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运用 题解题技巧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期中考点专题 :1-3单元词语(成语)的运用知识梳理
专题02 七上1-3单元词语(成语)的运用知识梳理词语运用题常见的有两大类型。
一、选词填空。
【解题技巧】1. 辨析词义的轻重近义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在表现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程度上,往往有轻重之别。
我们辨析时就要注意区别。
例如:“损坏”“毁坏”“破坏”其表现的程度就层层升级,依次加重。
再如:“陌生”与“生疏”,两个词都有“不熟悉”的意思。
但“陌生”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因初次接触而不熟悉;“生疏”则可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以前熟悉或曾经有过接触,因相隔时间长变得不熟悉了,或者因接触时间不长次数不多所以不熟悉。
2. 辨析词义的范围有些近义词虽指同一事物,但所指范围却有大有小,这种分别也是辨析近义词的一个标准。
例如:“边疆”“边境”“边界”范围是越来越小。
“边疆”指远离中心的地方,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大,同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边境”指靠近国界的地方,范围较小,同时这个概念比较具体。
“边界”仅指一条界限,范围最小。
再如:“年纪”与“年龄”。
“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
如:(1)校园里的两棵银杏树,看上去它们的年龄足有千年。
(2)你这把年纪还带头干活,我们这些年青人哪敢怠慢?这里的例(1)的“年龄”就不能换成“年纪”。
3.辨析词义侧重点有些近义词虽指意义相似,但由于词素构成不同往往所指的侧重点不同,使用就有所不同。
例如:“景色”与“景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
“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
再如:“诡辩”与“狡辩”都指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
“狡辩”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是歪曲事实,狡猾的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4.结合语境,区分词义汉语语意丰富,有时一个词语有多重意思,那就要结合语境来区分。
也就是说,同一语境中,根据上下文的因果、对比、修饰等关系来明确词语语意。
高考语文成语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成语选择题答题技巧高考语文成语选择题答题技巧在近年来的高考中,成语选择题经常出现,但是同学们的的分率并不高,为了提高成语的分数,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高考语文成语选择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语文成语选择题答题技巧一、望文生义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就按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运用于生活。
因此,此错误类型是生活常见的,也是高考常考的。
如:例1、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全国卷Ⅰ)例2、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全国卷Ⅱ)例3: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安徽卷)“拍手称快”意思是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
该句意思是“为节目叫好”。
例2的成语的意思是不能当作效法的经典或法则。
该句误用为“不足以拿来教训”的意思。
例3也因为望文生义而致误了,“不容分说”不是“不用说,肯定是”的意思,而是“不容许别人讲话就直接做某事”。
高考语文成语选择题答题技巧二、褒贬误用成语中,有些是有感情色彩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就要分辨出这些成语的褒贬色彩,否则就会产生误用现象。
如:例4: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安徽卷)例5: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作了周密安派,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广东卷)例6: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别人给他的年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
(重庆卷)例7: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江苏卷)“巧立名目”指“定出许多名目,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是个贬义词,不能运用于该句的.“光彩事业”。
“睚眦必报”是个贬义词,意思指极小的仇恨也要报复,这里所用的感情色彩刚好相反了。
中考语文:“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题型的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题型的解题技巧!“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作为中考语文的必考题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出错率却极高,很多同学在做题过程中毫无头绪,全凭感觉答题,结果可想而知。
“词语辨析”只能靠死记硬背吗?不,其实这类题也是有技巧的,只要掌握解题方法,答题也可以很轻松!考点归纳词义的解释;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辨析;具体语境中词语不同含义的理解;关联词的使用;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等。
解题思路(1)仔细辨析词语的细微区别,可从使用的范围、场合、程度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考虑。
(2)对于成语,一要了解其意思,二要从其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使用范围、前后搭配、比喻义、具体语境等方面思考使用的正确与否。
包括准确理解基本义、褒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深层含义和特殊意义等。
基本概念1正确理解词义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
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2引申和比喻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学习时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
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
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
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3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三种: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褒义词是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
如秀美、壮丽、谦逊、刚强等。
贬义词是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
如笨、奸诈、卑劣、渺小等。
中考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doc
中考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一、成语使用常见错误类型及应对技巧1.望文生义即只根据字面意思,就做出想当然的错误解释。
【例1】行驶在滨海路上,一边是苍茫的大海,一边是无际的农田,沧海桑田,美景如画,令人目不暇接。
(2018年山东潍坊卷第4题)【解析】“沧海桑田”意为大海变农田,农田变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在句中被误用为“看到的景物”之意。
【例2】漫步盐城水街,我们用相机捕风捉影,记录家乡的民俗风貌。
(2018年江苏盐城卷第3题)【解析】“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做事没有丝毫事实根据,在句中被误用为“拍摄风景”的意思。
·应对技巧·正确理解课标及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成语的意思,切不可照字面意思牵强附会地曲解。
平时应勤查字典,多积累。
2.对象误用即把用来描绘甲类事物的成语,张冠李戴地用到乙类事物上。
【例1】原是当年最高建筑的电视塔,如今隐没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已无一技之长。
(2018年北部湾经济区卷第3题)【解析】“一技之长”指某人掌握某种技能,具备某种专长,在句中用于形容电视塔,显然是对象误用。
【例2】老张喜欢收藏古董,房间里摆得到处都是,简直是汗牛充栋。
(2018年贺州卷第3题)【解析】“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或著作极多,在句中用来形容收藏的古董,是对象误用。
·应对技巧·在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注意成语所适用的对象范围。
3.褒贬不当即将褒义的成语用到贬义的语境中,贬义的成语用到褒义的语境中。
【例1】“五四”演讲赛场上,选手们信心十足,夸夸其谈,精彩的表现令观众由衷地赞叹。
(2018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卷第3题)【解析】“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含贬义,在句子中用来形容演讲选手,属于褒贬不当。
【例2】中國足球队首次征战世界杯,许多媒体随声附和,竞相报道。
(2018年广东深圳卷第2题)【解析】“随声附和”指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含贬义,在句子中用来形容媒体争相报道,褒贬不当。
高考语文成语填空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高考语文成语填空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成语填空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以下是几点解题技巧和方法: 1.掌握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考生需要具备广泛的成语知识,了解每个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只有在对成语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下,才能在填空的时候准确运用。
2. 根据上下文推断填空。
一般来说,成语填空的选项都是相关的,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哪个成语更加恰当。
同时,也需要注意排除那些不合适的选项。
3. 注意成语的搭配和语境。
很多成语需要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考生需要注意这些搭配并根据语境来选择合适的成语。
4. 学会反复推敲。
考生需要反复推敲填空的答案,尤其是在选择两个或更多成语填空时,需要仔细比较它们的含义和用法,并根据语境来判断哪一个更为恰当。
5. 增加阅读量和练习量。
最后,考生需要增加阅读量和练习量,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握成语的用法和搭配,提高成语填空的解题能力。
总之,成语填空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点之一,考生需要在平时不断积累成语知识,熟悉成语的用法和搭配,并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 1 -。
成语运用做题方法指引
成语运用做题方法引导一、当作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能否协调。
例 1.从高处瞭望,辽阔的绿色大平原上,几座白色的油井房星罗云布,煞是美丽。
分析:成语“星罗云布” 的意思是形容数目好多,分布的范围很广,而“几座白色的油井房”则说明很稀罕。
这样两者的意思恰好相反,互相矛盾,因此该成语使用有误。
二、当作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能否符合,能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例 2.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又无系统的训练,小张的工作老是千疮百孔,很让领导和同事无奈。
分析:成语“千疮百孔”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
它原来比喻损坏很严重或弊端好多,这里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工作失误,词义过重,夸张失度。
三、当作语的褒贬感情色彩能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例 3.班会上,他侃侃而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钦佩。
分析:成语“侃侃而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做检查研究,滔滔不停地胡说一通,是个贬义词,而本句主要意思是赞誉同学的出从口才,明显该成语不切合该句语境。
四、当作语合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能否造成张冠李戴。
例 4.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停。
分析:成语“滔滔不停” 是形容说话好多,连续不停,其合用对象是“人” ,这里用来描绘汽车,明显是不适合的。
五、当作语运用能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例 5.昨年暑期,妈妈领我去了桂林,那边的行云流水,让人感觉琳琅满目。
分析:成语“行云流水”是比喻文章的布局和发展很自然,就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同样,不受拘束,而句中因为望文生义,把它理解成了优美的自然风景,明显与语意不符,致使了使用的错误。
六、当作语运用能否因忽略组成语素的地点而造成形近混杂。
例 6.在平常学习中,假如我们合理运用兼顾方法,就会事半功倍。
分析:成语“事半功倍”的意思是形容花销的劳力大,收到的收效小,而句中却把它跟其语素地点不一样、语意也完整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混杂了。
七、当作语运用能否因忽略成语的整体性,只断取此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造成成语意义与句义相悖。
2019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七抢分点一成语运用题__准确辨析近义成语讲义含解析
专题七语言文字运用抢分点一 成语运用题——准确辨析近义成语突破点一 辨析近义成语角度一 从词义轻重不同的角度辨析———————————————(1)妄自菲薄 自暴自弃相同点:都有看轻自己的意思。
不同点:前者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语义轻;后者形容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语义重。
例句:人怕的不是厄运和灾难,而是“自暴自弃”。
人有理想很重要,但不要太理想化,随时变通,随时调整很重要。
(2)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相同点:都表示说的不是真心话。
不同点:前者指心口不一致,语义轻;后者是嘴里说得很好,但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语义重。
例句:安倍谈话的核心思想,是日本的共享与未来,战争的责任巧妙地规避掉了,似乎是一个第三者在回顾历史,道歉显得“言不由衷”。
,应对策略:1.比较成语的基本意义。
如“妄自菲薄”和“自暴自弃”都有看轻自己的意思,但“自暴自弃”语意明显较重,意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不起自己”,而是要“甘于落后和堕落”。
2.体会语境的轻重要求。
如(2)的例句,安倍讲的是日本的未来、规避战争的责任、似乎在回顾历史,道歉不真诚,因此语境需要的是词义较轻的“不说真心话”之意。
角度二从词义侧重点不同的角度辨析————————————(1)目光如豆鼠目寸光相同点:都可形容目光短浅,看不到远处、大处。
不同点:前者偏重在眼光小,强调看不到全局;后者强调眼光近,看不到将来。
例句:在谈到目前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时,评论员说:特朗普政府“目光如豆”,而中国则着眼于全球性布局。
(2)不由自主情不自禁相同点:都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意思。
不同点:前者侧重下意识,以及环境的影响;后者形容热情奔放,心情无比兴奋和激动时才用。
例句:当内马尔打开房间看到这一幕时,贵为天王巨星的内马尔也是触景生情,“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
应对策略:1.抓住词语构词要素,体会侧重点。
如“目光如豆”强调的是“眼光小”,看不到全局;“鼠目寸光”的“寸光”是近,看不到远处。
高考成语题解题技巧(精选5篇)
高考成语题解题技巧(精选5篇)高考成语题解题技巧精选篇11.高考在语文答题过程中要看清题干要求。
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
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高考语文几点常规的提醒。
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高考语文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
高考语文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高考成语题解题技巧精选篇2汇总语文文言阅读题答题技巧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三遍。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
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
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古今异义题: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
要具体、形象。
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
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语文文言实词题: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语文文言虚词题: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
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成语运用习题范例选出句中使用不当的成语
成语运用习题范例选出句中使用不当的成语选择正确的成语并准确地运用在句子中是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成语的使用不当会影响句子的准确性和表达效果。
下面将选取一些句子,利用成语运用习题的范例,来分析其中使用不当的成语情况。
1. 他每天看书如痴如醉,醉心于文学艺术。
这里使用的成语是“如痴如醉”,意思是形容人对某种事物极为执着和狂热。
但在这个句子中,使用“醉心于”和“如痴如醉”重复,显得有些啰嗦。
所以,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他每天看书醉心于文学艺术。
”2. 这个小朋友在班级里是个孤立无援的人。
这句话使用了成语“孤立无援”,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处于无助、无支持的境地。
然而,这里用“孤立无援”这个成语有些夸张和不恰当,不符合语境。
通常情况下,孤立无援更常用于形容某种困境或危险情况,比如“他在山上迷路,孤立无援。
”在这个句子中,可以使用其他合适形容词或短语来描述小朋友的情况,如“这个小朋友在班级里很孤独”,更符合表达意思。
3.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把这个问题战胜下来了。
这里使用的成语是“战胜”,意思是克服、胜过。
然而,在这个句子中使用“战胜”并不合适,因为战胜一词通常用于比较重大的斗争、竞赛或者战争。
在这个句子中,更恰当的词汇应该是“解决”或者“克服”,因为问题并不是一个对抗性的情况。
4. 这个项目是我们的心头肉,绝对不能放下手。
这里使用的成语是“心头肉”,意思是指非常重要或者非常在意的事物。
然而,在这个句子中使用“心头肉”有些夸张和不恰当,给人一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感觉。
可以用其他相近的词汇替换,比如“这个项目对我们非常重要,绝对不能放松。
”通过上述习题范例,我们可以看出,正确的使用成语可以更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使用成语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语意,选择合适的成语并加以正确运用,才能使句子更加自然、准确、流畅。
对于不当使用成语的情况,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加强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才能在汉语表达中更加得心应手。
初中语文成语题型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成语题型总结归纳成语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成语题型经常出现。
掌握成语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对我们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成语题型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成语题。
一、成语的意思理解在成语题型中,常常会出现对成语的意思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要求。
这类题型要求我们准确理解成语的本义或引申义,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思考:1.通过成语的字面意思进行理解:有些成语的字面意思与实际意义有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根据成语所在的句子来推断其意义。
2.通过上下文的语境进行理解:有些成语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理解其含义,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成语所在句子的前后文,理解成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二、成语的用法辨析成语的用法辨析是成语题型中较为常见的一类题目。
这类题型要求我们准确选择与所给句子相对应的成语,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成语运用和辨析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语用法辨析:1.近义词辨析:有些成语的意思可能与其他成语非常接近,我们需要通过对比和分析来进行辨别,找出最符合句子意思的成语。
2.语法结构辨析:有些句子的语法结构与某个成语的用法相符合,我们需要通过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找出最适合的成语。
3.用词搭配辨析:有些句子中的成语需要与其他词语进行搭配使用,我们需要通过对句子的整体分析,找出最搭配合适的成语。
三、成语的造句运用在成语题型中,常常会出现对成语进行运用的要求。
这类题目要求我们根据所给成语,合理运用其造句,使句子表达准确、通顺。
以下是一些解答成语造句题时的几点建议:1.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在造句时,我们首先要对成语的意义进行准确理解,确保成语的使用符合句子的意思。
2.注意句子的语法结构:在造句时,我们需要注意句子的语法结构,使句子表达通顺、自然。
3.合理运用成语:在造句时,我们要选用最合适的成语进行运用,使句子表达得更为准确、生动。
四、成语的词语搭配成语的词语搭配也是成语题型中常见的一类题目。
成语运用题解法
成语运用题解法一、非“否”不用类成语有些成语只能用在否定的语言环境中,现列举如下:1.等闲视之:看成平常的而不加以重视。
多用于否定句,一般说成“不可等闲视之”。
2.一概而论: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处理。
一般说成“不能一概而论”。
3.一蹴而就:踏一步就可以获得成功。
比喻事情很容易做。
一般用作“不能一蹴而就”。
4.无时无刻:即每时每刻,指总是这样。
一般说成“无时无刻不”。
5.天高地厚:比喻事物复杂、艰巨。
一般说成“不知天高地厚”。
6.鹿死谁手:谁能取得政权或谁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一般说“不知鹿死谁手”。
7.吹灰之力:指非常小的气力。
一般说“不费吹灰之力”。
8.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一般说“不能混为一谈”。
9.等量齐观:对不同的事物一律同等看待。
一般说“不可等量齐观”。
10.望其项背:能够看到别人的颈项和脊背。
比喻有能力赶得上。
一般说“不能望其项背”。
二、可用本义类成语一般来说,成语运用多用其比喻义和引申义,然而也有少数成语亦可用其本义,这一点须特别注意。
1.我很胖,可这位老护士很快选准了一条血管,一针见血,我很佩服。
“一针见血”,通常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
本义是一针要见血。
此例用的就是其本义,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
2.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灯红酒绿”这个词在我们记忆时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然而在这里,它的使用是正确的,因为“灯红酒绿”的本义就是“饮食精美,环境华丽”。
3、在风平浪静的湖面上荡舟,别有一番情趣。
“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也比喻平静无事。
此句就用了本义。
4.这么细细给你说,三天三夜说不完,还是粗枝大叶告诉你吧!“粗枝大叶”多用其比喻义“马虎大意,很不细心”,然而本句用的是其本义“文字简略概括”。
5.他从楼顶掉下来,摔得肝脑涂地。
“肝脑涂地”原指肝脑血浆流了一地,死得很惨的情景,后形容竭尽忠诚,不惜惨死。
初中成语运用答题技巧
初中成语运用答题技巧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完整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意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
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例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例2、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例3、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1中“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是“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之意。
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而实际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例2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冲”是“要冲,交通要道”的意思,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例3中的“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谣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多误作团结力量大。
类似成语还有:五风十雨对簿公堂大快人心屡试不爽久假不归差强人意万人空巷光怪陆离不刊之论涣然冰释空穴来风空谷足音善刀而藏暴虎冯河酒囊饭袋有口皆碑不足为训不以为然人面桃花奇文共赏城下之盟穿云裂石身无长物细大不捐间不容发罪不容诛大方之家等等许多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来历,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历史故事,或出于古代诗文,都有着特定的含义。
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
还有的成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故当成与运用回到其本意时,我们不能视其为错。
例4、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例5、平均主义的思想已成为明日黄花,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例6、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例7、节日的秦淮河畔充满了喜庆气氛,灯红酒绿,十分热闹。
成语运用解题方法
例谈高考成语运用题的解题方法成语是一种结构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从1992年开始,高考每年都考查成语运用,说明这一内容备受命题者青睐。
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考感情色彩分明的成语。
如:凤毛麟角(1992年、2003年北京)、无所不为(1995年)、半斤八两(1995年)、趋之若鹜(1997年、2002年春招)、处心积虑(1998年)、雨后春笋(2002年)、无可厚非(2003年北京春季)、弹冠相庆(2004年广东)、纸醉金迷(2004年福建)、捕风捉影(2004年甘青)、巧舌如簧(2005年江苏)、叹为观止(2005年全国II)、巧立名目(2006年安徽)、睚眦必报(2006年重庆)、评头论足(2006年江苏)。
二、考有特定适用对象的成语。
如:巧夺天工(1992年)、美轮美奂(1999年)、炙手可热(1999年、2004年春招)、汗牛充栋(2000年)、洗心革面(2000年)、蓬荜生辉(2001年)、返璞归真(2003年春季)、蔚为大观(2003年北京春季)、鳞次栉比(2004年湖北)、豆蔻年华(2004年福建)、抛砖引玉(2005年广东)、琳琅满目(2005年湖北、全国III)、脱颖而出(2005年山东)、绘声绘色(2006年湖北)、珠圆玉润(2006年辽宁)、潜移默化(2006年山东)、不期而遇(2006年山东)。
三、考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如:差强人意(1993年、2002年全国春招、2004年冀鲁豫皖、2004年湖北)、不刊之论(1993年)、首当其冲(1995年)、万人空巷(1997年)、望其项背(1998年)、振聋发聩(2002年全国春招)、涣然冰释(2003年北京春季)、未雨绸缪(2003年)、细大不捐(2003年北京)、文不加点(2004年北京)、别无长物(2004年浙江)屡试不爽(2005年江苏)、白头如新(2005年辽宁)、不足为训(2006年全国卷II)、不容分说(2006年安徽)、感同身受(2006年江苏)。
高考 成语类试题的一些解题思路与方法素材
高考成语类试题的一些解题思路(sīlù)与方法学习、积累成语是为了使用。
近几年高考试卷“正确(zhèngquè)使用词语〞的考察中,重在考察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现将高考成语类试题的一些解题思路与方法整理归纳如下:一、要实在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要望文生义。
从成语的来源看,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古诗文,是根据这些故事或者古诗文的内容掐头去尾抽象概括出来的精华,它包含(bāohán)着深入的思想意义和教育意义。
对这些成语我们绝不能简单地照字面意思作望文生义的理解。
例如:1.凿壁偷光——不能把它解释为:小偷挖墙入室,把别人的东西偷得干干净净。
如这样理解就大错而特错了。
而它的实际意思是:凿开墙壁,借助邻居的灯光读书。
此成语出自?西京(xī jīnɡ)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后来就用“凿壁偷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2.文不加点——有的同学把它解释为:写文章不加标点。
假如这样按今天常用的字面义,对“点〞字进展望文生义地理解,是会贻笑大方的。
而成语的实际意思是:指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此成语出自?文选·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
〞——此类容易望文生义的常见成语还有:差强人意、不刊之论、不易之论、首当其冲、万人空巷、目无全牛、久假不归、为之侧目、从井救人、不赞一词、口血未干、明日黄花、目不窥园、再作冯妇、七月流火、述而不作、登高自卑、尾大不掉、河鱼之患、不忘沟壑、悼心失图、南州冠冕、一定不易、详细而微等。
二、要实在把握成语的构造(gòuzào)特征,不要肢解成语含义。
成语为固定短语,在构造上已凝固(nínggù)成形,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其意义构成并非简单相加,更不能胡乱、随意地理解。
我们应该根据其构造特征来理解掌握。
专题二词语(成语)辨析及运用(解析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
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专题二词语(成语)辨析及运用一、关于词语理解与运用的解题方法汇总:中考对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已经不再是对语言静态的分析,而是提供的语境,让考生加以辨析。
因此辨析成语使用,除了对成语本身的含义、功能等把握外,还需在语境中准确解读与把握。
一、审视成语的意义与句子所要表达的意义是否一致。
有些成语,由于不了解成语的准确意思,容易因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而误用,使之于整个句子的意思不一致。
如:我们俩分别将近三年,想不到在这里萍水相逢。
“萍水相逢”的意思是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该句在使用中,只断取了“相逢”的意思,却抛弃了“不相识的人”之义,这与句意是不一致。
二、审视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与句意表述的对象、范围是否吻合。
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
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毛病。
如: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句中“美轮美奂”的“轮”指高大。
“奂”指众多。
这个成语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
三、审视成语的感情色彩与所处的语境色彩是否相融。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
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
如: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雨后春笋”是褒义词,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
而本句是指垃圾食品厂大量出现,所以这个成语属于褒词贬用的错误类型。
四、审视成语的语义是否包含句子中某些词语的含义。
有些句子中已包含某些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再用该成语就会造成重复啰嗦的毛病。
如: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出来。
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
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例1: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大平原上,几座白色的油井房星罗棋布,煞是好看。
解析:成语“星罗棋布”的意思是形容数量很多,散布的范围很广,而“几座白色的油井房”则说明很稀少。
这样二者的意思刚好相反,相互矛盾,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例2: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又无系统的训练,小张的工作总是千疮百孔,很让领导和同事无奈。
解析:成语“千疮百孔”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
它本来比喻破坏很严重或弊病很多,这里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工作失误,词义过重,夸张失度。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例3:班会上,他夸夸其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解析:成语“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作调查研究,滔滔不绝地乱说一通,是个贬义词,而本句意思是赞扬同学的出众的口才,显然该成语不符合该句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例4: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解析:成语“滔滔不绝”是形容说话很多,连续不断,其适用对象是“人”,这里用来描述汽车,显然是不恰当的。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例5:去年暑假,妈妈领我去了桂林,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解析:成语“行云流水”是比喻文章的布局和发展很自然,就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不受拘束。
而句中由于望文生义,把它理解成了优美的自然景色,显然与语意不符,导致了使用的错误。
六、看成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构成语素的位置而造成混淆。
例6:在日常学习中,如果我们合理运用统筹方法,就会事倍功半。
解析:成语“事倍功半”的意思是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而句中却把它跟与其语素位置不同、语意也完全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混淆了。
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
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
在中国的语言文化中,成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被广泛使用且深受人们喜爱。
因此,在考试或日常生活中,成语题是一种常见的测试方式。
那么,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解决成语运用题,避免失分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些解题技巧。
背好成语是前提成语之所以存在于语言文化中,是因为它们能够简单、准确地表达某种观念或情感。
因此,在解决成语题之前,我们应该先掌握大量的基本成语。
如果没有过硬的成语基础,那么在解题时会产生很大的困难。
建议大家可以通过背诵、观看成语故事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成语水平。
加强理解能力在成语的使用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来确定成语的正确含义。
在解题时,我们需要充分理解题目所给出的上下问、语境等信息,以此来识别正确的成语。
此外,同时需要分清不同的成语含义,因为有些成语含义可能多种多样,如果不加以区分很容易误判。
熟记固定搭配除了成语本身的含义,很多时候还要注意成语的固定搭配。
在解决成语题时,如果能够掌握好成语的常用搭配,那么就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成语所代表的含义,从而正确地解答题目。
比如,一些常用的成语搭配如下:•守株待兔•牵强附会•应运而生•移花接木•不屈不挠专项练习为了更好地解决成语运用题,我们还需要进行专项练习。
可以利用教辅书或相关考试的历年真题来进行针对性练习。
通过多做题,我们就能够更加熟悉成语的应用场景,更快速地发现成语的错误使用或误解。
在做完题后,我们还需要仔细错题,分析错误原因,并加以纠正。
成语作为汉语中独特的表达方式,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它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掌握。
在解决成语运用题时,我们需要加强固定搭配的记忆,加强理解能力,提高判断问题的能力,加强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成语水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成语运用题,避免丢分。
小学语文成语解释题详解
小学语文成语解释题详解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成语解释题是常见的一种题型。
它要求学生理解和解释成语的含义,培养学生对成语运用的能力。
下面我们将详细解析这一题型,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此类题目。
一、成语解释题的基本要求成语解释题的基本要求是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提示,理解成语的含义。
通常在题目中会给出一个成语,然后提供一段文字背景,要求学生根据背景选择符合上下文的解释。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成语的字面意思:有些成语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只要学生根据背景知识进行联想,就能推测出成语的含义。
2.分析文意:在题目中,通常会提供一段文字背景,这段文字背景可能是一段对话、一则小故事或者一则短文等。
学生需要通过细读背景,找出问题所涉及的关键信息,从而理解成语的含义。
3.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方法:对于具体的题目,学生可以采取分析关键句、联想成语内涵、追根溯源等多种方法,找到合适的解释。
以上是成语解释题的基本要求,接下来我们结合具体例题进行解析。
二、例题解析例题一:【题目】顺理成章。
【背景】小明一拍桌子:“我看!根据《动物保护法》,动物园应当建立以客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展主题活动,为游客提供更好的观赏环境和服务。
”【问题】“顺理成章”的意思是:解析:这道题以小明的发言为背景,学生需要理解“顺理成章”的含义。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小明的发言,找到关键信息:“动物园应当建立以客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展主题活动,为游客提供更好的观赏环境和服务。
”结合这个信息,我们可以推测,“顺理成章”的含义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顺着合乎道理的方向进行。
例题二:【题目】一筹莫展。
【背景】小红考试考了满分,高兴地跑回家告诉爸爸:“爸爸,我考了满分!”爸爸听后高兴地说:“你太棒了,以后一定要继续努力!”【问题】“一筹莫展”的意思是:解析:这道题以小红和爸爸的对话为背景,学生需要理解“一筹莫展”的含义。
通过细读对话,我们可以找到关键信息:“爸爸听后高兴地说:‘你太棒了,以后一定要继续努力!’”结合这个信息,我们可以推测,“一筹莫展”的含义是无计可施,无法解决问题。
成语辨析题的解题技巧
四、看成语是否“一语多用”
例6.“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 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例7、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例6“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 可以指“暴露得很彻底”,这里用来形容图片展对伪科 学的揭露恰到好处。
例7、灯红酒绿”一般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 活”,但也可以用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 象”。这两个成语都没有用错。
成语辨析题的
解题技巧
一、看感情色彩是否恰当
1、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 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 般地冒出来了。
2、罪犯当街行凶,手段卑劣残忍,令人叹为观止。
3、母亲对她关怀备至,每天都嘱咐她注意安全,真是别有 用心啊。
例1“雨后春笋”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属褒义词。例 2“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属褒义词。 均不合语境。
例3:天下决无一挥而就之事,亦无一学即能之业,无不从一点一滴
的积累而成。
例4:为了给心爱的儿子送大衣,母亲在风雪中已经茕茕孑立地等了 一个小时。
例5:几近年来,伊拉克因受制裁,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最
近又遭到美英飞机的袭击,真是祸起萧墙。
例1: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 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1991年全国卷)
目,发展十分迅速。
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用于书籍 和手工艺品.
八、看成语是否符合使用习惯
例1:人们走回头路的劲头没有来的时候足, 有些人走累了,就成群结队地坐在柏油马路边的树
阴底下聊天。
例2:心目中先有了跃然纸上的人物,才能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到指责。例句用无可非议显然是错误的。 • 4.可歌可泣 • 例:大学生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的事迹令人感动,他被评为2005年“感动
中国”十大人物,真是可歌可泣。 • 可歌可泣,一般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现在侧重于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例句指的是欢呼声很大,可用“震耳欲聋”替换。 • 10.行云流水 • 例:去年暑假,妈妈领我去了桂林,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 美不胜收。 • 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飘浮着的云和流动的 水一样。例句说的是桂林山水,是自然景物,显然不能用这个成 语。
a
6
• 六、看成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构成语素的位置而造成形近混淆。
• 例6.在日常学习中,如果我们合理运用统筹方法,就会事倍功半。
• 解析:成语“事倍功半”的意思是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而句中却把它跟其语素 位置不同、语意也完全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混淆了。
a
7
• 七、看成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成语的整体性,只断取其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造成成语意义与句义相悖。
恰当的。
a
5
•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 例5.去年暑假,妈妈领我去了桂林,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 解析:成语“行云流水”是比喻文章的布局和发展很自然,就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不受拘束,而句中由于望文生义,把它理解成了优美的自然景色,显然与语意不符,导致了使 用的错误。
a
14
• 11.刮目相看 • 例:一个初一的学生,竟能写出如此漂亮的字,真叫人刮目相看。 • 刮目相看,这个成语是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例句说的是初一学生有一手漂亮字,并没说对他以前的看法,可 用“另眼相看”替换。 • 12.惟妙惟肖 • 例: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 肖。
a
8
• 八、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 例如8:听了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 解析:成语“忍俊不禁”的意思是忍不住笑,与后面的“笑了起来”意思雷同,所以纯属多余。
a
9
[中考误解的成语]
• 1.栩栩如生
•
例:扬州茱萸湾公园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遭伤害的野 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栩栩:生动的样子。这个成语指艺术形象
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
a
1
• 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是对中学生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考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近 年各省市中考试题来看,对成语运用的考查主要是以选择题为主,要求选出成语运用正确 或不正确的一项。如何解答好此类试题,除了平时要勤翻词典、掌握常用成语含义外,还 需要掌握解答此题目的一些技巧。
a
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说野生动物栩栩如生显然不合适。
• 2.济济一堂
• 例:泰州繁华的商业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商业街上观光购物的人不可 能只聚集在一处,可换用“络绎不绝”。
a
10
• 3.无可非议 • 例:美国总统布什和到访的英国首相布莱尔5月25日在华盛顿公开承认,在伊
a
3
•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 例2.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又无系统的训练,小张的工作总是千疮百孔,很让领导和同事无奈。
• 解析:成语“千疮百孔”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它本来比喻破坏很严重或弊病很多,这里 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工作失误,词义过重,夸张失度。
a
2
[方法指引]
•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 例1.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大平原上,几座白色的油井房星罗棋布,煞是好看。 • 解析:成语“星罗棋布”的意思是形容数量很多,散布的范围很广,而“几座白色的油井房”则说
明很稀少。这样二者的意思刚好相反,相互矛盾,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
4
•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 例3.班会上,他夸夸其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 解析:成语“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做调查研究,滔滔不绝地乱说一通,是个贬义词,而本句主要
意思是赞扬同学的出从口才,显然该成语不符合该句语境。
•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 例4.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 解析:成语“滔滔不绝”是形容说话很多,连续不断,其适用对象是“人”,这里用来描述汽车,显然是不
这个成语感情色彩相当浓烈,洪战辉的事迹还达不到可歌可泣的程度,可用 “可喜可贺”替换。
a
11
• 5.巧夺天工
• 例: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巧夺天工,形容技艺高超,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桂林山水黄山松都是自然的杰作,并不是人工的东西,用“巧夺天工”夸赞天然景致是不合适 的。
• 6.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一般用来形容人。例句说的是春节晚会,用销声匿迹 形容显然是不当的。
a
12
• 7.忘乎所以
• 例: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忘乎所以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 忘乎所以,常常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这个成 语带有贬义色彩。例句赞扬的是人的读书精神,用这个成语显然 与整句话的语境不符。
• 8.美轮美奂
• 例:博物馆里保藏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 鸟虫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 美轮美奂,一般用来形容“房屋的高大华丽”,这里用来形容
“石刻作品”中的“花鸟虫鱼”和“人物形象”,显然是陈述对
象的误用。
a
13
• 9.振聋发聩 • 例:当我国羽坛健儿在今年的苏迪曼杯决赛中,以三比零战胜印
尼队勇夺冠军的那一刻,体育馆内爆发出振聋发聩的欢呼声。 • 振聋发聩,这个成语原意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但
• 例7.当我国羽坛健儿在今年的苏迪曼杯决赛中,以三比零战胜印尼队勇夺冠军的那一刻,体育馆内爆发 出振聋发聩的欢呼声。
• 解析:成语“振聋发聩”的意思是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 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而该句在使用中,只断取了“振聋”的意思,却抛弃了“唤醒糊涂的人”之义, 从而导致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