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层序地层学

合集下载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模式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模式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模式一、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概述Vail 等于1987 年提出层序地层学( sequence stratigraphy ) 的概念,在1988 年, Van Wagoner 又提出了新的定义: 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可相互对比整合面为界的年代地层学格架中有成因相关意义的岩相的科学。

层序是最基本的单元,一个层序又可分为若干个体系域,体系域内部是个或多个准层序或准层序组。

准层序即是在成因上具有联系的、相对整一的一套岩层或岩层组。

确定层序所必需的许多信息来源于地震资料(当然也可以从露头和井孔中获得)。

除了对早期的硅质碎屑岩讨论以外,对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的讨论也是有用的,因为这样可以唤起对沉积倾向性的理解。

所有的沉积体系都记录了相同的基本过程的影响,但它们的记录又各有所侧重,地质学家应该了解沉积体系在记录海平面变化、气候或其它环境因素中的倾向性,这样便能更加全面地对层序地层学进行学习和研究。

碳酸盐体系不同于硅质碎屑体系. 碳酸盐沉积物是在盆内形成的,因此除了区域构造沉降和海平面变化外,海洋气候和水文条件也控制着碳酸盐的沉积过程。

J. S. Sang在对世界不同碳酸盐台地研究后认为:短期的全球海平面变化( 相对海平面变化)是控制碳酸盐生产率、碳酸盐台地或碳酸盐滩发育及其相分布的主要因素。

1、海相碳酸盐岩——生物礁层序地层学研究目前,涉及我国新生代、中生代和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生物礁油气层序地层学最为突出的几个成功研究实例是四川普光、新疆塔里木和南中国海油气区,获得了油气突破性发现。

首先研究涉及层序单元划分与基本特征、主要层序界面识别、层序单元划分等内容, 完成了上第三系生物礁——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格架、典型生物礁储层层序格架、层序界面或单元划分、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沉积体系域特征与沉积体系控制因素等研究。

2、碳酸盐岩沉积及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大地构造作用决定碳酸盐沉积作用背景, 大地构造背景下的盆地结构是影响碳酸盐岩层序几何形态的一个关键因素。

5层序地层学-海相碳酸盐岩层序

5层序地层学-海相碳酸盐岩层序
1)他生碳酸盐岩沉积 成因:海平面明显下降改变原有可容空间 特征:重力流沉积,扇形和楔形
1、低位体系域
2)自生碳酸盐岩楔
成因:海平面上升低于台地边缘 特征:沉积类型多
深水沉积、礁滩及白云岩 影响因素:斜坡坡度、海平面上升速度
二、体系域类型及其特征
2、海侵体系域 形成背景
海平面较快速 上升,沉积水 体加深
5)盆地相
◎在水深几百米、贫氧、水静的盆底,岩性 以薄层和纹层状黑色泥灰岩为主要结构类型, 常见燧石,生物群主要是远洋浮游生物
◎若盆地非常局限,就会出现盐度成层现象, 在盆地碳酸盐岩中可能含有准同生石膏和硬 石膏
斜坡沉积 盆地沉积
滩礁沉积
二、碳酸盐岩沉积控制因素
1、相对海平面变化的控制作用 ◎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是控制碳酸 盐岩沉积的首要因素。 ◎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控制了可容 空间的变化,控制着碳酸盐岩沉 积潜力。
1、Ⅰ型层序边界特征
4)不同规模白云化作用
在I型层序边界形成时期,可发生 不同规模的混合水白云化和高盐 度白云化作用。
1、Ⅰ型层序边界特征 5)下切谷及其充填物
河流回春作用形成下切谷,充 填粗粒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物
1、Ⅰ型层序边界特征 5)下切谷及其充填物
河流回春作用形成下切谷,充 填粗粒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物
叠瓦状前积反射
2)盆地边缘的区域性前积滩和台地
◎以具有前缘斜坡的前积模式为特征; 前缘斜坡的坡度为5-35;
◎前积滩的厚度从几米到几百米, 前积距离可达数百千米。 ◎呈S型、S型-斜交型和斜交型前积模式
S形和斜交前积反射
S形和斜交前积反射
3)浅海孤立台地
◎多出现在远离区域性盆地缓坡或台地的 地方; ◎地垒式断块常常诱发孤立台地的发育; ◎常具有陡峭的边缘; ◎在地震剖面上,常响应于明显的宽缓丘 形反射

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7章(碳酸盐岩沉积相)

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7章(碳酸盐岩沉积相)
陆表海碳酸盐沉积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旋 回性发育。
范 围 较 小 : 宽 度 一 般 为 100~300mile (160~480km)。
深度较大:水深可达200~350m。
现在的浅海大多是陆缘海,如黄海、东海、 南海,但地质历史中沉积碳酸盐岩的浅海大多 是陆表海,缺少现成的陆表海模式。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海 平面很低的地质时代中。
肖(Shaw,1964)第一次精辟地论述了陆 表海的水体能量特征,并且在能量的基础上, 对陆表海沉积物的分布也进行了相应的划分。
二、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及其能量带
欧 文 ( Irwin , 1965 ) 继 承 了 Shaw 的 陆 表 海的水能量及沉积相的观点,提出了陆表海清 水沉积作用的概念及相带模式。
清水沉积作用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 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Irwin根据陆表海水动力条件,主要是潮 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划分出三个能量带:
远离海岸的X带(低能带) 稍近海岸的Y带(高能带) 靠近海岸的Z带(低能带)
1.X带(低能带)
①位于浪基面之下,一般来说海底很少受 到扰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有海流的干扰。
②此带宽约几百英里。
③沉积物主要是来自Y带(高能带)的细 粒物质,主要为灰泥。
④生物:处于光合作用下限,底栖生物和 藻类都不发育;浮游生物、自游生物和来自高 能带的大量有机物质都可以在这里堆积下来。
④海底坡度很小,或近于平坦。
⑤靠近滨岸的地带,如因气候炎热干燥, 水流停滞,可形成白云石以及各类盐类矿物的 沉积。
⑥此带形成的岩石主要是泥晶石灰岩、泥 晶白云岩以及蒸发岩。
⑦化石少见,但叠层藻席相当发育。
⑧沉积构造:干裂、冲沟、鸟眼、生物钻 孔等。

层序地层学-第5章-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课件

层序地层学-第5章-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课件
酸盐不发育
3.气候控制作用
气候决定了气温、降雨量、大气圈湿度和风,从而决 定了水的盐度和水的循环。热带海洋浅水比中纬度温 带海洋具有更高的饱和度,这个差异影响了碳酸盐沉 积物的产率、稳定性和早期成岩的潜力。
气候还决定了沉积层序中的沉积物类型。在干旱气候 和水体循环较局限的环境下,在陆棚上的盆地、泻湖、 潮上坪等环境会产生蒸发岩沉积物。若陆源沉积物供 应点邻近碳酸盐台地,那么气候的差异将会影响硅质 碎屑沉积物供给的类型。潮湿气候利于河流、三角洲 硅质碎屑沉积物的沉积,而干旱气候利于风成硅质碎 屑沉积。
III型层序: 海侵体系域(TST) 高水位体系域(HST)
2 Ⅰ型层序界面
当海平面迅速下降且速 率大于碳酸盐台地或滩 边缘盆地沉降速率、海 平面位置低于台地或滩 边缘时,就形成了碳酸 盐岩的I型层序界面。l型 层序界面以台地或滩的 暴露和侵蚀、斜坡前缘 侵蚀、区域性淡水透镜 体向海方向的运动以及 上覆地层上超、海岸上 超向下迁移为特征
常见的岩溶识别标志
1 古岩溶面常是不规则的, 纵向起伏几十至几百米。岩 溶地貌常表现为岩溶斜坡和 岩溶凹地。 2 地表岩溶主要特征为出现 紫红色泥岩、灰绿色铝土质 泥岩以及覆盖的角砾灰岩、 角砾白云岩的古土壤。风化 壳顶部的岩溶角砾岩往往成 分单一,分选和磨圆差。碎 屑灰岩的碎屑如鲕粒、生物 碎屑常被溶解形成铸模孔等。
碳酸盐岩沉积物多是在沉积环境中原地生长的。大部分碳酸 盐岩沉积物是由生物产生的,其中不少是光合作用的副产物 (Schlager,1981) 。因此,这种生成过程取决于光照程度。随 着水深增加光照程度迅速降低。高碳酸盐产率主要分布在海水 100 m以内的水体中,因为该深度内悬浮着大量能进行光合作用 的生物。有意义的是,在 10 m水深附近,碳酸盐产率最高,而 在 10~20 m内锐减。这种碳酸盐产率的狭窄深度限制,是碳酸 盐产率能否与海平面变化保持同步的重要因素。显然,碳酸盐 产率受控于水体深度或可容空间的变化速率。实际上,相对海 平面变化控制了可容空间的变化,也影响了水体盐度、营养成 分、温度、含氧量及水深等因素的变化,从而最终控制了沉积 层序的构型。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研究流程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研究流程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研究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研究流程探析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碳酸盐岩地层的沉积、构造、岩性、生物等特征以及它们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海相碳酸盐层序特征

海相碳酸盐层序特征

层序界面SB1
该界面在露头剖面表 现为寒武系玉尔吐斯 组与震旦系奇格布拉 克之间的不整合
(a)
(b)
在地震剖面上 表现为T7g的反射。
该反射与下伏地
震反射层呈平行 整合接触,可见
削截、顶超现象。
(c)
图6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层序界面特征
a)玉尔吐斯组底界面;(b)TD 1-玉尔吐斯组底界面;(c)地震E 59 线,T 7g削截、顶超反射特征
本文的层序地层分析是以露头、测井、地震 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的一体化综合层序划分方法 和对比技术为基础的。
图5
塔里木盆地早寒武世沉积相(肖朝晖,2011)
3.1、寒武系层序界面识别
表1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序边界划分(肖朝晖,2011)
根据野外露头剖 面考察、钻井岩心 观察、测井资料分 析及地震剖面解释 共识别出8个层序界 面(表1)。
图8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序界面SB4在野外露头区为一 平行不整合面(肖朝晖,2011)
层序界面SB6,SB7和SB8
(a)
层序界面SB6相当 于下丘里塔格组底, 野外露头为一不整合 面(图9a)。电测曲线 所示的层序界面SB 6 表现出明显的电性突 变特点(图9b)。层序 SQ 7和SQ 8在野外露 头区遭到剥蚀。
层序界面SB2和SB3
SB2
SB3相当于吾松格尔组底界面,在野外露头区界面之 下为肖尔布拉克组的灰色、浅灰色厚层云岩,界面之上 为吾松格尔组的灰黄色、紫红色、灰色、浅灰色薄层块状灰岩、泥质灰岩及粉-微晶白云岩、竹叶状亮晶砾 屑白云岩及白云质泥岩,界面上、下为整合接触关系。 根据和4井电测曲线解释,层序界面SB2、层序界面SB3在 电测曲线上均呈突变形态,而在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终止 特征不明显,无法识别。

层序地层学海相碳酸盐岩层序资料

层序地层学海相碳酸盐岩层序资料

一、碳酸盐岩沉积背景 1、碳酸盐岩沉积背景
◎盆地边缘的区域性碳酸盐台地和缓坡;
◎盆地边缘的区域性前积台地和滩;
◎浅海台地或孤立台地
◎盆地边缘的区域性碳酸盐台地和缓坡; ◎盆地边缘的区域性前积台地和滩; ◎浅海台地或孤立台地
1)盆地边缘的区域性碳酸盐台地和缓坡
百米; ◎斜坡上相带宽缓、不规则,没有明显的地 形 坡折; ◎在地震剖面上,缓坡沉积表现为低角度的S 型或叠瓦状前积结构 。
丘状反射
丘状反射
丘状反射
一、碳酸盐岩沉积背景
2.碳酸盐沉积相带 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的发展(福克,欧文,1965) 不同沉积相带具有不同的沉积背景。
在陆棚狭窄、陆棚边缘陡峭的地方, 相带分布窄而规则; 在台地和边缘区、陆棚区宽阔的地方, 相带分布较宽而复杂。
三个相区-能量的观点
Z
Y
X
三个相区九个相带(1975)
青鱼刺层理(潮间带下部—潮下带,涨潮流速 与退潮流速基本相当时出现)
2)浅海陆架相
2)浅海陆架相
◎由潮下骨屑泥灰岩、粒屑灰岩和砂屑灰岩 等岩性构成的、向上变浅的准层序组成。
◎若存在正常海水,则该相带动植物群发育, 包括珊瑚、软体动物、腕足动物、海绵类、 有孔虫及藻类等,生物扰动普遍。
◎海水盐度正常到中等盐度,水体循环程度 从低到中等偏高,这主要取决于台地边滩对 潮汐和潮流的限制程度。
◎由泥或粉砂级颗粒沉积物组成 ◎发育风暴成因纹层,藻纹层、
内碎屑层 ◎潮上环境位于平均高潮线以上, 从而具有泥裂、鸟眼构造
平均高潮线 平均低潮线
潮上带沉积(泥裂)
潮上带大量水平层理和液化流动 包卷层理和顶部的泥炭沉积
潮上带和潮间带波状叠层石
1)潮坪相

[理学]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

[理学]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
第三章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与控制层序发育的主要因素
•被动大陆边缘碳酸盐岩盆地层序地层模式 ( J.F.Sarg模式)
•不同沉积背景下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格架模式 ( C.Robertson Handford,Robert G.Loucks等) •碳酸盐岩高频层序(旋回)研究
之一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与控制层序发育的主要因素
2.Ⅱ型层序界面
当海平面下降速率小于盆地沉降速率时,多形成Ⅱ型层序界 面。(1)仅台地内部发生暴露溶蚀,台地边缘形成潮缘沉积作用, (2)缺乏陆缘物质的穿越和台缘斜坡的侵蚀作用,(3)沉积相 带向盆地方向的迁移不显著。
3.初始海泛面的识别
(1)初始海泛面上下沉积物的性质、类型和沉积作用方式差异明显,常 表现出沉积相的突变。 (2)初始海泛面常含丰富的生物化石,并与下伏层有着不同的生态组合。 (3)在台地和潮缘区,初始海泛面是具有高能水动力条件的近岸环境不 断向陆迁移的基面,其上下地层的堆积样式不—致,下伏地层是海平面下降 的产物,为一种向上变浅变粗的序列,上覆地层则代表海平面上升阶段,表 现出向上变深变细的序列特点。 (4)在斜坡—盆地区,初始海泛面之下为低水位体系域或陆架边缘体系 域,向台地方向,则常与层序界面一致,即海侵体系域直接沉积在下伏层序 上。
海水深浅控制碳酸盐生长率 碳酸盐岩沉积物多是在沉积环境中 原地生长的。大部分碳酸盐岩沉积物是 由生物产生,其中不少是光合作用的副 产物。因此,这种生产过程取决于光照 程度,随着水深增加光照强度迅速降低 (图4-6 )高碳酸盐岩产率主要分布 在海水上部50—100m的水体中,因为该 深度内悬浮着大量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 物。有意义的是,在10m水深内碳酸盐岩 产率最高,而在10~20m内剧减(图47 )

碳酸盐层序地层学

碳酸盐层序地层学

第四章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以相对厚的加积和前积沉积形式出现在温暖的热带区,它可以环绕在盆地周缘或成为盆内的孤立台地 (Wilson,1975)。

盆地边缘沉积可以以宽阔的区域性台地或缓坡样式出现,或者以相对高角度(5º)的前积滩沉积样式出现。

这些特征,通常在地震剖面上能够识别出来,在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厚度用地震方法可以分辨的地方,利用地震剖面就可预测沉积相。

在台地沉积较薄和接近于地震分辨的地方,测井、岩心解释结合地震解释和地震相,也可以进行沉积相预测。

碳酸盐岩相和层序解释的步骤包括:①弄清碳酸盐岩沉积的区域盆地背景与时代关系;②划分层序和通过编制沉积体外部几何形态图(运用地震测线网进行地震层序分析),圈定相的分布范围;③圈定层序内的岩相,根据反射结构、振幅和连续性(地震相),结合测井资料和岩心描述,预测岩相分布。

一、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在碳酸盐岩中,4个主要变量控制着地层分布模式的变化和岩相分布,它们是:①构造沉降,它产生了沉积物的沉积空间;②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它是控制地层分布模式和岩相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Vail and Todd,1981);③沉积物的多少,它控制古水深;④气候,它是控制沉积物类型的主要因素,其中降雨量和温度对碳酸盐岩、蒸发岩的分布、对于硅质碎屑沉积的类型和数量是相当重要的。

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与构造沉降的结合产生了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图4-1)。

在图4-1中,由于构造沉降相对于海平面的变化要缓慢得多,因而用线性关系曲线表示。

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形成沉积物的可容纳空间。

沉积的厚度主要受构造沉降作用控制,沉积地层的分布模式和岩相分布则受控于海平面相对变化速率,这一点表现为相对海平面曲线斜率的变化,它主要受全球海平面升降控制(图4-1)。

层序由三部分或三个体系域组成。

这里的体系域是根据界面类型、地层的几何形态和在层序内的位置定义的。

正如图4-1所示,体系域被解释为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中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沉积的。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回顾与展望论文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回顾与展望论文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回顾与展望论文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回顾与展望论文摘要:阐述了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即20世纪80年代,以Schager为代表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阶段;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晚期,以Greenlee和Lehmann(1993)为代表的研究不同沉积背景下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模式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发展壮大阶段。

面向未来,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理论发展存在五个大的发展趋势已经初现雏形。

关键词: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体系域中图分类号:TE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80(2011)02-0069-03“层序”这一概念由Sloss在1948年北美地质学会年会的沉积相和地质历史研讨会上提出,但由于这样的层序单位时间跨度太大,实用性差,未能得到广泛认同。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地震地层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由美国Rice大学P R Vall教授及休斯顿Exxon公司的同行们在地震地层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层序地层学,将地层层序看成是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到80年代中后期,Mitchum、VanWagoner、Vail、Sangree等人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文章,并最终以由C K Wilgus等人编著的《Sea Level Changes:An hitegrated Approach》为标志,层序地层学形成为一门新学科[1-3]。

1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回顾20世纪80年代,在经历碎屑岩体系基础上改造成为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的层序地层学争议后,以Schager为代表的许多学者阐明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层序模式的差别,建立了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理论;特别是J F Sarg在1987年发表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一文,奠定了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思想。

Sarg、Harford、Loucks、Greenlee和Lehmann、Fitchen等人研究了不同沉积背景下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模式,提供了适用于碳酸盐岩为主盆地的一般性的预测序列(见图1)。

碳酸盐台地层序构成样式

碳酸盐台地层序构成样式

二、镶边碳酸盐台地层序构成样式
开阔台地为中强振幅连续反射特征,而台地边缘表 现为中强振幅杂乱反射特征,具有建隆形成的镶边 特征。
该时期, 台地边缘与开阔台地沉积地貌出现明显的 高低分异,镶边台地成熟、 定型。
生物礁和沙滩退却到台地边缘,并在此趋于形成连续 的障壁岛,保护台地内部, 并阻止台地和广海直接相连。
的,因而台地内部易于被正常的海水很好地冲刷,而且 礁和沙滩可扩展到泻湖。 沙滩具有宽阔的潮道和狭窄的砂坝。 潮坪趋于变窄,并向陆方向移
二、镶边碳酸盐台地层序构成样式
海侵早期阶段,海侵开始, 开始灰岩沉积。台地边缘、 开阔台地均以较低能滩间海沉积为主,夹有滩相( 台缘 粒屑滩或台内滩) 沉积。 进一步的海侵, 台地边缘以滩间海、 粒屑滩沉积为主, 后者沉积范围、 厚度扩大。开阔台地仍以低能的滩间 海沉积为主,但局部开始出现灰泥丘等台内点礁( 丘) 沉积。
碳酸盐台地层序构成样式
主要内容
一、碳酸盐沉积体系域 二、镶边型碳酸盐台地层序构成样式 三、缓坡型碳酸盐台地层序构成样式
一、碳酸盐沉积体系域
低水位体系域 陆棚边缘体系域 海侵体系域 高水位体系域
一、碳酸盐沉积体系域
1.低水位体系域
海平面下降时期的低水位体系 域是Ⅰ型层序底部的组成部分, 沉积物包括: (1)前缘斜坡侵蚀产生的他生 碎屑楔; (2)斜坡上沉积的自生碳酸盐 楔; (3)蒸发岩楔。
一、碳酸盐沉积体系域
高水位早期,可容空间 相对增加转快,碳酸盐 生产率不高,沉积作用 缓慢,陆棚上只发生加 积作用,地震剖面上呈 “S”型反射特征;
高水位晚期,海平面开 始下降,陆棚上可容空 间增加速率减少,水体 变得更稳定和循环更好, 碳酸盐生产速率较高, 形成一套向上变浅的沉 积序列和相组合。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的近期进展及应用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的近期进展及应用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近期进展及应用目录、八、•. 前言 (1)第一章碳酸盐岩沉积层序和体系域—碳酸盐台地对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2)第二章生产性碳酸盐岩隆的地层格架 (23)第三章意大利威尼特阿尔卑斯侏罗纪碳酸盐岩海侵系列:超大陆解体、渐进全球性海平面上升和浅水环境养分富集的记录 (33)第四章巴哈马海湾碳酸盐岩陡坡失稳及其沉积、成岩作用时间对海平面高幅/高频波动的响应 (54)第五章美国得克萨斯州 McKittrick峡谷二叠纪盆地边缘拉马(Lamar)灰岩中沉积类型和沉积过程对地层格架的影响 (70)第六章西澳大利亚坎宁盆地地下泥盆纪礁组合以及低位碎屑岩及高位碳酸盐岩的交互沉积作用 88第七章碳酸盐-硅质碎屑混合体系沉积旋回的成因:以西澳大利亚坎宁盆地为例 (101)第八章西德克萨斯麦德兰盆地马蹄环礁东部和南部上宾夕法尼亚统的地震层序和地震相 115第九章碳酸盐台地边缘对淹没事件的响应:环境突变证据 (128)第十章加积和退积碳酸盐陆棚的层序地层学,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中部渐新统 (137)第十一章爪哇海中新世碳酸盐岩隆的层序地层学 (151)第十二章南Great盆地Bonanza King组中、上寒武统台地碳酸盐的层序地层、三级沉积物可容空间事件及准层序叠加样式 (158)第十三章爱达荷州及蒙达拿州下密西西比统 Mission Canyon 组及相同层位的层序地质学和进积型前陆碳酸盐缓坡演化 (169)第十四章Latemar台地中三叠统白云岩的层序地层学和体系域发育(意大利北部):根据旋回叠置样式进行露头标定 (186)第十五章进积中新世碳酸盐岩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 (201)第十六章西班牙东南部Las Negras地区中新世碳酸盐岩组合的层序地层学:相对海平面变化定量分析 (210)第十七章新墨西哥州瓜达卢普山脉Last Cha nee峡谷二叠纪上圣安德列斯组内的体积分配和相分异 (227)第十八章台地碳酸盐旋回的古代露头和现代实例及其在地下对比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面的意义 (250)第十九章控制渗透率演化的准层序几何形态:以新墨西哥州瓜达卢普山圣安德列斯组和Grayburg组为例 (259)本专辑主要选自1991年举行的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年会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研讨会论文。

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与油气勘探

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与油气勘探

对碳酸盐岩物质的改造和搬运作用 在沉积物的重新悬浮和搬运过程中的主要营力: 波浪、水流、风暴、沉积物重力流
粗粒沉积物本身可以作为簸选后的滞留沉积, 风暴、沉积物重力流:风暴对陆棚碳酸盐岩沉积物的改造与对硅质 波浪和水流:对碳酸盐岩沉积物的搬运和簸选在高能的 碎屑沉积物的改造一样;沉积在斜坡和盆地的深水环境深水碳酸盐 形成砂或砾石坪,也可以被搬运沉积形成浪 波浪和水流把碳酸盐岩泥从粗粒沉积物中簸选出 岩,除了远洋碳酸盐岩(侏罗纪以后的钙质浮游生物:有孔虫、绿 陆棚台地外缘特别常见;礁体前缘强波浪的击打导致礁 成坝和浅滩、海滩、砂嘴,或者潮汐三角洲 来并搬运到陆棚台地和其它局限的陆棚地区。 藻、微体腹足类等)外,主要是被风暴、沉积物重力流搬运到深水 石的破碎,产生被向海向陆搬运的生物碎屑; 和潮汐坝。 环境的浅水碳酸盐岩
分。因此它的形成兼有水动力学堆积和原地生物产生的作用;
2. 陆棚沉积环境
海相碳酸盐岩主要沉积在包括地史时期宽阔的浅水陆表海 台地在内的浅海陆棚台地上。碳酸盐岩台地可在克拉通地块边缘 、克拉通内部盆地、远岸滩坝的顶部和宽阔陆棚上的局部的高地 上,碳酸盐岩环境也可见于海滩、泻湖和潮坪的边缘海环境的部 分地区
3.深水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深水碳酸盐岩沉积见于现代海洋的斜坡和邻近的 盆地底部,以及显生宙时期地层中。
钙质软泥:除了近表层水的钙质浮游生物沉降外 ,陆棚外的深水环境产生的碳酸盐岩极少。 碳酸盐岩工厂产生的碳酸盐岩:被搬运到陆棚外 的斜坡和深水盆地沉积。深水区碳酸盐岩沉积物来自 于风暴浪、浊流、碎屑流、颗粒流、滑塌滑动、岩崩 等把沉积物从陆棚搬运到深水中。
二. 碳酸盐岩台地和斜坡沉积相带
碳酸盐岩沉积剖面都有各自的特征沉积相 带,相带的宽度和复杂程度以及对水深、水化 学性质的敏感程度都是变化的。在陆棚狭窄、 陆棚边缘陡峭的地方,相带分布窄而规则;在 台地和边缘区、陆棚区宽阔的地方,相带分布 较宽而复杂。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碳酸盐岩 沉积剖面,可识别出潮上一潮间坪相、潮下浅 海陆棚相、台地或滩边缘相、前缘斜坡相和盆 地相。

碳酸盐台地层序构成样式

碳酸盐台地层序构成样式

一、碳酸盐沉积体系域
他生低水位楔 沉积机理包括:斜坡上的滑塌推积作用;碎屑流沉积 作用;浊流沉积作用;
一、碳酸盐沉积体系域
自生低水位楔 在低水位期间,生产的碳酸盐原地形成的楔状体。其 沉积物组成和特征在不同的盆地差异很大,可以是生 物礁、丘、台缘粒屑灰岩和较深水的泥灰岩,也可以 是白云岩或蒸发岩。 在局限盆地内,可由上超蒸发岩组成。
二、镶边碳酸盐台地层序构成样式
该时期的礁滩相碳酸盐岩沉积速率略大于或与可容纳 空间增长速率基本保持一致,表现出加积—进积—加 积准层序组叠臵特征。 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沉积地貌呈现明显的分异。 台地边缘以生物礁、 粒屑滩沉积为主,未见滩间海沉 积。 开阔台地的台内礁滩体沉积达到鼎盛时期, 生物礁 建 造 基 本 消 失, 仅 在 的局 部 高 地 貌 可见少量礁丘建 造。开阔台地主要为巨厚的滩间海与台内滩的交互组 合沉积。
二、镶边碳酸盐台地层序构成样式
二、镶边碳酸盐台地层序构成样式
(3)高位体系域
层序以加积准层序组、 进积准层序组为主; 岩性以颗粒灰岩、 生物礁灰岩夹泥晶灰岩; 台地边缘沉积范围整体具有继承性,以高能的 ( 丘) —滩沉积为主, 形成巨厚的礁滩体镶边特征; 低 能的滩( 礁) 间海仅表现为较薄的夹层沉积特征; 开阔台地大范围内为较低能滩间海沉积,局部为较高 能的礁( 丘) —滩沉积。
二、镶边碳酸盐台地层序构成样式
低水位体系域 海侵体系域 高位体系域
二、镶边碳酸盐台地层序构成样式
(1)低水位体系域
倾向于变窄(典型的宽度只有几公里),它们被潮汐很好 地冲刷,因而和通常的海相一样,为贫泥富骨屑砂岩和生 物礁。
二、镶边碳酸盐台地层序构成样式
(2)海侵体系域
层序以退积准层序组、 加积准层序组为主; 岩性以泥晶灰岩类为主、 夹颗粒灰岩局部发育生物灰岩; 台地边缘以滩间海、 粒屑滩沉积亚相为主; 开阔台地大范围内以滩间海、 台内洼地等低能沉积亚相为 主; 海侵体系域内地震反射总体为弱振幅不连续状的特征,开 阔台地连续性较台地边缘略好; 开阔台地 /台地边缘的沉积范围相对稳定,台地边缘丘、 滩沉积范围扩大,表现出镶边沉积特征。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酸盐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及找油意义
00612082 陈文琪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碳酸盐层序地层学原理,并简单探讨了它在找油中的意义。

●前言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是对传统地震底层学的完善,碳酸盐层序地层学利用层序地层学概念解释碳酸盐岩沉积作用和早期成岩作用的预测性模式(图1),以及应用岩石、地震和测井资料识别和描绘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相的层序标志(据J.F Sarg, 1988),同时碳酸盐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也对海相沉积中原油的探寻有重要意义,J.Ferguson(1988)认为,在碳酸盐生油岩中:1)油气完全是在原地形成并储集起来的;2)油气形成后经过运移并在碳酸盐杂岩体中储集起来。

本文将简要介绍碳酸盐层序地层学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碳酸盐层序地层学方法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是Vail(1977)提出的一种新概念,它“是以地震地层学为基础,综合利用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科学”(杨国臣,2009)。

层序地层学中引入了体系域概念,并且提出了控制旋
回性层序的四种并列因素,这是它与地震地层学相比的两个显著特点(据张光学)。

碳酸岩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一)浅海碳酸盐沉积背景
J.F Sarg(1988)认为,被动大陆边缘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在温暖的热带地区,根据其地层剖面在盆地中的位置及坡度,可划分三种沉积背景:(1)盆地边缘的区域性台地及缓坡.坡度<5°;(2)镶在盆地边缘的区域性进积滩或台地,前缘坡度5—35°;(3)滨外台地或孤立台地(图2)。

无论在哪种沉积背景下,都可以看出其地层剖面以较大厚度的加积型和前积型沉积物形式出现。

在不同的沉积背景中所不同的是岩相的分布和体系域的划分,所以首先要
通过反射地震剖面的测量来对碳酸盐沉积的沉积背景做出解释。

(二)层序的划分
层序是指在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序列,其边界为不整合面,所以在划分层序的过程中,确定不整合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海平面下降的幅度和速度可以划分两种类型的不整合(据J.F Sarg,参考张光学):
1.类型I不整合面这类不整合面一般出现在全球性海平面快速下降的时候,当海平面快速下降至原来台缘或滩缘之下时,沉积岩暴露于地表,经过长期的剥蚀作用,形成I型不整合面。

一般认为,I型不整合面的形成需要海平面快速下降幅度达到75-100m。

但全球性海面升降变化旋回图表明如此大规模的海平面下降是很稀少的,所以通常情况只能形成小型I型不整合面。

I型不整合面出现时还有两个重要的特征:(1)斜坡前缘发生侵蚀;(2)区域性大气淡水透镜体向海移位。

2.类型II不整合面与I相反,这种类型的不整合面体现的是海平面下降缓慢,且下降的幅度较小,外陆架沉积不会经历长时间的暴露被剥蚀过程。

层序的划分需要在反射地震剖面图中找出不连续面,然后参考露头上确定的不整合面类型,以此划分层序。

(三)沉积体系域的划分
沉积体系域是同期的三维岩相组合,根据沉积体系域在层序中的位置和亚层序的叠加方式,总共划分出四种体系域,即高水位沉积体系域,海侵沉积体系域,陆架边缘沉积体系域,低水位沉积体系域。

它们分别对应于海平面变化的各个阶段(据张光学)。

1.高水位体系域
它是全球海平面上升晚期,静止时期以及下降早期的沉积产物。

碳酸盐的高水位体
系域的显著特点在于它的早期和晚期沉积能反映出高水位早晚期不同沉积物的容纳空间变化速率及与其有关的水质条件。

2.低水位体系域
低水位体系域是在海平面缓慢下降,然后又开始缓慢上升阶段的沉积。

在不同的盆地边缘发育不同的低水位体系域。

在有不连续的陆架边缘的盆地中,低水位体系域由不同时的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低水位扇或盆底扇;上部为低水位楔。

2.1盆底扇:是在低的斜坡和盆底沉积的以海底扇为特征的低水位体系域的一部分。

扇的形成与峡谷侵蚀到斜坡和河谷下切至大陆架有关。

硅质碎屑沉积物通过河谷和峡谷穿过斜坡和大陆架形成盆底扇。

尽管盆底扇的出现远离峡谷口,或者峡谷口不明显,但是盆底扇可能形成于峡谷口。

盆底扇的底面(与低水位体系域的底面一致)是Ⅰ型层序界面,扇顶则是下超面(Van Wagoner,1987)。

2.2斜坡扇:由浊积有堤水道和越岸沉积物组成的扇状体,盖在盆底扇上且被上覆的低水位楔下超(Van Wagoner,1987,1988,1991;Vail,1988)。

2.3低水位楔:由一个或多个进积小层序组组成的沉积楔。

向海方向被陆架坡折限制,上超在先前形成的层序斜坡上。

因此,低水位体系域的准层序组有加积(盆底扇和斜坡扇)、进积等型式(低水位楔)。

3.陆架边缘体系域
是Ⅱ型层序的最下部的体系域,即II类层序界面之上的第一个体系域,它由一个或多个微显进积至加积的小层序或小层序组组成。

在沉积滨岸线坡折的向海一侧,该体系域下超在Ⅱ类层序界面之上。

特点:陆架边缘体系域沉积期间,随着海退的不断进展,陆架虽有暴露,但其大部分可暂时被半咸水淹没,因此陆架边缘体系域顶部附近可有广泛的煤系分布。

一般地,陆架(棚)边缘体系域内部沉积相的叠置特征是自下而上海相
沉积逐渐增多,与上覆的海进体系域的分界面为海进面。

4.海侵体系域
海进体系域是I类和II类层序的中部体系域,其下界面为海进面,下伏体系域为低水位体系域或陆架边缘体系域。

海进体系域是海平面上升期间的沉积,因此它由一个至多个退积小层序组成。

不同类型的层序中海进体系域发育程度不尽相同,比较而言II 类层序中的海侵体系域更为发育。

它的特点是:(1)在发育I类层序界面的情况下,海进早期阶段的沉积局限于深切谷内,而且,低水位体系域沉积之后海平面仍在陆架之下,广大的陆架地区没有海进沉积。

只有在海平面开始迅速上升之后,陆架才逐渐覆水并最终被淹没,沉积中心也逐渐向陆迁移,此时才有较为广泛的海进沉积;(2)在发育II 类层序界面的情况下,由于没有深切谷,而且陆架也未全部露出水面,因而海进一开始便有沉积的广阔空间,所以II类层序中的海进体系域更为发育和广泛。

碳酸盐层序地层学在找油中的意义
碳酸盐岩沉积对于油气的聚集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哪种沉积环境的碳酸盐岩是合适的储层,二是哪种沉积环境的碳酸盐岩易生油。

一般认为,合适的储层存在于高水位体系域中,这是因为高水位体系域长期暴露于空气中,以富颗粒贫灰泥相和无弥漫性水下胶结物为特征(据张光学),容易形成较多的次生孔隙。

另外,“平衡”型的海侵体系域也可作为较好的储层。

根据Burwood(1984),J.Ferguson(1988)等认为,碳酸盐生油岩主要为两个相:缺氧深海陆架相和与蒸发盐沉积有关的中盐度浅水相,在海侵沉积后退时,可以形成储集层与潜在生油气层互层的结构。

在海相碳酸盐沉积找油过程中,如果注意到以上几点,将会给找油工作带来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程双喜,郭四辈,职太平,2008.豫北辉县地区下古生代陆表海碳酸盐层序地层研究.西部探矿工程,2008,11:150-152.
李淑进,吕大炜,刘海燕,2008.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及发展方向.山东煤层科技,2008,6:155-157.
徐维胜,2008.层序地层学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20:98-100.杨国臣,于炳松,2009.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学科地位与研究前沿.石油地质与工程,23(2):1-4.
张光学,1994.碳酸盐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综述及找油意义.海洋地质,1994,2:16-26.Alex J MacNeil, 2006. 晚泥盆世海岸平原的沼泽沉积——沉积特征和碳酸盐层序地层学意义.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2006, 76:292-309, 郭了萍等译.
J.Ferguson, 1988. 关于海相碳酸盐层序中原油生成与运移的综述.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1988, V. II, No.4, 389-402, 陈松乔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