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科玄论战
1923年2月,张君劢对清华学子做了题为《人生观》的讲演,引起了地质学家丁文江的异议,拉开了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同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科学派”之间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历史上称之为“科玄论战”。

论战的焦点集中在:①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②对科学与西方文明的认识;③对中国文明的态度。

论战实质是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问题。

2.《新潮》
1919年1月的由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创办的五四时期的进步刊物之一。

主要发起人为罗家伦、傅斯年等。

曾得到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支持。

创刊后,因其仿效《新青年》,鼓吹“伦理革命”,反对纲常名教,提倡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鼓吹“文学革命”,大量刊载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作品,在进步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但在五四运动后,由于受胡适的影响,逐渐向右转。

共出版三卷十二期,1922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二号后停刊。

3.《新青年》
1915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更名而来的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刊物之一。

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早期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不断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状况的文章,逐步成为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刊物。

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到1922年7月终刊出9卷54号
4.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创立于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建了陆军军官学校。

(2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廖仲恺任党代表。

(1分)黄埔军校是一所新型的军官学校,不仅重视军事素质的培养,还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分)
5.整理党务案
是一九二六年五月,继中山舰事件之后,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抛出的限制共产党、夺取革命领导权的反动提案。

其中规定: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省党部、特别市党部中担任执行委员人数不得超过全体执行委员的三分之一;共产党员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须全部交出;共产国际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员的指示,均须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始能发出。

总之,所有这些规定,都是为了限制和打击共产党在国民党中的领导地位。

6.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1分)会议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和维护农工利益的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纲领有一致之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大会选出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等。

(2分)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分)
7.《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是毛泽东为了支持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驳斥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种种责难,于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到湖南湘潭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写的著名报告。

发表于1927年3月。

文章的主要思想是:充分肯定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指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在农村,农民推翻地主阶级的武装和政权,建立自己的武装和政权是完全必要的;那些攻击农民运动的言论,是站在地主阶级方面打击农民革命斗争的反动言论。

这篇文章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经典文献。

8.“好人政府”
1922年5月,胡适、蔡元培、王宠惠、罗文干等16人,在《努力周报》上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2分)提出建立“好政府”的主张,当时被称作“好政府主义”。

认为中国的腐败主要是好人自命清高,不肯出来当政的缘故;只要好人挺身而出,组织一个宪政的、公开的、实行有计划的政治的政府,中国就能得救。

(2分)9月,直系军阀吴佩孚操纵组成以王宠惠为首的内阁,实践了“好人政府”的理论。

由于军阀的操纵和控制,该内阁无法实践其具体政治主张,至11月间,因曹锟为首的保定派军阀的反对而垮台。

(1分)
9.联省自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部分地方军阀为保持地方割据而提出的主张。

1920年7月,湘军总司令谭延闿在湖南人赶走张敬尧之后,以避免卷入南北战争为借口,通电号召“湘人治湘”。

11月又通电主张“联省自治”。

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熊希龄则进一步主张仿照美国联邦制,由各省制定省宪法,实行“自治”,并号召召开联省会议,成立联省自治政府,以此改良腐败的政治,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广东军阀陈炯明、云南军阀唐继尧等通电响应,形成了一个规模很大的要求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浪潮。

1924年,一些进步人士也曾利用这一口号,推动浙江自治和苏、浙、皖三省联省自治,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孙传芳的斗争。

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后,联省自治的口号无人再提。

10.工农武装割据
是毛泽东1927年10月率领秋收起义队伍上井冈山、在开创和坚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守提出来的一个科学概念。

即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阵地三位一体的思想,亦称“红色政权”的理论。

它是关于农相。

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

11.《井冈山土地法》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土地法。

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开展了土地革命。

1928年12月,在总结了并冈山根据地创建一年来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后,由毛泽东起草并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

共9条14款。

主要内容是: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并由其进行分配;分配土地的数量标准和区域标准;山林分配法;土地税之征收等。

这个土地法的颁布,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由于缺乏经验,土地法出有一些不足,如没收所有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苏维埃政府而不是农民,禁止土地买卖等。

12.中原大战
1930年国民党内北伐后失势的改组派联合反共右倾西山会议派和冯、阎、桂军阀发起夺权挑战蒋介石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共产党称之为蒋冯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

战争在11月正式爆发,大体经过三个阶段,关键时刻,蒋介石得到张学良的帮助,迅速取得了胜利。

此战巩固了蒋介石在国民党及其政权中的地位,张学良及其东北军也顿时身价倍增,但是此战却给广大民众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使国民党最终丧失民心。

13.新月人权派:
又称“新月派”或“人权派”,[1分]是19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1分]出现的以胡适、罗隆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松散联合的政治派别,[1分]因创办《新月》月刊和主张“人权”而得名。

[2分]
14.中国国民党改组派
又称改组同志会。

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国民党内的主要反对派。

1928年冬成立于上海,主要负责人是陈公博、顾孟余等,奉汪精卫为领袖。

(2分)宣称恢复1924年国民党改组精神,却又反对共产党。

反对独裁,揭露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得到了不少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的拥护,最盛时会员达1万多人。

在国民党“三大”和中原大战期间其反蒋活动达到高潮。

(2分)蒋介石采取又拉又打方式分化瓦解,1931年初,汪精卫在香港发表宣言,宣布解散改组同志会。

九·一八事变后,蒋汪合作,改组派不复存在。

(1分)
15.法币政策:
1935年11月,〔1分〕国民党政府实施的废除银本位制,改用纸币的币制改革。

〔2分〕法币政策的实施,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在客观上对中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分〕
16“东北易帜”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继任奉天督办、东北保安司令,不顾日本的一再阻挠和压力,于7月1日通电宣布与南京方面停止军事行动,又派人与蒋介石洽谈统一事宜。

(1分)10月8日,张学良接受国民党中常会任命的国民政府委员职,又达成东北统归于国民政府的4点协议。

12月29日,张学良与张作相等联名通电声称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30日,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

(2分)国民政府实现了南北统一。

(2分)
17.瓦窑堡会议
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12月25日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会后,毛泽东根据中央的决议,在共产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决议和报告分析了“九·一八”事变以来国内政治形势的基本变化,指出了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决议和报告着重阐明了建立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

会议批评了党内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

瓦窑堡会议为迎接抗日新高潮的到来,做了政治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18.洛川会议
中国共产党中央为了正式制定其在全面战争时期的行动方针和具体政策、正确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于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村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发出了“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伟大号召。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分析了全国抗战开始以后的新形势,指出共产党同国民党的争论已经不是应否抗战的问题,而是如何争取胜利的问题,而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反对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

为此,会议决定:必须坚持抗日战争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乱后战场,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在一切国统区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争取全国人民所应有的政治、经济利益;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会议在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转变为民族战争的历史关头、及时地规定了党的正确路线、纲领和政策,为实现党对抗记战争的领导,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19.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是1939年1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抗日问题和国共关系问题。

(2分)关于抗日问题,全会仍旧标榜“抗战到底”;关于国共关系问题,会议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秘密通过了《防止异党活动办法》,设立了防共委员会。

这次会议标志着抗战以来国民党在联共政策上的改变,给国共关系蒙上了阴影。

(3分)
20.减租减息
是中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在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

(1分)基本原则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分)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生活,增强了农民抗日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联合了地主一致抗日,壮大了抗日力量。

(2分)
21.《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洛川会议制定并通过的全面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基本政治主张和争取抗战胜利的具体政策的一个纲领。

基本内容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实行抗日的外交政策;实行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改善人民生活;实行抗日的教育政策;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防;建立抗日的民族团结。

纲领主张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是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指针,是反对国民党片面抗战的有力武器。

22.史迪威事件
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1942年3月至1944年10月,蒋介石与史威迪之间围绕着美国援华战略物资的分配、调整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以及国民党军队的改革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蒋因不满史威迪与中共联系并进行军备支持而不断对美施压以致史于1944年10月被召回国,它表明美对华政策的转变,从开始积极支持中国抗战,支持史的主张变为最后接受蒋的要求,扶蒋反共控制干涉中国内政。

23.长沙大火:
1938年冬,〔1分〕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进入湖南北部,国民党政府惊慌失措,以焦土抗战为名,下令火烧长沙,(1分)自11月12日晚间纵火,至14日大火熄灭,全城房屋大部焚毁,居民被烧死二万余人,财产损失无数。

(2分)之后,日本侵略军并未立即进攻长沙。

国民党政府为了推卸责任,将指挥纵火的长沙警备司令等3人枪决。

(1分)
24.西南联大
抗日战争期设于昆明的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简称。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长沙,组成临时大学,10月25日开课。

1938年4月,临时大学迁至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学。

设理、工学院子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后亦迁至展明)。

1939年后,共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等5个学院,以及2个专修科。

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南联大于1946年解散,北大、清华、南开分别迂回北平(今北京)、天津复校。

8年中华业生约2000人。

抗日战争时期被誉为“大后方的民主堡垒”,震惊中外的“一二一”反内战反暴行斗争就发端于西南联大。

25.重庆谈判
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于1945年在重庆举行的谈判。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了篡夺胜利果实,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积极准备反人民的内战。

为了伪装和平,蒋介石于1945年8月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

谈判进行43天,最后签订了"双十协定",“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方针,国共双方达成了同意长期合作,避免内战等一系列有利于建设国家的共识。

重庆谈判使共产党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取得民心等,有重要的意义。

26.《中美商约》
是国民党政府与美国政府于1946年在南京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简称。

条约经历了3年的谈判酝酿,最终以互惠,对等的形式规定了两国国民在对方领土上的权利,美方法人团体与中方法人团体有同样的权利等诸多内容。

但是因为当时中国生产落后,远洋运输又不发达,中国人民无法实现该约规定的权利。

该约缔结之后,受到当时中国人民的普遍反对。

27.“五四指示”
即中共中央于1946年5月4日发布的《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根据日本投降以后国内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变化,为引导农民积极性,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有计划地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引向深入,而颁发了这项指示。

规定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调整为平分土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同时要求在1946年底前全部或大部分解决土地,发动群众,执行群众路线,禁止命令主义,包办,代替,恩赐。

使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

28.《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的、于同年10与10日由中共中央公布施行的关于土地改革的法规。

大纲是土地政策的法律化,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公布和实施,使得全国掀起了土地改革的高潮,消灭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完成了农村生产关系的伟大变革,满足了广大贫雇农对土地的迫切要求。

这对于巩固解放区,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9.金圆券法案
即国民党政府为避免货币的破产于1948年8月19日颁布的《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

宣布废除法币,另外发行金圆券,以金圆券1元折合法币8百万元的比率收兑法币,并强制收兑民间金银外币。

金圆券发行后,以比法币更快的速度贬值,不到10个月,发行额就增加了65万倍,批发物价随着上涨120万倍以上。

1949年7月2日,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的前夜,宣告金圆券作废。

30.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1分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毛泽东向全会作了报告,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政策和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

会议要求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禁止给党的领导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道名和企业的名字。

(2分)它规定了中共对夺取全国胜利和在全国胜利后的基本政策。

为夺取革命胜利,推动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政治上与思想上的基础。

(2分)
31.《美中关系白皮书》
是美国国务院于1949年8月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共分八章,回顾了从《中美望厦条约》签定到1949年的中美关系。

(2分)白皮书的主旨在为美国对华政策作辩护,把美国在中国的失败归于国民党的腐败,而不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误。

其结论是中国内战国民党的失败超出美国政府的控制能力,也是无可避免的。

白皮书发表后,毛泽东连续写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等五篇文章、新华社发表了《无可奈何的供状》对其进行了揭露和批评。

(3分)
北京政变
1924年10月23日由冯玉祥发动的针对直系的政变。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迎战奉军。

10月23日,冯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包围了总统府,迫使直系统治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的职务,监禁总统曹锟,宣布成立“国民军”。

政变后,冯玉祥授意摄政内阁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帝号,清室迁出紫禁城,驱除溥仪出宫。

曹锟贿选
1923年6月,直系军阀首领曹锟指示其党羽采用各种手段进行“逼宫”,把总统黎元洪逼出北京,为自己上台扫清了道路。

但曹锟既想登上总统宝座,又要披上“合法”外衣,于是就以巨款贿赂国会议员,选举他当上总统。

9月,在总统选举的预选会上,曹锟以5000元一张选票,到处收买议员,又以40万元的高价,收买了国会议长,共用去贿赂款1350余万元。

就这样曹锟贿选当上了大总统。

史称曹锟为“贿选总统”。

郭松龄倒戈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由于地盘分配问题导致奉系内部矛盾激化,奉军土派将领郭松龄决心推到张作霖,清除洋派代表杨宇霆等而发动的倒戈事件。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起兵开始反奉,次日,又在滦州宣布倡导和平,班师回奉,要求张作霖下野,查办杨宇霆,拥护张学良为总司令。

郭松龄反奉以他本人被杀而告终。

郭松龄事件导致奉系军阀与直系军阀联合对抗冯玉祥的国民军,国民军退往西北。

古史辨派
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1926年,顾颉刚将有关辩论的文章编辑成《古史辨》第一册出版,标志着古史辨派的正式形成。

顾颉刚及其学派关于“层累地造成中国历史”的结论,否认了儒家经典的权威性,破除了人们认定上古时期为理性社会的传统观念,为学术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更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