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学教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新闻评论的思维特征
两种思维方式:发散型与收敛型
1.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属于收敛型
集中体现在:
第一,集中于对象_新闻事件;
第二,集中于论点_对新闻事件的判断。

注意:
人们的”忽然想到”和”忽然理解”,往往是发散型思维的表征,在新闻评论的思维和写作中一定要加以小心。

人类的思维形态:逻辑的、形象(想象)的与直觉的。

2.现代新闻评论以逻辑思维为基本特征
它以逻辑推理作为认识问题和说服读者的主要手段。

联想和比喻在表达传播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它们不能够代替推理论证。

E论点的表现形式是判断
新闻评论的本质是对新闻的认识活动,判断是认识的重要环节,而认识的结果就是论点,其表现形式是判断
新闻评论的核心应该是一个判断。

判断,这是评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

作者的学识经验,都可从这里看见一二。

——郭步陶《评论作法》
在大部分情况下,新闻评论所讨论的问题,不外是真或伪的问题,是或非的问题,利或害的问题,善或恶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判断问题。

——王民《新闻评论写作》
价值判断的特征
普遍、开放、应然、多元、比较
F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区别与联系
事实判断是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为对象;
价值判断的对象不是事物的实体属性,而是以事物与我们需要的关系为对象的。

事实判断是以人的认知的形式反映事物的;
价值判断则以意识的认识、情感、意志诸种形式,反映事物与我们需要的关系。

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和前提。

价值判断是事实判断的目的和动力。

在一篇评论中,往往先作事实判断,后作价值判断。

作出一个事实判断,往往受作者内在的价值判断的影响;而作出一个价值判断,往往以事实判断为基础。

G具体判断和普遍性判断
具体判断
就事论事,对新闻事件的原因、性质、发展作出判断;
普遍性判断
对一般规律进行判断,具有普遍的形式和普遍的适用性。

新闻评论中经常使用——假言判断
这种判断的主要逻辑特点在于:它不是对事物情况作出无条件的断定,而是反映某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

所以,可以说,假言判断是断定某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条件的判断;或者说,假言判断是有条件地断定某事物存在的判断。

第三章新闻评论中的事实
新闻事实作为“由头”,“生发开去议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体现了新闻评论长期以来交流思想与传播观念的功能。

我们可以注意到,新闻事实在评论中作为“由头”,往往对应着评论的一种选题和结构,一种评论的方式;这与新闻事实作为“对象”很不相同。

作为“由头”的新闻事实,并不是全文分析和认识的对象,也并不包含在论点之中,它并不需要作者用很大的精力来认识,用很大的篇幅来处理。

B作为判断对象的新闻事实
以新闻事实作为判断对象的新闻评论,是随着新闻评论的“新闻本位”时代的到来,为了满足读者对新闻事实的原因、结果、关系、价值等了解的需求而到来的。

作者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集中主要精力,运用论据材料、论证方法来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背景、未来发展及其意义。

作为判断对象的新闻事实,其位置与由头位置一般相同,都是放在评论的开头部分,容易相混淆。

所以特别需要注意。

C作为论据的事实
论据的要求
-没有争议
-与论点和评论对象有关
-接近(作者应尽可能接近作为论据的事实来源,以保证其可靠性)
-新鲜
论据的种类
-直接的事实材料
-间接的事实材料
第四章新闻评论中的论证
A论证的基本方法:逻辑论证
总的来看,论证就是从前提推出结论,以论据支持论点。

“不管新闻评论有什么特殊性,作为一种议论文体,它的论证过程,也就是逻辑推理过程。


——范荣康
运用于新闻评论的逻辑方法,主要的和比较容易掌握的,是形式逻辑的方法。

基本的逻辑论证方法,表现为前提与结论的三种关系:
●演绎关系:
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归纳关系:
从个别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知识的结论。

●类比关系:
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

这是“从个别到个别”。

逻辑推理是人们在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所作出的抽象概括的反映。

既是认识方法又是逻辑论证手段。

新闻评论中常用的逻辑推理形式有:
1、直接推理。

是由一个直言判断前提推倒出另一个直言判断结论的推理。

2、演绎推理。

又称三段论推理,是借助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直言判断联系起来,从而推倒出一个新判断的三段论证推理。

3、归纳推理。

是由个别或特殊性知识的前提,推导出一般性知识结论的一种推理。

4、类比推理。

是由两个事物的某些属性相同,推导出它们的另一属性也可能相同的一种间接推理。

保证逻辑推理真实可靠,必须保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推理的前提必须真实;而是推理的形式必须正确。

要遵循形式逻辑的一些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B论证方式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立论就是从正面直接阐明客观事物的真理,以证明作者提出的看法、主张。

立论的具体方法,即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等直接阐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指的是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亦即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例证法(事实论证),是运用归纳推理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它通过列举典型的具体事例,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在新闻评论中用得比较普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引证法(事理论证),是运用演绎推理形式论证问题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用已被证明的、公认的道理、原则或理论,来论证未被证明的、个别的、具体的论点和道理,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运用引证法论证问题时需注意:首先引证的原理必须正确,不要断章取义;第二不要引证过多,以别人的观点代替自己的论述;第三,要注意具体分析,不可简单推理。

比较法(比较论证),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以有力地证实某个论点的正确或错误。

常用的一种方法。

具体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情况。

类比就是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

对比就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可分为纵比和横比,纵比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即现在和过去比;横比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性质截然相反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即好与坏的比较。

喻证法(比喻论证),用比喻来阐明事理的方法。

驳论是以反驳别人(或敌论)的某种错误观点(或反动观点)为主,在反驳错误观点的过程中宣传
真理。

新闻评论的驳论包括揭露、批驳、剖析、辩论等方面,是在政治、思想、理论和学术上驳斥谬论、澄清是非,扶正祛邪的一种重要方法。

驳论的原则要求是:坚持白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实事求是区别对待。

新闻评论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驳论只要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的三方面之一,就达到了驳倒对方的目的。

驳论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1、直接驳斥其错误观点。

2、直接揭穿对方论据虚假或论据不足。

驳斥对方论据时,可以用既有个性特点又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实,也可从分析危害性着手批驳其错误的说法。

3、直接分析对方论证方法不合逻辑,进而否定其论点。

反证法,不是从正面直接来论证论题,而是从反面间接地论证论题。

归谬法,以欲擒故纵的方法,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其作为前提,引出一个显然是荒谬的结论,从而以此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第六章新闻评论的选题
第一节:选题的性质与过程
A选题的性质与过程
这一周中国的大事,并不是董康德被打,也不是内阁的总辞职,也不是四川的大战,乃是十七日北京地质调查所的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开幕。

——胡适《这一周》
一、选题的对象是要评论的事件或问题
1.对于那些以新闻事件作为评论对象的文章来说,选题就是“选事”。

择题的步骤,首先就要看有些什么事件要评论的?然后要分析这些事件又没有值得讨论的?又看这些事件有没有值得评论?又看这些事件是不是必须评论?
——林大椿《新闻评论学》
2.对于那些并非针对事件性新闻来发表评论、并非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判断的评论来说,选题就是“选问题:在当前有哪些问题是得关注和思考的?
二、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
例1、胡适《这一周》的开头一句
例2、《经济观察报》每周社论的选题
三、选题是对媒体定位与受众需求之间契合点的寻找
1.特定的媒体和特定的受众也是价值判断的主体,他们都会影响写作的主体。

2.评论选题也受新闻运作规律和媒体操作节奏的影响
传统的党报、机关报更多地选择具有宣传和指导功能的非事件性选题,不十分注意选题的时效性。

四、选题是作者的认识结构与新闻事实之间的契合
一个基本假定是,人类认识是面向关联的认识,即只对那些与自己充分相关的信息予以关注、表达和理解。

——英国语言学家D.Sperber
第二节:选题的类型
一、事件性选题
1.紧跟新闻事件,时效性强,能够及时满足读者的期待。

2.事件性选题的新闻评论又少到多,逐渐成为新闻评论的主流
二、非事件性选题
这类选题不是要对某个具体的新闻事件进行判断,而是通过积累和思考,在许多新闻事实或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中发现共同的、突出的问题。

一般来说是“选问题”的选题。

非事件性选题的评论节奏较缓,时效性也差一些。

但是非事件性选题是不可替代的。

也有不少新闻评论,既不评当天或不久前报上的新闻,评论本身也不包含新闻,评的是我们工作中间或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倾向、一个问题。

——范荣康《新闻评论学》
案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报》)
6-2-1《算算“机会成本”》
三、周期性选题
有一些特殊的选题是以固定的时间周期出现的,比如以纪念日或其他周期性活动为题的评论。

这些选题有着不同于一般事件性新闻那种偶发性、突发性的的特征——可预期性。

周期性选题的评论往往被人们看做“应景文章”,但其实它也是符合某种接受规律的,也是由社会生活的周期提出议程的。

周期性选题本身因为是周期性地重复,所以更要着意于写出新意。

案例:
6-2-2 《废除科举百年,我们要省思什么》
《有生命就有希望,纪念唐山地震三十年》(2006年7月30日唐山地震30周年《新京报》)
《唐山地震警示我们如何面对灾难》(2006年7月30日唐山地震30周年《北京青年报》)
言论版的构成要素
一、社论
1.社论是国外言论版普遍存在的重要内容。

所以,言论版一般称作“社论版”(Editorial Page)。

2.我国报纸的社论在传统上置于要闻版单独发表,表明特别重要。

许多创办了言论版的报纸,仍然坚持社论置于头版的传统。

所以,这些报纸的言论版普遍地缺少社论。

社论(案例)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社论《让新南大继往开来》放在言论版最重要的位置。

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言论版的版名即为“社论与观点”
二、内报头
内报头是国际上言论版标志性的形式要素,一般置于社论版的左上角,是一个缩小了的报头样(包括字体与图案)。

使用这样一个内报头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表明了社论版特殊的地位。

内报头的内容有简有繁,有的只是报头字样的缩小,有的有图案,有的还要加上从发行人到总编辑、社论版编辑一干人等的大名
以及读者来信的方法。

《今日美国》的内报头即是缩小的报头样,同时还有发行人、总编辑、社论版编辑等人的名单以及读者来信的方法。

国内少数报纸的社论版也有“内报头”,这是它们与国外报纸言论版“接轨”的一个表征。

《新京
报》言论版的内报头(右)。

这种做法在国内报纸中还是少数。

虽然不能认为言论版的形态应该“定于一尊”,但是“标准化”的言论版形态,至少可以增加传播与接受的效率。

三、读者来信
1.读者来信是国外言论版上另外一个重要内容。

最简单的栏题是”来信¡±或”致编辑的信¡±,此外还有“我们的读者说”、“人民之声”、“读者的观点”等。

《纽约邮报》观点版的一组读者来信:《石油供应者,或者不是,沙特仍在支持恐怖主义》
2.国外报纸一般每期都在固定位置刊登涉及来信方法的信息,读者在信中要署名、写清地址,可留下电话号码。

3.近年来国内新兴的言论版明确用读者来信设立栏目或辟出专栏的并不多。

四、个人专栏
1.个人专栏是言论版另一个重要的文字类内容要素,是由有一定知名度的专栏作者写作的文章。

2、个人专栏与代表报纸观点的社论、代表一般读者的来信之间,刚好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覆盖了新闻媒体、社会大众、知识精英三方面的意见。

3、个人专栏稳定性的基础在于信任——读者与编辑的信任――信任专栏作者能够长期、稳定地提供独特的见解。

4、中国报纸言论版上的个人专栏,主要还是各方面的知识精英的业余写作的文章,基本上还没有报道型专栏作家的文章。

五、问题讨论
1.有意义的话题讨论,往往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是吸引读者与公众持续关注和持续参与的有力手段,也能产生比日常报道和评论更为广泛的影响。

2.人们的不同观念围绕着某一个特定对象的集中交流和观念冲突,在社会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尤为明显。

报刊讨论的功能,就是使人们潜藏于心的这些观念,在媒体的公共平台上得以充分抒发和交流。

3.一些讨论的成功组织,首先反映了编辑对话题意义和讨论空间的敏锐判断。

编辑还需对讨论进程、火候、节奏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在发稿标准上一定要有动态的标准,要体现出讨论的进展,而不能在起点的水平上重复。

六、图像
1.图像是言论版一个具有强烈形式感的内容要素。

其中漫画是传统的言论版内容。

2.言论版上的这些图像元素和新闻元素,增加了版面的视觉冲击力,调节了言论版因缺少事实性信息而可能造成的缓慢节奏和沉闷感。

《多伦多明星报》为读者来信配发的照片。

言论版的内在关系与特征
在一块言论版上,许多篇观点不同、利益背景不同、论据和逻辑不同的言论放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各自具有的那种对读者的强势、支配力,受到了相互抵消,言论本身的力量受到了弱化。

而读者——一个在不同观点之间评判取舍的认识主体,其地位则不期然得到了提升。

这就是言论版对言论民主意识的贡献。

第十一章新闻述评
述评又称新闻述评或述评新闻,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以评论为核心的新闻。

一般都是抓住当前形势和工作发展中某一重要的或转折的时刻,或针对某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用有述有评、述评结合的方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及时分析形势,揭示事物本质,指明前进方向,给读者一启迪和引导,显示性和指导性都很强。

在开阔的视野中理解新闻述评
1.述评与一般新闻评论的区别,在于其结构中的事实材料:一般评论中的客观信息为间接引用信息,不完整;而述评中的客观信息,来源独立、结构完整,往往是作者通过采访得到的材料。

2.尽管述评中事实报道的成分占很大的比例,但学界普遍认为,述评是“以评为主”的。

因此,述评也可以看做是有着完整事实材料的新闻评论。

3.有着完整事实材料的新闻评论,在中西各国新闻界和各类媒体中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国内新闻教育界习惯把述评看作一种单独评论文体,原因除了其形式与内容确有一些特点之外,还在于中西新闻界有不同规范和不同传统。

特点:夹叙夹议,边述边评,往往再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表一些必要的议论,鲜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借以揭示新闻饿本质,帮助读者理解新闻本身的意义。

长处: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问题,更有针对性;从点和面的结合上说明问题,更有普遍性;用有述有评述评结合的方法论证问题,更有灵活性。

在中国媒体发展源流中认识述评功能
1.在早期报刊的“政论时代”,报刊的观点性内容多,而事实性内容少,政论性报刊往往以综合栏目的形式,摘录、组织外电、外报新闻以补充事实性信息的缺项。

这种栏目,有按日期排列的,如1904年出版的《东方杂志》的“中国大事记”和“外国大事记”。

2.1915年出版的《新青年》一创刊就推出了“国外大事记”和“国内大事记”。

它们是综述型的大事记,选择较精,着力较多,一般都体现出编辑主体的认识和概括,照顾到事件的源流、背景,而不再带有早期期刊记事中那种信息堆积或简单加和的形迹。

3.1918年创刊的《每周评论》继承了《新青年》的经验,并把“国外大事述评”与“国内大事述评”置于一版首要位置。

4.1924年由国闻通讯社主办的《国闻周报》创刊,其“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就已经是有自己独立报道资源、形式发展得很完备的新闻述评形式了。

述评的特征
20世纪30年代,郭步陶在《评论作法》中写道:
述评不一定天天有,每经过一星期,将国内外重大事件,综合叙出,缀以简要评语。

从前南京的《中央日报》、上海的《时事新报》、天津的《国闻周报》都曾有一段时间刊登过述评的文字。

现在却不大看见了,只是各种周刊或十日刊等类的册报中,仍往往有之。

由这样一个发展源流可以看出述评的一个特征:对纷繁复杂的事件的概况进行整体描述,以方便读者阅读。

它的一个基本功能是整合信息。

这种功能在当代的新闻述评中仍然十分明显。

述评是一种提高传播和接受效率,满足受众需求的文体。

述评的文体价值
述评写作的要点,要从述评要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效果说起。

要完成的任务,就是按照作者的认识,把宏大、复杂、分散、周期长的事情讲清楚。

它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帮助受众形成整体的认识。

如果事情简单,就不用述评了,刊登一条消息就可以了。

述评之所以要“评”,就在于:在有限的叙述空间中,对于分散、宏阔的对象而言,“述”的手段有所不足;而“评”的方式更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

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
写好由头,巧用背景;夹叙夹议,虚实结合。

常用的表现手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总括论点,以虚带实;逻辑论证,丝丝入扣。

二、广播评论的特征
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电视媒介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时间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

特点:是有声评论,口语化评论,电视新闻评论是形象化评论。

“类交流”的语言特征
口语化的文稿写作
多要素构成的音响特征
即时交流的动态特征
写作要求:选题面向群众,突出热点问题;立论具体集中,善于就实论虚;采取对话形式制作录音述评;形式多种多样,新鲜活泼。

(一)主持人评论
特点:主持人是电视媒体的人格化代表。

因此,对于电视来说,主持人作为评论的主体,他的评论就是媒体评论。

代表:央视《焦点访谈》
节目形态:主持人评论可以表现在单独的口播评论节目中,也可以表现在新闻节目中,还可以表现在电视述评节目中。

优势:准确、清晰、有效地传达媒体观点,形成媒体观点的强势。

劣势:固定文稿、一人表达、单向传播,可能会因为动态性不足而显得沉闷。

(二)参与(交流)式评论
特点:
形式上——除了主持人之外,还有嘉宾、观众等一起参与就新闻事件进行评论。

与主持人评论自己说不同,参与式评论是让人说。

在更多的情况下,主要靠主持人之外的参与者进行评论,主持人只是代表媒体提供评论对象、背景,并通过提问进行引导。

内容上——事实信息来源于非独家的热点的公共新闻,选题为事件性选题,“语”态的评论。

代表:《央视论坛》、《新闻观察》
优势:周期短、时效性新闻性强,动态感强、动态感、观赏性强、制作成本低等,并能够培养观众稳定的收视期待。

劣势:快速节奏难免评论的轻率,“电视只赋予一部分快思手以特权”(布尔迪尔)。

随着参与者的增加,评论的不确定因素也会增加。

四、电视评论的特性
(一)动态性
与报刊评论作品的静态结构相比,电视评论结构特殊的规律就是动态性。

虽然报刊评论的思维与写作过程是动态的,读者阅读是随时间线性地发展的,但作为一个阅读对象,完成了的作品是静态地摆在那里的,它相对于阅读者来说,是静态的。

而电视评论则不同,它相对于观看的主体来说,本身是动的、发展的。

这是电视这种动态媒介决定的;也是电视观众适应和期待中的。

实际上,没有动态元素的电视评论,是电视观众不能忍受的。

电视评论动态性的表现
1.报道、资料等多种动态要素的插入,实现评论语境动态感。

2.主持人、嘉宾等多个主体的加入,实现评论推进过程的动态感。

3.评论与报道交替推进,实现评论推进过程的动态感。

4.甚至评论标题,都可以随评论的进程而动态地变化。

(二)融合性
电视评论节目是评论、报道、声像、背景资料等多种要素的融合。

这也是与纸媒介评论相比较而存在的明显特征。

正是基于这个特性,它还表现出评论多主体、集体合作产出等不同于纸媒介评论的特性。

(三)口语化
1947年6月10日,新华社语言广播部的五点经验:
1.尽量用单句。

文字广播稿中复杂句要改成两句或两句以上的简单句,句子的构造要中国化。

2.用容易听懂而且念出来响亮的词,避免用听起来容易混淆的词。

如指斥易与支持混淆。

3.简语只能适当地用,如阎军、歼敌等用在某些地方会听不清。

4.避免用单字作词,如但、曾、仅、虽,而应用但是、曾经、仅仅、虽然等。

5.一般听众易懂的成语口语可以用。

电视述评与报纸述评的异同
⏹电视述评和报纸述评同为介于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的边缘体裁,融新闻与评论为一体,在体裁的基本特征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其媒介传播特征与传播手段的不同,它们又具有相异的地方。

⏹相同之处:
(1)电视述评和报纸述评都是评述结合,以评为本;述中有评,评中有述;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也就是说,在述和评的关系上,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归宿。

(2)电视述评和报纸述评都有事件述评、社会述评、形势述评、人物述评等类型,在题材选择和体裁特征上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不同之处:
⏹电视媒介所具有的传播特征和传播手段的独特性,决定了电视述评有别于报纸述评的个性特征:
⏹(1)电视述评视听结合,更具形象感
⏹(2)电视述评长于记录,更具纪实性
⏹(3)电视述评博采众言,更具参与性
⏹(4)电视述评结构更单一,语言更通俗
⏹电视述评虽然运用了科技含量很高的多媒体手段,但仍时常存在重“述”轻“评”,满足于感官刺激、深度上开掘不足等问题。

报纸述评,长于思考,开阔的视野、深刻的分析和独到的观点见长。

制作电视专题评论的要领: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多种传播符号表达与理性思辩相结合,电视评论员主评与受众参与论证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