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与人性变奏论文
神性与人性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艺术史演变的精神之维摘要:西方哲学有着强烈的人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浓厚的神性特点,人性与神性的并存形成了西方哲学的传统。
研究人性与神性的关系,对西方古代哲学中神性与人性的历史演进、矛盾运动进行分析、梳理,有助于对其后西方近现代哲学的传承脉络关系,以及西方哲学思考方式的深层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哲学;神性;人性由古希腊哲学所奠定的西方哲学的人性和神性的特征,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深厚的传统。
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的各种哲学几乎都包容了人性和神性, 但近代从文艺复兴开始,尤其是20 世纪以来,在反传统思潮中,西方哲学家赋予人性以新的含义,批判并力图清除哲学的神性,成为西方哲学新的表现形态和发展趋势。
因而对神性与人性的追问,就成为了言述西方哲学的两种不可或缺的维度。
对西方古代哲学(从公元前5 世纪到公元后15 世纪,包括古罗马和中世纪两个时期) 大约两千年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学习西方文化,理解其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传承脉络关系,把握西方文化的思考方式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试图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就这一论题的历史演化作一梳理。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神性与人性的交融作为西方文化史之源的古希腊哲学诞生于城邦制的奴隶社会。
在从原始宗教之中脱颖而出的时候, 古希腊哲学首先表现为自然哲学的形态,这使它同时具有人性和神性的特征。
因为,那种自然哲学可以说是广义的人学,并包含着严格意义上的人学的萌芽。
正如黑格尔说的,自然界乃是与人“不同质”但又与人“牵连在一起”的人的另一半。
在古代哲学中,始基和宇宙本原的性质,决定了人的属性。
人类为了认识自已,首先必须认识自然界,所以认识自然界也就是间接地认识人自身。
当智者派把哲学变得通俗,即直接着手“认识自己”并通过人自身去看世界的时候,普罗塔戈拉率先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1 ] (P187) 在他看来,世界万物都必须接受人的感觉的标准和评价,要由现实的人的喜怒哀乐来决定真假、善恶和美丑。
思辨“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思辨“人性”与“神性”的抗争梁铎(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江西南昌330000)摘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每每带有悲剧色彩。
在西方文学作品关于神职人员的爱情的描写中,便有了“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本文试从三部作品诠释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爱情;人性;神性;抗争;悲剧爱情,永远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爱情与“谈爱色变”的禁欲主义一直在作着努力的抗争,即“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尽管这种碰撞都带有悲剧色彩。
文章试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中笼罩在宗教统治下的爱情悲剧。
1人性悲剧:扭曲、变态的爱情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副主教克洛德一直被看作邪恶势力的代表,但如果认真考察他的内心世界及同周围环境的联系,就不难发现,他身上不仅有牧师的虚伪,也有着人性遭到压抑之后的悲哀。
纵观14世纪后期的欧洲,资产阶级掀起人文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直接抨击了中世纪的教会的精神独裁和禁欲主义,追求个人的现世幸福已成为普遍现象。
克洛德一直过着远离女人的清修生活,节制自己的各种欲望。
直到见到了在巴黎街头跳舞的艾斯美拉达,人的意识才觉醒了。
他被这种强烈的爱折磨着。
作为一个神职人员,这可谓是大逆不道。
但是副主教也是一个人,他也有人的感情、欲望和爱。
然而,他所要求的这种爱是他所代表的势力和环境所不能允许的,因此,它表现出来的方式便是扭曲的,变形的。
他一方面憎恨宗教的非人性,一方面又在心里激起了对自己人性要求的憎恨,使自己成为一个无法解脱的疯狂的人。
于是在他爱而不得中,他设置了一系列阴谋,劫持爱斯美拉达,诬陷她,直到把她送上绞刑架,处在“人性”与“神性”双重压迫下的克洛德,最终也在自己布下的宗教网中毁灭了。
2处境悲剧:内疚、自责的爱情与克洛德的悲剧不同的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红字》中则描写了海丝特·白兰与神职人员亚瑟·丁梅斯代尔的爱情悲剧。
神性人性变奏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摘要:本论文通过研究不同的社会形态产生的不同艺术,总结出随着历史的发展,神性艺术在慢慢转变为人性艺术这一重要主题。
艺术形态是社会形态的衍生物,既然社会形态可以划分,艺术形态也可以划分。
关键词:神性艺术;人性艺术;神治社会;人治社会;欧洲中图分类号:j1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42-02社会形态包括神治社会和人治社会两种,艺术也可以划分为神性艺术与人性艺术。
神治社会产生神性艺术,人治社会创造人性艺术;神治社会的哲学观是有神论,人治社会的哲学观则是无神论。
下列的例子都以美术作品为例。
神治社会中的艺术的产生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开始,其本质是一种对神灵的敬畏,而创造的图腾巫术,或是记录一天的事情。
原始社会中所有的成员都坚信神祗的存在,由巫师和祭司直接与神祗沟通,因而巫师的权利大于部落首领。
巫师和祭司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艺术家,绝大多数原始艺术都是巫师与祭司活动的产物。
进入阶级社会后,神祗的地位逐渐被君王所替代,君王也开始利用人们信奉神祗的心理,用宗教作为政治的工具,把自己宣扬为神祗的后代以求臣民的恭顺。
例如,3世纪的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他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君主,其颁布的《米兰勒令》使基督教成为了正式的国教,使罗马教廷成为欧洲各国政治中心达一千多年之久。
由于罗马帝国的基督教神学理论的不断壮大与发展,西欧各国的中世纪美术作为基督教信仰和神学的表达形式,也随之发展与演化。
从4世纪开始教堂内的墙壁和天花板使用镶嵌艺术,其中最富盛名的《查士丁大帝及其侍从》、《西奥多拉皇后及其侍女》两幅镶嵌画,分别描绘了皇帝和皇后捧着供物进入教堂的场面。
你会发现,人物造型不具备透视,每个人物没有在同一空间——查士丁尼双脚的位置在主教之后,但他的袍子却在主教之前。
所有人物面无表情,目光向前;都呈一字排列,同样高度和大小。
人物像踮着脚,失去重量感,像要飘起来。
神性压抑下的人性抗争

神性压抑下的人性抗争摘要:在西方国家,宗教思想、教会思想自古以来就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们借宗教信仰来寄托自己的祈望,来减轻自己的罪恶、痛苦,认为对上帝彻底的忠实就能使人的灵魂得到洗涤,从而成为圣洁高尚的人。
然而,随着宗教、教会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呆板的教规戒律压抑着人性的正常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压抑已久的人性开始爆发、抗争。
在此,我们将以一群神父的爱情悲剧来反映这一现象。
关键词:宗教;人性;神性;抗争;爱情悲剧在西方文学中,有一群引人注目的神父形象:《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红字》中的丁梅斯迪尔以及《荆棘鸟》中的拉尔夫。
他们从小接受神学教育,修身灭欲,对上帝有一种狂热的虔诚与笃信。
但他们毕竟是肉体凡胎,呆板的教规只能暂时地禁锢他们的心,一旦那个能在他们心中掀起轩然大波的女神出现,他们灵与肉的平衡便被打破了。
在禁欲主义的压制下,这些神父的爱情往往伴随着人性与神性的抗争,体现了宗教与爱情永恒冲突的主题,被赋予了爱情悲剧美的内涵。
一、教士的神性基督教是西方国家最主要的宗教信仰,西方一些基督教学者曾把基督教奉为“西方的神明”,柏拉图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其正宗而权威的信仰源头。
蒂利希曾总结说:“基督教力图使它的教义被有教养的罗马人所理解和接受时,柏拉图体系仍成为它的思想宝库。
”[1]柏拉图的学说尤其是灵肉二元对立学说,被基督教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柏拉图高扬灵魂,鄙视肉体,认为肉体是不完善的,是灵魂的桎梏,而灵魂却是不朽的。
他在《斐德诺》对话中做了有趣而详细的论述:灵魂“羽翼的本性是带着沉重的物体向高飞升,升到神的境界,所以在身体各部之中,是最接近于神灵。
”[1]如果灵魂不被肉体的罪恶所污染,不断追求超越,就能获得永恒的幸福;而如果灵魂迷恋于感性世界,则只会被囚禁在肉体之中。
二元论造成的灵魂与肉体的分裂是难以弥合的,信徒们从信仰中首先得到的是罪感,而罪感的根源又在于自身,那么修身律己的首要戒规便是对性的约束。
神性和人性

神性和人性一个人可能一无所成,却可能达到意识的极致。
失败和混乱,和虚幻的希望结合起来,⊥,正好是进入神秘主义体验的最好的催化剂,即使诗人一朝醒悟,觉得往事蹉跎,也让身心更加的放达。
因为这种思维方式是神性的,是人永远都达不到,对于宇宙来说,我们都太渺小了,所以千百年后,神性的追求也不会消失。
在每个时代,政治,经济,科技,管理永远都是人性的,而不是神性的,哲学和艺术是神性的,而不是人性的。
人们各有归属,归于神,归于人,或者在两者中间挣扎。
自人类开元以来,这种分化就开始了。
一切试图综合两者的都走向失败,从来就没有中间地带,或者说两者交叉的地方总是变动的。
没有人性,我们的生活无法继续,没有神性,生活也将无法忍受。
不要奢望永恒的超越,两者都是无穷的,也不要放弃追求,不放弃的追求的人,在幻象中还有幸福的可能,却从来不可能完美。
一个哲学家,作家和一个科学家,企业家的价值之间是无法衡量,试图找到一种尺度,永远是把自己的灵魂引向一个死胡同。
有为的人可以在人性中找到归宿,但他必须面对单向度的悲剧,无为的人可以在神性中找到归宿。
但他必须面对孱弱地死去的危险。
或许我追求人性,我无法体验到意识的极致境界,但我会在有为找到力量和快乐,所以我是有价值的,或许我追求神性,我却孤独而无能,但是意识的极致境界是上帝最好的礼物,只要我不要自以为是,而漠视在人性世界中奋斗的复杂,艰辛和其巨大的意义。
人生是短暂的,却又是无限和美丽的。
同时,人生也有很多的悲剧。
下层民众食不果腹,生活没有保障,没有经济和政治地位,欲望受到了压制,是不会去区分人性和神性,只有中上阶层因为有各种见识,见识带来欲望,而欲望又大多不能实现,所以去追求人性和神性的区分,其实,神性成为一个逃避的场所,或者一个休息的港湾。
逃避的越多的人,是欲望最强烈的人,是有野心的人,所以说诗人和作家是这个世界上最有野心的人。
其实,一切讨论是无意义的,无法实践的理想和幻想而已,可是不这么麻醉作家,生活又怎么忍受。
神性与人性——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道德主题(一)

神性与人性——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道德主题(一)论文关键词:莎士比亚文艺复兴道德人文主义神论文摘要:从伦理道德角度对莎士比亚文学作品进行考察。
以文化为参照,以人为基点,以道德主题嬗变的整理讨论为指归透析文艺复兴“人”的道德图式。
文艺复兴是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的时代,其成为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
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享受现世节制的自然之爱,同时以上帝之爱消弭邪恶。
莎士比亚文学作品道德主题体现为神性超拔人性、人文终极的图式。
一、引言瑞士著名史学家、文化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称文艺复兴为“人”的发现时代。
之所以被定义为“人”的发现,是因为相对于中世纪人是神的奴仆而言,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提升。
人的价值不仅在于服从上帝、信仰彼岸世界的安宁幸福,而且在于人本身是世间的上帝,勇于追求此岸世界的美好和谐。
人文主义(也叫人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
针对教会认为人生是苦难和罪恶的邪说,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针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提倡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因而有权追求知识,探索未知,了解自然和研究科学;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倡导仁慈、博爱,歌颂纯真的友谊和崇高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
总之,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
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莎士比亚便是该时期应运而生的巨人。
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是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
享受现世节制的自然之爱,同时以上帝之爱的合理性消弭利欲滋生的邪恶,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
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集大成者,代表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最高峰。
“从来没有比他的剧本更加全面地表现了人的状态了。
论神性与人性的变奏--艺术史演变的精神之谜

这 些地 区的美 术 既受 到意 大利 美 早 期 宗教 艺 术 主要 是巫 术和 图 腾 , 而在 后 期 称 为 中世 纪 。 阶级 社会 的形成 是 神性 艺 术发 得到 体现 。 宗教 艺术 主要 是神 话和 传 说 。 展 的前 提 , 在 阶级 社会 中神性 艺 术主 要 以宗 术 的影 响 , 也 影 响过 意 大 利 的美 术 , 同时 始 从 早 期 原始 社 会 到 文 艺复 兴 , 神 性 与
女性 的特 征 , 是 对 当时 女性 的生殖 崇 拜的 产
始社 会 人性 同样 在 隐隐 中蒙起 , 直 至文 艺复
我们从哪里来? 这 一永 恒 的诘 问 正是 兴 , 人性 才 凸显 出来 , 占有 一定 的统 治地 位 ,
物。 最 有名 的是 法 国佩 什梅 尔 洞窟 壁 画 中半 源 自人类 灵魂 深 处 的无 意识 生 命冲 动 , 这种 渐 渐 主 宰着 人 民 , 这 时, 神性 与人 性 关 系 由
在 原 始 社会 当人 们 第一 次 以艺 术 的形 教 艺 术 形 式 来表 现 。 在 当 时社 会 , 宗教 占有 终保 持着 自己的特 色 。
式来 表现 喜 怒哀 乐 时 , 人性 艺术 在潜 移 默化 主 要 地 位 , 甚 至 统 治 着社 会 , 正 是 因 为这 种
中也就形成 了, 原 始 社 会 的 遗 迹 中有 不 少 统 治 , 统治 者 更需 要 用直 观 的艺 术形 式来 弘 人性 一直 处 于磨 合 阶段 , 在 原始社 会 神性 主 表 现 人 的形 象 的 艺术 , 但 女性 居 多 , 这 也 象 扬 宗教 统 治 的地位 。 西方 的 宗教 艺术 主要 以 宰着 广 大人 民群 众 , 统治 者 正是 因为 运 用这
“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摘要]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每每带有悲剧色彩。
在西方文学作品关于神职人员的爱情的描写中,便有了“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本文试从三部作品诠释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 爱情;人性;神性;抗争;悲剧爱情,永远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爱情与“谈爱色变”的禁欲主义一直在作着努力的抗争,即“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尽管这种碰撞都带有悲剧色彩。
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中笼罩在宗教统治下的爱情悲剧。
一、扭曲、变态的爱情———人性悲剧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副主教克洛德一直被看作邪恶势力的代表,也是人们极力鞭挞的对象,但如果认真考察他的内心世界及同周围环境的联系,就不难发现,他身上不仅有牧师的虚伪,也有着人性遭到压抑之后的悲哀。
纵观14世纪后期的欧洲,资产阶级掀起人文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直接抨击了中世纪的教会的精神独裁和禁欲主义,追求个人的现世幸福已成为普遍现象,而克洛德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有了人性的要求。
但他一直过着远离女人的清修生活,节制自己的各种欲望,并且自以为是快乐的。
直到见到了在巴黎街头跳舞的艾斯美拉达,人的意识才觉醒了。
他被这种强烈的爱折磨着,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在忍受着一种比死亡力量还要强大的苦刑。
作为一个神职人员,这可谓是大逆不道。
但是副主教也是一个人,宗教的知识不能满足他对生活的要求,作为一个人,他也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人的爱。
基于这种爱,他才念念不平,发出人性的呼喊:“究竟,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这并不是他的错。
”然而,正因为他所要求的这种爱是他所代表的那种势力和环境所不能允许的,因此,它的表现出来的方式便是扭曲的,变形的。
人要想得到解放,就必须消灭集中表现在他本身处境中的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但是带着十字架的副主教既没有这样的勇气,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和觉悟。
他一方面憎恨宗教的非人性,一方面又在心里激起了对自己人性要求的憎恨。
神性与人性的精彩变奏

法朗士的获奖评语是:“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在于他高尚的文体……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神性与人性的精彩变奏译名:阿纳托尔·法朗士生卒年月:1844、4——1924、10国籍:法国代表作品:《泰伊丝》获奖评语: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在于他高尚的文体……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192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是一位法国左派人士,他的名字叫阿纳托尔·法朗士。
法朗士于1844年出生在巴黎一个书商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书香熏陶下度过的,上学以后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其它方面的著作,极大地丰富了知识面,并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他热爱文学,信奉人文主义,同情社会底层人士,对社会现实十分不满,这些都构成他文学走向的朦胧标识。
1873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金色诗集》,由此受到文学界的注目,并成为“当代巴那斯”的骨干分子。
“当代巴那斯”是十九世纪末法国的一个诗歌团体,代表人物有普鲁多姆、邦维勒等,他们主张诗歌应不问政治、脱离社会现实,强调为艺术而艺术,是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前驱,作品情调悲观颓废。
在后来的诗歌创作中,法朗士逐渐认识到“当代巴那斯”的主张与自己的所思所想裂痕渐大,后来他毅然脱离了“当代巴那斯”,开始小说创作,1881年出版长篇小说《波纳尔之罪》,从此名声鹊起。
小说的主人公波纳尔是一位博学多才,充满善心的人,后因搭救一位孤女而犯了“拐骗罪”,孤女长大后,波纳尔又因从自己送给孤女的嫁妆里抽回几本书,犯了“盗窃罪”。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种种遭遇,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怀疑和愤懑。
接着,他又创作了《泰伊丝》、《佩克多女王的烤肉店》、《现代史话》、《在白石上》、《企鹅岛》等多部作品。
其中,《泰伊丝》是法郎士的代表作。
小说讲述了贵族子弟巴福尼斯皈依基督教,隐居在尼罗河畔的沙漠里修行了10年。
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从前在亚历山大剧场见过的一个美丽放荡的女演员泰伊丝,他决心把她从罪恶的深渊中拯救出来。
人性与神性的交融

人性与神性的交融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灵史》与《荆棘鸟》,在现实之此岸世界与宗教之彼岸世界的交叉地带,以其对于人性、人类命运的深切洞察以及对于宗教信仰和人的精神追求的深邃揭示,实现了人性和神性的交融,展示了作家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
标签:人性;神性;苦难;宗教;世俗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文学始终注重对人的心灵状态的追踪与描述。
自古以来,人们就能从文学的世界里,观照到人类自身关于人生、命运、爱情、生死等重大命题的体验和思考。
而且,优秀的文学作品还往往能以其对人类命运、人生价值的深切透视与终极关怀,走进人类的精神生活,成为嘈杂纷扰的现实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养料,从而凭借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构成人类在现实人生之外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境界。
宗教之于人类也是如此。
神学家保罗·蒂利希指出,“宗教是整个人类精神的底层”,它所关注的不是对由本能所支配的现实人生的种种欲望,而是“一种对生命的意义,对人的自我实现,对完成生命向我们提出的任务的终极关注”。
文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传达人类的情感理想。
缘于文学与宗教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把人性与神性、现实之此岸世界与宗教之彼岸世界的交叉地带,作为文学作品的永恒题材来观照。
本文试图将中外两部以宗教生活为观照视域和艺术轴心的长篇小说,即中国当代作家张承志的《心灵史》和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作一比较。
这两部作品均产生于20世纪后半期,且都以其对人性与神性、现实与精神的深切关注,吸引着众多论者的目光。
笔者希望通过对它们的比较,来探究和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位作家关于宗教与人生、人性关系的思考,来考察宗教与人类精神生活的融通与背离之处,并由此透视出两位作家博大深邃的人文精神。
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佳构作为不同国度的文学作品,《心灵史》和《荆棘鸟》形成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自然各不相同,作者的文化建构、文学观念及审美理想也各具特征。
【人性与神性的矛盾结合】耶稣的神性和人性结合

【人性与神性的矛盾结合】耶稣的神性和人性结合在这一时期的俄罗斯作曲家中,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Nikolaievich Scriabin,1872—1915年)无疑是伟大而独具风格的一位大师,他的人格与音乐风格紧密相容,其内核中所包裹的深沉意味与矛盾性格使得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也面貌各异。
一、人性——对传统的继承斯克里亚宾在学习音乐之初,门德尔松、肖邦等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钢琴作品成为他演奏和创作的基础,他迷恋肖邦的音乐风格,不止一次表达对肖邦的尊崇之情,以至于他早期的钢琴作品,如1988—1900年间的10首玛祖卡、1893—1897年间的3首奏鸣曲、1894—1895年间的12首钢琴练习曲、1898年的《f小调钢琴协奏曲》等都带有明显的肖邦式音乐风范。
其中,在《f小调第一奏鸣曲》(OP.6)中,第一乐章中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线条鲜明的旋律营造出诗意、梦幻的意境,从连接部到副部主题之间的旋律,在大量装饰音的修饰下,抒情、悠长、温润,这种细腻、抒情的音乐风格,化繁为简的曲式结构以及精致、浪漫的表现手法,都完整地流露出肖邦钢琴作品的气质与神韵。
无论是奏鸣曲细致、抒情的旋律线条,还是练习曲技术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在音乐体裁和风格上,斯克里亚宾以一系列钢琴作品完成了自己对于肖邦的学习与崇拜。
除肖邦以外,斯克里亚宾早期的音乐创作风格还受到李斯特、德彪西等作曲家的影响。
首先,在对于钢琴练习曲的写作态度上,他非常欣赏李斯特大胆而多变的创作手法,如《升g小调第二奏鸣曲》(OP.19)、《幻想曲》(OP.28)等钢琴作品,利用多变、紧迫的节奏和层层递进的激情充分体现出他对于钢琴演奏技巧中节奏与形式诸多变化的把握。
斯克里亚宾在1904年出版的《钢琴练习曲》(OP.42,共8首)中,进一步探索了钢琴演奏技术和音乐内部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他常常在作品不同的情绪内部隐藏一种不可抑制的兴奋感,并大量采用各种复节奏,如五对三、三对二的节奏型等,以艰深的技术性和璀璨的音乐性提升钢琴练习曲的艺术价值,可以说这一贡献是同时在向肖邦和李斯特致敬。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艺术史发展的精神之维【摘要】一部艺术史并非直线一般,而是在外部的影响下,一次又一次的展开,时代上、地理上、思想上不同在不停地改变着艺术的形式与功能。
任何艺术作品都带有奔腾流逝着的时间,又蕴含着时代赋予他的独特的含义。
【关键词】神性人性艺术精神之维精神之维就是在某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想,他通过具体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表现出来,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所以我们说,一个时代的艺术形态取决于这个时代的精神之维。
尽管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精神之维,但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基本由神性和人性两种精神状态组成,并且两者之间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转化。
提到神性,就不得不提到神话,神话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 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 支配自然力, 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过程, 也就是后人记录前人口头流传下的关于人、神的故事。
由于各民族所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民族启蒙和发展的时间不同、受外民族的影响不同, 也就造成了各民族观念的不同。
神话是形态纷呈、各具特色的。
虽然各民族神话的形成时间有早晚、历经时间有长短, 但均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童年”的世界观和原始氏族社会的生活状况,同时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
维柯在《新科学》第四卷“诸民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中, 提出并论证了诸民族都是按照神、英雄和人先后衔接的三个时代向前发展的。
这三个时代有三种不同的自然本性: 神性的、英雄性的和人性的。
神性的自然本性是“把具体事物都显示为由诸神灌注生命的存在实体, 按照每种事物的观念分配一些神给它们”。
英雄性的自然本性表现为“英雄们都相信自己是来源于天神的, 他们的英雄体制具有一种自然高贵性, 凭这种高贵性, 他们就成了人类的君主”。
人性的自然本性是“有理智的、谦恭的、和善的、讲理的, 把良心、理性和责任感看成法律”①。
然而,艺术的发展与民族的发展是仅仅联系在一起的。
神性到人性的变奏也正是整个艺术史发展的精神之维。
神的“人性”魅力

人性的光辉永恒的魅力——简析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摘要: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
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无死亡期;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
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
希腊神话的美丽就在于神依然有命运,依然会为情所困,为自己的利益做出坏事。
因此,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文学的土壤,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永恒的文化价值,对西方文化中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字:希腊神话神性与人性西方文化深远影响古希腊拥有灿烂的文化,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古希腊人给世界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古希腊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希腊神话对西方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等领域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因此,要理解西方文化,必须了解古希腊神话。
但是,为什么希腊神话如此备受青睐?又是什么使得它有着如此独特而不可抗拒的魅力?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留下一句至关重要的话: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句话揭示了古希腊人精神的源泉,也透露了古希腊神话的魅力之谜: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
一、神的人形希腊神话和其他民族的神话不同,他们的神既不是抽象的道德概念的化身,也不是阴森、怪诞,令人生畏的偶像。
神的造型成为人体不可及的范本,古典艺术最完美的形式。
“希腊人竭力以美丽的人体为模范,结果竟奉为偶像,在地上颂之为英雄,在天上敬之为神明。
”具有一副强壮而矫健的身躯,这对于古希腊人来说是莫大的光荣。
在这种观念的作用下,与人同形的希腊诸神形象的产生也就是必然的了。
宙斯、赫拉、波塞冬、阿波罗,阿佛洛狄忒等等之所以为神,并非由于他们在精神或道德方面有何值得炫耀之处,而是由于他们在肉体方面具有令人羡慕的优势。
神只是比人更强壮,更美丽,而且能够长生不死。
宙斯和波塞冬都是风度翩翩、俊逸而且具有王者威严的有须男子;年轻的男性诸神虽然体态各有差异,却都是英雄美少年。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探讨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探讨——艺术史演变的精神之维概要:当一个民族觉醒的时候,作品会反映出一种真实的追求。
裸体的艺术,不再避讳男女之事,或者人体最内敛的一部分,而是暴露无遗,让你以视觉上先去接受人的真实,继而接受人性的追求。
人性真实的追求,最根本的回到了人自身的欲望与理念。
人的本身就追求性的渴望,那是必然的。
虽然这是避免拿出来提的,但这就是一种真实。
西方如果还是受宗教统治,还是相信主耶稣的存在,还是相信圣母玛利亚的话,那么他们同样以一种裸体的方式表达了崇高事物的本身。
耶稣受难,也有对耶稣受刑的真实裸体写照。
圣母玛利亚,也有她的人体的展露。
我们会发现,西方艺术会以其最不真实的题材来反映一种真实。
那种不关于宗教还是与政治抵触的东西都会毫不保留的展示给人们。
这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冲击,同时是一种思想的冲击。
而这种艺术上的人性也越发的蓬勃发展。
黑格尔是最早艺术所表现精神内容的差异来划分艺术形态的,他根据艺术所表达“绝对理念”内容的不同将艺术划分为三种类型:象征性、古典型、浪漫型。
尽管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只是一种哲学的个人理念,缺乏时代性,但这种按照艺术所表达精神内容的不同来划分艺术形态的作法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这样我们便可以将艺术从神性与人性谈起。
在人类文明尚未达到一定高度,或者说是人类的一是刚刚觉醒时,对待一切都是懵懵懂懂的。
早期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是非常恶劣的,风雨雷电、洪水猛兽,经常给他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这些自然现象刺激着人类思维的发展,久而久之,自然在人类的观念中,就变成了一种神秘的异己力量。
人类对自然除了依赖之外,又感受到一种懵懂的恐惧。
“一个能够到处渗透的弥漫的本原,一种遍及宇宙的广布的力量在使人和动物有灵性,在人和物里发生作用并赋予他(它)们以生命”【注】。
这样便渐渐有了鬼神之说。
中国的《山海经》,西方与埃及的神话,都是在这种懵懂无知的时候,对这些现象的解释。
当这些意识普遍存在于人们思维之中时,人们的生活领域便也慢慢出现了这些对鬼神的敬畏,从而艺术里也便出现了神性。
从《圣经神话故事》看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碰撞

从《圣经神话故事》看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碰撞一、引言《圣经神话故事》作为古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对神性与人性的思考和描绘。
在这些叙述中,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交织着情感、信仰与人性的复杂情感。
本文将通过分析《圣经神话故事》中的神话叙事,探讨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故事中交织与碰撞,展现出神性与人性的复杂关系。
二、神性与人性的对立与融合神性在《圣经神话故事》中往往呈现出超越人类的力量与智慧,是人类的信仰对象。
然而,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对立也体现在神话故事中。
举例来说,在《创世纪》中,神创造了亚当与夏娃并将他们放置于伊甸园,却因为他们食用了禁果而遭到谴责与惩罚。
这种隐喻表达了人性的叛逆与神性的正义之间的矛盾。
虽然神性与人性之间存在着对立,但在某些叙事情节中,二者却得到了和谐的融合。
例如,在《出埃及记》中,上帝为以色列人民带来了奇迹,引领他们脱离埃及的压迫。
在这一叙事中,神性与人性的力量交汇,共同构成了一个英雄的故事,展现出人性的顽强与神性的慈爱并存的形象。
三、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相互影响在《圣经神话故事》中,神性与人性并非完全分离,而是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塑造了故事的深度和魅力。
神话叙事中的神性形象往往承载着人类的理想与信仰,同时也反映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例如,《约伯记》中描述了约伯经历磨难与信仰的考验,揭示了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人生的苦难中交织与碰撞。
而在《以赛亚书》中,神的光辉与人类的罪恶同样呈现出了神性与人性的对比。
神性的慈爱与人性的罪恶在这一叙事中交织出了复杂的冲突,引发了人类对道德与信仰的思考与探索。
四、结语通过对《圣经神话故事》中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碰撞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文化中对神与人关系的思考与表达,也可以从中深刻体会到人性的复杂性与神性的崇高。
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碰撞不仅展现了古代文化的智慧,也启示着人类对自身存在与信仰的永恒探索。
在今天这个现代社会,我们或许仍可以借鉴《圣经神话故事》中神性与人性的对话与碰撞,深刻审视人类的内心世界,探求信仰与道德的坚守。
人性与神性【让神性流淌着人性】

人性与神性【让神性流淌着人性】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语言特色以及所要表达的内涵主旨,我们要将神更进一步的平民化,让神性之中更富有人性,让神性之中流淌出人性,让神成为人,成为学生熟悉的、触手可及的人物形象,这样神就会变得更伟大,神的光芒也会变得更耀眼、更璀璨。
教学中,我依据学生的初读感受,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先前的认知经验,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生长点,两篇课文采用相同的教学结构:1.设置疑问,确定目标。
教学初,教师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入,如果把大神看成人,你觉得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学生依靠自己的初读感受,认为盘古神勇无比、舍己为人,而普罗米修斯具有着机智勇敢、坚强不屈、舍己为人等性格特征与品质。
在学生初读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主问题,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二位大神的这些品质与性格特征,在问题的导引下,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走入文本,感悟语言文字。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中,教师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与文本进行先期对话,从整体上去感知文本,感受文本中神的形象。
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神便会成为人一步一步地走进学生的心田,神也会成为人一样,在学生心中丰富起来,高大起来。
3.细读课文,品析感悟。
抓住文本的生成点,即文中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去透析大神的心灵,赏析大神的灵魂,更有利于使文本的语言被学生所感悟。
在学生与文本的先期对话后,教师以文本的语言文字为凭借,即表现大神性格品质的语句,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实现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三者灵魂的和谐共振。
文本的内涵,大神身上所流淌出的人性,被学生、教师所吸收,影响着其今后的人生轨迹。
4.自由言说,内化外显。
在学生的精神得到满足之时,大神的崇高被学生同化、顺应、吸收之时,教师应留出一定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去畅谈自己的所得,此时的谈也是一种内化,更是一种外显,它会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行为准则,使学生的人生体验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人生响着崇高迈步。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作者:方舒文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9期摘要: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纵观历史发展长河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精神世界是在神性精神状态和人性精神状态中变化发展的,艺术史的演变就像一面镜子,不同的艺术话语折射出人们精神的不同维度。
关键词:神性艺术;人性艺术;艺术史演变;艺术精神中图分类号:J1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07—01一、神性艺术(一)原始社会时期的神性艺术原始社会应该是绝对的神治社会,神的意识是人类最早的社会意识之一,在原始社会中,绝大多数的原始艺术都是巫术活动的产物。
由于神治社会的政治宗教化,宏扬神性、赞颂神祗就构成其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既贯穿于艺术表现的内容之中,也渗透于艺术表现的情感之中,因而形成了主要表达人们对神祗的敬畏之情的神性艺术。
概括起来,原始社会的神性艺术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宗教艺术,包括原始巫术和图腾艺术;第二阶段原始宗教艺术,包括神话和传说。
前宗教艺术主要表现原始人对魂灵的敬畏之情,其形式主要有原始巫术和原始图腾艺术。
事实上,原始艺术的产生是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密切相关的,原始人为了图腾崇拜的需要,或者将自己装扮成图腾物的模样,这就有可能产生了人体装饰;或者模仿图腾物的动作,这就有可能产生舞蹈;或者将图腾物描绘下来,这就有可能产生绘画;或者将图腾物塑造出来,这就有可能产生雕塑。
第二阶段的原始神性艺术主要是原始神话和传说可以说,原始神话和传说既是人类艺术发展的源头,也是人类宗教发展的源头,更是民族文化生成的根本,不同民族的原始神话传说就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宗教和习俗。
(二)阶级社会的神性艺术从根本上说,这一时期艺术的特征就在于所谓的“艺术的宗教化”。
民众是虔诚的宗教信徒,而统治者也必须借助宗教的力量来统治国家,其中应以祭坛、神殿和神像为代表。
艺术的价值支点在于艺术身上的那样一种形而上的“神性”,它能够向人们承诺终极永恒的彼岸世界的存在、提供形而上的慰藉。
神性与人性的关系

神性与人性的关系人类自古以来就对神性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试图探究人性与神性之间的关系。
神性是指神的属性或特质,而人性则是指人类的本质、品质和行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神性与人性之间的互动,以及在这个互动中可能存在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神性和人性各自的特点。
神性通常被认为是无尽、智慧和全能的,而人性则是有限、有缺陷和善恶参半的。
然而,这种对比并不是绝对的,因为神性和人性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在许多宗教和哲学传统中,人类被认为是神创造的形象,具有某种神性的因素。
其次,神性与人性之间的互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有些人认为,人性是神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信仰和宗教实践,人类可以达到与神相通的境界。
在这种观点中,人性被视为神性的一种追求,人们通过与神性的接触和融合,来提高自己的人性。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修行者通过冥想和祈祷来寻求心灵与神性的联结,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然而,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神性与人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他们认为人性的弱点和欲望会阻碍与神性的联系。
人类的贪婪、嫉妒和自私等负面特征,使得与神性的交流变得困难。
在这种观点中,人性被视为神性的对立面,必须克服人性的腐败才能在神性中找到真正的满足。
无论是将人性看作是神性的表现还是对立面,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关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探求神性与人性之间的互动可以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通过追求神性,人们可以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寻求更高尚的道德和价值观。
这种追求能够指导个人和社会的行为,带来和平、公正和谦卑。
其次,神性与人性的关系也对人类的真正自由和幸福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超越自身的人性局限,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神性给予了人类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力量和希望,使人们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
在追求神性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目的,实现真正的自我。
最后,神性与人性的关系也提醒着我们关于人类共同性的重要性。
无论信仰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对神性的探究都是人类普遍的心灵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
摘要:在西方的艺术史中,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某种社会环境等因素,人们的精神得到适当的发展或依托于时代文化,成为艺术创造的原动力。
因此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层次的变化,推动了艺术的高峰期的不断出现,这是一个不断进步的现象,体现了人性意识不断觉醒和创造的历程。
西方艺术高峰发展的内在规律表现为:“神性”的迷狂与消解,以及“人性”的觉醒与创造的精神发展历程。
关键词:神性的狂野;神性的消解;人性的觉醒
一、神性的狂迷
“神性艺术”产生于神治社会,由于支配社会意识的主要政治力量是神或“神化的人”的意志,所以神治社会的时代精神是“以神为本”。
神治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政治宗教化,艺术是也为政治宗教服务。
古希腊的艺术中有很多以希腊神话的主题的创作,古希腊神话来源于希腊的远古时代,原始的希腊人在生产力和认知水平极为低下的历史阶段,大自然的很多现象都被他们神化地解释了。
古希腊人把神奇的自然加以人格化,产生了开天辟地以及人类起源的种种神话,如宙斯之子阿波罗是太阳神,在诗歌与艺术中被表现为光明与青春;狄奥尼索斯是酒神,狂野与欢乐之神;阿芙罗蒂特是爱神与美神,再后来的古罗马时代被称做维纳斯。
人类创作和体验神话的时代是人类生命里程中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是,“神话时代的原
始人还没有推理力,浑身都是强旺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像力……,把自己感觉到而对之惊奇的那些事物的原因都想像为神”(维科《新科学》)’。
中世纪的艺术都成为了宗教的装饰品。
能工巧匠们都怀着同样的情感来诠释神旨。
宗教的狂热取代了其他的艺术激情,主导了艺术的创作,无视人性、压抑人性,用神性取代人性,表现在艺术中是无限的崇高感,同样也造就了艺术表现上的高峰。
这与古希腊和谐宁静的优美形态不同。
二、神性的消解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在艺术中,作为古典主义的对立面而在欧洲出现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期形成的,它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
在创作方法上,注重情感表达,追求个性化,不满古典主义的冷静、理智,强调艺术家个性和感情的表露,强调按理想反映生活。
他们喜爱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和神话题材,主张发挥艺术家高度的想象力,用幻想和夸张创造奇特的、使人怵目惊心的艺术形。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流派,它是在1855年由法国画家库尔贝首先提出来的。
由于当时的国家展览会拒绝了他的许多描绘现实的作品,他便在国家展览会的入场处以大帐篷展出了自己的作品,并冠以“现实主义——库尔贝”的称号,他激烈地抨击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艺术的伪善和做作,宣称“我只画我看得见的东西”。
米勒《拾穗者》讴歌农村生活的大师,使平凡的农村生活场面放出
奇光异彩,这种充满同情的真实描绘的深刻意义就在于它的质朴平凡,是对劳动者最好的颂歌,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
在这一时期中,神性的艺术逐渐消解,人们开始追求更加开放自由理性的方式,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为创作题材的情感化和表达方式的松散自然,但是在色彩运用上,仍然具有古典主义的特点。
三、人性的觉醒
“人性艺术”主要产生于人治社会,人治社会的时代精神是“以人为本”,新古典主义、启蒙运动和现实主义运动等,在这些时期,理性和客观性的世界观占支配地位;而巴洛克、狂飙运动和浪漫主义运动等,在这些时期,则是非理性和主观性的世界观占支配地位。
在现代主义作品中,人类的无意识心理领域受到艺术家的特别关注,使得人物有意识领域及意图清晰的话语交流远不如被压抑在无意识领域中的那些不能被言说的内容更重要、更丰富和更真实动人。
四、人性的创造
在后印象主义这一时期,艺术表现出对人性关怀的同时出现了多种创造性的形式。
后印象主义绘画更加的注重人的主观感受,认为绘画不能单纯得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客观世界。
代表人物塞尚、梵高。
餐巾和水果(保罗?塞尚作品)塞尚用球形、锥形、柱重新构造了世界,用色彩来表现冷暖关系,打破了焦点透视。
为了追求心目中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以创造形象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最后达到简单化和几何化的效果。
马蒂
斯是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马蒂斯《舞蹈》画风追求原始格调:富有幻想意味,用笔快速,粗放有力的笔触造型,用纯粹的色域组织画面。
使画面充满律动感。
马蒂斯《餐桌》用平面性表现画面,色彩具有自身特色,线条流动,很有装饰性,追求一种和谐而又宁静的艺术。
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
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
毕加索《亚维农少女》是第一件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
毕加索广泛接触社会下层,在内心世界处于苦闷和忧郁的时期,曾用蓝色和粉红色色调描绘贫困的残疾人,病患者,老人等,被称为“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
艺术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必然具有很强的精神性内容,通过深入地分析艺术发展中神性与人性的变奏,概括艺术形态精神性内容的实质,力求从艺术中去把握艺术形态的精神实质。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