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行性原则
在上述三把筛子的层层过滤之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已基本上符合了其本质的要求,但因此就认为活动可以顺利实施了,则还为时过早。因为教师还需要对实施这些活动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考察。所以,这最后一把筛子便是活动的可行性。
活动的可行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考虑。其一,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发展的水平也不一样。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就必须考虑到主题的生动性。而高年级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问题的本质进行思考,因此,活动的主题就可以体现较强的综合性。另一方面,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影响着主题学习的效果。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所以教师在确定主题之前,应该用活动中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前概念的测量。如:开展鸟类研究活动时,通过对学生进行“鸟”的前概念测量后发现,有的学生宁可把蜜蜂、蝴蝶说成是“鸟”,也不同意鸭和鸡属于鸟类。这说明学生对“鸟”有一定的认识,但却是对事物的非本质认识。所以通过开展这样的主题活动将会有效地帮助他们学习新知识,而对于那些学生完全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的问题则应舍弃。其二,要考虑到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实际情况。校内资源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类教学设施、环境、文化以及师资水平;校外资源主要包括社区的自然环境、文化氛围、科技水平、家庭情况以及可利用的公共设施等。一个主题活动能否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条件是否完备。如某小学开展以“蚕宝宝的一生”为主题的活动,在探究蚕是以什么方式寻找到桑叶时,师生们通过热烈的讨论,设计出了各种验证方案,但因指导教师在这方面知识的匮乏,担心这些方案因缺乏科学性而导致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最终不得不放弃了这一活动。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只要活动的某些条件不具备,我们就必须放弃。相反,我们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可以寻求多方支援,如学生家长、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的支援等;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展同类活动。事实上,任何活动都只是一种载体,载体本身对学生的发展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形成正确的
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