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数学化的利与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数学化的利与弊
摘要:经济学数学化已经成为当今主流经济学的显著特征,甚至有些人会认为“经济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本文回顾了经济学数学化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数学如何作为一种工具帮助经济学研究,同时从数学滥用角度说明数学的引入对经济学发展的不利影响。最后,文章说明应如何对待经济学中引入数学,并明确提出经济学的发展需要数学,但决不能去掉经济学这个学科。
关键词:经济学;经济学数学化;数学滥用
一.经济学数学化的发展历程
早在重农主义时期威廉·配第就尝试在经济学中使用数学,但当时主流的经济学表达方法还是以演绎与历史归纳等语言为主,数学的应用还停留在简单层面。一直到1838年古诺发表名著《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书中运用了大量数学方法分析经济问题,使用微积分计算函数关系,并用函数形式表达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这被称为经济学数学化的开端。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Jevons)、门格尔(C.Menger)和里昂·瓦尔拉斯(Leon Walras)三人发起的边际革命对经济学数学化起了关键作用,这一时期经济学家对自然科学所运用的推理演绎方法的推崇和效法,开辟了经济学运用数学化的全新路径,使经济学研究方式开始以“科学形式”表现出来。此后,现代数学的发展与经济研究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经济学数学化的积极作用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各种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的学科,在研究不同变量之间的联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经济学则是要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运用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实践的学科。其中,经济现象是各种经济变量之间错综关系的表现,在理清这些关系的过程中,数学可以发挥其学科优势。通过数学方法或者数学原理的运用,构建可行的经济理论模型,不仅可以简化复杂的经济分析,而且严密的逻辑推理避免了谬误和漏洞,充分保证了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另外,在经济学之中巧妙的运用数学方法,能够系统的、有效的处理经济学中各种数量关系,从而让经济学所涉及的对象更加清晰、明确;能够有效的转换经济学中的各种数量,得出严谨的经济原理或者规律,从而建立经济理论,这对于推动经济学发展有很大帮助。
三.过度经济学数学化的消极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学数学化的不断推进,现代主流经济学家对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的热衷以及对数学工具的过分依赖,甚至一些经济学论文过分专注于数学模型的严格和准确,忽视了经济学的思想、观点和见解,在经济学中出现了数学滥用的现象,这导致现在大多数论文注重实证分析而忽视了经济学研究中的理论分析,追求形式的“科学”而忽略经济学实质;在运用某个理论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地套用现成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学的推导,而没有考虑到经济现象所处的特定经济环境;甚至捏造数据、修改结果来进行分析以便得到满意的结论,这样的论文对于经济学的发展是毫无作用的。
四.结语
如何对待经济学数学化?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经济学与数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与经济学相比,数学仅仅是在寻找一些数字之间的某种规律,它并不关心是什么引起的这种关系。经济学的分析是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不同领域运用不同
深度的数学知识,既可避免只定性造成的抽象空洞,又可防止只定量造成的有数
字无灵魂。其次,我们要分清主次,经济学一定要被作为主体,数学只能作为经
济学众多研究手段中的一种为经济学服务,不能本末倒置,否则便会造成数学的
滥用。最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数学只能是为经济学理论提供严谨的论证,它本
身并不能产生出新的经济学理论。在研究经济学问题时,要深入挖掘经济学实质,必要时借用数学工具加以佐证,这才是经济学与数学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穆朗峰.论数学与经济学的关系[J].金融经济,2018(22):109-112.
[2]乔荣芳.浅谈经济学中引入数学的利与弊[J].现代商业,2018(14):190-191.
[3]赵鹏.对经济学数学化的认识与辩证分析[J].北方经贸,2017(12):33-34.
[4]陆蓉,邓鸣茂.经济学研究中“数学滥用”现象及反思[J].管理世界,2017(11):10-21.
[5]张晨阳.对经济学研究数学化与经济数学模型应用的反思[J].现代经济信
息,2015(24):380.
[6]严维石.经济学研究方法演变[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03):39-44.
[7]王玉霞,罗晰文.经济学数学化的发展综述——一个方法论视角[J].经济研究参
考,2013(60):32-38.
[8]石华军,楚尔鸣.当代经济学研究方法过度数学化的反思与纠偏[J].青海社会科
学,2013(05):34-39.
[9]崔殿超.经济学数学化的成败得失[J].国有经济评论,2013,5(01):20-34.
[10]梁建洪.经济学数学化的历史演进及其内在依据[J].江汉论坛,2012(1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