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楚辞》的含义与体例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辞》
(周凤岗)
《楚辞》的含义与体例特点
《楚辞》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诗歌的文学体制,即指战国后期以楚国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吸取楚地方言声韵和民歌形式而制作的一种富有楚国地方特色的新体诗。一是指书,即指将战国时期楚人诗作和汉代人用楚辞体写的辞赋整理而成的总集。文学史上所称的“楚辞”,主要是指屈原、宋玉的作品,后人的摹拟之作,并不能算作真正的楚辞,但可称为楚辞体作品。
《楚辞》的定名较晚,班固《汉书·艺文志》称其为“赋”,其实辞和赋不能混为一谈。“楚辞”是一种真正的诗,主要起抒情作用。“汉赋”是一种“半文半诗”的作品,采用叙事形式进行咏物说理,严格地说应当是一种“有韵的散文”,无论是文法形式,组织结构,还是押韵规律,两者都是不相同的。将这种新体诗称为“楚辞”者是两汉末文学家刘向。
楚辞体新诗是由屈原创造的,但这与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地的民间文化有密切关系,如果没有这些文化的影响启迪,屈原也不可能创造出如此成熟的楚辞体新诗来的。
富有地方色彩是“楚辞”的一个最大特点。宋代黄伯思对这一特点作了很好的注解,他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东观余论·翼骚序》)
古代楚地范围较广,也是一个动态概念。楚人自称是高阳帝颛顼之后代,火神祝融之子孙。从传说中的住地看,祝融之前的祖先都住在我国的南部,其后裔则住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一带。祝融后裔有六族八姓,在商代后期,只剩芊楚一族流动于南方。至周代,楚曾为周之属国,在周衰败时,楚始壮大,并不断扩张而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楚庄王时曾为各国霸主。其版图最大之时,东起于海,西起四川,北起河南,南至湖南。为战国时其它六国版图之 总和。
屈原的生平与时代
屈原,名平,字原。祖籍湖北省秭归县,战国时属楚地。约生于公元前340~前278年,享年62岁。
屈原与楚怀王同一宗室,至鬻熊以后便以熊为氏。楚武王熊通之子瑕受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氏为楚王族三大公族之一,其余二大公族为昭氏和景氏,战国时屈氏在楚王族中的政治势力渐渐衰落。
屈原生活在战国中晚期,其时七国争雄,斗争异常激烈。当时各诸侯国普遍存在三种矛盾,即侯国之间的矛盾、侯国内贵族间的矛盾和农奴与农奴制间的矛盾,且这三种矛盾错综复杂。当时北方齐、秦与南方楚国三者较强,都有统一中国的希望与可能,问题在于谁能处理好这三种矛盾。为寻找出路,各诸侯国对外展开外交攻势,或拉拢或打击;对内试图变法图强。秦国在孝公时因商鞅变法成功而国力大增,这是最终由秦统一中国的根本。而楚国未能取得变法成功,加之楚怀王昏庸无能,变法派屡遭排斥打击,导致政治愈益腐败黑暗,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终于暴发了以庄 NB051 为首的农民起义,并使楚国形成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楚国的力量。对外又屡败于秦国,真可谓内外交困。这就是屈原所生活的时代 背景。
屈原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24岁即登上政治舞台,并颇受楚怀王赏识,曾担任过左徒之职,其地位仅次于令尹(相国)。其时集内政外交于一身,表现出了惊人的政治外交才能。但由于对内坚持采取“任人唯贤”和“以法治国”的政治主张,对外坚持联齐抗秦的外交政策,终于在国内保守势力和强秦离间的双重攻击之下,昏庸无能的楚怀王开始疏远屈原,并罢去其左徒之职。怀王24年,被流放汉地。襄王即位后,屈原所受打击更烈,并再次被流
放,先后在洞庭湖、沅水、湘水一带过流放生活,历时十多年。最后,屈原自知自己不可能被复用,加之楚国的覆亡在即,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实现,在前途无望的情况下,自投汨罗江而死,以他的自杀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楚辞》体的整体演化情况
1 屈原作品介绍
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记载,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共25篇。其中《远游》、《卜居》、《渔父》三篇后世学者多认为非其所作,但被《楚辞章句》列为宋玉所作的《招魂》一篇,后世多认为是屈原所作。后世研究《楚辞》者极多,其中有争议的地方颇多,由于篇幅所限,介绍内容只以近代多数人认可的说法为准。
(1) 《离骚》
《离骚》是屈原代表作,也是《楚辞》的代表作,故后世常以“骚体”代称“楚辞体”。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宏大的长篇自叙性抒情诗,共373句,2477字。因其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文人常以“骚人”指代诗人。
《离骚》即遭遇忧愁之意。创作时间大约在流放汉北之后,怀王入秦之前。作品通过对自己大半生政治斗争生涯的历史回顾和对未来的探索追求,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振兴弱楚的政治理想,揭示了统治阶级内部的腐败黑暗及相互之间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正不压邪的无可奈何的政治现状,反映了作者刚正不阿、清正廉明、为理想与正义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抒发了作者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忧国忧民之情。可以说,屈原的伟大理想、高尚纯洁的品格、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离骚》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且篇幅之长、文采之美、想象之丰富与象征比兴手法之运用都极具创意,使其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而光辉永放。
(2) 《九歌》
《九歌》本是楚地民间用的祭神的巫歌,其内容鄙俚粗俗。屈原在流放沅、湘期间,借鉴其形式及部分语言,重新构思创作了这些祭歌。
《九歌》的内容与整个屈原的作品相对而言较有特色,看不出有什么抑郁悲苦之情,故把它看作是屈原流放之前的作品是较为可信的。
《九歌》由多数乐章构成的组歌,共11篇。“九”并不代表篇数,也许代表了九位神。他们是五位天神和四位地神,其中祭天神的有五篇:《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和《东君》,分别主天、主云、主寿命、主子嗣和主太阳。祭地神的有四篇:《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分别主湘水、主黄河和山,《国殇》可能是后人编入的,《礼魂》是送神曲或是《九歌》乱辞。一共正好是九位,这也许是巧合。
《九歌》塑造了一系列神的形象,其中对天神的赞美,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挚爱,也反映了他对于理想政治的追求与向往。其中《湘君》、《湘夫人》、《山鬼》等是写神与神或人与神之间的爱情故事的,表达了人间男女青年对爱情生活的执着追求,实质上可能是作者在表达对楚王的忠贞不二和渴望被了解重用的心情。
《国殇》则较为特殊,它不是祭祀神祗,而是祭祀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的,它通过对为保卫楚国而血战疆场的将士的热烈礼赞,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激情。这是《楚辞》中既特殊又别有价值的一篇力作。
(3) 《九章》
《九章》共九篇作品,分别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等。这些作品非一时一地之作,可合为两类:《桔颂》可单独立为一类,其余八篇立为另一类。
(4) 《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