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平仄

五律平仄
五律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五律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9]。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10] 。

(2)五律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11]。

注“*”的字可平可仄,注“·”的必须入韵!

(一)五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

1、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例句:[唐]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别,入声。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例句:[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竹,入声。

[唐]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注:疾,入声。看,平仄两读。第七句是拗句(详见下文)。3、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句:[唐]王维《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注:石、歇,入声。

〔唐〕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五言律诗的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必须讲究平仄,这可以说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使用平仄的规则,一直影响到后来的词、曲。在五言律诗中,平仄只有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就是:仄仄平平仄a,仄仄仄平平 A。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平 B。 每句后的英文字母表示每种格式:a、A都是仄头(仄声开头),b、B都是平头(平声开头)。有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仄起式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 [唐] 杜甫 对月哪无酒,登楼况有江。听歌惊白发,笑舞拓秋窗。尊蚁添相续,沙鸥并一双。尽怜君醉倒,更觉片心降。 从军行 [唐]杨炯烽火照五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云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平起式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春日登楼怀归 [宋]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 一、三、五、七这四个出句开头两个字如果是平头,那么二、四、六、八四个对句开头两个字就必须是仄头;出句如果是仄头,对句就必须是平头。这叫做“对”。律诗共八句,出句和对句合称为一联。一共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平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平头;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仄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仄头。这叫做“粘”。五言排律是五言律诗的延长,五言律绝是五言律诗的减半,因此,五言排律或五言律绝都只要依照五言律诗的平仄,不违反“粘”“对”的规则就可以了。

古诗平仄规律

古诗平仄规律 要区别平仄,就要先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就是“不平就是仄”。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诗词曲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声调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在用于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读去声了。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三类。你只要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五言古诗

五言诗大全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州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5、《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9、《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0、《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1、《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2、《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3、《送上人》 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14、《秋夜寄邱员外》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15、《新嫁娘》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16、《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7、《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8、《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9、《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20、《送别》

律诗的平仄

【第四节律诗】 一、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八句的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平该仄,都必须逐字讲究。用字不合平仄格式,就不是律诗。这种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五言律诗只有四种平仄格式,七言律诗也只有四种平仄格式。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仄仄平平仄(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4)仄仄仄平平 (二)七言的平仄 和五言一样,七言也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七律的平仄 (1)仄起不入韵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十六唐) 仄仄平平平仄仄,剑外忽传收蓟北,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却看妻子愁何在,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漫卷诗书喜欲狂。ku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白日放歌须纵酒,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青春作伴好还乡。xi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即从巴峡穿巫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下襄阳向洛阳。yáng * “看”在这里作平声。 (2)平起不入韵式 野望杜甫(十三豪) 平平仄仄平平仄,西山白雪三城戍,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南浦清江万里桥。qi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海内风尘诸弟隔,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天涯涕泪一身遥。yáo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惟将迟暮供多病,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未有涓埃答圣朝。ch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跨马出郊时极目,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不堪人事日萧条。tiáo (3)仄起入韵式 书愤陆游(十四寒) 仄仄平平仄仄平,早岁那知世事艰?jiān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中原北望气如山。sh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楼船夜雪瓜州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铁马秋风大散关。guān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塞上长城空自许,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镜中衰鬓已先斑。b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师一表真名世,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千载谁堪伯仲间?jiān (4)平起入韵式 贫女秦韬玉(十六唐) 平平仄仄仄平平,蓬门未识绮罗香,xiāng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拟托良媒益自伤。shā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谁爱风流高格调,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共怜时世俭梳妆。zhu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敢将十指夸针巧,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不把双眉斗画长。ch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苦恨年年压金线,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他人作嫁衣裳。sháng 三、律诗平仄的变通 律诗的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细心的朋友也许不难发现,在前面所举的例子中,平仄关系都与要求不一致,难

对联平仄常识

对联平仄常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 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

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 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 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 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1、句脚平仄正格举例

经典的五言古诗汇总大全

经典的五言古诗汇总大全 经典的五言古诗篇一 感遇·其一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及注释】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赏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

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经典的五言古诗篇二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及注释】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诗词平仄格律及常见诗病(精校版)

诗歌平仄格律及常见诗病(精校版) 一、五绝平仄 1.五绝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 五绝仄起,首句入韵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哥舒歌》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3.五绝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听筝》李瑞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4.五绝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例:《闺人赠远》王涯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 流芳不待人二、五律平仄 1.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例:《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3.五律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例:《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可改为平平仄仄平 2.五律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例:《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4.五律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起名字的平仄规律

起名的平仄规律 起名本身也是一门艺术。在交际场合里,一个高雅而又响亮的名字很容易引人注目。因此,尽管名字本身只是一种符号,人们在命名时,还是煞费苦心地反复推敲,希望得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其结果,有的人心满意足,他有的人不得不终生遗憾。那么,命名是否有规律可循呢?能否找到一种或几种途径,使人们 在命名时,能避免漫无目标地乱撞呢?我们认为,命名是有规律可循的。许多人之所以得不到满意的命名,主要原因主就是违背了谈命名的规律。仅仅从消极的角度注意命名的规律,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寻找积极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名字是否响亮,是否悦耳顺口,起主要作用的声调,这一点往往为命名者所忽略。汉语是有声调的。近体诗和词曲所讲究的平仄,正是利用声调的错落不致,以求得音乐般的旋律。尽管只有几个字,声调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汉语共有四个声 调,即:阴平,d阳平,a上声,a去声,d 那么我国的姓氏从声调分,也可分四类: (1)阴平类。 如:丁薛温奚沙柯刁方金衣安包申周江宫高郭曾甘朱 (2)阳平类。 如:王石余于吴邢门柴胡徐袁常乔黄裴齐 (3)上声类。 如:董孔古史左武许贾巩郝吕米马纪阚柳鲁伍展海冷 (4)去声类。 如:陆邓万宋杜步孟夏毕贺廖慕尚付盖聂费贝叶 姓氏有声调的差异,它们对名的声调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要求。以下我们分单名和双名加以考察。 单名只有一个字。每个姓氏都有四种声调组合形式。 (1)阴平类 阴平类的姓氏有以下四种组合形式: A、阴-阴型。例如:飞江东朱熹方舟艾青沙金

B、阴-阳型。例如:丁玲丘弘甘宁安然周瑜渔 C、阴-上型。例如:包拯干宝辛勉秋瑾翁谷邹鲁 D、阴-去型。例如:岳曾震班固高旭庄肃郭亮上述四种类型的声音都比较和谐,说明阴平类的姓氏具有较强的组合能力。四种类型相比较,D 类阴一去型稍微逊色。这种类型适合使用编辑部响亮的字眼儿。倘若追求儒雅细腻的格调,一般不要使用阴一去型。 (2)阳平类。 阳平类的姓氏有以下四种组合形式: A、阳-阴型。例如:于谦苍毛享丕余熙田间 B、阳-阳型。例如:石雄岑吴良何群服虔亭 C、阳-上型。例如:文丑允黄侃程鼎卢勇蓝理 D、阳-去型。例如:愈佟岱侯翼毅袁镇雷度 上述四种类型中,A、C、D 三种是理想的组合,B 类阳一阳型就不那么顺口,缺乏一气呵成的整体感。人们在称呼时,常常不自觉地改变了姓氏的调值,听上去像是阴平。古代平声无阴阳之分,因而古人中此类型实际上同阴一阴型无别。阴平类的姓氏最好选用A、C、D 三型。 (3)上声类。 上声类的姓氏有以下四种组合形式: A、上-阴型。例如:古心左思冷曦武英马超耿光 B、上-阳型。例如:白洪管宁阚泽伍乔褚渊 C、上-上型。例如:孔武史谨柳永展喜董朴柏古 D、上-上型。例如:贾谊鲁肃吕布许慎海瑞固 上述四种类型中,A、B、D 三种是理想的组合,C 类上一上型不顺口,称呼时一般要使姓氏异化为阳平。这样,"柳永"听起来便成了"泳","柏古"听起来便成了"白古" 。与其认人改了姓氏,不如命名时避开上声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五言律诗大全100首_诗词

五言律诗大全100首_诗词 五言律诗大全100首_诗词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10、《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1、《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12、《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3、《暮秋山行》唐·岑参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14、《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5、《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6、《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7、《前出塞》唐·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18、《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9、《剑客》唐·贾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20、《长歌行》乐府诗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1、《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22、《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唐·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23、《马诗》唐·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24、《马诗》唐·李贺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25、《风》唐·李贺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26、《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27、《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8、《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9、《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30、《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31、《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32、《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33、《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34、《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35、《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6、《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

词牌平仄表

词牌格律平仄表 符号:○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词牌录 1.菩萨蛮 ⊙○⊙●○○▲,⊙○⊙●○○▲。⊙●⊙○△,⊙○○●△。 ⊙○○●▲,⊙●⊙○▲。⊙●●○△,⊙○⊙●△。 2.绮罗香 ●●○○,○○●●,⊙●●○○▲。⊙●○○,⊙●●○○▲。●⊙⊙,⊙●○○,●⊙●,⊙○○▲。●○○,●●○○,⊙○⊙●●○▲。 ○○○●●▲。○●○○⊙●,⊙○○▲。⊙●○○,⊙●●○○▲。●⊙⊙,⊙●○○,●⊙●,⊙○○▲。●○○,●●○○,●○○●▲。

3.千秋岁 ⊙○⊙▲,⊙●○○▲。⊙●●,○○▲。⊙○○●●,⊙●○○▲。○⊙●,⊙○⊙●○○▲。 ⊙●○○▲,⊙●○○▲。⊙●●,○○▲。⊙○○●●,⊙●○○▲。○⊙●,⊙○⊙●○○▲。 4.沁园春 ⊙●○○,●●○○,⊙●⊙△。●⊙○⊙●,⊙○⊙●,⊙○⊙●,⊙●○△。⊙●○○,⊙○⊙●,⊙●○○⊙●△。○○●,⊙○○●●,●●○△。 ○○●●○△,●⊙●○○⊙●△。●⊙○⊙●,⊙○⊙●,⊙○⊙●,⊙●○△。⊙●○○,⊙○⊙●,⊙●○○⊙●△。○○●,●○○●●,⊙●○△。 5.清平乐 ○○⊙▲,⊙●○○▲。⊙●⊙○○⊙▲,⊙●⊙○⊙▲。

⊙○⊙●○△,⊙○⊙●○△。⊙●⊙○⊙●,⊙○⊙●○△。 6. 青玉案 ⊙○⊙●○○▲,●⊙●○○▲。⊙●⊙○○●▲。●○○●,●○○▲。⊙●○○▲。 ⊙○⊙●○○▲,⊙●○○●○▲。⊙●⊙○○●▲。●○○●,●○○▲。⊙●○○▲。 7.高阳台(庆春泽) ⊙●○○,○○●●,⊙○⊙●○△。⊙●○○,⊙○⊙●○△。⊙○⊙●○○●,●○○、⊙●○△。●○△,⊙●○○,⊙●○△。 ○○●●○○●,●○○⊙●,⊙●○△。⊙●○○,⊙○⊙●○△。⊙○⊙●○○●, ●○○、⊙●○△。●○△,⊙●○○,⊙●○△。 8.鹊桥仙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排律的句数是不限的,但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五言律师每句五字,每首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和绝句都是由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四联中,第一联叫"起联"或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附带讲一下: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一首古体诗可以很长,例如《孔雀东南飞》有357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杜甫的《永怀》有100句。古体诗也可以很短,如傅云的《杂言》只有两句。 (二)押韵 押韵是格律诗的特征之一,不论是绝句和律诗都要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在一定位置句子的韵脚都要用韵母相同的字。所谓韵,一般指韵母或韵母中主要元音及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如东(d ōng)、公(gōng)、龙(lōng)红(hōng)电灯字的韵母都是ong,又都是平声,所以这些字

最全的古诗之五言绝句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劳劳亭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 王孙归不归。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栾家濑 唐王维 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洛中访袁拾遗 唐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北地春。 送朱大入秦 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相脱赠, 平生一片心。

平仄韵律

平仄韵律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不想太过受限于平仄的其实知道这些就够了,但如果像我一样的考据癖……你就只能把平水韵背下来了,因为古今很多字音真的是不同的。 接下来是韵律。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体式纷纭,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乐府诗、格律诗等。概而言之,可大致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写诗不讲究平仄,不要求对仗,押韵较自由,每首诗的句数、句式没有严格规定。唐代人将这样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比如教材中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行路难》、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陆游的《关山月》等。它包括: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体诗、楚辞体诗、乐府诗、歌行体诗等。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它在句数、句式、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符合规定的就是格律诗,反之则是古体诗。 近体诗句数的规定: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句子的字数有五言、六言、七言三种。每首诗句式整齐划一,略无参差。唐宋以来流行的体式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律诗固定为八句,两句为一联,第一、二句称首联,第三、四句称颔联,第五、六句称颈联,第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近体诗字声平仄的规定:平声,指古汉语四声中的平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仄声,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上声)、去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去声)和入声(如茶、北、日、月、鹿原为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消失,分别成为平、上、去三个声调的字,音韵学上称为“入派三声”)。近体诗严格要求按一定规则交替使用平声字或仄声字,因而诗歌的音律抑扬顿挫,富于音乐美。 它的平仄规则:一是以平仄相间的原理调配每句诗中各个字的声调。固定为四种基本句式:以五言诗为例 ①仄仄平平仄(按第二字和最后一字的平仄,此句称为仄起平收式) ②平平仄仄平(平起仄收式) ③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④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七言律诗也有四种基本句式,其规律是在五言律诗的句首加上与之平仄相反的两个字: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八种基本句式,也就是近体诗单句平仄的主要规则。各种类型的绝句和律诗格式都是由这些基本句式组成的。 二是以粘对循环的原理组接各首诗中的各个句子。所谓对,即是处于偶数位置上的诗句,其平仄格式必须与上一句相反。如第三句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句须是“平平仄仄平”;如第七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八句须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只有首句末字允许可押或不押韵,但按近体诗押韵规律,韵一般应该押平声韵,那么第一句和第二句末字的字声就同为平声。如首句押韵为“仄仄仄平平”,第二句则为“平平仄仄平”。首句不押韵为“仄仄平平仄”,第二句为“平平仄仄平”。 所谓粘,是指绝句第三句,律诗每一联的“出句”(第三、五、七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其上一句的第二字的平仄相同。如五绝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则其第三句应为“平平平仄仄”;如七律第四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则其第五句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粘和对,是近体诗组接各句的重要规则,不同类型的律诗或绝句,都是根据粘对规则由前述各种基本格式组合而成的。因而,只要能熟记近体诗单句平仄的八种基本句式,并掌握粘对规则,就可以根据首句的平仄而推演出全首的平仄。这样,也就基本上掌握了近体诗的平仄规

平仄字表教学内容

平仄字表

一、平仄 平仄,是格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格律诗的平仄规则,简单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句的平仄规定——交错。 在一句当中,构成句子的字(词)的平仄音是交替出现的。 1、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 2、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 3、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 4、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 以上是五言诗的平仄规则。如果是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句子前面加上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头。请看下面的对照: 1、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2、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4、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以上可以看出,句子的平仄规则一共有八种,其中五、七言各四种。只要记住五言四种,七言加两字就可以记住这八种基本格式了。 (二)联的平仄规定——相对。 每两句诗叫做“一联”,每联的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出句与对句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平仄相反,也叫相对(对立)。如: 出句:仄仄平平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首诗的第一句是平收的句式,那么这一联(首联)的对句就不是完全相对的了。例如: 出句:平平仄仄平 对句:仄仄仄平平——对句第三字与出句第三字就不是相对的,两句的第五字因为用韵,所以也是相同的。 出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句的第五字与出句第五字也不是相对的,两句的第七字因为用韵的关系,所以也是相同的。 这是由于诗的韵脚的要求造成的,只要记住这点细微的差别就可以了。(三)联与联之间的平仄规定——相粘。 律诗由四联八句组成,从第一到第四联,分别叫做首、颔、颈、尾联。绝句由两联四句组成,第一联和第二联分别叫做首联和尾联。联与联之间的平仄规定是:后一联出句的前两个字的平仄,与前一联对句的前两个字的平仄是相同的。(因为第一个字往往可平可仄,所以有的书中只说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同,其实意思是一样的)。例如: 五月天山雪,——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平[平]仄仄平。——首联对句第二字“花”,平声。 笛中闻折柳,——平[平]平仄仄,——颔联出句第二字“中”,平声。粘。 春色未曾看。——仄[仄]仄平平。——颔联对句第二字“色”,仄声。 晓战随金鼓,——仄[仄]平平仄,——颈联出句第二字“战”,仄声。粘。 宵眠抱玉鞍。——平[平]仄仄平。——颈联对句第二字“眠”,平声。 愿将腰下剑,——平[平]平仄仄,——尾联出句第二字“将”,平声。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