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知识体系纲要(自己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学
第一编绪论
重庆扫黑风暴
1、2006年至2009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涉黑案件1267起,打掉恶势力13000多个,抓获犯罪嫌疑人8.9万多名,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0.8万余起,缴获各类枪支2700多支;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涉黑案件1053起15135人;法院一审以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名审结1171件12796人;司法部门对196名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实行跨省异地服刑。
2、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滋生黑恶势力的土壤和环境依然存在,各种社会消极因素和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助长黑恶势力的滋生和发展
3、坚持突出重点,坚持打早打小,坚持深挖“保护伞”,彻底摧毁黑恶势力经济基础,防止其死灰复燃。
大学生抢劫者黎力的秘密
洛阳性奴案中被害人的角色转换:/v_show/id_XMzA4MTUyNzI4.html
【重点】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一、犯罪与犯罪学
1.犯罪的概念
(1)刑法学意义:
(2)犯罪学意义:
A.等同说
B.包容说
2.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3.犯罪学的概念
4.犯罪学的性质:
5.犯罪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刑事法律学科群)
中国刑法
刑事实体法外国刑法
比较刑法
刑事国际刑法
法律港澳台刑法
科学刑事程序法
体系刑事执行法
犯罪学
刑事政策学
侦查学刑事科学侦查
物证技术鉴定
二、犯罪学的内容及体系
1.学科群体系
(1)一般理论
(2)犯罪统计学
(3)犯罪心理学
(4)犯罪生理学
(5)犯罪社会学
2.课程内容体系
(1)犯罪现象论
(2)犯罪原因论
(3)犯罪预防论
三、犯罪学的特点
1、犯罪学以承认犯罪不可避免为其展开研究的逻辑起点。
2、犯罪是前犯罪学科,这集中表明犯罪学的价值基础。
3、犯罪学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体现其内容及方法上的特点。
四、犯罪学研究的方法
1.方法论
2.具体方法
(1)思辩的方法
(2)实证的方法:
A.现场调查法
B.社会调查法
C.统计研究法
3.实证研究方法的具体步骤:一个实例——大学校园传销调查报告.ppt
(1)确定研究课题,明确研究类型。
(2)建立研究假设。
(3)进行研究设计。
(4)收集研究资料。
①、调查研究;调查问卷.ppt
②、个案研究;家庭暴力个案访谈.ppt
③、自我报告法;
④、二次分析法;
⑤、纵向研究法
(5)整理与分析研究资料。
:艳照门事件调查问卷分析.pptx
(6)研究成果的形成与检验。
标题页;鸣谢;目录;前言;摘要;绪论;正文;结论;附录;参考文献五、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第三章西方犯罪学发展简史
一、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
又称为前期古典学派,代表人物:贝卡里亚、边沁、费尔巴哈(“近代刑法学之父”)《犯罪与刑罚》是学派形成的标志和最重要的代表作
1、犯罪原因论:
(1)性恶论
(2)自由意志论
(3)功利主义或享乐主义
2、犯罪控制论
(1)法律控制论
(2)心理强制论
(3)报应刑论
(4)监狱制度改革
二、19世纪末犯罪实证学派
1、产生背景
2、基本观点
(1)排斥犯罪和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概念,以治疗模式为基础的个别化司法来取(2)排斥刑罚,以矫正治疗来替代。
(3)排斥自由意志,用科学的决定论来代替。
(4)排斥对刑罚的研究,用对个别犯罪人和他的医学、心理学和社会特征来替代
3、代表人物(“犯罪学三圣”)
(1)龙布罗梭
(2)菲利
(3)加罗法洛
三、当代犯罪学: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西方犯罪学理论
1、犯罪社会学理论:主流
(1)社会结构理论
关于我国的社会结构,参见李强著:《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A.文化冲突理论
B.紧张理论:典型个案—“阿星的内心挣扎”
C.亚文化理论
D.社会生态理论
(2)社会化过程理论
A.社会学习理论
B.社会控制理论
C.标签理论
D.整合理论
2.当代犯罪心理学理论
(1)精神分析学理论:弗洛伊德
(2)精神病学理论
(3)正常个性心理学理论
(4)社会心理学理论: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
3.当代西方犯罪生物学研究
(1)遗传生物学研究
A.犯罪家族研究:达格代尔的“朱克家族”研究
B.孪生子遗传研究
C.性染色体遗传研究:XYY型染色体异常研究
(2)体质生物学研究
A.内分泌与犯罪
B.体型与犯罪
第二编犯罪现象论
【重点】犯罪现象的内容,特性;犯罪黑数理论;犯罪生涯研究;被害人学研究
一、犯罪现象概述
1.概念:一定时空中征表、状述和反映犯罪原因并被犯罪原因所决定,进而为预防犯罪提供依据的有关犯罪、犯罪人-被害人的非刑法条文形态的诸经验事实的总括。
2.犯罪学中的犯罪现象与刑法学中犯罪现象的不同
思考:犯罪学中的犯罪原因与犯罪现象的关系,与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有什么不同?
3.内容
(1)犯罪状况
(3)犯罪特点
(3)犯罪规律
4.特性
(1)直观性
(2)综合性
(3)因果性
(4)相关性
(5)饱和性
二、犯罪现象的状况
1.发达工业国家的犯罪状况:
(1)工业革命――19世纪末
(2)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来
2.发展中国家的犯罪状况
3.中国的犯罪状况
(1)社会主义初创时期的犯罪状况(1950-1965)
(2)“文革”时期的犯罪状况(1966-1976):
(3)改革开放以来的犯罪状况:
4.参考资料:新中国的五次犯罪高峰--反映了怎么样的犯罪规律?
(1)建国初期,峰顶为1950年,当年立案53.1万起,发案率9.3起/万人
(2)三年困难时期,峰顶为1961年,当年立案42.1万起,发案率6.4起/万人
(3)文革期间,峰顶为1973年,当年立案53.5万起,发案率6起/万人
(4)70年代末80年代初,峰顶为1981年,当年立案89万起,发案8.9起/万人
(5)改革开放之后,峰顶1991年,当年立案236万起,发案率20起/万人
三、犯罪行为
1.概念: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处罚的客观外在活动,是犯罪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2.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
构成要素--与刑法学中相似概念的比较
3.犯罪行为的类型
4.犯罪黑数理论
(1)概念:与犯罪明数相对的概念,又称犯罪暗数或犯罪隐匿数,指没有编入警方犯罪统计中的犯罪行为的总数,对潜伏的犯罪总量的估计值。
“漏斗效应”
A.绝对犯罪黑数
B.可疑犯罪黑数
C.相对犯罪黑数
(2)犯罪黑数的统计方法:
A.罪案自报
B.被害人调查(NCVS)
(3)我国犯罪黑数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4)研究犯罪黑数的意义
四、犯罪人
1.概念: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及其他严重社会越轨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谴责的自然人和法人。
2.外延——广于刑法学中的犯罪人
(1)实施了刑法所规定的犯罪的人
(2)实施了吸毒、卖淫等越轨行为及某些自杀者
(3)实施了违法行为的人
(4)实施犯罪或危害社会行为的精神病人和变态人格者。
(5)达到送交工读教育或少年收容年龄、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
3.犯罪人的本质属性:以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学分析报告为例
(1)人及犯罪人的一般属性
A.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融合
B.具有自由意志的精神性存在
C.人性的“善”与“恶”
(2).犯罪人的特殊属性——反社会性
反社会性:犯罪人的人格所呈现出的与社会规范和价值准则相悖的品质或倾向。
A.具有错误的信念体系
B.具有歪曲的需要结构或者需要的满足经常处于挫折状态
C.自我意识发展欠缺
D.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
E.不良行为方式或者生活方式的习癖化
4.犯罪人的实证研究
(1)犯罪生涯研究
A.概念:对个人成为犯罪人的过程以及个体犯罪行为的纵向序列进行研究,是一种典型的个案研究或临床研究。
B.研究方法
a)出生群体研究
b)自我报告研究
c)犯罪人个人史研究
d)实地观察
C.描述因素
a)犯罪者身份
b)犯罪频率
c)犯罪的严重程度
d)犯罪生涯长度
犯罪生涯研究实例:1.马加爵杀人案
2.黄勇“智能木马”杀人案
3.杨新海三年流窜四省杀死65人强奸23人系列案
(2)犯罪人口研究——人口社会学方法
A.性别:
a)性别差异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家所占比例不同
b)性别差异与犯罪种类
c)性别差异与犯罪方式
d)性别差异与社会对犯罪的反应
B.年龄:
a)年龄与犯罪率
b)年龄与犯罪类型
五、被害人
1.被害人学的产生
被害人地位转换的三大时期:“黄金时期”—“衰退时期”——“复活时期”
被害人学的产生及地位
2.被害人的概念:又称为受害人,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即危害结果的承受者又称为受害人,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即危害结果的承受者
3.被害人的特性
(1)被害性
A.被害受容性
B.被害敏感性
C.被害敏感性
(2)互动性
(3)有责性
4.被害人的类型
(1)根据被害人的责任及有无程度:无责性被害人和有责性被害人
(2)根据被害事实是否发生:既然的被害人与潜在的被害人
(3)根据被害人对于被害的意愿:自愿性被害人与被迫性被害人
(4)根据被害人被害倾向的有无:机会性被害人与状态性被害人
(5)根据被害人被害的真伪:真实的被害人与虚假的被害人
(6)根据被害人的人格与个性倾向性:暴君型被害人、抑郁型被害人、生物生理的被害人
(7)根据被害人彼此的连接程度:共同被害人与独立被害人
(8)根据被害人所承受的被害现象的个数:复合被害人与单一被害人
(9)根据被害人的年龄和性别:女性被害人和老年被害人等
(10)根据罪犯所感知的被害人价值的隐现有无:无名的被害人和有形的被害人
(11)根据被害原因:环境的被害人、技术环境的被害人、社会环境的被害人
(12)新型被害人
A.人权概念被广泛日常运用,“人权”受到侵犯的被害人
B.新的“犯罪化”扩大了被害现象的认识领域与法律范围
C.心理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鉴别出新的病症类型,产生了新的被害人类型。
5、被害现象
(1)原生损害与派生损害
(2)再度被害与重复被害
(3)复合被害与共同被害
(4)被害烙印、被害后遗症、被害标签
(5)被害暗数、被害率、被害盲点症
6、被害原因——罪前情景因素之一
(1)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2)冲突模式
(3)催化模式
(4)斯德哥尔摩模式
奥地利女孩娜塔莎·卡姆普重新出现,使奥地利时间最长、最引人注目的一起绑架案结案
7.被害预防
犯罪和个体为免遭犯罪侵害,防止被害现象产生而采取的一切阻遏、减少被害可能性的对策总和。
与犯罪预防的关系,被害预防是一个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综合性工程,从被害人个人的角度,有以下方法:
(1)被害人贬值/program/lawtoday/20051018/102676.shtml
(2)被害人的非人格化
(3)被害妇女的非女性化
(4)被害人处遇诊所:典型个案:针对家庭暴力的多机构合作干预.ppt
(1)概念
(2)理论根据
(3)国际立法
(4)国内立法和实践
第七章犯罪行为
一、概念
1.犯罪学中的犯罪行为,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处罚的客观外在活动,是犯罪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1)核心地位
(2)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处罚的行为
(3)客观外在活动
二、构成要素--与刑法学中相似概念的比较
三、犯罪行为的类型
1.按社会危害性的大小
2.按犯罪所侵犯的法益:国家法益、社会法益、个人法益我国?
3.按照行为性质
(1)自然犯罪:
(2)法定犯罪:
4.按照行为方式
(1)作为犯
(2)不作为犯
5.按照主观罪过心理
(1)故意犯罪
(3)无过失犯罪
6.按照犯罪形成的特点
(1)蓄谋性犯罪
(2)突发性犯罪
(3)连带性犯罪
7.按照犯罪的公开程度
(1)司法犯罪
(2)公开犯罪
(3)实际犯罪
四、犯罪黑数(dark figure of crime)理论
1.概念:犯罪明数的相对概念,又称犯罪暗数或犯罪隐匿数,指没有编入警方犯罪统计中的犯罪行为的总数,对潜伏的犯罪总量的估计值。
(1)绝对犯罪黑数
(2)可疑犯罪黑数
(3)相对犯罪黑数
2.犯罪黑数的调查方法
(1)罪案自报
(2)被害人调查
3.我国犯罪黑数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1)现状:76.23%,暴力性犯罪黑数率最低,盗窃案件黑数率最高。
(2)原因:
A.人为原因
B.客观原因
C.经费原因
4.研究犯罪黑数的意义
第八章犯罪人
【重点】犯罪人的外延;本质属性;犯罪生涯研究
一、概念和外延
1.概念: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及其他严重社会越轨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谴责的自然人和法人。
2.外延——广于刑法学中的犯罪人
(1)实施了刑法所规定的犯罪的人
(2)实施了吸毒、卖淫等越轨行为及某些自杀者
(3)实施了违法行为的人
(4)实施犯罪或危害社会行为的精神病人和变态人格者。
(5)达到送交工读教育或少年收容年龄、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
二、犯罪人的本质属性(以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学分析报告为例)
1.人及犯罪人的一般属性
(1)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融合
(2)具有自由意志的精神性存在
(3)人性的“善”与“恶”
2.犯罪人的特殊属性——反社会性
(1)反社会性:犯罪人的人格所呈现出的与社会规范和价值准则相悖的品质或倾向。
犯罪人人格:个体因所处社会和自然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反社会性心理和行为倾向。
(2)征表
A.具有错误的信念体系
B.具有歪曲的需要结构或需要的满足经常处于挫折状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C.自我意识发展欠缺
D.不良性格特征
E.不良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习癖化
三、犯罪人的实证研究
1.犯罪生涯研究——一定期间内反复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犯罪历程和原因的纵深研究。
(1)研究方法
A.出生群体研究
B.自我报告研究
C.个人犯罪史材料纵向研究
D.实地观察
(2)描述因素
A.犯罪者身份
B.犯罪频率
C.犯罪的严重程度
D.犯罪生涯长度
犯罪生涯的实证研究的几个典型案例
1.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
2.河南平舆特大杀人案犯黄勇自述杀手心路历程
3.杨新海跨省系列杀人大案
2.犯罪人口研究——人口社会学方法
(1)性别:以男性为主,但女性犯罪比例日益增加
A.性别差异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家所占比例不同
B.性别差异与犯罪种类
C.性别差异与犯罪方式
D.性别差异与社会对犯罪的反应
(2)年龄:
A.年龄与犯罪率
B.年龄与犯罪类型
第九章被害人
重点:被害人学的产生及意义;被害人特性;互动模式;被害赔偿
一、被害人学的产生
被害人研究的典型个案--家庭暴力中被虐妇女综合症
二、被害人的概念
又称为受害人,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即危害结果的承受者又称为受害人,犯罪行为所造成
的损失或损害即危害结果的承受者
(1)被害人是遭受了一定损失或损害者。
(2)被害人是损害结果的直接或间接承受者。
(3)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侵害对象或犯罪行为损害的社会关系的主体。
(4)一切遭受犯罪侵害而承担危害结果的“人”都是被害人,包括自然人、法人、一定条件下的国家与社会整体,抽象的制度、信念信仰等
三、被害人的特性
1.被害性:一定社会历史和自然条件下,由被害人的性格、气质、生理素质、能力、人格倾向性等诸主观要件所构成的恰恰足以使其被害的内在总的倾向性。
(1)被害的倾向性
(2)被害的受容性。
(3)被害的敏感性
2. 互动性
3. 可责性
四、被害人的类型
1.根据被害人的责任及有无程度:无责性被害人和有责性被害人
2.根据被害事实是否发生:既然的被害人与潜在的被害人
3.根据被害人对于被害的意愿:自愿性被害人与被迫性被害人
4.根据被害人被害倾向的有无:机会性被害人与状态性被害人
5.根据被害人被害的真伪:真实的被害人与虚假的被害人
6.根据被害人的人格与个性倾向性:暴君型被害人、抑郁型被害人、生物生理的被害人
7.根据被害人彼此的连接程度:共同被害人与独立被害人
8.根据被害人所承受的被害现象的个数:复合被害人与单一被害人
9.根据被害人的年龄和性别:女性被害人和老年被害人等
10.根据罪犯所感知的被害人价值的隐现和有无:无名的被害人和有形的被害人
11.根据被害原因:环境的被害人、技术环境的被害人、社会环境的被害人
12.新型被害人
(1)人权概念被广泛日常运用,“人权”受到侵犯的被害人
(2)新的“犯罪化”扩大了被害现象的认识领域与法律范围
(3)心理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鉴别出新的病症类型,产生了新的被害人类型。
五、被害现象
1.原生损害与派生损害
2.再度被害与重复被害
3.复合被害与共同被害
4.被害烙印、被害后遗症、被害标签
5.被害暗数、被害率、被害盲点症
六、被害原因——罪前情景因素之一
1.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2.冲突模式
3.催化模式
4.斯德哥尔摩模式
七、被害预防
犯罪和个体为免遭犯罪侵害,防止被害现象产生而采取的一切阻遏、减少被害可能性的对策总和。
与犯罪预防的关系,被害预防是一个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综合性工程,从被害人个人的角度,有以下方法:
1.被害人贬值/program/lawtoday/20051018/102676.shtml
2.被害人的非人格化
3.被害妇女的非女性化
4.被害人处遇诊所
八、被害赔偿
1.被害赔偿: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损失、损害和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
2.国外大多数国家在犯罪人不足以赔偿时,由国家进行赔偿。
如英国、美国、新西兰、瑞典等。
(1)由国家进行赔偿的原因
“国家责任说”、“命运说”、“社会福利说”
(2)国家对被害人进行赔偿的国际立法
《关于正确对待犯罪和滥用权力的被害人基本原则宣言》
NO.12:当无法从犯罪人或其他来源得到充分补偿时,各国政府向下列人员提供补偿:
A.因严重罪行而遭受重大身体伤害或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的被害人
B.由于这种受害导致被害人死亡或身心残疾的被害人家属特别是受其扶养的人。
鼓励各国政府建立被害人赔偿基金。
3.新的“创造性赔偿”方式:社区服务、社会劳动
问题:我国是否存在社区服务的赔偿方式?应当如何进行?
讨论:我国的被害赔偿
讨论:我国被害赔偿的特点、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相关立法
(1)《刑法》
NO.36: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支付的或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2)《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七章“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NO.77: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是国家、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查封或扣押被告人的财产。
N0.78: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同刑事案件一起审判,只有为了防止刑事案件审判的过分迟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后,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
1.对被害人的物质损失进行赔偿,被害人以精神损失为由附带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赔偿因犯罪行为引起的实际损失、必然损失。
3.判决后查明被告人确实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的,应裁定中止或终结执行。
4.被告人已经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应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第三编犯罪原因论
自然原因:时间、地理
社会原因:经济、政治、社区、学校家庭
外因文化原因:文化冲突、犯罪亚文化
犯罪原因
系统
(根源、犯罪场) 内因意识因素
(个体原因)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
心理变态因素
【重点】罪因结构、层次;犯罪场;犯罪原因的具体类型
一、犯罪原因的一般原理
1.研究犯罪原因的主导思想
(1)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内在现实的。
(2)犯罪与引起犯罪发生变动的社会事物(犯罪原因)在价值评定上并非总是一致的。
(3)犯罪原因是一个过程。
2.犯罪的原因结构
(1)犯罪的外因
(2)犯罪的内因
(3)犯罪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3. 犯罪原因结构的层次
(1)犯罪根源:在所有时间、所有空间都可能同犯罪发生联系的原因是犯罪的根本原因,即犯罪根源。
(2)重要原因
(3)一般原因
(4)具体原因
4.犯罪场
(1)概念:存在于潜在犯罪人体验中,促成犯罪原因实现为犯罪行为的特定背景。
包括时间因素、空间因素、侵犯对象因素、社会控制疏漏。
(2)结构
(3)功能
(4)意义
二、犯罪的自然原因
1.概念与特性
(1)概念:触引、促发主体实施犯罪,从而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作为构成主体存在与活动的外部自然环境的诸因素及其过程。
(2)特性:
A.原生性
B.间接性
C.具象性
2.时间与犯罪
(1)昼夜周期与犯罪
(2)社会周期与犯罪
(3)自然周期与犯罪
(4)季节周期与犯罪
3.地理与犯罪
(1)城、乡与犯罪——重点
A.表现
B.原因:
C.趋势:农村犯罪呈上升趋势,城市犯罪呈下降趋势
(2)特殊空间与犯罪
A.城市死角
B.城乡结合部和社会控制真空地带
C.独居住宅
D.流动空间
(3)特殊人文地理环境与犯罪
A.单位
B.社区
C.山区林区等
D.国边境地区
三、犯罪的社会原因
1.概念:能够引起犯罪发生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过程。
2.特性:
(1)决定性
(2)普遍性
(3)系统性
(4)间接性
(5)可控性
3.经济因素与犯罪
(1)经济发展与犯罪的关联性
(2)经济因素与犯罪
A.社会经济制度与犯罪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犯罪
C.社会经济管理与犯罪
D.分配制度与犯罪
(3)市场经济与犯罪
A.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犯罪
B.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与犯罪
E.贫困与犯罪
一个被害“小姐”日记背后的故事
南方都市报《生于贫困的人生,迫于出卖的时代》
中国青年报《不能把弱势群体的悲剧归咎于社会》
燕赵都市报《弱者的悲剧应唤起悲悯情怀》
4. 政治因素与犯罪
(1)政治冲突与犯罪
(2)政治体制弊端与犯罪
权力过于集中;政治运作过程缺乏透明度;
权力行使缺乏监督;控制职务犯罪机制尚待完善人事制度方面存在缺陷
5.教育、家庭因素与犯罪
(1)学校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A.学校环境的影响
B.学校风气的影响
C.学校管理的影响
D.当代中国教育的弊端
(2)家庭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A.家庭结构对犯罪的影响
B.家庭教育不当的影响
C.家庭成员行为的影响
四、犯罪的文化原因
1.概述
(1)文化:狭义--观念层面
广义--制度层面
(2)犯罪的文化原因:触引、促发主体实施犯罪,从而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作为构成主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文化环境的诸因素及其过程。
(3)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的关系
(4)犯罪文化原因的特性:
A.人文性
B.民族性
C.悖逆性
(5)关于犯罪文化原因的研究:
“文化冲突理论”:索斯坦.塞林
“亚文化理论”:
2、文化冲突与犯罪
(1)文化变迁与犯罪
A.文化变迁导致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外化为具体的社会规范与行为规范的冲突,进而导致犯罪.
B.由于文化-社会变迁意味着文化与社会本身的价值、结构与功能的调整或转换,出现真空。
C.文化—社会变迁与犯罪的对应关系,只是功能层面的状态,但不能从价值上进行完全否定。
D.认识文化变迁对犯罪的影响,进行有效犯罪预防。
(2)文化传播与犯罪
A.文化传播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特质之间的碰撞、冲突与调适,造成文化与社会的变迁甚至动荡。
B.文化传播中的调适与整合
C.人本身是一种文化载体,伴随移民的必然是文化传播。
(3)国民性格与犯罪
国民性格:又称国民性,指某一文化类型烙印于其整个民族的性格外观,即某一文化类型时空中的全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倾向性人格特征。
A.国民人格取向的偏斜是触引、促发犯罪的原因。
B.国民性格的冲突是触引、促发越轨行为的原因。
C.每一种文化类型的国民性格中的阴暗劣质,常常与反社会性直接契合,而形成推动主体实施反社会行为的合力。
3.犯罪亚文化
(1)概念: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体信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