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绪论的笔记摘抄(3篇)
![美学原理绪论的笔记摘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0235a9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9.png)
第1篇一、引言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美的哲学学科,探讨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审美活动等问题。
本文将对美学原理绪论进行笔记摘抄,以便读者对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有所了解。
二、美学的基本概念1. 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审美活动等问题的哲学学科。
美学起源于古希腊,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多个流派和学说。
2. 美的本质:关于美的本质,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如主观说、客观说、模仿说、表现说等。
其中,主观说认为美是主观感受的结果;客观说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模仿说认为美是模仿自然的结果;表现说认为美是艺术家情感表达的结果。
3. 审美:审美是指人们欣赏美的事物,体验美的过程。
审美活动包括审美认知、审美评价、审美创造等方面。
4. 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审美活动具有主观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点。
三、美学的发展历程1.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美学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强调美的本质是理性和形式。
2. 中世纪美学:中世纪美学受基督教思想影响,强调美的本质是神性。
3. 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文艺复兴时期美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美的本质是自然和人性。
4. 近现代美学:近现代美学关注审美活动,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规律。
主要流派有:德国古典美学、俄国形式主义、法国象征主义等。
四、美学的基本理论1. 美的客观性:美的客观性是指美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与人的主观感受无关。
如自然美、艺术美等。
2. 美的主观性:美的主观性是指美是人的主观感受的结果,与客观事物有关。
如审美心理、审美评价等。
3. 美的规律:美的规律是指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和谐、对称、节奏等。
4. 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包括审美认知、审美评价、审美创造等方面。
审美认知是指人们通过感官和思维对美的认识;审美评价是指人们对美的价值进行判断;审美创造是指人们通过艺术创作、生活实践等途径表现美。
五、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1. 美学与哲学: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探讨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等问题。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1880b5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c.png)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精品5篇)你是不是也在找《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的资料,那就对了,作者精心整理这篇《美学原理》读书笔记文章,应该可以解答你的疑惑,更多《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可以右上角搜索。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篇1在漫漫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是在寻找、在探索,试图解开生活中那些美学的奥秘。
在这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一盏明灯,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这本书《美学原理》正是这样一盏明灯,它为我们揭示了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让我们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法教授,他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书中,张法教授从多个角度对美学进行了阐述,包括美学的基本概念、审美心理、艺术创作等。
他以清晰、简洁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些概念,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美学的魅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美学并非遥不可及的学科,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
比如,在我们的言谈举止中,语言的美学、节奏的美学、情感的美学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感知。
这使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艺术家,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创造美。
同时,书中的一些实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作者提到了唐代诗歌的鼎盛,那是中国美学的高峰。
这些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既有豪放派的磅礴大气,又有婉约派的柔美细腻。
这些例子使我认识到,美学并不只存在于遥远的古代,它就在我们身边,存在于我们的时代。
然而,《美学原理》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书中的一些理论阐述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过于复杂。
对此,作者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尽量简化语言,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此外,书中还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操作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将美学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总的来说,《美学原理》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美学的基础知识,让我们对美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明白了美学的实践价值。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f733ee2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4.png)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一直以来,我都对美学有着一种朦胧的好奇和向往。
总觉得美是一种神秘而迷人的存在,却又难以捉摸。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美学原理的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这本书开篇就提到,美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存在于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
比如,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脸上,那温暖的感觉,那柔和的光线,就是一种美。
这种美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形容,只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书中还讲到,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
就拿绘画来说吧,一幅好的画作不仅仅是线条和色彩的组合,更是画家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我想起有一次去美术馆参观,看到一幅莫奈的《日出·印象》。
站在那幅画前,我仿佛被带入了那个朦胧的清晨。
水面上波光粼粼,天空中的色彩如梦如幻。
我凑近去看,能看到画家笔触的痕迹,那些看似随意的涂抹,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光影的变化。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那种美让我陶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再说建筑之美。
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建筑。
有些建筑只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而有些则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成为了美的象征。
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它那独特的造型,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
我曾经在一个傍晚时分,远远地看到了埃菲尔铁塔。
夕阳的余晖洒在它身上,铁塔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周围的人群都在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那一刻,我明白了,建筑不仅仅是一堆砖头和钢材的堆砌,它可以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美的传递。
在书中,作者还强调了审美体验的个体差异。
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就像有人喜欢古典音乐的优雅,而有人则钟情于摇滚乐的激情。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去听音乐会,我陶醉在古典音乐的优美旋律中,而朋友却觉得有些枯燥。
后来又去听了一场摇滚演唱会,朋友兴奋得手舞足蹈,而我却觉得过于喧闹。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美是多元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书中关于自然美的描述也让我感触颇深。
自然美学原理笔记摘抄(3篇)
![自然美学原理笔记摘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6486b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e.png)
第1篇一、引言自然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规律。
自然美学原理是自然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将对自然美学原理进行摘抄,以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
二、自然美学的定义自然美学是一门研究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规律的科学。
它以自然景观为研究对象,探讨自然景观的审美特性、审美价值和审美规律,为人们提供欣赏自然美景的指导。
三、自然美学的原理1. 自然美的本质自然美的本质是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态和谐:自然景观的形态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如山水、花草、动物等,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形态,但又相互协调,形成和谐的整体。
(2)色彩和谐:自然景观的色彩丰富多彩,如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等,这些色彩相互映衬,形成美丽的画面。
(3)节奏和谐:自然景观的节奏感强,如流水、风声、鸟鸣等,这些节奏感使得自然景观具有动态美。
(4)意境和谐:自然景观具有独特的意境,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黄山归来不看岳”等,这些意境给人以无限遐想。
2. 自然美的规律(1)自然美的规律之一:相似性规律。
自然景观的形态、色彩、节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使得自然景观具有美感。
(2)自然美的规律之二:对比性规律。
自然景观的形态、色彩、节奏等方面具有对比性,这种对比性使得自然景观更加鲜明。
(3)自然美的规律之三:层次性规律。
自然景观具有层次感,如山水、花草、动物等,这些层次感使得自然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4)自然美的规律之四:整体性规律。
自然景观的整体美感大于各个部分的美感之和,这种整体性规律使得自然景观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3. 自然美的欣赏(1)观赏角度:观赏自然美景时,要选择合适的观赏角度,以充分展现自然景观的美丽。
(2)观赏距离:观赏自然美景时,要选择合适的观赏距离,以充分感受自然景观的意境。
(3)观赏心境:观赏自然美景时,要保持愉悦的心境,以更好地体验自然美景的审美价值。
四、自然美学的应用自然美学原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广泛的应用:1. 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美学原理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欣赏自然景观,从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美学原理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019ac4ff121dd36a22d8228.png)
《美学道理》复习提纲之杨若古兰创作1、普通识记:普通的美学观点如:鲁迅的悲剧观和悲剧观、方式美的内涵.次要美学范畴如:美好、审美风尚、天然美、人体美、丑、美感等.鲁迅的悲剧观: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的悲剧观:悲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方式美的内涵:方式美是指生活、天然中各种方式身分(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美的方式不克不及离开内容,方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美好:美好称之为秀美、典雅美,我们平时所说的美,普通指的是美好.美好是指理性内容与感性方式、理想与理想、个体与社会及天然、客观的合目的性和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它是真与善的统一,它表示了人与天然的一种和谐关系,美好的实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审美风尚: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必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时代风貌则是一个社会在较长时期内所显示绝对波动的审美风貌.天然美:天然美的实质是人化的天然.天然美是无目的,无概念,自在的,在天然风景上显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是天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产品.人体美: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身分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丑:丑是美的对立面,丑衬托美.没有丑,就没有美.如果向着低处走,愈走愈低微卑贱.以致于人的实质力量受到梗塞和排斥,非人的实质力量以堂而皇之的外观走进了我们的审美领域.这时候它在价值维度表示出来的就是丑.美感: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惹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好看和怡情的心思形态,是对美的认识、观赏与评价.美感带有明显的感情体验愉悦的特征,始终不离感性的具体抽象,而又暗含理性的认识.2、全体理解:次要的美学观象的性质、存在方式及其相干道理(简答、论述题)如:崇高的审美特征、如何理解人的风姿与风神、就广州某一建筑论述方式美理论、丑的美学意义、意境的基本特征、艺术品的条理结构崇高的审美特征:在方式上,表示为对象质量的“大”和对象数量的“多”,普通具有澎湃的方式,突出审美的力度. 崇高是对人的实质力量的一种肯定,是一种超凡的心灵震动. 如宏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社会价值实现的高昂之美、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恢宏豪迈的庄严之美.人的风姿与风神:人物美次要浮此刻三个层面:人体美、人的风姿和风神、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的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声容笑脸表示其灵魂、精神之美时,就构成风姿和风神美.方式美理论:方式美法则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方式的概括反映,方式美法则体现了人类审美经验的历史发展,其规则不但来源于客观事物,还为了创造更美的事物.次要法则: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丑的美学意义:⑴丑是美的对立面,丑可以衬托美.没有丑,就没有美.美是以人间的丑为反衬的.⑵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须表示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示为对陈旧、日渐衰落的,但习觉得常的次序的叛逆.另一方面,阶段对立发生以来,人的恶劣情欲(贪、权)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⑶审丑一贯是审美活动的一个次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示奇丑怪异的杰作.⑷理想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心灵的点化,可以转化为艺术中的美,也就是“化丑为美”意境的基本特征:⑴主客统一⑵情景交融⑶时空转换⑷有没有相生(主客统一是意境的最基本内涵,它包含作为主体的人的情感、意志和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思想领域中的统一,如庄周梦蝶)艺术品的条理结构:艺术作品有其存在的结构方式,我们有须要对其内在结构进行条理分析.分条理分析的理论前提是:艺术品是以生成意象为目的的多条理的开放零碎.①物资材料层②符号方式层③意象世界层④超验意境层①物资材料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资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纸、舞台、胶卷等.②符号方式层:各类艺术都有本人的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方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词语等.这是艺术品构成的第二条理.物资材料层是艺术结果的间接性物资存在,符号方式层则是直接性物资存在.③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条理基础上的,非理想的、揭示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感性所掌控,富成心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的核心条理.④超验意境层:指意象世界面前所包含着的富无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意境的超验层以意象世界为中介,没成心象的导引,意境无从谈起.3、能力提高:艺术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如何理解艺术创作、如何理解崇高.艺术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其实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满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这句话有较完好的论述.艺术素材来自生活,生活素材须要艺术家筛选,再创造.含义大体意思是:没有生活本相或者景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泉源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大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本相.一切的所谓“艺术”都是人眼中的艺术,而人是生活的产品,人的全部鉴别尺度当然也是生活的产品,所以说完好离开生活的所谓艺术不成能与人的鉴别尺度接轨,逆而论之,人类艺术必来源于人类生活.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没有生活本相或者景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泉源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大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本相.而作家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精练的说话描述,有序的故事情节排列,衬着,夸张,集中矛盾等故事情节的等等描绘,就使一本小说或者是其他的文学作品更加的生动,耐人寻味.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如何理解崇高:崇高的审美特征有四点——宏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社会价值实现的高昂之美,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恢宏豪迈的庄严之美.1.宏伟壮阔的力量之美:在崇高的审美体验中,人们获得的是一种非凡的力量,压服一切的气势,并惹起人们的惊愕、敬仰.如绵延万里的长城.2.社会价值实现的高昂之美:崇高不但是内在的特定的物资方式,也揭示对社会价值的肯定和认同.如苍劲的古松,显示以真与善为基础的内在价值.3. 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崇高体现的是刚毅坚强的人生品格,充满阳刚之美.艺术品的崇高,次要体现于“力度”和“气度”上,亦即艺术作品的阳刚、豪放.如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唱大江东去.4.恢宏豪迈的庄严之美:崇高次要体现人对存在超出的实现,感到本身的强大,从而肯定存在的意义.譬如抗洪救灾,首先发生恐惧,若敬而不惧,由存在中感悟庄严之美.拓展例子:“捐款”是人类一种高尚的慈善行为,其美感源于捐款者的“朴拙”.但这部作品却成心成心地把捐款者说成“误捐”(不朴拙),且让“亲家”以连续串粗鄙的说话(诸如“你把寡妇捐到家来了,要不是寡妇,你还不捐呢)去解构“捐款者”的崇高.如许的审美价值取向,实在有媚俗化、功利化之嫌.《捐助》没有达到观众预期,验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崇高的话题不该该作为笑料;硬把一个沉重的话题拿来说笑,最初的结果只能是如许.如何理解艺术创作:。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701aaa3b0717fd5370cdc07.png)
《美学原理》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四种意见:1) 保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2) 黑格尔: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3)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4)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
(二) 我国目前美学对象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1) 美的问题2) 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3) 艺术问题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的本身”2) 康德: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主观的”。
3)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 克罗齐:“美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 亚里士多德: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2)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3) 荷迦兹:美的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1) 伍举:美是有功利的,与善密不可分。
2) 墨子:美的标准“万民之利”3) 孔子:美甚至是善的同义语。
4) 孟子:“充实之为美”5) 荀子:美客观存在,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相关。
(二) 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意境2) 从内容与形式研究:艺术是二者统一“声情并茂”“形神兼备”3) 从风格研究:内容形式统一(三) 结合现实研究美1) 刘勰:自然之道2) 柳宗元:美在自然3) 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4) 郭熙、王夫之:美是客观的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一)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同一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二)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美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才能)(三) 美和生活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407746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f.png)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一、引言
阅读《美学原理》让我深入理解了美的本质,美的感受以及美的创造。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引导我走进美学的世界,探索美的奥秘。
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阅读心得,包括对主题的思考、与自身经验的关联,以及书中的精彩内容。
二、美的本质: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交织
《美学原理》指出,美的本质在于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和谐交织。
美既体现在个体的独特性,又体现在整体的和谐性。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经历。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尊重他人的差异,欣赏世界的多元,是实现自我价值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
三、美的感受: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书中强调,美的感受是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一方面,美的感受受到个体审美观念、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美的对象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客观属性,如比例、色彩等。
这使我意识到,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自己的主观感受,也要学会发现和欣赏对象的客观美。
四、美的创造: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美学原理》认为,美的创造是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创新为美注入活力,传统则为美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创新与传统的重要性。
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我们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美。
五、结语
通过阅读《美学原理》,我对美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懂得如何欣赏和创
造美。
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更启迪了我的精神世界。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敏锐的感受力,去探索生活中的美好。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6f64324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5.png)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这门看似抽象却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总是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对美的思考和感悟。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美学原理的书籍,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书中开篇就提到了美的本质问题。
关于美是什么,从古至今,无数的哲学家、艺术家和学者都试图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有人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有人则认为美是主观的,取决于人的感受和评价。
而作者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既离不开客观事物的形式和属性,也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在欣赏自然风光时,同样的山川河流,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美感。
有的人会被壮丽的景色所震撼,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而有的人可能只是匆匆一瞥,毫无感触。
这正是因为每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体验不同,从而对美的感受也各不相同。
在探讨美的形式时,书中提到了比例、对称、和谐等元素。
比例和对称在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常常被运用,它们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稳定、平衡的美感。
比如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其建筑结构的比例和对称堪称完美,展现出了一种庄严、肃穆的美。
而和谐则是指各种元素之间的协调统一,不仅包括形式上的和谐,还包括色彩、声音等方面的和谐。
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往往在色彩的搭配上十分和谐,让人赏心悦目。
音乐也是如此,优美的旋律、和谐的和声能够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美的愉悦。
书中还强调了审美体验的重要性。
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的、个体的感受,它不仅仅是对美的外在形式的感知,更是一种内心的情感共鸣和精神的升华。
当我们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我们不仅仅是在看它的线条、色彩和构图,更是在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体验能够让我们超越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烦恼,进入一个纯粹的美的世界,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满足。
在谈到审美对象时,作者指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是美的主要表现形式。
自然美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礼物,山川湖泊、花鸟鱼虫都蕴含着无尽的美。
美学原理笔记.d
![美学原理笔记.d](https://img.taocdn.com/s3/m/aa9f9359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8.png)
美学原理笔记2篇美学原理笔记(一):审美的对象和主体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学科,它以审美经验、审美观念和审美理论为研究对象。
审美的对象主要包括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而审美主体指的是欣赏、评价和品味美的能力和品质。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美的本质,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首先,审美的对象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艺术作品作为审美的主要对象,它可以通过形象、声音、文字等形式表达出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情感。
绘画、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都是我们熟悉的审美对象。
自然景观也是美的来源之一,大自然的壮丽和细腻让我们沉醉其中。
此外,人物形象是审美的重要对象,他们可以通过外貌、特点、个性等方面引发我们的共鸣和情感。
其次,审美主体是发现和欣赏美的主体。
审美主体的能力和品质直接影响着我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美的审美主体必须具备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和思考来获得审美的体验。
此外,审美主体还应当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广泛的知识面,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
进一步地,审美的原则和标准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审美原则是指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遵循的一种普遍规律或要求。
例如,对称、比例、和谐是绘画和建筑艺术中常用的原则;而节奏、韵律、和声等则是音乐艺术中的审美原则。
审美标准则是用来评价和判断艺术作品优劣的准则,它涉及到作品的创造力、技巧、表现力等方面。
美学原理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这些原则和标准,提高我们对美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最后,审美的体验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美的体验是一种非常个体化和主观化的心理过程,它包含了对艺术作品情感的感知和思考的深度。
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和内涵,产生共鸣并得到启发。
这种体验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感受,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的愉悦。
综上所述,美学原理涉及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原则和标准以及审美体验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和理解美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美的本质,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
美学原理自己笔记
![美学原理自己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5ef0240ad02de80d4d840b3.png)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1、1750年由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登首次提出使用,但是西方美学历史是从柏拉图时开始的。
2、柏拉图:《古代美学》美学历史与美学名称是两个问题,应该加以区分(不能说在柏拉图之前没有美学,无论西方还是东方美学思想都有两千多年历史,学科名称和历史是两个问题)美是什么和什么是美的,这两者不同,应加以区分在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斯拉一些人开始讨论美学问题,但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他从美的现象背后寻找一个抽象的美的本质,从他开始西方形成一个讨论美的本质的传统(从来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阔:他死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家。
它在美学领域的兴趣,论述和独创的思维范围非常之广。
在柏拉图那里,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二、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轮廓1、近代(1840以后):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共同特点:热心学习和介绍西方美学,主要是德国美学并尝试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结合起来.学术上成就最高的是王国维(深受歌德叔本华影响)境界说《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对中国近代美学以及中国近代整个学术界都有很大影响。
.蔡元培的贡献主要是在他担任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大力提高和艺术教育在北大亲自讲授美学课,组织画法研究会,音乐研究所,音乐传习所(不是社团,招本科生、师范生,中国最早的高等音乐学院,冼星海是这里的学生)。
实际推行美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717年,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影响也很大,在提倡美育方面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当代。
2、现代(1919以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向“天人合一”的趋势,也反映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1897—1986)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0c8ae4016fc700aba68fc30.png)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影响:拉丁语着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 ===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3179281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7f.png)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这一门看似高深莫测却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总是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美的感知。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美学原理的书籍,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书中开篇就提到,美并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概念,而是与人的感知、情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紧密相连。
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美的判断,往往只是基于表面的视觉感受,而忽略了美的内在本质。
比如,看到一幅美丽的画作,我们可能会被其鲜艳的色彩和逼真的形象所吸引,但很少去思考画家通过这幅作品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美学原理强调,美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
客观性在于美的存在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形式,例如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它们的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而主观性则体现在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和评价各不相同。
同一件艺术作品,在不同人的眼中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艺术鉴赏中会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流派。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审美经验这一部分内容印象深刻。
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和情感反应。
它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和精神的愉悦。
书中指出,审美经验的获得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只有当我们能够用心去感受、用情感去共鸣、用知识去解读时,才能真正领略到美的魅力。
比如,当我们欣赏一首古典音乐时,如果我们对音乐的历史背景、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以及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沉浸在音乐的美妙之中,感受到其中的喜怒哀乐。
反之,如果我们对这些一无所知,那么我们可能只是听到了一些音符的组合,而无法真正体会到音乐的内涵和魅力。
书中还探讨了艺术与美的关系。
艺术作为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
艺术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如绘画、雕塑、文学、音乐等,将自己对于生活、自然、人性的感悟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能够反映出特定时代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aa4c4b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b.png)
美学原理笔记美学原理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
它探讨艺术中的美的特征、美的产生原因以及审美作用等问题。
下面是对美学原理的一些笔记:美学原理的基本观点1. 客观性原则:美的存在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感受,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有些美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任何人看到都会觉得美。
2. 相对性原则:美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喜好,所以美是主观的。
3. 普遍性原则:美是共同的、普遍的,与时间、空间无关。
虽然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但美的特性在人类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
4. 内在性原则:美是艺术作品内在的特征,在作品本身就能体现出来。
作品的构图、色彩、表现力等因素都是决定美的因素。
美学原理的要素1. 视觉要素:色彩、形状、线条、光影等视觉元素是艺术中产生美的重要要素。
人们对于色彩的喜好和视觉元素的组合方式都会影响对于作品美的评判。
2. 感知要素:审美行为离不开感知,人们通过感知作品的形象、情感体验等来对作品产生美的评价。
3. 反思要素:美的产生需要人们进行反思和思考。
审美的时候,人们不仅仅是感知作品,还要对作品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形成对作品美的评价。
4. 表达要素:艺术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能够引起人们共鸣和认同。
通过艺术表达,艺术家能够传递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触动观众的内心。
美学原理的审美标准1. 协调统一:作品应该有整体性和协调性,不同的部分之间应该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创新与传统:作品既要有创新,又要有传统的基础,要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认同。
3. 符号与意义:作品中的符号要能够传达出具体的意义和信息,观众能够从中获得理解和启发。
4. 真实与虚构:作品应该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同时也可以通过虚构的方式展现出更高的艺术境界。
美学原理的审美作用1. 情感体验:艺术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给人以愉悦、激动、感动等情感体验。
2. 人文关怀:艺术作品能够表达人文关怀和人性思考,引发观众对于人类存在和价值的思考。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3d2c28c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32.png)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这个看似高深莫测的学科,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当我们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音乐、观看一部电影,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个物品的摆放、一种色彩的搭配产生喜好或厌恶时,美学都在其中发挥着作用。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美学原理的书籍,让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书中首先提到了美的本质问题。
这是美学研究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关于美的本质,不同的哲学家和美学家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美在于形式的和谐与比例,有人则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还有人主张美是主观的情感投射。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美的本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用单一标准来定义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存在。
它既包含了客观的形式和规律,也包含了主观的感受和体验。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美感的产生和发展。
美感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和体验。
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例如,我们对于自然景观的美感,往往与我们长期以来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和劳动经验有关。
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美感,则与我们所接受的艺术教育和文化熏陶密切相关。
同时,美感还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点。
不同的时代和民族对于美的感受和理解往往存在着差异。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欣赏和评价美的时候,不能仅仅从自己的个人喜好出发,还需要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
在审美活动这一部分,书中指出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了功利性的精神活动。
在审美过程中,我们暂时摆脱了现实的功利束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中。
比如,当我们沉浸在一首优美的音乐中时,我们不会去考虑这首音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实际的利益,而是纯粹地享受音乐所带来的愉悦和感动。
这种超越功利性的特点,使得审美活动成为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此外,书中还对艺术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艺术美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艺术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和创作而呈现出来的美。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48926a66294dd88d0d26bad.png)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影响:拉丁语着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 ===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美学原理-笔记(最新整理)
![美学原理-笔记(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18f8e89852458fb760b5627.png)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关于柏拉图: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宇宙论),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693b99f02768e9950e7388e.png)
《美学原理》笔记任课教师:夏凡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新编美学教程》王一川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上海•《美学基础》孟唐林窦俊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2月北京•《叔本华美学随笔》(德)叔本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上海•《美学漫话》宗白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12月武汉•《美学》(法)于斯曼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12月北京绪论为什么开设此课•“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之生活所必须。
在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各种生活形态和艺术形态当,如音乐、建筑、服饰等等都广泛的存在着“美”。
•“审美”是人类精神层面的追求。
人不能只是“活着",而是要“美好”地活着.要学习“诗意的栖居"。
•美学是广告专业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培养逻辑思维,给我们提供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视角、方法和手段。
•社会需要“正能量”与正确的价值导向。
美学是一种审视世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何谓“美学"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术语“Aesthetics(伊斯特惕克)",原意为“感性"“感觉"。
因此,美学最初是作为研究“感觉”的一门学问而诞生的。
•日本的中江兆民和我国的王国维分别将其译作“美学”.•由此引发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两种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好”的学问,研究它的本质及规律;•2、美学是研究“感觉"的学问,研究使人产生特定审美体验的规律。
本课侧重第二种观点.美学在当代的历史使命•陶冶情操,拥有梦想.•建立价值观导向,规范社会行为•提高人们的鉴赏力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本身•审美心理•美学中的“语言”. 如:艺术美学的学科特性•美学曾长期栖身于哲学之中,成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学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
更侧重人文学科,涉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第一章美学第一节、美学传统与当代一、西方的美学传统与流派为何说“美学来自西方”?1、本质论美学•自古希腊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美学原理第二版笔记整理详细
![美学原理第二版笔记整理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01d0255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8.png)
美学原理第二版笔记整理详细美学原理第二版笔记整理详细美学原理是研究审美经验与审美价值的学科,它探讨了什么是美、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
第二版的美学原理进一步拓展了美学的范围,并提供了更加详细和全面的理论框架。
1. 审美经验的特征和类型:美学原理第二版首先探讨了审美经验的特征和类型。
审美经验是通过感知、思考和情感等心理过程来体验美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感官经验和智性经验两种类型。
感官经验是通过感官器官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来产生的,而智性经验则是通过思考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来获得的。
2. 美的本质和要素:美学原理第二版进一步探讨了美的本质和要素。
美的本质是指美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它包括感知上的美、情感上的美和思维上的美。
美的要素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形式、结构、色彩、节奏、和谐等各种艺术元素。
3. 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美学原理第二版还介绍了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
审美价值是对艺术作品或其他审美对象的评价和评判,它可以分为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两个层面。
客观价值是指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普遍性和长久性的价值,而主观价值则是指个体审美经验中的个人喜好和情感体验。
4. 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美学原理第二版还探讨了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关系。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创造和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念,而艺术鉴赏则是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的生命力和魅力。
5. 美学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美学原理第二版还详细介绍了美学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
它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并探讨了它们在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上的特点和规律。
综上所述,美学原理第二版对美学的范围和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并提供了更加详细和全面的理论框架。
它不仅探讨了审美经验的特征和类型,还深入研究了美的本质和要素,以及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
此外,它还介绍了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关系,以及美学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dbbd3cd6f1aff00bed51eba.png)
绪论: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叶朗)美学学科性质:1.人文学科(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即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学科,功用:教化)美学特点:和人生有紧密联系,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联系2.理论学科哲学的永恒课题:美、真、善美学不是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心理学美学取代哲学美学是不利的(叶朗)3.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不能把美学全部归结为语义分析)、人类学、神话学(生命体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4.发展中的学科现代形态美学体系:文化大中和(中西文化,19、20世纪文化精神),当代西方美学体系没有综合中国以及东方文化为什么学习美学:1.完善自身人格修养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精神活动?)2.完善自身理论修养3.对于人文工作者,还有一种人文和技术层面的关系(技要上升为道)中国戏曲的特点:虚拟,但不等于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由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人是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动物)美学学习方法:立足中国文化;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开放的心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第一章美的本质:狭义的美: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一种、完整、和谐的美,古希腊式的美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美和美感谁是第一性(主观的的还是客观的)--50年代美学大讨论李泽厚(辩证唯物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蔡仪:美是客观的(事物的典型性)高尔太(美和美感是统一的)、吕荧:美是主观的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客观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社会性在主体而不在自然物本身(还是主张主观的),美不是物而是物的形象(胸中之竹而不是眼中之竹)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自然景物+审美活动->审美对象,意象)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消解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象不等于物,象是知觉的世界,物是实在的世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美带有历史性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心不自心,因色固有--马祖道一(消解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美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实体性的自我的超越(自我不是实体化的)慧能:心物不二(心上显现了色而已)--万物皆其本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存在论而非认识论上的统一)(这句话不是认识而是体验)美在意象(审美对象即广义的美)--情(情趣)景(意象)交融--是带有情感的感性世界朱光潜--美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审美对象是灿烂的感性审美意象是在审美活动中的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王阳明意象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如所存而显之--照亮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回到自然的乐的境界真就是自然(存在的本来的面貌)--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美就是人的创造+所存而显现(真)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美感的分析(感兴)美感不是认识(主客二分),是体验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是天人合一,不同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对世间万物的看法:1.主客关系的特征(主客二分):外在性,对象性,认识桥梁性2.人-世界结构,人与世界融合关系的特征:内在性,非对象性,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容王夫之用现量(现在:当下直接的感兴、现成:美感的直觉性、显现真实)定义美感认识可以脱离人的生命,而审美体验不可以美感(审美体验是直接性,而认识则要尽快脱离直接性,以便进入抽象的概念世界)美感是瞬间的直觉,得到一种整体性,而认识是整体性的分割,是逻辑思维美感创造一个感性世界,认识追求抽象的概念体系要有审美态度(心胸),必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科学的逻辑的眼光美感:愉悦性(精神)(视听,但有时也引发生理的快感,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也可以渗透到美感中,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快感:生理的高峰体验:马斯洛,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体验,高峰体验中的认知是存在认知(对象就是存在的全体),存在认知如果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1、一般识记:
一般的美学观点如:鲁迅的喜剧观和悲剧观、形式美的内涵。
重要美学范畴如:优美、审美风尚、自然美、人体美、丑、美感等。
鲁迅的悲剧观: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的喜剧观: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形式美的内涵: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
美的形式不能脱离内容,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
优美:优美称之为秀美、典雅美,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一般指的是优美。
优美是指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主观的合目的性和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它是真与善的统一,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
审美风尚: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时代风貌则是一个社会在较长时期内所显示相对稳定的审美风貌。
自然美:自然美的本质是人化的自然。
自然美是无目的,无概念,自由的,在自然风景上显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人体美: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
丑:丑是美的对立面,丑衬托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
如果向着低处走,愈走愈低微卑贱。
以至于人的本质力量受到窒息和排斥,非人的本质力量以堂而皇之的外观走进了我们的审美领域。
这时它在价值维度表现出来的就是丑。
美感: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美感带有明显的感情体验愉悦的特征,始终不离感性的具体形象,而又暗含理性的认识。
2、整体理解:
重要的美学观象的性质、存在方式及其相关原理(简答、论述题)如:
崇高的审美特征、如何理解人的风姿与风神、就广州某一建筑阐述形式美理论、丑的美学意义、意境的基本特征、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崇高的审美特征:在形式上,表现为对象质量的“大”和对象数量的“多”,一般具有磅礴的形式,突出审美的力度。
崇高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肯定,是一种超常的心灵震撼。
如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人的风姿与风神:人物美主要显现在三个层面:人体美、人的风姿和风神、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的美。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声容笑貌表现其灵魂、精神之美时,就形成风姿和风神美。
形式美理论:形式美法则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形式的概括反映,形式美法则体现了人类审美经验的历史发展,其规则不仅来源于客观事物,还为了创造更美的事物。
主要法则: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
丑的美学意义:⑴丑是美的对立面,丑可以衬托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
美是以人间的丑为反衬的。
⑵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
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须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日渐衰落的,但习以为常的秩序的叛逆。
另一方面,阶段对立产生以来,人的恶劣情欲(贪、
权)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⑶审丑一向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⑷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心灵的点化,可以转化为艺术中的美,也就是“化丑为美”
意境的基本特征:
⑴主客统一⑵情景交融⑶时空转换⑷有无相生
(主客统一是意境的最基本内涵,它包括作为主体的人的情感、意志和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思想领域中的统一,如庄周梦蝶)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艺术作品有其存在的结构方式,我们有必要对其内在结构进行层次分析。
分层次分析的理论前提是:艺术品是以生成意象为目的的多层次的开放系统。
①物质材料层②符号形式层③意象世界层④超验意境层
①物质材料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
如大理石、画布、纸、舞台、胶卷等。
②符号形式层: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
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词语等。
这是艺术品构成的第二层次。
物质材料层是艺术结果的间接性物质存在,符号形式层则是直接性物质存在。
③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示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感性所把握,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的核心层次。
④超验意境层:指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
意境的超验层以意象世界为中介,没有意象的导引,意境无从谈起。
3、能力提高:
艺术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如何理解艺术创作、如何理解崇高。
艺术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这句话有较完整的阐述。
艺术素材来自生活,生活素材需要艺术家筛选,再创造。
含义大体意思是: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
一切的所谓“艺术”都是人眼中的艺术,而人是生活的产物,人的全部鉴别标准当然也是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完全脱离生活的所谓艺术不可能与人的鉴别标准接轨,逆而论之,人类艺术必来源于人类生活。
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而作家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精练的语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节排列,渲染,夸张,集中矛盾等故事情节的等等描绘,就使一本小说或者是其他的文学作品更加的生动,耐人寻味.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如何理解崇高:崇高的审美特征有四点——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1.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在崇高的审美体验中,人们获得的是一种非凡的力量,压倒一切的气势,并引起人们的惊愕、敬仰。
如绵延万里的长城。
2.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崇高不仅是外在的特定的物质形式,也展现对社会价值的肯定和认同。
如苍劲的古松,显示以真与善为基础的内在价值。
3. 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崇高体现的是刚毅坚强的人生品格,充满阳刚之美。
艺术品的崇高,主要体现于“力度”和“气度”上,亦即艺术作品的阳刚、豪放。
如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唱大江东去。
4.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崇高主要体现人对存在超越的实现,感到自身的强大,从而肯定存在的意义。
譬如抗洪救灾,首先产生恐惧,若敬而不惧,由存在中感悟尊严之美。
拓展例子:“捐款”是人类一种高尚的慈善行为,其美感源于捐款者的“真诚”。
但这部作品却有意无意地把捐款者说成“误捐”(不真诚),且让“亲家”以一连串粗鄙的语言(诸如“你把寡妇捐到家来了,要不是寡妇,你还不捐呢)去解构“捐款者”的崇高。
这样的审美价值取向,实在有媚俗化、功利化之嫌。
《捐助》没有达到观众预期,验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崇高的话题不应该作为笑料;硬把一个沉重的话题拿来说笑,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这样。
如何理解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