化底蕴历史沿革十堰市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十堰地区属楚国管辖。

秦统一六国后,在此设郡县。

此后,历代王朝在此设州、郡、府等治所。

文化底蕴十堰市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楚长城、楚王宫等。

同时,十堰地区的民间文化也丰富多彩,如竹溪民歌、房县黄酒等。

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行政区划十堰市下辖茅箭区、张湾区、郧阳区及丹江口市、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共3区1市4县。

人口分布十堰市总人口约为3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180万人,乡村人口约170万人。

各民族人口分布相对均衡,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满族等。

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十堰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地区生产总值逐年提升。

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了以汽车制造、冶金建材、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产业特色十堰市是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拥有众多知名的汽车企业和零部件生产商。

此外,十堰市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同时,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十堰市在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01武当山道教圣地,世界文化遗产,以险峻的山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

02神农架华中屋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绝美的自然风光。

03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三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红色旅游景点。

著名山岳景观介绍03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丹江口水库长江最大支流,流经十堰市区,沿岸风光旖旎,夜景迷人。

汉江发源于神农架,流经房县、竹山县等地,河水清澈,峡谷幽深。

湖北十堰市文物古迹介绍

湖北十堰市文物古迹介绍

湖北十堰市文物古迹介绍
湖北十堰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以下是一些湖北十堰市的文物古迹介绍:
1. 十堰古战场:位于丹江口市境内,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总前委、八路军指挥部所在地。

这里现保存着很多当年的战争遗迹,如总前委办公大楼、指挥部阵地、司令部地下指挥所等。

游客可以参观了解那段惨烈的历史并缅怀英雄。

2. 丹江口水库:位于神农架的东北部,是中国现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水库建成后形成一个湖泊,周围被青山环抱,景色非常壮丽。

此外,丹江口水库的堤坝中还保存着汉代时期的丹江口古坝遗址,是考古学家们进行研究的重要对象。

3. 张湾古镇:位于张湾区的张湾之滨,是湖北省保护的历史文化名镇。

这里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如祠堂、坊门、古街等,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貌。

古镇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古代文化氛围。

4. 郧县历史文化名城:郧县位于十堰市北部,是湖北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建筑和文物,如清代的县衙、观音寺等。

郧县还是古代名将岳飞的故乡,岳飞的故居和墓葬也是郧县的重要景点。

这些文物古迹都反映了湖北十堰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参观和研究。

十堰文化

十堰文化

一)十堰地区具有丰厚的远古文化遗存。

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70—80万年前的郧县梅铺猿人遗址、约50万年前的郧西白龙洞猿人遗址和约100万年前的郧县猿人遗址。

特别是在“郧县人”遗址中,发现了两具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这证明了汉水中上游的十堰地区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在旧石器文化遗址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神农架红坪犀牛洞遗址。

它的发掘为高海拔山地旧石器时代考古提供了良好前景,为深入研究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类型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

十堰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也十分丰厚,主要分布于汉江两岸及其支流的河谷,其中最重要的是房县七里河遗存。

(二)十堰地区文化中,最基本最原始的成分是神农文化。

海拔3100多米的神农架,被称为“华中屋脊”。

相传炎帝神农氏在十堰这片土地上“斫木以耜,揉木以耒”,开创了农耕文明和医药文明。

神农文化里重要价值成分是草药文明。

这里草药文化博大精深。

房县历史上曾为楚地,但是盛行于楚的巫术在这里并不盛行。

绝大多数病人信草而不信巫。

草药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信仰,这是神农文化里的重要价值成份。

(三)十堰地区的文化底蕴是楚文化。

十堰地区的文化是多样的,蕴含着秦文化、楚文化、巴文化,以及长江文化、汉水文化、巴山文化,但最基本的文化底蕴是楚文化。

《楚辞·九歌》即源于楚地民间祭神歌舞。

楚辞的宗师是屈原,据传十堰是屈原创造楚辞“骚体”的源泉之一。

楚人尊凤,凤凰象征高贵圣洁、吉祥如意,是楚人崇拜和敬仰的图腾。

楚长城是我国最早的内长城。

其中心地段在十堰境内竹溪县和竹山县,全长180公里。

这是古老祖先留给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对我们研究长城起源、楚文化、古代战争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四)十堰地区最负盛名的是武当文化。

武当文化从其内涵上讲,应定义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道教精神为核心,以武当山地域为中心,在周边文化的影响下,经长期实践,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武当文化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保合太和,天人合一;重人贵生,诚心向善等思想;这些构成了武当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典型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十堰地区具有丰厚的远古文化遗存。

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70—80万年前的郧县梅铺猿人遗址、约50万年前的郧西白龙洞猿人遗址和约100万年前的郧县猿人遗址。

特别是在“郧县人”遗址中,发现了两具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这证明了汉水中上游的十堰地区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在旧石器文化遗址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神农架红坪犀牛洞遗址。

它的发掘为高海拔山地旧石器时代考古提供了良好前景,为深入研究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类型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

十堰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也十分丰厚,主要分布于汉江两岸及其支流的河谷,其中最重要的是房县七里河遗存。

(二)十堰地区文化中,最基本最原始的成分是神农文化。

海拔3100多米的神农架,被称为“华中屋脊”。

相传炎帝神农氏在十堰这片土地上“斫木以耜,揉木以耒”,开创了农耕文明和医药文明。

神农文化里重要价值成分是草药文明。

这里草药文化博大精深。

房县历史上曾为楚地,但是盛行于楚的巫术在这里并不盛行。

绝大多数病人信草而不信巫。

草药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信仰,这是神农文化里的重要价值成份。

(三)十堰地区的文化底蕴是楚文化。

十堰地区的文化是多样的,蕴含着秦文化、楚文化、巴文化,以及长江文化、汉水文化、巴山文化,但最基本的文化底蕴是楚文化。

《楚辞·九歌》即源于楚地民间祭神歌舞。

楚辞的宗师是屈原,据传十堰是屈原创造楚辞“骚体”的源泉之一。

楚人尊凤,凤凰象征高贵圣洁、吉祥如意,是楚人崇拜和敬仰的图腾。

楚长城是我国最早的内长城。

其中心地段在十堰境内竹溪县和竹山县,全长180公里。

这是古老祖先留给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对我们研究长城起源、楚文化、古代战争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四)十堰地区最负盛名的是武当文化。

武当文化从其内涵上讲,应定义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道教精神为核心,以武当山地域为中心,在周边文化的影响下,经长期实践,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武当文化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保合太和,天人合一;重人贵生,诚心向善等思想;这些构成了武当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典型特征。

(五)十堰地区最具特色的是移民文化。

十堰地区历史上是一个著名的移民区,从先秦到当代,大体经历了五次移民潮。

十堰房陵(房县)、上庸(竹山)等地,崇山峻岭,地广人稀,历来是古代废黜帝王诸侯的流放地。

在历史长河中,被史学家浓墨重彩记载的流放到房陵的王侯将相就有十五位之多。

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中宗李显,被贬谪流放到房县达14年之久。

这种宗室贬官的流放,不仅带来了宫廷礼仪、饮食、风俗等上层文化,而且使十堰本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尤其值得关注的文化植入现象是武当山建筑群。

明初永乐九年到二十二年(公元1411—1424年),明成祖调集军民工匠20余万人大修武当山,由此汇集的多元移民文化和风俗彼此融合,交互影响,积累了丰厚的武当文化资源。

移民改变了文化的时空分布。

十堰本土文化正是在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改造、吸收与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地区文化特色,积累起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

(六)十堰地区具有多姿多彩、古朴稚拙的民俗民间文化。

自古以来,秦巴山区的农副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在此集散,巴蜀秦楚文化在此交流积淀,这里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品风貌醉人,地方特色浓郁,表现出十堰地区古朴稚拙的民俗文化的秀美画卷。

地处汉水之滨的武当山区伍家沟村,蕴藏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积淀,使民间文学作品透出朴实、地道、稚拙、原始的风貌。

民俗民间文化是民众生存和精神需要的产物。

鄂西北地区社会生活习俗特色鲜明,民间文学艺术及地方戏曲多姿多彩,蕴含着人伦为本的思想道德、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及合和圆满的生活理想的精神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