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合集下载

浅议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策略

浅议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策略
构 、整个 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所 做的预期 的行之 合作 的师生关系。 有效的教学策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 前 教学的预谋和筹划 。 二、 提倡开展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堂生活 ,倡导的是 师道尊严 ,课堂气氛比较 压 抑, 课堂提问也常 常是“ 教师 问, 学生答” 学 传统教学 以知识 为中心 , 以知识为本位 , 模式 。 重
的倾 向。 教教材 ” 去同化或顺应新 知识 的过程 学生不可能接受 内容深入分析基础上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 自己 “ 思想观念 是行 动的先导 。教师要真正走进 “ 只有观点 ”引导学生参与、 , 教师传授的所有知识 ,只有那些依主体价值判 的看法 ,没有对错 , 思考 ,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 新课程 ,必须要把课标 的理念融会在教学设计 定有意义的内容 , 才能被大脑进行语义编码 , 进 入长时记忆加以保存 。
大疑则大进 。” 设计之 中, 从教学设计 中去体现课标精神 , 把课 心” 建构 主义认为学习过程 就是学生不断发现 小进 , 。 因此 ,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给学生营 标精神落实在 M标设计 、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 问题 、 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 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 造民主、 开放、 自由、 宽松 的教学氛围 , 引导学生 活动 的各个方面 , 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 。 认 方 面是学生产生疑问 、 暴露 困难的过程 , 另一方 参与 、 思考 , 留给学生 自主探究 、 独立思 考的时 真研读 比较化学课程标准与旧教学大纲 ,从中 面 也是展示学生聪 明才智 、形成独特个性与创 间和空间 , 唤起学生解 决问题的欲望 , 敢于大胆 不难得到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设 计的特点 : 造新成果 的过程 。 通过问题来组织 、 引导和调控 质疑 、 发表意见 。让学生带 着问题走进教室 , 带 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 从学生已有 的知识 教学 ,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 与学 习过程 , 在分析 着问题走出教室 , 下课铃声 响了, 但思维未 断。 背景和经验出发 , 站在 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 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理解和运用知识 。为 三、 提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 认真研读 传统的教学 以知识学习为中心 ,教学 以教 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教材 。 大胆 、 合理、 创造性使用教材 师为主体。因此教 师常 以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学 1 . 科学地设计问题 和问题呈现的情景 。实 《 普通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中明确指出 :编 “ 生的想法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 中没有充分考虑 施以问题 为中心的教学 ,问题的设计 是关 系整 写教科 书时 , 在内容编排体 系、 要 呈现方 式 、 学 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认为 只要把新知识讲清 个教学成败 的关键。在教学 中教师要根据具体 生活 动方式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为教学 提供 楚说明 白, 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 , 简单按 照 自 尽 以满 示范和启示 ; 同时应 留给教师较大空 间, 教师 使 己或课本上的逻辑来对 学生 的理解做出规定就 的教学内容, 可能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 足不同层 次学生的需求 ;要充分考虑学生 现有 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学 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创 。 完成 了教学任务 , 其实 , 往往会导致学生只是拥

浅议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浅议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浅议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通过对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论述;阐述了有效的历史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论证了历史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更应该培养学生成为“人”。

有效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新一轮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一规定实际上强调了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转变。

初中生年龄一般在13~16岁左右,他们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为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时应注重强调的是如何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历史教学不应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器而将现成的知识成果放在学生面前;历史应当是将学生当作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引导学生收集、比较、分析、归纳、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同时探讨历史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一、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大多只关注重课本中大事件的背景、影响、只关注考试的内容、考试的热点,这是有悖于新的教学观念的。

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发展全面的人,所以“教与学的过程”是让学生成“人”,让他们拥有应有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目光放在学生的未来发展,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把体现美好人性的历史知识传播给学生,如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团结合作、仁爱勤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执著追求、珍爱生命等方面的史实。

浅议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浅议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第2 4卷 第 4 期
2O O 8年 1 2月
V0 . 4 No 4 12 . .
D e . 2O 8 c O
浅议高 中历史课堂 的探究 式教学
郭 弘
( 大连 教 育 学 院 高 中教 师教 育 中心 ,辽 宁 大 连 l6 2 ) 1O 1
摘 要 : 究 式 教学 是 新 课 程 提 倡 的一 种 新 的 教 与学 的方 式 。 探究 式 课 堂 教 学 一 般 分 为 问题 式 探 究 和 研 究 式 探 究 。 在探 究 探
形式。


二 、 究 式 课 堂 教 学 的 实 施 和 教 师 的 作 用 探
实 施 新课 程 后 , 照普 通 高 中《 史 课 程 标 准 按 历 ( 实验 ) 中“ 》 培养探 究历 史问题 的能力和 实事求 是 的 科 学态 度” 的要求 , 新教 材对研 究式探究 的要求 更加 明确 , 每个模 块 都专 门设 置 了综合 探 究 课 。这 类 课 般提前 1 个月 布置 需 要 探究 的具 体 问 题 , 生经 学 过 认真 准备后 , 再用 1 时 的集 中授课 来 展示 探究 课 成 果 。这 种方式要 求教 师要备 好知识—— 设计 出精 当的研究 问题 , 出研 究 的 具 体 要 素 , 导 学 生 查 指 引 阅、 收集 资料 的方 向、 式 , 出研 究成 果 体 现 的载 方 提 体 和方法 ; 更要 备 好 学生 —— 了解 学生 研 究 问题 的 能力 水准 , 据学 生 的情况合理 划分探 究小组 , 依 掌握 学 生研究 的进程状 况 加 以 调度 , 不 同层 次 的研 究 使
在 新课 程之前 , 已被广大 师生所 接受 , 就 在新 课程实
施 的进 程 中 , 成为 常用 的一种课 堂 教学方式 。 更

浅议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浅议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容, 史上 有争议的 帝王。 经过充 学历史的兴趣. 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是培养学生 及唐玄宗的内 来评价这位历 分准备。 同学们纷纷写出了80一1o 多字的小论文。每 0- 0O 创新精神的关键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篇文章都列举了大量的事实。 论证唐玄宗的功与过。比如:
当 学论认为教师和学生 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 体。 程中的被 动性, 学过 使教 程中 的创新活动 处于“ 冬眠仆 态。 活动。 代教 爿 犬 确认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 发挥主导作用的 同时. 更加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 而且在 这是因为一切教学结果只有通过学 出: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 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
卧薪尝胆”“ 、围魏救赵”“ 、四面楚歌”“ 、纸上谈 长期以来.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一直走的是一条简单重 成语故事 “ 等等。 在教学中, 将这些故事穿插在课中, 同学们讲得绘 复的路子,教科书里充斥的往往是教条化的大概念、大道 兵”
听的津 津有昧。 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教师 新 理, 抽象空间, 让人摸不着头脑, 离受教育者很远, 无法有效 声绘色, 体验这种简单化、 灌输化的教育方式。 必然使得教育的效果 颖独特的教学设计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
法, 使老师可以 少教, 但学生可以 多学” 创新办法。 的
培养学生 思维品质, 从而实现“ 温故而知新” 的。 的目 本学期
那么。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根据 开展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讨论课.让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的 的相关内容《 中国历 第二 史》 册第2 一-课中凡涉 — - 9 历史教学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 . 我认为激发学生 课本中

浅议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义务教育的发展,历史课程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七年级作为初中阶段最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学期,这一时期学生具有强烈接受新知识、参与讨论式学习和自主决策能力。

关键词:历史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对策引言:七年级历史教学是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教育内容,也是整个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和素质提高关键的一个环节。

在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开始意识到以培养全面发展为重点、遵循“自主探究”为主线。

然而实际情况却有不少问题存在于课堂中以及课后评价上等不良现象。

本文主要针对七年级历史教学出现这些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有效可行解决对策,更好地提高初中阶段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能力和素质要求。

在这个年龄段中成长的是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观点与看法,同时他们又正处于学校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并且有较高层次理解。

一、增强趣味性,提高学生积极性历史学科地位在初中阶段,由于其特殊性,教师们要重视并积极的投入到教学中,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能力不断提高,面对升学考试这个残酷而又敏感、充满挑战性的话题他们也会选择去接受新知识来充实自己头脑与记忆力储备,同时他们还会对所接触或了解事物作出判断,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情境中并且将原有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已有经验结合起来。

二、当前七年级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教师教学也就是以灌输为主。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七年级历史课堂上老师讲课都是“一言堂”,这种死板、枯燥的讲授方式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听讲和讨论并积极思考问题所在之处,以及解决方法等各方面都没有自己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其他思维过程或学习习惯存在的困难与挑战,更谈不上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发展。

面对新课改的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创新探究方法。

通过对七年级历史教学存在问题的探究,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是以传统讲授法为主体。

浅议历史教学的课堂导入

浅议历史教学的课堂导入

浅议历史教学的课堂导入一、引言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常常被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问题所困扰。

在我多年的授课中,我发现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文将探讨历史教学中的课堂导入,探究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恰当的引入。

二、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课堂导入是在课程中引入重要话题的一种方法。

当一个好的导入被使用时,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主题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在历史教学中,导入尤为重要,它能够将学生带入历史时期,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导入可以促进学生与课程内容的沟通,加深他们与历史事件的联系,让他们更容易追溯历史事件的影响。

三、如何进行恰当的导入1. 讲故事讲故事可能是最好的课堂导入方式之一。

讲述有关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增加他们对历史事件的了解。

故事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呈现,如画面、视频、音频等。

2.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另一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并引导他们进入课程内容。

例如,“你知道世界上最长的城墙是哪个国家的?”这个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更加踏实地学习。

3. 使用图片图片是引入课堂的另一种方式。

通过展示有关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进入历史世界。

使用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外貌、风格和时代背景。

4. 演示实例通过展示实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

这些实例可以是历史影片、纪录片、剧本、现场访谈等。

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实际的演示可以深入了解课程内容的背景和相关知识。

四、总结课堂导入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使用有效的导入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世界。

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

浅议高中历史新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

浅议高中历史新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

浅议高中历史新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进行得越来越顺利,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也为教师和学生们带来一片新的历史天地。

本文作者通过多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经验和心得,详细分析了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的特点和目标,为广大教师朋友们更加有效地实行新课改提供了实践参考和中肯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历史;与时俱进;选修模块;多媒体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在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运用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严肃又不失活泼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

在教学内容上,能够让学生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多进行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有很大的帮助。

一、高中历史课程要与时俱进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还要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和对新事物的创造能力。

在高中历史的教育当中,我们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未来建设祖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在历史教材当中,历史和政治应该是不分家的,我们要鼓励学生旗帜鲜明地坚持历史事实,对多领域、多层次的问题表达不同的观点。

在当代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从教学内容的结构、模式、目标、内容、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进。

长期以来,我国的历史教育多为封闭、保守状,这样的教学现状不仅会令学生和老师产生疲劳,而且远远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萌动、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整体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已经不能单纯地从传统的历史教材中获得,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出改革。

不管对于学生还是祖国的下一代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社会改革的进程中,学生应当是先进文化、优秀思想的拥护者和传播者。

教师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可以列举在历史的进程中,那些为祖国带来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先进青年们,让学生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感受历史、感受国家带给个人的自豪感。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构建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构建

例 如 , 于 社 会 责 任 心 的 教 学 . 者 就 把 教 学 过 程 同学 生 关 笔 的 心 理 活 动过 程 结 合 起 来 . 展 一 些 具 有 现 实 性 的 讨 论 . 对 开 如
复 旦 大学 生汪 洋 见 义勇 为 抓 歹徒 的讨 论 : 奥 运 火 炬 手 金 晶英 对 勇保 卫火 炬 的讨 论 : “ 长 科 技 奖 ” 对 市 的讨 论 等 4具 有 创 造 力 的 历 史 与 社 会课 堂教 学 . 创 造 力是 人 的 一种 高 级 能 力 . 社 会 发 展 的原 动 力 . 课 是 .新 改倡 导 把 科 学 探 究 作 为 课 程 改 革 的突 破 口 . 此 激 发 学 生 的 主 以 动性 和 创 新 意 识 . 培养 学 生 的创 新精 神 历 史 与 社 会 作 为 一 门 人 文 综 合 学 科 , 将 历 史 、 文 地 理 、 济 、 治 、 会 等 多 领 域 它 人 经 政 社 的知 识 结 合 在 一 起 ,在 培 养 学 生 创 造 力 方 面 有 着 独 特 的 作 用
1 有 生 命 力 的 历 史 与社 会 课 堂 教 学 . 具 有 专 家 在 解 读 新 课 程 标 准 时 说 : 构 建 一 种 新 型 的教 学生 要 活 , 教 学 过程 还 原 为生 活 过 程 , 教 学 情 景 还 原 为 生 活 情 景 . 把 把
把 教 学 活 动 还 原 为 儿 童 的生 命 活 动 教 育 专 家 叶澜 教 授 也 说 过 :课 堂 教 学 应被 看成 是 师 生 人 生 中一 段 重 要 的 生命 经 历 . 是 他 们 生 命 的 、 意 义 的 构 成 部 分 历 史 与 社 会 课 堂 教 学 应 该是 有

杭 州 3 0 0 ) 1 0 4

浅议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浅议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教 学 研 究
2 0 1 4年 第 1期 ( 总第 2 0 7期 )
残 汉 如 何 匏建 高效 钓 南 历 史 课 堂 教
郭永敏 ( 内丘县 职业 技术 教 育 中心 , 河 北 内丘 0 5 4 2 0 0 )
摘要: 在也 进 入 了 素 质
教 育 的 关键 时期 如 何 构 建 高 效 的课 堂教 学 也 成 了教 育 者 深入
思 考 和研 究 的课 题 本 文 结 合 高 中历 史 学科 特 点 , 主要 从 激 发 学 生 兴趣 、 及 时把 握 生成 两 个 方 面 对 构 建 高 中历 史 高 效课 堂 教 学进 行 了探 讨 关键 词 : 高效; 高 中历 史 ; 课 堂教 学 当前 . 随着新课 改的不断推 进 , 新 课 程 的 理 念 逐 渐 被 广 大


现实的联系 . 让 学 生 能 以发 展 的 眼 光 来 看 问 题 . 进 而 开 拓 学 生 的视 野 , 引 导 他 们关 注社 会 现 实 ,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 培育 学 生 健 康 的时 代 精 神 二、 及 时 把 握 生成 。 构 建 灵 动 的 课 堂 苏 霍姆林 斯 基 曾经说 过 : “ 教 育 的 技 巧 并 不 在 于 能 预 见 到课 堂的所 有细 节 . 而在 于根据 当时的具 体情 况 . 巧 妙 地 在 学 生 不 知 不 觉 中作 出相 应 的 变 动 。” 课堂上 . 即使 再 优 秀 的 教
3 . 以史 为鉴 . 让 学 生 积 极 地 关 注 社会 现 实 以史 为 鉴 可 以 明古 今 。 古人 云 : “ 家事 、 国事 、 天下事 , 事事关心。” 高 中 阶段 的 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 , 满腔热血 , 激情澎湃 , 有 着 远 大 的 理 想 和抱 负 , 对 国 家大 事很 感 兴 趣 。 在历史教学中 。 教 师 应 当适 当地 引导 学 生 注 意 将 历 史 知 识 与 时 代 潮 流 相 结 合 . 揭示 历史 与

中学历史教学下的史料教学问题浅议

中学历史教学下的史料教学问题浅议

中学历史教学下的史料教学问题浅议中学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的重要环节。

史料教学作为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中学历史教学下的史料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就中学历史教学下的史料教学问题进行浅议,以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中学历史教学下的史料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往往以教科书为主要依托,教师通常会选择一些经典的历史文献或者事件来进行讲解。

这种传统的史料教学模式虽然确保了历史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也使得学生只能接触到少量的史料,难以对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

中学历史教学下的史料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开拓教学内容,引入更多新颖的历史文献和事件,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中学历史教学下的史料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单一性。

史料教学通常以讲解和解读史料为主要方式,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助于学生对史料的理解,但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和学习疲劳。

史料教学缺乏一定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中学历史教学下的史料教学需要更多地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中学历史教学下的史料教学在评价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单一性。

传统的史料教学评价往往以笔试和口试为主要方式,学生只能通过书面答题和口头表达来展现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种评价方式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也容易使学生对史料教学产生厌倦情绪。

中学历史教学下的史料教学需要更多地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展示、小组研究报告和写作作业等,以充分展现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创新历史课堂的教学思路》独具匠心教案

《创新历史课堂的教学思路》独具匠心教案

中国教育教学模式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将历史课堂创新的思路融入到实际教学中,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要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在理解历史的同时,我们必须要跳出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独具匠心的教学思路。

本文就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提出几点创新历史课堂的教学思路,为广大教师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启发性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指通过举例、引导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在思考中发现问题,从而认识到问题本质,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历史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所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易于理解,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思想,让知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产生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通过双方共同探讨和研究,达到全方位的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合于历史课堂,因为历史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发现的学科。

教师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对话,根据学生的不同经验和知识水平,制定科学的历史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从而更好地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点。

三、多元化教具多元化教具是指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种类和形式的教具,如视听设备、图片、模型、游戏等,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丰富。

针对历史课堂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影视播放器、PPT制作、VR虚拟现实教育等教具,从而打破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生动、活泼。

通过教具的多样化,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学习到历史知识点,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成绩。

四、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当今社会倡导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它提倡因人而异的教育,帮助学生发挥自身潜能。

实践也表明,个性化教育具有较高的教育效果。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开展个性化教学,从自身特点出发,提高学习难度和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动力,从而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历史学习。

创新历史课堂的教学思路,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和良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和创新,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

中学历史教学下的史料教学问题浅议

中学历史教学下的史料教学问题浅议

中学历史教学下的史料教学问题浅议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人文素养。

而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历史认知和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史料的选择、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对中学历史教学下的史料教学问题进行浅议。

一、史料的选择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其选择至关重要。

史料的选择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历史知识储备有限,因此史料的难度和复杂度需要适当把握,不能过于深奥和晦涩。

史料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的史料都应该得到呈现,以便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更直观的了解。

史料的多样性也需要得到重视。

在选择史料时,应该多方面考虑,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类型,以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历史。

二、教学方法史料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启发式教学是史料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布置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历史知识。

探究式学习也是史料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思考,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究历史史料。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史料教学的新趋势。

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文字、图像、音频等形式,可以生动直观地呈现史料内容,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历史知识。

三、教学效果中学历史教学下的史料教学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测试、考试等形式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进行检验,看是否能够掌握史料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本清源科学创新——浅议课堂教学创新

正本清源科学创新——浅议课堂教学创新

正本清源科学创新——浅议课堂教学创新发表时间:2011-07-05T17:11:21.60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宋世兰[导读] 课堂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

宋世兰(泰安市长城中学,山东泰安271000)课堂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构建更高效的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以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因而,教师在提倡创新、鼓励创新的同时,应牢固树立和坚持学生本位、学科本位、教材本位和双基本位的教学思想,离开了这些根本,无论怎么创新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一、创新的前提———学生本位创新不能脱离“本”。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

学生本位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所有的教学设计始终都要围绕学生展开。

课堂设计是为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濡养心智而设计,不是为完成创新而设计。

创新是手段,必须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不能脱离学生实际空谈创新。

无论一堂什么课,首先应该让听课人明白这堂课究竟要讲什么,所设计的环节和教学内容究竟要让学生学到什么。

教学设计就是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问题;转化到学生层面,要解决的则是“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地发挥提供时空余地;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教学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及时反馈提出要求。

”即使不从理论的层面研究要求,教师也应适当换位思考。

在课堂结构上,教师要注意教学环节的简洁、流畅,既要借鉴“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教学范式的优点,又要根据学情适时调整,在激活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益。

二、创新的基础———双基本位、教材本位和学科本位高效而完美的课堂,必须重视教材,教材是最基本的学习资源;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所有课堂教学的根本和基础,创新课也不例外。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摘要:当前,教育改革如火如荼。

国家实行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但是,如今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很难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为响应国家号召,本文便对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有效学习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为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需要。

中学生作为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一个团体,其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这一阶段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然而,很多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感到束手无策。

对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提出些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供同行借鉴。

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真正的历史往往比人们想象的更加引人入胜。

很多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去学习历史,是因为很多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过程中,大都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没有及时的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得学生们对相应的历史学习缺乏相应的兴趣,或是对相关历史细节不了解。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适当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

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相关史料,结合相关史料,讲述事件细节,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述《秦汉大一统》的相关内容时,学生通过课本可以大致得知秦始皇或者汉武帝的生平。

但是如果仅仅如此就会显得历史人物过于扁平,也会使学生觉得枯燥。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引用一些史料,比如《史记》,我们可以借助武帝本纪或者始皇本纪的一些历史细节告诉学生,以此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们也可以通过史料,比较详细的讲述汉武帝的生平,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以及改称尧母宫,同时还可以讲解大汉双璧,卫青霍去病,告知学生:“李靖曾经评价,自古论兵,孙吴白韩为首,颇牧卫霍次之。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议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浅议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口李 纯 明
历史 , 在体 验 中“ 学会 学 习历 史 ”就是 能力 , 第三 , 发展 主 体 , 历史 课 堂教 学 中 , 学 生 应 当经 过 “ 向— — 感 知—— 理 解— — 意 运用” 的认 知 过程 。首先 这个 过 程 应是 师 生互 动 的 , 在恰 当 的历 史 情境 中对有 价 值 的历史 问 题提 出 、 究 和解 决 。停 留在 一 探 般 感 知层 次 的学 生活 动 , 可 能产 生创 新 不 意识 和培 养 创新 能力 。其 次 , 保 证学 生 要 活动 的足 够 时间 和空 间 。 教师 要 给予 学生 系统 的学 法 指导 ,还 要 调 动学 生 情感 、 兴
也 包括 开拓 未来 的创 新 智 慧 。 明智 ” 过 “ 的
第一 , 认识 主体 , 要转 变 旧 的教 学 就 观念 , 变 “ 改 以讲 为主 ” 的教 学模 式 。在 课
标 时 , 首 先予 以考 虑 。用 “ 必须 态度 、 值 价
观” 代“ 取 思想 教育 ” 目标 的 作法 已被越 来 越 多的 老师所 接 受 , 有人 将 其进 一 步 表述 为“ 感 、 情 态度 和 价值 观 ” 。这种 表 述 比之 “ 思想 教 育 ” 展 了历 史 学科 的教育 功 能 , 拓 它 可 以涵 盖 原 来 思 想教 育 目标 不 能 包 括 的情 绪 、 兴趣 、 机 和意 志 等各 种 目标 , 动 体 现 了 目标 的多 元 化 。此外 , 在教 学 中要 注 意 “ 培养 人文 素养 ”“ 高 审美 意识 和审 、提 美情 趣 ”与 “ , 思想 教 育 ” 比 ,态度 、 值 相 “ 价
和考 核 中都 从 层次 性 出发 , 动 了学 生 的 调 学 习积 极性 。这样 , 全体 学 生在 不 同基 础 上 都 可 以取得 不 同程 度 的成 功 , 种成 功 这 并 迁移 到 整个 历 史学 习 的过 程 中。

浅议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浅议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和控制者 , 是绝对的权威 。 在大多数的课堂上 . 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地 讲, 学生被动地静静 听或记录 。 而要提 高课堂效果,传承” “ 式的单 向信 息传递模式要被师生间、 学生间的互 动交流所取代。教师要 引导学生
质疑 、 调查 、 究 , 实践 中 学 习 ; 师 应 创 设 引 导 学 生 主 动 参 与 教 学 探 在 教 的情 境 . 进 学 生 主动 地 、 有 个性 地 学 习 此 外在 考 试 方 面 也要 有 所 促 富 、
21 年第 2 期 01 7
科 技 胃向导
◇教学研讨◇
浅议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王 成 红
( 河 县 新 集 中学 五
安徽
五河
23 0) 3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
【 摘 要】 文通过揭示 中学历 史教 学 目前不被重视 的现象 , 本 分析 了其 深层 次的原 因。 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只有 真正认识到历 史教学重要 的 社 会 价 值 功 能 以及 真 正做 到提 高 中 学历 史课 堂教 学效 率 方 能 改 变 目前 历 史教 学 不被 重 视 的 状 态 , 历 史教 学 本 来应 有 的 地 位 。 还
32构建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 主体即学生 的参与程度 学生 的主动参与性越强 . 教学效果往往越好 2中学 历史 教 学 不 受 重视 的原 因 _ 从情感理论来看也 是如此 . 学生能主动学 习. 一般就会产 生愉快和谐 历史 教 学 不 被 重 视 的原 因有 客 观 的 . 也有 主 观 的 的气氛。这种氛围的保持则会给学生带来高涨 的学习热情 . 推动他们 客 观原 因主 要 表 现在 : 因此 , 学生能否主动参与, 进而形成高涨 的学习情趣对课堂 21 史 必 修 的课 时 不 断 减 少 .减 弱 了历 史 学 科 的 思 想 政 治 和道 进行努力 。 .历 教 学 效 率 的 提 高 、 课 堂 教 学 的 成功 至 关 重 要 。 所 以 历 史 教 师要 认 真 对 德 品质 教 育 功 能 使学 生能主动学习 , 形成生活 动活泼 的 随着计算机课 、 外语课 的增 加 . 历史课在 中学 的课程计划 中一减 研究 如何激活历史课堂教学 . 认 再 减 。有 学 者 指 出缺 乏 历 史 教 学 . 思想 政 治 和 道 德 品 质 教 育就 缺 乏 内 学 习氛 围 。 笔者 经 过 多 年 的 教学 以及 参 照 国内 外 成 功 经 验 , 为 以下 涵、 来源和依据: 缺少必要的历史教 育, 民的道德素养就会有 缺陷。 方法不失 为一些好 的策略 : 公 321 ..挖掘历史学科 的社会功能和应用价值 .是激发学生兴趣 的 22 会观念偏重数理化 . .社 忽视政史地 前 提 长期以来 , 人们认为数 理化是真才实学 , 备受重视 . 了解政史地 不 现代 教育学告诉我们 : 从某种意 义上说 ,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 在个体成长中的巨大作用 一个人需要一种 良知来支撑 自己的行动 . 感 这 种 良知 是通 过 点 点 滴 滴 的教 育 来 培 育 与 唤 醒 的 这 是 光 靠数 理 化 的 发生的 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 了强烈的求知 欲望 . 到所学的 内 需要掌握 。 习起来才有积极性和 自觉性。 学 学生 的需要分 学 习 训 练 所 无 法 完 成 的 .只 有 通 过 文 史 哲 的长 期 熏 陶 和 教 育 才 能 完 容需要知 晓. 为固有 的需要和习得的需要两种 . 前都来 自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直接兴 成。 后 因 作 2 . 会 对 历 史 教育 不 科 学 的 评 价 . 3社 迫使 历 史 教 学 重 智 育 . 思 想 趣 . 者 通 过 教 师 引 导 而形 成 的 。 此 . 为 历 史 教 师 就 应该 尽 量 挖 掘 轻 历 史 学科 的应 用 价 值 和社 会 功 能 . 历 史 和 现 实 挂 钩起 来 . 学 生 觉 把 使 政 治 和道 德 品质 教 育 . 行 应 试 教 育 实 需 由 于对 历 史 的学 科 定 位 不 准 确 . 重 视 智 育 . 样 就 难 免 使 学生 得 学历 史 有 用 . 要学 只 这 322拓 宽 和 优 化教 师 知识 结 构 . .. 磨炼 教 学 技 巧 . 激 发 学 生学 习 是 为 了应 试 而 学 , 考试 中不 出 现 的科 目当然 不 被 重 视 家 长关 心 的是 在 子女的学 习成绩 . 很少过问子女的思想 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是升学率 历 史 兴 趣 的 关 键 第一 , 深厚 的文化知识素养 、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赢得学生信任 、 爱 的高低 . 校把社会 的压力 转嫁 给各学 科教师 . 学 历史教师也只好分数 因此 , 就要求教师具有“ 通才” 专才” 与“ 的完善知识结构 教 挂帅 。 顾不上历史教学的最重要的 目的与价值——培养学 生的人文素 戴的基础 知识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 师在学 质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这样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只有文科 的学生 师的科学文化 素质深厚与否 . 为 了升学才会去硬着头皮去学 习历史 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 . 某些历史教师人格魅 力不够所致辞 主要 存在丽个方面的情况 : 一是教师原本知识 素养丰厚 . 具有教学能力 . 但 由于某 种原 因. 比如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 叹教师地位太低 . 感 收入 不 高 , 生 价 值 得 不 到体 现 . 就 直 接影 响 了教 师 的 教 学 积 极 性 . 课 人 这 备 敷衍 . 上课精神不振。二是教师本身学识浅薄 、 业务水平不高 . 至不 甚 能 很好 理 解 教 材 、 理教 材 . 样 上起 课 来 难 免 照 本 宣 科 . 有 血有 肉 处 这 把 的活生 生的历史讲得苍 白无力 . 至信 口开河 、 甚 颠三倒 四. 出现 “ 大糊 涂教小糊涂” 这样 可叹 的现 象

浅议有效课堂教学下历史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浅议有效课堂教学下历史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浅议有效课堂教学下历史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多媒体课件为例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历史课件教学案例论文摘要:新《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正热切呼唤新课堂的亮相。

“学为主”已成为21世纪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特征。

因此,教师设计和制作历史课件时应该结合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要求,(①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以人为本,关爱教学双方,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既方便教师演示,又方便学生自学。

设计制作出承载新课程理念的历史课件。

随着多媒体课件在历史课教学中的日益普及,多媒体教学,以自身的优势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促进着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的变革。

因此,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授课非常普遍。

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海涅语),新《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正热切呼唤新课堂的亮相。

“学为主”已成为21世纪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特征。

因此,我认为在设计与制作历史课件时老师也必须相应地落实“软设计”操作。

这就是说,教师设计和制作历史课件时应该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人为本,关爱教学双方,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既方便教师演示,又方便学生自学。

那么,怎样面向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材,设计制作出承载新课程理念的课件?新的课改理念能否运用在课件创作中或者说课件创作能否体现新的课改理念,这对推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课件创作中体现新的课改理念呢?一、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这是20世纪各国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

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

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中,而不是生活在科学世界中,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并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使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互为补充,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历史(心得)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种方式浅议

历史(心得)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种方式浅议

历史论文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种方式浅议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种方式浅议王建梅(贵州省习水县第一中学贵州习水 564600)历史故事生动、形象,中学生多喜听。

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为有意注意,故事能起桥梁作用。

围绕教学内容,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可先讲“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故事”;讲新航路开辟时,可先讲“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讲新中国外交时,可先讲“尼克松筷子的故事”。

精心设计问题以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未知教学情景,使每堂课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用诗词或成语导入新课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强烈探索的兴趣。

如讲授《唐朝的衰落》,可将杜牧的《过华清宫》一诗抛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因该诗学生在语文课中学过,可先请学生解释诗的含义,找出讽喻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当同学们提及杨贵妃和唐玄宗时,教师马上引导学生回顾唐玄宗前期的清明政治,问: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历史上的什么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待学生答出:“开元盛世”和“唐玄宗前期的勤政,任用贤臣”后,又问:这首诗又是写唐玄宗的什么呢?引导学生答出“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由此,自然引出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历史课上联系语文知识,使学生既感到新鲜又乐于学习,对激发学生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讲《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可先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成语,通过所述失马与得马,战争的爆发引起祸福不断转化,为了解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和上好全堂课打下良好基础。

历史教学模式从整体来说是讲与练的有机结合,其方式要针对教学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深入分析,设计方案,以便根据课堂发展变化,灵活把握,尽量适应不同等级学生的需求。

历史教学中的讲练方式具体有如下几种方式: 1 指导式在教师指导下,以练带讲,以讲促练,使讲和练融为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发表时间:2015-10-09T10:59:09.350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9期供稿作者:付国凯[导读] 江西省新建县石岗初级中学教师在运用教材上要设法创新,交给学生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真决”。

江西省新建县石岗初级中学付国凯 330106
【摘要】:创新更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本文作者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初中历史创新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即:在运用教材上要敢于创新、在课堂教学上要大胆创新、在课外活动上要鼓励创新。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一、在运用教材上要敢于创新
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大多数学生觉得看起来有味,记起来困难,怎样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顺利地学好课本知识?教师在运用教材上要设法创新,交给学生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真决”。

如:我在教学《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时,因为教材编排的新特点之故,学生对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三个条约的国家实在难以掌握,我就把签订这三个条约的国家分别归纳如下:美英日法;美英日法意;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

这样,就不难发现:学生只要掌握了操纵华盛顿会议的美英日三国,就容易掌握签订《四国条约》的国家——美英日法了;而掌握了《四国条约》的国家,也就容易掌握签订《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国家——美英日法意了;掌握了签订《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国家,也就自然不难掌握签订《九国公约》的国家——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这九国了。

由此可见,大胆地创新使用教材,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教师也省时省力,真是事半功倍。

二、在课堂教学上要大胆创新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气氛,建立起民主、亲密、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此前提下教师提出有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这就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大胆改革创新。

1.巧用推敲分析法,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中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简明扼要,很有分寸,但较为抽象。

对此,在教学上要善于推敲分析,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形成概念,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辛丑条约》的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时,教师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对几个主要的不平等条约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楚的定位:1.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什么条约?《中英南京条约》2.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是什么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把《辛丑条约》的内容同前几个条约作比较,分析它对中国危害的程度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谈话,自然得出《辛丑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结论。

2.导入新视角,引发新争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载体,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很重要的。

通过视角转化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历史课教学中值得大胆试用。

3.注重参与,让学生讲课,给学生一个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

所谓“会学”,就是学生能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去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学”是教的基础,“学法”是教法的依据。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比学习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更为重要。

要放弃“填鸭式”教学法,运用启发式教学,进而向参与式教学过渡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客观要求。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长期以来,上课总是教师唱独角戏,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养成了学生的惰性,使学生不肯思考问题,只会死记硬背。

而今开展创新教学的尝试,就是要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课,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有利于学生才能的发挥。

三、在课外活动上要鼓励创新
历史课外活动是历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获得新知识,并运用它进行创造活动,还可以提高学史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因此,历史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好历史课外活动,其主要方式有: 1.历史讲座。

由于讲座在时间上具有伸缩性,因而它不受课时的限制,可定期也可以不定期;又由于内容的丰富性,讲座可以是教材的补充,也可以是专题的探索;可以是历史名人研究,也可以是热点问题的透视和讨论。

再由于方式的灵活性,讲座可以是教师讲,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讲,因而学生在没有作业负担的宽松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不仅获得了渊博的史学知识,而且还受到了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2.参观活动。

通过实地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历史古迹,访问老干部、烈属等活动,使学生直观地接触历史环境和人物事迹,培养他们观察事物,分析史实的能力,从而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潜能。

3.制作简单教具,编?墙报和刊物。

如?历史简图,编大事年表,写小论文,发表自己不同看法,激发创新思维和才能。

总之,创新教育说到底,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发具有不同禀赋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实践之树常青,只要教师在教法改革中勇于实践,就一定能走出一条新路,让历史创新教学开花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