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研究(上).人民大学匡文波
网络暴力论文可行性研究报告

网络暴力论文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网络暴力的定义和特点1.1 网络暴力的定义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以恶意行为的形式对他人进行攻击、辱骂、谩骂等行为。
网络暴力行为既包括言语暴力,也包括图像暴力、视频暴力等形式,其目的是通过恐吓、威胁等手段伤害他人或达到自己的目的。
1.2 网络暴力的特点(1)匿名性强: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往往可以隐匿身份进行攻击,因此造成网络暴力行为更加猖狂和无法控制。
(2)传播速度快:网络传播的速度很快,一条恶意言论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球,对被攻击的对象造成更大的伤害。
(3)影响范围广:网络暴力行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涉及到的人群范围更广。
二、网络暴力的影响因素2.1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等。
网络暴力行为往往来源于对个体的歧视、排斥等心理。
2.2 技术因素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了网络暴力行为更多的传播途径和手段,例如匿名聊天室、社交网络等平台成为网络暴力行为的温床。
2.3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心理健康状况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一些具有攻击性、暴力倾向的个体更容易从网络暴力行为中得到满足。
三、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3.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网络暴力监管机制,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为受害者维权提供保障。
3.2 加强公共教育加强对网络暴力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倡导网络文明行为。
3.3 提高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网络平台应加强对恶意言论、暴力内容的审核审核,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净化网络环境。
四、结论与展望网络暴力是一个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和个人权益的问题,其背后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只有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结合政府部门的监管和引导,个体的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才能有效应对网络暴力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网络暴力行为的心理机制、影响因素深入探讨,为更有效的防治网络暴力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暴力问题在我国日益凸显,对个体权益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学者和实务界对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旨在揭示其成因、特征、危害及防治策略。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对网络暴力的定义和类型进行界定,明确网络暴力的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综述了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现状,包括网络暴力的成因分析、影响评估、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研究方法单研究视角局限等。
通过综述分析,本文认为,网络暴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到网络暴力的防治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个人应提高网络素养和道德意识,自觉抵制网络暴力行为。
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包括加强跨学科研究、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方法等,以期为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的防治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网络暴力的类型与特点网络暴力作为一种新型的暴力形式,近年来在我国社会中呈现出愈发严重的趋势。
其类型多样,特点鲜明,对社会和个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类型上看,网络暴力主要包括网络谩骂、网络谣言、网络人肉搜索、网络欺凌等多种形式。
网络谩骂表现为在网络空间中对他人进行恶意辱骂、攻击,严重损害他人名誉。
网络谣言则是指通过网络平台散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网络人肉搜索则是指通过网络技术手段,非法获取并公开他人的个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权。
网络欺凌则主要表现为在网络空间中对他人进行恶意恐吓、威胁,造成他人心理压力。
从特点上看,网络暴力具有匿名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匿名性使得网络暴力行为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从而逃避法律和道德的制裁。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研究第一章绪论网络暴力是指借助互联网渠道,以语言、图像等方式对网络空间内他人进行恶意攻击的行为。
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暴力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
社会心理学作为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研究,可为对网络暴力现象的解析提供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本文将结合社会心理学视角,对网络暴力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第二章现状网络暴力的普及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特点。
根据《2019年中国互联网生态安全报告》,中国网络暴力案件数量逐年增长,涉及人群广泛。
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及社交媒体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暴力的发作已不局限于电脑,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
社交媒体中的“骂战”、“洗脑”、“网络谣言”等现象,多种多样且危害巨大。
第三章影响因素网络暴力的产生涉及复杂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首先,情感因素是网络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
研究表明,情感投射是网络暴力的重要催化剂。
由于网络暴力行为受到了匿名网络环境和虚拟化社交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受害者虽然无法真实面对对方,但受到的情感刺激与真实世界存在极大的相似性。
其次,认知因素也是网络暴力出现的重要原因。
互联网环境下相对模糊的身份认同与现实生活的角色不匹配会引起认知混乱。
这一认知混乱会使人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从而转化成网络暴力行为。
此外,社会建构和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也会对网络暴力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第四章应对措施针对网络暴力问题,社会心理学提出了多种应对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教育。
需要加强对维护网络环境、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制造者和受害者的教育,提高网络用户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其次,需要建立网络社群监管体系,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同时,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对网络暴力行为给予标准化处理。
最后,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保护公民在网络环境中的合法权益。
第五章结论网络暴力现象在社会中极易发生,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校园网络暴力研究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校园网络暴力研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在校园中,网络已经渗透到学生的方方面面,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信息的丰富。
然而,网络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校园网络暴力的出现。
本文将从网络时代背景出发,探讨校园网络暴力的现状、原因和应对策略,以期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网络时代的背景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方便地接触到了世界各地的信息。
尤其对于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了学习和交流不可或缺的媒介。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网络渠道实施网络暴力行为。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一些好学生也被卷入到网络暴力当中,给校园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校园网络暴力的现状校园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渠道对他人进行言语上、心理上甚至肉体上的侵犯和攻击。
校园网络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网络欺凌、网络谣言、网络诽谤等。
这种暴力行为给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并且有时还会引发校园暴力事件。
目前,校园网络暴力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超过70%的学生表示曾经或者正在遭受网络暴力的困扰。
这些暴力行为在学生中产生了恐惧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探索校园网络暴力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三、校园网络暴力的原因1. 匿名性和虚拟性:网络提供了一个匿名的平台,使得肇事者可以隐身于虚拟世界中,暂时摆脱了现实的监控和追责。
这为一些心理扭曲的人提供了实施网络暴力的机会。
2. 缺乏约束和教育: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
一些学生因为对网络暴力的危害和后果缺乏认识,对网络行为缺乏律己意识。
3. 竞争压力和焦虑心理:在当今社会,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竞争压力。
一些学生在压力之下会将自己的不满和焦虑转移到网络上,通过网络暴力来排泄负面情绪。
四、应对校园网络暴力的策略面对校园网络暴力的严峻形势,各方应采取相应的策略来防范和解决这一问题。
网络暴力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网络暴力研究论文开题报告网络暴力研究论文开题报告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暴力问题也日益突出。
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渠道对他人进行辱骂、威胁、恐吓等言语或行为的一种行为形式。
它不仅对受害者造成心理伤害,还对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网络暴力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论文旨在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以期为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分析网络暴力的定义和特点,明确研究范围;2. 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包括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3. 分析网络暴力对受害者的影响,包括心理健康、社交关系等方面;4. 探讨网络暴力的应对策略,包括个人防范和社会共治等方面。
三、研究方法本论文将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系统性的方式对网络暴力进行深入研究。
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网络暴力的定义、特点以及已有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 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分析网络暴力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并提出相应建议。
四、预期研究结果1. 网络暴力的定义和特点:通过文献综述,明确网络暴力的概念和特点,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 网络暴力的成因: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网络暴力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揭示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3. 网络暴力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探讨网络暴力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社交关系等方面的影响,为相关机构提供干预和支持措施;4. 网络暴力的应对策略:通过实证研究,总结个人防范和社会共治等应对策略,为公众提供有效的网络暴力防范和治理建议。
五、研究意义网络暴力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问题,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网络暴力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 个人层面:通过研究,可以帮助个体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受害风险;2. 社会层面:通过研究,可以为相关机构提供有效的网络暴力防范和治理策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3. 研究层面:通过研究,可以为网络暴力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研究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威胁、侮辱、恐吓等行为对他人进行攻击的一种行为。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使用的普及,网络暴力也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社会问题。
虽然网络暴力的发生形式不同,但是对个人造成的心理伤害却是非常严重的。
因此,对网络暴力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对网络暴力进行研究。
一、网络暴力的影响因素1.匿名性网络暴力中,攻击者通常选择匿名方式发布攻击言论,即使是愤怒的、伤害性质的,也不用担心身份泄露,从而降低了施暴者对于后果的忧虑。
因此匿名性是网络暴力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社交媒体的普及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人们在不经意间就被卷入了网络攻击的漩涡中。
社交媒体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交流平台,也是网络暴力的重要发生地。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发言、发布个人信息等行为,一旦发生了冲突,很容易引发网络群体事件,进而变成网络暴力。
3.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是网络暴力发生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例如,一些传统的文化观念仍然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也会引起网络暴力的发生。
此外,社会上还存在很多歧视、排斥、性别歧视等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也是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
二、网络暴力的心理机制1.自我力量感的降低网络暴力中,攻击者会采取侮辱、威胁等手段打击受害者,这些行为会引起受害者积极应对心理和表现力的降低,同时自我价值感的下降,而最终导致受害者的自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
2.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无论身处哪种情况下,都会遭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最终会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3.影响人际交往网络暴力不仅会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会影响到受害者与周围人的正常交往,间接影响了受害者的社交能力,形成了一种负面的社会心理环境,从而导致一些受害者出现自我封闭、情绪失控等问题。
三、网络暴力的防治措施1.引导攻击者认识自己的行为对于网络暴力的攻击者而言,他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理解受害者的心理体验,从而做出改变自己的行为。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网络暴力作为一种新兴现象,已经成为时代背景下的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
网络暴力具有即时性、广泛性和隐蔽性,其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密切相关。
由于网络暴力的存在,虽然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但也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本文旨在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以期对该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应对之策。
一、网络暴力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原因1.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人身攻击、谣言传播、群体攻击等。
在社交媒体上,一些网民利用匿名性和虚拟身份进行网络暴力行为,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和辱骂,给被攻击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伤害。
此外,网络暴力还表现为散播谣言、造谣生事,给被害者带来名誉损失和不良影响。
2.网络暴力的原因网络暴力的出现有多种原因。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一些人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其次,个人隐身和匿名化的特点使一些网民在网上敢言敢做,更容易变成网络暴力的行为者。
再者,一些网民缺乏网络伦理和道德意识,对他人的言论和行为缺乏尊重,容易陷入网络暴力的行为中。
二、网络暴力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及危害1.对个人的影响网络暴力对个人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和人身威胁,使被害者产生恐惧和焦虑感。
一些被攻击者因为受不了网络暴力的打击而选择自杀,造成社会的悲剧。
此外,网络暴力也给被害者的家庭带来困扰,甚至导致家庭矛盾和家庭关系的破裂。
2.对社会的危害网络暴力不仅对个人造成危害,还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的存在导致社会风气恶化,伤害了社会道德底线和公共秩序。
同时,网络暴力也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与平稳,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网络暴力还使公共舆论受到极大的影响,造成舆论的负面导向,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三、针对网络暴力现象的对策研究1.加强网络伦理和道德建设针对网络暴力现象,首先要加强网络伦理和道德建设,提升公民的网络素养和网络道德水平。
网络非理性情绪的产生、蔓延与应对策略

网络非理性情绪的产生、蔓延与应对策略作者:匡文波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17期【作者简介】匡文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方向:网络媒体、网络传播、手机媒体。
主要著作:《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网络传播理论与技术》等。
摘要近年来,关于城管暴力执法的新闻报道在各类媒体及网络上层出不穷,城管成了互联网上遭到网民炮轰最多的群体之一。
本文以人民日报新浪官方微博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量化统计和案例研究,分析微博上有关城管话题的舆情特点,并从传播学角度解释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探究在城管话题上引导舆论向理性方向发展的对策,分析城管执法问题的网络舆情特点,并着重从媒介角度解释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提出应对策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管舆论群体性特征人民日报微博近年来媒体关于城管暴力执法的报道不绝于耳。
在频频曝出的负面新闻中,城管在公众心中已然成了“穿着制服的土匪恶霸”。
网络上到处流传着各种段子对城管进行讽刺和妖魔化。
人们从对城管粗暴执法的不满已经转移到对城管群体本身的仇视。
在自媒体环境下,由于观点的发表不需要经过筛选,偏激的言论更易集结,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
在群体极化和沉默的螺旋作用下,舆论在城管话题上出现失衡。
关于城管的新闻即便是谣言也会被网民无条件接受。
尽管也有人理性地看待城管与小贩之争,但这些理性的声音往往在对城管群体浩荡的批判声中湮没无闻,并未能引导舆论向理性的方向发展,也未能改变城管在民众心目中的负面印象。
然而,并非所有的城管执法都是不合理的,所谓的弱势群体的行为也并非天然合法。
如果任由舆论将城管群体一棒子打死,则极易造成事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目前互联网平台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成为了公众舆论的集散地,而人民日报是传统主流媒体的代表,本文以人民日报新浪官方微博为例,分析关于城管执法问题的网络舆情特点,并着重从媒介角度解释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提出应对策略。
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暴力研究

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暴力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暴力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暴力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和社会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暴力问题,分析其原因与影响,并提出预防与解决的措施。
第二章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暴力现状2.1 社交网络暴力的定义网络暴力是指在社交网络上通过言语、图片、视频等形式,以侮辱、恐吓、威胁等方式对个人或集体实施不法侵害的行为。
2.2 社交网络暴力的种类社交网络暴力表现形式多样,包括辱骂、威胁、人肉搜索、封建迁离等。
2.3 社交网络暴力的影响社交网络暴力导致受害者产生心理困扰和身心健康问题,甚至导致极端事件发生。
第三章社交网络环境下网络暴力形成原因3.1 匿名性的影响社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匿名性,使得施暴者可以逃避责任和惩罚,从而鼓励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
3.2 社交网络文化的影响社交网络上的特定文化和价值观,如攻击性言论被认为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文化符号,激发了网络暴力行为。
3.3 群体心理的作用社交网络上的群体心理效应,特别是群体攻击行为,使得个人更容易加入网络暴力行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第四章社交网络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社会影响4.1 个人心理伤害网络暴力对受害者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和自尊心下降的影响,甚至引发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4.2 政治、经济和社会破坏网络暴力在社会中引发了矛盾和冲突,破坏了社会和谐,也对政治、经济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4.3 传播恶劣价值观念社交网络上的网络暴力行为无孔不入,容易传播恶劣的价值观念,影响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第五章预防和解决社交网络环境下网络暴力的措施5.1 提高个人网络素养个人应该自觉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养成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增强网络自我保护意识。
5.2 强化平台管理社交网络平台应加强对用户行为的监管,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
5.3 推动法律制度完善应通过法律手段规范网络暴力行为,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处罚机制。
网络暴力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网络暴力研究论文开题报告网络暴力研究论文开题报告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网络暴力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网络暴力指的是在网络平台上对他人进行侮辱、威胁、恐吓等行为。
它不仅严重侵犯了个人的权益,也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威胁。
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网络暴力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网络暴力的定义和分类1.1 网络暴力的定义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言语、图片、视频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侮辱、威胁、恐吓等行为。
它不仅包括个人之间的冲突,还涉及到对特定群体的歧视和攻击。
1.2 网络暴力的分类网络暴力可以分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
直接暴力是指明确地对他人进行辱骂、恶意攻击等行为,而间接暴力则是通过传播谣言、恶意评论等方式间接对他人造成伤害。
第二部分:网络暴力的原因分析2.1 匿名性和虚拟性网络暴力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是其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随意发表言论,从而导致言论的不负责任和恶意攻击的增加。
2.2 社会心理因素网络暴力的背后隐藏着一些社会心理因素,如攀比心理、群体心理等。
人们在网络上追求关注和赞同,当自己的观点受到质疑或反对时,容易产生攻击性的言辞。
第三部分:网络暴力的影响3.1 个人心理健康受损受到网络暴力攻击的个人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
3.2 社会和谐稳定受到威胁网络暴力的存在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第四部分:解决网络暴力的对策4.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网络暴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网络暴力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以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
4.2 提高网络素养和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网络素养和教育,提高大众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
4.3 加强网络平台管理网络平台应加强对用户言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举报机制,及时处理网络暴力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结论:网络暴力是互联网时代面临的严重问题,它对个人、社会和谐稳定都造成了威胁。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研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作为信息平台正在崛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虚拟网络中交流沟通。
虽然网络的普及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当属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影响巨大。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方面探究网络暴力现象,为制定对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认知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研究人们在面对网络暴力时,不同的认知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
一方面,在认知处理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例如数据误差、聚集效应等,会导致人们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失真。
另一方面,心理学家认为,处理符号性信息相较于处理非符号性信息,在情感上会更加紧张。
并且,由于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发送者、接收者所述的自我形象不统一,在接收信息时,常常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匹配、筛选等方式的认知处理。
其中一项研究表明,在新型媒体的作用下,网络暴力的传播方式更加复杂多样,同时这也加剧了受众对网络暴力的认知误解。
因此,在认知视角下,应该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宣传,消除网络暴力的认知失真,以遏制网络暴力现象的扩散。
二、情感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研究情感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网络暴力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网络暴力行为通常是由不愉快的情感、负面的情绪、刻薄的语言和过度的攻击性行为促进的。
而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情感传播有时会形成情感支持团体,他们通过反复强化彼此的情感表达,而导致网络暴力的失控。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被网络暴力直接冲击的受害者之外,一些目睹网络暴力的人同样会受到情感影响,并可能发生情感转移现象。
因此,情感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研究着眼于促进各种情感信息的传递,加强“情感凝聚体”的情感依恋力,从而遏制网络暴力的情感波动,重构网络互动的健康氛围。
三、行为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研究在网络暴力行为中,种种行为方式可以包括裸照、言语攻击、人肉搜索、威胁、侮辱、泄密及造谣等等。
《网络暴力现象研究》分析报告范本

《网络暴力现象研究》分析报告范本网络暴力现象研究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暴力现象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对网络暴力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探讨其对个人、社会和网络发展的影响。
一、定义和形式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平台上针对特定个体或群体进行粗暴、侮辱、威胁、侵犯隐私等言语或行为的现象。
其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网络霸凌、网络谩骂、网络人肉搜索等。
二、影响因素1. 网络匿名性: 在网络上,用户可以隐藏真实身份,迅速产生及传播事实与言论,这使得网络暴力更加容易发生。
2. 社交媒体平台的冷漠态度: 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在管理网络暴力问题上存在监管力度不足的情况,导致网络暴力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3. 个人心理因素: 一些参与者存在攻击性、报复心理等心理因素,导致其在网络暴力中寻求心理满足。
三、对个人的影响1. 心理健康问题: 遭受网络暴力威胁的个人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
2. 社交障碍: 长期遭受网络暴力的个体往往对社交活动缺乏信心,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避开社交场合,并且对他人保持警惕态度。
3. 个人形象受损: 遭受网络暴力攻击的个体往往会在公众场合中丧失声誉和面临职场困境。
四、对社会的影响1. 社会秩序受损: 网络暴力的存在破坏了网络社区的和谐氛围,使得社会秩序面临严峻挑战。
2. 道德伦理沦丧: 网络暴力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道德伦理的混乱,破坏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3. 公众舆论扰乱: 网络暴力现象往往会影响社会公众的判断和决策,扰乱了公众舆论的正常发展。
五、对网络发展的影响1. 动态平衡受挑战: 网络暴力的存在对网络平台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挑战,需要平台方采取措施维护平衡。
2. 信息传播受限: 网络暴力现象使得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受到一定的限制,有损网络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3. 用户信任受损: 网络暴力现象对网络用户的信任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使得用户对网络平台的使用产生疑虑和不信任感。
网络推手黑幕警示

网络推手黑幕警示
匡文波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13(000)025
【摘要】近期,薛蛮子因嫖娼被拘,引发人们对“微博大V”能否承担起社会责
任的大讨论。
,不少网友反映,薛蛮子除嫖娼外,还在许多商业或公共事件中起着“网络推手”的作用。
网络的开放性为网络推手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其迅速超越了前期的包装、炒作阶段,转向商业化阶段,实现了网络推手与电子商务网站的合谋,网络推手和某些“微博大V”也成为利益链条上的一环。
,正是这其中的利益驱动使得网络推手日益泛滥,虚假信息和网络信息暴力屡屡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页数】1页(P7)
【作者】匡文波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象牙塔”下的招标黑幕——安徽四所高校一年13名干部落马的警示
2.近代城市黑幕小说的再审视——以《上海秘幕》及《北京黑幕大观》为中心
3.“象牙塔”下的招标黑幕——安徽四所高校一年内13名干部落马的警示
4.“象牙塔”下的招投标黑幕——安徽四所高校一年13名干部落马的警示
5.浅析揭黑幕新闻的话语权——从食品问题对比中美两国揭黑幕新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好新媒体促进舆论自律

用好新媒体促进舆论自律
匡文波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17(0)4
【摘要】爱国主义舆论引导在新媒体条件下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去中心化冲击官方信息领导权。
新媒体的信息发布规则和传播方式完全开放,使得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可以作为独立信息发布平台运营。
其次,历史虚无主义妄图利用新兴舆论场反扑。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发生的多起重大的负面舆情事件都和"历史虚无主义"有关,"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互联网逆袭,正在成为一种隐形的文化侵略产品。
再次,海量信息和私密化传播增加了介入难度。
【总页数】1页(P53)
【作者】匡文波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与媒体自律的反思
2.第四种力量的崛起:网民舆论监督助推新媒体广告行业自律
3.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与媒体自律的反思
4.从新媒体的评论层面看舆论领袖对网民自律的引导--以南报记者“诱奸”女实习生新闻评论为例
5.树形象造舆论宣传落实“十五大”用好舆论工具促进民营科技上海区县科委畅谈《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杂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上新“传播”

网上新“传播”
匡文波
【期刊名称】《网络传播》
【年(卷),期】2005(000)008
【摘要】我在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期间,有机会接触到了美国学者John Vivian 所著《The media for the mass communication》,(Allyn and Bacon交互出版社)。
该书初版于1998年,其网络版(World wide web版)每年更新一次。
这里着重介绍其网络版。
【总页数】1页(P81)
【作者】匡文波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7
【相关文献】
1.发展传播学下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效果探究——以《上新了故宫》为例 [J], 刘芮辰; 岳洁
2.从“传播仪式观”看文化传播类节目《上新了,故宫》 [J], 张平[1];杨丽娟[1]
3.传播仪式观视角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分析——以《上新了·故宫》为例 [J], 蔡建珺;谌涛
4.传播仪式观视角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分析——以《上新了·故宫》为例 [J],
蔡建珺;谌涛
5.东方网自我革新,传播工作再上新台阶 [J], 徐世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民意更具真实性

网络民意更具真实性
匡文波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08(000)015
【摘要】网络民意比通过传统方式表达出来的民意,更具有真实性。
通过传统方式表达出来的民意,由于存在中间环节或出于身份的顾虑,往往存在失真的问题。
网络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发言者的身份,消除了言论表达的顾虑,并且是直接性的表达,因而更接近于原汁原味的民间声音,无疑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总页数】1页(P9)
【作者】匡文波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
【相关文献】
1.网络民意:魔鬼与天使——以司法为例透析网络民意的法律意义
2.美丽缘于真实——让数学课堂更具真实性
3.网络民意:机遇与挑战——关于网络民意与人大工作创新
4.真实性让主旋律电视剧更具吸引力——以电视剧《山海情》为例
5.重新认识“网络民意”的真实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路围堵非法链接

四路围堵非法链接
匡文波
【期刊名称】《网络传播》
【年(卷),期】2005(000)007
【摘要】链接是超文本技术的基础。
在一系列遵从HTML规范的网页信息结构中,通过网页之间的链接,用户可以在世界各地的站点中自由移动和交互搜索、浏览信息。
超文本中的链接标志是由用户的浏览器解释的。
每个网页都有确定的URL(统
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 Locators)作为网络地址,使得网络浏览器可
以链接到特定网络地址的计算机上。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匡文波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万州消防剿蜂在行动万州消防剿蜂在行动化学品槽车沿路泄漏3台消防车围堵逼停万州消防剿蜂在行动化学品槽车沿路泄漏3台消防车围堵逼停轨道交通消防打
造宣传风景线浅谈消防部队如何开展山岳救助 [J], 李进发
2.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全国打击非
法行医专项行动动员部署暨非法采供血专项整治工作总结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J],
3.非法链接伤了谁? [J], 徐敬宏
4.阅读链接=课后链接吗——关于"阅读链接"处理问题的辩课实录 [J], 李虹; 解古阿支; 陈昌发
5.从“围堵”走向“疏通”:公安行政执法中非法取证行为规制新路径 [J], 林威光;余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政策法规:为了互联网健康发展

政策法规:为了互联网健康发展
匡文波
【期刊名称】《网络传播》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互联网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革.使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但是互联网具有双刃性.互联网既是“天使”.但有时也会现出“魔鬼”的面目。
为了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世界各国无不颁布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互联网在中国已经飞速发展了十一年.回顾中国已经颁布的政策.我们可以对未来5—10年的互
联网政策作一个展望。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匡文波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2.16
【相关文献】
1.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新形势,助推汽车出口持续健康发展——2018重点汽车出口市场政策法规宣讲会在北京成功召开 [J],
2.靠政策法规搞好宏观管理促进乡镇煤矿健康发展 [J],
3.推动泛长三角互联网投融资合作、促进互联网事业快速健康发展——2008泛长三角地区互联网行业投融资大会在南京举行 [J], 江苏省互联网协会
4.完善政策法规狠抓工作落实促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健康发展 [J], 杨明波
5.加大政策法规的扶持力度推动光热产业健康发展 [J], 王超;张丽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暴力研究(上)主讲人:匡文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同志们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主题是“网络暴力研究”。
一、网络暴力的发展(一)网络暴力的定义什么叫网络暴力呢?网络暴力和现实的暴力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首先看暴力,暴力这个词,规范的解释是指强制的力量、武力,不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力量叫暴力。
网络暴力跟现实暴力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一种强制的力量,但是与现实暴力有所不同,网络暴力主要指的是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和视频的行为,跟现实暴力有所不同的是现实暴力更多的是一种肢体的暴力,网络暴力更多的是一种言论上的暴力。
这是网络暴力和现实暴力的异同。
(二)网络暴力的类型网络暴力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叫纯恶意攻击,即完全是恶意的,对其他人造成人身攻击,编造虚假的信息。
第二种比较复杂,叫伪道德谴责。
我们等会会讲一些网络暴力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会发现网络暴力的施害方打着道德的旗帜,对被害人做出了很大的精神和人身伤害。
(三)网络暴力的危害网络暴力的危害很多,首先对当事人导致了名誉上的损害,而且打破了道德的底线,往往还伴随着其他的侵权行为。
网络暴力需要用教育、道德、法律的手段进行规范,同时网民也要担负起维护文明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和客观。
网络暴力的产生,除了道德的缺失和法律的不健全之外,还跟网民的从众心理也有很大的关系。
一群网民人云亦云,对事实真相并不了解,很快的下是非判断,从而对被害人或当事人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
所以网民的从众心理和某些网民理性的缺失,也是导致网络暴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其次网络暴力之所以产生并产生一定的危害,也和网民的匿名性有关。
在网上发帖子,包括一些博客,很多信息是匿名发布的,匿名性导致了责任心的降低,降低了人们的是非约束力。
但是我要提醒大家,虽然网络上大家是匿名的,但是现在的技术手段完全可以跟踪。
比方说上网的时候发表不负责任言论的时候,其实是可以查出IP地址的,如果拿手机上网,是可以追查到上网的手机号码的,所以说虽然是匿名发布的,还是能够追踪到本人,因为上网的终端IP地址,手机号码可以被跟踪,所以还是可以查得到的。
同时整个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存在一定的道德规范缺失,从而导致了网络暴力的泛滥。
除此之外新媒体,比如门户网站为了吸引眼球,对网络暴力事件产生一种推动作用。
新媒体的报道,很多传统媒体尤其是一些商业化的都市报,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进行传播,为了吸引眼球,从而导致了网络暴力事件的扩大。
(四)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暴力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呢?网民对没有经过证实或者已经证实的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的、煽动性的、侮辱性的失实的言论,造成当事人的名誉的损害,造成名誉的损害,这是第一。
第二侵犯隐私权,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的隐私。
第三,对当事人,或者对当事人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言语的侵扰和行动的侵扰,导致其人身权利受到了损害。
(五)网络暴力的参与者网络暴力的参与者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涉及到信息的发布者,第二是跟帖者,跟帖者有一些是属于真正的讨伐者,打着道德的旗号,第二种是盲目的跟风者,第三类是无意识的参与者,第三类就是网络看客,他们只是看信息,但也是网络暴力的主要参与者。
(六)网络暴力的案例研究1.姜岩事件我们这里讲几个案例,第一个案例就是非常有名的姜岩事件。
这个事情是2007年12月29日,有一位白领女子叫姜岩,从北京远洋天地24层家中跳下身亡。
在她死的前两个月,关闭了MSN、空间,她的死亡日记将自杀的原因归结为丈夫的出轨。
在自杀前的两个月里面,在名为“北飞的候鸟”网站博客里记录了她的心路历程,并暗示要自杀。
这个博客很快被网友转载到各大网络论坛,引起极大的关注。
网络论坛上,迅速上演了一场道德审判,网友们纷纷对她的丈夫王菲以及第三者进行谴责,出现了很多极端的言论。
得知姜岩自杀的消息以后,网友通过人肉搜索很快查出了王菲还有第三者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双方父母的电话和住址,部分网友甚至于打电话给王菲及第三者的单位,打电话给王菲的父母,甚至在王菲父母的家门口涂上“逼死贤妻、血债血偿”的标语,王菲本人也被迫辞去了工作,再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网络暴力,最后王菲及其家人因担心网友采取过激行为,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最后选择将北飞的候鸟、大旗网、天涯三家网站告上了法庭,认为三家网站侵犯了他的名誉权和隐私权,要求支付经济赔偿。
这是当时影响比较大的网络暴力事件。
这个事件本身从好的方面来讲,网民的道德水平比较高,尊重生命,同情弱者。
但是另一方面王菲个人的隐私也应该予以尊重,而且他的婚外情还需要进一步核实,在这样的情况下面,人们是没有权利无限度的去干扰别人的生活的。
姜岩事作为受害者是不幸的,但是另一方面网民对王菲的人身攻击也是应该受到谴责的,这是第一个案例。
2.后妈虐童事件第二个案例就是后妈虐童事件。
2007年的7月中旬,网络上出现了《历史上最恶毒的后妈打断女童6块脊椎》的网帖,网帖中还配上了小慧被打的口吐鲜血,全身是伤痕,被打的大小便失禁等极具震撼力的照片。
这一网帖立刻得到网站和网络论坛转载,网友在网络上谴责这个禽兽不如的后妈的同时,还来到她的住所,对她进行指责和谩骂。
但是这个事件是未经证实的,很快医院和警方证实小慧的伤并不是后妈虐打所致,而是因为小慧本身患有血友病导致的正常病理反应。
但是这位遭受网友们咒骂的后妈,却因为无法承受是非舆论的压力,多次提到的自杀。
这场闹剧实际是一个新闻炒作,目的是希望通过炒作使小慧得到社会的关注,这是一个典型的网络暴力事件。
这个案例是一个网络信息真实性的问题,网民们疾恶如仇,极力声讨这种可恶的行为,但是真相大白以后,我们是否应该反思,面对这种虐童的事件,我们是不是不应该盲目跟帖?如果确有这样事情,应该先向公安机关报案,待核实以后再进行声讨,这是一个例子。
3.高跟鞋虐猫事件第三个网络暴力的案例是高跟鞋虐猫事件。
高跟鞋虐猫事件是指黑龙江鹤岗市的一个镇上,一个名山岛的公园里拍摄的女子以高跟鞋虐杀小猫的视频,并且在2006年的2月在网上公布。
网帖是这样的:2006年3月4号12点,一个叫“浪漫夜风”在猫扑上发言,确认了“我不是沙漠天使”的证词,还补充了一些情况,并且说“视频中的女子叫王珏,是黑龙江省鹤岗人,年龄40岁左右,工作单位在萝北县人民医院,据说和老公感情不和,举动异常,前些年从楼上摔下来过。
而拍摄“虐猫事件”的地点正是黑龙江省萝北县的名山岛。
到这个时候,“虐猫事件”的三个嫌疑人基本确定,距离一个叫“碎玻璃渣子”在网上贴虐猫组图不过6天的时间,效率可能比警方的破案速度还要高。
但事实上,黑龙江媒体证实,这个女子是萝北县的一名药剂师,而有关图片来自于其朋友李跃军,是替他拍摄用于私下出售视频光盘的一部分,虐猫事件的拍摄地点是名山镇的名山岛公园。
李跃军在东北论坛上发布公开检讨书,黑龙江萝北县人民政府公布了一个踩猫女致广大网民和市民的一封公开道歉信。
信上说不需要同情,但希望得到公众的理解,并称因此她自己和亲友受到了很深的伤害。
这就是一个网上帖子的虐猫事件,她的很多朋友看到这个片子,认为她心理变态。
而事实上这些视频材料的组织是很严密的,她自己也无法再一次找到相关的联系人。
这个虐猫事件也是当时在网上影响比较大的一个网络暴力事件,对当事人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网络暴力的平台——新媒体我们刚才讲了网络暴力的概念、特征、案例。
我们讲第二部分,网络暴力离不开它的平台,因为网络暴力之所以兴起,跟平台是密切相关的。
网络暴力的平台是什么呢?是新媒体。
有人说网络暴力的平台是互联网,这个不是很准确,因为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手机、智能电视等。
很多信息的传播,其实并不是借助于传统的有线互联网传播,而是借助于手机媒体的传播。
我们要研究网络暴力,首先要研究他的平台。
平台有什么特征呢?到底什么叫新媒体?这个概念我们简单的解释一下。
目前我查到了新媒体的100多种定义, 90多种定义都是采取所谓的列举定义,比如说有人说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搜索引擎、博客、微博等。
但是,列举式下定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子项要相互排斥,很多人给新媒体下定义,把互联网跟搜索引擎、博客、微博相提并论,这个不是相互排斥的,所以这是一个错误。
第二列举法下定义,子项的和要等于母项,也就是说你列举了很多项,这些项的和要等于母项。
我举个例子,很多人给新媒体下定义,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搜索引擎等,最后加一个等,这些是子项之和小于母项,这样下定义逻辑上是不严密的。
那应该怎样去理解新媒体呢?新媒体其实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格的说是数字化的、互动式新媒体。
从技术上来讲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换句话说,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是不是新媒体首先要看是不是互动的,如果没有互动,这不叫新媒体。
第二,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新,不能以过去的标准和未来的标准去衡量。
比方说100年前啃报纸、期刊也属于新媒体,50年前啃广播电视也是新媒体。
这个新旧不能以过去的标准去衡量,也不能以未来标准去衡量。
因为未来的发展,尤其是技术的发展是无法预测的。
我们2年前谁也没有想到诺基亚会破产,10年前谁也没想到苹果公司会去做手机,20年前谁也不会想到柯达会破产。
所以技术的发展是很难预测的,我们只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新旧。
新媒体还有第三个原则,必须是国际标准。
新媒体的认定必须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而不是以国内标准为依据。
我们给新媒体下的定义,什么叫新媒体?新媒体就是借助于计算机传播信息的载体。
新媒体的一个特点是使用终端必须是电脑,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只有使用终端是电脑,借助于计算机传播信息的载体叫新媒体。
目前的新媒体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主要指的互联网,包括搜索引擎、网络电视、网络报纸,各类的网站社会化媒体等,这是网络媒体。
第二大类是手机媒体,比方说彩信、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微博、微信等属于手机媒体。
目前真正符合新媒体标准,符合本质特征的,就是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
还有一种媒体叫智能电视,智能电视也是下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新媒体。
智能电视的发展,就像智能手机的发展一样,很快会改变整个电视业以及电视制造业,因为智能电视已经表现出了这个规律。
上网的时候,我们肯定要用到电脑,可以用传统的笔记本电脑、台式机以及一体机以及平板电脑,总而言之上网必须要用电脑。
目前的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也是电脑的一种形态。
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预测10年以后新媒体是什么样子,有一条预测是这样,我认为10年以后,电脑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可能不复存在。
今后的智能终端多样化,比如说手机也是电脑,智能电视也是电脑,是电脑的一种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