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张天师生平传记详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张天师生平传记详述
历代张天师生平传记详述2010-06-26 03:01天师之号,始见于《庄子?徐无鬼》,谓"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乃是对得道者的尊称。

到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则屡贝不鲜。

张天师自汉末张道陵创教以来,世称天师之号,居江西龙虎山。

至今已传六十三代,历一千八百余年。

形成一个以道教为传承的"天师世家",贯穿了整个道教史。

这是其它宗教所未有的。

在中国强长的历史长河中,其以"世家"称之备也只有山东孔府与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两大家族。

张天师世家,传为轩辕子青阳氏第五子挥之后代。

第一代张道陵乃为汉留侯张良的八世孙。

自张道陵创立道教,其以道统为传袭的制度也就日渐周密。

刘宋陆修静曾说:阳乎治都功版,非天师之胤不受"(见《正一法文传都功版仅》)。

阳平治是二十四洽的首治,都功传为早期天师道的最高组织者,实乃天师道教领袖之象征。

《汉天师世家》(以下简称世家》)卷二曾载张道陵以经录印剑付子衡时戒之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五步罡,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

"一脉垂流,被视为道教之正统。

历代天师的传略,早期张道陵、张鲁史尝有云,自两晋至隋唐,诸史皆不见有载。

刘宋时徐氏《三天内解经》曾说:"三师去世之后,嗣胤微弱"。

但南北朝时期粱简文帝《招真馆碑》载:汉朝天师陵十二代孙张道裕。

道藏《受录次第法信仪》录有张天师十三世孙梁武陵王府参军张辩探《天师治仪》。

《茅山志》卷十五还载:。

天师九世孙张玄真,道兼三洞,德流四远。

天师十世孙张景溯,容行识业,秀挺超群。

天师十世孙蜀郡张智明。

天师十世孙蜀郡张子华等。

唐时,则有道土张探玄者谓汉天师之胄。

(见陈垣《道家金石略?张探玄碑》)南唐陈乔《张天师庙碑》已载二十二代天师张秉一。

自后史典又皆略有记载。

后周道士孙夷中在《三洞修道仪》序中曾说:天师之裔世传一人。

即信州龙虎山张家也"。

但是系统地记载历代天师之行藏,唯以元赵道一的《历世真仙体道通
鉴》,明时的《汉天师世家》及清末张仁政的《补天师世家》较样。

虽说是道书所述,其传略事迹难免有虚饰之词。

特别是两晋至隋唐之间的人物缺少实据,但庸五代以来的人物是基本可信的。

《世家》后序中也曾说:前人之绪乎,是岂足知矣。

夫昔之授于太上者。

德行之隆,勋烈之大,其相传之无替也。

果何使之然哉?抑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后之来者,尚必自励。

其有以章述焉?斯为不坠其教矣~其世家则本诸史云"。

是述历代之绪,陈前人之德,以励后来者不
坠其教。

为了便于了解世家历代天师的行为事略,今且依道书所载,结合史典有关记述,录历代天师传略于下。

第一代张道陵(34一156年),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

道书载:为汉留侯子房八世孙。

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吴之天目山,七岁读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义。

又尝为太学书生,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从学者千余人。

永平二年(59年)以直言极谏科中,拜巴郡江州令(今重庆);时年二十六岁。

因素志于黄老之道,见世风日下,不久遂弃宫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

汉章帝,和帝诏征皆不就。

后与弟子王长从淮入江西鄱阳,沂流至云锦山(今龙虎山),炼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

后访西仙源得制命五岳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于壁鲁洞,继往嵩山于石室得三皇内文、黄带九鼎丹书及太清丹经。

闻巴蜀诊气为害,遂往治之。

汉安元年(U2年)于蜀中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及三五都功诸品经录、印剑等,或云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创立了道教。

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领,不喜施刑罚,廉耻治民,符水治病。

内与神明盟约,外行盟威之法,百姓奉之为师。

汉安二年(143年),登青城山,治群鬼、降六魔。

《三国志?张鲁传》则说:陵客居于蜀,学道鹤鸥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

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

是被称为'米道"。

永寿二年(156年),以盟威都功诸品经录、玉册、剑印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岁。

唐天宝七裁册赠'太师",僖宗中和
四年(884年)封为"三天扶教太法师"。

宋理宗加封"正一静应显佑君"。

道教尊为祖
天师,泰玄上相
第二代张衡(?一179年)6字灵真,汉永寿1年(156年)袭教。

《张鲁本传》云:"陵死,于衡行其道"。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以下简称仙鉴)说,衡少博学,
隐居不仕,有大名于天下。

精修至道,不与世接。

时皇帝闻其有道,欲征以经录教授弟子,克为黄门侍郎,辞而不就。

袭教后,居阳平山〔今四川彭县) 彰正一之道。

言约理明,闻者有感。

光和二年(179年)正月以祖传印剑付子
鲁,与妻卢氏得道于阳平山。

嘱子鲁曰:汝祖以天地为心,生灵为念,诚敬忠孝为本,周行天下除妖孽之害。

嗣吾教者,非诚无以得道,非敬无以立德,非忠无以事国,非孝无以事亲(见《世家》)。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作制曰:联甚慕之天师
正一之教,其几是乎~今有司以嗣师位号为请,惟师嗣守道器,遗荣冲引,尚安事名。

然继宗开绪,纳俗安善之迹,不可不表也。

赠'正一嗣师太清演教妙道真君"。

道教世称嗣师。

第三代张鲁(?-216午),字公祺。

《华阳国志》等言:衡死,子鲁传其业。

汉献
帝初平年间(I 90一193年),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同取
汉中。

得据汉中后,实行政教合一。

史云自号师君,以鬼道教民。

其来学者,初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者号为祭酒。

众多者名曰理头。

以诚信不听欺妄
义舍",命诸祭酒皆设义舍于道,放置义米、义肉,行旅之人量腹教民。

增饰"
食用。

若贪而过多,则鬼道使病之。

犯法者,原有三次再行之于刑。

有小过
者,命其修路百步,则罪除。

不置官吏长使,皆以祭酒为治,雄居巴、汉三十年,民夷信向之。

尝增立嗣师所立的八品配治和自设立的八品游治。

《世家》则云:"鲁少膺祖训,在汉中以祖传道法教民,行宽惠之政。

鲁在汉中,又依月令,实行春夏禁杀,又禁酒。

以靖所为民思过之处,饰"三官"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作书三通。

其一上之天,著于山;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于水,
),曹操征汉中,张鲁封藏以降,操嘉其善谓之三官手书。

建安二十年(215年意,遣使致慰。

拜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

五子及功曹阎圃皆封为列侯,迁还中原。

建安二十一年卒,葬于邺城东。

元成宗赠"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道教称之为系师。

第四代张盛,生卒年不祥。

字完元,系师第三子,汉末弃官自汉中还居龙虎山。

《元史.释老志》云:"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

其后四代曰盛,来居信之龙虎山"。

据《世家》说:盛初居汉中南郑,克志精修,父命嗣教。

曾历奉车都尉散骑待郎,魏加封都亭侯,不受。

据祖传印剑经录自汉中还居江西龙虎山,得祖师玄坛及丹灶故址,即以其地为居。

每逢三天日(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登坛传灵,以授四方学道之人。

又云:系师授其经录印剑之时曾嘱曰:"龙虎山祖师玄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所都。

丹灶秘文藏诺岩洞,汝宜往宣吾化,修炼累功"。

《仙监》则说:酉晋永嘉中(307-312年)还居龙虎山,得真人丹穴井灶,遂就其左右结庐以居。

其兄弟五人,兄滋(汉书名富)嗣鲁之封,次永。

弟曰溢、曰巨。

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赠"清微显教弘德真君"。

第五代张昭成,生卒年不祥,字道融。

《仙监》说是盛之长子也。

学道不懈,每端坐于室中,能出神数百里外。

并能驯虎豹。

年一百十九岁卒,而尸仍还是温温如生。

既葬,尿上生茵草数千。

一属居人见有鹤穿基而出,彩云拥族。

后开基视之,唯见冠履。

一说于晋初得道,至晋成帝咸康年间(335-342)仙去。

元至正十三年蹲"清微广教弘道真君"。

第六代张椒,生卒年不详,宇德馨。

博通儒书。

《仙鉴》谓:道融长于此,得真人治鬼之法。

以真人所授诸阶秘录传度世人。

晋帝累征不起"。

《世家》则说:尝游鄱湖,月夜有一老翁登舟进曰:闻师家以仙道立教,愿拜下风而无阶进。

今者不意仙踪远驻近津,获挹光仪,乞示蕴奥,以启昏愚。

天师遂告之曰:昔者得道之士,皆由皈戒而入,然质心于戒,莫若质戒于心,则万法皆空,一真常存。

翁闻知
遂起谢而去。

从者或见异光,水天一色,不知翁之所在。

天师突笑曰:此龙伯也,水族是掌,大道末闻。

后年一百余岁尸解而去。

元至正十三年赠。

治微弘教玄妙真君"。

第七代张回,生卒年不详,字仲昌,一说仲回,字德昌。

《世家》说:初能言,即问道是何物,众不能答,慨然失笑而叹。

五岁欲传经录,父曰:且读儒书。

对曰:祖书不读,读他书何为?十岁嗣教,善辟谷导引之道,能日行百里,后入育城山不知所终。

元至正十三年赠"玉清捕教弘济真君"。

第八代张迥,生卒年不详,字彦超,《世家》说:幼得道,丰姿俊美,德量天成。

待至诚存化请祷者,无贵贱皆不吝,辄有神应。

时皇帝尝召赴阙向道。

《仙鉴》则说他:鉴日列真人诣阶品录于净室中,严奉六时香火,终身无怠。

治病驱邪无不安愈,世人仰之。

"言是南朝齐太祖召其赴阙问道。

年九十而化。

玉清应化冲静真君" 元至正十三年赠"
第九代张符,生卒年不祥,字德信。

《世家》言其:'端肃明达,几经传子史,过目成诵,经篆犹显于时,四方仰之"。

寿九十三而化。

元至正十三年赠"玉清赞化祟妙真君。

第十代张子祥,生卒年不详,字麟伯。

《仙监》栽:博览诸经,究探今古,曾从儒业,仕隋为洛阳尉。

未几、弃官与妻回居龙虎山,志于修养,颜容益少,路若二十岁人。

从学者数百人。

《世家》则说:弃官袭教,行服食精炼,能吐丹置掌中,光芒出户,寻复咽之。

尝游河洛,登篙山中峰石室,乐其幽胜。

时夜忽闻兵骑声,有二神吏谒曰:东岳主者道过,约会天师。

东岳主者说:昔会圣师于青城,今四百余载。

自魏晋以来,乱离已久,生灵受害,罪业牵缠无由解脱。

今有幸重遇圣师,愿乞广宣符录,庶俾超化,言讫辞去。

天师还山,分遣弟子宣化四方,以积玄功。

寿一百二十而化。

元至正十三年赠"上清玄妙太虚真君".
第十一代张通玄,生卒年不祥,字仲达。

《世家》云:天性静默,常独坐一
室,非时不出。

虽左右人亦常罕见。

岁大疫(流行病),以标植水中,汲饮者皆得愈。

有持帛物来、谢者,概却之说:吾祖以济人度世而务常道,安可受谢。

上清玄应冲和真是乞符者云集,受经者益众。

年九十七而化。

元至正十三年赠"君"。

第十二代张恒(别说名仲常),生卒年不祥,字德润。

《世家》说:经史之典过
目悉不忘。

唐高完曾遣使召至阙,问以治国安民之道。

对曰:能无为则天下治矣,上嘉之。

尤善变化之术,自言吾神仙中之狡狯者。

年九十八而化。

元至正十三年赠"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第十三代张光,生卒年不详,字德绍。

《世家》载:励志于道和修炼,曾居石
室中垂三十年。

及袭教,乃还家传授经录。

居常蔬食,后能辟谷。

《仙签》中则说:尝弃妻与次子悟入山修行二十余裁,乃出。

见其妻,又同处五年后终于家,年一百四岁。

元至正十三年蹭"太玄至德广妙真君"。

第十四代张慈正,生卒年不样,字子明。

《世家》说智慧明敏,常以易道教人,从者云集。

乐善好施,每有余资即赈济贫乏。

弃妻修道于山中,登圣井山(在龙虎山东)结庵独处,每岁三元日传经录则出山。

朝廷累征不起,后百余岁化,空中闻仙乐声下迎。

今圣并山中遗有征君山、征君沆之称。

元至正十三年赠。

太玄上德紫虚真君"。

士龙。

《世家》说,姿宇超旷。

好酒,纵饮一石不醉。

唐玄宗召见,命即京师置坛传录。

颁赐金帛,免龙虎山租税,册封汉祖天师号。

肃宗尝降香币建醮于山中,赐宸翰(帝王的书迹)以赞祖天师像。

曾忘玉印于长安酒家,有少年力举之不能动,明日天师至笑而携去。

《仙鉴》又说:贞元(留德宗)中降供养、金镀银香炉、香合、绯罗金帕及黄复器物。

年九十余岁卒于家。

元至正十三年赠"太玄祟德玄化真君"。

第十六代张应韶,生卒年不详,字治风。

《仙鉴》说博学经典,后隐居于龙虎山南龙须井上,行辟谷,能百日不食。

与妻子躬排自娱,善吹铁笛,数里外闻之。

一日告其子说:吾世传真人之教,功及于人多矣。

吾今垂汝传守。

《世家》还说:所耕之地名黄沙坑,坐化于隐居之地龙须井上,年九十余岁。

元至正十三年赠"洞虚演道冲素真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