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结构-高一地理练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导学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导学案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学习目标]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自主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分类⎩⎪⎨⎪⎧甲: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乙: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2)速度:乙波的传播速度高于甲波。

(3)性质: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4)应用:“透视”地球内部的结构。

2.地球的内部圈层(1)A :地壳。

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 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6千米。

③分层⎩⎪⎨⎪⎧ 上层:硅铝层,密度相对小些,不连续下层:硅镁层,密度相对大些,连续 (2)B :地幔。

①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与b 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

②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3)C :地核。

①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②物质组成: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③分层⎩⎪⎨⎪⎧C 1外核: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C 2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思考问题]1.2013年4月20日芦山县发生大地震时,芦山县城中街道上的行人与附近河流中行船上的人的震动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提示:不一样。

处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行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水为液体,只有纵波能通过。

2.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壳?提示:不是。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两部分。

3.生物圈作为外部圈层,有何特殊性?提示:(1)生物圈有生命存在;(2)与其他圈层交错,没有明确界线;(3)包括地球表层生物和其生存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4地球的圈层结构(第2课时)学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第2课时)学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第2课时)【学习目标】1.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并概括其主要特点。

2.描述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的联系,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重点: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及特点;难点: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的联系,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法指导】阅读课本P23-P24,结合教辅资料,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并在书上进行重点内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相互关系)圈画。

(自主学习部分课下时间提前完成,上课前检查)【考点链接】本节知识在高一学年的考试中,考试频率较低,主要以选择的形式出现,考查外部圈层的结构特点、相互联系等。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火山喷发图片和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二、自主学习1.外部圈层组成:、、。

2.外部圈层的特点: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包裹地球的气体层由和组成,主要成分是和。

厚度2000~3000千米,是最的外部圈层。

水圈由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组成的外部圈层按状态包括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其主体是,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但不规则;水是最活跃的要素之一。

3.外部圈层之间的联系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 、 ,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三、合作学习认识大气圈、水、生物圈和岩石圈及其相互联系自然景观涉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图1.36(见课本P24页)为一张自然景观照片。

图1.36 自然景观照片思考:1.找出照片中主要事物,如山、云、山顶积雪、河流、草、树木等。

(标注在图上)2.将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分类。

3.思考各事物之间的联系。

生物圈地球表层的生物及其 的总称的底部、 的顶部、 的全部。

(1)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2)最 的圈层四、目标检测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完成1-2题。

1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

1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

1.4 地球的结构学案[考纲及解读]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记住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到外:地核、地幔与地壳),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3、说明地震波(纵波和横波)通过物质、传播速度方面的差异点;4、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

解读: 1)、利用地震波探矿,如找石油、天然气;2)、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考查板块的边界类型及特点;3)、结合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等外部圈层知识来组织知识要点。

[要点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①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②特点:传播速度随着而变化。

③分类:(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2)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表1.地震波的特点列表对比: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

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

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

2、不连续面:①概念: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②分类:(1)莫霍界面:地面以下千米处,该界面以下,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第1 页共5 页, P波)的传播速度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在这里纵波((2);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 3、地球内部圈层:2.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列表分析、对比:表名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范围主要特征深度称)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1 莫霍界面下(2)各地厚度不一~地表地(纵波和横波速度加平均17千(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霍壳莫米界面快)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1()2900~6371古登地内核为固态5000堡千米,以界核)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2千米分为外核面~地)温度、压力、密度均很3(心和内核大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学生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学生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姓名 班级 学号 编写:曾涛 审校:高一地理组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主要特征。

2.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征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3.了解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重要性。

4.了解水圈、生物圈的主要特征。

【自主学习】(“六加一”课堂教学中第一个环节“导”由教师自主完成;此学案中“自主学习”即为第二环节“思”,这部分建议学生务必课前预习完成,课堂上直接快速对答案,重点知识稍加讲解)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

图中A 表示横波,B 表示纵波,确定两个界面(C 为莫霍面,D 为古登堡面)。

2.圈层划分(1)地壳(C 以上):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2)地幔(E +F):E 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H +G):主要是由铁和镍组成。

(4)说明岩石圈的范围和组成。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

学习笔记:①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

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十分显著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众多天气现象的发生①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占总量的97%,海洋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②陆地水:包括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地下水、沼泽水等,其中冰川水占淡水的2/3,主要储存在南北两极和高山地区。

(2)意义:水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判断:地球表面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水分差异造成的。

(×)3.生物圈(1)组成:由地球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2)范围: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

(3)核心部分判断: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指地面以上200米或水面以下100米这一薄层。

(×)(4)意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

【交流探究】(“交流探究”部分包括了“六加一”课堂教学中的“议、展、评”三部分,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发言回答问题或者上前台展示讨论成果,学生展示结束后,教师总结点评)探究一:读图1-4-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讨论一下问题1.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遇到不同的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

《地球的结构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大象版》

《地球的结构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大象版》

《地球的结构》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地球作为我们居住的星球,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其结构复杂而神秘。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的结构,了解地球内部的构成和特点。

二、学习目标1. 了解地球的不同层次结构及其特点;2. 掌握地球内部的各层次构成物质和特点;3. 能够简单解释地球结构对地球的性质和现象的影响。

三、导学过程1. 地球的不同层次结构- 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结构,其中地壳最外层,地核最内层;- 地壳有两种类型: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和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构成。

2. 地球内部的各层次构成物质和特点- 地壳是地球最薄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由铁镁硅酸盐矿物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液态铁镍合金组成,内核主要由固态铁镍合金组成。

3. 地球结构对地球的性质和现象的影响- 地球内部的不同层次结构和物质构成决定了地壳的地震、火山等现象;- 地球内部的不同层次结构和物质构成也影响了地球的磁场和形成过程。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地球的结构,明白了地球内部的构成和特点,以及地球结构对地球性质和现象的影响。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为更深入地了解地球提供基础。

第二课时一、导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关地球的种种故事和信息,但你真正了解过地球的结构吗?地球的内部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通过学习本课程,我们将深入探讨地球的结构,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揭开地球奥秘的面纱。

二、目标1. 了解地球的不同结构层次2. 掌握地球内部各层结构的特点及相互关系3. 理解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现象的成因三、导学1. 地球的组成- 地球由地球的外部与地球的内部两部分组成。

地球的外部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的内部主要由固态地幔和液态地核组成。

-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主要由固态濒致流态槬⊿悸苎ュ仙厣?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是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湘教版必修一 1.4 地球的结构 学案

湘教版必修一 1.4 地球的结构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

2.了解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关系。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地震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1)划分依据: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2)地壳①范围: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可达60~70千米。

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③分层:⎩⎪⎨⎪⎧上层:硅铝层,密度较小,不连续下层:硅镁层,密度较大,连续(3)地幔①范围: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

②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③软流层: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4)地核①范围: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②分层: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固态。

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14时34分,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震中位于智利比奥省,位于智利康塞普西翁东北89公里,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西南340公里,震源位于地下33公里。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总是“先感到上下颠簸而后是左右摇晃”,这是怎么回事? (2)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上下地震波传播速度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3)你能画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分层吗?答案 (1)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

纵波传播速度快,最先到达地面,引起地面上下振动;横波传播速度慢,随纵波后到达地面,引起地面左右晃动。

(2)到了莫霍面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不论纵波还是横波都明显加快了。

地下2 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面以下,横波不能再传播,纵波传播速度骤然下降。

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上下不连续,说明在这两个面的上下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不连续,这两个面就成了人们给地球内部分层的界面。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_《地球的结构》名师学案1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_《地球的结构》名师学案1

地球的结构同步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其特征。

课前准备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①莫霍面和②古登堡面。

2.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③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平均厚度约④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⑤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可达⑥60~70千米。

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3.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⑦地壳和⑧地核之间的圈层。

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⑨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⑩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4.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⑪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⑫液态或⑬熔融状态,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⑭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划分: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⑮大气圈、⑯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2.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⑰大。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3.水圈:由液态水、⑱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⑲陆地水、⑳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主要可分为○21地表水和○22地下水。

4.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地壳、○23大气圈和○24水圈中的生物世界。

○25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课堂活动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材料】位于冰岛南部亚菲亚德拉冰盖的艾雅法拉火山,当地时间2010年4月14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9时),火山开始喷发,喷发地点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以东125公里,岩浆融化冰盖引发洪水,附近约800名居民紧急撤离。

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产生长期影响。

1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1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学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导航】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1)分类:S表示________,P表示________。

(2)特点S波:传播速度________,只能通过________传播。

P波:传播速度________,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传播。

(3)波速变化①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________。

②在地下约2 900千米处:横波________,纵波传播速度________。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________的变化。

(2)不连续界面:C________,D________。

(3)圈层:E________,F________,G+H________。

3.岩石圈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________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2.相互关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微思考)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20年1月6日2时0分,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发生2.1级地震。

河南省地震局回应称,这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为了开展河南省地震构造探查项目而进行的一次人工地震施工作业。

开展人工地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重点导析】探究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探究活动】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想“遁地”前往地球另一侧,假如它成功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穿越地心,请你结合下图,帮助它记录其沿线地球的内部特点。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问题1:(综合思维)喜羊羊发现,地球内部两个深度上下的物质成分和形态有明显不同,请你分别说出这两个深度及其存在的不连续界面。

问题2:(综合思维)按照两个不连续界面,可以把地球自外向内划分为哪些圈层?请你分别写出各个圈层的物质形态特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结构学案(无答案)学习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结构学案(无答案)学习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学目标1.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2.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3.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4. 通过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的组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在右图画出地震波分布情况,同时画出 内部圈层)①什么是地震波?②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2、 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总结在这两个界面纵波与横波各有什么不同3、 三大圈层:以 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为_________ 三大圈层。

圈层分界面深度(km)各圈层特征总体变 化趋势地 硅铝层小壳硅镁层地 上地幔大幔 下地幔地 内核核外核速度f 千壮的JX1000 3000 -IDOO 5000 6000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 和千2DOO1、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

一般把2019空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2、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

知识拓展:地壳和岩石圈不是一个概念位于地面与莫霍界面之间的部分称地壳。

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构成,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是固体地球最外的一个圈层。

地壳的厚度变化很大,大陆地壳较厚,高山高原地区最厚处可达70千米以上,平均厚度约33千米。

大洋地壳较薄,太平洋的最薄处不到5千米,平均厚度约7千米。

这说明地壳下界面(即莫霍界面)是起伏不平的。

地面以下60〜250千米之间是波速减慢的低速层。

这是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很高,使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发生熔融流动的结果。

高中地理1.4《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1.4《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 地球的结构学案【学习目标】1、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其特点。

3、通过本节的学习,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对地球的结构有较全面的认识。

【导学提纲】【我的困惑】【释疑解惑】1、重难点透析(1)形象地记忆地球的内部圈层。

填出右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地球内部圈层:A:B:C:D:E:不连续界面:a:b:(2)地球的外部圈层是怎样分布的?各圈层与人类的关系如何?(3)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是什么?二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位于地面和莫霍面之间的部分称为地壳,它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是固体地球最外的一个圈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地面以下60~250千米之间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岩石处于熔融状态,该层就是软流层。

软流层以上的岩石和组成地壳的岩石一起构成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可见岩石圈的范围更大,包含了地壳。

2、典例剖析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知识,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

【达标测评】1.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_____和_____两大部分()A.地壳与地幔B.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C.生物圈、岩石圈D.水圈与大气圈答案:B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 ABC都可以答案:C3.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B.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C.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能在固体中传播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答案:A4.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①大气圈②水圈③生物圈④岩石圈B. 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5.读下图回答问题。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各圈层的特点和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原因。

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3.相关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表面特征。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二、自主学习1.发放导学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2.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填写各圈层的特点和作用。

三、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对地球的圈层结构进行讲解。

2.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各圈层的特点和作用。

具体讲解如下:1.地壳a.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b.地壳由岩石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2.地幔a.地幔是地球内部最大的圈层,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

b.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岩组成,具有塑性。

c.地幔的平均厚度约为2900千米。

3.地核a.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外核主要由铁、镍和硫组成。

b.地核的平均厚度约为3500千米。

4.水圈a.水圈包括地球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

b.水圈具有流动性,参与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5.生物圈a.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活动的范围。

b.生物圈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中的生物。

6.大气圈a.大气圈是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

b.大气圈对地球表面起到保护作用,维持地表温度和气候。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教学案例,如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原因、板块构造学说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涉及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必修一〗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

2.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地震波有纵波、因为纵波传播的速度快于横波,故地面上的人感到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故水中的潜水员只是上下颠簸。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3.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对点演练1】1.下列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B.横波和纵波都只能在固体物质中传播C.横波在古登堡界面向上传播时完全消失 D.纵波在古登堡界面向下传播时速度增大2.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显著变化是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某平原地区发生了一次里氏8.0级、震源深度10千米的强震,造成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据此回答3~4题。

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核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4.地震发生时,当地的居民的感觉是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完成5~6题。

5.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A.①圈层 B.②圈层C.③圈层 D.④圈层6.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学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学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

学习要点1.重点:A.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B.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2.难点:A.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B.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科学家主要通过对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地震波有和之分。

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和传播;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传播。

3.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的性质而变化。

4.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图1 .34),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

5.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大陆地面下平均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另一个在地下约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面。

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和三个圈层。

6.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以外。

7.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千米。

8.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和。

9.上地慢的上部存在一个,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是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

10. 顶部与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11.地核主要由和等金属组成,厚度约多千米。

1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和两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等。

1.3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高一上期地理必修一

1.3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高一上期地理必修一

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案一、学习目标: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了解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科学地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二、教材知识要点:1.地震波2.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地壳(A)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 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6千米。

(3)地幔(B)①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与b 古登堡面之间。

②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③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4)地核(C)①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②分层⎩⎪⎨⎪⎧C 1外核: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C 2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 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密度:随着高度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意义: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2.水圈⎩⎪⎨⎪⎧ 组成: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分类: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和生物水意义: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尤其是陆地水3.生物圈 (1)组成: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

(2)意义:与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三、重难点知识突破:1.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纵波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均能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点拨:人们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人们不能直接观测地球的内部,只能通过地震波间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人们分析横波和纵波的变化特点,间接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差异。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点拨:用图示的方法认识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位置关系。

14_地球的结构_学案_

14_地球的结构_学案_

14_地球的结构_学案_地球的结构学案一、地球的组成地球是由固态的地壳、软塑的地幔和铁镍合金的外核、内核所组成的。

地壳包围着整个地球,是地球最外层的一部分。

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软塑状的物质,它占据地球体积的大部分。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铁和镍的液体合金,而内核则是由铁和镍组成的固态。

二、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岩石壳,它包围着整个地球。

地壳由许多不同的岩石组成,包括岩石、矿物、岩浆和沉积物等。

地壳的厚度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最薄的地壳位于洋中脊,只有几公里的厚度,而最厚的地壳位于大陆,厚度可达到40-70公里。

地壳的重要特征是它的地壳板块活动,这是地球上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三、地幔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软塑状物质。

它占据地球体积的大部分,约占地球半径的84%。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使得地幔物质呈现软塑的特性,可以流动和变形。

地幔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岩石和镁铁硅酸盐矿物,它还包含有小量的水、挥发物和气体等。

四、地核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围绕着内核的铁镍液体合金层,厚度约为2200公里,占据地球半径的15%。

外核的温度非常高,但由于压力较大,使得铁镍合金没有完全熔化。

内核是由铁和镍组成的固态层,直径约为2440公里,占据地球半径的3.7%。

内核的温度和压力非常高,使得铁以固态形式存在。

五、地球的结构特征地球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地震波和地球内部重力场的研究中。

地震波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地震波速度和传播路径的变化,揭示了地球内部结构的特征。

地球内部重力场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布和密度的差异。

地壳和地幔之间是一种称为“莫霍面”的分界面,地幔和外核之间是一种称为“古登诺夫面”的分界面。

这些分界面的存在表明地球内部存在着不同物质特性和性质的层次。

总结:地球的结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岩石壳,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软塑状物质,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地球的结构特征可以通过地震波和重力场来研究和推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
地球的结构练案
主备人:使用日期
一、选择题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描写了教授莱得布洛克和他的侄儿阿克赛进入地下游历的过程,是人们渴望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体现。

现代科技研究表明,地球是由同心圈层构成的。

据此完成第1~2题。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温度变化
C.内部压力变化 D.物质组成
2.右图为“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
图”,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A.5千米处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D.2 900千米处
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第3~4题。

3.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S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B.P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且速度较慢
C.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海轮先受到P波的影响,再受到S波的影响
D.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常利用地震波进行地质探矿(如石油勘探)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面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地幔和地核B.②面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地幔和地壳
C.岩石圈指的是①面以上的部分D.②面以下部分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读下图,回答问题。

5.②圈层的主体是( )
A.河流B.湖泊 C.冰川D.海洋
6.①②③④四圈层中处于不断循环更新之中的是( )
A.④ B.② C.① D.③
7.③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B.水C.土壤 D.生物
1.C 2.B 3.C 4.B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8~9题。

8.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
A.生物圈 B.水圈 C.①圈层 D.②圈层
9.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
C.①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
坦桑尼亚卡盖拉省当地时间2016年9月10日下午发生5.7级地震。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5时27分(北京时间20时27分),震中位于卡盖拉省首府布科巴西北约44公里处,震源深度为10公里。

坦桑尼亚西北部卡盖拉省省长吉珠11日说,截至当日16时,已造成至少16人死亡、数千房屋损坏和倒塌。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陆地壳较薄,大洋地壳较厚 B.地壳是由岩石圈组成的
C.图中①②③④合为岩石圈 D.图中④包括软流层
1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不同,科学家可以利用地震波( ) A.寻找地震中的幸存者 B.探寻海底石油、天然气等
C.准确预报地震 D.研究地核的物质组成
下图是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12~13题。

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
12.图示区域地壳的厚度分布特点是( )
A.北部低,南部高 B.中间高,四周低 C.中部地区变化大D.东部地区最薄13.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D.软流层中部
14.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15.读“地震波的传播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a中A表示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波。

(2)图b表示地球内部圈层构造,H表示________面。

(3)地球内部圈层C的名称是________。

(4)结合地震波的特性分析,推测F层为液态或熔融状态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5)填出图b中下列圈层的名称。

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G________。

答案:1~2.1.A 2.A 解析:第1题,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可以把地球内部分层。

第2题,在地下约5千米处纵波、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因此判断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处。

3~4.3.D 4.D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地震波及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关知识。

第3题,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常利用地震波进行地质探矿(如石油勘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因此当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海洋中的人们只能感受到纵波的影响。

第4题,图中①为莫霍面,其上、下两侧分别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古登堡面,其上、下两侧分别为地幔和地核。

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5.D
6. B
7.D
第8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位于地表附近,最接近生物圈。

第9题,生物圈是一个跨圈层的圈层,其界线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

【答案】8.A 9.B
第10题,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故A选项错;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包括①②③,故C选项错;④包括软流层,故D选项正确。

第11题,横波不能在液态和气态物质中通过,据此可以探寻
海底石油、天然气等。

【答案】10.D 11.B
【解析】第12题,图中地壳厚度等值线,北部高南部低,中部地区等值线密集,地壳厚度变化大。

第13题,地壳是莫霍界面到地表的固体外壳,莫霍界面是地壳的起算点,因此0千米可表示莫霍界面。

【答案】12.C 13.C
14. 由图中提示大体可以进行判断。

①向③供水,说明①为水圈。

③向④供氧,说明③为生物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④为大气圈。

大气圈产生降水,降落到②圈层,②为岩石圈。

【答案】 C
15.答案:(1)横纵(2)古登堡(3)地壳(4)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不能通过
(5)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