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风景画技法》作画步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笔风景画技法》作画步骤
起稿,拉出透视线,这必须很谨慎、准确。

这些线在以后作画时要能够随着画面的深入而消化在描绘的过程中。

否则就会起到干扰破坏作用。

所以落笔前更强调仔细观察。

二一旦落笔就应该大刀阔斧,而不是缩手缩脚,谨小慎微。

整体地上明暗。

前后照顾,主次清楚,不要先被局部吸引而失去整体。

哪怕有些细节很动人,也不忙急于去刻画。

牢记住整体地画这个原则。

抓住整体上明暗色调,并不是不顾质感、空间感。

恰恰相反,是为了更准确,更深入也更生动去表现这些东西。

画到这一步,虽总共只画了半个多小时,但由于上明暗“点到要处”,因而尽管没有进入仔细刻画,可河水的透明感、倒影效果,斑驳的墙、陈旧的房屋已经初具规模,远近关系也交代清楚了。

在上图的基础上可以深入刻画了。

整个画面的趣味中心是河岸上白墙和黑屋交界的地方。

这是欣赏全幅画面的契入点,一切矛盾在这里汇总:黑白对比、虚实对比、形体对比等,形成一个小高潮。

刻画处理上也要精到细腻,如白墙和天空的交界处不是用一条概念的轮廓线将墙与树死板地隔开,而是借用树枝来衬出白色的墙。

既丰富了表现手法,增加了生动感,又使整个房屋与树的空间关系更加合理。

本例与上例(树墩)完全不同。

从表象对象看,《树墩》单纯、痛快、集中。

几乎没有什么远、中、近景之分,却很动人,有看头也有想头。

而本例所表现得对象,首先是景深复杂,从远到近的山岗上散布了一些小松树。

小树本身就是比较难画的,加上互相之间联系松散、姿态平平,就更增加了难度。

假如把就近而远到处散布的松树分出前后层次的话,至少也有四道五层,再加上河滩、河滩对岸的山岗,就构成了复杂多重的景深。

在钢笔画中,交待清楚这种多重景深确实是比较困难的。

选择了不讨好的两边对称的构图,目的也是为了加强纵深感。

画面的两侧均安排了浓密的树。

左侧近处的一株离视点最近。

右边来的光线使得树干的左边产生了浓重的阴影,这有助于阻断人们的视线继续向画外延伸,而使之回到画面的中心。

在这株树的背后稍远的地方,有一小片树林刚好将它衬出。

且又与右侧作为近景的一组树构成了平衡,从而留出中间的纵深通道。

让视线能沿着这个通道延伸,直达河滩对岸的山岗,形成纵深感。

这些想法一经形成,只几分钟便画成了上图的效果。

其中,河滩和山岗的轮廓暂可不必用钢笔勾出,以免最后完成时,轮廓线不易融在画面中而干扰远景的效果。

如果觉得不是很有把握,可用铅笔轻轻地勾出河对岸的山岗的轮廓。

上明暗,暂且还谈不上对具体景物的描绘。

仅仅从基于纵深感出发来摸索画面色调的分布。

现在最先排列上去的黑色,带有标示和记号的性质。

面积最大,色度最深的是近处左侧小树根部周围。

右侧树丛虽然画好的时候颜色很重,但此刻却不必一次将它加深,只要略上些线条,以示同左侧小树存在着景深上的差距。

画面中心附近的几棵小松树距离视点更远,色调也更浅。

当画面达到这一步的时候,对表现画面精神效果已有了初步的把握。

继续深入。

因在前图中已初步解决了基本色调的分布,并且对形成纵深感也已胸中有数,在这个总体的基础上再来考虑局部的深入就比较稳妥。

但仍不泵孜孜于细枝末节,应该做到逐步深入:左侧的树丛路可以适当加深,树丛和树丛前面的草丛也可以通过笔触变化来区别他们的质感和前后关系。

中间大面积山坡草地是非常重要的。

从近到远的纵深效果既需要借助于明暗的逐步渐变,还需要线条的排列变化:前面的线条变化应根据草叶的走向来画,远处的草地却只需整片的排线,而不能把它画得太具体,否则,后面就会跳出来而破坏前后关系,这就一定会失去空间感了。

左侧的树,虽然位于最近处,刻画上也得掌握分寸,掌握树干的整体明暗变化,特别不能将树梢上树叶部分画的太重,视觉冲击过强必然分散观画时的视线,也会影响到空间效果。

完成后的画面增加了河滩后面的山岗,山仍然须有整体的明暗变化,自左到右形成自深到浅的渐变。

一者交待清楚远山的走向并不与视线平
行,而是左近右远。

二者利用变化的山可以左近托进景的树干,右衬中景的树丛。

画趋于完成的时候,景深关系就这样形成了。

动笔不到五分钟,便画定了基本格局。

体验到了敦实、持重的树墩,伸展的枝干所产生的魅力。

这是捕捉画面个性的可视因素之一。

上明暗,先从最深处着手,有点像洗黑白照片,最深的地方总是先显现出来。

慢慢地,深的更深了,其它层次再逐渐丰富。

率先在画面上出现深色部分,是归纳、概括出来的重点。

它肩负着整个画面框架的使命。

就具体刻画而言,结构和质地的交待亦从这里开始。

值得注意的是,摒弃这些具象的东西来看待此刻画面深色的分布状况,其形态、大小、疏密、走向、主次等,研究它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这是把握画面总体格局和美感形式的重要一步。

继续深入。

树墩的结构关系和质地效果已基本交待清楚,枝干也已不光在二度空间上延伸,而且通过初步的明暗变化,产生出三度空间所具有的前后关系、曲折重叠等效果。

湖面的的主次进一步明确。

画面的运动走向也是脉络清楚的。

即自树墩右下方生长出来的几条小枝叉将视觉引导到横贯画面的三根主要枝干,构成画面的运动方向。

树墩部分和右上略略延伸即虚去的枝干,更加强了与自右下向左上运动趋势的对比。

抓住这种矛盾冲突非常必要,可以增加画面的活力。

借助于形式感,是主体更
加突出。

在这一步中,还能通过加交叉线,补白来调整画幅中的黑白分布,丰富画面层次。

完成后的画面与前图相比,显得整体而柔和、含蓄。

各种形式因素,诸如疏密、节奏、黑白分布、运动走向均隐退到精确的结构和逼真的质地中去,却仍然对视觉感受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局部的交待和刻画是和整体不能脱离的。

具体体现在:树墩从上到下,形成以浅入深的微妙渐变,这种渐变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观察所得的。

树墩左边向左上长出的枝干也有由深渐浅,由浅再深的渐变,形成各自的走向位置,这也完全是观察所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