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姑娘》中美两国课堂的差异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灰姑娘》中美两国课堂的差异分析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灰姑娘》中美两国课堂案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美两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追求和不同的教育理念下课堂的巨大差异。

甄别这些差异,领悟其中的真谛,是教育追求的使命。

一、学习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其本质是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

中美两位教师讲授《灰姑娘》的课堂实录,美国老师不自觉地运用了建构主义理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很大提高。

而中国老师则主要采取灌输的方式,课堂教学极其低效。

下面通过建构主义的四条核心理念加以简要分析。

首先,知识依赖于个体以往的构建。

中美学生对灰姑娘的故事本身都很熟悉,他们都有了进一步构建新知识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之上,美国老师引导学生引申出很多新的情境与新的问题,不断挑战学生的思维;而中国老师则停留在对故事如同嚼蜡的所谓“分析”之中,没有给学生自主构建的机会,学生自然没有任何兴趣。

其次,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发生的。

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顺应就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影响而发生改变。

第三,学习是一个不断创造的有机过程,而不是简单积累的机械过程。

第四,有意义学习是通过反思和认知冲突的解决以及对早期低水平的理解加以否定得到的。

二、学生课堂参与
“参与”作为一种能力,可为学生形成日后走上社会所需要的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奠定基础,长期的正确“参与”,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态度和情感有极大帮助。

案例中,中美两国课堂学生都有和老师之间的问答互动。

但参与有着明显的差异。

美国课堂学生的参与态度是积极的,他们对老师的提问非常感兴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而中国课堂学生的参与态度消极,对老师的问题不感兴趣。

真正的课堂参与是学生全身心参与,他们在和老师的交互问答中,不断思考,层层深入。

三、教师的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从“独唱”变为“伴唱”,从传播知识信息变为帮助学生选择、追求、组织和管理信息,因此是引导学生而不是改造学生。

案例中,美国教师把一个看似简单而熟悉的童话故事通过12个问题作引导,抓住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教育的目标。

中国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学生消极应对的时候没有积极采取措施,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课前的预设完成教学任务。

不仅没有对自己的课堂设计、组织与引导进行反思,反而对学生进行了老生常谈的指责和训斥。

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

四、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美国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中国课堂少有平等的现象,
上课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生看来,教师是不可侵犯的权威,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说教者。

想起了《学记》中的一段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

”明确地告诫我们,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发挥。

五、教学的侧重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美国课堂通过故事背后的12个设问,巧妙地将教育融入课堂,引申出众多人生哲理。

而中国课堂更注重知识与技能层面的目标,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六、文本的地位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课堂教学所要完成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课堂建构的结果,教师在给学生提供素材和资源时,可以根据课程主题对文本或教材进行大胆整合,大量援引其他资源。

美国课堂就体现了这种新课程关于文本或教材的理念和课程观。

教师利用《灰姑娘》故事的某些情节,创设与学生认知、成长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

学生不仅读会了故事,更从中汲取了如何去生活,如何去爱的生命经验。

而中国课堂,教师逐字逐段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仅限于对文本的理解,无法超越文本,因此课堂很无趣。

课堂的价值更难以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作者单位陕西省潼关县教学研究室
编辑徐绒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