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务价值理论
第三章 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与评价方法

(二)传统价值观的对环境发展的负面影响 在生产上,因为环境资源无价,人们的一贯目标 是以最少的劳动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 经济人就最大限度地开采使用,而不珍惜和保护 它,因而环境资源的消耗得不到合理补偿,恢复、 更新、增殖的途径受阻 。 在消费上,因为环境资源无价,人们便不知或不 肯节约,造成环境资源极大的浪费;
环境的价值评估的困难
环境及其产品或服务往往不存在市场;
没有市场价格或市场价格很低;
没有市场价格的东西能否进行市场评价?
效用价值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效用本身难以确定。决定价值的尺度是效用, 而效用本身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无法从数量上精确地加 以计量,效用价值论后来分为效用基数论和效用序数论证 明了这一点。 其二:效用论的价值观无法解决长远或代际资源利用 问题。效用论用对当代人的使用价值大小来衡量资源和环 境的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把当代人的价值以无限延 伸到以后世代。这在伦理上,不可行、不公平;在经济价 值核算上,对于现时没有或只有很小效用的资源(如珍稀 物种等)的价值和价格问题,经常由于人类的短视或对未 来社会发展的难以预期而估价太低。
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考察环境的价值, 关键在于环境是否凝结着人类的劳动。
一种观点认为,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环境,是自 然界赋予的天然物,不是人类创造的劳动产品, 没有凝结人类劳动,因而它没有价值。 一种观点则认为,当今社会,已不是马克思所 处的时代,人类为了保持自然资源消耗与经济 发展需求增长相均衡,投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环境资源已不是纯天然的自然资源,它有人类 劳动的参与,打上了人类劳动的烙印,因而具 有价值。
指标体系及价值评价方法, Costanza等,1997年
第三章资金时间价值理论

F P(1 i)n P(F / P,i, n)
(二)基本公式
1. 一次支付类型 又称整付,也就是在i > 0的情况下一次投资一次回收。 (1)复利终值公式(一次支付终值公式、整付本利和公式,已知P 求F)
F P(1 i)n P(F / P,i, n)
(2)复利现值公式(一次支付现值公式,已知P求F )
(CI-CO)。
2. 确定现金流量应注意的问题
(1)现金流量必须要发生实际的资金所有权关系的 变动(如应收或应付账款就不是现金流量)
(2)每一笔现金流出和流入都必须对应相应的时点 (3)同一笔现金流量针对不同的参照系会有不同的
结果(如税收,从企业角度是现金流出;从国家角 度都不是)
3. 现金流量图——表示现金流量的工具之一
※ 本章难点
(1)等值的概念和计算 (2)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第一节 现金流量及现金流量图
一、现金流量 1. 涵义 对生产经营中的交换活动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物质形态:经济主体 通过交换获得 工具、设备、材料、能 源、动力 提供 产品或劳务 货币形态:经济主体 投入资金、花费成本
获得销售(营业)收入 对一个特定的经济系统而言,投入的资金、花费的成本、
资金时间价值的重要意义 1.资金价值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变化有一定的
规律性。 2.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可以促使合理有效地利用建设资金,提高
投资的经济效益。 3.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可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4.考虑资金时间价值,有利于国际贸易,为国争利。在国际贸易中,
各国都讲求资金的时间价值。
当 i j 时,
P
A1
1
1
j n
i j 1 i
财务管理第三章货币时间价值

0 1 2 3 4 5 A A A 假设1~m期有收支
【例题】有一项年金,前3年无流入,后5年每 年年初流入500万元,假设年利率为10%,其 现值为多少万元。
本题总的期限为8年,由于后5年每年初有流量,即 在第4~8年的每年初也就是第3~7年的每年末有流 量,从图中可以看出与普通年金相比,少了第1年 末和第2年末的两期A,所以递延期为2,因此现值 =500×(P/A,10%,5)×(P/F,10%,2) =500×3.791×0.826=1565.68(万元)。
(二)计息期数n的计算(与利率计算一致)
第二节 利率决定因素
一
利率报价与调整 利率构成 利率的期限结构
二
二
一、利率报价与调整
1.名义利率与有效年利率
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利率, (报价利率) 也叫报价利率。
期间利率 期间利率是指借款人每期支付的利息与借款 额的比。它可以是年利率,也可以是六个月、 每季度、每月或每日等。
【例题】某人拟购房,开发商提出两种方案 ,一是5年后一次性付120万元,另一方案是 从现在起每年年末付20万元,连续5年,若目 前的银行存款利率是7%,应如何付款?
方案1终值: F1=120万元 方案2的终值: F2=20×(F/A,7%,5)=115.014(万元) 由于方案二的终值小于方案一,应选择的付款 方案为方案二。
【例题】某人拟购房,开发商提出两种方案, 一是现在一次性付80万元,另一方案是从现在 起每年年初付20万元,连续支付5年,若目前的 银行贷款利率是7%,应如何付款?
方案1现值: P1=80万元 方案2的现值: P2=20×(P/A,7%,5)×(1+7%)=87.744(万元) 或P2=20+20×(P/A,7%,4)=87.744(万元) 应选择现在一次性付80万元。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本章将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从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在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剖析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依据。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
资本家有一定量的货币才能去购买,进入生产过程。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式—用货币采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货币是资本家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
(一)从流通形式看,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货币的货币是不同的:1、商品流通形式:W—G—W’。
目的在于获得其它消费品。
2、资本流通形式:G—W—G’。
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货币。
(二)商品流通形式与资本流通形式的区别:1、形式不同:顺序—先卖后买与先买后卖、起点和终点—商品到商品与货币到货币、媒介不同—货币与商品。
W—G—W’;G—W—G’。
2、内容不同:商品流通是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流通的主体是不同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流通的主体是价值。
3、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形式是为了使用价值,是为买而卖;资本流通形式是为了得到更多的价值G’=G+△G作用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三)资本运动的总公式及矛盾1、资本运动的总公式:G—W—G’,适用于一切形式的资本,它概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各种形态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2、资本运动的总公式矛盾: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值,带来了剩余价值,但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资本不可能在流通领域中增殖的;W也不可能在流通过程中使价值增值。
3、价值增殖—剩余价值是从何处产生的(1)剩余价值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产生。
剩余价值的总量可以在资本家之间分配,但绝不可能通过贱买贵买而使价值增殖。
(2)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劳动创造并在流通领域中得以实现。
第三章 资金的时间价值理论0

5
工程经济学
第三章 资金的时间价值理论
二、现金流量图的画法
①水平轴,轴上时间单位[t-1,t](t=1,2,…,n)表示一期 (可以是年、半年、季度等),将一期表示的时间注在图右 端的括号内, 且该时间一般要与计息期相对应(图3-1)。 时点t称为第t期期末,同时也是下一期期初。 ②时点t处的现金流入记为CIt(Cash Income),用“↑”表 示。 时点t处的现金流出记为COt(Cash Output),用“↓” 表示。CIt - COt=NCFt(Net Cash Flow)称为t点处的净现金 CIt 流量。
– In=P · n · i
复利
– 利滚利 – 商业银行贷款
– Fn=P ·(1+ i)n
2008-4-9
11
工程经济学
第三章 资金的时间价值理论
第三节、资金等值换算公式
资金等值计算的意义 项目的实施,企业的运营,都需 要时间 在项目寿命周期内,会有多次的 资金流入和流出 资金等值计算的目的 – 项目优劣比较 – 项目收益分析 – 投资决策参考
(1 + 10%) 4 − 1 (1 + 10%) 6 − 1 8 7 (1 + 10% ) + 30(1 + 10% ) + 60 × (1 + 10% ) = −40 × 10% 10% = −40 × 4.641× 2.144 + 30 ×1.949 + 60 × 7.716 ×1.1 = 169.74
0
1
2
n
P=? (1 + i ) n − 1 等额分付现值公式: P = A n
i (1 + i )
社区工作课件 第三章 社区工作的价值观、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

而建立社区内的互助网络是社区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文化 教育和社会活动, 促进居民对他人的正面态度, 提高对他人和 社区环境的关心, 从而使居民获得更大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8
制度取向基本上视个人的生活处境而并非个人本身所能控制, 个
人、家庭、社区所面临的问题是社会不平等制度的产物, 或是社
会变迁中的某些负面因素的后果; 同时认为获得一些基本的生活
品(食物、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参与等) 是每个有需要公民的
基本权利, 需要国家或社会通过再分配途径加以保证。
6
二、社区工作的专业价值特征
11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12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
唐忠新 (1)社区需要本位原则; (2)大众参与原则; (3)党和政府主导原则; (4)协调有序发展的原则; (5)广泛合作原则
第三章 社区工作的价值观、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区工作的价值观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社区工作的若干理论学说 第四节 影响社区工作的现代社会思潮
第一节 社区工作的价值观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 价值观指主体(个体、群体、社会)看待客体(认识或实践对象)及
评价其重要性或社会意义所依据的观念系统。其分为基本价值和实 务价值。 基本价值:在既有的社会价值体系中选择出的与社会工作事业密切 相关的重要社会价值,居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体系的最高层次。 实务价值:工作实践过程中根据基本价值而衍生的具体价值观念, 居于中间层次。
国际服务贸易第三章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国际市场价格是服务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
供求关系直接影响服务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
其他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因素 • 垄断 • 竞争 • 经济周期 • 政府政策
第三节 配第—克拉克定理及其在服务贸易中的运用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英国经济家C·克拉克于1940年发 表了《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书中 搜集和整理了20多个国家的各部门劳 动力投入和总产出的时间数据,进行 了卓有成效的统计和研究,提出了劳 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的结构变化理 论。 克拉克发现:一个国家内从事三个 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会随着国民经济 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变动, 农业劳动力急剧下降,从事制造业的 劳动力比重与经济增长同步,但通常 在接近40%时便稳定下来,而服务业 的劳动力比例则不断增长。
第四节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模型
Theoretical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完全适用性
▪ 原理适用(合理内核) ▪ 实证研究结论吻合
二、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性
▪ 前提不适用 ▪ 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同 ▪ 服务贸易有自己的特点不适用
生产过程的分散化
图1 总成本和产出
图2-2b就反映这一情况:假定 生产分散化改变了固定成本 和变动成本之间的比例,而 且在生产区1984年,迪尔多夫率先成功地利用传统的2x2x2赫 克谢尔——俄林模型探讨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迪尔多夫的模型为一种商品和一种服务。他认为,可从 商品和服务贸易的互补性、服务要素贸易、不可移动要素 的贸易等三方面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进行剖析。
goods
国际服务贸易-陈宪

WTO 的分类
WTO秘书处将服务业经济活动分成了以下 12个行业,155个子行业:
1)商业服务
2) 3) 4) 5) 6)
金融服务 通信服务 8) 健康服务 建筑和工程服务 9)旅游和旅行服务 销售服务 10) 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 教育服务 11) 运输服务 环境服务 12) 其他服务
7) 下一张
各国的服务进出口活 动构成国际服务贸易。
(二)《美国和加拿大自由贸易协定》
服务贸易是指由其他缔约方的一个人或代表 其他缔约方的一个人,在其境内或进入一缔 约方提供所指定的一项服务。
(三)GATS中“服务贸易” 定 义 从一缔约方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境内提供
服务;
在一缔约方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的服务消 费者提供服务; 一缔约方在其他缔约方境内通过提供服务的 实体性介入而提供服务; 一缔约方的自然人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提 供服务。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 主要特点(与商品贸易相比较)
贸易标的一般具有无形性 服务贸易的标的是服务; 交易过程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国际性 大多数国际服务贸易的交易过程是与服 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分不开的,而且往往 是同步进行的;
贸易主体地位的多重性 服务的卖方往往就是服务生产者,并作为 服务消费过程中的物质要素直接加入服务的消 费过程;服务的买方则往往就是服务的消费者, 并作为服务生产者的劳动对象直接参与服务产 品的生产过程。
服务贸易市场具有高度垄断性 由于国际服务贸易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的发展严重不平衡,加上服务市场的开放 涉及到一些直接关系到输入国主权、安全和 伦理道德等极其敏感的领域和问题,因此, 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的垄断性很强。
贸易保护方式更具刚性和隐蔽性 由于服务贸易标的的特点,各国政府对本 国服务业的保护常常无法采取关税壁垒的形 式,而只能采取限制市场准入或者准入后不 给予国民待遇等非关税壁垒的形式,这种形 式常以国内立法的形式加以施行,因而使得 国际服务贸易受到的限制和障碍往往更具刚 性和隐蔽性。
《国际服务贸易》第三章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第五节 服务外包理论
一、外包的概念
外包(Outsourcing)是指企业动态地配置自身 和其他企业的功能和服务,并利用企业外部的 资源为企业内部的生产和经营服务。 在讲究专 业分工的二十世纪末,企业为维持组织竞争核 心能力,摆脱组织人力不足的困境,将组织的 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的专业公司,以降低营 运成本,提高品质,集中人力资源,提高顾客 满意度。外包业是新近兴起的一个行业,它给 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第三节 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下 的服务贸易理论
一、生产区段和服务链理论
背景:科技进步便服务生产成本趋于下降,服 务价格变得越来越低廉,这一变化导致了服务 生产的分散化、迂回性。将生产过程分散在不 同地点,增加了生产方式的组合,从而导致对 服务链更为强烈的需求。由此,国际服务链得 到了更为频繁和大量的使用而成为生产过程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凯茨考斯基:寡头垄断模型
与马库森观点相反,基氏运用寡头垄断模
型,解释了取消国内服务贸易管制的国际
影响。 认为取消国内管制可以促进厂商为获取规 模经济效益而进行国际竞争,因此政府最 好的政策是创造自由的国内市场。
四、垄断竞争模型
马库森借助于垄断竞争理论,对熟练劳动力的服 务贸易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结论是:即使单纯发挥要素禀赋的作用也能从贸 易中获利;由于多种熟练劳动投入能够提高该部 门的最终产出,小国比大国获利更多;由于一些 专业化受到限制,仅有货物贸易并不能实现生产 的帕累托最优,而引入服务贸易可以导致最大程 度的专业化和帕累托最优;即使存在垄断的力量, 关税也不能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而且可能因削 弱全球的专业化潜力而使福利水平降低。
2.要素密集度不同的服务类型也具有不同 的比较优势
财务管理核心考点精讲 第三章 财务基础理论

甲公司付款终值=10×(F/A,15%,10)=203.04(亿美元) 乙公司付款终值=40×(F/P,15%,10)+60×(F/P,15%,2)
=241.174(亿美元) 甲公司付款终值小于乙公司,因此,A 公司应接受乙公司的投标。 【提示】实际工作中,对上述问题的决策多采用比较现值的方式进行。
6.2469
【例题 2-计算题】小王是位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自 2005 年 12 月底开始,他每年年
末都要向一位失学儿童捐款。小王向这位失学儿童每年捐款 1 000 元,帮助这位失学儿童从
小学一年级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假设每年定期存款利率都是 2%,则小王 9 年的捐款在 2013 年年底相当于多少钱?
(五)其他年金
1.预付年金
(1)预付年金终值的计算
方法 1:利用同期普通年金的公式乘以(1+i) 方法 2:利用期数、系数调整 FV=A(F/A,i,n+1)-A
=A[(F/A,i,n+1)-1]
【提示】预付年金终值系数与普通年金终值系数的关系:期数加 1,系数减 1。
【例题 6-计算题】为给儿子上大学准备资金,王先生连续 6 年于每年年初存入银行 3 000 元。若银行存款利率为 5%,则王先生在第 6 年年末能一次取出本利和多少钱?
②偿债基金系数和普通年金终值系数的互为倒数; ③年资本回收额与普通年金现值互为逆运算; ④资本回收系数与普通年金现值系数互为倒数。
【例题 5-单选题】在下列各项货币时间价值系数中,与资本回收系数互为倒数关系的 是( )。
A.(P/F,i,n) B.(P/A,i,n) C.(F/P,i,n) D.(F/A,i,n) 【答案】B 【解析】普通年金现值系数与资本回收系数互为倒数关系。
2023年注册会计师《财务管理》 第三章 价值评估基础

【考点1】利率(一)利率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主要内容纯粹利率即没有通货膨胀、无风险情况下资金市场平均利率,没有通货膨胀的短期政府债券利率视为纯粹利率通货膨胀溢价即证券存续期间预期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名义无风险利率=纯粹利率+通货膨胀溢价违约风险溢价即债券因存在发行者到期时不能按约定足额支付本金或利息的风险而给予债权人的补偿流动性风险溢价即债券因在短期内不能以合理价格变现的风险而给予债权人的补偿期限风险溢价即债券因面临存续期内市场利率上升导致债券价格下跌的风险而给予债权人的补偿(二)利率的期限结构类型利率与期限关系收益率曲线上斜下斜水平峰型无偏预期理论长期即期利率是短期预期利率的无偏估计【老贾点拨】长期即期利率=短期预期利率的几何平均数市场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上升市场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下降市场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保持稳定上斜曲线与下斜曲线组合流动性溢价理论期限越长,利率变动可能性越大,风险越高。
长期即期利率是短期预期利率的平均值加上流动性风险溢价市场预期未来短期利率可能上升、不变或下降市场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下降市场预期未来短期利率将下降上斜曲线与下斜曲线组合市场分割理论不同期限的即期利率水平完全由各个期限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短期债券市场的均衡利率低于长期债券市场的均衡利率短期债券市场的均衡利率高于长期债券市场的均衡利率各个期限市场均衡利率水平持平中期债券市场均衡利率水平最高【考点2】货币时间价值(一)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项目计算公式复利终值F=P×(1+i)n=P×(F/P,i,n)复利现值P=F×(1+i)-n=F×(P/F,i,n)普通年金终值F=A×[(1+i)n-1]/i=A×(F/A,i,n)偿债基金A=F/(F/A,i,n)普通年金现值P=A×[1-(1+i)-n]/i=A×(P/A,i,n)投资回收额A=P/(P/A,i,n)永续年金现值P=A/i【老贾点拨】如果预付年金时,则:P=A+A/i预付年金现值P=普通年金的现值×(1+i)=A× [(P/A,n-1)+1]预付年金终值P=普通年金的终值×(1+i)=A× [(F/A,n+1)-1]递延年金的现值P=A×(P/A,i,n)×(P/F,i,m)=A×[(P/A,i,m+n)-(P/A,i,m )] m:递延期 n:发生等额款项的期数【老贾点拨】注意反向计算年金A的考核。
第三章 服务价值理论

第三章服务价值理论第一节商品与服务—经济学思维“两分法”一、经济学思维“两分法”及成因二、“两分法”与现实的冲突一、经济学思维“两分法”及成因(一)“两分法”经济学把人类劳动的成果分为商品与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商品与服务的“两分法”。
(二)“两分法”的成因1.历史成因:古典经济学产生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此时服务作为产业或市场交换意义上的服务在经济中比重甚小。
2.商品服务的感性差异3.理论研究中歧视服务: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分导致服务或被排斥在古典价值论逻辑之外或作为“异物”附着于商品价值运动的逻辑体系。
(1)财富观的演变①重商主义的观点✓金银货币才是真正的财富✓对外贸易是增进一国财富的唯一源泉✓在对外贸易中,国家应当少买多卖②重农主义的观点(以魁奈为代表)✓农产品才是真正的财富✓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增进一国财富的唯一源泉✓与农业产业分离的工商业活动都不创造财富③亚当·斯密的观点✓一切的生产过程都创在价值⏹人类的活动过程可以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生产性劳动才是创造价值(财富)的过程⏹生产性劳动的结果(产出)即物质资料是财富的实体内容④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充分坚持了财富的实物观点,认为人类的活动过程分作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而且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
物成为商品所需具备的条件:◆具有使用价值◆具有价值◆用于交换(2)古典理论对服务的认识总结:①纯粹的服务,又叫消费服务或非物质性服务,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②财富是使用价值的积累,而使用价值必须有它的物质承担着;纯粹的服务劳动不能提供一个实物形态的外界对象,只能提供运动形态的有用劳动效果,这样,在马克思的价值范畴内,纯粹的服务也不创造价值。
二、“两分法”与现实的冲突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服务劳动因其不能创造出有型的产品被看作是非生产性劳动,是一种不创造价值(使用价值、效用)的劳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a.创立了唯物史观;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列宁: 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毛泽东: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其中:①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②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②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经原著作选读教案

马克思主义经原著作选读教案第一章:《共产党宣言》概览1.1 教学目标1. 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背景及历史意义;2. 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与核心思想;3. 分析《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2 教学内容1.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背景及历史意义;2.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与核心思想;3. 《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3 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背景、基本内容与核心思想;2. 案例分析:分析《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社会的启示;3.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共产党宣言》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资本论》第一卷——剩余价值理论2.1 教学目标1. 理解剩余价值的概念及其理论体系;2. 掌握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及规律;3. 分析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经济体制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1. 剩余价值的定义及其理论体系;2. 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及规律;3.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经济体制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剩余价值的概念、源泉及规律;2. 案例分析:分析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经济体制中的应用;3.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3.1 教学目标1. 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2. 掌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与外延;3. 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3.2 教学内容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2.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与外延;3.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3.3 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2. 案例分析: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指导作用;3.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第三章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

前页
后页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
(二)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17 世纪中叶以来,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就对 剩余价值如何产生的问题进行过一定程度的研究。但他 们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只从利润、地租等特殊形式 上来考察剩余价值,既没有考察剩余价值本身,也没有 考察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一、唯物史观的发现
《神圣家族》在唯物史观的形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神圣家族》对布鲁诺· 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 意识哲学和唯心史观进行的全面的批判,从根本上摧毁了 他们的理论基础,并把他们保守、反动的政治面目充分揭 露出来,从而给青年黑格尔派以致命的打击,清除了他们 对工人阶级的恶劣影响,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世界观理 论扫清了道路。《神圣家族》提出了确立唯物史观理论体 系的重要原则问题,如关于科学的人的本质思想的初步确 立、关于历史发展是现实的人的实际生活过程的思想、关 于如何看待和评价历史伟大人物的思想等等,为马克思恩 格斯创立新世界观理论做了直接准备。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
2、对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实现了对劳动价值论 的科学革命,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 理论前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 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批判蒲鲁东、达里蒙、格雷、 布雷等人错误的价值观念而创立起来的。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一、唯物史观的发现
《提纲》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 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 《提纲》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就为唯物史观乃至崭 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 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服务价值理论第一节商品与服务—经济学思维“两分法”一、经济学思维“两分法”及成因二、“两分法”与现实的冲突一、经济学思维“两分法”及成因(一)“两分法”经济学把人类劳动的成果分为商品与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商品与服务的“两分法”。
(二)“两分法”的成因1.历史成因:古典经济学产生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此时服务作为产业或市场交换意义上的服务在经济中比重甚小。
2.商品服务的感性差异3.理论研究中歧视服务: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分导致服务或被排斥在古典价值论逻辑之外或作为“异物”附着于商品价值运动的逻辑体系。
(1)财富观的演变①重商主义的观点✓金银货币才是真正的财富✓对外贸易是增进一国财富的唯一源泉✓在对外贸易中,国家应当少买多卖②重农主义的观点(以魁奈为代表)✓农产品才是真正的财富✓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增进一国财富的唯一源泉✓与农业产业分离的工商业活动都不创造财富③亚当·斯密的观点✓一切的生产过程都创在价值⏹人类的活动过程可以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生产性劳动才是创造价值(财富)的过程⏹生产性劳动的结果(产出)即物质资料是财富的实体内容④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充分坚持了财富的实物观点,认为人类的活动过程分作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而且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
物成为商品所需具备的条件:◆具有使用价值◆具有价值◆用于交换(2)古典理论对服务的认识总结:①纯粹的服务,又叫消费服务或非物质性服务,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②财富是使用价值的积累,而使用价值必须有它的物质承担着;纯粹的服务劳动不能提供一个实物形态的外界对象,只能提供运动形态的有用劳动效果,这样,在马克思的价值范畴内,纯粹的服务也不创造价值。
二、“两分法”与现实的冲突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服务劳动因其不能创造出有型的产品被看作是非生产性劳动,是一种不创造价值(使用价值、效用)的劳动。
按这种看法,在当代社会,会产生一系列难以解释的问题:⏹第一,如果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那么发达经济体为什么还要把70%左右的资源投入到“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二,如果服务业劳动者不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那么,他们只能靠瓜分工农业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为生,这不是会推论出他们是靠别人创造的价值为生的社会“寄生虫”吗,在现实中,他们取得社会分配的权利又从哪里来?⏹第三,一般认为,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因此,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越来越普遍地支出比重越来越高的货币购买服务。
如果这种消费对象没有价值,那不就等于说消费者以有价值的东西,交换无价值的东西已成为市场经济中的普遍现象了吗,这不就违反等价交换原则了吗?⏹第四,既然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创造财富,那么脱离它,物质生产部门还能够进行正常的价值创造吗?⏹第五,如果服务有价值,那么难道它也是工农业创造的吗?如果用劳动提供了服务的服务业不创造服务的价值,没有提供服务劳动的工农业反而创造了服务的价值,应该如何认识这种“劳动价值论”?⏹第六,如果并不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劳动才创造价值,对传统劳动价值论应作何新界定和新解释才能够适应形势,其“边界”应划到哪里,新的界定会不会背离劳动价值论?三、消除“两分法”的理论尝试⏹(一)理论探索的方法。
(修正型与创新型)⏹(二)古典架构的修正:⏹(三)对服务概念的修正—从价值论角度(一)理论探索的方法。
(修正型与创新型)⏹由于在理论思维中破除“两分法”观念的实质,是消除对服务的歧视,即在价值概念上视服务与商品等同,因此,经济学家有两种可能的逻辑选择:一是在不改变古典价值规范及其相应的逻辑系统的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性的修正和努力,将服务纳入古典价值范畴;二是扬弃古典价值规范,用新型的价值概念来统一商品与服务。
因后者在理论上显得十分艰难而被学者忽视,这里主要介绍研究经济学者在前一种选择上的努力。
(二)古典架构的修正:❑对古典经济思想框架作些修正,使之能包容服务概念,需要明确几个同服务概念发生联系的古典命题:❑第一,价值只能够形成于生产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价值只能够形成于生产过程之中的劳动过程;❑第二,人类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支出的劳动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第三,只有物质产品的生产才是实在价值物品的生产。
❑服务之所以在古典经济思想中被排除在价值概念之外,原因在于上述几个命题,因此,要把服务概念纳入古典经济学逻辑,必然要对以上思想命题作技术性修正。
1.直接修正“劳动”概念[“社会劳动”和具体生产过程的“劳动”]或拓展“生产过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外延。
2,重新界定“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
当代很多学者也是围绕着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标准,试图将服务归人生产性劳动。
主要的观点有:❑(1)坚持物质与精神相对立的标准,认为只有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不赞成将物质资料的感性形态拓展到无形产品。
(没有包括精神产品的生产,没有消除商品与服务的价值概念分离)❑(2)根据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的经典定义,引申马克思“只有生产资本的雇佣劳动才是生产劳动”的观点,派生出形成(创造)价值的劳动即是生产性劳动的论点,否定以往争论的前提,即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
按照这个观点,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和服务部门的劳动,只要能为资本带来利润,就可以视为生产性的。
(观点站不住脚)❑(3)用经济部门的经验分类来划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跟第一、第二产业一样,也将服务纳入生产性劳动的范畴。
(实际上取消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分)3.重新界定“物质产品”的概念。
传统观念认为,物质产品等同于实物产品或(可视的)有形产品,而现代学者则明确指出,物质产品并非只是实物产品或有形产品,它还包括非实物形态的无形产品。
因为,根据现代科学的观点,物质的存在形态并非只有感性的实体形态,也有非感性的实体形态(三)从价值论角度修正服务概念:⏹ 1.承认服务流量具有自主交易性质,修正服务流量是非交易对象,或只从属于商品交易的传统观念。
⏹ 2.承认服务具有使用价值或客观效用价值,修正传统上只用交换价值直接解释服务的方法。
⏹ 3.承认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服务和政府服务的基本分类,修正所有服务都只同收入交换而不同资本交换的观点。
⏹理论探索的局限性:服务能否符合标准价值物品定义存在争议;服务难以纳入传统价值体系第二节服务效用价值理论一、效用价值论的概念二、服务的效用价值理论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一、效用价值论的概念效用价值论是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
又叫“主观价值论”。
1、什么是效用?效用是商品或服务所具有的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消费者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它表示商品或服务与消费者的快乐或痛苦之间的关系。
效用实际上就是商品的有用性。
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1)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的总和(或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的变化量。
二、服务的效用价值理论⏹基本观点:⏹1.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只有从创造效用的角度。
才能把服务的劳动成果列入社会财富之内,才能把服务经济归入国民经济的大系统之中。
⏹2.服务的效用价值论认为:服务的生产活动与商品的生产活动一样,都可以为人类创造财富,带来福利和效用。
如果服务能用价格表示出来在市场上出售,便产生了价值。
创造服务的过程与创造货物商品的过程一样都是创造财富的过程。
⏹3.服务产生的总效用与其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确定的。
总效用可以看作是市场价值与有效的外部经济的组合,亦即已支付和未支付的效用。
⏹4.决定服务的市场价值有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在服务中的构成相对的不同,导致服务的要素密集度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要素密集度的服务,不同要素密集度的服务其市场价值是不同的。
⏹5.服务的生产一般是个性化的生产,很少有服务生产可以标准化。
⏹6.服务产生的效用不易衡量,服务的质量存在差异,大多数服务是非耐用性服务,有少数服务具有耐用性。
⏹7.服务公共产品虽然没有或有很少的市场价值,但它却创造了直接的效用与“外部性”效用,“外部性”效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效用。
⏹8.服务的效用价值由要素价值和功能效用(价值)组成。
要素有有形与无形之分,有形要素可以精确确定,无形要素(如人力资本)不容易精确确定,但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功能效用有中间性的(如教育服务、科技服务的功能效用)与最终性的(如娱乐、人寿保险服务的功能效用)之分。
服务的功能从本质上看与其它产品是互补的。
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价值的衡量标准不同。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量有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是人对商品满足欲望程度的感觉和评价。
由于主观评价常因主题不同而迥异,必然使价值的衡量缺乏统一的标准。
第二:对价值来源认识上的不同。
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源泉是唯一的,即人类的劳动,而且是活劳动。
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由于商品效用与人的欲望之间的满足关系而引起的感觉和评价,即价值来源于主观评价。
第三;对价值实质认识的差异。
马克思认为价值在实质上是抽象劳动的凝结,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就是商品带来的满足程度,与生产者的劳动、社会关系毫无联系,只是效用的主观体现。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联系⏹二者都承认使用价值对价值有重要作用第三节服务的劳动价值论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问题劳动价值论是论证商品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理论。
它由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始创,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加以发展,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观点,科学地全面给予完成,成为最具影响力和科学性的价值理论。
(一)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1、价值。
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是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
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
价值是相对商品而言的。
2.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
3.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是指某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互相交换时的量的比例关系。
4.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前提,价值是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的保证。
人们在交换过程中追求的是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是产生交换的前提,而商品的交换要有一个使各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比较的基础,即价值。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