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侃为学生开列的国学书目
[详解]黄侃生平与学术
![[详解]黄侃生平与学术](https://img.taocdn.com/s3/m/62112424360cba1aa911da57.png)
[详解]黄侃生平与学术黃侃生平與學術一、年表:1886年4月3日(夏曆二月廿九日)生於成都金玉街三道會館。
原名喬馨,字梅君,後改名侃,字季剛,號量守居士。
父黃雲鵠,湖北蘄春人,進士,四川鹽道、按察使1888年隨江叔海先生問字,初授《論語》。
1890年隨父還居原籍湖北蘄春。
1897年父卒於瘧疾。
1900年應縣試,進學。
讀王夫之《黃書》,排滿念起。
1902年入武昌湖北文普通學堂肄業。
宋教仁、董必武、查光佛、鄭江灝、黃興。
1905年因譏諷學監李貢三、宣傳排滿思想開除,得張之洞資助留學早稻田。
加入孫中山同盟會。
1907年章太炎東漢戴良“我若仲尼出東魯、大禹長西羌,獨步天下,誰與為偶”《新方言後序》、《國故論衡序》。
1908年回國侍母疾,母逝,閉門定省,寫定《春秋名字解詁補誼》諸稿。
兩江總督端方逮革命黨人,再走日本。
1911年春為河南布政使江叔海幕客、豫河中學堂國文教員秋辛亥革命起,奔走江湖,後居滬上,主《民聲日報》。
1913年—1915年宋教仁被刺、章太炎被軟禁任教北大,研索《廣韻》,定古聲十九類,古韻二十八部之目。
拜劉師培為師學習經學,后劉擁袁稱帝,怒斥而去1919年因與胡適等人不諧,轉教武昌高等師範。
1927年應聘北京師範大學,秋後轉教東北大學。
1928年南京中央大學聘,講章有《禮學略說》、《唐七言詩式》諸稿。
先後同事有汪東、胡小石、汪辟疆、陳伯弢、王伯沆、吳梅等。
1933年出版《日知錄校記》。
1935年10月3日於國學研究班講史漢文例、授《貨殖列傳》;4日授《說文》、群經選讀;5日“量守盧寶”印章治畢,喜甚,於榮寶齋購印泥;6日為重陽攜子女甥婿登臨雞鳴寺豁蒙樓,夕飲酒。
夜間病發,胃血管破裂、吐血不止,救治無效,8日病逝。
二、治學精神(殷孟倫):1.首先以关心国家命运作为出发点,并把这一精神贯彻到学术研究上去。
2.笃学而不趋新、征实而不蹈虚。
3.治学先从继承入手。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
黄侃和陆宗达的故事
![黄侃和陆宗达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6769d5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fc.png)
黄侃和陆宗达的故事国学大师黄侃(资料图图源网络)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
见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
”陆宗达依教而行。
再见老师时,黄侃翻了翻那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
”第三次见老师时,陆宗达送上点点画画得已经不成样子的《说文解字》。
黄侃点点头,说:“再去买一本点上。
”三个月后,陆宗达又将一本翻得很破的《说文解字》拿来,说:“老师,是不是还要再点一本?我已经准备好了。
”黄侃说:“标点三次,《说文解字》你已经烂熟于心,这文字之学,你已得大半,不用再点了。
以后,你做学问也用不着再翻这书了。
”黄侃将书扔进书堆里,这才给陆宗达讲起了学问的事。
后来,陆宗达终于成为我国现代训诂学界的泰斗。
他回忆说:“当年翻烂了三本《说文解字》,从此做起学问来,轻松得如庖丁解牛。
”据他的学生回忆,黄先生教学还有更特别的,他不是光用语言教这个书,而是带着感情教这个书。
《说文解字》是一本很枯燥的书,要是一般地讲授知识,谁也难久坐下去、久听下去,可黄先生在讲每个字时,是带着爱憎的感情来讲的,他把自己变成书中的人,书中的人笑了,他笑了,书中的人哭了,他也哭了。
所以他讲起每个字来,同学们都同老师同呼吸,和书中的字同呼吸。
因此,他每次登堂讲课,听课的人,不仅是本班的,还有外班的,不仅是读文科的,还有读其他科的。
不过,黄侃同这般学生只能算是泛泛之交,他们也仅得到黄学问的一些皮毛而已。
要想学到黄的真本事,必须天赋极佳,同时要进行正式的拜师仪式。
如果不拜师,即使你资质再好,黄侃也绝不理会。
1932年春天,黄侃来到北京,学者杨树达与其是好友,就要他的侄子杨伯峻去拜师。
礼节是:奉上红纸封套装十块大洋,还得向他磕个头。
杨伯峻是新式青年,本不愿磕头,但是杨树达说:“季刚学问好得很,不磕头,得不了真本领。
你非磕头不行。
”出于无奈,杨伯峻只好去了黄侃家。
他到上房之后,将红封套放到桌上,跪下去磕了一个头,表明拜师的诚心。
黄侃
![黄侃](https://img.taocdn.com/s3/m/f117662cccbff121dd3683bf.png)
作为章太炎先生的大弟子,虽然处在五四以来学术新思潮不断涌现、学术新范式日渐确立的大环境中,以保守著称的黄侃在民国学术界仍然赫赫有名。
他的有名,一是富才情,国学实在好。
太炎门下济济多士,个个术有专攻,业有所长,黄侃年纪并不是最大,但公认他是大弟子。
周作人提到黄时也称为“大师兄”,而周却大黄一岁。
太炎戏封众弟子为王:汪东为东王、吴承仕为北王、朱希祖为西王、钱玄同为翼王,独封黄侃为天王。
二是好骂人,脾气实在大。
大概除了江瀚、章太炎、刘师培三位老师外,并世知名学人,没被他骂过的不多,其中尤以对胡适的奚落和责骂最多,比如著作监的故事、到哪里去的故事、死老婆的故事、武松打虎的故事等等,网上颇有流传,不赘。
对胡适,黄侃当然有一肚皮的不快。
胡适到北大之前,黄侃和其他章门弟子同仇敌忾,把统领北大文科的桐城派打得落花流水,章门弟子势力大张,黄侃以大弟子之尊,眼看就要成为学术界的新盟主。
谁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白话文运动、哲学史大纲、红楼梦考证……咔嚓咔嚓几板斧,转移了学术风气、树立了崭新范式、领导了思想潮流,也夺取了黄侃的风光。
黄侃是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人,宏丽典雅的高文典册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所。
他的风光可以被夺去,甚至饭碗也可以被夺去,但是安身立命之所是寸步不能让的。
在他看来,胡适之徒是数典忘祖、挟洋自重、以夷变夏,他当然要为捍卫中华文化而战。
但中国由中古向近代转型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学术和人心的趋向是赞同胡适的多,黄侃要战斗,既无武器又无士兵,于是只好出之骂之一途。
北大时期的骂,据当时的北大学生杨亮功在《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一书中所写是这样的:不久,提倡文学革命的胡适之先生亦来北大任教,于是新派势力大增。
当时北大内部师生对此项新运动,反应不一……教授方面,如章太炎先生的门弟子,亦显然分为两派。
钱玄同、沈尹默是站在新的方面,黄季刚则反对新文学最力。
……他抨击白话文不遗余力,每次上课必定对白话文痛骂一番,然后才开始讲课。
汉语言文字学书目
![汉语言文字学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4ea32ffbc8d376eeaeaa3199.png)
汉语言文字学书目《人类语言学入门》外研社《韵律学》冯胜利《认知语言学概论》赵艳芳《现代语言学教程》《普通语言学教程》《社会语言学教程》《语义学教程》李福印《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玉虚类型学与介词理论》李丹青《中国音韵学研究》《汉语史稿》《音韵学概要》林焘耿振生中国语言学史《国学讲义录》章太炎《国学概论》章太炎《说文解字笺识》黄侃《尔雅笺识》黄侃《文轩笺识》黄侃《白文十三经》黄侃《说文笺识四种》黄焯《黄侃论学杂著十九种》《黄侃日记》《正文训诂》朱成平《我与说文解字》卢功达《说文解字通论》卢功达《家学与师承》《学者自述》《訄书》章太炎《訄书详注》徐复《文始》(词源史)章太炎《新方言》章太炎《文字音韵训诂笔记》《民俗文字训诂丛刊》《词源观念史》扬州大学学报《民物考证》杨正水《文心雕龙集释》詹瑛《文心雕龙译注》周振甫(译注类书)《经学历史》皮希瑞《文心雕龙杂》黄侃《诗文声律论稿》启功《文史通义》章学诚《文史通义注》章瑛《菿汉三言》吴承仕章太炎《韵镜校注》李新魁《音韵学读本》刘晓南《十三经注疏》李学勤编北大出版社《诗集传》朱熹文字学《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出版社1983 《中国训诂学史》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姚孝遂吉林教育出版社《汉语文字学史》黄德宽安徽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中国现代语言学史》2004《中国小学史略》胡奇光《文字学概要》裘锡圭《中国文字学》唐兰1949《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1983 《中国文字学》陈梦家中华书局2006 《汉字学简论》张桂兰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高明文物出版2004 《古文字学初阶》李学勤《古文字学概要》陈世辉汤余惠2011 福建人民出版社赖炳伟责编《古文字构形学》刘钊福建人民出版2006 《汉语大字典》2010修订版《甲骨文字学纲要》邹晓丽《基础汉字形意释源——说文部首今读本义》中华书局2007《汉字学》蒋善国《汉字学概论》张玉金夏中华《说文解字考证》董莲池《说文解字文献集成》《说文新证》季旭昇福建人民出版社语法学史《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论》《国语入门》赵元任《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朱德熙《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马氏文通校注》中华书局1958《马氏文通读本》吕叔湘王海芬《语言学概论》霍凯特语音部分《汉字说略》詹谨鑫《语音学教程》王礼嘉北大出版社《汉字学》王宁《汉字构形学》王宁《古文字学与人类学》陈新雄《汉字学概要》华南师大出版社《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徐复《汉字形》邹晓丽《汉字部首字典》王体民《说文解字通论》《说文解字研究法》马叙伦《说文解字导读》张舜徽《说文解字》中华书局《说文解字句读》王筠《新编说文解字》王宁梁功汉《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徐维贤凤凰出版社《说文解字精读》殷寄明读懂:《史记》《中国文化要略》《马氏文通》《古代汉语语法》张连荣《汉语语法学史》龚干炎《新时期汉语法学史》邵敬敏《语法讲义》朱德熙《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助读》郑懿德《现代语法800辞》吕叔湘《汉语语法研究15讲》陆德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德明北大…《语法研究入门》《古典文献知识及应用》杨林《训诂方法新……》《汉语词汇训诂专题研究导论》曾昭聪《汉语语法专题研究》邵敬敏。
清代学术书目
![清代学术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54511e82d4d8d15abe234e53.png)
B白寿彝等,《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北京,三联书店,1982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8包世臣:《包世臣全集·小倦游阁集·说储》,合肥,黄山书社,1991鲍国顺:《戴东原著作考述》,《孔孟学报》第59-60期,1990鲍国顺:《戴震与段玉裁的师弟情谊与学术关系》,《中山人文学报》第1期,1993《北京大学日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上海,开明书店,1927《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上海,开明书店,1926北师大清史研究组编:《清史论文索引上编》(1644~1840),北京师范大学油印本,1973 北图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综合性图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C蔡可园:《清代七百名人传》,上海世界书局,1937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北京,三联书店,1994岑溢成:《诗补传与戴震解经方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岑溢成:《训诂学与清儒训诂方法》,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博士论文岑仲勉:《考据举例》,《图书季刊》新第5卷第4期,1944柴德赓:《王西庄与钱竹汀》,《史学丛考》,中华书局,1979陈旦:《清儒治文字学之派别及其方法述略》,《国学丛刊》第1卷第2期,1923陈登原,《中国文化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陈第:《毛诗古音考》,台北,艺文印书馆,1967陈鼓应等:《明清实学思想史》,齐鲁书社,1989陈恒嵩:《五经大全纂修研究》,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8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北京,中华书局,1997陈澧:《东塾丛书》,台北,华文书局,1970陈澧:《东塾读书记》,北京,三联书店,1998陈澧:《东塾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陈美延等编:《陈寅恪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陈平原、王枫主编:《追忆王国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陈平原等编,《北大旧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陈其泰:《清代公羊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陈寿熊:《读易汉学私记》,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陈新雄:《古音学发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875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初编》、《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陈垣:《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陈垣:《陈垣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陈智贤:《清儒以说文释诗之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7 陈柱:《清儒学术讨论集》(第1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陈祖武:《清儒学术拾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陈祖武:《中国学案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程克雅:《乾嘉学者以例释礼解经方式比较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崔述:《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香港,存萃学社,1978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二编,香港,崇文书店,1971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三编,同上,1972 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四编,同上,1973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五编甲集、乙集,同上,1974存粹社编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香港:存粹社1978年戴逸:《汉学探析》,《清史研究集》第二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D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1992戴震:《戴震全书》,合肥,黄山书社,1994邓广铭主编:《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北京,三联书店,1955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北京,中华书局,1992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丁原基:《清代康雍乾三朝禁书原因之研究》,台北,华正书局,1983杜春和等编:《胡适论学往来书信选》,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杜联喆、房兆楹:《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北京,中华书局,1959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杜维运:《清代史学与史家》,北京,中华书局,1988杜维运:《清乾嘉时代之史学与史家》,台北,学生书局,1989杜维运:《清盛世的学术工作与考据学的发展》,《大陆杂志》1964年第28卷第9期杜维运:《学术与世变》,台北,环宇出版社,1971杜正胜、王汎森主编:《新学术之路》,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98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中国文化》,1995年第2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F樊克政:《中国书院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方苞:《方望溪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方东树:《汉学商兑》,北京,三联书店,1998方诗铭、周殿杰:《钱大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方以智:《方以智全书·通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方中履:《古今释疑》,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费海玑:《钱竹汀传记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傅斯年:《傅斯年先生全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G高在旭:《戴东原哲学析评》,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0高正:《清代考据家义理之学》,《文献》1987年第4期葛荣晋主编:《中国实学思想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000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耿云志编:《胡适研究丛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耿云志等编:《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北京,三联书店,1993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合肥,黄山书社,1994耿志宏:《惠栋之经学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4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古国顺:《清代尚书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古国顺:《清代尚书著述考》,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75顾潮:《顾颉刚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顾颉刚:《清代汉学家治学精神与方法》,《广播周报》第106期,1936顾颉刚编,《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顾颉刚主编:《古籍考辨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5顾燮光:《梦碧簃石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长沙,岳麓书社,1994关长龙:《两宋道学命运的历史考察》,学林出版社,2001《国史列传》,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无出版年月《国学月报汇刊》,台北,学生书局,1971管敏义主编:《浙东学术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884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H杭世骏:《道古堂外集》,补史亭刊本,1788何炳松:《何炳松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何冠彪:《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1何冠彪:《明清人物与著述》,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何佑森:《近三百年朱子学的反对派》,《幼狮学志》第16卷第4期,1981何佑森:《清代汉宋之争平议》,《文史哲学报》第27期,1978何泽恒:《焦循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贺长龄、魏源编:《清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贺岳僧:《清代汉宋学之争》,《时代精神》第8卷第3期,1943洪亮吉:《洪亮吉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海生活书店,1947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侯外庐等人:《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97侯外庐等人:《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980胡楚生:《清代学术史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8胡楚生:《清代学术史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8胡槐植:《戴震师友记》,《徽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3、4期,1991年第1-4期,1992年第1期胡朴安:《戴先生所著书考》,《安徽丛书》第六期内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胡适:《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90胡适:《胡适的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胡适:《章实斋年谱·齐白石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胡适口述、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黄道庸:《清代学术思想之史的发展过程》,《学习生活》第3卷第1期,1942 黄建斌:《清代学术发展史》,台北,幼狮书店,1974黄进兴:《中国近代史学的双重危机:试论“新史学”的诞生及其所面临的困境》,《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6期(1997)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黄侃:《量守文钞》,收入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1,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黄克武:《清代考证学的渊源──民初以来研究成果之评价》,《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1991年第11期黄启华:《乾嘉考据学兴起后些线索──兼论顾炎武钱大昕学术思想的发展关系》,《故宫学术月刊》,第8卷第3期黄忠慎:《惠周惕诗说析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994黄宗羲:《南雷文定》,四部丛刊本惠栋:《春秋左传补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惠栋:《后汉书补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惠栋:《惠氏读说文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惠栋:《九经古义》,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惠栋:《九曜斋笔记》,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惠栋:《松崖笔记》,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惠栋:《松崖文钞》,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惠栋:《易汉学》,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惠栋:《易例》,台北,艺文印书馆,1967惠栋:《周易述》,台北,成文书局,1976J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江藩:《汉学师承记(外二种)》,北京,三联书店,1998江弘远:《惠栋易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江声:《六书说》,北京,中华书局,1985江声:《尚书逸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江永:《算学》,四库全书本姜广辉:《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蒋天枢:《陈寅恪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蒋天枢:《全谢山先生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蒋维乔:《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32蒋元卿:《校雠学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蒋致中:《牛空山先生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焦循:《雕菰集》,丛书集成初编本焦循:《论语补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焦循:《论语通释》,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1金荣奇:《庄存与春秋公羊学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0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L瞿兑之:《汪辉祖传述》,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书店柯维卿:《戴震孟子学研究》,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孔立:《清代文字狱》,中华书局,1980来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来新夏:《清代考据学述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李成良:《阮元思想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补编》,台北,文光图书公司,1965李调元:《淡墨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台北,明文书局,1985李纪祥:《明末清初儒学之发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李季:《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上海,上海书店,1996李开:《戴震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李铭皖、谭钧培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李瑞良:《中国目录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李威熊:《中国经学发展史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李新霖:《清代经今文学述》,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77李洵:《清代全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李耀仙:《廖平学术论著选集》,成都,巴蜀书社,1989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长沙,岳麓书社,1991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梁启超:《戴东原著述纂校书目考》,《饮冰室文集》卷四十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同上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廖千慧:《焦循论语学研究》,台湾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廖秀珠:《钱大昕及其十驾斋养新录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7林聪舜:《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变迁与发展》,台北,学生书局,1990林丽容:《民初读经问题初探(1912-1937)》,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6 林美珠:《方东树汉学商兑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林明波:《清代许学考》,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60林明波:《清代雅学考》,《庆祝高邮高仲华先生六秩诞辰论文集》,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68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6林庆彰主编:《明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同上,1996林庆彰主编:《乾嘉学者研究论著目录》,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林庆彰主编:《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林庆彰主编:《中国文化新论·学术篇》,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0林尹:《中国学术思想大纲》,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凌廷勘:《校礼堂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凌廷堪:《礼经释例》,北京,中华书局,1985刘蕙孙:《清代的考据之学》,《中国文化史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2 刘梦溪:《传统的误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刘梦溪主编:《现代中国学术经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刘盼遂:《高邮王氏父子年谱》,香港,崇文书店,1971刘盼遂:《高邮王氏父子著述考》,《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4卷第1期,1930刘盼遂:《王石渠先生年谱附伯伸先生年谱》,《女师大学术月刊》,第1卷第3期,1930 刘起釬:《尚书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刘巍:《钱穆与胡适梁启超关于清代学术史整理的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刘寅生、房鑫亮等编:《何炳松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刘寅生等编:《王国维全集·书信》,北京,中华书局,1984 柳曾符等选编:《柳诒征史学论文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卢文弨:《群书拾补》,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陆宝千:《清代思想史》,台北,广文书局,1978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北京,三联书店,1996陆谦祉:《厉樊榭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逯耀东:《胡适与当代史学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吕思勉:《经子解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吕思勉:《吕思勉遗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吕思勉:《论学集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罗炳绵:《清代学术论集》,台湾,食货出版社,1978罗冈、陈春艳编:《梅光迪文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罗焌:《诸子学述》,长沙,岳麓书社,1995罗振玉:《清朝学问源流概略》,《东亚》第3卷8—9期,1930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2000:5)罗志田:《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1999:11)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M马叙伦:《清人所著说文之部目初编草稿》,《图书馆学季刊》第1卷第1期,1926马一浮:《马一浮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毛子水:《适之先生对学术界的影响》,《传记文学》,第28卷第5期(1976:5)梅文鼎:《历算全书》,四库全书本孟森:《明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牟润孙:《海遗杂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0牟润孙:《注史斋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87牟钟鉴:〈《明代思想史》与明代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第10期(1994:8),页173-8。
关于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
![关于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385df8ba168884868662d60d.png)
关于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楚辞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现象。
楚辞研究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王国维认为:“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
”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所以,推动楚辞研究,应该从研究选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学术观点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化与开拓。
这里,笔者结合个人的研究体会,谈谈对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
一、楚辞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楚辞研究是一个高难度、高水准的选题,极具影响力、挑战性。
郭沫若说过:“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
”(《屈原研究》)研究楚辞、研究屈原,既是作家研究、作品研究,又是文学现象研究、文学流派研究、文学风格研究、文学史研究,更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模式研究。
毫无疑义,楚辞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但是这个源头隐在云雾之中,既令人心生敬仰,又让人望而却步。
楚辞,承载了中原文化遥远而博大的传统,又以惊才绝艳的南楚情调风格展现,令人思接千载,又乐观楚风。
关于屈原的历史记载语焉不详,加上楚辞文句的艰难深奥,词旨的委婉曲折,导致了楚辞研究疑义纷纭,很多观点莫衷一是。
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留下了空间。
楚辞研究虽然已历经两千余年,但空白点和疑难点仍然很多,当今仍然可以出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甚至可能出系列新成果。
姜亮夫先生曾经提出,一个学者一生的学术选题,必须是有生命力的、可以做出系列成果的。
事实上,有些选题是很有意味很有价值的,但其深广性、影响力不够,写完一两篇论文就无话可说了。
20 世纪80 年代初期,笔者曾经指导一名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做毕业论文,他自选的是唐代贺知章的诗歌研究。
尽管作者很努力,多年都不放弃这个题目,但限于选题的涵盖面有限(不到20 首诗),就很难继续下去,不要说有所突破了。
晚清国学大师黄侃藏书趣闻
![晚清国学大师黄侃藏书趣闻](https://img.taocdn.com/s3/m/8a3ed22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f.png)
晚清国学大师黄侃藏书趣闻黄侃(1886—1935),字季刚,号量守居士,我国近代著名文字学家、训诂学家、音韵学家。
黄侃与章太炎、刘师培并称晚清三大国学大师。
黄侃博览群籍,覃思精研,在小学、经学、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卓有建树。
黄侃治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集前修之大成而多所独创,重师承而又不受其局囿,在文字、音韵、训诂各方面都有重大发展,蔚然成一家之言,在近代学术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产生过巨大影响”。
(许嘉璐)黄侃嗜书如命,他曾在自己所藏书目册上写下这样一首诗:“稚圭应记为佣日,昭裔难忘发愤时。
十载才收三万卷,何年方免借书痴。
”这几句诗可谓是他一生爱书的真实写照。
黄侃对书有一种近似疯狂的感情,每得好书,往往“捧书雀跃”。
一部《黄侃日记》基本上是围绕着订书、购书、读书这条主线来记录的。
章太炎在《黄季刚墓志铭》中写道:“有余财,必以购书,或仓猝不能具书簏,即举革笥中,或委积几案皆满。
得书,必字字读之,未尝跳脱,尤精治古韵。
”程千帆在《我与黄季刚先生》一文中这样记述黄侃的聚书、藏书:“季刚先生生前藏书颇多,曾自谓‘书痴’。
即如他到中央大学任教后的两年中,就为购金石甲骨文字书籍,几乎花费了除日用之外的全部俸金。
”有一次,黄侃在课堂上忍不住向学生讲起自己买书的故事。
黄侃对学生说他太太常常责备他拼命买书,他有时把钱汇到外埠去买书,钱寄出后,天天盼着包裹。
等书真的寄来了,打开包裹,匆匆看过一遍后,便往书架上一放,从此不再过问了。
于是太太便抱怨他浪费钱,结果黄侃说:“要知我买书的快乐,就在打开包裹的一时之间,比方我们结婚吧,不也就在新婚燕尔之时最快乐吗?”黄侃讲完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黄侃自称“书痴”,然而在时人眼里,黄侃岂止是“书痴”,文史大家胡小石曾直接称黄侃为“书淫”。
因为爱书黄侃常做出一些非常之举。
黄侃藏有《元诗选》清刻本两部,因同事兼好友汪辟疆十分喜欢,便出让了一部。
事后黄侃获知,即使是清刻本《元诗选》也是极其难得的珍本,于是写信给汪辟疆,并示以一诗,自悔轻售《元诗选》之失。
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
![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https://img.taocdn.com/s3/m/7bb8c15e8bd63186bdebbc1c.png)
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2004版)文学作品1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邶笪钟编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2 《中外神话传说》田新利选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 03年版3 《圣经神话故事》陈静选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4 《三毛流浪记》张乐平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5 《严文井童话选》严文井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6 《稻草人》和其他童话叶圣陶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版7 《宝葫芦的秘密》张天翼农村读物出版社2002年版8 《小兵张嘎》徐光耀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月版9 《三寄小读者》冰心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版10 《皮皮鲁传》郑渊洁学苑出版社1995年版11 《肚皮上的塞子》周锐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12 《今年你七岁》刘健屏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13 《荒漠奇踪》严阵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14 《乌丢丢的奇遇》金波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 3年版15 《我要做个好孩子》黄蓓佳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6 《草房子》曹文轩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17 《第三军团》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 7年版18 《巫师的沉船》班马 21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19 《糊涂大头鬼》管家琪浙江少儿出版社2001年版20 《漂亮老师和坏小子》杨红樱作家出版社2003年4月版21 《幻城》郭敬明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22 《伊索寓言》 (希腊)伊索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版23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俄)克雷洛夫著,裴家勤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24 《拉o封丹寓言》 (法)拉o封丹著,倪海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25 《格林童话全集》(德)雅各布o格林威廉o格林著杨武能,杨悦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26 《安徒生童话选集》 (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27 《普希金童话》 (俄)普希金著,亢甫,正成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28 《王尔德童话》 (英)王尔德著,唐讪辉译中国连环画出版社2003年版29 《宫泽贤治童话》(日)宫泽贤治著周龙梅少年儿童出版社2 003年版30 《列那狐的故事》 (法)玛·阿希·季诺著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1 《天方夜谭》郅涛浩等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32 《鲁滨逊飘流记》 (英)笛福著,王泉根译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33 《魔法师的帽子》 (芬)杨松著,任溶溶译纺织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34 《金银岛》 (英)史蒂文生著,单蓓蕾译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35 《丛林传奇》 (英)吉卜林著,徐朴译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36 《吹牛大王奇游记》 (德)埃o拉斯伯刘浩译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37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英)刘易斯o卡洛尔著,陈伯吹译上海科技教育版1996年38 《骑鹅旅行记》 (瑞典)塞o拉格洛夫著,王泉根译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39 《木偶奇遇记》 (意)卡洛o科洛迪著,杨建民译上海科技教育版1996年40 《汤姆o索亚历险记》 (美)马克o吐温著,钟雷主编哈尔滨出版社2000年版41 《格列佛游记》 (英)乔纳森o斯威夫特著,杨吴成译人教、译林版2003年42 《淘气包艾米尔》(瑞典)阿o林格伦著,高锋、时红译中国少儿出版社1984年版43 《捣蛋鬼的日记》 (意)万巴著,思闵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44 《小王子》(法)圣埃克苏佩里著,马振聘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45 《童年》(俄)高尔基著,上海译文出版社46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英)柯南道尔,丁锦华译,远流公司1988年47 《哈里o波特与魔法石》(英)joko罗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版48 《顽皮捣蛋鬼》(德)威廉o布什湖北少儿出版2003年自版49 《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张继楼,彭斯远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版50 《外国儿童诗选》文成英,李融编选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科普科幻51 《科学家故事100个》叶永烈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52 《中外探险故事精选》伊明选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53 《中外动物故事选》伊明选编中国少儿出版社1999年版54 《中外经典科普故事》伍钚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55 《中外网络故事》伍钚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56 《十万个为什么》卢嘉锡主编,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57 《科学王国里的故事》王会等主编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58 《生命的密码》谈家桢著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59 《七彩的分光》王大珩著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60 《灵性的王国》张香桐著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61 《悠长的岁月》贾兰坡著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62 《神奇的符号》苏步清著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63 《与鸟儿一起飞翔》郑作新著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64 《无尽的追问》王淦昌著湖南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65 《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路甬祥主编浙江少儿出版社2000年版66 《科学的发现》郭正谊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67 《130个科学游戏》 (德)汉斯·普雷斯著,吴衡康编译中国少儿出版社1981年版68 《昆虫记》 (法)法布尔著,言小山译人教社大百科全书2003年版69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法)蒂皮o德格雷,黄天源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0 《高士其科普童话》高士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71 《元素的故事》 (苏)依o尼查叶夫,滕砥平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72 《诗词中的科学》唐鲁峰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73 《水陆两栖人》(苏)阿历山大o别利亚耶夫,孟庆枢,善诚译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年版74 《海底两万里》 (法)儒勒o凡尔纳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5 《中国古代科幻故事集》杨鹏、刘道远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文化教育76 《东周列国志故事》郭平、陈咏超改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77 《中国民间故事》宣仁选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78 《成语故事365》帆女阿雪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79 《中外战争的故事》张鸿海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80 《中外艺术家的故事》江钥含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81 《汉字的故事》梅子涵著上海科普出版社82 《阿凡提的故事》赵世杰编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版83 《上下五千年》林汉达曹余章著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84 《世界五千年》段万翰、顾汉松、陈必祥编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版85 《做人与做事》卢勤接力出版社2000年版86 《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董宏猷 21世纪出版社1997年版87 《我们的母亲叫中国》苏叔阳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88 《马燕日记:一个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法)韩石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89 《中华经典诵读本》徐含之选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90 《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来新夏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1 《30天环游中国》郑平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92 《国际知识问答》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93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与儿童对话》三联书店2003年6月版94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o凯勒著李汉昭译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95 《爱的教育》 (意)亚米契斯著,马默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96 《写给小读者》晓玲玎当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 8年版97 《做一个快乐的少年人》邓碧霞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98 《父与子》 (德)埃o奥o卜劳恩,洪佩奇编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99 《大作家史努比》(美)蒙特o舒尔兹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100 《再见了,可鲁》(日)秋元良平等南海出版社2003年版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高尔基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高中必读阅读书目《绝对有用》
![高中必读阅读书目《绝对有用》](https://img.taocdn.com/s3/m/8aa6f907bed5b9f3f90f1cc6.png)
语文课程标准附录及各类读书书目(方青稚整理)附录一常见文言词(一)实词(120个)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二)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由、者、之。
附录二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古文(10篇)《劝学》(节选:从“学不可以已”到“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屈原列传》(节选: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陈情表》李密《滕王阁序》(节选: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师说》韩愈《阿房宫赋》杜牧《六国论》苏洵《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前赤壁赋》苏轼(二)诗词曲(30首)《氓》(《诗经》)《离骚》(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导夫先路”) 屈原《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陶潜《山居秋暝》王维《蜀道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将进酒》李白《兵车行》杜甫《蜀相》杜甫《客至》杜甫《登高》杜甫《登岳阳楼》杜甫《石头城》刘禹锡《琵琶行》白居易《李凭箜篌引》李贺《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 杜牧《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锦瑟》李商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桂枝香》(登临送目) 王安石《念奴娇》(大江东去) 苏轼《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陆游《永遇乐》(千古江山) 辛弃疾《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长亭送别》(节选:(正宫)(端正好)) 王实甫注:以上篇目推荐给学生背诵,不一定都选作课文。
白话诗文背诵篇目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
七年级语文上册 少年正是读书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少年正是读书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541ee99bceb19e8b8f6bab2.png)
囊萤映雪----------------()
凿壁偷光-----------------()
韦编三绝-----------------()
程门立雪-------------------()
3、学生回答后,教师订正
4、出示以上名人的读书故事
[故事一]悬梁刺股:
古文——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7、学生谈收获
你记住了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
1、学生回答
2、学生观看,记住名人与其相关的成语故事。
[故事一]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 ,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1、学生通过自行制订、小组讨论等方式明确目标。
2、学生观看领会,明确目标。
学生根据教材,能制订目标,但可能不全面。
指导学生仔细看书,归纳全面。
三、完成活动1:“向名人学读书”之“名人读书故事”环节
1、教师展示活动内容:
谈名人读书故事和名人读书经验活动
2、教师展示名人读书典故(成语),学生回答与之相关的人物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故事四]韦编三绝:
出于《史记·孔子世家》,传说孔子“ 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现用于比喻读书勤奋。
陈汉章《尔雅学讲义》稿本述略
![陈汉章《尔雅学讲义》稿本述略](https://img.taocdn.com/s3/m/041dd6cb647d27284a73517f.png)
陈汉章《尔雅学讲义》稿本述略被黄侃盛赞为“魁儒”的陈汉章,一生治学贯通经史子集,著述宏富而流布有限,多种稿本未整理。
其《尔雅学讲义》稿本三卷,上卷论《尔雅》名义、撰人、兴废以及与《说文》的表里关系,中卷、下卷分说《尔雅》自《释诂》至《释畜》各篇,可谓近代研究《尔雅》最早的专著,在雅学研究史上的价值不容忽视。
作为近代著名国学大师,陈汉章涉猎广博,治学贯通经史子集,旧学根底深厚,时人称为“两脚书橱”。
章太炎曾致函陈汉章称:“浙中朋辈,博学精思,无出阁下右者。
”1928年黄侃为陈汉章《史通补释》作序,自称“门下蕲春黄侃”,赞赏陈汉章“深于礼与史,为当今之魁儒”。
此外,陈汉章门下还有众多文化名人,如文学家茅盾、史学家范文澜、哲学家冯友兰、社会活动家许德珩等。
陈汉章在文字、训诂、校勘、典制、目录、方志、历算、金石诸多方面皆有著述,但他认为“古人著书固必盖棺定论,不自暴于外”,“积草稿固闭而不出”[1]。
因此,他著述虽丰,却多半未刊行问世,仅有《缀学堂初稿》、《缀学堂丛稿初集》(亦名《见山楼丛书》)、《史通补释》出版。
陈汉章晚年辞归故里,修订旧作、著述新作,拟出版《缀学堂丛稿初集》一百种,后因谢世而未得出版。
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所藏陈汉章《尔雅学讲义》手稿,是1918年他在北京大学讲授《尔雅》时所编[2]。
该讲义为油印本,线装,全书目录2页,正文160页,勘误表4页,共计166页。
正文每半页10行,每行22字。
白口,无鱼尾,版心处标有“罷雅”字样具体页数。
目录页与手稿正文末页皆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印,正文中标有句读。
勘误表4页,共勘正正文53处错误。
天头处还有若干对正文的补充说明文字。
但由于《尔雅学讲义》仅有稿本,所以在当今学术界几乎不为人知,集大成的《尔雅诂林》、《尔雅诂林叙录》中连存目都不见。
一、成书背景据陈汉章之女陈增华回忆,陈汉章在北大执教期间,开课多门,白天授课,晚上编撰讲义,教学甚勤。
一方面,广博的阅读为陈汉章的写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据1886年陈汉章《丙戌日记》十一月初十日记:“‘十三经’于是日始遍加朱墨。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梁启超、黄侃等)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梁启超、黄侃等)](https://img.taocdn.com/s3/m/a9bc95283169a4517723a3e2.png)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梁启超、黄侃等):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作者:梁启超两月前清华周刊记者以此题相属,蹉跎久未报命。
顷独居翠微山中,行箧无一书,而记者督责甚急,乃竭三日之力,专凭忆想所及草斯篇,漏略自所不免,且容有并书名篇名亦忆错误者,他日更当补正也。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年)四月二十六日启超作于碧摩岩翠山房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论语》《孟子》《论语》为二千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
《论语》、《孟子》之文,并不艰深,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
注释之书,朱熹《四书集注》,为其生平极矜慎之作,可读,但其中有随入宋儒理障处,宜分别观之。
清儒注本,《论语》则有戴望《论语》注,《孟子》则有焦循《孟子》正义最善。
戴氏服膺颜习斋之学,最重实践,所注似近孔门真际,其训诂亦多较朱注为优,其书简洁易读。
焦氏服膺戴东原之学,其孟子正义在清儒诸经新疏中为最佳本,但文颇繁,宜备置案头,遇不解时,或有所感时,则取供参考。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乃戴氏一家哲学,并非专为注释《孟子》而作,但其书极精辟,学者终需一读,最好是于读《孟子》时并读之,既知戴学纲领,亦可以助读《孟子》之兴味。
焦循《论语通释》,乃摹仿《孟子字义疏证》而作,将全部《论语》拆散,标准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恕……等,列为若干目,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且可应用其法以治他书。
右两书篇页皆甚少,易读。
陈沣《东塾读书记》中读《孟子》之卷,取《孟子》学说分项爬疏,最为精切,其书不过二三十页,宜一读以观前辈治学方法,且于修养亦有益。
《易经》此书为孔子以前之哲学书,孔子为之注解,虽奥衍难究,然总须一读。
吾希望学者将《系辞传》、《文言传》熟读成诵,其卦象传六十四条,则用别纸钞出,随时省览。
北京大学哲学系推荐书目
![北京大学哲学系推荐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21c1c447b0717fd5370cdc23.png)
北京大学哲学系推荐书目(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北京大学哲学系推荐书目(北大百年校庆,经该校哲学系推荐,54位学有成就的教授审读后推出的)推荐应读书目(30本)●《周易》参读《周易大传今注》高亨编注参读《周易译注》周振甫译注●《诗经》参读《诗经译注》江阴香编注●《老子》参读《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着●《论语》参读《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孙子兵法》参读《孙子译注》郭化若译注●《孟子》参读《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庄子》参读《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史记》参读《史记选》王伯祥选注●《坛经》参读《坛经》张文修编着●《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宋词三百首笺注》朱古微重编唐圭璋笺注●《红楼梦》曹雪芹、高鄂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着●《鲁迅选集》●《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着涂又光译●《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着●《理想国》 <古希腊>柏拉图着吴献书译●《神曲》 <意> 但丁着王维克译●《哈姆雷特》 <英>莎士比亚着曹未风译●《思想录》 <法>帕斯卡尔着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 <法>卢梭着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德>康德着何兆武译●《约翰克利斯朵夫》 <法>罗曼罗兰着傅雷译●《科学史》 <英>丹皮尔着李衍译●《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着中共中央着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着中共中央着作编译局译●《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着张仲实译●《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推荐选读书目(30本)●《礼记》●《左传》●《荀子》●《韩非子》●《论衡》<东汉>王充●《三国志》<晋>陈寿●《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李太白集》<唐>李白●《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明夷待访录》<清>黄宗羲●《儒林外史》<清>吴敬梓●《人间词话》王国维着●《闻一多年谱长编》闻黎明、侯南坤●《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着●《国史大纲》钱穆着●《圣经》●《国富论》<英>亚当?斯密●《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复活》<俄>托尔斯泰●《物种起源》<英>达尔文●《城堡》<奥>卡夫卡●《飞鸟集》<印>泰戈尔●《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韦伯●《精神分析引论》<德>弗洛依德●《西方哲学史》<英>罗素●《历史研究》<英>汤因比●《德意志意识形态》<德>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德>恩格斯●《哲学笔记》<俄>列宁附:梁启超、鲁迅、黄侃三位先生所开之最低限度国学书目,谨供参考梁启超开列之书目●韩非子●战国策●后汉书●三国志●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其他词曲集随好选读数种●宋元明史纪事本末●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鲁迅开列之书目●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历代名人年谱●少室山房笔丛●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世说新语●唐摭言●抱朴子外篇●今世说黄侃开列之书目●二十五史●十三经●大戴礼记●国语●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庄子●文选●文心雕龙●说文解字(据1998年1月17日《文汇读书周报》)落驾桥人按:这份推荐书目是北京大学在百年校庆的时候,经该校哲学系推荐,54位学有成就的教授审读后推出的。
为学务精习-黄侃读书法略谈
![为学务精习-黄侃读书法略谈](https://img.taocdn.com/s3/m/7918277033687e21af45a98a.png)
为学务精习-黄侃读书法略谈黄侃(1886―1935)是近现代著名学者,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他的老师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20世纪有不少著名学者皆出其门下,如杨伯峻、程千帆、潘重规(潘氏为其婿)、陆宗达、殷孟伦、刘赜、黄焯等。
黄侃读书极多,且很有心得,总结他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于后学来说,不无帮助。
一、得钱随分付书坊1931年仲夏章太炎给黄侃写了一副对联:“遇饮无人徼酒户,得钱随分付书坊。
”并且在题识中解释道:“偶翻近人诗,得此句,书之。
扰扰中无有称此者,唯季刚有此风味,因寄贻焉。
”黄侃为买书确实花了不少钱,如他在1931年3月5的日记中写道:“《四部丛刊》……自戊辰(1928)夏,节缩日用必需之资,以四百三十元决意买之,首尾四年,乃获全部,欣喜不已,夜以名酒庆之。
戊辰买书从此起,约用三千三百元;己巳(1929)用两千元有奇,庚午(1930)用两千元有奇。
三年来,买书几斥去八千元矣。
”三年买书花了八千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字。
黄侃购书的原则是为教学与科研服务,他在1928年10月20日的日记中专门分析了藏书家购书与学者购书的不同旨趣:“买书备种类供所寻者,上也;於所专讨书多致精本供校勘,亦不得已也。
但求旧刊侈收藏之富,求秘本以独见骄人,甚至但借人书,不以书借人,如黄丕烈,与山西富人积财不用、镕金成山者无异矣。
陆心源书埒四库,尽归海夷,杨守敬多致秘本书,终归豪室,亦何为哉!吾辈但祈能见人间常见书,能搜专门书籍己所致力者,斯亦可矣。
”凡用得到的书,他都力求完备。
对于自家藏书不敷使用,他是深以为憾的。
如他在1929年写给大女儿念容的信中说:“我现买书甚多,而唐以前要籍尚有未备,以致乞丐于徐恕之伦,可恨!可恨!”经过不断努力,他所需要用的书做到了大致完备,如他在1932年2月1日的日记中说:“藏书过多,费数年心力,始将有用书籍,渐次搜罗,略号完备。
“名士”黄侃开的国学书单你读了多少黄侃国学书目国学
![“名士”黄侃开的国学书单你读了多少黄侃国学书目国学](https://img.taocdn.com/s3/m/b9e7239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19.png)
“名士”黄侃开的国学书单你读了多少黄侃国学书目国学黄侃黄侃(1886-1935),国学大师,与章太炎并称为“章黄学派”,具有极大的影响。
黄侃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
他重视师承,但不墨守师说,常以“刻苦为人,殷勤传学”以自警。
虽是名声赫赫之学者,且身体虚弱,仍致力学术而不倦,“惟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发愿50岁后才著书。
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多有创见,自成一家。
在音韵学方面对古音作出了切合当时言语实际的分类,晚年主要从事训诂学之研究。
黄侃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
黄侃论读书曰:“读书人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
”又云:“读天下书,至死不能遍,择其要而已矣。
”“读书贵专不贵博,未毕一书,不阅他书。
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须有相当成就;否则,性懦者流为颓废,强梁者化为妄诞。
用功之法,每人至少应圈点书籍五部。
”黄席群和闵孝吉1934年笔记的《量守庐讲学二记》中记载黄侃开列的国学书目:《十三经注疏》、《大戴礼记》、《荀子》、《庄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文选》、《文心雕龙》、《说文》、《广韵》。
黄侃说:“以上诸书,须皆三十岁以前读毕,收获如盗寇之将至;然持之有恒,七八年间亦可卒业。
”下面简单介绍下黄侃推荐的这十二部“须皆三十岁以前读毕”的国学经典:《十三经》,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其形成过程为:汉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黄侃《禮學略説》詳注稿(一)
![黄侃《禮學略説》詳注稿(一)](https://img.taocdn.com/s3/m/5a41f24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5.png)
黄侃《禮學略説》詳注稿(一)[日]池田秀三著石立善譯内容摘要《禮學略説》為民國學者黄侃於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所開設“禮學概説”課程之講義。
本稿繼承黄氏遺志,闡揚禮學,為全文施加詳細注釋,以作為禮學入門與研究之指南。
關鍵詞黄侃《禮學略説》經學禮學日本漢學黄侃《禮學略説》論述禮學及其歷史,提綱挈領,雖僅存上篇(據黄焯之説),而於斯學不無小補,唯文字簡古,初學苦於難讀,故當代日本經學家池田秀三教授爲撰詳注。
本稿自2006年3月於京都大學《中國思想史研究》連載至今,頗受歡迎,而國内讀者尋檢不便,今爲之漢譯,於體例略作調整,並删除日文訓讀,原文及引文之明顯訛誤,徑改不出注。
譯者謹識。
序本稿乃民國初期學者黄侃(1886-1935)所著《禮學略説》一文之詳注。
原著爲黄氏於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禮學概説”課程之講義(1936年初載於《中央大學文藝叢刊》第2卷第2期),本稿目的則在於繼承黄氏遺志,闡揚禮學,爲其文施加詳細注釋,冀作爲禮學入門書籍。
本稿分原文、注釋、補説三部分。
注釋則發揮其作爲入門書籍之作用,尤其注重解説禮學重要事項。
故於本文讀解方面,於最低限度注釋之上,特加以詳細記述處頗多,懇請讀者諒解。
又,即與本文讀解無直接關聯,而略有關涉如禮學或古典知識之類,則另設“補説”一項追記説明,此亦出於同樣意圖。
凡例一、原文底本依據黄侃《論學雜著》所收《禮學略説》(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 1964年9月。
此書於1980年4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封面記云:“改正少數刊誤”,然於《禮學略説》之内容並無修改),而句讀則有不從底本之處。
又,管見所及,本文亦收入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及《二十世紀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黄侃•劉師培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前者似據《中央大學文藝叢刊》録文,然誤訛頗多:後者則據《論學雜著》,而亦踏襲原書句讀等訛誤,不能是正。
故此兩種文本皆難稱善本。
国学第九册1到16课内容六年级
![国学第九册1到16课内容六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6c8b34e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2.png)
国学第九册1到16课内容六年级第一册《明清史》1.《明清史》是一本专门记载爱国历史学者尤若新先生主编、关于明清史的著作,书中记载了明清两代宏观历史和一些有关人物的成就及相关事件。
2. 尤若新先生不仅收集了许多明清史的史实,还记录了一些史实的发展历程,丰富了明清史的博大精深。
3. 尤若新先生在书中着重介绍了明清两代的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侧重揭示了各个年代的社会变迁。
4. 书中记录了明清两代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反映历史进程的数据,使我们了解了明清史的宏大脉络。
第二册《中国历史》1. 《中国历史》是由历史学家翁荣君先生综述中国历史的著作,从形成巩固起点,详细描述了从古至今中国历史社会变迁的发展概况。
2. 翁荣君先生精心收集及记录历史上的众多史料,对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发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从全局了解中国历史的脉络。
3. 翁荣君先生在《中国历史》中详细介绍了分封制,金朝以及宋朝以来多次改革的结果,丰富了读者的认识。
4. 书中提及的有关复兴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等,使读者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动有一定的认识。
第三册《中国文学史》1. 《中国文学史》是由文学家田望书就中国文学发展作出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记录了从先秦到新民主主义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每一步的情况。
2. 书中收录了诸如楚辞、史记、论语等众多的文学著作,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各个时代的文学风貌。
3. 书中记述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宏观过程,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4. 书中还重点介绍了许多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如拉尔夫·塞拉、于斯·斯莱特、约翰·诺里斯、海明威等,使读者更完整地了解中国文学发展史。
第四册《中国哲学史》1. 《中国哲学史》是由哲学家刘新宇先生主持的,记载了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载《金陵大学校刊专号》,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四日)
——程千帆,唐文编 《量守庐学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5年08月版,38-39页
扩展阅读:程千帆,唐文编 《量守庐学记》
网上有一份黄侃
先生开的书单,可以参考。
尤在以部首領群字。至於「蒙次」之法,不必深究。然五百四十部未嘗不能增減,《玉篇》即其一例。江慎修曾謂卅六字斷不可增減一字,乃為明末一般好事增減之徒言之。《說文》部首之不可增減,亦所以為好事增減者言之也。
三、讀經之法
讀經次第應先《詩》疏,次《禮記》疏。讀《詩》疏,一可以得名物訓詁
,二可通文法(較讀近人《馬氏文通》高百倍矣)。《禮》疏以後,泛覽《左傳》、《尚書》、《周禮》、《儀禮》諸疏,而《穀》、《公》二疏為最要,《易》疏則高頭講章而已。陸德明《經典釋文》宜時事翻閱,注疏之妙,在不放過經文一字。
黃席群 閔孝吉記
第一記
一、音韻
音韻之學可分三部,一曰音史,二曰音理,三曰音證。音理最為艱深,暫宜從略。音史始於表譜之學,如《切韻指掌圖》、《七音略》等書是也。惟每易令人茫昧,初學宜先讀下列諸書:
顧亭林《唐韻正》、胡秉虔《古韻論》、莫子偲《音韻源流》、龍啟瑞
《古韻通說》(以上音史)。
★天下人之所長,非己
所能有;己之所長,爲天下人所不能有,如是始能有自立。
★學問最高者,語言最簡。
★通一經一史,文成一體,亦可以爲成人矣。
量守廬請業記(黄侃著)
量守廬請業記
蘄春 黃季剛先生講
黄侃又论读经次序云:
读经次第应先《诗》疏,次《礼记》疏。读《诗》疏,一可以得名物训诂,二可通文法(较读近人《马氏文通》高百倍矣)。《礼》疏以后,泛览《左传》、《尚书》、《周礼》、《仪礼》诸疏,而《谷》、《公》二疏为最要,《易》疏则高头讲章而已。陆德明《经典释文》宜时时翻阅,注疏之妙,在不放过经文一字。
。無注之書,使其有注;有注之書,則淘汰之。「學術」二字應解為「術由師授,學自己成」。戴東原學術提綱挈領之功為多,未遑精密。其弟子若段懋堂
然持之有恆,七八年間亦可卒業。
讀書貴專不貴博,未畢一書,不閱他書。廿歲以上,卅歲以內,須有相當成就;否則性懦者流為頹廢,強梁者化為妄誕。用功之法,每人至少應圈點書籍五部。
讀書宜注意三事:(甲)有定--時有定限,學有定程;(乙)有恆--
不使一己生厭倦之心,而養成不能厭倦之習,不稍寬假,雖有間斷,必須補作
(摘錄)量守廬論學劄記
一、應讀之書
★《十三經註疏》、《大戴禮記》、《荀子》、《莊子》、《史記》、《漢書》、《資治通鑒》、《通典》(不讀《通典》,不能治《儀禮》)、《文選》、《文心雕龍》、《說文》、《廣韻》,以上諸書,須趁三十歲以前讀畢,收穫如盜寇之將至;然持之以恒,七八年間亦可卒業。
★讀經次第:應先《詩》疏,次《禮記》疏。讀《詩》疏,一可以得名物訓詁,二可通文法。《禮》疏而後,泛覽《左傳》、《尚書》、《周禮》、《儀禮》諸疏,而《穀》、《公》二疏爲最要,《易》疏則高頭講章而已。陸德明《經典釋文》宜時時翻閱,註疏之妙,在不放過經文一字。
三、爲學之道
★讀書人當以四海爲量,以千載爲心。
★學術二字應解爲“術由師授,學自己成”。戴東原先生學術提綱挈領之功爲多,未遑精密;其弟子段懋堂、孔廣森、王念孫,靡不過之。
★治學第一當恪守師承,第二當博學多聞,第三當謹於言語。
★凡古今名人學術之成,皆由辛苦,鮮由天才;其成就早者,不走錯路而已。
黄侃论读书曰:“读书人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又云:“读天下书,至死不能遍,择其要而已矣。”“读书贵专不贵博,未毕一书,不阅他书。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须有相当成就;否则,性懦者流为颓废,强梁者化为妄诞。用功之法,每人至少应圈点书籍五部。”
黄侃为学生开列的国学书目是:
《十三经》
《大戴礼记》
《国语》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通典》
《庄子》
《荀子》
《文选》
《文心雕龙》
《说文解字》
《广韵》
黄席群和闵孝吉1934年笔记的《量守录讲学二记》中记载黄侃:
《十三经注疏》、《大戴礼记》、《荀子》、《庄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文选》、《文心雕龙》、《说文》、《广韵》。以上诸书,须皆三十岁以前读毕,收获如盗寇之将至;然持之有恒,七八年间亦可卒业。
;(丙)愛惜身體--此為用功之本。誠如是,則二十年內不患不成矣。今值中國學術轉變之交,學者宜注意三點:一、盡廢時人之書;二、不事目錄之學
;三、緩言參考之說。學問不必在於分類,有形之物,固不可並;無形之理,
亦何可泥?但求其大體而已。
劉申叔先生云,兩部《皇清經解》中,可存之書不多,足徵著述不易流傳
樊南四六,上承六代,而声律弥谐,下开宋体,而风骨独峻,流弊极少,轨辙易遵。今取其名篇,详疏其遣词用字征典述情之法。
声偶文学原流
声偶文学据中夏文学封域之泰半,今详叙其原流,陈其利病。
蕲春黄先生之丧,海内悼惜。本校为先生晚年讲学之所,及门诸子,尤深梁木之悲,述德考言,共谋所以纪念先生者。上列为先生年来在本校国学研究班之讲目,亦即其最终致力之所在,博学返约,足资绅佩,因为列举,以启来学,或有以愈于低徊怆恻者乎!廿四年十月卅日,衡阳刘继宣谨识。
黄侃为学生开列的国学书目
黄侃(1886-1935),字季刚,湖北蕲春青石岭大樟树人。原名乔馨,字梅君,后改名侃,又字季子,号量守居士。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35年月10月8日殁于南京,年仅49岁。 黄侃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与章太炎并称为“章黄学派”,具有极大的影响。黄侃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他重视师承,但不墨守师说,常以“刻苦为人,殷勤传学”以自警。虽是名声赫赫之学者,且身体虚弱,仍致力学术而不倦,“惟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发愿50岁后才著书。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多有创见,自成一家。在音韵学方面对古音作出了切合当时言语实际的分类。晚年主要从事训诂学之研究。黄侃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
司馬相如二大家之所祖述。至於韓愈<平淮西碑>,亦模擬<難蜀父老>而成也。《文選》不必拘於體例,表章亦猶書疏,皆繫乎情也。<阿房宮賦>末段並韻而無之,頗類<秦論>。<赤壁>兩賦及<春醪賦><秋聲賦>,皆賦中變體,與漢賦不同。讀《文選》一書,不如兼及《晉書》、《南北史》。史載之文,非其文佳妙,即與史事有關耳。讀《文選》後,當讀《唐文粹》,以化其整滯。
四、讀史之法
二十四史中,《史》《漢》《國志》《新唐書》屬於「質」之一類,餘皆「文」也。《後漢書》文近碑板,其中改竄東漢人文字甚夥,看此書時,參觀袁宏《後漢紀》,藉睹其嬗蛻之跡。《三國志》例最謹嚴,較班固尤過之。裴注極多,反嫌繁複,讀時可僅看陳氏本文,求其史例及文法。
五、讀《文選》法
《文選》採擇殊精,都為名作。《文選》之學有二,一曰「文選學」,二曰「文選注學」。吾輩可捨注學而不講求,否則有床上架床,屋上架屋之弊。讀《文選》時,應擇三四十篇熟誦之,餘文可分兩步功夫。(甲)記字:一曰記艱澀不常見之字,二曰記最恰當之字。(乙)記句:至少須有千百句鎔裁於胸,得其神髓局度,例如<高唐><神女>兩篇,則更為枚乘、
顧亭林《音學五書》、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馮桂芬《說文段注考證
》(此書於段注極有功,類似索引)、王念孫《廣雅疏證》(此書合音
韻訓詁而為一)、郝懿行《爾雅義疏》(以上入門之書)。
二、《說文》
《說文》中「象」字「說」字下是解說,「也」字以上是所以解說。《說文》之解說,必關形體。字書之編製有分類法者,自許叔重始。而許氏之功,
六、基本書籍
《十三經注疏》、《大戴禮記》、《荀子》(不讀《荀子》,不能明禮)
、《莊子》(不讀《莊子》,不能明理)、《史記》、《漢書》(不讀《史》
《漢》,不能治經,反之亦然)、《資治通鑑》(不徒事實詳贍,文亦極佳)
、《通典》(不讀《通典》,不能治《儀禮》)、《文選》、《文心雕龍》、
《說文》、《廣韻》。以上諸書,須趁三十歲以前讀畢,收穫如盜寇之將至;
附:
刘继宣:季刚先生手拟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学程提要跋
服经旧说集证
《仪礼》以丧服为最要最精,今取宋以前先儒之说悉为说解,以求经文之真谊。
唐人经疏释诸经辞例辑述
唐疏解释经文极其精晰,所举词例汇而观之,可得古人修辞之法。
《说文纂例》
采先儒解说许书条例之精确者,详为阐发证成之。偶下已意,期于六书真谊无所疑滞。
《尔雅名物求义》
《尔雅》名物皆有得名之故,今取其可释者疏通其义类。
《史》、《汉》文例
《史》、《汉》修辞用字,记事记言,其例甚备。兹分条广证,期于其书章句,皆得明瞭。
《新唐书》列传评文
善学《汉书》者,无过宋景文。今取《新唐书》列传之文与《汉书》细为比勘,知其叙记之法。
《樊南四六评》
二、讀書之法
★語言文字之學,爲各種學問之預備,舍此則一無可通。
★由小學入經,出經入史,期以十年,必可成就。
★小學之事在乎通,經學之事在乎專,故小學訓詁自本文求之,而經文自註疏求之。
★治經之法,先須專主一家之說,不宜旁蛑T家。
★治經須先明家法,明家法自讀唐人義疏始。
★治史之要, 以人、地、官、年爲入門之基;四者亦即歷史之小學也。
★清人治學之病,知古而不知今;明人治學之病,知今而不知古。
★治中國學問,當接收新材料,不接收新理論。佛經云,依法不依人,即此義。
★漢學之所以可畏者,在不放鬆一字。
★讀天下書,至死不能遍,擇其要而已矣。劉申叔年三十五而學成,即得擇要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