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气沉降对地表径流污染有效贡献的关键问题及研究趋势
大气沉降物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与风险评估

大气沉降物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与风险评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气沉降物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污染源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气沉降物是指在大气中悬浮的、随着降雨、雾霾等形式沉降到地面上的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主要成分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和无机盐等。
大气沉降物对土壤环境的污染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大气沉降物中的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在降落到土壤表面时,会与土壤颗粒、土壤有机质等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土壤环境的污染。
其次,大气沉降物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物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生物可利用性,可以被植物吸收,并经由食物链逐级传递,最终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风险。
此外,大气沉降物中的污染物还会通过地下水的流动进一步污染水资源,加剧环境污染。
风险评估是评估大气沉降物对土壤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
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大气沉降物中污染物的浓度、生物可利用性、土壤-植物转移因子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评估其对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在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沉降物降落的地域差异、降雨量和风向等因素,以及土壤的类型和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综合分析得出风险的大小和分布特征。
目前,关于大气沉降物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与风险评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发现,大气沉降物中的重金属是对土壤环境污染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会导致土壤酸化、微生物活性下降等问题,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有机物也是重要的污染物之一,其能够引发土壤表面的生物降解作用和土壤微生物的毒性。
因此,在大气沉降物污染的风险评估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浓度及其对土壤环境的作用应予以重视。
为了减少大气沉降物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和降低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应加强大气污染物的减排工作,减少悬浮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从源头上控制大气沉降物的生成。
其次,要加强土壤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包括土壤的土壤提肥、土壤有机质的增加等措施,以提高土壤的固持能力,减少污染物对土壤的影响。
大气降尘研究进展及展望

第24卷第2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4N o.2 2010年2月Journal ofA 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eb.2010文章编号:1003-7578(2010)02-102-08大气降尘研究进展及展望*李晋昌1,董治宝2(1.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太原030006;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提要:地表起尘和大气降尘在大气圈、陆地表面和海洋间的物理和生物化学交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交换过程从地质历史时期以来一直延续至今。
对大气降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阐述了大气粉尘的形成、传输、沉降机制及理化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大气粉尘的源区、降尘的时空分布、环境效应及与黄土堆积的关系等,并提出了目前大气降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关键词:大气降尘;沉降机制;理化特征;时空分布;环境效应中图分类号:P445+.4文献标识码:A地壳表层物质在不同风力条件下以不同的运动方式搬运,其中长期悬浮的细颗粒物构成大气气溶胶的组分,而依靠重力自然沉降于地面的粉尘则称为大气降尘,其粒径多在350L m以下。
从地球系统角度出发,地表起尘和大气降尘在大气圈、陆地表面和海洋间的物理和生物化学交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交换过程从地质历史时期以来一直延续至今[1]。
通过对现代大气降尘的监测研究,可以正确认识降尘的强度、性质、组成、沉降速率等表象,进而推断其源地、运移路径和方式[2],明确地气系统物质交换的机制、数量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另外,对降尘过程以及降落物研究无论对正确认识黄土的堆积和演化,或者人类活动对干旱区沙漠化的影响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
沙尘天气日数更多反映的是风沙活动持续时间[4],与其相比,降尘量可以更准确地反映风沙活动强度。
降尘过程具有突发性,如强沙尘暴事件,但更主要的表现为长期性和渐缓性。
依据降落时能见度的大小,大气降尘可以分为沙尘天气降尘和非沙尘天气降尘,前者包括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降尘;依据降落时风力的大小,可以分为大风降尘和无风降尘;依据降落时的降水状况,可以分为干降尘和湿降尘。
影响大气沉降对地表径流污染有效贡献的关键问题及研究趋势

影响大气沉降对地表径流污染有效贡献的关键问题及研究趋势影响大气沉降对地表径流污染有效贡献的关键问题及研究趋势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透水面积在整个下垫面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由此导致的城市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对整个城市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大气沉降作为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重要来源,其对城市面源水环境的污染贡献不可小视。
针对大气环境污染与水环境污染,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然而对于大气污染对地表水环境的交叉污染特征及机理目前尚不明确。
该文围绕大气污染在地表径流水环境中的污染贡献这一科学问题,详细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而分析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及可能的研究方向。
以期为我国城市面源水环境保护及相关处理措施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气沉降地表径流贡献中图分类号:P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 (2015)10(c)-0168-021 研究背景当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非点源污染日益突出,成为城市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增长,城市地表径流量迅速增加,约是相同面积自然区域的16倍。
城市地表径流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可以对受纳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由城市地表径流引起的水环境污染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水环境综合治理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1]。
而大气沉降作为地表径流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城市地表水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大气中的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污染物质通过干湿沉降持续大量地输入到地表水环境中,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造成持久性的负面影响。
由大气沉降-地表径流导致的城市面源交叉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对大气沉降在地表径流污染中“源”的特征研究在城市水环境环境保护、雨水收集利用以及污染风险评估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由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发起的“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U-GEC)科学计划指出,开展城市地表环境系统研究,应在单要素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系统的耦合作用研究。
大气干湿沉降及其环境效应分析

大气干湿沉降及其环境效应分析大气干湿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气态物质通过降水或直接沉降到地表的过程。
它是大气污染扩散和转移的重要环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大气干湿沉降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其对环境的效应。
首先,大气干湿沉降的形成机理多种多样。
对于干沉降来说,它主要是通过气压梯度、重力、扩散和沉降速率等因素的作用。
干沉降在大气污染物的距离传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离源地较近的地区。
而湿沉降则是指污染物随降水沉降到地表。
湿沉降是通过污染物在降水中的溶解、吸附和沉淀过程来实现的。
这两种沉降形式的相互作用使得大气污染传输的过程更加复杂。
其次,大气干湿沉降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大气干湿沉降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干湿沉降的过程。
另外,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也会对干湿沉降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污染物在干湿沉降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行为,这也是造成湿沉降和干沉降差异的重要原因。
此外,地理条件、大气层结和大气稳定度等地理环境因素也会对干湿沉降产生影响。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干湿沉降的规律。
最后,大气干湿沉降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干湿沉降是大气污染物从空气中转移到土壤、水体和植被等环境介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干湿沉降,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被有效地降低,减少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其次,干湿沉降也会对土壤和水体的性质和质量产生影响。
污染物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和水体后,可能会改变其化学组成和养分含量,对土壤和水体的生态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干湿沉降还可能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威胁。
某些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较大,当它们通过干湿沉降进入生态系统后,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
综上所述,大气干湿沉降是大气污染传输的重要环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干湿沉降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传播和转移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大气颗粒物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

大气颗粒物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土壤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颗粒物沉降对土壤的影响,并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一、大气颗粒物沉降的成因大气颗粒物主要由工业废气、交通尾气以及粉尘等污染物所组成。
它们通过大气的运动和扩散,最终沉降到地表,包括土壤表面。
气候变化、工业排放和交通活动的增加等因素,导致了大气颗粒物沉降问题日益突出。
二、大气颗粒物对土壤质地的影响大气颗粒物的沉降会改变土壤的质地。
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对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使土壤变得更加紧密,增加了土壤的密度和黏性,阻碍了水分和氧气的渗透。
此外,颗粒物的沉积还可能降低土壤的渗透性,导致水分积聚,从而对土壤松散结构的形成和维持产生不利影响。
三、大气颗粒物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大气颗粒物中含有的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物,对土壤化学性质产生重要影响。
重金属的沉积会导致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升高,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并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此外,有机物的沉积还会改变土壤的pH值和离子浓度,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存活和活动状况。
四、大气颗粒物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大气颗粒物的沉降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产生不良影响。
由于颗粒物富含有害物质,它们可以杀死或抑制土壤中的微生物,减少土壤的有机质分解,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系统平衡。
此外,颗粒物的积累还可能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降低土壤的肥力和产品质量。
五、应对大气颗粒物沉降的方法为了应对大气颗粒物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政府、企业和居民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加强环保意识,控制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颗粒物源头的污染;2. 提高大气清洁技术,例如使用高效过滤装置和粉尘减排技术,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3. 加强土壤保护,通过植物修复、土壤改良和保持水土流失等措施,减少大气颗粒物对土壤的沉降和污染。
六、留给土壤的未来在大气颗粒物沉降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加强环保工作,保护土壤资源,为未来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土壤基础。
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的影响评估与预测

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的影响评估与预测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大气沉降物作为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迁移能力。
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大气沉降物的来源、成分、影响机制以及评估和预测方法等方面,探讨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的影响。
第一部分:大气沉降物的来源和成分大气沉降物主要来源于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沉降,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燃烧排放等。
它们通常具有多种成分,如重金属、有机物、氮氧化物等。
这些成分对土壤环境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第二部分:大气沉降物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机制大气沉降物通过沉降到土壤表面,进而对土壤环境产生影响。
首先,其中的重金属成分可能与土壤中的矿物质结合,形成难以溶解的化合物,阻碍植物的吸收。
其次,大气沉降物中的有机物成分可能引发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降解过程,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大气沉降物中的氮氧化物可被土壤微生物转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导致土壤酸化及氮素循环的改变。
第三部分: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的影响评估为了评估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的影响,需要进行全面的监测和分析。
监测可以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和大气沉降物样品,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进行。
通过建立影响评估模型,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可以对土壤污染程度和受污染区域进行定量评估。
第四部分: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的影响预测针对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的影响进行预测,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
数学模型可以模拟大气沉降物的传输和迁移过程,结合气象因素和土壤特性等参数,预测不同区域土壤的污染状况。
地理信息系统则可以对多种因素进行空间分析和整合,为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的预测提供支持。
结论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其来源、成分、影响机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评估和预测大气沉降物对土壤污染的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沉降过程及影响分析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沉降过程及影响分析一、污染物沉降过程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沉降过程是指污染物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或水体表面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于物质的性质、气象条件和地理环境。
首先,污染物在大气中主要以气态或颗粒态存在,其中气态污染物主要包括硫化物、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颗粒态污染物则包括悬浮颗粒物、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可通过燃烧排放、工业废气排放和交通尾气等方式释放到大气中。
其次,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沉降过程起着重要的影响。
风速、风向、湿度和降水等因素都会对污染物的传输和沉降起着重要的作用。
风速较大时,污染物的扩散和传输能力增强,降低其沉降到地面或水体的可能性;而风速较小时,则有利于污染物的沉降。
最后,地理环境也会对污染物的沉降过程产生影响。
地形高低、地面覆盖情况以及植被状况等都会影响污染物的沉降速率和分布。
例如,山地和河谷地区由于地形起伏大,容易形成温度逆转层,污染物在这些地区的沉降相对较慢;而草原和湖泊等覆盖植被较多的地区,由于植被的吸附作用和地表粗糙度增大,有利于污染物的沉降。
二、污染物沉降的影响污染物的沉降会对大气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污染物的沉降会污染土壤和水体,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沉积在土壤中的污染物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甚至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对于水体而言,污染物的沉降会导致水质恶化,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其次,污染物的沉降会加剧大气污染问题。
大气中的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在沉降过程中会形成酸雨,进一步加剧土壤的酸化,危害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
同时,颗粒物的沉降会影响大气的能见度,增加雾霾天气的发生概率。
此外,污染物的沉降还会引发城市气候变化。
大量污染物的沉积会改变地表的热平衡,形成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气温升高,进而影响城市的生活质量和人体健康。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沉降过程及其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加强污染物来源控制、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和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都是解决污染物沉降问题的有效途径。
大气氮沉降研究进展

大气氮沉降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大气氮沉降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大气氮沉降主要源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氨气等含氮物质的排放,它们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以气态或颗粒态形式沉降到地表,对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大气氮沉降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来源、沉降机制、生态环境效应以及调控策略等方面,以期为深入理解大气氮沉降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制定有效的减排和调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首先回顾了大气氮沉降的主要来源,包括农业活动、工业排放、交通运输以及自然源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大气氮沉降的沉降机制,包括气态氮氧化物的干沉降和湿沉降,以及颗粒态氮的沉降过程。
文章还探讨了大气氮沉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对植物生长、水体酸化、土壤质量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文章提出了针对大气氮沉降的调控策略,包括减少氮氧化物和氨气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农业等。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气氮沉降研究进展的全面梳理和综合分析,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以推动大气氮沉降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有效治理。
二、大气氮沉降的来源和类型大气氮沉降,是指大气中的氮元素通过各种过程降落到地球表面的现象。
这一过程的来源和类型多种多样,直接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氮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大气氮沉降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主要包括土壤释放、生物固氮、雷电作用等。
其中,土壤释放是由于土壤中的氮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转化为气态氮,进而释放到大气中。
生物固氮则是由某些微生物(如豆科植物根瘤菌)通过固氮酶的作用,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的过程。
雷电作用则是在雷电放电过程中,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氮氧化物,进而参与大气氮沉降。
人为源则主要来自于农业活动、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等。
农业活动中,氮肥的过量使用以及农作物的残茬燃烧都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进而排放到大气中。
工业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化工、钢铁、电力等行业,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废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大气沉降对地表径流污染有效贡献的关键问题及
研究趋势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透水面积在整个下垫面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由此导致的城市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对整个城市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大气沉降作为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重要来源,其对城市面源水环境的污染贡献不可小视。
针对大气环境污染与水环境污染,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然而对于大气污染对地表水环境的交叉污染特征及机理目前尚不明确。
该文围绕大气污染在地表径流水环境中的污染贡献这一科学问题,详细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而分析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及可能的研究方向。
以期为我国城市面源水环境保护及相关处理措施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气沉降地表径流贡献
中图分类号:P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168-02
1 研究背景
当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非点源污染日益突出,成为城市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
化的快速增长,城市地表径流量迅速增加,约是相同面积自然区域的16倍。
城市地表径流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可以对受纳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由城市地表径流引起的水环境污染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水环境综合治理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1]。
而大气沉降作为地表径流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城市地表水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大气中的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污染物质通过干湿沉降持续大量地输入到地表水环境中,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造成持久性的负面影响。
由大气沉降-地表径流导致的城市面源交叉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对大气沉降在地表径流污染中“源”的特征研究在城市水环境环境保护、雨水收集利用以及污染风险评估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由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发起的“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U-GEC)科学计划指出,开展城市地表环境系统研究,应在单要素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系统的耦合作用研究。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王如松院士以及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都曾公开强调关于加强水汽交叉污染的重要性。
因此,对于城市非点源
污染的控制与管理,应加强污染物质在“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研究。
2 城市面源水汽交叉污染
国外对于城市面源污染的管理与研究开始的比较早,美国、英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对城市地表径流开展了大量的测试及研究工作。
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单次降雨事件中污染物的浓度负荷、污染物质在地表的初期冲刷效应以及不同下垫面地表径流污染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模型研究以及管理控制等方面。
我国对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状态比较零散,而且研究的时空连续性和系统性较差。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模型研究、径流污染特征研究以管理控制措施等方面。
但对于城市地表径流尤其是屋面径流污染来源的分析研究很少。
尤其是对于大气环境与地表径流水环境的交叉污染研究非常薄弱。
城市径流污染源主要有交通、大气沉降、土壤侵蚀、建筑与拆迁活动、工业与商业活动、下垫面腐蚀等。
大气沉降作为一种污染物质由大气迁移到地表的输移方式,是地表径流污染的重要来源[2]。
尤其是在高度发展的城市地区,大气沉降(尤其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通量与污染负荷明显高于农业地区,由其
导致的地表径流污染也较为严重。
由于其对地表径流水环境的多重影响,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
影响污染物质在地表下垫面-径流水体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因素有下垫面类型(材质、粗糙度、坡度)、雨水性质(EC、pH)、降雨条件(降雨强度、降雨量、持续时间、前期无雨天数)、污染物特征(种类、形态)等。
对累积于地表的污染物质,许多科研工作者基于污染物质的“累积-冲刷”模式对其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
根据地表累积污染物质被冲刷出的特征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可冲刷(free load)和固着(fixed load)两部分。
其中可冲刷部分可在无刷擦条件下通过真空抽吸作用收集,而固着部分只有在刷擦后才能通过真空作用收集。
由此可推断,不同类型地表累积污染物质在降雨冲刷过程中进入径流水体的程度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小规模降雨只能将可冲刷部分携带进入径流水体,而中-大规模降雨即可冲刷部分也可将部分固着态污染物质冲刷出来。
地表累积物的降雨冲刷过程是污染物质在地表径流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关键过程。
该过程与降雨条件(降雨强度、持续时间等)、下垫面类型(材质、粗糙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而在运移过程中,大气湿沉降及部分被冲出的累积干沉降物质在下垫面表层-径流水体
固液界面发生形态变换及输送转移。
该过程对有效评估大气沉降在地表径流污染中的贡献有着很大的影响,而目前仍然缺乏对该系统过程中污染物质迁移行为及响因素的研究。
3 大气沉降在地表径流污染中的贡献
大气干沉降在无雨期累计于地表,从而在雨水冲刷过程中成为地表径流污染的“源”。
对于大气沉降污染物质在地表径流中贡献特征及影响因素,国内外科研工作者都进行了相关探讨。
但已有研究均在假设无雨期累积于地表的污染物质能够全部随径流流出的前提下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过高估计了大气干沉降的贡献量。
地表累积污染物质在降雨过程中的流出特征受到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及下垫面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部分累积污染物质在降雨冲刷下进入径流,另一部分则在附着于下垫面表层,在随后下垫面-径流界面过程中发生系列物化变化。
因此,明确累积污染物质在径流冲刷过程中的流出百分数对评价大气沉降在地表径流污染中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而湿沉降可直接体现在降雨径流中,且湿沉降是地表径流中溶解态污染物质的重要来源。
污染物质本身的化学性质是其在“大气沉降-地表径流”系统中迁移转化的主导机制,不同种类污染物质表现出不同的
行为特征。
在地表径流过程中(尤其是降雨持续时间长且雨强低的降雨事件中),不同种类污染物质与下垫面材料或前期附着在下垫面材料表面的物质发生着不同程度物化反应过程(如吸附-解析,离子交换等)[3],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气湿沉降对地表径流污染的贡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