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文化的特色与亮点(课件)修改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成为洪湖文化的主色调,使 洪湖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起点:湘鄂西苏区时期形成的红 色文化开启洪湖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里程碑:社会主义时期创作的歌剧 《洪湖赤卫队》树立这个新阶段的一 座重要里程碑
代表性符号 :《洪湖水 浪打浪》
洪湖文化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亮点
“红土地”——红色文化 “鱼米乡”——绿色文化
1930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师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 第六军(7000余人),将江陵、石首、监利、潜江、沔阳五 县红色区域联成一片,随后渡江南下,将根据地扩大到公安和 南县、华容、安乡地区。4月中旬,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成立。
7月4日,红四军和红六军在公安县城南平会师,成立红二军 团。随后,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扩大为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 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此后,《洪湖赤卫队》在全国20多个省、 市、自治区演出300多场。
1993年,《洪湖赤卫队》被评为“20世 纪华人音乐经典”。
1999年6月,《洪湖赤卫队》又作为向 新中国成立50周年献礼作品在北京演出, 随后巡演全国。
《洪湖赤卫队》讲述的是土地革 命战争时期的湖北洪湖苏区,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红军和苏区人民与国民党 反动派斗争的故事。
(二)务实创新精神
毛泽东:“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了数年之 久,都是河湖港汊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 据。”
(三)团结奋斗精神
路易·艾黎关于“洪湖精神”的阐释:“艰苦奋斗、 百折不饶、勇往直前,战胜每一个困难”的“一种为普通 洪湖人民掌握的精神”。
(四)勇敢献身精神
《洪湖赤卫队》:“为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 ;为了 党,洒尽鲜血心欢畅。”
截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连演700 多场。
由于《洪湖赤卫队》的引领,20世纪60年 代的中国进入歌剧黄金时期,《刘三姐》、 《红珊瑚》、《阿诗玛》、《江姐》、《五朵 金花》、《柯山红日》等一批优秀歌剧唱响神 州大地。
“文化大革命”后,《洪湖赤卫队》演出 进入第二个黄金期。
“四人帮”一粉碎,省歌剧团就在湖北剧 场演出一个月,随后到洪湖演出。
现状:
洪湖是湖北第一大湖泊、中国第七大淡水湖、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2008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湖面高程25米, 面积413平方公里。
湖中种类繁多的水生植物达92种,其中莲籽每年出口就在 20万公斤以上。东西两侧与长江相通,是鱼类繁殖的良好场 所。全湖常年鱼产量多在30万公斤以上,占全省产量一半以 上。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在这里高举反元 大旗,后建立大汉政权。
明、清两代,从这里先后走出明嘉靖户部尚书傅 颐和参政肖遍,清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陆建瀛和 13名及弟进士,还有著名进步思想家张锡谷,经 学大师、方志学家王柏心,古金文字学家、书法 大师刘心源等文化名人。
辛亥革命时期,这里的杨时杰、李春萱分别首任 武昌军政府内务部长、理财部长。
洪湖生态文化——洪湖红色文化的生存条件
历史:
公元前2000多年,由于长江泛滥,这里泥沙堆积成带状平陆,就开始有 人类居住,成为春秋时期州国的故土。沿边地带称为“云梦泽区”,河湖 不分,云水漫漫。 魏晋时期,夏、涌二水淤成夏州, “处处路边千顷稻,家家门外一渠莲”。 江、汉洪水泛滥带来的大量泥沙,把云梦泽区抬高,形成一连串湖泊,其 中最著名的马骨湖,“周三四百里,渺若沧海,洪潭巨浪,萦连江沔” (《水经.沔水注》)。 唐代,马骨湖湖面大大缩小,“夏秋泛涨,淼漫若海;春冬水涸,即为平 地,周回一十五里”(《元和志》),呈现出 “水落鱼可拾,船进鱼飞旋” 的情景(范成大)。 北宋,马骨湖变成由50多个小湖泊组成的沼泽洼地,“北民纷纷南徒,流入 白沙万余家”(《水注经》),设置玉沙县。陆游三过玉沙,看到的是 “牛声不断农夫出,捕鱼船只起樯干”的情景。 南宋,大片沼泽地被开发,玉沙县变成鱼米之乡。“玉沙三月飞桃花,牌 楼店铺斗繁华。江湖连接五百里,柳拂湖堤千万家。”(苏轼) 元明两代,洪灾频仍,“湖堤垸堤俱决,漫大江边城垣数尺,衙署、庙宇、 民户倒塌殆尽”,“原州陵县富庶上百民垸,至是已淹没无遗”,上洪湖、 下洪湖就此形成。 清代,围垦再次加剧,洪灾不断,上下洪湖连成一片,“绵亘二百里,成 为第二大马骨湖”。
5月下旬,周逸群在沙市组建鄂西临时特委。7月上旬, 湖北省委重建鄂西特委,周逸群任书记。
1929年3月,组建鄂西游击大队,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洪湖 根据地。8月,鄂西游击大队扩编为鄂西游击总队(亦称洪湖 游击总队,1000余人、四五百枪),洪湖根据地初具规模。
11月,鄂西游击总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师 (5000余人)。
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三军(红二军团) 主力撤离洪湖根据地。随后转战湘鄂川黔,与红六军团会师, 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一)人民武装起义的重要策源地
秋收起义、年关暴动
(二)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地
红六军、红二军团
(三)河湖港汊游击战争和根据地的首创地
以洪湖水网地区为基地的游击战争和根据地
(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
以洪湖为中心,东抵武汉市、南过洞庭湖、西越神农架、 北至桐柏山,跨连湖北、湖南两省西部55县,面积近10万平 方公里
全国三大苏区(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湘鄂西苏区) 之一
洪湖精神
(一)忠诚爱国精神
《洪湖赤卫队》:“人心向着共产党”,“男人手拿 红缨枪,妇女持刀保家乡”。
壮烈歌
(节录)
刘绍南
烈,豪杰!铡刀下,不变节, 要杀就杀,要砍就砍,要我说 党,我决不说。杀死我一人, 革命杀不绝。直到流尽了—— 最后一滴血,眼睛哪肯把敌瞥! 宁死不屈——烈!烈!烈!
正是这些辉煌业绩, 将百里洪湖染成“红土 地”;正是这种英雄精 神,为洪湖文化注入新 灵魂。从此,红色成为 洪湖文化的主色调。
Fra Baidu bibliotek
洪湖历史文化——洪湖红色文化的基因血脉
早在5000年前,洪湖地域已有人类居住。自西周 黄蓬为州国都邑至清代3000余年间,洪湖曾先后为 州陵、江夏、玉沙、文泉县的治所。
文化基因:主正驱邪、崇善抗恶(洪湖传说)
文泉 莫昭 官泉 文云龙 “铁树开花,逆龙归家。” 督粮官
历史血脉:
三国时代,吴、蜀联袂赤壁大战,在这里火烧乌 林,大败曹魏。
红土地 鱼米乡
洪湖文化的特色与亮点
方城
《洪湖赤卫队》(歌剧、彩色电影)
《洪湖水 浪打浪》(《洪湖赤卫队》选段)
1959年,为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创 作演出歌剧《洪湖赤卫队》,第100场演进北 京中南海怀仁堂;
1961年拍成彩色电影,影响空前;
1962年、1963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国电影 “百花奖”最佳音乐奖;
洪湖苏区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 中心。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进程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召开。 9月10日,沔阳戴家场暴动打响鄂中秋收起义第一枪。
1928年1月21日,贺龙、周逸群等(湘西北特委)在监利反 咀与贺锦斋部会师,与鄂中、鄂西特委一起组建工农革命军, 领导荆江两岸年关暴动。
2月18日,工农革命军攻打监利县城失利。2月下旬,焦山 河会议决定“关于上山(去湘鄂边),下湖(在鄂西)的行动 方针”。
2月29日,贺龙、周逸群等到达桑植洪家关。3月下旬,组 建工农革命军(3000余人、700余枪)。
4月初,工农革命军攻占桑植县城,成立县革命政权,不久 失利。贺龙收集余部在桑植、鹤峰边界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后 创建红四军,开辟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周逸群与贺龙失掉联系, 转至洪湖地区领导革命斗争。
“上善若水”
顺势而为的睿智 百折不挠的执着 荡污涤浊的正气 刚柔相济的灵活 滴水穿石的坚毅 泽被万物的奉献
谢谢大家!
湖区南部是野鸭、飞雁等候鸟栖息觅食过冬的理想场所, 越冬水禽达39种,其中野鸭就有18种之多。
因盛产水稻、玉米、高粱、莲藕、莲子和野鸡、野鸭、淡 水鱼、大闸蟹、甲鱼、乌龟、龙虾、黄鳝等农水产品,被誉 为“鱼米之乡”。
因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在这里栖息、繁殖、越冬,保存了 淡水湿地的代表物种,被誉为“华中地区湿地资源的基因 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