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气沉降对地表径流污染有效贡献的关键问题及研究趋势
大气沉降物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与风险评估
![大气沉降物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与风险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32cdb58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a9.png)
大气沉降物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与风险评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气沉降物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污染源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气沉降物是指在大气中悬浮的、随着降雨、雾霾等形式沉降到地面上的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主要成分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和无机盐等。
大气沉降物对土壤环境的污染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大气沉降物中的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在降落到土壤表面时,会与土壤颗粒、土壤有机质等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土壤环境的污染。
其次,大气沉降物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物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生物可利用性,可以被植物吸收,并经由食物链逐级传递,最终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风险。
此外,大气沉降物中的污染物还会通过地下水的流动进一步污染水资源,加剧环境污染。
风险评估是评估大气沉降物对土壤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
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大气沉降物中污染物的浓度、生物可利用性、土壤-植物转移因子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评估其对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在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沉降物降落的地域差异、降雨量和风向等因素,以及土壤的类型和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综合分析得出风险的大小和分布特征。
目前,关于大气沉降物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与风险评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发现,大气沉降物中的重金属是对土壤环境污染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会导致土壤酸化、微生物活性下降等问题,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有机物也是重要的污染物之一,其能够引发土壤表面的生物降解作用和土壤微生物的毒性。
因此,在大气沉降物污染的风险评估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浓度及其对土壤环境的作用应予以重视。
为了减少大气沉降物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和降低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应加强大气污染物的减排工作,减少悬浮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从源头上控制大气沉降物的生成。
其次,要加强土壤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包括土壤的土壤提肥、土壤有机质的增加等措施,以提高土壤的固持能力,减少污染物对土壤的影响。
大气降尘研究进展及展望
![大气降尘研究进展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73a620c7da38376baf1faed7.png)
第24卷第2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4N o.2 2010年2月Journal ofA 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eb.2010文章编号:1003-7578(2010)02-102-08大气降尘研究进展及展望*李晋昌1,董治宝2(1.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太原030006;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提要:地表起尘和大气降尘在大气圈、陆地表面和海洋间的物理和生物化学交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交换过程从地质历史时期以来一直延续至今。
对大气降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阐述了大气粉尘的形成、传输、沉降机制及理化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大气粉尘的源区、降尘的时空分布、环境效应及与黄土堆积的关系等,并提出了目前大气降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关键词:大气降尘;沉降机制;理化特征;时空分布;环境效应中图分类号:P445+.4文献标识码:A地壳表层物质在不同风力条件下以不同的运动方式搬运,其中长期悬浮的细颗粒物构成大气气溶胶的组分,而依靠重力自然沉降于地面的粉尘则称为大气降尘,其粒径多在350L m以下。
从地球系统角度出发,地表起尘和大气降尘在大气圈、陆地表面和海洋间的物理和生物化学交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交换过程从地质历史时期以来一直延续至今[1]。
通过对现代大气降尘的监测研究,可以正确认识降尘的强度、性质、组成、沉降速率等表象,进而推断其源地、运移路径和方式[2],明确地气系统物质交换的机制、数量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另外,对降尘过程以及降落物研究无论对正确认识黄土的堆积和演化,或者人类活动对干旱区沙漠化的影响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
沙尘天气日数更多反映的是风沙活动持续时间[4],与其相比,降尘量可以更准确地反映风沙活动强度。
降尘过程具有突发性,如强沙尘暴事件,但更主要的表现为长期性和渐缓性。
依据降落时能见度的大小,大气降尘可以分为沙尘天气降尘和非沙尘天气降尘,前者包括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降尘;依据降落时风力的大小,可以分为大风降尘和无风降尘;依据降落时的降水状况,可以分为干降尘和湿降尘。
影响大气沉降对地表径流污染有效贡献的关键问题及研究趋势
![影响大气沉降对地表径流污染有效贡献的关键问题及研究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94256df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61.png)
影响大气沉降对地表径流污染有效贡献的关键问题及研究趋势影响大气沉降对地表径流污染有效贡献的关键问题及研究趋势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透水面积在整个下垫面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由此导致的城市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对整个城市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大气沉降作为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重要来源,其对城市面源水环境的污染贡献不可小视。
针对大气环境污染与水环境污染,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然而对于大气污染对地表水环境的交叉污染特征及机理目前尚不明确。
该文围绕大气污染在地表径流水环境中的污染贡献这一科学问题,详细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而分析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及可能的研究方向。
以期为我国城市面源水环境保护及相关处理措施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气沉降地表径流贡献中图分类号:P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 (2015)10(c)-0168-021 研究背景当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非点源污染日益突出,成为城市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增长,城市地表径流量迅速增加,约是相同面积自然区域的16倍。
城市地表径流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可以对受纳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由城市地表径流引起的水环境污染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水环境综合治理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1]。
而大气沉降作为地表径流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城市地表水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大气中的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污染物质通过干湿沉降持续大量地输入到地表水环境中,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造成持久性的负面影响。
由大气沉降-地表径流导致的城市面源交叉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对大气沉降在地表径流污染中“源”的特征研究在城市水环境环境保护、雨水收集利用以及污染风险评估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由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发起的“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U-GEC)科学计划指出,开展城市地表环境系统研究,应在单要素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系统的耦合作用研究。
大气干湿沉降及其环境效应分析
![大气干湿沉降及其环境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de0dc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b.png)
大气干湿沉降及其环境效应分析大气干湿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气态物质通过降水或直接沉降到地表的过程。
它是大气污染扩散和转移的重要环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大气干湿沉降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其对环境的效应。
首先,大气干湿沉降的形成机理多种多样。
对于干沉降来说,它主要是通过气压梯度、重力、扩散和沉降速率等因素的作用。
干沉降在大气污染物的距离传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离源地较近的地区。
而湿沉降则是指污染物随降水沉降到地表。
湿沉降是通过污染物在降水中的溶解、吸附和沉淀过程来实现的。
这两种沉降形式的相互作用使得大气污染传输的过程更加复杂。
其次,大气干湿沉降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大气干湿沉降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干湿沉降的过程。
另外,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也会对干湿沉降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污染物在干湿沉降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行为,这也是造成湿沉降和干沉降差异的重要原因。
此外,地理条件、大气层结和大气稳定度等地理环境因素也会对干湿沉降产生影响。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干湿沉降的规律。
最后,大气干湿沉降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干湿沉降是大气污染物从空气中转移到土壤、水体和植被等环境介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干湿沉降,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被有效地降低,减少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其次,干湿沉降也会对土壤和水体的性质和质量产生影响。
污染物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和水体后,可能会改变其化学组成和养分含量,对土壤和水体的生态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干湿沉降还可能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威胁。
某些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较大,当它们通过干湿沉降进入生态系统后,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
综上所述,大气干湿沉降是大气污染传输的重要环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干湿沉降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传播和转移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大气颗粒物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
![大气颗粒物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825166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9a.png)
大气颗粒物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土壤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颗粒物沉降对土壤的影响,并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一、大气颗粒物沉降的成因大气颗粒物主要由工业废气、交通尾气以及粉尘等污染物所组成。
它们通过大气的运动和扩散,最终沉降到地表,包括土壤表面。
气候变化、工业排放和交通活动的增加等因素,导致了大气颗粒物沉降问题日益突出。
二、大气颗粒物对土壤质地的影响大气颗粒物的沉降会改变土壤的质地。
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对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使土壤变得更加紧密,增加了土壤的密度和黏性,阻碍了水分和氧气的渗透。
此外,颗粒物的沉积还可能降低土壤的渗透性,导致水分积聚,从而对土壤松散结构的形成和维持产生不利影响。
三、大气颗粒物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大气颗粒物中含有的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物,对土壤化学性质产生重要影响。
重金属的沉积会导致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升高,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并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此外,有机物的沉积还会改变土壤的pH值和离子浓度,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存活和活动状况。
四、大气颗粒物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大气颗粒物的沉降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产生不良影响。
由于颗粒物富含有害物质,它们可以杀死或抑制土壤中的微生物,减少土壤的有机质分解,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系统平衡。
此外,颗粒物的积累还可能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降低土壤的肥力和产品质量。
五、应对大气颗粒物沉降的方法为了应对大气颗粒物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政府、企业和居民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加强环保意识,控制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颗粒物源头的污染;2. 提高大气清洁技术,例如使用高效过滤装置和粉尘减排技术,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3. 加强土壤保护,通过植物修复、土壤改良和保持水土流失等措施,减少大气颗粒物对土壤的沉降和污染。
六、留给土壤的未来在大气颗粒物沉降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加强环保工作,保护土壤资源,为未来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土壤基础。
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的影响评估与预测
![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的影响评估与预测](https://img.taocdn.com/s3/m/583328ae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6b.png)
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的影响评估与预测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大气沉降物作为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迁移能力。
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大气沉降物的来源、成分、影响机制以及评估和预测方法等方面,探讨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的影响。
第一部分:大气沉降物的来源和成分大气沉降物主要来源于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沉降,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燃烧排放等。
它们通常具有多种成分,如重金属、有机物、氮氧化物等。
这些成分对土壤环境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第二部分:大气沉降物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机制大气沉降物通过沉降到土壤表面,进而对土壤环境产生影响。
首先,其中的重金属成分可能与土壤中的矿物质结合,形成难以溶解的化合物,阻碍植物的吸收。
其次,大气沉降物中的有机物成分可能引发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降解过程,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大气沉降物中的氮氧化物可被土壤微生物转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导致土壤酸化及氮素循环的改变。
第三部分: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的影响评估为了评估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的影响,需要进行全面的监测和分析。
监测可以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和大气沉降物样品,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进行。
通过建立影响评估模型,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可以对土壤污染程度和受污染区域进行定量评估。
第四部分: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的影响预测针对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的影响进行预测,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
数学模型可以模拟大气沉降物的传输和迁移过程,结合气象因素和土壤特性等参数,预测不同区域土壤的污染状况。
地理信息系统则可以对多种因素进行空间分析和整合,为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的预测提供支持。
结论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其来源、成分、影响机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评估和预测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的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沉降过程及影响分析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沉降过程及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59f2e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f.png)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沉降过程及影响分析一、污染物沉降过程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沉降过程是指污染物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或水体表面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于物质的性质、气象条件和地理环境。
首先,污染物在大气中主要以气态或颗粒态存在,其中气态污染物主要包括硫化物、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颗粒态污染物则包括悬浮颗粒物、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可通过燃烧排放、工业废气排放和交通尾气等方式释放到大气中。
其次,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沉降过程起着重要的影响。
风速、风向、湿度和降水等因素都会对污染物的传输和沉降起着重要的作用。
风速较大时,污染物的扩散和传输能力增强,降低其沉降到地面或水体的可能性;而风速较小时,则有利于污染物的沉降。
最后,地理环境也会对污染物的沉降过程产生影响。
地形高低、地面覆盖情况以及植被状况等都会影响污染物的沉降速率和分布。
例如,山地和河谷地区由于地形起伏大,容易形成温度逆转层,污染物在这些地区的沉降相对较慢;而草原和湖泊等覆盖植被较多的地区,由于植被的吸附作用和地表粗糙度增大,有利于污染物的沉降。
二、污染物沉降的影响污染物的沉降会对大气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污染物的沉降会污染土壤和水体,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沉积在土壤中的污染物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甚至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对于水体而言,污染物的沉降会导致水质恶化,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其次,污染物的沉降会加剧大气污染问题。
大气中的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在沉降过程中会形成酸雨,进一步加剧土壤的酸化,危害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
同时,颗粒物的沉降会影响大气的能见度,增加雾霾天气的发生概率。
此外,污染物的沉降还会引发城市气候变化。
大量污染物的沉积会改变地表的热平衡,形成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气温升高,进而影响城市的生活质量和人体健康。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沉降过程及其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加强污染物来源控制、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和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都是解决污染物沉降问题的有效途径。
大气氮沉降研究进展
![大气氮沉降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bbf85cd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e4.png)
大气氮沉降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大气氮沉降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大气氮沉降主要源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氨气等含氮物质的排放,它们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以气态或颗粒态形式沉降到地表,对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大气氮沉降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来源、沉降机制、生态环境效应以及调控策略等方面,以期为深入理解大气氮沉降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制定有效的减排和调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首先回顾了大气氮沉降的主要来源,包括农业活动、工业排放、交通运输以及自然源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大气氮沉降的沉降机制,包括气态氮氧化物的干沉降和湿沉降,以及颗粒态氮的沉降过程。
文章还探讨了大气氮沉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对植物生长、水体酸化、土壤质量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文章提出了针对大气氮沉降的调控策略,包括减少氮氧化物和氨气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农业等。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气氮沉降研究进展的全面梳理和综合分析,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以推动大气氮沉降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有效治理。
二、大气氮沉降的来源和类型大气氮沉降,是指大气中的氮元素通过各种过程降落到地球表面的现象。
这一过程的来源和类型多种多样,直接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氮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大气氮沉降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主要包括土壤释放、生物固氮、雷电作用等。
其中,土壤释放是由于土壤中的氮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转化为气态氮,进而释放到大气中。
生物固氮则是由某些微生物(如豆科植物根瘤菌)通过固氮酶的作用,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的过程。
雷电作用则是在雷电放电过程中,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氮氧化物,进而参与大气氮沉降。
人为源则主要来自于农业活动、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等。
农业活动中,氮肥的过量使用以及农作物的残茬燃烧都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进而排放到大气中。
工业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化工、钢铁、电力等行业,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废气。
大气环境中颗粒物沉降特性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大气环境中颗粒物沉降特性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74ac26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7c.png)
大气环境中颗粒物沉降特性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其中,细颗粒物(PM2.5)的沉降特性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逐渐引起科学家和公众的关注。
本文将着重探讨大气环境中颗粒物的沉降特性,并对其对土壤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大气中的颗粒物沉降特性。
颗粒物主要分为可见颗粒物和细颗粒物两类。
可见颗粒物一般指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如灰尘等。
这些颗粒物由于重量较大,会较快地沉降到地面,附着在建筑物、土壤等表面。
而细颗粒物,特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由于其较小的粒径和较轻的重量,会在大气中长时间悬浮传输,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
这些细颗粒物在风力、降水等因素的作用下,会逐渐沉降到地面。
细颗粒物的沉降速度与其粒径大小、密度和大气扰动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颗粒物的沉降速度与其直径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细颗粒物的沉降速度较慢。
此外,细颗粒物的沉降速度还受到大气湍流、电荷等因素的影响。
实际上,颗粒物的沉降速度非常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大气中的颗粒物沉降到土壤表面后,往往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颗粒物的沉降会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
沉降的颗粒物会增加土壤的密度,降低土壤的孔隙度,从而影响土壤的气体交换、水分渗透性等。
此外,颗粒物在土壤中的沉积还可能导致土壤粘性增加,降低土壤的透水性。
其次,颗粒物的沉积还会对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和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
细颗粒物中富含多种有机和无机物质,这些物质在沉积到土壤中后,可能会与土壤中的养分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土壤中的养分循环和利用。
同时,颗粒物沉积也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颗粒物的沉积会降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并且对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产生抑制作用。
另外,大气环境中的颗粒物沉降还可能引起土壤污染。
细颗粒物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可能会被土壤捕集并逐渐累积。
大气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
![大气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bb88c91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77.png)
大气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在当今社会中,空气质量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
大气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和其他物质通过沉降作用,进入到土壤中,对土壤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大气沉降对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产生显著影响。
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往往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硫酸盐、氮氧化物等。
这些有害物质通过沉降进入土壤后,可以对土壤中的营养元素进行竞争吸附,导致土壤中的主要营养离子含量降低,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有害物质还可能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进入到食物链中,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其次,大气沉降还会改变土壤的酸碱度。
空气中的氮氧化物、硫酸盐等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会与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质反应,产生酸性物质,导致土壤酸化。
酸性土壤不仅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活动,还会使土壤中的一些营养元素失去活性,使植物对这些养分的吸收受到限制。
而一些有机污染物在土壤酸化条件下会发生解离并释放出活性物质,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此外,大气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也产生重要影响。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养分循环、土壤修复等关键过程。
大气沉降中的有害物质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一些有害物质还可以诱导土壤微生物菌株的突变,并影响其代谢功能,从而进一步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造成破坏。
面对大气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其负面影响。
首先是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
这需要政府加大环境管理和监管力度,并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以保护空气质量,减少大气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其次是改善土壤质量,增强土壤的吸附和保水能力,降低有害物质的入土速率和迁移能力。
这可以通过土壤改良、有机肥料应用、合理灌溉等措施来实现。
大气颗粒物沉降特性及其对环境影响分析
![大气颗粒物沉降特性及其对环境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dd58c7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e.png)
大气颗粒物沉降特性及其对环境影响分析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尘埃、烟雾、烟尘等。
它们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燃煤排放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气颗粒物污染越来越严重,给人们的健康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在空气中的沉降特性是决定其分布和浓度的重要因素。
沉降主要通过湿沉降和干沉降两种方式进行。
湿沉降是指大气颗粒物随着降水一起沉降到地面。
降水中的水滴能够将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物带到地面,从而减轻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
雨水中含有的酸性物质还能够与大气中的颗粒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积物,进一步减少颗粒物的浓度。
然而,大气颗粒物对雨水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它们可能会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水中生物的生长。
干沉降是指大气颗粒物直接通过空气动力学作用沉降到地面。
这种沉降主要依靠颗粒物与空气分子之间的碰撞,较重的颗粒物会因为重力作用而向下沉降。
然而,空气中的气流也会将颗粒物再次搬运起来,使其浓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此外,颗粒物的大小也会对干沉降产生影响,较小的颗粒物往往由于其较小的质量而悬浮在空气中较长时间。
大气颗粒物的沉降对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大气颗粒物的沉降会造成空气污染,危害人们的健康。
细小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人体呼吸道,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甚至引发呼吸道疾病。
其次,大气颗粒物的沉降还会影响土壤和水体的质量。
当颗粒物沉降到土壤中时,可能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养分含量,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颗粒物也可能会通过干沉降进入水体,对水质造成污染,影响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存。
针对大气颗粒物的沉降特性和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大气颗粒物污染。
首先,加强大气颗粒物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颗粒物的浓度和分布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其次,加强工业和交通尾气的治理,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颗粒物的排放源。
此外,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认识,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减少污染的行动。
大气中颗粒物的沉降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大气中颗粒物的沉降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e8be0a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3.png)
大气中颗粒物的沉降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近年来,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其中,颗粒物污染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
颗粒物是指大气中悬浮的微小固体或液体颗粒,其直接来源主要为燃烧排放、工业排放和交通排放等。
颗粒物不仅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还会对环境和气候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大气中颗粒物的沉降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颗粒物的沉降速率的研究方法研究颗粒物的沉降速率通常采用实地观测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实地观测主要通过设置样点,采集不同高度和时间的样品以获得不同高度上颗粒物的沉降速率。
同时,还可以通过安装沉积板或采集器等设备来捕集颗粒物,然后通过称重或显微镜等手段来测量其质量或数量。
而模型模拟则是基于对颗粒物沉降规律的理论研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颗粒物的沉降速率。
二、颗粒物的沉降速率的影响因素1. 大气环境因素大气环境因素如空气湿度、气温、风速等对颗粒物的沉降速率有着显著影响。
研究发现,湿度对颗粒物的沉降速率影响较大,湿度越高,颗粒物沉降速率越快。
这是因为高湿度环境下,颗粒物容易与水分发生反应形成较大的颗粒或附着在大气气态物质上而增大沉降质量。
而气温和风速对沉降速率的影响则较为复杂,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确定其影响机制。
2. 颗粒物本身属性颗粒物的粒径、密度、形状等性质也会对其沉降速率产生影响。
一般情况下,较大的颗粒物沉降速率较快,而较小的颗粒物沉降速率较慢。
这是因为较大颗粒物的惯性较大,受到空气阻力较小,沉降速率较快。
而较小颗粒物则受到空气阻力的显著影响,沉降速率较慢。
此外,颗粒物的形状和密度也会影响其沉降速率,不同形状和密度的颗粒物受到空气阻力的方式和大小不同,从而导致沉降速率的差异。
3. 大气运动因素大气运动因素如垂直风速、湍流强度等对颗粒物的沉降速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垂直风速越强,颗粒物的沉降速率越快。
这是因为强垂直风会加大颗粒物下沉的力度。
而湍流强度的增大则会增加颗粒物与气体的混合程度,从而促进颗粒物的沉降。
大气降尘研究进展及展望
![大气降尘研究进展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d9c7189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4.png)
大气降尘研究进展及展望大气降尘研究进展及展望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类活动的增加,大气降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大气降尘对环境质量、人体健康以及地表生态系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对大气降尘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大气降尘研究在不同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首先,大气降尘的来源和成分分析取得了重要突破。
研究人员通过收集大气降尘样品以及利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对大气降尘的来源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大气降尘主要来自于自然源和人为活动排放,其中包括尘土颗粒、污染物气溶胶等。
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大气降尘的形成机制以及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次,大气降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主要关注大气沉降物对土壤质量、水体负荷以及植被生长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大气降尘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会对土壤微生物活性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此外,大气降尘中的养分也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并对植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发现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气降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大气降尘中存在的微粒物质和污染物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给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大气降尘中的细颗粒物(PM2.5)被认为是最具危害性的颗粒物,其对人体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发现大气降尘中的细颗粒物与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研究结果强调了控制大气降尘对于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性。
对于未来的展望,大气降尘研究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大气降尘的形成机制和传输过程仍然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模型研究来揭示其内在规律。
其次,大气降尘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特别是在生态系统方面,需要关注不同生境下大气降尘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及大气降尘与其它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研究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fb4016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8.png)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Vol.39 No.52021年5月©环境保护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研究马学<b2,李洪波罗 宁】,2,赵建国I ,?(1.河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2.河北省水环境科学实验室,石家庄050037)摘要: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来源于地表沉积、大气沉降、城市排水和水土流失等,而且污染物成分和浓度 有较大差异。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累积过程受城市功能区划、人为活动及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其冲剧过程受降雨特征的彩响。
根据影响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因素,人们可以采取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大气质量、 控制水土流失、做好雨污分流、提高植被覆盖率、强化末端治理等措施,有效控制城市地表径流污染。
关键词:面源污染;地表径流;污染特征;控制;管理中图分类号:X5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21)05-0112-03DOI: 10.3969/j.issn.l 008-9500.2021.05.034Research on Urban Surface Runoff PollutionMA Xuelin^ UHongbo 1, LUO Ning'1, ZHAO Jianguo^(1. Hebei Provincial Academ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Science;2. Hebei Water Environmental Science Laboratory, Shijiazhuang 050037, China)Abstract: Pollutants from urban surface runoff come from surface deposition, atmospheric subsidence, urban drainageand soil erosion, etc., and the composi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pollutants are quite difierent. The accumulation process of urban surface runoff pollution is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urban functional zoning, human activities,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its erosion process is affected by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urban surfacerunoff pollution, people can take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urban management, improving air quality, controlling soilerosion, diverting rain and sewage, increasing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strengthening end-of-pipe pollution to effectively control urban surface runoff pollution.Keywords: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urface runoff;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control; management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控制的研究成 果也逐步出现。
中国地质大学北区地表径流污染控制
![中国地质大学北区地表径流污染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d193ba1d10a6f524ccbf857a.png)
北区地表径流污染控制报告学院环境学院班级 042091小组成员高芸朱亚鹏汪曌哲指导老师李立青1 目的在学习城市面源污染控制课程的基础上,对我校北校区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北区的土地利用、不透水地表以及绿地分布的情况,掌握其地表径流污染的特点、来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新的控制措施。
图1 调查范围2 研究区概况中国地质大学北区坐落于南望山以北,占地面积约23.13万平方米,主要包括政法学院、经管学院、艺传学院、计算机学院、地学院和外语学院的学生宿舍楼,教学办公楼和文娱活动场地。
3土地利用情况北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教学办公用地、体育活动用地、绿化用地、商服用地、生活居住用地、水体占地和道路占地及其它用地等类型。
其中,教学办公用地包括教学楼和办公楼;体育活动用地包括篮球场、体育馆和室外健身区;生活居住用地主要包括学生宿舍和后勤人员居住地;商服用地主要包括开水房、澡堂、银行和食堂;道路用地及其它用地主要包括道路及废弃建筑物。
教学办公用地体育活动用地生活居住用地商服用地绿化用地水体占地图2 土地类型分布图图3 用地类型所占比例饼图表1 各个类型用地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具体数据是通过CAD计算出各个用地类型所占面积比例,再通过北区总面积得到。
从饼图和表1,可以得到北区各个类型用地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教学办公用地、生活居住用地和绿化用地、体育活动用地、水体占地和商服用地。
教学办公用地占地面积最大,占北区总面积的23%;生活居住用地和绿化用地,紧随其后,均为18%。
北区的绿化用地占地约为4.16万平方米,占北区总占地面积的18%,分布面积较为广泛。
主要分布在天鹅湖周围、北综楼天井和外部、食堂西侧素质拓展训练营以及部分宿舍楼前等处,详见图2中绿化用地分布。
其中,素质训练营地和北综楼北侧绿地部分为乔木,其余各处基本都是以草本植物为主。
图4 北综楼北侧乔木和天井处的绿地北区透水地表面积主要包括绿化用地、水体占地面积以及裸露土层占地,所占面积约为6.47万平方米,大约占北区总地表面积的28%;其余地表几乎都是不透水地表,所占面积大约在72%。
大气降尘研究进展及展望
![大气降尘研究进展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459f84ec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64.png)
大气降尘研究进展及展望大气降尘研究进展及展望一、引言大气降尘是指大气中的颗粒物质通过沉降作用被输送到地表的现象。
这些颗粒物质可以是来自自然界的灰尘、花粉、胞外纤维、微生物、气溶胶等,也可以是人为源的污染物,如工业废气、车辆尾气等。
近些年,人们对大气降尘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本文将对大气降尘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二、大气降尘的形成与影响因素大气降尘的形成与大气环流、降水、气象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
大气环流的作用下,大气中的颗粒物质得以悬浮并在空气中传播,最终降落到地表。
降水则会促使颗粒物质沉降到地表,将颗粒物质带到河流和湖泊中。
气象条件也会影响大气降尘的分布和浓度,如风向风速、气压等的变化都会对大气降尘产生影响。
此外,地理位置也会决定大气降尘的来源和组成。
三、大气降尘的研究进展1. 大气降尘的采集与监测方式的改进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大气降尘的采集和监测方式进行了改进。
传统的采集方式包括露点式、湿润式和干液式等,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些年,人们使用了新的采集器和监测设备,如高速采集器、电子天平等,使得大气降尘的采集和监测更加准确和方便。
2. 大气降尘的组成和来源研究对大气降尘的组成和来源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气降尘的形成机制和污染源。
通过对降尘样品的分析和化学组分的测试,科学家们得出了大气降尘的主要组成以及各种污染源的贡献。
研究结果表明,大气降尘中主要含有颗粒物质、有机物、无机物等,其中颗粒物质和无机物是主要的污染物。
3. 大气降尘与环境影响的关联大气降尘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气降尘中的污染物会对土壤、水体和植物等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威胁到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
大气降尘中的有害物质还可能导致大气污染和酸雨的形成,对地球环境造成进一步破坏。
四、大气降尘研究的展望1. 大气降尘污染源的治理针对大气降尘中的污染源,应加强污染治理工作,减少污染物排放。
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高排放标准,加强监管力度。
大气沉降物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
![大气沉降物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1cb9bb84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b.png)
大气沉降物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大气沉降物是指在大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和气态物质随降雨、雪等方式降落到地表的物质总称。
它来源广泛,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燃煤以及自然源等。
大气沉降物的污染不仅对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对生态系统造成潜在的危害。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即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角度,评估大气沉降物的影响。
首先,大气沉降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它们可以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沉降物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可以富集在土壤中,超过一定限度后可能导致土壤污染。
这不仅影响农田的产量和品质,也影响供水源的水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大气沉降物还会导致水体的污染。
当降雨将沉降物带入水体时,其中的污染物会溶解于水中,从而污染水体。
这对水生生物的存活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大气沉降物对生态系统也有潜在的危害。
首先,大气沉降物中的氮和磷等养分会改变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群落结构。
氮沉降对植物的生长速率和养分利用有直接影响,而磷沉降可能导致土壤的磷饥饿,限制植物的生长。
此外,沉降物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类等物质会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影响土壤的保水性、通气性和保肥能力,从而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其次,大气沉降物还可能对生物体产生直接的毒害作用。
例如,颗粒物可以迁入动物的呼吸系统,并激发炎症反应。
细小颗粒物容易在呼吸道中滞留,导致慢性炎症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此外,沉降物中的有机污染物也可能进入食物链,最终对高级食物链动物产生毒性影响,并造成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这些直接的毒性作用会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综上所述,大气沉降物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它们通过影响土壤质量、水质状况、养分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对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威胁。
为了评估和减少大气沉降物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监测和研究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政策和措施,以减少大气沉降物的排放和影响,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大气湿沉降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评估
![大气湿沉降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331735a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c9.png)
大气湿沉降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评估大气湿降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评估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大气污染物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了危害,还对地表水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大气湿降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展开评估,并探讨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大气湿降是指由于大气中悬浮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和水汽等经过某种物理或化学过程转变为液态并降落到地表的过程。
其中,悬浮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是主要的污染源。
它们在大气中长时间悬浮,不仅降低了空气质量,还会通过降雨等湿降过程被带到地表水体中。
其次,大气湿降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污染,即大气中的污染物通过降雨或大气湿降过程直接进入地表水体,导致水质污染。
例如,大气中的酸雨降落到水体中会使水体酸化,破坏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另外一些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通过湿降进入水体,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
二是间接污染,即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沉降过程中被沉积到地表,再通过地表径流等途径进入水体。
这些污染物在沉积过程中可能会与土壤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化合物,并逐渐释放到水体中,从而污染水质。
然而,评估大气湿降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大气湿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象条件、污染源、气溶胶特征等等。
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使得湿降过程变得难以预测和评估。
其次,湿降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使得评估工作更加困难。
另外,不同的污染物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也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的污染物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评估。
为了有效评估大气湿降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需要进行大量的监测和实验研究。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对不同区域的大气湿降进行实时监测,并收集相关数据。
其次,在实验室和自然环境中进行湿降模拟实验,研究悬浮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在湿降过程中的转化和迁移规律。
此外,还需要开展多学科的研究工作,融合大气科学、水科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从而深入理解大气湿降对地表水环境的综合影响。
大气沉降对区域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
![大气沉降对区域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c1e9645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4.png)
大气沉降对区域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多,大气沉降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大气沉降是指大气中的气态、颗粒态物质经过降水、降尘等途径沉降到地表的现象。
大气沉降中所携带的各种污染物对土壤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还给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隐患。
首先,大气沉降对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酸碱度产生了显著影响。
大气中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通过沉降进入土壤,一方面丰富了土壤的养分来源,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过量积累。
特别是氮沉降,过多的氮沉淀会导致土壤酸化,进而影响土壤的酸碱度平衡,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大气沉降中的重金属元素,如铅、镉等,也会通过降水进入土壤,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大气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种群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土壤养分循环、有机质分解和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持。
大气沉降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可以直接毒害土壤中的微生物,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导致土壤功能的下降。
此外,大气沉降污染物也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种群结构,减少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增加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危害。
再次,大气沉降对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气中的颗粒物通过降尘进入土壤,沉积于土壤表面或淤积于土壤孔隙中,导致土壤颗粒结构松散、密实度下降。
这会影响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性能,导致水分循环不畅,增加水土流失的风险。
同时,大气沉降中的化学物质也会使土壤中的胶粒结构受到破坏,进而影响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和持水能力。
最后,大气沉降对农作物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大气沉降中的氮化物和硫化物会导致土壤酸化、氮素过量积累等问题,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而大气沉降污染物还会通过土壤和水体的迁移和转化影响附近生态系统的健康,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大气工程对城市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影响与调控
![大气工程对城市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影响与调控](https://img.taocdn.com/s3/m/f26fed1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e.png)
大气工程对城市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影响与调控在城市化进程中,地下水资源是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大气工程则对城市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与调控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大气工程对城市地下水的影响,探讨如何进行调控和保护。
首先,大气工程对城市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与排水的过程中。
城市的大气工程系统会直接影响到降水的分布和规律。
例如,城市建筑的高度、密度以及排水系统的设计等因素都会影响降水的径流速度和量,进而改变地下水的补给方式。
在大气工程的影响下,城市地下水补给通常会呈现不均匀的分布特点,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缺水的情况,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会遭受过多的积水和地下水位上升的困扰。
由于大气工程对降水的影响,城市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调控变得尤为重要。
针对不同的地区特点,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水。
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降水的收集和利用来增加城市地下水的补给。
例如,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降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清洗等非饮用水领域,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容易积水、地下水位上升的地区,可以采取排水系统的改造和优化措施,加快地下水的排出,防止水位过高对城市环境和建筑物造成损害。
此外,大气工程对城市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还涉及到水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不可避免地会对地下水质量产生影响。
而大气工程中的空气污染物也会通过降水的方式进入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质量恶化。
因此,在城市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中,需要加强对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和治理。
通过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站点和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并处理地下水中的污染问题。
同时,加强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减少对地下水质量的污染。
在大气工程对城市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合理性。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减少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风险。
例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可以合理控制地下空间的利用,避免过多的地下设施和地下室的建设,以减少对地下水的影响和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大气沉降对地表径流污染有效贡献的关键问题及
研究趋势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透水面积在整个下垫面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由此导致的城市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对整个城市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大气沉降作为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重要来源,其对城市面源水环境的污染贡献不可小视。
针对大气环境污染与水环境污染,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然而对于大气污染对地表水环境的交叉污染特征及机理目前尚不明确。
该文围绕大气污染在地表径流水环境中的污染贡献这一科学问题,详细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而分析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及可能的研究方向。
以期为我国城市面源水环境保护及相关处理措施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气沉降地表径流贡献
中图分类号:P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168-02
1 研究背景
当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非点源污染日益突出,成为城市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
化的快速增长,城市地表径流量迅速增加,约是相同面积自然区域的16倍。
城市地表径流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可以对受纳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由城市地表径流引起的水环境污染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水环境综合治理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1]。
而大气沉降作为地表径流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城市地表水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大气中的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污染物质通过干湿沉降持续大量地输入到地表水环境中,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造成持久性的负面影响。
由大气沉降-地表径流导致的城市面源交叉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对大气沉降在地表径流污染中“源”的特征研究在城市水环境环境保护、雨水收集利用以及污染风险评估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由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发起的“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U-GEC)科学计划指出,开展城市地表环境系统研究,应在单要素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系统的耦合作用研究。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王如松院士以及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都曾公开强调关于加强水汽交叉污染的重要性。
因此,对于城市非点源
污染的控制与管理,应加强污染物质在“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研究。
2 城市面源水汽交叉污染
国外对于城市面源污染的管理与研究开始的比较早,美国、英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对城市地表径流开展了大量的测试及研究工作。
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单次降雨事件中污染物的浓度负荷、污染物质在地表的初期冲刷效应以及不同下垫面地表径流污染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模型研究以及管理控制等方面。
我国对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状态比较零散,而且研究的时空连续性和系统性较差。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模型研究、径流污染特征研究以管理控制措施等方面。
但对于城市地表径流尤其是屋面径流污染来源的分析研究很少。
尤其是对于大气环境与地表径流水环境的交叉污染研究非常薄弱。
城市径流污染源主要有交通、大气沉降、土壤侵蚀、建筑与拆迁活动、工业与商业活动、下垫面腐蚀等。
大气沉降作为一种污染物质由大气迁移到地表的输移方式,是地表径流污染的重要来源[2]。
尤其是在高度发展的城市地区,大气沉降(尤其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通量与污染负荷明显高于农业地区,由其
导致的地表径流污染也较为严重。
由于其对地表径流水环境的多重影响,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
影响污染物质在地表下垫面-径流水体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因素有下垫面类型(材质、粗糙度、坡度)、雨水性质(EC、pH)、降雨条件(降雨强度、降雨量、持续时间、前期无雨天数)、污染物特征(种类、形态)等。
对累积于地表的污染物质,许多科研工作者基于污染物质的“累积-冲刷”模式对其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
根据地表累积污染物质被冲刷出的特征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可冲刷(free load)和固着(fixed load)两部分。
其中可冲刷部分可在无刷擦条件下通过真空抽吸作用收集,而固着部分只有在刷擦后才能通过真空作用收集。
由此可推断,不同类型地表累积污染物质在降雨冲刷过程中进入径流水体的程度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小规模降雨只能将可冲刷部分携带进入径流水体,而中-大规模降雨即可冲刷部分也可将部分固着态污染物质冲刷出来。
地表累积物的降雨冲刷过程是污染物质在地表径流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关键过程。
该过程与降雨条件(降雨强度、持续时间等)、下垫面类型(材质、粗糙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而在运移过程中,大气湿沉降及部分被冲出的累积干沉降物质在下垫面表层-径流水体
固液界面发生形态变换及输送转移。
该过程对有效评估大气沉降在地表径流污染中的贡献有着很大的影响,而目前仍然缺乏对该系统过程中污染物质迁移行为及响因素的研究。
3 大气沉降在地表径流污染中的贡献
大气干沉降在无雨期累计于地表,从而在雨水冲刷过程中成为地表径流污染的“源”。
对于大气沉降污染物质在地表径流中贡献特征及影响因素,国内外科研工作者都进行了相关探讨。
但已有研究均在假设无雨期累积于地表的污染物质能够全部随径流流出的前提下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过高估计了大气干沉降的贡献量。
地表累积污染物质在降雨过程中的流出特征受到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及下垫面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部分累积污染物质在降雨冲刷下进入径流,另一部分则在附着于下垫面表层,在随后下垫面-径流界面过程中发生系列物化变化。
因此,明确累积污染物质在径流冲刷过程中的流出百分数对评价大气沉降在地表径流污染中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而湿沉降可直接体现在降雨径流中,且湿沉降是地表径流中溶解态污染物质的重要来源。
污染物质本身的化学性质是其在“大气沉降-地表径流”系统中迁移转化的主导机制,不同种类污染物质表现出不同的
行为特征。
在地表径流过程中(尤其是降雨持续时间长且雨强低的降雨事件中),不同种类污染物质与下垫面材料或前期附着在下垫面材料表面的物质发生着不同程度物化反应过程(如吸附-解析,离子交换等)[3],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气湿沉降对地表径流污染的贡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