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6.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传递体:只传递电子的酶或辅酶。 递氢体:既传递电子又传递质子的酶。
ATP合酶复合体催化ATP的合成
ATP合酶复合体
a、分子结构 d、ATP合成机制
第三节、线粒体与疾病
线粒体是细胞内最易受损伤的一个 敏感的细胞器,它可显示细胞受伤的程度. 许多研究工作表明,线粒体与人的疾病、 衰老和细胞凋亡有关,线粒体的异常会影 响整个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病变。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标志酶: 外膜—单胺氧化酶 内膜-- 细胞色素氧化酶 外腔— 腺苷酸激酶 基质---苹果酸脱氢酶
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
线粒体DNA(mtDNA),环行、 含轻重2条链。1-数个mtDNA,37个 基因,其中13个基因编码蛋白质,24 个编码2种rRNA和22种tRNA。 线粒体DNA(mtDNA)为母系遗传。
1. 糖酵解:脱下2对H。 2对H交给受氢体 NAD+,形成2分子NADH+H+,另一个 H+留在溶质中。 NAD+: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H: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2. 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次): 消耗3分子H2O,生成1分子GTP, 脱下4对H、2分子CO2。 脱下的4对H,3对交给NAD+,另一 对交给FAD。 FAD能可逆地接受2个H,即2个H+ 和2个电子(e),还原成FADH2
FAD: 氧化型黄素腺嘌呤二核昔酸。 FADH:还原型黄素腺嘌呤二核昔酸。
3.氧化磷酸化与ATP形成
呼吸链:一系列能可逆地接受和释放H+ 和e-的酶体系。分四个复合体。 呼吸链传递H并最终使其在基质中氧化 成水,即H→H+和e-,1/2 O2→O2- 2H+ O2-→H2O
呼吸链传递e- 并最终促进ATP在基粒合 成。
第六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重点
1.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特点? 2. ATP产生的主要步骤? 3. 线粒体遗传体系特点?
第一节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 光镜下线状、粒状或杆状,直径 多为0.5-1.0μ、数量1—50万个
电镜下( 超微结构)双膜双腔 外膜: 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 外腔: 内腔: 内腔基质(matrix):含三羧酸循环酶 系、线粒体基因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 体DNA, RNA,核糖体等。
嵴间隙 嵴内空间 转位接触点 Tom Tim
Mitochondria
Muscle Cell Mitochondrion (TEM x190,920).
基粒(ATP合酶复合体); 三部分: 头(耦联因子F1 ) ATP合酶。 柄部。 基片 (耦联因子F0) 是质子流向F1的通道。
三羧酸循环。 3. 氧化磷酸化。
一、氧化过程, 部位
葡萄糖→丙酮酸(胞质)→乙酰辅 酶A(线粒体基质,三羧酸循 环)→氧化磷酸化、ATP合成(内 膜及其基粒),
一分子葡萄糖可形成38个ATP分子, 其中糖酵解产生2个,三羧酸循环形 成2个,氧化磷酸化形成34个。能量 转换率40%, 一般机械10—20%.
五、线粒体的起源 六、线粒体分裂与融合 七、线粒体的功能 1. 生成ATP。 2. 调节细胞内钙浓度离子。 3. 参与细胞死亡、凋亡的调节
第二节 细胞呼吸与能量转换
概念:氧进,二氧化碳出细胞,伴 随能量转换(ATP产生)、水产生、少 量热释放的过程。 又称生物氧化或细胞氧化
基本过程(以葡萄糖氧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