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传感器设计方案
(完整word版)PT100数字温度计

单片机课程设计PT100数字温度计学院:物理电气信息学院班级:电气工程与自动化(1班)学号:12012241992姓名:于高乐PT100数字温度计一. 设计目的与任务采用PT100温度传感器,设计一款可以实时显示温度的数字温度计二. 设计中所需软件及设备PC 机电脑、Keil C 软件、Protues 软件。
本次设计所需软件为Keil C51以及Proteus ISIS 仿真软件,应用Proteus ISIS 对实验电路进行仿真,得到实验结果。
三.设计原理说明1.实验方案设计图由于是16路的24V 电源输入,所以不能直接将24V 电源输入到单片机,故需要有隔离或转换电路,将16路24V 电源转换为转换为16路的信号输入到单片机I/O 口,由单片机采集16路电平信号.方案设计结构图如下图2.硬件设计与结构图(1)单片机模块及最小系统(2)液晶显示模块(3)温度模拟模块四。
总体电路原理图及其仿真图五.设计程序主函数首先实现单片机的初始化。
然后将I/O口数据传送至虚拟终端。
最后执行虚拟终端显示打印函数,在加一段演示程序,便于观察。
源程序#include <reg52。
H>#include 〈intrins.H〉#include 〈math。
H〉#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define uint unsigned intsbit RS = P2^6; //数据/命令选择端(H/L) sbit LCDEN = P2^7;//使能端void delayUs() //短延时{_nop_();}void delayMs(uint a)//长延时{uint i, j;for(i = a;i 〉0;i-—)for(j = 100;j > 0;j-—);}//第一行开始地址为0x80, 第二行开始地址为0xc0;(完整word版)PT100数字温度计//写命令:RS=0, RW=0;void writeComm(uchar comm){RS = 0;P1 = comm;LCDEN = 1;delayUs();LCDEN = 0;delayMs(1);}//写数据:RS=1,RW=00void writeData(uchar dat){RS = 1;P1 = dat;LCDEN = 1;delayUs();LCDEN = 0;delayMs(1);}//初始化函数//显示模式, 固定指令为00111000=0x38, 16*2显示,5*7点阵,8位数据接口//显示开/关及光标设置00001100=0x0c//指令1:00001DCB :D:开显示/关显示(H/L);C:显示光标/不显示(H/L),B:光标闪烁/不闪烁(H/L)//指令2:000001NS ://N=1, 当读/写一个字符后地址指针加1,且光标也加1; N=0则相反//S=1,当写一个字符,整屏显示左移(N=1)或右移(N=0), 但光标不移动;S=0,整屏不移动void init(){writeComm(0x38);//显示模式writeComm(0x0c); //开显示,关光标writeComm(0x06); //写字符后地址加1, 光标加1writeComm(0x01);//清屏}void writeString(uchar * str,uchar length){uchar i;for(i = 0; i 〈length; i++){writeData(str[i]);}}/*****************************PT100*******************************/sbit ds = P3^4;void dsInit(){//对于11.0592MHz时钟, unsigned int型的i, 作一个i++操作的时间大于为8us unsigned int i;ds = 0;i = 100; //拉低约800us,符合协议要求的480us以上while(i〉0)i-—;ds = 1; //产生一个上升沿,进入等待应答状态i = 4;while(i>0)i——;}void dsWait(){unsigned int i;while(ds);while(~ds);//检测到应答脉冲i = 4;while(i 〉0) i-—;}bit readBit(){unsigned int i;bit b;ds = 0;i++; //延时约8us, 符合协议要求至少保持1usds = 1;i++; i++;//延时约16us,符合协议要求的至少延时15us以上b = ds;i = 8;while(i〉0) i——;//延时约64us,符合读时隙不低于60us要求return b;}//读取一字节数据, 通过调用readBit()来实现unsigned char readByte(){unsigned int i;unsigned char j, dat;dat = 0;for(i=0; i〈8; i++){j = readBit();//最先读出的是最低位数据dat = (j 〈〈7)| (dat >〉1);}return dat;}void writeByte(unsigned char dat){unsigned int i;unsigned char j;bit b;for(j = 0; j < 8; j++){b = dat & 0x01;dat 〉>= 1;//写”1”, 将DQ拉低15us后, 在15us~60us内将DQ拉高,即完成写1if(b){ds = 0;i++;i++;//拉低约16us,符号要求15~60us内ds = 1;i = 8;while(i〉0) i-—;//延时约64us,符合写时隙不低于60us要求}else //写”0”, 将DQ拉低60us~120us{ds = 0;i = 8;while(i>0) i——; //拉低约64us,符号要求ds = 1;i++; i++; //整个写0时隙过程已经超过60us, 这里就不用像写1那样,再延时64us了}}}void sendChangeCmd(){dsInit(); //初始化DS18B20, 无论什么命令,首先都要发起初始化dsWait();//等待DS18B20应答delayMs(1); //延时1ms,因为DS18B20会拉低DQ 60~240us作为应答信号writeByte(0xcc); //写入跳过序列号命令字Skip RomwriteByte(0x44);//写入温度转换命令字Convert T}void sendReadCmd(){dsInit();dsWait();delayMs(1);writeByte(0xcc); //写入跳过序列号命令字Skip RomwriteByte(0xbe);//写入读取数据令字Read Scratchpad}//获取当前温度值int getTmpValue(){unsigned int tmpvalue;int value; //存放温度数值float t;unsigned char low,high;sendReadCmd();//连续读取两个字节数据low = readByte();high = readByte();//将高低两个字节合成一个整形变量//计算机中对于负数是利用补码来表示的//若是负值, 读取出来的数值是用补码表示的,可直接赋值给int型的valuetmpvalue = high;tmpvalue 〈<= 8;tmpvalue |= low;value = tmpvalue;t = value *0.0625;//将它放大10倍, 使显示时可显示小数点后一位,并对小数点后第二位进行4舍5入//如t=11。
(完整word版)振弦式传感器

基于振弦式传感器测频系统的设计白泽生(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利用振弦式传感器测量物理量是基于其钢弦振动频率随钢丝张力变化,输出的是频率信号,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对电缆要求低,有利于传输和远程测量的特点。
因此,可获得非常理想的测量效果。
1 振弦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振弦式传感器由定位支座、线圈、振弦及封装组成。
振弦式传感器可等效成一个两端固定绷紧的均匀弦,如图1所示。
振弦的振动频率可由以下公式确定:其中S为振弦的横截面积,ρv为弦的体密度(ρv=ρ/s),△l为振弦受张力后的长度增量,E为振弦的弹性模量,σ为振弦所受的应力。
当振弦式传感器确定以后,其振弦的质量m,工作段(即两固定点之间)的长度L,弦的横截面积S,体密度ρv及弹性模量E随之确定,所以,由于待测物理量的作用使得弦长有所变化,而弦长的变化可改变弦的固有振动频率,由于弦长的增量△l与振弦的最长驻波波长的固有频率存在确定的关系,因此只要能测得弦的振动频率就可以测得待测物理量。
2 测频系统的设计2.1 基本原理振弦式传感器工作时由激振电路驱动电磁线圈,当信号的频率和振弦的固有频率相接近时,振弦迅速达到共振状态,振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通过检测电路滤波、放大、整形送给单片机,单片机根据接收的信号,通过软件方式反馈给激振电路驱动电磁线圈。
通过反馈,弦能在电磁线圈产生的变化磁场驱动下在本振频率点振动。
当激振信号撤去后,弦由于惯性作用仍然振动。
单片机通过测量感应电动势脉冲周期,即可测得弦的振动频率,最后将所测数据显示出来。
测频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
2.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根据以上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设计的测频系统的整体电路如图3所示。
主要由激振电路、检测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和显示电路等几部分组成。
工作过程是由单片机产生某一频率的激振信号,经放大后激励振弦振动,拾振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经几级放大后送给单片机处理,最后送显示电路显示。
2.2.1 激振电路激振电路采用扫频激振技术,就是用一个频率可以调节的信号去激励振弦式传感器的激振线圈,当信号的频率和振弦的固有频率相接近时,振弦能迅速达到共振状态。
传感器设计方案

传感器设计方案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传感器作为获取信息的关键设备,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工业生产到医疗健康,从智能家居到航空航天,传感器的应用无处不在。
一个好的传感器设计方案不仅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能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特殊需求。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一种传感器的设计方案。
一、需求分析在设计传感器之前,首先要明确其应用场景和所需满足的性能指标。
例如,如果是用于工业环境中的温度测量,可能需要能够在高温、高湿度以及强电磁干扰的条件下稳定工作,测量精度要求在±05℃以内,响应时间不超过 1 秒。
又比如,在汽车的制动系统中,压力传感器需要能够承受强烈的振动和冲击,测量范围要覆盖较大的压力区间,并且具有快速的响应能力和高可靠性,以确保制动系统的安全运行。
二、传感器类型选择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类型。
常见的传感器类型包括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光电式、磁电式等。
电阻式传感器结构简单、成本低,但精度相对较低;电容式传感器灵敏度高、动态响应好,但容易受到干扰;电感式传感器适用于测量位移和振动等物理量,但存在非线性误差。
压电式传感器常用于测量动态力和加速度,具有响应快、精度高的优点;光电式传感器适用于非接触式测量,对被测物体无影响;磁电式传感器则在测量转速和磁场等方面表现出色。
在选择传感器类型时,需要综合考虑测量对象、测量范围、精度要求、工作环境等因素,以确保所选类型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三、敏感元件设计敏感元件是传感器中直接感受被测量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的部分,其性能直接决定了传感器的质量。
以温度传感器为例,如果采用热电偶作为敏感元件,需要选择合适的热电偶材料(如铂铑合金、镍铬镍硅等),并根据测量温度范围确定热电偶的结构和尺寸。
在设计敏感元件时,要充分考虑材料的物理特性、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等因素,以保证敏感元件在不同工作条件下都能准确地感知被测量。
四、信号调理电路设计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通常比较微弱,且可能存在噪声和干扰,需要通过信号调理电路进行放大、滤波、线性化等处理,以提高信号的质量。
传感器设计方案

传感器设计方案引言传感器是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各种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用于检测和监测环境中的各种参数。
传感器的设计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和应用,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测量范围、精度、响应时间、耐久性等。
本文将介绍传感器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步骤,并提供一个示例传感器设计方案。
传感器设计步骤传感器的设计包括以下步骤:1. 确定需求和规格首先,需要明确传感器的需求和规格。
这包括测量什么物理量,测量范围是多少,精度要求是多少,响应时间要求是多少等。
确定需求和规格是设计的基础,也决定了后续设计的方向。
2. 选择传感原理根据需求和规格确定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常见的传感原理包括电阻式、电容式、感应式、光电式等。
不同的传感原理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物理量测量。
选择合适的传感原理是设计成功的关键。
3. 电路设计根据选择的传感原理设计传感器的电路。
电路应该包括信号放大器、滤波器、功率管理等组成部分。
电路设计需要考虑噪声抑制、线性度、稳定性等因素。
4. 机械设计除了电路设计,还需要考虑传感器的机械结构。
机械设计涉及到传感器的外壳、固定装置、连接器等。
机械设计的目标是提供良好的物理接口,保护电路不受外界干扰,并方便安装和使用。
5. 软件设计传感器设计还需要考虑软件部分。
软件设计通常包括数据处理算法、通信协议、接口设计等。
软件设计可以增强传感器的功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交互能力。
6. 测试和优化完成传感器设计后,需要进行测试和优化。
测试可以验证传感器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进行性能评估。
根据测试结果,可以对传感器进行优化,改进性能和稳定性。
示例传感器设计方案以下是一个示例传感器设计方案,用于测量环境温度:1. 需求和规格确定测量范围:-20°C至80°C精度要求:±0.5°C响应时间要求:不超过1秒2. 选择传感原理选择热敏电阻作为测量温度的传感原理。
热敏电阻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可以通过测量电阻值来反映温度变化。
(完整word)关于红外传感器的计数器设计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2)Key words (2)引言 (2)1红外传感器计数系统设计方案 (2)1.1总体设计思路 (2)1.2前期准备 (2)1.3设计过程及问题 (2)2传感器模块 (2)2.1传感器模块描述 (2)2。
2传感器硬件设计 (2)2.2。
1传感器的原理图设计 (3)2。
2.2传感器PCB图的设计 (3)2。
3传感器模块参数说明 (4)2.4传感器模块接口说明 (5)3主控电路模块 (5)3。
1CUP处理器的选用 (5)3。
2显示器的选用 (5)3.3报警元器件的选用 (6)3。
4供电方式 (6)3.5主控电路图的设计 (6)3.6主控电路的组装实物 (6)4红外传感器计数系统整合调试 (8)4.1红外传感器计数系统实物 (8)4.2系统软件的设计 (8)4.2。
1编程软件及语言的使用 (8)4。
2。
2程序设计 (8)4.3系统调试测试 (10)参考文献 (10)附录单片机数据处理部分程序 (11)关于红外传感器的计数器设计自动化专业学生姬生达摘要:基于红外传感器的自动计数器有计数精确,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本次设计采用一对红外发射接收管作为红外传感器的信号探测头,用于信号的采集.红外探测相对于接触式探测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不改变被探测物体任何物理特性,适用场合非常广泛。
对于信号处理方面我采用的是ATMEGA16单片机。
该单片机具备1MIPS/MHz的高速运行处理能力,I/O口驱动能力强,片内资源丰富等优点。
关键词:红外传感器;ATMEGA16单片机;数码管Design of Counter Based on Infrared SensorStudent majoring in automation JiShengdaAbstract: The automatic counter based on infrared sensor has the advantages of accurate counting, strong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and so on.This design uses a pair of infrared emission receiving tube as a signal of infrared sensor probe, used for signal acquisition. Contact type detecting has incomparable advantages with respect to the infrared detection, does not change the object being detected any physical features, application is very extensive。
(完整word版)AM2301温湿度传感器模块

AM2301温湿度传感器模块AM230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是一各包括有数字校准输出的温湿度传感器。
它采用独特的数字采集模块和高新温湿度采集传感技术,可以确保产品可靠性高以及稳定性好。
该款传感器具有响应快、抗干扰力强、性价比高、品质卓越等优点。
以及超小的体积、极低的功耗,信号传输距离可达20米以上,使其成为各类应用的最佳选则。
[9]AM2301 引脚图图3-10 AM2301引脚图AM2301各引脚说明表3-7 AM2301引脚引脚颜色名称注释1 红色VDD 供电 3.3-5.5VDC2 黄色SDA 串行数据,单总线3 黑色GND 接地,电源负极4 NC 空脚,请悬空(不要接Vcc或Gnd)AM2301 技术参数表3-8 AM2301技术参数参数条件Min Typ Max 单位湿度分辨率0.1 %RH16 Bit重复性±1 %RH 精度25℃±3 %RH 0-50℃±5 %RH 互换性可完全互换采样周期 1 2 S2 S响应时间1/e(63%)25℃,1m/s 空气迟滞±0.3 %RH 长期稳定性典型值±1 %RH/yr温度分辨率0.1 ℃16 Bit重复性±0.5 ℃精度±1 ℃量程范围-40 80 ℃响应时间1/e(63%) 6 20 S AM2301 驱动电路图3-11 AM2301驱动电路图温湿度传感器模块流程设计用户主机(MCU)发送一次开始信号后,AM2301自动从休眠模式转换到高速模式。
等待主机开始,信号发送后,AM2301发送响应信号,送出40比特的数据,发送数据结束之后触发一次信号采集,对外部环境进行数据采集,采集结束传感器自动转入休眠模式,直到下一次通信信号的来临。
此时AM2301的SDA数据线由上拉电阻拉高,一直保持高电平,且AM2301的SDA引脚处于输入状态,时刻检测外部图4-10温湿度传感器流程图1602 LCD显示屏测试根据第三章说明的LCD硬件连线要求,将屏幕的14个接口按要求分别连接至单片机的各端口,确认无误后,个单片机上电,并将编完的程序通过STC-ISP 软件烧入到单片机中,连线图如下:图5-3 LCD1602连线图给单片机上电之后,屏幕显示如下:图5-4 LCD1602显示效果该LCD显示屏能正常显示预期设置字幕。
(完整word版)传感器课程设计(基于labview的pt100温度测量系统)

目录第一章方案设计与论证 (2)第一节传感器的选择 (2)第二节方案论证 (3)第三节系统的工作原理 (3)第四节系统框图 (4)第二章硬件设计 (4)第一节 PT100传感器特性和测温原理 (5)第二节信号调理电路 (6)第三节恒流源电路的设计 (6)第四节 TL431简介 (8)第三章软件设计 (9)第一节软件的流程图 (9)第二节部分设计模块 (10)总结 (11)参考文献 (11)第一章方案设计与论证第一节传感器的选择温度传感器从使用的角度大致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前者是让温度传感器直接与待测物体接触,而后者是使温度传感器与待测物体离开一定的距离,检测从待测物体放射出的红外线,达到测温的目的.在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温度传感器中,相比运用多的是接触式传感器,非接触式传感器一般在比较特殊的场合才使用,目前得到广泛使用的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主要有热电式传感器,其中将温度变化转换为电阻变化的称为热电阻传感器,将温度变化转换为热电势变化的称为热电偶传感器。
热电阻传感器可分为金属热电阻式和半导体热电阻式两大类,前者简称热电阻,后者简称热敏电阻。
常用的热电阻材料有铂、铜、镍、铁等,它具有高温度系数、高电阻率、化学、物理性能稳定、良好的线性输出特性等,常用的热电阻如PT100、PT1000等.近年来各半导体厂商陆续开发了数字式的温度传感器,如DALLAS公司DS18B20,MAXIM公司的MAX6576、MAX6577,ADI公司的AD7416等,这些芯片的显著优点是与单片机的接口简单,如DS18B20该温度传感器为单总线技术,MAXIM公司的2种温度传感器一个为频率输出,一个为周期输出,其本质均为数字输出,而ADI公司的AD7416的数字接口则为近年也比较流行的I2C总线,这些本身都带数字接口的温度传感器芯片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这类器件的最大缺点是测温的范围太窄,一般只有-55~+125℃,而且温度的测量精度都不高,好的才±0.5℃,一般有±2℃左右,因此在高精度的场合不太满足用户的需要.热电偶是目前接触式测温中应用也十分广泛的热电式传感器,它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测温范围宽、热惯性小、准确度高、输出信号便于远传等优点。
传感器设计方案

传感器设计方案1. 引言传感器是现代科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农业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传感器的设计方案,包括传感器的基本原理、设计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2. 传感器基本原理传感器是将某种待测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的装置。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等。
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 电阻式传感器:根据待测物理量的变化产生电阻值的变化,例如温度传感器; - 压电式传感器:通过物理变形产生电荷,例如压力传感器; - 光电式传感器:利用光电效应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例如光传感器。
3. 传感器设计流程传感器的设计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确定需求在设计传感器之前,需要明确待测物理量的特性和测量要求。
例如,如果需要设计一个温度传感器,需要明确测量范围、精度要求等。
3.2. 选择传感器类型根据需求确定合适的传感器类型。
不同类型的传感器适用于不同的物理量测量。
例如,温度传感器可以选择热敏电阻、热电偶等。
3.3. 确定电路设计根据传感器类型选择合适的电路设计。
传感器通常需要与信号调理电路连接,以将物理量转化为实际的电信号。
电路设计应考虑信号放大、滤波、线性化等因素。
3.4. PCB设计根据电路设计完成PCB(Printed Circuit Board)设计。
PCB设计应考虑信号传输、电源供应、防干扰等因素。
3.5. 元器件选型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包括传感器本身以及与之配套的电子元件。
选型时应考虑性能、可靠性、成本等因素。
3.6. 制作与测试根据PCB设计完成传感器的制作,并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试。
测试过程中应验证传感器的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7. 优化改进根据测试结果对传感器进行优化改进。
通过调整电路设计、选择更合适的元器件等方式提升传感器的性能。
4. 传感器设计注意事项在传感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4.1. 传感器灵敏度与精度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精度是评价传感器性能的重要指标。
传感器设计方案范文

传感器设计方案范文一、引言传感器是测量环境或物体特定物理量并将其转换为可读取的信号的设备。
在现代科技发展中,传感器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工业自动化、医疗诊断、环境监测等。
本文将提出一种传感器设计方案,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
二、设计目标本方案的设计目标是设计一种能够准确测量环境温度和湿度的传感器。
该传感器应具备以下特点:1.高精度:能够提供精准的温湿度测量结果。
2.可靠性: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长期可靠性。
3.低功耗:能够在低功耗状态下运行,延长电池寿命。
4.成本效益:应具备较低的制造成本,以便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三、传感器原理该传感器方案基于湿度与温度的膜湿度阻抗测量原理。
传感器包括一个湿度传感器和一个温度传感器,并通过微处理器将传感器信号进行处理和输出。
湿度传感器:采用半导体材料如聚合物膜,通过测量材料表面上的电流或电压变化来感知湿度。
湿度传感器在接触水分时,其电导率会发生变化,进而反映出环境湿度水平。
温度传感器:选择高精度的热敏电阻或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
传感器的输出信号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通过校准和转换,可以得到环境的温度。
四、硬件设计该传感器的硬件设计主要分为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微处理器、功耗管理和通信模块等几个部分。
湿度传感器:选择合适的湿度传感器型号,如电容型湿度传感器或电阻型湿度传感器,并将之与微处理器相连接。
温度传感器:选用高精度的热敏电阻或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并与微处理器相连接。
确保温度传感器能够提供准确的温度数据。
微处理器:选择适用于该应用的高性能微处理器,具备足够的计算能力和存储容量,并能够与传感器进行通信和数据处理。
功耗管理:设计合理的电源电路,确保传感器在低功耗状态下工作,并具备省电功能,延长电池寿命。
通信模块:可选配合适的通信模块,如无线模块或有线模块,以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输和控制。
五、软件设计传感器的软件设计包括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和数据输出等主要功能。
数据采集:通过与传感器相连接的接口,采集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输出数据,并将其传输给微处理器。
(完整word版)光电传感器电路

光电传感器电路设计1、设计要求利用光电传感器(光电对管)将机械旋转转化为电脉冲,光电对管实物如图1所示。
图1 光电对管实物图2、电路设计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
图2 光电传感器电路原理图电路由四部分组成。
光电对管U1、电阻R1、电阻R2构成发射接收电路;比较器U2A、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构成反相输入的滞回比较器;比较器U2B、电阻R7、电阻R8构成反相器;发光二极管D1、电阻R9构成输出电路。
3、电路测试测试电路如图3所示。
由变频器带动电机工作,将光电对管对准旋转的电机(电机上贴有反光带),处理电路由12V直流电源供电。
图3 测试电路测试波形如图4所示(测试距离为4cm)。
(a)发射接收电路的输出信号(b)滞回比较器比较电压波形(c)滞回比较器输出波形(d)反相器输出波形图4 测试波形4、PCB板绘制(板子大小限定为62mm*18mm)PCB图如图5所示。
其中电阻采用0805封装,LM358采用DIP8封装。
图5 光电传感器电路PCB图5、完成实物图实物图如图6所示。
(a)未焊接的PCB板(b)焊接好的PCB板(c)板子的外加塑料壳图6 实物图6、小结在本次电路设计中,主要的难点有两个。
一是参数的整定,主要是滞回比较器上下门限的选择。
滞回比较器上下门限的选择跟发射接收电路的输出波形有关,而光电对管与旋转面的距离、旋转面的反光度、反光带所在位置、可能遇到的干扰等都会影响输出波形。
二是PCB板的绘制。
本次绘制采用的是Altium Designer Summer 09软件(Protel99SE的升级版)。
首先画好原理图,然后再导入到PCB中,没有的元件和封装要事先画好,画元件要注意引脚,画封装要注意尺寸,必要时需要查看数据资料或者自己用尺子量。
导入到PCB后,下面就要进行元件的布局,布局应合理紧凑。
布局之后,设置自动布线规则,线间距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
自动布线后,可以自己再进行局部修改,然后布线规则检查,看看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直到修改无误。
传感器设计方案范文

传感器设计方案范文[标题]传感器设计方案[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一个传感器设计方案,该方案主要用于监测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设计方案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部分。
硬件设计包括传感器的选择和电路设计,软件编程则负责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显示。
该设计方案具有简单、可靠和实用的特点,适用于各种需要监测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场景。
[关键词]传感器,温度,湿度,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引言]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和测量环境中一些特定物理量的装置。
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中,传感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环境监测、医疗诊断、工业控制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传感器设计方案,主要用于监测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硬件设计]1.传感器的选择在本设计方案中,我们选择了一款温度湿度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数字输出方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精度。
该传感器可以通过两个线束连接到MCU的GPIO引脚。
2.电路设计为了保证传感器的正常工作,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合适的电路来供电和读取传感器的输出。
电路设计如下:(1)电源电路:使用稳压芯片将输入电压转换成3.3V的直流稳压电源,用于给传感器供电。
(2)连接接口:设计一个与传感器兼容的接口电路,将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接入到MCU的GPIO引脚。
[软件编程]1.数据采集通过MCU的GPIO引脚读取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将信号转换成数字量,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
2.数据处理利用软件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温度和湿度的计算和校准。
对于湿度传感器,我们选择使用改进的ADI校准算法,以提高湿度的测量精度。
3.数据显示将处理过的温度和湿度数据通过串口或者无线通信模块发送给上位机或者其他设备,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应用。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对该传感器设计方案的实验测试,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温度和湿度测量精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能够稳定地工作。
2.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可以准确地被MCU采集和处理。
3.数据的显示和传输可以实现,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传感器设计方案2024

引言概述:传感器设计方案是在物联网和智能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一部分。
传感器作为感知物理环境并将其转化为可量化信号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交通等领域。
本文将深入探讨传感器设计的关键方案和技术,以便为读者提供了解传感器设计过程的详细信息。
正文内容:一、传感器类型的选择1.1传感器的分类和特点1.2传感器应用领域的需求分析1.3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类型1.4传感器性能参数的评估1.5传感器成本和可靠性的考虑二、传感器材料和制造工艺2.1传感器材料的选择2.2材料制备和特性测试2.3制造工艺的选择2.4传感器的封装和保护措施2.5制造成本和可扩展性的评估三、传感器电路设计3.1传感器信号的放大与处理3.2传感器电源电路设计3.3信号滤波和噪声抑制3.4传感器与控制单元的接口设计3.5电路的可靠性和功耗的考虑四、传感器数据的采集与处理4.1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设计4.2数据传输和存储策略4.3数据的处理算法和模型4.4实时监测与反馈控制4.5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考虑五、传感器系统的测试和验证5.1传感器系统的功能测试5.2传感器性能参数的实验验证5.3环境适应性和稳定性测试5.4传感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评估5.5系统修正和优化策略总结:传感器设计方案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知识和技术的复杂过程。
选择适合应用场景的传感器类型和材料、合理设计传感器电路、科学采集和处理传感器数据以及全面测试和验证传感器系统的性能,是确保传感器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
通过本文的讨论,读者能够获得传感器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点,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并不断完善和优化传感器系统的性能。
传感器系统设计方案

传感器系统设计方案一、引言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传感器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传感器系统可以感知环境中的各种物理量,并将感知到的信息传输给其他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
本文将设计一个传感器系统,用于监测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以及室外环境的气压和降雨情况。
二、系统硬件设计1.传感器选择根据监测要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温度和湿度可以使用DHT11传感器,光照强度可以使用光敏电阻传感器,气压可以使用BMP280传感器,降雨情况可以使用雨水传感器。
2.控制器选择选择适合的控制器来获取传感器数据和进行数据处理。
可以选择Arduino、Raspberry Pi等开发板作为控制器。
3.通信模块选择选择合适的通信模块将传感器数据传输给其他系统。
可以选择Wi-Fi模块、蓝牙模块或者LoRaWAN模块等。
4.电源设计根据系统使用的电压和电流要求,选择适当的电源模块或者电池供电。
三、系统软件设计1.传感器控制和数据读取使用控制器通过传感器库函数或者自定义的代码来控制传感器进行数据读取。
2.数据处理和存储对传感器读取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将其转换为可理解和处理的数据形式。
可以使用Arduino或者Raspberry Pi上的编程语言来实现数据处理。
将数据存储到本地或者远程数据库中。
3.数据传输和远程访问使用选定的通信模块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给其他系统或者服务器。
可以通过HTTP协议、MQTT协议或者自定义的数据传输协议来实现数据传输。
同时,可以实现远程访问,通过互联网访问传感器系统并获取实时数据。
四、系统部署和安装根据实际的场景需求,部署传感器系统并进行安装和调试。
选择合适的位置安装传感器,并通过连接线将传感器与控制器相连。
设置合适的传感器采样周期,保证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环境变化。
五、系统测试与优化1.功能测试:检查传感器系统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工作,包括传感器数据读取、数据处理、数据传输和远程访问等。
2.性能测试:测试传感器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性能表现,例如传感器数据的准确性和响应时间等。
传感器设计方案(一)2024

传感器设计方案(一)引言概述:传感器设计方案(一)是关于如何设计一种适用于特定应用的传感器的详细介绍。
本文将从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开始,逐步介绍传感器设计的关键要素,并提供一些设计指导。
正文内容:一、传感器的基本原理1. 传感器作用和分类概述2. 传感器原理简介3. 传感器的静态和动态特性分析4. 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定义二、传感器设计的关键要素1. 确定应用需求和参数a. 确定测量的目标和范围b. 确定传感器的输出要求2. 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类型a. 探测原理与应用的匹配b. 选择适当的测量范围3. 电路设计和信号处理a. 传感器电路的原理和组成b. 信号处理电路的选择和设计4. 封装和机械设计a. 传感器封装的选择和设计b. 确保适宜的机械稳定性5. 校准和测量验证a. 传感器的校准方法和流程b. 验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三、传感器设计指导1. 增加抗干扰能力a. 使用屏蔽材料和传输线路b. 优化信号处理算法2. 优化能耗和功耗a. 选择低功耗的传感器b. 优化电路设计以减少能耗3. 提高传感器的可靠性和精度a. 采用优质零件和材料b. 严格控制制造过程和测试方法4. 实现传感器的可调节和可编程性a. 添加可调节的参数设置b. 提供编程接口和通信协议5. 注重传感器的可维护性和可升级性a. 设计易于维修和更换零件的结构b. 提供固件升级和软件支持总结: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传感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要素,并提供了一些设计指导。
在实际应用中,设计人员应根据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这些原理和指导,以设计出高性能、可靠可用的传感器。
传感器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传感器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感器已成为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要素。
传感器主要用于感知和测量环境变量,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将数据传输给控制中心,并根据数据进行自动化控制。
传感器应用广泛,涵盖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
因此,本项目拟设计一套传感器系统,用以监测和控制环境变量。
二、项目目标1.开发一套功能齐全、性能稳定的传感器系统。
2.实现对环境变量的准确监测和及时反馈。
3.实现对环境变量的自动化控制。
三、项目内容1.传感器系统设计a.选择适用的传感器元器件,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
b.设计传感器的电路板,并布置传感器元器件。
c.编写传感器控制程序,实现对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2.控制中心设计a.设计控制中心的硬件平台,如嵌入式系统、云平台等。
b.开发控制中心的软件程序,实现对传感器数据的接收和处理。
c.设计控制中心的用户界面,方便用户查看和控制传感器系统。
3.系统集成与测试a.将传感器系统和控制中心进行集成,确保数据传输和控制功能正常。
b.对整套系统进行性能测试,保证系统准确、稳定地工作。
四、项目计划1.项目启动阶段(第1周):明确项目目标和内容,组建项目团队,制定项目进度计划。
2.传感器系统设计阶段(第2-4周):选择和布置传感器元器件,设计传感器电路板,编写传感器控制程序。
3.控制中心设计阶段(第5-8周):设计控制中心的硬件平台,开发控制中心软件程序,设计用户界面。
4.系统集成与测试阶段(第9-10周):将传感器系统与控制中心集成,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5.项目验收阶段(第11-12周):总结项目经验,整理项目文档,准备项目验收材料。
五、项目预算1.人力成本:项目团队共5人,包括项目经理、硬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
预计共计投入人力资源200人天。
2.硬件成本:包括传感器元器件、电路板等,预计总成本为5000元。
3.软件成本:包括开发和测试工具等,预计总成本为3000元。
传感器设计方案

传感器设计方案目录:1. 传感器设计的重要性1.1 传感器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1.2 传感器设计对产品性能的影响2. 传感器设计的基本原理2.1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2 传感器设计中的关键要素3. 传感器设计的步骤和方法3.1 设定设计目标3.2 选择适合的传感器类型3.3 确定传感器的工作范围3.4 进行原型设计和测试4. 传感器设计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1 传感器灵敏度不足4.2 传感器响应速度过慢4.3 传感器与其他部件不兼容一、传感器设计的重要性传感器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汽车、家电等各个领域。
传感器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性能表现,因此需要精心设计和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类型。
传感器设计对产品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感器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稳定性上。
一个优秀的传感器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功能性和用户体验,让产品更具竞争力。
二、传感器设计的基本原理传感器是通过测量某些物理量或化学量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
传感器设计中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不同的物理效应来变换被测量的量,如光学效应、电磁效应等。
在传感器设计中,关键要素包括传感器的灵敏度、稳定性、可靠性和响应速度。
设计人员需要综合考虑这些要素,以确保传感器的性能达到预期水平。
三、传感器设计的步骤和方法传感器设计的步骤包括设定设计目标、选择适合的传感器类型、确定传感器的工作范围以及进行原型设计和测试。
设计人员需要按照这些步骤逐步进行,确保设计的质量和效果。
在选择适合的传感器类型时,需要考虑被测量的物理量、工作环境条件等因素。
不同的传感器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四、传感器设计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在传感器设计过程中,常见问题包括传感器灵敏度不足、响应速度过慢以及与其他部件不兼容等。
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人员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方法,如调整传感器的灵敏度、优化传感器的结构以提高响应速度等。
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可以解决传感器设计中的各种问题,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传感器设计方案范文

传感器设计方案范文1.引言传感器是现代工业自动化和智能控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工业生产、环境监测、医疗设备等领域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个传感器设计方案,以满足特定的应用需求。
2.设计目标本方案旨在设计一种可以准确测量温度的传感器,具有以下特点:-高精度:测量精度保持在±0.5℃以内。
-高稳定性:温度变化范围内测量值波动小于0.2℃。
-高灵敏度:能够快速响应温度变化。
-可靠性:长期运行稳定,不受外界干扰。
3.传感器结构为了实现设计目标,本方案采用了NTC热敏电阻作为传感器的测量元件。
热敏电阻的电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具有良好的温度敏感特性。
传感器结构主要包括热敏电阻、电路板和外壳三个部分。
热敏电阻与电路板通过焊接连接,电路板上布置有电源供应和信号处理电路。
外壳可以保护电路板和热敏电阻避免受到外界干扰。
4.电路设计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和稳定性,采用了差动测量的电路设计。
该电路包括了电源供应、测量电路和信号处理电路。
电源供应采用了稳压电源,确保电路工作在稳定的电压下。
测量电路采用差动放大器,差动测量可以抵消电源噪声和电路调试中的偏差,进一步提高了测量精度和稳定性。
信号处理电路对测量结果进行放大和滤波,以得到更准确的温度值。
5.软件设计为了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快速响应能力,需要合适的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包括采集数据、计算温度和输出结果三个主要部分。
采集数据部分主要负责读取传感器信号,并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供计算使用。
计算温度部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查表或使用公式进行温度计算。
最后,输出结果部分将计算得到的温度值以合适的格式输出,供用户使用。
6.测试与优化为了验证传感器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满足设计目标,需要进行测试和优化。
首先,进行传感器的初步测试,包括测量精度、稳定性和灵敏度等方面的测试。
然后,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优化,可能需要调整电路设计、改变软件算法或提供更好的物理环境等方面的优化。
《传感器教案》word版

传感器及应用教案教师:张东虞周次:时间:课题:模块一认识传感器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传感器的作用和分类2、理解传感器的组成和适用范围3、掌握传感器的应用重点、难点:传感器的应用教具:传感器模块教学方法:讲授法时间分配:新授 80分钟小结 15分钟作业布置 5分钟教学过程:课题一、传感器的认识任务导入相关知识一.传感器的认识二.传感器的定义及组成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规律和精度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它是一种以一定的精确度把被测量转换为与之有确定对应关系的、便于应用的某种物理量的测量装置。
敏感元件(sensing element):直接感受被测量的变化,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某一物理量的元件,是传感器的核心。
转换元件(transduction element) :将敏感元件输出的物理量转换成适于传输或测量的电信号。
测量电路(measuring circuit):将转换元件输出的电信号进行进一步的转换和处理,如放大、滤波、线性化、补偿等,以获得更好的品质特性,便于后续电路实现显示、记录、处理及控制等功能。
三、传感器的分类按工作原理分类:可分为电参数式 (电阻式、电感式和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等。
按被测量分类:可分为力、位移、速度、加速度传感器等。
按结构分类: 可分为结构型、物性型和复合型传感器。
按能量转换关系分类:可分为能量控制型和能量转换型传感器两大类。
四、传感器的作用光敏传感器—视觉 声敏传感器—听觉气敏传感器—嗅觉 化学传感器—味觉课题二、传感器的技术指标任务导入相关知识一、测量误差与仪表等级1、绝对误差绝对误差表示测量值与被测量真实值(真值)之间的差值,2、相对误差它是指测量仪表中相对仪表满量程的一种相对误差3、仪表的准确度仪表的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叫仪表的准确度。
二、传感器的技术指标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当传感器的输入信号是常量,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化极缓慢)时,其输出输入关系特性称为静态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传感器实现液位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目录内容摘要 (I)一、前言 (1)(一)概述 (1)(二)发展趋势 (1)二、液位控制系统分析 (2)(一)液位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2)(二)液位控制的实现方式 (2)1、简单的机械式控制方式 (2)2、复杂控制系统控制方式 (3)三、液位控制系统的设计 (3)(一)硬件设计 (3)(二)软件设计 (7)1、液位控制系统模型框图 (7)四、设计方案优缺点对比 (7)五、总结 (7)内容摘要传感器技术是现代测量和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从宇宙开发到海底探秘,从生产的过程控制到现代文明生活,几乎每一项技术都离不开传感器,因此,许多国家对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如日本导体和传感器) 之一。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中传统的检测和控制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液位作为化工等许多工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其测量和控制效果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因此液位控制成为过程控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液位控制是工业中常见的过程控制,它对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
该系统利用了常见的芯片,设计并实现了液位控制系统的智能性及显示功能。
电路组成简单,调试方便,性价比高,抗干扰性好等优点,能较好的实现水位监测与控制的功能。
能够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场所。
在本设计中较好的实现了水位监测与控制的功能。
液位控制系统是以液位为被控参数的系统,液位控制一般是指对某控制对象的液位进行控制调节,以达到所要求的液位进行调节,以达到所要求的控制精度。
本文将利用两种传感器实现液位控制系统,并研究其可行性及优缺点.关键词:传感器;传感器技术;液位控制系统;单片机;PID;矩阵键盘;直流电机;LCD;上位机一、前言传感器技术是现代测量和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从宇宙开发到海底探秘,从生产的过程控制到现代文明生活,几乎每一项技术都离不开传感器,因此,许多国家对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如日本导体和传感器) 之一。
(一)概述压力传感器是用于测量液体与气体的压强的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工作时将压力转换为电信号输出。
超声波是一种超出人类听觉极限的声波即其振动频率高于20 kHz的机械波。
超声波传感器在工作的时候就是将电压和超声波之间的互相转换,当超声波传感器发射超声波时,发射超声波的探头将电压转化的超声波发射出去,当接收超声波时,超声波接收探头将超声波转化的电压回送到单片机控制芯片。
二、液位控制系统分析随着微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型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为了使我们对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型控制系统有较深的了解。
利用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设计一个对供水箱水位进行监控的系统。
根据监控对象的特征,要求实时检测水箱的液位高度,并与开始预设定值做比较,由单片机控制固态继电器的开断进行液位的调整,最终达到液位的预设定值。
检测值若高于上限设定值时,要求报警,断开继电器,控制水泵停止上水;检测值若低于下限设定值,要求报警,开启继电器,控制水泵开始上水。
现场实时显示测量值,从而实现对水箱液位的监控。
(一)液位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压力传感器液位控制系统是以单片机芯片为核心,由键盘、数码显示、AD转换、传感器,电源和控制部分等组成。
工作过程如下:水箱(水塔)液位发生变化时,引起连接在水箱(水塔)底部的软管管内的空气气压变化,气压传感器在接收到软管内的空气气压信号后,即把变化量转化成电压信号;该信号经过运算放大电路放大后变成幅度为0~5 V标准信号,送入AD转换器,AD转换器把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量,由单片机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并进行设置液位高、低和限定值以及强制报警值。
该系统控制系统特点是直观地显示水位高度,可任意控制水位高度。
超声波传感器液位控制系统,是通过超声波传感器采集水位信息,然后送单片机处理。
若当前水位低于设定置,通过电机驱动水泵继续注水,电机采用算法控制。
水位信息显示于液晶屏,设定值可通过键盘设置。
此方案选择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通过键盘输入设定水位值。
超声波测距显示出水位数值,所测得的水位数值在LCD液晶屏上显示。
如果水位低于设定值,则控制中心驱动电机向水箱注水到设定值,如果水位低于2厘米,报警器报警。
图2 总体系统框图(二)液位控制的实现方式对于液位进行控制的方式有很多,而应用较多的主要有2种,一种是简单的机械式控制装置控制,一种是复杂的控制系统控制方式。
两种方式的实现如下:1、简单的机械式控制方式其常用形式有浮标式、电极式等,这种控制形式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存在问题是精度不高,不能进行数值显示,另外很容易引起误动作,且只能单独控制,与计算机进行通信较难实现。
2、复杂控制系统控制方式这种控制方式是通过安装在水泵出口管道上的压力传感器,把出口压力变成标准工业电信号的模拟信号,经过前置放大、多路切换、AD变换成数字信号传送到单片机,经单片机运算和给定参量的比较,进行PID运算,得出调节参量;经由DA变换给调压变频调速装置输入给定端,控制其输出电压变化,来调节电机转速,以达到控制水箱液位的目的。
PID控制是在连续生产过程控制中,将偏差的比例(Proportional)、积分(Integral)、微分(Derivative)通过线形组合构成控制量,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
对PID的常规应用中,三个参数一般是根据现场设备的使用情况或者设备的自身特征来进行确定,也有通过以往控制的经验来进行调试,这样可以通过调试来改变三个参数,以便改变控制器的性能,来获得更好的控制效果。
如果一个系统能够用比较精确的数学模型来进行描述,这样的系统就比较适合用PID算法来进行控制,并且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控制效果。
PID控制原理在模拟控制系统中,PID控制比较常见。
下面便是一种原理框图,简单地说明了PID控制的主要原理。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控制器和被控制的对象组成了整个系统。
图3 PID原理图最终形成的方案是压力传感器液位系统选择利用单片机为控制核心,不使用PID控制,设计一个对供水箱水位进行监控的系统。
根据监控对象的特征,要求实时检测水箱的液位高度,并与开始预设定值做比较,由单片机控制固态继电器的开断进行液位的调整,最终达到液位的预设定值。
检测值若高于上限设定值时,要求报警,断开继电器,控制水泵停止上水;检测值若低于下限设定值,要求报警,开启继电器,控制水泵开始上水。
现场实时显示测量值,从而实现对水箱液位的监控。
超声波传感器液位系统由单片机及超声波模块、直流电机、电机驱动模块、液晶显示屏、矩阵键盘等构成的液位控制系统。
其中超声波模块负责对水位的高度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水位信息传送到单片机进行处理,由单片机将之与设定值进行比较得到偏差,使用PID算法控制电机抽水。
如当前水位低于设定水位,则单片机控制直流电机抽水进入水箱。
水位信息实时显示在LCD12864液晶屏上,直至水位达到设定值为止。
设定值可以由矩阵键盘输入。
系统中设置了报警系统,如果水位低于2cm,报警系统启动,提醒设定水位,通过矩阵键盘输入水位信息,确定后,系统将自动注水入水箱,到达设定值则自动停止。
以达到能自动控制水位的要求。
测量到的水位亦能送到上位机显示以及上位机能输入设定水位。
三、液位控制系统的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过程控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众所周知,控制系统已被广泛使用,在其研究与发展上也已趋于完善,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控制的应用也起到了使工程流程正常运转。
(一)硬件设计液位控制系统的硬件主要包括由单片机、传感器、直流电机、键盘电路、数码显示电路、AD转换器、电机驱动电路和输出控制电路等。
(二)软件设计压力传感器液位控制系统的设计液位控制系统模型的软件设计框图如图所示。
图4 压力传感器液位控制程序框图超声波传感器液位控制系统程序设计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思路来进行设计和编写程序,程序主要由系统主程序和中断程序构成。
主程序完成单片机的初始化,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计算超声波发射点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液晶显示和蜂鸣器报警等。
系统程序设计的主要的功能是发射超声波、接受超声波、计算测量距离、数据计算、蜂鸣器报警和液晶显示。
图5 超声波液位控制程序流程图超声波测距流程图如下:图6 超声波测距流程四、设计方案优缺点对比压力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灵敏度高、稳定可靠、成本低、便于集成化的优点。
但是投入式静压液位传感器只有参考大气压才能进行准确测量,然而连接电缆中的通气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造成气管内壁冷凝,结露。
露水滴到电子器件和传感器上,会影响精度或者输出漂移。
同时,结露过快,变送器的使用寿命也会大大缩短。
此外压力传感器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造成测量不准确,并且安装不方便。
超声波传感器。
超声波具有振动频率高、波长短、绕射现象小而且方向性好还能够为反射线定向传播等优点,而且超声波传感器的能量消耗缓慢有利于测距。
在中、长距离测量时,超声波传感器的精度和方向性都要大大优于红外线传感器。
从安全性,成本、方向性等方面综合考虑,超声波传感器更适合设计要求。
根据对以上两种传感器性能的比较,考虑到灵敏度和经济实用性,可以看出超声波传感器方案是比较理想的。
五、总结本次课程设计是我所做的最综合的一个题目,基于单片机实现液位控制系统模型设计的关键在于硬件电路的正确构建,只有在电路准确的前提下再进行软件编程才能取得成功。
在做设计时,第一步是按照设计要求来确定该题目可能需要的元器件,再慢慢根据个电子元件的功能及题目的要求一一进行筛选,最终确定用那些元件。
第二步是设计方案并确定。
最开始我选择了几个方案,但经过方案的比较及论证后去掉不合理的,最终其中方案来设计。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刻的感到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巨大差距极其之间的联系。
平时理论知识学的很好,但是在课程设计中并不能得心应手,会遇到很多不会的操作,这就需要加强实践能力,一个同学的知识变成多个同学的知识,多个同学的知识变成一个同学的知识,这样才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另外,理论与实践也存着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