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摘要
李清照的词婉约、清新、忧愤、深沉。

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她的艺术风格上是善于把感情的发展与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变化结合来写,把感情看作一个发展流动的过程,这符合感情产生和发展的特点,也符合抒情词这一时间艺术的表现规律。

李清照的词大致可分为感伤时事、感伤时事、咏物自伤等三类。

在语言方面她更有她独到之处,如倾诉真挚情、善用音乐铺情、纯净优美的大众口语化语言、善用经典故实。

李清照的词,无论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包涵着她真挚的感情。

或者是表现真挚的夫妻之爱,或者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南渡之后,面对国破家亡所产生的一腔爱国主义情怀。

漱玉词还讲究声情,喜用双声叠韵,选辞注重声韵美。

很会熔炼家常语。

李清照在《论词》里曾批评贺铸的词里少典重,说明她自己正是自觉地追求以典重为美的风格。

事实上,李词正是善以典故、代字传情达意,高雅而含蓄。

李清照有着情感起伏的一生,她的词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她将自己体验的感情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地真实地表现出来。

作品中的“情”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词中“情”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到感觉词人生活的波澜起伏。

李清照现存的48首词作,按其内容和格调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婚前和新婚期所作;第二个阶段为婚后第二年至南渡所作。

李清照早年生活比较平静安适,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良好的文学的熏陶,养成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聪慧高洁、活泼开朗的品格。

关键词:感情的发展与艺术,语言特色,起伏的一生
目录
摘要 (3)
绪论 (5)
本论 (5)
一、有特色的艺术风格 (5)
(一)李清照善于把感情的发展与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变化结合来写。

(5)
(二)李清照善于以鲜明的形象表达人物的内在感情,将自己的情感寄寓文象中。

(6)
(三)李清照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 (7)
1、感伤时事。

2、悲今悼昔。

3、咏物自伤。

二、独特的语言特色 (8)
(一)倾诉真挚情
(二)善用音乐铺情
(三)纯净优美的大众口语化语言
(四)善用经典故实
三、情感起伏的一生 (12)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4)
绪论:
李清照有着情感起伏的一生,她的词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她将自己体验的感情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地真实地表现出来。

作品中的“情”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词中“情”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到感觉词人生活的波澜起伏。

李清照现存的48首词作,按其内容和格调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婚前和新婚期所作;第二个阶段为婚后第二年至南渡所作。

李清照早年生活比较平静安适,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良好的文学的熏陶,养成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聪慧高洁、活泼开朗的品格。

她的早期词作中的青年女性形象,就带有这一鲜明的品格特征。

我想从她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及她的一生成果来分析:
本论:
一、有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李清照善于把感情的发展与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变化结合来写。

把感情看作一个发展流动的过程,这符合感情产生和发展的特点,也符合抒情词这一时间艺术的表现规律。

李词中的感情发生发展,是与外界的发展变化在时间链条上的推移紧密联系的。

试看《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虽然短小精炼,却概括了从夜半到天明的情景,令我们感到时间因素统一着感情和外物变化的过程,同时感情与心理及时间推移是一致的:她采取倒叙抒情手法。

一觉醒来回忆起风声雨声,于是问海棠,感概不已。

这种将感情及外在自然在时间之流中的变化中关联起来,把时间作为一个过程来处理,显得含蓄真实。

为了发挥抒情词这一时间艺术的长处,李清照往往以“铺叙”来增强艺术力。

李清照的抒情慢词则抓住内在感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把外在事物统一在感情发展的连续性上,而不求外在事物的完整与独立。

这样的铺叙既有丰富的形象,又有淋漓的感情。

试看《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地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令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
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很显然,作者是从早晨写起的,但她的重点是晚上。

前面一天感受是抒悄性铺叙:早年虽是“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但那时赵明诚还在,可以互寄相思,而今却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了(苏轼《江城子》)。

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凄苦之情一波高似一波,到此高潮,嘎然而止。

这样的词,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原原本本地烙在了纸上,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作者的血泪。

它的线索是若隐若现的时间,串接客观事物、作者行动及情感变化,作者没有孤立写情,感情是波澜起伏的,随着淡酒、晚风、秋雁、黄花、梧桐、细雨,景物的忧郁色调一个重似一个,心与物交错在时间链条上。

《声声慢》的铺叙就类似春蚕抽丝形成网状,读之令人之心震。

(二)李清照善于以鲜明的形象表达人物的内在感情,将自己的情感寄寓文学形象中。

她笔下的形象极具生活气息,动作尤其传神。

如《诉衷情》:
夜来沉醉卸壮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偌残蕊,更燃余香,更得些时。

只一个捻梅的动作,就把主人公月夜难眠,愁肠百转的心精表现得淋滴尽致,并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是怜惜残梅?是哀叹自己?是追忆往昔?
李清照创造外部艺术形象时,不仅是对生活中某种形象和情感的再现,更能借助高度的艺术概括,使其笔下的艺术形象真实自然,她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行神似地刻画,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璃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奋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满篇景物,即景而比,渲染孤寂冷清的气氛,一个“瘦”字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她不直接写孤寂相思,也不直接写面容憔悴,而用瘦的形象委婉含蓄地叙述自己独居之苦,于是千言万语都融入了“瘦”,不仅使句式工巧,更是以形象抒主人公之情。

她还善于以人物的表情抒情,如我们熟知的《一剪梅》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便是一个“颦”的表情,对偶天成,语言浅近,宛如一个少妇在耳边喃喃低语,“才下”和“却上”不过是瞬间表情,却将“此情无计可消除”的心理表现得十分逼真。

历代词人措写女性抒情形象很多,但多为男性代笔,所以他们往往只注意女性的体态美和表面的情绪变化。

而李清照塑造的抒情形象形神俱似性格完整,发
掘的是她们灵魂的内在美,所以她的艺术形象比其他人更胜一筹。

(三)李清照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
1.感伤时事。

周颐曾说李词:“笔情近浓至,意境较深博。

开南宋风气”。

典型有《孤雁儿》:滕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拌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断肠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

这是她悼念亡夫之词,词人一觉醒来,藤床纸帐,断香寒炉的景致与悲凉如水的情怀是水乳交融的,一缕笛声惊破的不是梅心,而是诗人脆弱的心灵:面对萧萧风雨,哪能不“更助凄凉”!于是词人泪下千行,人楼已空,无人寄情……真是让人不忍卒读。

这首词的景色是很全面的:由近景(室内)到远景(室外)再到近景,沉香玉炉,幽咽笛乐,凄惨风雨,空空玉楼,构成凄凉的环境氛围。

在逐层描绘的景色中,词人揭示人物的心理也是逐步深入,层层对照的,从“无佳思’到“情怀如水”到“春情意”到“千行泪”到“断肠”,最后是“没个人堪寄”!至此感情悲到极致。

词人以景物加强抒情,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反复渲染,使感情愈加浓烈而真切。

陆机《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桑条于芳春。

”词人以其真情倾注于景,景物的惨淡更加深了感情的浓度。

意境中的“景”来源于“实景”却不是单纯客观的临摹,而是与作者的情互相渗透。

2.悲今悼昔。

李清照的词作中,景语和情语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试看《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登临高阁,看的是乱山平野:暮霭沉沉,听的是栖鸦归角;手捧残盏,感的是梧桐叶落;飒飒西风,想的是无限寂寞。

这一下,不论景还是声却是凄凉无边,再加上西风吹,梧桐落,更是悲上加悲。

德国大诗人席勒曾指出:“诗的精神只是从自然才获得她的全部力量”,“在古代诗人那里,打动我们的是自然,是感情的真实,是活生生的现实”。

3.咏物自伤。

李词也善用比兴和拟人的手法来抒情,这也是与景物不可分割的,如《忆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幕、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应也恨、人归早。

作者赋予外部景物以强烈的人格色彩。

“水光山色与人亲”是词人凝神景物的印象。

“说不尽,无穷好”是她陶醉于景色后的感受。

这两句虽浅近直白,却饶有韵味,它体现词人游赏时怡然自得的欢愉和开朗乐观的心境。

作者在这里把热爱自然的主观意识斌予了客观景物,使山水有了人性,“眠沙鸥鹭不回头,应也恨、人归早”,是作者把人格赋予物类,缩小自我,把自己的恋恋不舍说成鸥鹭怨她早归,这是典型的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苏轼曾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清照此词便是“景中有人,人中有景”了。

前两者应为抒情词,咏物词也不能截然与抒情词分开,咏物必然寄情,抒情词也必定要借助景物才能更加委婉而不晦涩。

王国维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由此可知情与景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中国抒情诗的传统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情与景共同构成意境,李清照的词能流传千载,与此不无关系。

二、独特的语言特色
(一)倾诉真挚情
李清照的词,无论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包涵着她真挚的感情。

或者是表现真挚的夫妻之爱,或者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南渡之后,面对国破家亡所产生的一腔爱国主义情怀
如她前期的作品《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一年重阳,李清照便作了这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表现词人在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

上片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

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

又如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杰出作品。

全词概括且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她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境界逼真,情绪迫切,写尽了她凄惶的天涯沦落之悲。

充分体现
了她后期的那种忧愤深沉的词格。

再如她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和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是李清照后期代表作品之一。

这一时期的作品,感情极其沉痛,内容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而带有社会和时代的因素。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晚年生活的一个细节。

当时南宋政权南渡后建立了小朝廷,依旧过着犬马声色、歌舞生平的生活,抗金复土大计全抛脑后。

作者心中却时时充盈着家事、国事的忧伤。

词中描写了面对元宵佳节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繁闹景象,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外出游玩,而独自坐在帘儿底下回首往事,听人笑语时的凄怆心境。

这首词写得深沉、含蓄、凄婉动人。

既表达了时代环境的今非昔比,又抒发了作者遭受离乱、饱经忧患后的悲愤情感。

透过今昔的变化,表达了深切的故国之思和流亡之痛。

词中表现的个人深愁惨痛,正是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二)善用音乐铺情
漱玉词还讲究声情,喜用双声叠韵,选辞注重声韵美。

李清照在肯定柳永“协音律”后,又批评苏轼词作“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并指出“歌词分五音,又分无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⑾。

可见她自己既有高深的音律造诣,又特别注重语言的锤炼,讲究语言的“音律”美。

这是由词作为一种乐诗特质决定的。

她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

她特别擅长运用双声叠韵来创造语言的音韵美。

《声声慢》开拍连用十四个迭字,除了“觅觅”、“冷冷”之外,全是齿声字,读来齿牙敲击,短促轻细,造成了一种凄清的效果,用来表现词人孤寂、凄苦的复杂心理状态是再合适不过的。

而最后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生动地表现了忧心愁怅的情绪。

这些又声迭韵字在音节、情调及气象营造方面,与内容紧密配合,续来朴素自然,不露痕迹,得到历代词评家好评。

“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但李清照“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格守词律又能挥洒自如,充分说明李清照语言功力的娴熟精深。

她《临江仙·序》中称道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她自己则更是刻意为之。

“争渡,争渡”(《如梦令》),“知否?知否”(《如梦令》),“剪成碧玉叶层层”(《摊破浣溪沙》),,“黄昏院落,凄凄惶惶”(《行香子》)……实例举不胜举
她还善于运用排比、反复,来强化词的便于唱听的本色,体现词的音韵美,如“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行香子》),“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七夕》)。

读李清照的词,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韵律美,或疏缓、或紧促,皆声情并茂,音韵和谐。

(三)纯净优美的大众口语化语言
熔炼家常语。

《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

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

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

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

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

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

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

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

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

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

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

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词不同于诗,词本身是用来歌唱的。

这就要求词的语言大众化,口语化,既便于唱,又便于听。

易安词的语言尤其注重了词的这一本色要求,这构成了易安词在艺术上的又一重要特色。

易安词浅近自然,明白如话,家常易懂。

从现存的词作来看,几乎找不到多少难僻字和生涩古奥的典故。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清平乐》)全词用字用语,即使千百年后的今天,粗通文墨的人读起来,也毫无文字之隔。

像前面提及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从今天来看,仍然是大众家常口语,甚至比某些让中学生痴迷的流行歌曲的歌词还要浅俗易懂,没有一点“掉书袋”的
文人的酸气。

(四)善用经典故实
李清照在《论词》里曾批评贺铸的词里少典重,说明她自己正是自觉地追求以典重为美的风格。

事实上,李词正是善以典故、代字传情达意,高雅而含蓄。

《小重山》中首句“春到长门春草青”,“长门”和“长信”一样都是汉宫名,在诗词中出现往往代表冷宫之意。

《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云“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

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

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

奉黄金百金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词,而相如为文,以语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此典的由来和寓意。

赵明诚远游,分别两三年,李清照引薛词首句入文意在以冷落的“长门宫”隐喻自己曾经寂寞独守空闺。

虽然李清照并非因妒被打入冷宫,然而赵明诚的出游使她深闺独居,其寂寞、愁闷与悲凄是有相同之处的。

又一度春草青,红梅开,在这个洋溢着盎然春意的美好时节,抒情主人公苦闷孤寂的心情也开始明朗起来。

她现在似乎得到了明诚归来的信息,就像春汛一样令人振奋,欣慰。

清照引全句入词,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一面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早春景象,一面隐含独处索居的寂寞愁思,真是妙趣横生,更饶风趣。

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下阕“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武陵人”源自《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此特指离家远行之人——赵明诚。

“烟锁秦楼”即烟雾封锁秦楼之意。

《列仙传》:“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

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

穆公有女弄玉,好之。

公遂以女妻焉。

日教弄玉作风鸣。

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尾。

公为做风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

一旦,皆随凤凰去”。

全句是说心爱的人已经远离家乡,烟雾封锁了我的住处,红妆空帷,孤凄难耐。

曾经的夫妻和鸣已经成为梦中故事。

此处用典,使爱情更具浪漫色彩,表情益加绵婉。

她更多地采用比拟的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明志,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生活,所描述的情景无不渗透自己的心情,使主客观得到高度的统一,感情深挚,诗味隽永。

以《鹧鸪天》为例: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一句“情疏迹远只香留,自是花中第一流”道出了其内涵的隐情。

李清照曾因感于项羽伟人气魄写下了“尘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诗,这虽然是表达了其对南宋朝廷在劲敌面前软弱、退缩、卑下,屈膝求和的政治态度的强烈不满,深刻的讽刺和无情的鞭挞,但从中也可以反映出她
的人生观。

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她认为人活在世上应该做一个英雄豪杰,万世流芳。

三、情感起伏的一生
艺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

李清照的词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她将自己体验的感情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地真实地表现出来。

作品中的“情”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词中“情”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到感觉词人生活的波澜起伏。

李清照现存的48首词作,按其内容和格调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婚前和新婚期所作;第二个阶段为婚后第二年至南渡所作。

李清照早年生活比较平静安适,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良好的文学的熏陶,养成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聪慧高洁、活泼开朗的品格。

她的早期词作中的青年女性形象,就带有这一鲜明的品格特征。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这里展示的是包括作家本人在内的一群少女形象,表现了那种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憨态可掬的少女的天然情态,在作家恬淡悠闲的回忆里,又蕴涵了多少留恋向往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是一个感情细腻、爱花惜花的清丽优雅的青年女子形象,抒发了作家热爱春天,不忍春天离去而又无法挽留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志同道合,诗酒相洽,感情深笃,少了几分少女的欢快和娇羞,而多了几分少妇的率直和大胆。

其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则更具备了感情真挚浓烈,才华超拔不群,志趣高洁开阔,格调清新明净,境界清丽自然的特征。

这些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既深溺于夫妻姊妹的爱情亲情,更追求自我精神的广阔发展。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这是李清照为怀念结婚不久即因故离家远行的丈夫而作的一首抒情小令,它强烈的抒发了对丈夫的深情至爱,和各处一方的相思之苦,感情深沉热烈,格调自然人性,表达率性大胆。

仕途受阻的赵明诚,在出狱后即带着李清照回到了青州故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

这十年给李清照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十年的幸福时光转眼即逝。

正当李清照沉浸在“泽畔东篱”式的世外桃源之中,“甘心老是乡”的时候,赵明诚却不甘寂寞地重返仕途了。

这无异于打翻了一个五味瓶,霎那间,酸甜苦辣千般味,一起涌上了词人的心头:“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