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ec16d74e69eae009581bec21.png)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一、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
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
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微观经济学——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
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进行的供给和收入分配。
微观”是希腊文“μικρο”的意译,原意是“小”。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Pareto)有效的。
二、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和微观经济政策。
三、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
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微观经济学介绍
![微观经济学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17d6c8d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e.png)
微观经济学介绍微观经济学可有趣啦。
一、微观经济学是什么呢?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像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或者单个市场等的经济规律的学科哦。
它主要关注的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呢。
比如说,一个家庭如何在有限的收入下,去选择购买不同的商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一个企业又该如何决定生产多少产品,使用多少劳动力和资本等资源呢。
二、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1. 需求和供给。
需求就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就像我们想买苹果,不同价格下我们想买的数量不一样呢。
供给则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果农们根据苹果的价格等因素,决定提供多少苹果到市场上。
2. 弹性。
这也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哦。
需求弹性就是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有些商品,像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就比较小,价格涨一点,我们还是得买;而像一些奢侈品,需求弹性就比较大,价格一涨,可能很多人就不买了。
3. 成本。
企业生产过程中有各种成本,像固定成本,比如厂房的租金,不管生产多少产品,这个成本都是固定的;还有可变成本,像原材料的成本,生产的产品越多,这个成本就越高。
三、微观经济学的作用微观经济学对我们理解经济现象有很大的帮助呢。
它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更好的决策,比如说如何定价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对于消费者来说,也能让我们更好地做出消费选择。
而且在政策制定方面也很有用,政府可以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制定一些关于市场竞争、反垄断等方面的政策,这样就能让市场更加健康、有效地运行啦。
微观经济学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是一旦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它特别有意思,能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身边的经济现象呢。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全)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全)](https://img.taocdn.com/s3/m/97cde12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1.png)
第一章引论一、名词解释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自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后,经济学开始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部分。
前者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表现,后者着重分析经济的基本单元的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密切相关的,其主要区别表现在方法论和研究领域上。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这种方法旨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
规范分析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
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3.相对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
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学。
经济理论的三大传统支柱是---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
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仅有这三大支柱是不够的。
新制度经济学家以强有力的证据向人们表明,制度是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制度至关重要。
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
在不同时期,人类社会所面对的稀缺约束是不一样的。
人类早期的经济活动主要受到有限劳动力的约束,有效率地利用稀缺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早期的各种经济理论都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
后来,土地、资本的相对稀缺日渐显著,经济学便又去研究土地和资本。
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源成为相对稀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广泛,理论也越来越丰富。
4.看不见的手: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命题。
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
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人人为自己,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79842c29ec3d5bbfd0a74a7.png)
1.微观经济学: 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2.宏观经济学: 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
5.规范分析: 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6.实证分析: 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7.需求规律: 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8.供给规律: 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9.均衡价格: 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10.需求价格弹性: 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11.边际效用: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2.无差异曲线: 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13.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14.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15.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6.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7.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8.生产扩展线: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展线。
19.完全竞争: 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微观经济学概念汇总
![微观经济学概念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b2795ba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1f.png)
目录第一章引论 (1)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1)第三章效用论 (3)第四章生产论 (4)第五章成本论 (5)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5)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 (6)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7)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7)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 (8)第十一章福利经济学 (8)第十二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9)微观经济学概念汇总第一章引论理解概念:经济学(Economics):研究人和社会对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配置并加以选择的科学;其目标是有效利用稀缺资源来生产商品和劳务,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它们合理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微观(Micro)、或“小型”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如单个消费者、生产者和单一市场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整个社会的消费、投资、生产、收入等进行分析研究。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理解概念::经济人(Economic man):作出决策的出发点是个人利益,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需求(Demand):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函数(Demand function):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相关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供给(Supply):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函数(Supply function):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和影响该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相关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均衡(Equilibrium):指各个经济决策者(消费者、厂商)所作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均衡数量(Equilibrium quantity):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相等的供求数量。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必考名词解释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必考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3c9c92158fafab068dc0223.png)
第一章引论一、名词解释1.微观经济学答: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主要以家庭、厂商(企业)和市场等单个经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作为考查对象,研究单个生产者或企业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利润,以及单个消费者或家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货币收入购买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满足的学科。
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
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法,个量是指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相适应的经济变量,如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利润,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供给量、效用和价格等。
微观经济学在分析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假设总量固定不变,又被称为个量经济学。
2.稀缺答: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欲望)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
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
故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
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
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之为“经济物品”。
这样,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3.经济人答: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分析时的一个基本假设,也称为理性人,是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
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47fe5f5f61fb7360b4c65bc.png)
第一章概论经济学、市场经济学以及价格理论。
指的是采用个量经济法,以市场价格为中心,以主体利益为目标,研究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怎样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最优配置。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消费理论或需求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要素价格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a完全理性b完全竞争c完全信息2.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国际市场的协调发展,研究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充分利用。
3.动态分析:又称过程分析,指考虑时间因素对所有均衡状态向新的均衡状态变动过程的分析。
其分析有关经济变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他们在每一时刻点上的变动速率等。
蛛网模型是典型的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即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处于均衡状态所必须具有的条件,但并不论及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即完全不考虑时间因素,是一种状态分析,如均衡价格分析。
比较静态分析:指的是分析已知条件变化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新的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1.机会成本ch5-1:又称择一成本,指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在给定技术的情况下,将一定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中的最大收入,或者将一定资源保持在这种用途上必须支付的成本。
2.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函数:需求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需求函数Q=f(P)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需求价格: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需求法则:需求量与需求价格反向变动。
3.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微观经济学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70f796a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e.png)
微观经济学是什么导言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行为、市场机制以及资源配置在个体层面上的经济学分支。
它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关注个体决策和行为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定义、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以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经济学领域。
定义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个体和家庭在市场中的行为,以及他们如何作出决策,面对稀缺性资源做出选择。
微观经济学通过分析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决定、买卖决策等来研究个体行为的决策过程和结果。
它也研究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目标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研究个体决策和行为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帮助个体、家庭、企业和政府做出更好的决策。
通过研究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决定,微观经济学可以提供有关市场运作和资源配置的理论模型和分析工具。
它还可以帮助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如垄断、外部性和不完全信息等。
主要研究内容1. 个体决策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和家庭在经济环境中做出的决策。
个体决策涉及需求行为,即个体如何根据价格和自身的收入水平来选择购买什么样的商品和服务。
此外,个体还需要考虑时间和风险的因素,这也将影响他们的决策。
个体决策研究还包括消费理论、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等方面。
2. 生产和成本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在生产商品和服务时如何做出决策。
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最大化利润。
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的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通过分析边际成本和边际产出来帮助企业做出最优的生产决策。
此外还研究了企业规模的经济学模型,如规模报酬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减等。
3. 市场和竞争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机制和竞争现象。
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决策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均衡条件,即市场出清的条件,以及价格如何通过供求关系决定。
竞争是市场机制的基础,微观经济学研究了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不同市场形式的运作机制和效果。
4. 市场失灵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微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全面)
![微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全面)](https://img.taocdn.com/s3/m/888502e0b8f67c1cfad6b873.png)
名词解释1、稀缺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2、资源配置: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之为资源配置问题。
3、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科学利用的科学。
4、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基本假设:①市场出清②完全理性③完全信息基本内容:①均衡价格理论②消费者行为理论③生产理论④分配理论⑤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⑥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5、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基本假设:①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
②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
基本内容: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②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③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④开放经济理论。
⑤宏观经济政策。
6、内生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的变量。
7、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的关系: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而外生变量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8、流量:是在一段时期某一变量的加总量。
流量为一个时期数,如一年总收入。
例如:1992年的农业生产总值是流量。
1993年的出口量是流量。
9、存量:是在某一时点某一变量的数量。
存量为一个时点数,如某人在某一时点上银行存款的数量。
例如:1993年12月31日的人口数量是存量。
1993年12月31日的外汇储备量是存量。
10、价值判断: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判断。
11、实证经济学:是不以价值判断为依据,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12、规范经济学:不以价值判断为基本,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13、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有能力且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14、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条件下,企业愿意生产并销售某种商品的数量。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f9fa2038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7c.png)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理解经济新视角》导读:在当今社会,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其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三个领域的概念、联系和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新视角。
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应用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变动、企业经营决策等内容。
当我们研究一家企业如何决定产品价格、生产数量和投入因素时,就是在应用微观经济学理论。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应用宏观经济学则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国民收入总量、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等宏观层面的经济现象。
当我们研究国家的经济增速、货币政策的调控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时,就是在应用宏观经济学理论。
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制度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它包括了政府干预经济、市场机制、经济组织等内容。
当我们研究政府对市场的监管、税收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时,就是在应用政治经济学理论。
从上述的概念及应用来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单位,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体经济现象,而政治经济学则是二者之间的桥梁,研究的是经济制度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三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学的一个完整体系。
在个人观点和理解方面,我认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帮助我们理解市场的运作机制,宏观经济学帮助我们把握国家经济的全貌,而政治经济学则帮助我们认识不同经济制度间的差异和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三者的结合运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经济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划分标准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划分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e7a83c3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a.png)
一、研究对象不同。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2、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二、解决的问题不同。
1、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2、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三、研究方法不同。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2、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四、基本假设不同。
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2、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95a0e1c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e.png)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分支学科。
它关注个体和企业在资源配置和决策中的行为,并研究价格形成、供求关系以及市场竞争等市场机制。
2. 需求: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取决于价格、收入、个人偏好、市场趋势等因素。
3. 供给: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取决于生产成本、技术水平、市场条件等因素。
4. 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指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状态。
在市场均衡下,市场价格确定并且市场上的商品数量达到最优水平。
5. 弹性:弹性是描述市场变化对需求或供给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可以影响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变化。
6. 成本:成本是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所需的资源和费用。
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可以影响企业的决策和市场价格。
7.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的竞争程度和市场参与者的数量。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等。
8.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于第三方的影响,该影响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补偿。
外部性可以是正的(如教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或负的(如污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9.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由于进行某种活动而放弃的最佳替代选择的成本。
机会成本反映了资源稀缺性和选择的机会成本。
10.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和实现经济效益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由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等原因引起。
政府干预可以修正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基本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基本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ffdb6b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b.png)
微观经济学基本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的配量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之中,以使人类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自从莱昂内尔.罗宾斯于1936年对经济学下了上述定义以来,这个定义就一直在英美等国教科书中占统治地位。
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自从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研究便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使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而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
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着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
二、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前者假设人总以利已作为其行为的基本动力,具体而言是指人们要么在给定的经济代价下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要么是寻求给定经济利益下所付出的经济代价的最小值。
"完全信息"假设指经济行为主体对相关经济馆况具备完全的信息,在古典价格分析中往往隐含这点假设,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后而的相关章节中这一假设条件被极大地放松了。
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
规范分析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
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四、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在经济分析中,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均衡状态:各个经济决策主体(如消费者、厂商等等)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会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4635173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1.png)
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三个基本问题,并介绍它们在消费者需求和厂商供给方面的应用。
一、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1.生产什么生产什么是指企业或家庭在一定时间内应该生产哪些产品或提供哪些服务。
生产什么的决策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它会影响到资源的配置和生产结构的确定。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的决策是由市场需求的引导下做出的。
例如,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那么企业就会增加该商品的生产。
2.如何生产如何生产是指企业或家庭在生产过程中应采用何种技术、设备和生产方法。
不同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会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因此,企业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产方法来满足市场需求。
在如何生产的决策中,企业需要考虑到成本、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因素。
3.为谁生产为谁生产是指企业或家庭在生产过程中应该以哪个阶级或群体的利益为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厂商主要考虑的是股东的利益;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厂商则主要考虑的是全体人民的利益。
因此,为谁生产的决策往往涉及到经济制度和社会价值观的考虑。
二、消费者需求和厂商供给消费者需求和厂商供给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
消费者需求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它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和该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厂商供给是指厂商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它取决于厂商的生产能力、成本和市场价格。
1.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偏好和价格。
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加时,他们的需求量会增加;而当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的需求量通常会减少。
此外,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也会影响他们的需求量,因为高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可能会购买更多的高档商品或服务。
2.厂商供给厂商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
当厂商的生产成本增加时,他们可能需要提高产品的售价以维持利润水平,而这可能会导致供给量减少。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1c73ecd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d.png)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现象、规律和机制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大分支学科,它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研究经济现象。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活动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家、地区或世界的经济总体状况。
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宏观经济现象,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率等。
宏观经济学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基础。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宏观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同时也研究影响宏观经济变化的因素。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方法包括计量经济学、统计经济学和经济模型等。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体经济活动的学科。
微观经济学主要关注个体经济主体,如企业、家庭和个人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如何通过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来实现整体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并研究这种行为对整个经济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结构、供需关系、价格形成和垄断等。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方法包括经济学模型、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等。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两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总体状况,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则是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宏观经济学非常重要,因为宏观经济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总体状况,研究宏观经济现象对于制定整个经济政策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个体经济主体而言,微观经济学更加重要,因为微观经济研究的是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这些行为对于个体经济主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总之,经济学的两个分支学科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各自研究不同层面的经济现象,是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研究经济现象和制定经济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解释
![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b77b5e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9c.png)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单个经济变量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作出一种选择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机会的最高价值(收益)。
❖实证经济学:实证经济学指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内在规律的经济学。
❖规范经济学:规范经济学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标准的经济学。
❖需求定理: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供给定理: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供求定理: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与需求均呈同方向变动;均衡价格与供给呈反方向变动,而均衡产量与供给呈同方向变动。
供求定理的核心是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移动会形成新的均衡点,从而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
❖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收入弹性:指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应提高价格;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应降低价格,才能增加总收益。
❖支持价格: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所规定的这一行业产品的最低限价。
❖限制价格:政府为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而规定的最高价格❖基数效用:基数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
❖序数效用:序数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
❖消费者的均衡条件:是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物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一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边际效用递减: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消费的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微观经济学及其应用
![微观经济学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5d3bbd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f.png)
微观经济学及其应用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与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个人、家庭、企业、产业等微观经济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如何在既有资源和技术条件的情况下,使得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最优的利用。
1、需求与供给需求与供给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它们是解释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关系的重要工具。
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是指厂商愿意提供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价格在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下形成,当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价格就会上涨,反之亦然。
在市场经济中,因为供需关系的变化,价格和数量可能会出现波动。
2、弹性弹性是微观经济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表示某种经济变量(比如价格、需求或供给)对另一种经济变量的响应程度。
价格弹性是指当物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需求量或供给量的变化程度。
需求的弹性有时可以根据物品的类别来判断,例如日常用品的需求不太敏感,而豪华品牌的需求则更为敏感。
3、成本与利益在个人、家庭、企业或产业的决策过程中,人们需要在成本和利益之间进行权衡。
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例如生产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等。
而利益则包括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例如货币收入、社交影响、职业发展等等。
当人们做决策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目标和情况对成本和利益进行优化,以实现最大的个人或组织利益。
4、市场失灵尽管市场经济通常是高效的,但是它也会出现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地分配资源,导致资源浪费或市场无法满足公共利益需求。
市场失灵的原因可能包括垄断、外部性、不完全信息等。
在这些情况下,政府可能需要采取干预措施来解决问题。
5、竞争与垄断竞争和垄断是市场结构的两个极端。
竞争市场通常有多个厂商提供同类产品或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
垄断市场则只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厂商提供同类产品或服务,价格由厂商决定。
正如经济学家Milton Friedman所说,“价值的真正问题在于如何透明的竞争。
当竞争透明并存在时,市场便是价值的分配器。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e248ea5284ac850ad0242e2.png)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部分,它分析像消费者?厂商和资源所有者这些个体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与之相反,它分析像国内总产品这样的经济总体行为)
2、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42、完全竞争厂商的关闭点(停止营业点):厂商的平均收益AR等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在这个均衡点上,厂商出于关闭的临界点。
43、完全垄断市场:指整个行业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具体条件有三点: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69、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70、基尼系数: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71、埃奇渥斯盒状图: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埃奇沃斯首创的一种用来研究一般均衡的工具这种框,图中的任意一点都表示既定产出和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分配。
72、阿罗不可能定理: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
66、公共物品:通常将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的商品叫做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
67、外在性:又称为外部经济影响,指从事某种经济行为的经济单位不能从其行为中获得全部收益或支付全部成本。
68、政府失灵:指政府干预经济不当,未能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却阻碍和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导致经济关系扭曲,市场缺陷和混乱加重,以致社会资源最优配置难以实现。
微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62a4f3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4d.png)
微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元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协调。
微观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解释和预测个体的经济行为,从而了解市场供需关系。
微观经济学主要分析经济活动的三个主要参与者:消费者、生产者和政府。
分别从这三方面研究个体如何做出决策。
消费者的决策包括什么物品消费、消费的数量以及消费时间的决定。
微观经济学通过消费者理论分析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经济环境和政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生产者的决策包括生产的物品、生产的数量以及生产的技术的决定。
生产者理论分析了生产者是如何在成本和收入之间做出决策的,并且帮助我们理解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政策、市场条件等对生产者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除了消费者和生产者,政府在微观经济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的决策元素包括税收、补贴、法规等,这些元素会影响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
因此,政策分析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市场机制,以求了解和预测经济活动的走向,从而提供决策者制定经济计划和政策的参考依据。
这是一种以市场交换为中心,以需求和供给为核心的分析经济现象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
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
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微观经济学——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
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进行的供给和收入分配。
微观”是希腊文“μικρο”的意译,原意是“小”。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Pareto)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