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提纲(中国近代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
近代部分
(一)近代中国
考点6.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鸦片战争
(1)背景:①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②直接原因:英国以中国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2)经过:1840年-1842年
(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英法以“修约”讹诈遭拒绝为机会,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经过:1856年---1860年;英法火烧圆明园。
(3)结果:签订《天津条约》(1858俄美英法)、《北京条约》(1860英法俄)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三)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1851-1864年)
1、过程:金田起义(1851年)—开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1853年南
京)---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北伐、西征、东征—军事全盛、天京变乱—转折、天京失陷—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1)内容:①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
②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
余归国库。
③理想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
不饱暖”理想社会。
(2)评价:①革命性: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现实,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③落后性: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
3、《资政新篇》
(1)提出:1859年,洪仁玕
(2)内容:(政治)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教育)开设新式学堂。
(3)评价:①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②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③《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未能实行。
(四)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背景:①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制订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②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以此挑起侵华战争。
(2)经过:1894—1895年,爱国军民反抗:黄海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
(3)结果: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战争以清军惨败而结束。
(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背景:①根本目的:瓜分中国②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 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3)结果: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4)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辛亥革命的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清朝统治危机严重(“新政”和“预备立宪”)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的壮大(根本原因)
(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的提出(思想准备)
(5)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组织准备)
(6)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军事准备)
(7)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时机(直接原因)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①时间、地点:1905年8月日本东京
②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民族、民
权、民生)
③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④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光复武汉三镇。
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4、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1.1孙中山,都城(南京)、国旗(五色旗)、纪元(中华民国)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春)
①内容:国家的权利归属(中华民国主权归国民全体所有、体现“主权在民”原则,否定
君主专制)、国民的权利和义务、政权的组织形式(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②目的:为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
③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④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
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6、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7、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
①政治上:推翻了清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主要),建立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②思想上: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五四运动
(1)背景
①北洋军阀的独裁卖国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②巴黎和会,中国外交
失败(导火线)
(2)过程:5月4日: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
6月初后:运动中心在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国,工人阶级为主力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
(4)五四运动的意义
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地位:无产阶级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共一大:1921.7 上海
主要内容:确定党名、确定党纲、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中共二大:1922.7 上海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
1、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924-1927年)
(1)国共合作
①背景:军阀割据混战、列强侵略中国;中共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
线(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合作决定);孙中山愿意与共产党合作;共产国际的帮助。
②形成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③合作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④合作方式:党
内合作⑤意义: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⑥破裂的标志: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北伐战争(1926-1927年)
①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②目标: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③成果:歼灭孙吴主力,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
的统治。
2、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
(1)南昌起义:①时间:1927年8月1日②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③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