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质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质量

引言:目前,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历史阶段,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引起社会

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广泛关注,必须分析理论,研究制约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因素,并

寻求应对策略,把当代最新的质量保障方式和方法与教育的特点相结合,促进高等教育质量

的提高。

空一行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保障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1999年实施高效扩招之后更加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1%,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

英教育阶段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要想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借鉴国际上其他发达国

家的经验并且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体系结构的实际国情,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树立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建立更加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达到数量和质量的和谐统一。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就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二战以来

的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回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

阶段。

(一)在观念上,当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15%的大众教

育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把接受高等教育看作是那些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

(二)在功能上,大众高等教育的对象则更为广泛,包括社会中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领导阶层。普及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三)课程和教学形式,大众教育阶段,课程趋向模块化,更加灵活,更容易接受,所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可以互换。学生在主要的学习领域或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教学形式一般是通过讲演进行,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技巧。

(四)学生的学习经历,大众教育阶段,大部分学生仍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但入学日益容易,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较高的“浪费率”。学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入学和选拔,。到大众阶段,作为入学限制条件的英才标准虽然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被教育机会均等观念冲淡了,人们通过补偿性计划和引进其它非学术标准来减少丧失了受良好教育权利

的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入学机会的“不平等”。普及阶段,高等教育对所有希望入学或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其标准是个人是否愿意进入大学。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质量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处于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期,扩大高等教育的供给力,成为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关键所在,无论从满足国家需要还是大众需要,高等教育的质量都是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国前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曾经说过:“中国的高等教育——起码在本科生和硕士生教育方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这是世界各国承认的一个基本事实,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应得到充分肯定。”

(一),从生源质量角度来看,很多人认为中国现阶段的教育质量大不如前很大程度上是看到当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尽如人意。而对于以前的高校毕业生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是高科技人才的代表,在某些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如此对比自然就有了今非昔比的想法。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生源扩招意味着下调录取分数线,是许多低分的考生进入大学。对于全国少数重点高校而言,降分对其生源质量影响必答,但对于许多普通高校而言就只有委曲求全了。对办学层次相对较低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高校,生源的层次不齐就对提高教学质量设置了障碍。高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质量上,生源质量差,必然需要学校加大教学投入这就使得本就紧张的教学资源更为紧张。但是,如果有其他的因素也可以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由此可以看到生源质量只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表现并不是关键因素。

(二)专业设置与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专业设置权的逐步下放,二十一世纪以来,为适应高等教育

规模的扩大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多样化专门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增长较快。首先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同程度的存在。许多学校追求专业的“大“而“全“,不研究社会需要,有什么条件办什么专业,有什么老师上什么课的现象比较普遍,或者不顾办学条件,市场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专业,对人才培养内在规律研究和重视不够。例如法学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医学专业等。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强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不适合当代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具体知识和内容陈旧,特别是在自然学科比如数学、哲学、语文等科目中教材内容十几年不进行变动,教师教授一学期后就变得懒散,形成固定模式不再进行知识的更深入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在人文科学领域我国的教学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些知识和教材已经被国际所淘汰。特别是在计算机专业尤为突出,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教材难以体现最新技术的发展,教材中所出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已经不再实用,当学生毕业以后进入公司发现采用的技术和所学的内容存在很大差距。

三、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的策略

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各个层面,需要各方面的协调联动,单靠某一方面努力难以奏效;西方发达国家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我们将有较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必须在较短的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