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烟台漕运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近代烟台漕运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人就 开 始用 智 慧 和 勤劳 的 双 手在 这 里 开 拓 、创 造 。 到 了近 东 、西 公 共码 头 和 东 、西 防波堤 。2 世 纪 3 年代 末 ,港 口 0 0
代 ,烟 台 的漕 运 在 中 国社 会 经济 发 展 、特 别是 在烟 台城 市 年吞 吐 量 已达 6 万吨 。 由此 可 见 ,海运 是 近 代烟 台漕运 的 8
KeyW o d Ya ti wae rn p r;e ine o o y ct sg i c n e r s: n a; trta s ot r go c n m ; i y; in f a c i
漕 运 是 中 国 历 代 封 建 王 朝 将 征 自 田赋 的 部 分 粮 食 运 时 ,芝 罘 海 口已成 为 各种 物 资 的 转运 口岸 。 至元 代 ,年 进
W a g Ya z i n n h
( a ti o ain l olg ) Y na V c t a C l e o e
Ab ta t Ya t isag o au a ab u o a in , a ly da mp ra t o ei r —o t a s oti itr . na sr c : na o dn tr l r o r r m ce tt sp a e ni otn l nNot s u ht n p r h soy Ya ti i h f ih r h r n
wa n f h a i s e a b u s i l y d a mp ra t a h c n m i d v l p e to h n n mo e t e , t l om a e so e o e e se ts ah r o r , n p a e n i o n r i t ee o o c e e o m n f i a i d m i s i a s d t t pt n c m
关于漕运知识点总结

关于漕运知识点总结一、漕运的概念和起源漕运又称为运河交通,它是指利用河流或人工开凿的运河进行运输的一种交通方式。
漕运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那时人们已经利用河流进行货物的运输。
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漕运逐渐成为了国家的重要交通工具,在秦汉时期达到了鼎盛。
后来,漕运成为了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大特色,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漕运的发展和漕运河漕运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漕运河。
漕运主要通过运河进行,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漕运河,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京杭大运河。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运河之一,横穿华北、江南地区,贯通了南北交通要道。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物资的流通,拉近了南北的距离,也造就了繁荣的水运城市和发达的水路交通。
三、漕运的特点和功能漕运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功能,这使得漕运成为了国家古代交通史上的一大特色。
漕运主要是利用运河进行运输,这种方式既经济又便捷,有利于大规模的物资运输。
此外,漕运也有许多其他的功能,比如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
漕运还可以提高国家的交通运输效率,加快信息的传递和物资的流通速度。
四、漕运的影响和意义自从漕运诞生以来,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非常深刻的历史意义。
漕运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
漕运不仅推动了北方经济的繁荣,还拉近了南北之间的联系,也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与稳固。
此外,漕运对于水族文化的形成和丰富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带动了许多沿线地区的发展,也为我国的文化传承贡献了力量。
五、漕运的变革和漕运的衰落漕运虽然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最终还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和衰落。
尤其是在近现代,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水路运输逐渐被陆路交通所替代。
同时,漕运本身也存在许多弊病,比如运输效率低、运力有限、环境污染等。
概括中国历史上漕运发展的特点

概括中国历史上漕运发展的特点漕运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
它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
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
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唐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漕运愈发显得重要,明清时期漕运更是成为封建王朝重要的生命线,运河作为漕运的载体,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京杭运河的历史要追溯到2400多年以前,也就是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进攻齐国需要运兵运粮,于是征调大批民夫,在现在的扬州附近,开凿一条连通长江与淮河的运河——邗沟,这成为后来京杭大运河江苏境内极为重要的一段。
隋统一中国后,基于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和巡游的目的,隋炀帝征发了数百万民工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当时运河上“商船往返,船乘不绝”,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制,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此后,唐、宋、元各代均极为重视漕运,在整治运河河道的同时,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漕运的兴盛京杭大运河的辉煌是在明清时期。
明代每年经运河北上的漕粮有400万石,漕军12万人。
明代承元之制,明太祖朱元璋设漕运使。
为了加强漕运管理,又以武职重臣执掌漕运及相关事务。
在中央,初置京畿都漕运司,以漕运使主之。
后废漕运使,置漕运府总兵官。
景泰二年(1451年)始设漕运总督,与总兵官同理漕政。
漕府领卫军十二总共12.76万人,运船1.17万只,另遮洋总7000人,海船350只,专职漕粮运输,称为运军。
在地方,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及县总书等掌管本地漕事。
中央户部和漕府派出专门官员主持各地军、民粮船的监兑和押运事宜。
州县以下由粮长负责征收和解运。
粮长下设解户和运夫,专供运役。
烟台和胶东近代以来爆发革命和取得胜利的缘由

烟台和胶东近代以来爆发革命和取得胜利的缘由烟台和胶东地区自近代以来就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革命斗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其中的缘由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内部因素的推动。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烟台和胶东近代以来爆发革命和取得胜利的缘由。
烟台和胶东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爆发革命的重要缘由之一。
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烟台和胶东地区,地势险要,位置重要,是连接华北、华东和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
曾经是清朝的根据地和影响范围,所以在革命斗争的发展过程中,烟台和胶东地区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里的地理环境也为革命斗争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革命斗争的重要基地。
烟台和胶东地区的经济社会矛盾是爆发革命的重要缘由之一。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烟台和胶东地区的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农民和工人受到剥削和压迫,生活艰难,这使得他们渴望革命,渴望改变现状。
一些有识之士和积极分子在这里进行了革命活动,发动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文化振兴运动的兴起也是爆发革命的重要缘由之一。
近代以来,烟台和胶东地区的文化界崭露头角的一些人在这里发起了文化振兴运动,积极传播进步思想,唤起人民的觉悟。
他们用文字和言辞,唤起了人民对封建制度和帝国主义的仇恨之情,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这为革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革命领袖的崛起也是爆发革命的重要缘由之一。
近代以来,革命领袖纷纷涌现,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威望,组织了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反抗斗争。
他们利用自己的魅力和才华,团结了人民的心,成为了领导革命斗争的中流砥柱,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是爆发革命的重要缘由之一。
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日益加剧。
这就需要有人站出来,挺身而战,保卫中国的尊严和利益。
烟台和胶东地区的人民群众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也愿意站出来,为中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
烟台和胶东近代以来爆发革命和取得胜利的缘由

烟台和胶东近代以来爆发革命和取得胜利的缘由胶东半岛作为革命老区,其烟台地区作为近代革命的重要据点,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革命传统。
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烟台和胶东地区的革命斗争层出不穷,取得了一系列的革命胜利和成果。
这些革命斗争的缘由在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和矛盾爆发。
在政治方面,晚清时期的政治体制是维新运动的重要重点,也是烟台地区革命之爆发的根源之一。
政治上的改革矛盾导致了政治上的混乱和沉重的政治压力,因此,烟台地区爆发了一系列的政治风暴,其中最著名的是丙午战争。
这是一场启动了烟台抗御沙俄侵略的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此次战争是晚清广东民主画派和北洋政府抗争的延续,是辛亥革命后推进革命事业所进行的一场斗争。
在经济方面,烟台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得此地成为山东省内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然而,在晚清时期,这里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
财税矛盾上升,并频繁爆发农民起义,形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在这样的情况下,烟台地区的革命思潮得以在经济上生根发芽,引发了烟台起义和胶东起义等事件。
这是晚清时期中国最重要的民主革命之一,揭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
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烟台地区的革命更是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启发,烟台地区发展了一批新兴的文化志士,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为烟台地区的革命思想生动表达。
同时,社会上也不断发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使得烟台地区的革命得以迅速发展。
例如,巨富阶层的不断扩张缩小了土地种植面积和农民收入,这种不平等和剥削导致了广泛的社会抗议和农民起义。
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同时暴露出来,使得烟台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广泛化。
总之,烟台和胶东地区的革命和取得的胜利是多方面的反封建和反帝斗争的深化,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革命斗争具有强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对于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思想启示和革命传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革命传统的保持和发扬,是烟台和胶东地区长久发展的保障和基础。
风飞扬——烟台港复兴启示录

逆风飞扬——烟台港复兴启示录胶东在线消息她在唐宋时已名扬天下,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埠的港口之一……位于渤海湾“黄金水道”的烟台港经历了历史上的辉煌,也经历了近年来的沉寂,终于,她在强港环伺的激烈竞争中爆发———背景新闻:港口对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勿庸赘言。
史载,唐宋时烟台港的前身———芝罘海口已成为各种物资的转运口岸。
至元代,年进出港口的漕运及其它船舶达千余艘。
至清道光年间,已发展成为商业贸易的城镇。
1861年8月,烟台港正式对外开征关税,从而使芝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开埠城区之一。
1992年12月4日,新华社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烟台港当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006.6万吨,从而跨入了中国沿海千万吨级大港行列。
就在烟台人民欢欣鼓舞之时,谁也没有想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期中,“市场意识”欠缺的潜在危机正悄悄降临到烟台港的头上,并减缓了港口前进的脚步。
“百年烟港”怎么了?随便找一张中国地图,人们就可以发现烟台港的先天不足:北有大连港、秦皇岛港,南有青岛港、日照港,西有实力雄厚的天津港,烟台港由于辐射力弱,地理位置处于明显的劣势。
往东北走的船只可以直接停靠大连,往华北运的货物可以直接取道天津,而青岛、日照港显然掌控了晋鲁豫地区的咽喉要道,烟台港与上述港口腹地重叠,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一位客户曾经算过这样一笔帐:同样往济南发货,由于烟台比青岛远131公里,因此他每吨货物要多支付运费10元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烟台港很难找到一个长期的、固定的客户,货源无法保证,出现了“饥一顿,饱一顿”的尴尬局面。
铁路运输瓶颈是另一大劣势,在山东,胶济铁路无疑是运输的主动脉,而从蓝村至烟台段线路只是一条分支,加之青岛港已发展成为亿吨大港,在铁路运输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倾斜。
同时,烟台地处胶东半岛的东北端,缺乏重车到达,有时只能吃人家的“剩饭”,等候铁路部门调配的空车。
当然,这些大港口虽然占据地利,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货船“通吃”,像青岛港这样繁忙的港口经常会出现货船靠港排队、货物积压的现象,而货主租船的费用每天高达7万美元,肯定不愿在排队上浪费时间,于是临近的烟台港便成为他们卸货的首选。
大发展视阈下近代烟台开埠的启示

收稿日期:2012-02-10基金项目:2011年烟台市社科规划立项课题的部分成果.作者简介:王晓波(1970-),男,山东邹平人,滨州医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大发展视阈下近代烟台开埠的启示*王晓波(滨州医学院 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摘要:近代开埠以来,烟台作为山东省最早的对外开放口岸,经历过崛起与辉煌,长期以来却面临众多城市与地区后来居上的无奈。
在大发展视阈下,烟台开埠的启示包括,对外贸易是促进烟台发展的关键环节;主权独立与完整是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积极作为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因素;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谋发展是实现烟台腾飞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开埠;烟台;大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382(2012)01-0055-04自从19世纪60年代开埠以来,烟台作为山东省最早的对外开放口岸,经历过崛起与辉煌——社会各方面快速发展,奠定了迈向近代化的基础,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沿,然而此后却面临众多城市与地区后来居上的无奈。
今天,国务院与山东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使烟台又一次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在大发展视阈下对近代开埠以来走过的道路进行回顾与梳理,总结、研究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烟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近代烟台的开埠自古以来,烟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烟台港息息相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烟台港就因地理位置优越,与碣石、琅琊、会稽、句章并列为全国五大港口,隋唐时期更是成为通往日本、朝鲜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此后成为海运南北主航道上最繁华的港埠之一,直到明清时代才因为朝廷实行“海禁”政策逐渐陷入萧条。
1858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被迫开放登州(今蓬莱)等十个港口为通商口岸。
1861年,英国领事马礼逊在登州考察时,认为:“登州府作为一个港口是不利的,它的港口浅,并且非常无遮蔽”,而烟台港则无论是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还是当时的贸易活动,都远远超过了登州港[1]。
烟台会考历史高考知识点

烟台会考历史高考知识点烟台,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被誉为“东方夏威夷”。
作为山东省的重要地级市,烟台的历史渊源深厚。
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烟台会考考生需要了解并熟练掌握烟台的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的高考知识点。
本文将针对烟台的历史特点,总结相关的高考知识点,为烟台会考考生提供一些参考。
1. 烟台的历史凤凰出海:烟台位于胶东半岛的北岸,多山且临海,这个区位决定了烟台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地位。
追溯到古代,烟台曾是黄海海洋丝绸之路的重要出海口之一。
海洋丝绸之路的开展为烟台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 烟台的近代历史:19世纪后期,烟台成为东北亚地区洋务运动的发源地之一。
烟台在维新变法、洋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烟台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化的军事学校,为了振兴国家,很多有志青年来到这里接受先进的科学文化教育。
3. 烟台的现代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烟台积极探索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从传统的渔业和农业,逐渐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
烟台港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航运枢纽,烟台经济也以飞速的增长势头崛起。
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城市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 烟台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烟台作为山东的重要城市,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文化底蕴深厚。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烟台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融汇了渔家文化、儒家文化和工农文化的精髓。
如今,城市中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样,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体验和艺术享受。
5. 烟台在历史名人中的杰出贡献:烟台自古就是人才的摇篮,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
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烟台四绝”之称的鲁迅、财神同盟刘士奇、叶君健、戴苏候等影响深远的人物。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总结:烟台的历史悠久,地位重要。
通过学习烟台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对于烟台会考考生而言,了解并掌握烟台的历史背景与相关知识点对于丰富自己的历史素养和提升综合素质非常重要。
漕粮海运与晚清海防

漕粮海运与晚清海防漕粮海运与晚清海防近代中国的海防备受重视,而晚清时期的海防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而漕粮海运在晚清时期的海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漕运制度、海防形势以及漕粮海运的作用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漕运制度是晚清时期漕粮海运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漕运制度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的运输而建立的,通过专门的漕运使者和船只将粮食从产地运送到需要的地方。
而漕运制度在晚清时期逐渐完善,不仅有了较为规范的组织机构,还建立了一整套运输流程和制度,从而使得海运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有序。
其次,晚清时期的海防形势非常严峻。
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逐渐被西方列强占领,国家安全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海防安全,晚清政府不仅修筑了一系列的海防工事,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对海疆的管控。
在这种紧张的海防形势下,漕粮海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将大量的粮食从内地运送到沿海地区,增加了沿海地区的储备粮食,进而提高了海防的应对能力。
最后,漕粮海运在晚清时期的海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漕粮海运保障了沿海地区的粮食供应。
作为一个庞大的农业国家,中国的粮食安全一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而漕粮海运使得从内地运输到沿海地区的粮食得以快速到达,确保了沿海地区的粮食供应。
其次,漕粮海运加强了海防能力。
拥有充足的储备粮食是海防的重要一环,它能够让军队在必要时刻拥有足够的粮食支持,增强了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
此外,漕粮海运还提高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粮食的运输过程中,涉及到港口、码头、航运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从而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了沿海地区的繁荣。
综上所述,漕粮海运在晚清时期的海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漕运制度的建立使得漕粮海运变得高效有序;海防形势的严峻使得漕粮海运成为强化海防的重要手段;而漕粮海运不仅保障了沿海地区的粮食供应,增强了海防能力,还促进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漕粮海运在晚清时期的海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总而言之,漕粮海运在晚清时期的海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轮船招商局烟台分局

STORY OF YANTAI老烟台轮船招商局烟台分局烟台港是近代我国海上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且港湾沿岸滩浅沙平,沙船易于停靠。
因此“南船北来,每因北洋风劲浪大,沙洲弯曲,时有搁浅触礁之患,非熟谙北路海线舵手不敢轻进,往往驶至烟台收口,另雇熟悉北洋小船,将货物分装搭载,拨至天津”。
烟台港也因此成了海漕运输线上的重要中转港,且船主们多在此地将随船货物贩卖,港口贸易随之兴起。
1861年8月22日,根据不平等的中英《天津条约》,烟台港对外开放。
同时开放的还有天津港和牛庄(营口)港,这是中国北方最早对外开放的三个港口。
烟台港是在西方列强的胁迫下对外开放的,因而它必定要被迫为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提供便利。
在烟台港开放的最初几年里,外籍船舶陡然增多,其总吨位也连年增长,这一方面反映了港口贸易的情况,沙船沿海贸易遭到重创;另一方面则说明,烟台港的航运自开港伊始,便为外国航运商所垄断。
烟台港开放后的短短5年里,港口航运主要为英、德、美三国船只所控制。
其中,以英国势力为最大,德国次之,美国居第三。
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全力攫取中国沿海航运权进行经济侵略的必然结果。
在这一时期,烟台港口航运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不少华商租用外籍船舶从事沿海贸易。
华商租用的外籍船在进出烟台港船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一方面是因为外文/衣彩艳China Merchants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 Yantai Branch烟台港是近代我国海上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
(资料片)Yantai Port was an essential place for the north-south marine transportation in China in modern times.国船吨位大、速度快,可相对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则与实行子口税制度有密切联系。
子口税制施行后,“乃洋商入内地,执半税之运照,边樯满载,卡闸悉予放行。
近代烟台城市兴起的历史轨迹及其现实指向

运输 , 烟台凭借其优越的港 口地理位置 , 开始显现出贸易 的
潜在力量 。漕船“ 成装米 , 八 二成 搭货 , 免其 纳税 以恤 商”
的优惠政策 , 吸 引了往来 商人 , 更 他们纷 纷在 烟 台设 立行 栈, 拓展生 意。江 、 、 、 浙 闽 广等 商人最 为活跃 , 维 时帆船 “
21 年第 6 00 期
山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总第 12 4期
近 代 烟 台城 市 兴 起 的 历 史 轨 迹 及 其 现 实 指 向
i彦镭
( 台职 业 学 院公 共 管 理 系 山 东 烟 台 24 7 ) 烟 6 60 摘要: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 史阶段 的产物 , 是一定区域 内的政 治、 经济、 文化的中心, 是社会创造物 质财 富和精神
十个船帮 , 均作为专门为货物在 烟台集散服务 的机构而存
基 金项 目 :0 7年 山 东 省教 育 厅人 文社 科 计 划 项 目( 目编号 :0 WD 6 。 20 项 S7 2 ) 收 稿 日期 :O O 9 O 2 1 —o —2 作 者 简 介 : 智 ( 9 2 ) 男 , 东 招远 人 , 授 。 王彦 16 一 , 山 教
经济的繁荣起决定性作用 , 真正起关键作 用的 因素是剥 削 阶级的政治 、 军事需要 。从政治需要来看 , 大小诸侯的国都
16 8 1年开埠通商 以来 , 截至 10 9 4年 , 台港是 山东省第一 烟 位的通商 口岸 , 洋货西 进 、 在 土货东 来 中扮 演着 的重要 角
色。 二、 因漕 而 贸 延伸 转 漕 产 业 链 “ 因漕 而 贸 ” 指 随着 烟 台漕 运 中转 地 位 的 确 立 , 是 随漕
有 广 帮 、 帮 、 福 ) 帮 、 波 帮 … … ” 加 之 东 北 帮 等 几 潮 ( 建 宁 @,
近代烟台开埠后对外贸易的兴衰及其原因探究

近代烟台开埠后对外贸易的兴衰及其原因探究开埠前烟台是胶东半岛的一个小渔村,1861年开埠后,烟台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对外贸易逐渐发展兴盛起来,但在20世纪初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烟台对外贸易逐渐走向衰落。
一、开埠前的烟台据《福山县志》记载,“烟台其始不过一鱼寮耳,渐而帆船有停泊者,其入口不过粮石,出口不过鱼盐而已,时商号仅三二十家”。
开埠前,烟台仅是福山县的一个小渔港,面积及其狭隘。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恢复海上漕运,烟台成为海上漕运的中转站,漕船八成装米,二成搭货,免其纳税以恤商,到道光末年,烟台的商号已经达到上千家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于1858年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开放山东登州为通商口岸。
1861年,英国派马礼逊从济南出发,再次对开埠口岸进行考察,经一路考察后,马礼逊认为,“登州府作为一个港口是不利的,它的港口浅,并且非常无遮蔽”。
而烟台不论是在地理位置还是自然条件方面,还是当时的贸易规模,都远远超越登州,清政府被迫同意将通商口岸由登州改为烟台。
二、烟台对外贸易的兴盛自1861年开埠以来,烟台作为山东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可以直接进行对外贸易,此后,烟台对外贸易逐渐兴盛起来。
烟台对外贸易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主要商品对烟台对外贸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世纪末以前烟台出口的货物当中,对输出趋势影响较大的产品主要有豆类及豆饼、黄丝、野蚕丝、屑丝、茧绸、粉丝、草帽辫、果类、花生、花边、药材、发网共15项。
豆类、草帽辫、和丝绸是烟台对外贸易出口的代表性土货,所占出口总额的比例最大。
从1861年至1871年,豆类、豆油和豆饼出口值大约占烟台土货出口的一半。
代替豆货而起的是草帽辫贸易,从1877年至1903年的二十多年间,是草帽辫贸易的黄金时期,1881年草帽辫首次超过豆货成最重要的出口品,其出口比重达到最高峰,占烟台全部出口总值的38.1%,一直到1894年,烟台草帽辫年平均出口量达4.2万担。
近代青岛与烟台帆船运输比较研究

近代青岛与烟台帆船运输比较研究作者:张鹏来源:《卷宗》2016年第01期摘要:烟台青岛开埠后,随着外国轮船的入侵和民族轮运业的诞生与发展,烟台和青岛帆船运输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但青岛的帆船运输并未因此走向衰落,而是呈逐年增长趋势。
而烟台帆船尽管在数量上多于青岛,但却逐年下降。
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港口条件、腹地条件的差异和港口格局的变化。
关键词:青岛;烟台;帆船;运输山东半岛是我国北方海上交通和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山东的航海活动发展较早,隋唐时胶州湾诸港如板桥镇和登州港都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明清时期海禁使山东沿海港口的贸易由此衰落。
鸦片战争后,烟台和青岛先后开放。
烟台、青岛开埠后,随着外国轮船的入侵和民族轮运业的诞生与发展,烟台和青岛帆船运输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在外轮和民轮运业的冲击下,烟台和青岛的帆船运输业的命运是否相同呢?烟台在清代漕粮海运前比较荒凉。
漕粮海运后,烟台贸易逐渐兴起。
除海运漕船到此停泊外,有些商船也渐渐来此贸易。
据《福山县志》记载说:“其始不过一渔寮耳,渐而帆船有停泊者,其入口不过粮石,出口不过盐鱼而已,时商号仅三二十家。
继而帆船渐多,逮道光之末,则商号已千余家矣。
”往来烟台的帆船除山东诸港外,主要来自满洲、江苏、福建、浙江等地。
南方来的帆船主要运来纸、竹、糖、橘等货物,再将烟台的豆类、豆油、粉丝、鱼等土产运到南方。
青岛海港水路运输自古就比较发达。
开埠前,胶州湾和沿海口岸以及近海往来贸易主要依靠帆船。
开埠后,青岛港航运通达,船舶往来极盛,北通辽宁,南通江浙闽粤以及山东诸港。
航行往来于青岛诸港的主要是来自江淮闽浙等地的帆船。
进口的南方货物主要有:棉花、纸张、陶瓷器等。
出口农产品主要有:花生油、豆油、豆类、花生、瓜子、咸猪肉、胡桃和粉条等。
烟台开埠后,帆船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1909年烟台港进出口帆船数量为15956只。
到1913年,进出口帆船数量为15246只,比1909年下降了690只。
烟台近代开埠文化及其深远影响

烟台近代开埠文化及其深远影响作者:刘晓芳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8期摘要:烟台从古代的一个近海小城发展到如今依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迅速崛起的全国二线城市,其中漫漫长征路,几多峥嵘岁月稠。
1861年,按照中英《天津条约》,烟台成为山东近代史上第一个开埠的城市,伴随着烟台港的兴衰,烟台在大庙—奇山所城为中心的中国民众聚居区和烟台山—朝阳街为中心的洋人聚居区的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下形成了开埠文化,留下了灿烂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对烟台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烟台;开埠;辛亥革命;城市发展一、开埠过程清代烟台隶属于登莱青道,但当时登莱青道的治所并不在烟台,而是在莱州。
清末的时候,烟台依靠南北货运周转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道光咸丰年间,清政府将苏州的粮食运往京城,“南船北来,每因北洋风劲浪大,沙洲弯曲,时有搁浅触礁之患,非熟谙北路海线航手不敢轻进,往往驶至烟台收口,另雇熟悉北洋小船,将货物分装搭载,拨至天津”。
《南京条约》后,五口通商,南方的船队北上寻求发展,烟台往来船只、贸易增多,港口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1859年在烟台设厘金局,同年税收达12123两,占山东税收总额28.67%,位居山东首位,郭嵩焘在报告中称“烟台为南北之冲,海船经过收泊较多与他处,故以此一口(收税)为较盛”。
19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天津条约》,开辟登州府(即今蓬莱)为通商口岸,后来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对登州港进行一番考察后,发现登州府并不适合开辟为口岸。
但是烟台港由北面芝罘岛和东面崆峒岛包围而成,形成一个天然的优良的口袋状港口,另外烟台海防要塞的地理位置也成为殖民者觊觎的一大原因。
因此,1861年清政府直隶候补知府王启曾在芝罘湾畔烟台码头主持烟台开关征税仪式,筹建东海关,烟台成为近代山东省史上第一个对外开埠的城市。
1862年因开埠洋务事务渐增,移登莱青道于烟台兼管洋务及海关事务。
在西学东渐的大浪潮下,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烟台凭借地理优势建港开埠逐渐崛起是历史的必然。
码头兴衰与近代城市空间演变关系探讨——以烟台市太平湾为例

城乡规划·设计2021年10月第18卷总第405期码头兴衰与近代城市空间演变关系探讨——以烟台市太平湾为例常明月1,杨 兰2,邱 瑛2,王 骏1(1.烟台大学建筑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2.烟台市规划设计院,山东烟台 264005)摘要:烟台城市的港口对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港口组成部分中不可或缺的码头则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烟台对外经济与文化传递的中转站,城市空间的发展历程中必然有码头发展带来的影响。
太平湾码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既渗透着滨海地区的历史,也体现着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可作为研究城市空间演变的重要因素。
作为烟台近代历史的见证者之一,太平湾码头既在讲述历史,又在影响着城市空间。
本文以烟台市太平湾为例,通过梳理码头历史沿革、码头片区城市空间演变,探讨码头的兴衰与近代城市空间的关系及二者相互的影响,最后结合太平湾码头现状对未来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码头兴衰;城市空间;太平湾;烟台[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28.10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e and Fall of Wharf and the Evolutionof Modern Urban Space—— A Case of Taiping Bay in YantaiChang Mingyue1, Yang Lan2, Qiu Ying2, Wang Jun1(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5, China; 2.Yantai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Yantai Shandong 264005, China)Abstract: The port of Yantai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oder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rogress, and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port, the wharf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 transit station for Yantai’s foreign economic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must be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wharf. Because of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Taiping Bay Wharf not only permeates the history of coastal areas, but also reflects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pace. As one of the witnesses of Yantai’s modern history, Taiping Bay Wharf is not only telling history, but also affecting urban space. Taking Taiping Bay in Yantai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wharf and modern urban space and their interaction by comb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wharf and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pace in the wharf area.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iping Bay Wharf,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it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Key words: rise and fall of wharf; urban space; Taiping Bay; Yantai1引言烟台港是一个天然港湾,位于山东半岛北部,属于黄海海域,隔海与其相对的是位于辽东半岛的大连港。
烟台港简介PPT课件

深化合作交流,实现共赢发展
加强与国内外港口合作
积极与国内外知名港口开展合作交流,共同拓展国际市场。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烟台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 地区产业协同发展。
实现共赢发展
秉承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与各方共同分享烟台 港发展成果。
仓储物流设施建设
仓库类型齐全
拥有普通仓库、保税仓库、 危险品仓库等多种类型, 满足不同货物存储需求。
物流运输便捷
与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 紧密衔接,实现多式联运, 提高物流效率。
仓储管理系统先进
采用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 实现货物信息实时更新、 查询和监控。
信息化技术应用与智能化改造
信息化技术应用
广泛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 据等信息技术,实现港口业务数
等。
航线类型
包括集装箱航线、散杂货航线、 液体化学品航线等。
集装箱运输服务特点
高效快捷
提供定制化集装箱运输方案,确保货物快速、安 全到达目的地。
全程跟踪
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货物全程实时跟踪和 信息查询。
优质服务
提供专业的客户服务团队,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 务。
散杂货和液体化学品运输服务
散杂货运输
价值观传承
通过多种形式传承和弘扬企业价值观,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社会责任履行和公益活动参与
社会责任
烟台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保、公益慈善等事业。
公益活动参与
组织员工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如扶贫济困、助学支教等,积极回馈社会。
05 未来发展战略与目标
拓展国际市场,提升竞争力
扩大国际贸易规模
烟台往事读后感

烟台往事读后感150多年前,烟台被迫开埠,尽管有屈辱的历史背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使烟台成为中国北方最早迈入近代化进程的地区之一,就近代文明的引进、风气的革新、民智的开启、社会的进步来说,无疑有它的积极意义。
遗憾的是,在目前已知的中文文献中,对于烟台开埠细节的相关记载是非常少的,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因为严重地缺乏相应的基础资料,导致之前对于烟台开埠历史的研究,大多是空洞和表面的。
我们对这座城市历史的了解太肤浅了。
因此,当时旅居烟台的西方人对当时烟台社会状况的历史记录,对于我们今天回顾、总结和反思那段历史来说,无疑是弥足珍贵的重要资料。
该书内容填补了许多历史空白。
烟台是山东最早开埠港口,至20世纪初,烟台港是山东最大港,是中国北方商品的集散地,在中国北方占有重要地位。
不可否认,西方列强在对烟台进行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的同时,对烟台城市的快速形成和发展、对近代文明的引进、风气的革新、民智的开启、社会进步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使烟台成为中国北方最早步入近代化进程的地区之一。
因开埠是一段屈辱史,且烟台海关、商业等一直被外国人把持,中国官方对此记载较少,且不全面,不连贯,该书弥补了这一空白。
该书内容真实可靠。
1861年烟台开埠后,大量西方人进入烟台,或为官、或传教、或经商、或旅居、或度假,留下了许多描述烟台的文章,但因散落在国外,收集难度较大。
该书作者通过各种方式,历时多年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书中收录的文章,或是经办人的现场记录、或是当事人的回忆录、或是亲历者的口述史,都是第一手外文资料。
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尊重作者原意,对正文内容没有进行任何修改,保证了内容的原始性和原汁原味,且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第一次翻译成中文。
该书使用第一手资料,可为读者总结和反思这段历史提供借鉴和参考。
同时为了方便读者研究使用该书,以注释的方式介绍了相关历史背景。
补充了一些研究成果,使其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对存史烟台、研究烟台、宣传烟台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烟台漕运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摘要:烟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天然良港,在历史上南北漕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开埠后,烟台成为我国近代最早的有规模的海运港埠之一,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为近代烟台城市的兴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因此,探寻近代烟台漕运发展脉络,对研究制定当代烟台临港产业、临港经济发展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烟台;漕运;区域经济;城市;意义
漕运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漕运事关国计民生,是关系朝廷生存命脉的重要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在中国传统社会占有重要地置。
烟台市芝罘历史久远,自古就是文明昌盛之地。
在距今7000 年左右,芝罘先人就开始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这里开拓、创造。
到了近代,烟台的漕运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烟台城市的崛起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探寻近代烟台漕运发展脉络,对研究制定当代烟台临港产业、临港经济发展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近代烟台漕运的特点
⒈烟台是我国近代最早的有规模的海运港埠之一
在我国,漕运起源很早。
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
至隋朝,隋炀帝动员大量人力开凿通济渠,联结河、淮、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
运河漕运常因天旱水浅,河道淤塞不通,致使漕船不能如期到达。
为了克服河运的困难和補助河运的不足,元朝建立后,统治者便开辟了另一条漕运干线——上海至天津间的海道。
此后,元朝的漕运就以海运为主。
烟台港历史悠久,早在周秦之后,芝罘人就依托海湾优势,“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1]开始了商品流通。
唐宋时,芝罘海口已成为各种物资的转运口岸。
至元代,年进出港口的漕运及其它船舶达千余艘。
至清道光年间,已发展成为商业贸易的城镇。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于1858年同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将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列为通商口岸。
?1901年~1921年,烟台港先后建成东西公共码头和东、西防波堤。
20世纪30年代末,港口年吞吐量已达68万吨。
[2]由此可见,海运是近代烟台漕运的主线,烟台港是当时我国有规模的海运港埠之一。
⒉有统一的管理机构
随着烟台海运业的发展,为规范海运秩序,加强港口建设,1861年8月22日烟台港对外开放,同时设立了东海关,翌年又设立东海常关。
清同治年间为便于港口税收管理,东海关建造了烟台港第一座重力式码头——海关码头。
1913年5月成立了烟台海坝工程会作为港口建设和维修管理机构。
海坝工程会由东海关监督、海关税务司、外国驻烟领事团代表、中西两商会会长共5人组成,内设秘书会计科、工务科、捐台三机构。
[2]这些机构的成立,对统一海运,规范港口建设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⒊漕运的目的不再是粮食转运,而是货物中转
历史上,历代王朝的漕运就是粮食的转运。
但近代烟台漕运则不同,它不是以粮食转运为目的,而是以货物的中转为目的。
芝罘在春秋时即为我国5大港口之一。
自秦至唐,芝罘、登州、长岛是从东吴(今江苏一带)运粳稻至幽燕的中转站、避风港。
宋时,登州等沿海港口与朝鲜的贸易空前繁荣。
元朝,“南粮北运”由内河航运改由海上运输为主,芝罘、登州、莱州成为海运南北主航道上最繁华的商埠。
自1861年开埠通商以来,烟台港是山东省第一位的通商口岸。
虽然鲁西北地区受到天津港、鲁西南受到镇江港的影响,但是对山东经济起主要作用的是烟台港。
通过水陆商品集散市场,烟台港口进出口贸易覆盖整个山东的北半部,甚至沿着黄河进入河南和山西,或跨海远达奉天省的某些地区。
开埠后,烟台成为山东省唯一的开放口岸,此时,晋冀鲁豫及南方沿海诸省、东北各省物资的进出口多经过沿台,使其成为名符其实有国际国内货物运输的中转站。
二、近代烟台漕运对烟台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⒈依托经济腹地,大力发展临港经济
现阶段,烟台港直接经济腹地主要包括烟威地区和潍坊、淄博北部地区。
腹地内资源丰富、工业发达,货运量充足,其中煤炭、水泥、化肥、粮食、矿石等货物可以经过铁路、公路运输方式直达港口,已经成为烟台港的主要货源。
这些为烟台临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⒉依托区位优势,急剧膨胀物流产业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濒临黄海、渤海,与辽东半岛及日本、韩国、朝鲜隔海相望。
这一良好的区位优势,使烟台天然地成为中国联系日、韩、朝等东北亚地区的“桥头堡”以及东三省与内地联系的桥梁,为承担国际、国内的物流奠定了良好基础。
早在1992年烟台港就在当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006.6万吨,从而跨入了中国沿海千万吨级大港行列。
经过多年的发展,烟台在充分发挥烟台港码头水深条件好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在高等级公路建设、铁路建设和民航建设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烟台市现有港口10处;公路通车里程达6363.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68.8公里,市市通有高速公路;[5]境内蓝烟铁路贯穿东西,即将开工的烟大铁路轮渡将成为东北至长江三角洲地区沿海铁路大通道的海上咽喉,使烟台铁路车站成为一个国内重要的铁路枢纽;烟台空港共执行航线42条,平均每周有101个航班[4]。
渤海轮渡的开通,使烟台形成了以港口为龙头,以铁路、海运为骨干,铁路、公路、海运、民航等多种方式组成的立体综合运输功能,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构筑了奠定了坚持的基础。
⒊整合内部资源,提高竞争能力
烟台现有罘湾港区、烟台港西港区、龙口港区、蓬莱东港区、蓬莱西港区、栾家口港区、莱州港区、海阳港区、长岛港区、牟平港区等十个港区。
但由于历史或地域的原因,长期各自为战,不能形成相互协作的聚集效应,因而无法与青岛等区域港口相抗衡。
历史上,由于胶济铁路的建成,就使青岛港曾对烟台港产生过挤出效应。
因此,烟台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就必须按照“一城一港”的原则,将这十个港区有机整合起来,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综合性港区,为区域经济发展、陆岛交通运输和旅游服务。
⒋以贸兴市,促使烟台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
从近代中国的城市兴起来看,开埠通商是新兴工商业城市崛起的重要因由。
到20世纪中前期,开埠通商城市成为中国新兴城市的主体,其中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是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初步形成了以这些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性和全国性经济网络。
开放一方面使原有的城市规模更大,上海、广州、天津、汉口、福州、宁波、南京等在20世纪初人口都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上海);另一方面使一些通商口岸成为新型城市。
烟台属于后一种。
城市作为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空间聚集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空间聚集运动,首先表现为商品交换活动的空间聚集,交换活动的空间聚集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经济中心也就随之而产生。
近代烟台漕运对近代烟台城市
的兴起、内地经济的带动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青岛港的兴起,烟台海运业受到了极大的挤压,使其走向现代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减缓,这从两方面对现代化烟台城市的崛起提供了十分现实的指向。
因此,烟台现代化城市的崛起必须在打破单一模式,在积极壮大胶东半岛加工制造业基础的同时,积极发展商贸经济,以繁荣的国内国际商贸,聚人气,凝财气,并由此产生多元效益的辐射,从多方面提高城市的聚集效益,加快烟台现代大都市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 中国航海地研究会.烟台港史[M].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