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哺乳类培养细胞的线 粒体光镜照片
用活性荧光染料rhodamine 123染色,示线粒体长棒状。
细胞用荧光素标记的微 管结合抗体染色的免疫 荧光照片
线粒体倾向于沿着微管排列
二、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电镜下由双层膜围成的一个封闭的长囊式结构。
包括:
线粒体外膜、 线粒体内膜、 膜间隙、 线粒体基质
同心圆:SP2/0-Ag14骨髓瘤细胞
嵴表面— 基本颗粒(简称基粒)
线粒体内膜上有球状颗粒—ATP合成酶 右图:牛心脏线粒体的负染电镜照片
3、外室(膜间隙)
内外膜之间——6-8nm 膜间隙与嵴内隙相通
内外膜接触处无膜间隙——蛋白质运输通道
含无定形液体,可溶性酶和底物、辅助因子等。
第十一章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重点: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线粒体的能量转换功能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第一节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一、 线粒体的形态
形态
线状、圆柱状或椭球状,向内伸出“嵴” 两栖类卵母细胞—卵黄晶体:球拍状
大小
直径0.5-1um,长度约2-8um; 胰腺外分泌细胞—巨大线粒体—10-20um
举例:肝细胞线粒体各功能区蛋白质含量依次为
基质67%,内膜21%,膜间隙6%,外膜6%
脂类占干重的25~30%。
富含心磷脂和极少胆固醇是线粒体膜与其他膜的
明显差别。
3、线粒体中各种酶的定位
线粒体中约含120多种酶。主要为: 氧化还原酶:37% 合成酶:10%
水解酶:9%
苹果酸脱氢酶
第二节 线粒体的功能与氧化磷酸化
1、线粒体各部分的分离:
差速离心——完整线粒体 密度梯度离心——线粒体亚组分 低渗处理——吸水膨胀—分离外膜 去垢剂 外膜 *毛地黄苷— 内膜和基质(线粒体质体) *Lubrol— 内膜与基质分开
2、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线粒体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类。
蛋白质占线粒体干重的65~70%。
来承担。
(一)电子传递链(呼吸链)
黄素蛋白
NADH脱氢酶
琥珀酸脱氢酶
一条多肽+1个辅基 FMN—黄素腺苷单核苷酸
FAD—黄素腺苷二核苷酸
铁硫蛋白(FeS):Fe2+,Fe3+之间传递电子
辅酶Q(CoQ)
细胞色素:b、c1、c、a、a3
复合物Ⅰ
即NADH脱氢酶,含FMN和6个铁硫蛋白,
传递电子:NADH 膜间隙。 复合物Ⅱ 即琥珀酸脱氢酶,含FAD和2个铁硫蛋白, 传递电子从FAD至辅酶Q。 → 辅酶Q,同时将质子转移至
NADH—FMN—CoQ—b—c1 — c—aa3 — O2 NADH和FMNH2是还原性的电子载体,它们携带 的电子经呼吸链传递给O2,在电子传递过程中, 电子携带的能量被ATP合成酶用来催化ADP磷 酸化,合成ATP
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 按一定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的递氢和
四个功能区隔。
1、线粒体外膜
厚约6nm 膜上有小孔 孔蛋白(porin) 通透性高 通过小分子(<5000) ATP、NAD(分子量小于1000)均可通过
2、线粒体内膜
膜厚:6-8nm
通透性低,缺胆固醇,富含心磷脂
向内伸出“嵴”
板层状:高等动物细胞
管状:原生动物和大多数植物细胞
线粒体的功能:
氧化磷酸化:
糖和脂肪 丙酮酸和脂肪酸 储积Ca2+ 起始凋亡的主开关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经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产生的还原性电子载体
(NADH、FADH2)所携带的电子在呼吸链电
子传递过程中释放能量,在FoF1ATP合酶催化
下使ADP磷酸化生成ATP,这种伴随电子传递
(一)头部(F1)
具有ATP酶活性,催化ADP和Pi合成ATP。
分子组成:3α、3β、γ、δ、ε九条肽链
(二)膜部(F0) :
4、内室(线粒体基质)
蛋白质
酶: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丙酮酸氧化
有形成分
丝状物质:环状DNA、RNA 核糖体:酵母—70S;哺乳动物—55S 致密颗粒状物质:Ca2+——磷酸钙沉淀—储存 Ca2+
脂类
三、 化学组成与酶的定位
线粒体各部分的分离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线粒体中各种酶的定位
链的氧化过程所发生的能量转换和ATP的形成
称为氧化磷酸化。
一、 生物氧化的过程(或分区)
蛋白、糖、脂 循环 NADH 丙酮酸,脂肪酸 呼吸链 三羧酸
第一阶段(细胞质中) 第二阶段(基质中)
第三阶段(内膜 :提供一对电子和一个H+)
二、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的分子结构基础
氧化磷酸化与电子传递分别进行 2,4--二硝基苯酚——解偶联剂 实验证据:线粒体内膜重组实验——“亚线粒体小泡” 完整:具氧化磷酸化与电子传递作用 去掉基粒:只能电子传递,不能合成ATP
递电子的酶体系称电子传递链。
由于电子传递链以氧作为电子接受体,与
细胞摄取氧有关,又称呼吸链。
(二) 质子动力的产生
质子电化学梯度积蓄的能量总称为质子动力
内膜内外形成电势能差(膜电位)
内膜内外的pH梯度 质子动力是驱动ATP合成的能量直接来源。
第三节
ATP的合成
一、 ATP合酶的分子结构 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起偶联作用的结构是 内膜上的ATP合成酶或ATP酶复合物,即 F0-F1偶联因子。
复合物 Ⅲ
即细胞色素c还原酶,以二聚体形式存在,每个单体 包含细胞色素b、细胞色素c1和铁硫蛋白。
催化电子从辅酶Q → 细胞色素c,同时将质子转移 至膜间隙。
复合物 Ⅳ
即细胞色素c氧化酶,以二聚体形式存在,
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 → 氧,并转移质子至膜间隙。
两条主要的呼吸链
Ⅰ、Ⅲ、Ⅳ组成主要的呼吸链,催化NADH的 脱氢氧化 Ⅱ、Ⅲ、Ⅳ组成另一条呼吸链,催化琥珀酸的 脱氢氧化
结论:电子传递链—内膜上;氧化磷酸化—基本颗粒
研究工具——亚线粒体小泡。
超声波
Mt
段
内外膜均破
内膜自然形成小膜泡 亚线粒体小泡 蛋白酶处理
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
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
调节条件
亚线粒体小泡
电子传递
基本颗粒
实验结论:
由NADH脱氢酶至细胞色素氧化酶的 整个电子传递链存在于膜本身,而氧化磷 酸化作用却由基本颗粒(ATP酶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