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第5章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二)
第五章社会保障水平课件

40
2、我国社保支出统计口径尤为复杂:
①分散管理,体系不健全; ②转轨时期,缺乏统一认识 确定我国统计口径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纵比:反映发展状况 ②横比:与国际接轨
41
3、我国社保支出的统计口径
• 按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进行: • 据社保支出的承担主体,确定每一主体的
支出口径属于社保范畴的部分,加总国家 财政,企业单位,城市社区集体,社会团 体等。 • 综合上面两种方法,可列出我国社保总支 出的宽口径:
7
需要说明的是:
社会保障水平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指标来完 整描述的,不应简单地等同于主要指标。即使 各国用于社会保障的国民经济资源的比重相同, 由于各国的经济、社会结构、人口结构与规模 不同,社会保障体系千差万别,每个居民获得 的社会保障金额可能并不相同,实际的保障效 果也可能大不一样。因此,还应考虑人均的社 会保障待遇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与社会保障 自身的制度结构等多项指标。
35
四、社会保障预警系统
1、社会保障预警
指社会保障预测、监督机构通过建立科 学、灵敏的预警系统,通过对量化资料的分 析,及时发现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社会保障潜 在危机,以便国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 措施,避免社会保障危机的发生,维持社会 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转。
36
2、社会保障预警系统内容
• 设置合理的社会保障预警指标 • 建立快捷的信息资料收集与传导机制 • 开展老龄化、失业规模、社会保障支出
47
2、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绝对水平:较低 (国际上:1/3左右)但应该细分:
①工人,农民的社保水平细分 ②不同项目支出水平细分
2、社会相对水平: 3、水平的判断:考虑工资政策(适度与否)“高就业+高福利+
《社会保障水平》PPT课件

Social Security
h
3 3
一、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一)社会保障水平及其衡量指标
1.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
社会保障水平,也称为待遇水平,是指一定时
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 包括待遇水平、制度成熟水平、基金运作水平、管 理水平。
2.衡量指标
衡量一国的社会保障发展的状况,应有具体的
(1)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一定时期 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 总和。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 包含不同的具体项目。但总的来看,主要包 括三大领域:
Social Security
h
5 5
① 与工作相联系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劳动
者的。是雇佣工人达到一定劳动工龄后,才能享受
的权利。
Social Security
h
7 7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特 点
1.制约因素
① 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
水平)(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等)
一个国家的经济资源总量,从根本上制 约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特别是纵向的时 间序列分析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作 用表现得更明显。但同时经济与社会保障的 相互关系是十分复杂的,经济因素决定社会 保障制度与水平,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一旦产 生,就具有自身发展规律,或者有制度惯性, 并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
中国:家庭养老“多子多孙”、“子
孙绕膝”、“天伦之乐”、“养儿防老” 等。
案例
Social Security
h
10 10
2.社会保障水平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 特点
① 动态性特征:随经济发展、人口结构 变动、制度成熟而变动。
② 刚性特征:刚性增长,缺乏弹性或者 只具单向度的弹性,表现为规模只能扩不能 缩,项目只能上(增加)不能下(减少), 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缺乏灵活性和适应 性。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摘要】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保障社会稳定和个体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对策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对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分析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一系列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对策,包括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监督和评估等。
通过案例分析,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在总结了如何提高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对策、案例分析、提高、结论、未来研究方向、重要性、研究背景、总结1. 引言1.1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的重要性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的重要性在于,社会保障是国家为解决社会成员在生活中遭遇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而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则关乎到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实现。
通过对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情况,发现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还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
只有通过系统性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保障服务。
对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在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研究背景社会保障是国家为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所提供的一种制度安排,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但如何确定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对于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数理模型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数理模型一、引言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应对风险因素而实施的政策和制度安排。
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是指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本文将通过建立数理模型,探讨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问题。
二、问题分析在建立数理模型之前,首先要对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概念进行界定。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是指社会保障支出与国民经济总体水平之间的平衡关系。
如果社会保障支出过高,可能导致财政压力加大、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如果社会保障支出过低,则无法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破坏社会公平和稳定。
为了建立数理模型,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国家的GDP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等。
2. 社会保障支出:各项社会保障支出的总和,如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3. 人口结构:各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和数量。
4. 社会发展指标:如教育水平、医疗技术水平等。
三、建立数理模型1. 定义变量•GDP: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可以用年度GDP值表示。
•SB:社会保障支出,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POP:人口总数。
•POP i:第i个年龄段的人口数量。
•EDU:教育水平指标,可以用人均受教育年限表示。
•MED:医疗技术水平指标,可以用平均医疗费用表示。
2. 建立关系式根据问题分析中的因素,可以建立以下关系式: 1. 社会保障支出与GDP的关系:SB=a⋅GDP,其中a为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例。
2. 人口结构:∑P i OP i= POP,即各年龄段人口数量之和等于总人口数量。
3. 教育水平与社会保障支出的关系:SB=b⋅EDU,其中b为教育水平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系数。
4. 医疗技术水平与社会保障支出的关系:SB=c⋅MED,其中c为医疗技术水平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系数。
3. 模型求解根据建立的关系式,可以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求解模型。
首先,需要获取相关的数据,如年度GDP值、社会保障支出、人口数据、教育水平指标和医疗技术水平指标。
第5章:社会保障水平

22
2.社会保障预警系统的内容 (1)设置合理的社会保障预警指标; (2)建立迅捷的信息资料收集与传导机制; (3)开展人口老龄化、失业规模、社会保障支出 的中长期趋势预测; (4)定期发布社会保障运行情况的有关信息等。 设置社会保障预警指标是该系统的最重要的环 节,其中社会保障水平是核心指标。另有与社会保 障水平直接相关的指标(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 支出的比重、社会保障基金流量与存量变动等), 还包括宏观经济指标、人口结构变动指标。
Social Security
15
★ 2.判断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适度的标准 ① 是否保证社会成员一定的经济生活 水平并能抵御社会风险; ② 是否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各 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③ 社会保障结构是否与国民经济结构、 产业布局相适应; ④ 是否能够有效调节经济增长速度与 节奏,有效调节投融资;
Social Security
13
③ 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 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与其经济、社会 效应的分析,确定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评价 其运行状况,并适时调整与控制。 ④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与自身发展趋势、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建立“社会保障 警戒模型”,构成社会保障预警系统的核心。
Social Security
5
① 与工作相联系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劳动 者的。是雇佣工人达到一定劳动工龄后,才能享受 的权利。 ② 普遍保障制度,即人人有份的社会保障。实 施范围包括全体居民或公民,按照法律规定的统一 标准享受保障。 ③ 依靠经济状况调查的保障制度。其享受对象 只限于贫困的或低收入的申请人,通过经济调查确 定是否享受补助及补助多少。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社会救助与上述三项基本吻合。社会保障支出应该 是各种社会保障支出项目的总合。
第五章 社会保障运行机制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专门监督系统
由于行政监督主要是从政府的角度来监察、 督促社会保障运行正常化,而社会保障涉及 到国家(政府)、企业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切 身利益,社会保险基金更是劳动者拥有的共 同的后备基金,民营保障事业基金也是捐献 者用于援助社会弱者的基金,从而需要有官 民结合的或民间的专门监督系统。
社会监督系统
社会监督系统是指非官方的、 非专门的社会保障监督系统之 外的其他方面的监督,它符合 普通民众的需求与意愿,属于 群众性、社会性、非强制性监 督系统。
三、项目实施 (一)实施社会保障项目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完备的法制规范
01
超然的监督条件
03
合理的管理体制
02 在此添加标题
独立的垄断经办
04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运行与实施
三、项目实施 (二)实施社会保障项目的基本程序
社会保险项目的实施
STEP 01
STEP 02
STEP 03
STEP 04
STEP 05
稳定性公理
即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应当具有结构稳定性, 运行过程中相关要素的组合及其相互作用 的形式和相互联系的规则是既定且不可紊 乱的。
协调性公理
即社会保障运行机制中的诸要素应当相互协调, 如果不能协调,就可能因相关要素的反作用力导 致运行过程的非正常现象。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运行与实施
运行机制的目标
第一,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必须科学、合理。 第二,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必须实现一体化。
02 范
日常监控与预警监
04 控 相 结 合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监控机制
三、监督机构
行政监督系统
它是指政府序列中有关职能部 门根据其管理职能.代表国家对 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进行监督。
第五章社会保障水平

3、社会保障水平与企业承受能力
(1)我国企业目前社会保险缴费率偏高
(2)我国企业社保缴费与工人工资不能相互替代
(三)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城乡结构
1、我国城镇传统上“低工资、高福利”政策解读
2、我国社保支出城乡差距突出的原因(制度框架和待遇水平
2、1991-1997年社会保障支出及水平
3、1998-2013年社会保障支出及水平
(二)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思考
1、宏观认识(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基准)
(1)就现有经济基础而言,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2)从社会政治稳定和收入分配角度看,社会保障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2、财政与社会保障水平
第五章社会保障水平
一、社会保障水平概述
(-)社会保障水平及指标
1.社会保障水平含义:
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高低程度,常常用社会保障总支出与GDP的比值来反映。
2、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1)社会保障总水平指标:s=Sa/G
(2)社会保障负担水动者社保负担水平:法定在职职工社会保险缴费率
3)政府社保负担水平:政府社保支出总额/国家财政总支出
(3)社会保障待遇水平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
1、动态性
2、刚性
3、适度性
(三)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
1、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2、政治、社会结构
3、历史、人文因素
4、制度年龄与人口结构
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一)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社会保障学第五章

• 四、享受社会救助的资格条件 • (一)社会救助的对象 • 1、无依无靠又没有生活来源的公民 • 属于长期救助对象,多指孤儿、无社会保险津贴 的孤寡老人。 • 2、突发性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公民 • 这类公民有劳动能力,也有生活收入,只是由于 意外的灾害降临,使其遭受沉重的财产甚至人身 损失,导致生活发生临时困难。 • 3、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或相当于国家法 定最低生活标准的公民。
• 3、部分积累制 • 部分积累制有三种形式, • 一种是在原有的现收现付制基础上,适当提高费 率几个百分点,除支付当年保险支出外,还可以 进行适度规模的积累,用于以后的保险支付。 • 第二种是在多层次社会保险模式中,第一层次基 本保险采用现收现付制,第二、第三层次采用完 全积累制,在多层次社会保险模式框架内实施部 分积累制。 第三种是在引入个人账户的完全积累制的基础上, 保留部分社会保险统筹共济功能与机制,从而较 好地将企业、个人和政府三方的责任有效地结合 起来,有效地发挥三方的积极性。
• 优点: • 第一,社会保险费采用弹性费率制,可以根据需 求变动及时调整缴费额度,保持收支平衡; • 第二,以相对公平为价值取向,强调社会保险的 再分配功能,互济性强; • 第三,以支定收,注重当期平衡,无须复杂的精 算技术和过多的个人资料,操作简便,管理成本 较低; • 第四,无巨额资金积累,有效避免因通货膨胀而 导致的基金贬值风险。
5.3 社会保障的资格条件
• 一、享受养老社会保险的资格条件 • 主要依据年龄、工龄、缴费年限为准。 • 年龄和投保年限:德国63岁投保35年或65 岁投保15年 • 年龄和工龄条件:男60女55工龄满20年 • 年龄、工龄和投保年限条件:同时满足 • 年龄和居住期限条件:丹麦67岁之前5年居 住在本国且有公民权
第五章 社会保障水平

第五章社会保障水平第一节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一、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指标概念: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的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包括待遇水平、制度成熟水平、基金运作水平、管理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是指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水平而选取的变量。
衡量的主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在具体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时,除了考虑主指标外,还应考虑人均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与社会保障自身的制度结构等多项指标,这样才能对该国或地区的社会保障的实际水平作出客观全面的判断与评价。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特点1.制约因素:1)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一国提供经济资源总量,作为社会保障支出的最终来源,其规模从根本上制约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二者相互影响。
2)政治和社会结构政治因素:西方国家多党竞争制度,使各党派为了争取选民而承诺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攀升;社会结构:如我国的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造成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割和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较大差异。
(3)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制度年龄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长度,越长,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全球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水平不可避免地抬升。
(4)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福利国家,例如瑞典,是该国长期选择一种独特的“混合主义”经济模式,宣扬政府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和社会责任,人们求稳定、安全的心理环境。
而且,富足小国的特殊国情,使之成为可能。
美国是一个充分宣扬个性自由的国家,它的经济最大可能地按照自由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人们认为,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过高介入是对公民自由选择权利的侵犯,因而,美国没有象其它发达国家一样设立包罗万象的完整社会保障体系,这与强大的经济不相称。
2.特点:动态性:水保障水平随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动、制度成熟而变动。
社会保障水平

• 社会保障水平: • 它是一个动态的相对概念 • 它所反映的社会保障程度的 “高”与“低”是以国民经济 发展水平为参照系的 • 某一国家某一时期社会保障支 出/该国GDP
(一)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内涵
• 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质与量相统一 的概念。 • 适度社会保障水平主要通过社会保 障给付标准的社会适当性来体现。 • 社会适当性可以表述为社会保障是 依据某一生活标准为某一类别的受 保人提供有关津贴的。 • “社会适当”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 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表现的 绝对数和相对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3.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 制度年龄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长度。一般而言,制度年龄的长 短与社会保障水平成正比关系,即制度年龄越长,社会保障水平越高; 反之,社会保障水平就越低。 另外,社会保障水平还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年龄的人群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不同。相对而言,老年人对社会保 障的需求相对较大,养老保障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的大部分,所以伴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浪潮的到来,社会保障水平将不可避免地被抬升。 4.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还受到本国或本地区独特的历史、人文等因素的 影响。例如,因为瑞典长期选择一种独特的“混合主义”的经济政治 模式,宣扬政府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与政府责任,并且由于两次世界 大战的创伤,导致人们普遍追求一种稳定安全的保障制度与心理环境, 以及小国富足的特殊国情,使得“福利橱窗”式的 家对于社会保障的过多介入,是对公民自由选择权利的侵犯,这是美 国至今仍然没有建立起如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包罗万象的全国统一完整 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原因。
三、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
1.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提供的经济资源总量,作为社会保障支出的最终来 源,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而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提供 的经济资源总量,由该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 会保障的实践表明,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经 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它制约着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水平;反过来,社会 保障制度一旦产生,就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会影响经济规模与经 济发展水平。 2.政治、社会结构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对本国或本地区社会保障制 度的发展及社会保障水平产生影响。例如,西方国家多党竞争的政治 制度,使各党派为了获得选民的支持而承诺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不 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保障水平攀升的“登台阶”效应。 社会结构对社会保障水平亦会产生影响。这可以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 度得到验证。我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这造成了我国社会保 障制度的分割和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较大差异。
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学

· 一、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 · 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条件,一是社会保障需求条件,二是
社会保障供给条件。
· (一)社会保障的供给: · 社会保障的供给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一定时期、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
国家和社会所能提供的社会保障资金和服务。它决定着社 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供给水平。从本质上说,社会保障供 给条件,受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 平、政治和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 (二) 低起点,稳步发展,重点突出 · 社会保障水平具有刚性特征,所以为了做到适度,社会保
障水平在刚开始制定时就必须坚持较低的起点,这样才能 为以后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留有余地。在低起点的基础上 逐步提高,避免超度现象发生。同时社会保障水平的确定 和发展需要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全面推广,而应该 有所突出,首先应该考虑到最需要的人群,应该首先突出 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项目。
· (三) 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能够为经济的发展创造 一个良好的环境。由于有了一个相对和谐相对稳 定的社会,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 外部环境。同时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还能够使国 家和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障负担趋于适度,提高用 人单位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 还为补充社会保障提供了发展空间,对产业结构 的调整和促进就业等都有显著的积极的作用。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一、本文概述社会保障作为现代国家的重要制度安排,旨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然而,社会保障的水平并非越高越好,而是需要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与促进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即实现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
本文旨在对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进行研究,探讨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内涵、影响因素、衡量标准及其实现路径。
本文将明确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概念,即既能满足公民基本生活需求,又不影响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水平。
本文将分析影响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人口结构变化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衡量标准,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社会保障覆盖率等。
本文将提出实现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路径,包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本文也希望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共同探讨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问题,为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社会保障制度概述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公平与公正,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建立的一系列公共措施和制度。
其核心目的在于为公民提供在面临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残疾、死亡等风险时的基本生活保障,从而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多个方面,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和定位,但共同构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部分。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社会保险通过个人和单位的缴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为参保人员提供在特定风险事件发生时的经济保障。
社会救助则主要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如贫困家庭、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基本的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
课件:第五章 社会保障水平

美国 加拿大 法国 德国 英国
2004年人均 医疗开支 (美元)
2004年人均 寿命(年)
6102 77.5
3165 80.2
3150 3043 2508 79.6 78.9 78.5
2.特点
①动态性特征 ②刚性特征 ③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域”
第五章 社会保障水平
本章框架
一、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一 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一)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指标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 保障的高低程度。
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的主要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 ×100
国内生产总值 %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 包括:
◆与工作相联系的保障制度 ◆普遍保障制度 ◆依靠经济状况调查的保障制度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特点 1.制约因素
①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②政治、社会结构 ③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 ④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2005年部分省份人均GDP与人均养老保险金额
深圳,曾经年轻的城市
《深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深圳全市人 口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属于年轻人城市。深圳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抚养 比很低,养老负担非常轻,养老保险结余一直充裕,养老金水平居全国首位, 2010年深圳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约为2678元。
1980年到1985年是深圳市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连续5年,深圳人口居 然每年都以翻番的速度递增。经过30年的发展,当初年富力强的创业者, 如今都几乎在同一时期步入退休年龄。和几乎同时步入退休年龄的“老拓荒 牛”队伍相比,随子女“南飞”深圳的候鸟老人的队伍更加庞大。截至 2009年底,全市户籍老年人和随子女常住深圳的非户籍老年人加在一起, 已超过60万人。面对即将到来的“银发浪潮”,年轻的深圳准备好了吗?
简述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判断标准

简述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判断标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判断标准探析在社会发展中,社会保障制度起着稳定社会、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
社会保障学-第5章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二)

讨论: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倒U曲线理论是否正确, 你认为社会保障水平应该呈现何种发展趋势?
四、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发展选择
1、九十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表4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状况(1978-1992年)
2、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表8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状况(1993-2001年)
日本 超度国 家数量
社会保障 水平类型
现行水平 适度上限 适度下限
现行水平 适度上限 适度下限
现行水平 适度上限 适度下限
现行水平 适度上限 适度下限
现行水平 适度上限 适度下限
现行水平 适度上限 适度下限
超上限 超下限
1960年 13.9 20.34 16.98 12.8 20.37 17.01 20.5 19.96 16.60 13.4 20.20 16.84 10.3 19.14 15.76 8.00 17.56 14.20
上限S上
社会保障
适度水平
-
11.98 11.96 12.52 12.59 12.88 13.03 12.56 12.63
下限S下
3、关于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原则
(1)小步走,快转弯。小步走与快转弯结合战略,就是指中国社会保障 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可以抓住时机迅速转变,但社会保障项目和程度的 增加和提高要稳中求妥。
13.9 14.4 15.9 19.5 23.5 24.5 26.5 29.8
12.8 17.25 21.1 26.7 35.5 33.5 34.6 35.8
20.5
19
25.6 27.2 30.7 31.5
32
33.9
13.4 15.8 15.3 24.1 23.9 28.8 26.5 32.9
第5章 社会保障水平

1.
2. 3.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特点
(一)制约因素(供需制约)
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政治、社会结构 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 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4.
(二)特点 1、动态性 2、刚性 3、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 区域”。
三: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
1、“水平高低”代表了量的特征,体现生 活保障水平 2、“水平高低”代表了质的特征与国民经 济增长、整体经济投资、储蓄、企业竞争力、 雇员积极性等有密切的联系。 3、通过研究社会保障水平计算,设计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预警系统、比较总结制度运 行规律。
§5.2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一: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一) 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质与量相统一的 范畴。 从量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高有低; 从质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适度”、 “不适度”之分
(二) 适度的标准
社保支出占GDP的比重
人均GDP 年份
人均GDP接近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的比较
国家 菲律宾
玻利维亚 哈萨克斯坦 伊朗 俄罗斯
年份 2000
2000 1999
人均GDP 988
954 1230
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
0.64
5.5 8.49 1.81 9.55
2000 822(1999) 1999 1150.6
各国除社保和福利支出外的其他财政总支出占GDP 的比重 财政与社会保障水平 国家
澳大利亚 加拿大 德国 挪威
年份 1998 2001 1996 1999 2001 1998 2000
第五章 社会保障水平

S Sa G
式中:S代表社会保障水平 Sa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 G代表国内生产总值GDP
(5.1)
Q Sa W
(5.2)
式中:Q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系数, 又称社会保障负担比重系数;
W代表工资收入总额
H W G
(5.3)
式中:H代表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系数,又称 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重系数
3
知识目标
1.记忆社会保障水平及社会保障水平度的定义 2.掌握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特点 3.理解社会保障水平的基本立意 4.掌握社会保障预警系统的定义 5.掌握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保障法治建设、管理内容及操作流程的学习,加深学
生对我国社会保障法治与管理的了解;同时通过案例的引入增强学 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是指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水平而选取 的变量。
第一节 社会保障水平概述
一.社会保障水平界定
•社会保障的工资比重系数是测定和表达企业、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支 出水平的重要参数与指标。它是在劳动生产要素分配层次上的收入 再分配项目及其程度的表达方式。
• 社会保障的工资比重系数:
社会保障的工资比重系
四、供需角度下的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影响因素
(一)总平衡分析式下的适度水平影响因素
(二)需求平衡分析式下的适度水平影响因素 (三)供给平衡分析式下的适度水平影响因素
❖四、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不适度的影响 (一)考虑以下因素 ➢ 1.社会保障制度是否保证了公民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活水
平并能抵御不可抗拒的社会风险; ➢ 2.社会保障支出是否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正版_第05章 社会保障水平

3、社会支出总额:一定时期内一 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 障费用总和。主要包括三大领域, 五个方面。 (1)三大领域:指社会保险(劳 动者)、社会福利(全民)、社 会救济(贫民)。 (2)五大方面:指养老、残障、 死亡;疾病、生育、医疗护理; 失业;家庭津贴;工伤及其他社 会救助。
4、社会保障水平制约因素 、 ①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政治社会结构(政策目标)。 ②政治社会结构(政策目标)。 制度年龄与人口结构。 ③制度年龄与人口结构。 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④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2)特点: )特点: 第一,动态性; 第一,动态性; 第二,刚性; 第二,刚性; 第三, 第三,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 在一个适度区域。 在一个适度区域。
5:社会保障水平意义:通过 :社会保障水平意义: 研究社会保障水平,计算 计算、 研究社会保障水平 计算、设计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障 水平、社会保障预警系统、 水平、社会保障预警系统、比 较总结制度运行规律。 较总结制度运行规律。
3、我国社会保障项目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项目分析: 第一,社会保险(占总支出的60%第一,社会保险(占总支出的 70%,发达国家一般为 ,发达国家一般为75%)社会保 ) 险的主体是养老保险金, 险的主体是养老保险金,与社会保障 的相关度最高。根据回归分析计算, 的相关度最高。根据回归分析计算, 养老金每提高1%,社会保障支出增加 养老金每提高 , 1.115%,医疗保险浪费严重。 ,医疗保险浪费严重。 第二,社会救济; 第二,社会救济; 第三,社会福利(比重较大); 第三,社会福利(比重较大); 第四, 第四,社会优抚
(3)适度标准: )适度标准: 第一,多元标准,但有一基本立意: 第一,多元标准,但有一基本立意: 保护与激励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统一。 保护与激励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统一。 第二, 概括地说, 第二,考虑因素 :概括地说,就是要求 概括地说 社会保障制度在保证公民一定的经济 生活水平的基础上, 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持续 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 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 维持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行。 展,维持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行。
社会保障学(第二版)第05章失业保险

Social Security
第二版
第5章 失业保险
学习目标
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学习本章,应该:
• 重点掌握失业保险的定义和特点、失业保险的结 构和内容 • 了解并熟悉中外失业保险历史 • 掌握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内容 • 掌握我国现行就业保障制度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为更好地帮助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社部今年专门启动一项新举 措,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这个计划涵盖了毕业生就业 的各个环节,基本目标是做到让每一名有就业愿望的毕业生在半年内实现就 业或参加到培训、见习等就业准备活动中。有就业愿望的,可以到任何一个 想求职地区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除直辖市外)办理求职登记手续,政 府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等服务,包括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过去这只 能在户籍地实现,但现在这个方便毕业生跨区域流动就业的渠道已经畅通了。
5.1 失业保险概述
失业率:失业率一般用失业人数占经济活动人数 (就业人数+失业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即: 失业率 = 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x 100%
5.1 失业保险概述
5.1.3 失业的类型
失业分类与失业理论有关,不同的失业理论就有不同的 失业分类,并有失业治理的不同政策建议。 当前经济学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失业理论有: • “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将失业划分为流动的过剩人 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和停滞的过剩人口。 • “新古典主义失业理论”: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和结 构性失业,将失业者分为自愿失业者和非自愿失业者 • “凯恩斯主义失业理论”:更强调周期性失业
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是英国政 府于1911年建立的。
目前强制性失业保险成为世界失业保险制度 的主流,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意大利、俄罗 斯、韩国等都实行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1
14.79
15.18
15.31
16.35
1
3
6
6
4
1990年 26.5 21.96 18.59 34.6 22.99 19.63 32.0 21.88 18.52 26.5 21.19 17.83 30.0 20.74 17.38 25.5 20.02 16.66
6
1995年 29.8 22.0 18.69 35.8 23.09 19.72 33.9 22.19 18.82 32.9 21.78 18.42 33.2 20.79 17.43 25.8 21.29 17.92
5
1965年 14.4 20.57 17.21 17.25 20.79 17.42 19.0 20.3 16.66 15.8 20.38 17.02 11.2 19.26 15.89 11.0 17.79 14.43
5
样本年份的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情况
1970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
15.9
19.5
6
2、社会保障水平到U曲线的国际验证
表4
图2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增长速度图
实证分析表明:
1、人均GDP达到4000~10000美元时,社会保障水平快速上升; 2、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后,社会保障水平增长放慢速度; 3、人均GDP超过20000美元,社会保障水平开始回落。 4、社会保障水平随经济增长呈现倒U发展趋势
英国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趋势图
社保水平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年份
1960年 1965年 1970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瑞典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趋势图
现行水平 适度上限 适度下限
40
35
30
社保水平
25
现行水平
20
适度上限
15
适度下限
10
5
0 1960年 1965年 1970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年份
13.9 14.4 15.9 19.5 23.5 24.5 26.5 29.8
12.8 17.25 21.1 26.7 35.5 33.5 34.6 35.8
20.5
19
25.6 27.2 30.7 31.5
32
33.9
13.4 15.8 15.3 24.1 23.9 28.8 26.5 32.9
10.3 11.2 14.7 18.6 26
上限S上
社会保障
适度水平
-
11.98 11.96 12.52 12.59 12.88 13.03 12.56 12.63
下限S下
3、关于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原则
(1)小步走,快转弯。小步走与快转弯结合战略,就是指中国社会保障 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可以抓住时机迅速转变,但社会保障项目和程度的 增加和提高要稳中求妥。
H W 0.75 G
(4)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上下限的确定
经验表明:Oa≈O+E
S上= 0.75(Oa + Z上+ J上+ M上) = 0.75(Oa+0.015+0.015+0.015) = 0.75 Oa+0.03375
S下= 0.75(Oa + Z下+ J下+ M下) = 0.75(Oa+0.01+0.00016+0.01) = 0.75 Oa+0.01512
美国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趋势图
30
25
社保水平
20 现行水平
15
适度上限
适度下限 10
5
0
年份
1960年 1965年 1970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日本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趋势图
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状况(1960-1995年)
国家 英国 瑞典
德国
法国
美国
德国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趋势图
35
30
社保水平
25
20
现行水平
适度上限
15
适度下限
10
5
0
年份
1960年 1965年 1970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法国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趋势图
35
30
社保水平
25
20
现行水平
适度上限
15
适度下限
10
5
0
年份
1960年 1965年 1970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8.37
18.46
15.3
24.1
23.9
28.8
20.83
20.88
20.93
21.06
17.47
17.52
17.56
17.69
14.7
18.6
26.0
28.0
19.43
19.71
20.07
20.61
16.06
16.35
16.71
17.25
14.0
17.7
23.0
25.0
18.16
18.54
18.68
C代表养老金的替代率。
1%<Z<1.5% 10%<E<15% 0.016%<J<1.5% 1%<M<1.5%
(3)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的数理分析
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值的研究,重要的理论依据是著名的“柯布一 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原理:
α和(1一α)分别代表产出相对于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弹性:
28
30
33.2
8
11
14
17.7
23
25
25.5 25.8
社保水平
40
35
30
英国
25
瑞典
20
德国
15
法国 美国
10
日本
5
0
年份
1960年 1965年 1970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部分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趋势图
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的前沿理论
1、社会保障水平数理模型的假设条件:
Q=O+Z+E+J+M
Q 为社会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O 代表养老金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 的比重; Z 代表失业金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E为医疗保障支出占工资 收入总额的比重;J为工伤、生育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M为社会福 利优抚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
O = OaC
O 代表养老金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Oa 代表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二)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 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的前沿理论 三、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趋势的国际验证 四、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发展选择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
表1 部分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趋势(1960-1995年)
英国 瑞典 德国 法国 美国 日本
1960年 1965年 1970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讨论: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倒U曲线理论是否正确, 你认为社会保障水平应该呈现何种发展趋势?
四、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发展选择
1、九十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表4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状况(1978-1992年)
2、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表8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状况(1993-2001年)
2、社会保障水平到U曲线假说
(1)社会保障水平曲线发展假说 假设1:社会保障水平有个“度”的界限; 假设2: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轨迹不是无限的直线上升,而是一个适度性发展 的倒U形曲线。 (2)假设的依据条件: 条件1: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发展呈现中产阶级逐渐扩大,贫富 阶级逐渐缩小的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 条件2:老年人口比重增长有一定限度,不超过总人口的1/3; 条件3:逐渐加大个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是世界社会保障发展的总趋势; 条件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贫困阶层越来越少。 (3)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三阶段”论 人均GDP很低时,社会保障处于“前社会保障时期”,社会保障水平低于适度 水平下限;随经济发展,人均GDP超过生存水平线并有相当程度发展时,社会保障进 入“社会保障水平上升时期”,并快速超过“适度水平”上线;当国民经济发展到 中产阶级占绝对多数时,社会保障水平开始下降,进入“社会保障水平回落时期”。
(2)切线式渐进发展。“切线渐进”是指在原有社会保障水平的基础 上,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切点,以切线的方式延长或扩大社会保障范围, 改变保障方式,强化保障功能。
思考题
试分析中国社会保障水平低于适度水平的原 因?
条件4:依据社会保障水平要达到“保护与激励相统一”和 “与国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目的,设定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适 度的判定标准。从宏观上看,是它能否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 展;从微观上看,是它能否既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要 高于贫困线),又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保障水平要低于在职职 工工资水平)。
2、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模型的确定
(1)
S 代表社会保障水,Sa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W 代表工资收入总额。 G代表国内生产总值GDP。Q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 重,又称社会保障负担系数。H 代表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又称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比例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