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言论自由与隐私保护
社会网络安全公约
社会网络安全公约社会网络安全公约为了保护和促进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广大用户提供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特制定本《社会网络安全公约》。
第一条用户权益保障1、网络用户享有言论自由、获得信息的权利。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扰、限制用户在合法范围内的正常使用和表达。
2、网络用户享有保护个人信息的权利。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获取、传播和泄露用户个人信息。
3、网络用户享有公平竞争的权利。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扰乱网络市场秩序和恶意竞争。
第二条网络安全基础保护1、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用户信息不被非法获取和篡改。
2、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及时发现、报告和纠正网络安全威胁的风险和漏洞,确保网络服务的正常运营。
3、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用户信息的保护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第三条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理1、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及时、准确地向用户和有关部门报告网络安全事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2、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网络安全事件的溯源追查和证据保全工作,确保案件的快速侦破。
3、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向受害用户提供必要的赔偿和补偿,降低用户的损失。
第四条网络安全教育和普及1、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普及,提高广大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2、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网络安全工作的投入,完善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为网络安全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3、互联网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网络安全培训,确保员工具备应对突发网络安全事件的能力,并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第五条惩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1、坚决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网络黑客、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保护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
2、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禁止传播和宣扬暴力、色情、恐怖信息等违法内容。
3、建立网络安全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阻止和打击网络攻击、病毒传播等网络安全威胁行为。
网络言论自由应该受到限制还是保护辩论辩题
网络言论自由应该受到限制还是保护辩论辩题正方,网络言论自由应该受到限制。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发表任何言论,包括恶意攻击、诽谤、造谣等言论。
网络言论自由的滥用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危害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
因此,对网络言论自由必须进行适当的限制。
其次,言论自由的滥用也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在网络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可能会引发社会恐慌,影响公共安全和稳定。
例如,虚假的谣言可能会导致人们恐慌性抢购,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因此,限制网络言论自由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此外,名人名言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是“自由是有责任的自由”,这句话提醒我们言论自由也应该受到一定的责任限制。
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言行不受约束,而是应该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行使。
最后,我们可以引用一些经典案例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比如,一些网络谣言导致了公共恐慌和社会动荡,这就是言论自由滥用的典型案例。
这些案例表明,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适当的限制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网络言论自由应该受到限制,这不仅符合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是对言论自由的负责任行使。
反方,网络言论自由应该受到保护。
首先,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任何形式的言论限制都会侵犯个人的基本权利。
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是保障个人言论权利的重要途径。
其次,言论自由的保护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民主。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有助于促进信息的多元化和民意的表达。
如果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过多限制,就会导致信息的单一化和民意的被压制,这对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发展是不利的。
此外,名人名言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表达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即使我们不同意某个观点,也应该尊重他人的言论权利,这是言论自由保护的核心。
最后,我们可以引用一些经典案例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比如,一些政府对网络言论进行过多限制,导致了言论的单一化和信息的被屏蔽,这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利的。
互联网法律问题网络言论自由与侵权界限
互联网法律问题网络言论自由与侵权界限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言论自由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互联网的便利性,人们享有了更多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然而,网络言论是否完全自由,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法律问题下的网络言论自由与侵权界限。
一、网络言论的自由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表达空间,每个人都有权利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
这种网络言论自由被视为言论自由权的延伸,在相关法律法规中也得到明确的保护。
例如我国《宪法》第3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 但是,虽然网络言论必须受到法律保护,但并不意味着网络言论完全没有限制。
二、网络言论的侵权界限虽然网络言论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但也要考虑到维护公共秩序、保护他人合法权益的需要。
因此,网络言论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存在一定的侵权界限。
1. 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在网络言论中,对他人的谩骂、诽谤、造谣等行为,都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此外,公开他人的私人信息、发布他人的隐私照片等行为,则可能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因此,在网络言论中,应当尊重他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避免进行侵权行为。
2. 泄露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在网络言论中,泄露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是禁止的行为。
这些信息的泄露可能对国家安全和商业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网络言论自由不能成为违法行为的幌子。
3. 损害社会公共秩序在网络言论中,散播淫秽色情信息、宣扬暴力恐怖主义、煽动民族仇恨等行为都是违法的。
这些言论可能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应当受到相应的法律制约。
4. 侵犯知识产权在网络言论中,抄袭他人作品、非法传播他人的版权作品等行为都属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范畴。
虽然互联网使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但也需要保护原创作品的权益。
三、如何平衡网络言论自由与侵权界限在维护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合理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管和管理,以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互联网对信息自由和言论权利的保护
互联网对信息自由和言论权利的保护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自由和言论权利被视为现代民主社会中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意见、获取和传播信息的平台。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自由和言论权利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威胁。
因此,如何保护信息自由和言论权利,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互联网的开放性促进了信息自由和言论权利的发展互联网的本质是开放的,它以信息的自由流通为基础,并且提供了许多平台供个人和群体发表意见和表达观点。
无论是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论坛还是其他在线平台,人们都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交流和互动。
这种开放性为信息自由和言论权利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二、互联网监管的实施对信息自由和言论权利形成威胁然而,互联网的开放性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和范围的扩大,一些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和恶意言论也被广泛传播。
这些信息和言论可能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造成负面影响,需要进行合理的监管和管理。
一些国家对互联网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限制信息的自由流动和人们的言论权利。
例如,有些国家通过审查和过滤互联网内容,限制公民对特定议题的言论自由,甚至对一些网站进行封锁和屏蔽。
这种监管行为不仅限制了人们获取真实、全面和多样化的信息,也严重侵犯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三、保护信息自由和言论权利所面临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自由和言论权利保护不仅面临国家监管的问题,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1. 隐私保护: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个人信息容易被收集和利用,这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
在保护信息自由和言论权利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2. 虚假信息与网络谣言: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这些信息会误导公众,干扰社会秩序。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打击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 网络暴力与仇恨言论:在互联网上,一些人利用匿名性和自由度,发表仇恨言论和进行网络暴力行为,给他人造成伤害。
宪法案例言论自由与个人隐私保护
宪法案例言论自由与个人隐私保护宪法案例:言论自由与个人隐私保护宪法扮演着国家制度的基石和法律秩序的保障。
在现代社会中,言论自由和个人隐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言论自由代表了人们表达意见、传播信息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
个人隐私保护则确保了个体的尊严和权益,保护他们免受不必要的干扰和侵犯。
本文将通过两个具体案例,探讨言论自由和个人隐私保护在宪法范围内的权衡和平衡。
案例一:言论自由与国家安全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言论自由的保护一直是一个争议性的问题。
美国《国家安全通信法》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例子。
该法案允许政府监视和截获嫌疑人的通信,这引发了公众的担忧,他们认为这侵犯了个人隐私和言论自由。
然而,政府主张这是为了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等威胁,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宪法法院被要求权衡言论自由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
在最高法院的判决中,他们认为国家安全是言论自由的合理限制。
虽然政府采取的监视行动侵犯了个人隐私权利,但它们是为了公共利益而采取的合法行动。
宪法法院的判决旨在维持言论自由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平衡,确保政府的权力不滥用,同时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
案例二: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隐私保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言论自由和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愈发凸显。
中国《网络安全法》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该法案明确规定网络言论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同时强调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隐私和安全。
这引发了对于言论自由和个人隐私权利的平衡的更大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于网络言论自由和个人隐私保护作出了解释和说明。
他们指出,网络言论的自由并非无限制的,它必须在法律框架和社会道德的约束下实现。
个人隐私保护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网络平台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和管理。
这种解释旨在平衡网络言论自由和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保护公民的利益和权益,同时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结论言论自由和个人隐私保护是宪法法律框架下重要的议题。
网络言论的自由与限制
网络言论的自由与限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和表达意见的主要平台。
然而,网络言论的自由也面临着一定的限制。
本文将探讨网络言论的自由与限制,并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网络言论的自由网络言论的自由是指个人在网络上自由表达观点、意见和看法的权利。
互联网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公开的平台,使得信息传播的门槛降低,每个人都可以发布自己的观点,参与到公共话题的讨论中。
网络言论的自由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它增强了市民表达意见的能力。
在传统媒体束缚较多的情况下,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社会问题提供不同的声音。
其次,网络言论的自由促进了信息的多元化和民主化。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自由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了解更多不同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此外,网络言论的自由也促进了社会的创新和进步,通过各种观点和思想的碰撞,可以产生新的思路和创意。
二、网络言论的限制然而,网络言论的自由也面临着一些限制。
这些限制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个人权益和社会稳定。
个人权益方面,网络言论可能受到隐私保护和侵权行为的限制。
在网络上,个人信息可以被泄露或滥用,因此需要一定的限制来保护个人权益。
另外,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恶意攻击也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因此侵权行为也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和惩罚。
社会稳定方面,网络言论可能受到违法和有害信息的限制。
网络上存在各种违法信息,如恐怖主义宣传、淫秽色情、赌博等,这些信息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构成威胁,因此需要限制。
另外,网络言论的自由也可能导致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也需要一定的限制。
保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是网络言论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
三、网络言论自由与限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网络言论自由与限制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个人角度来看,网络言论的自由使个人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的能力。
同时,网络言论的自由也使得个人可以更好地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宽了视野,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
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主要平台。
网络言论自由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对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法律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分析其法律规制,以及如何在保护个人言论自由的同时,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一、网络言论自由的含义与特征1. 定义网络言论自由是指个人利用互联网等数字化传播手段,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表达观点、意见和信息的权利。
2. 特征(1)传输速度快: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瞬间传播,使得网络言论具有极高的传播速度。
(2)互动性强:网络用户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实时互动,形成独特的网络社区。
(3)匿名性:大部分网络言论具有匿名性,便于个人表达真实观点。
(4)跨越地域限制: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地域限制,使得信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二、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1. 不损害国家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包括但不限于:(1)泄露国家秘密。
(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
(3)宣扬极端主义、恐怖主义。
2. 保护他人合法权益网络言论自由并非无限制,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时,应当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1)名誉权:不得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2)隐私权:不得非法获取、使用他人个人信息。
(3)肖像权:不得未经同意使用他人肖像。
3. 维护社会秩序网络言论自由应当在法律框架下行使,不得扰乱社会秩序,包括但不限于:(1)禁止侮辱、诽谤他人。
(2)禁止传播淫秽色情、暴力恐怖等信息。
(3)禁止散布虚假信息、谣言。
三、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1. 宪法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了具体规定。
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道德规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重要平台。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个体自我约束意识的不足,网络空间中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现象和行为。
为了建设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我们有必要对网络道德进行规范。
本文将从隐私保护、言论自由、知识分享以及网络安全四个方面,探讨网络道德规范内容和重要性。
一、隐私保护在网络时代,个人信息的泄漏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保护个人隐私变得尤为重要。
网络用户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盗取他人个人信息、账号密码等私密数据。
同时,个人在进行网络活动时也要注意自我保护,不轻易透露自己的敏感信息。
网络企业和服务商也应该加强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二、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网络世界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网络用户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遵守社会公德,在表达观点时要尊重事实真相,避免散布虚假信息、谣言等有损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的言论。
言论自由的边界应当是法律规定的底线,任何违法行为都应受到制裁。
三、知识分享网络是一个自由的知识交流平台,而且知识的发展是源于共享和传播。
作为网络使用者,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知识分享和传播,为他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推动社会进步。
同时,我们也应该遵守版权法律,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并在分享和转载他人作品时注明来源和作者,以尊重他人的知识成果。
四、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社会稳定和个人利益的重要保障。
网络使用者应该加强个人防护意识,不随意下载未知来源的软件和文件,不点击来自陌生人的链接,以防止遭受病毒、木马等网络攻击。
此外,网络用户还应该遵守网络使用规范,不编写和传播病毒程序、黑客工具等破坏性软件,维护网络安全的同时也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结起来,网络道德规范是确保网络空间健康发展和个人权益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该从隐私保护、言论自由、知识分享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入手,积极营造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与言论自由
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与言论自由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与他人互动的重要平台。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言论的泛滥与滥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各国纷纷出台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
本文将探讨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网络言论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的基本内容。
不同国家对于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定略有差异,但其核心目标是一致的:保护个体隐私、维护社会秩序、打击网络谣言和恶意造谣、防止网络暴力和诋毁行为等。
比如,在中国,网络言论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
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网络言论的边界,对于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言论提供了明确的处罚和救济措施。
然而,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这些法律规定限制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对其进行了过度干预。
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基石,它保障了公民的表达权利、信息获取权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权益。
而过度限制网络言论可能导致信息屏蔽、舆论封锁和言论自由的虚化。
因此,如何平衡网络言论责任和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成为了重要课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加强公众对于网络言论责任的认知。
通过教育和宣传,让人们了解到网络言论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底线,从而减少违法言论的产生。
其次,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与监督。
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场所,应该承担起责任,建立健全的审核制度和举报机制,有效打击网络谣言、恶意诽谤等不良言论。
此外,也需要提高司法机关对网络言论的审查能力和公正性,确保对违法言论的惩罚公正合理。
尽管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对于言论自由可能有一定限制,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限制是有必要的,目的在于保护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网络言论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侵犯他人的名誉、隐私和尊严。
只有在有序的网络环境下,公民的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法律对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
法律对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网络言论自由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个人或群体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和情感的自由。
然而,法律对网络言论自由存在一定的限制。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法律对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并分析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1. 法律对网络言论的监管网络言论的自由并非无限制的,法律有权对网络言论进行监管,以保护公共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
首先,法律对网络言论的限制在于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恐怖主义、暴力犯罪等,法律会限制网络上对于这些内容的传播,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
其次,法律对网络言论的限制还包括保护个人权利和隐私。
人们在网络空间中也享有自己的合法权益,他人不得通过网络言论侵犯其权益,法律有责任维护被侵权者的合法权益。
再次,法律对网络言论的限制还包括保护公共道德和社会伦理。
在传播内容方面,法律规定对涉及淫秽、恶心等不良内容的传播进行限制,以维护公共道德和社会伦理。
2. 法律限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尽管法律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了限制,但这些限制是出于合理性和必要性考虑。
首先,限制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网络言论是基于对社会利益的保护。
恐怖主义和暴力犯罪等行为严重威胁着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法律的限制是为了减少和阻止这些行为的传播,保护公众安全和社会秩序。
其次,限制侵犯个人权益和隐私的网络言论是为了维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在网络空间中,侵犯他人权益和隐私的行为同样是不可取的,法律要对此进行监管,以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再次,限制涉及不良内容的网络言论是为了维护公共道德和社会伦理。
网络空间的公共道德和社会伦理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法律限制不良内容的传播是有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底线。
3. 法律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问题尽管法律对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是出于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考虑,但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法律的执行需要依赖于监管机构的能力和公正性。
在实际操作中,监管机构的能力和公正性可能会存在不足,导致对网络言论的限制存在片面性和不公平性的问题。
网络匿名与言论自由:辩论辩题
网络匿名与言论自由:辩论辩题正方,网络匿名有利于言论自由。
首先,网络匿名能够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
在网络上,许多人因为发表了具有争议性的言论而遭受到了各种形式的攻击和威胁,如果没有网络匿名,这些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言论而遭受到现实生活中的伤害。
因此,网络匿名可以让人们更加放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促进了言论自由。
其次,网络匿名能够让更多的声音被听到。
在一些政治敏感或者社会敏感的话题上,一些人可能因为自己的身份或者地位而不敢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而网络匿名正好可以让这些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促进了言论多样性和言论自由。
此外,许多名人也曾经支持过网络匿名。
比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言论自由是一切其他自由的基础。
”网络匿名正是言论自由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保护了人们的表达权利,让更多的声音被听到,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反方,网络匿名有害于言论自由。
首先,网络匿名可能会导致言论过度激烈和不负责任。
在网络上,一些匿名用户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身份得不到曝光而肆无忌惮地发表一些攻击性言论,这种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也会破坏网络空间的和谐氛围,从而损害了言论自由的本质。
其次,网络匿名可能会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
在网络上,一些匿名用户可能会故意编造虚假信息,而由于其身份得不到曝光,这些虚假信息可能会被误认为是真实的,从而对公众产生误导,这不仅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也损害了言论自由的本质。
此外,一些名人也曾经反对过网络匿名。
比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曾经说过,“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
”网络匿名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从而损害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这并不符合言论自由的初衷。
综上所述,网络匿名对于言论自由既有利也有害,应当在实践中加以合理的限制和引导。
网络信息言论自由的限制与保护
网络信息言论自由的限制与保护网络信息言论自由的限制与保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影响,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获取、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然而,随着网络言论的自由日益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维护,因为自由言论的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公平的行为。
网络信息言论自由的限制与保护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
本文将探讨网络信息言论自由的限制与保护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网络信息言论自由的限制在实际使用自由言论时,需要对其进行合理限制,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限制内容如下:1. 禁止色情和非法内容的传播网络是公共媒体平台,但是很多不良信息和非法内容都在网络上滋生,这极大地伤害了公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
因此,必须对这种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限制。
2. 禁止侵犯国家权益的言论在网络社会中,人们可以自由发言,但是言论不能侵犯国家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因此,需要对损害国家利益的言论进行严格的监控和限制。
3. 禁止用户隐私的泄露网络信息可以被轻易地传播,但是这种传播也可能会泄露个人的隐私信息。
因此,必须对用户的隐私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监管,禁止泄漏个人私人信息和数据。
网络信息言论自由的保护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因此需要采取措施确保其保护。
保护手段如下:1. 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将更加容易实现。
这是因为更高效且安全的技术将使其更易于识别和管理。
2. 创建多元的网络社区社区对于解决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需要在网络上建立多样性的信息社区来支持人们自由的言论。
3. 建立监督机制监督机制也是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不可或缺的部分。
政府必须建立相关的监管机构和规范,以避免不良言论和其他信息的传播。
总结网络信息言论自由的限制和保护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确保公民的权利和维护国家的利益。
任何政策必须建立在合理、公正、公平和符合人性基本法的原则的基础之上,仅此,网络信息言论自由的限制与保护才能得到完全的实现。
互联网时代的言论自由及其限制
互联网时代的言论自由及其限制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言论自由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互联网的出现为人们的表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限制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的言论自由以及其所面临的限制。
一、互联网言论自由的意义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全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
这种自由的表达方式使得言论不再受局限于时间和地域,个人的声音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言论自由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石,它为人们提供了公开表达、讨论和辩论的平台,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
互联网言论自由的意义还体现在:1. 破除信息垄断:过去,少数机构和个人可以掌控信息的传播,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不再被控制在少数人手中,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2. 促进民主参与: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等平台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提高了民主决策的透明度和参与度。
3. 扩大知识获取渠道:互联网上汇聚了大量的知识资源,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各种学科知识,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互联网言论自由的限制尽管互联网言论自由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益处,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限制:1. 法律法规限制:在言论自由的前提下,也需要遵守国家法律和网络相关法规。
一些涉及国家安全、民族团结、个人隐私等方面的言论可能受到限制。
2. 不健康信息泛滥: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淫秽色情内容、恶意谣言等,这些不健康信息的泛滥对公众的思维和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
3. 网络身份安全问题:互联网上有许多匿名的账号和网络暴力行为,这些行为可能导致网络欺凌、侵犯他人隐私等问题,并对言论自由造成负面影响。
4. 计算机算法筛选:互联网平台通过算法对用户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推荐,这可能会导致信息的过滤和偏见,限制了用户获取多样化信息的能力。
三、如何保障互联网言论自由与限制的平衡为了保障互联网言论自由,同时避免其滥用和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国家应制定更加明确的互联网言论自由法律法规,明确合法和违法的边界,并对违法言论进行惩处。
网络言论自由应该受到限制辩论辩题
网络言论自由应该受到限制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网络言论自由应受到一定限制。
首先,网络言论自由受到限制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在网络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甚至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
例如,2018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生的枪击案,凶手曾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过激言论,这种言论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因此,对于一些可能引发恐慌和暴力的言论,应当进行限制,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其次,网络言论自由受到限制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尊严。
在网络上,一些人可能会发布他人的隐私信息或进行人身攻击,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对于侵犯他人隐私和尊严的言论,也应当进行限制,以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网络言论自由受到限制是为了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
在网络上,一些人可能散布虚假信息,导致公众产生误解和恐慌。
例如,近年来关于疫苗安全的虚假信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严重影响了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因此,对于虚假信息的传播,也应当进行限制,以保护公众的利益。
总的来说,网络言论自由应受到一定限制,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护个人隐私和尊严,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
反方观点,网络言论自由不应受到限制。
首先,网络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受到限制会损害个人的言论自由权利。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网络言论自由应当得到充分的保障,任何限制都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和失衡,进而影响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
其次,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可能导致言论审查和思想控制。
一旦政府或其他机构获得了限制网络言论的权力,就有可能滥用这种权力,对不同意见进行打压和封禁,从而损害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正如乔治·华盛顿所说,“言论自由是一种最宝贵的权利,任何限制都是对人民权利的侵犯。
”。
此外,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可能导致信息的垄断和操纵。
一旦某些言论受到限制,就有可能导致其他言论的垄断和操纵,从而影响公众的信息获取和判断。
正如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所说,“言论自由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任何限制都是对真理的扼杀。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网络言论自由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个人或集体能够自由表达言论和观点的权利。
尽管网络言论自由为个人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定的边界。
本文将讨论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包括合法性、道德性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等方面。
首先,网络言论自由应该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网络空间也不例外。
没有合适的法律保护,网络就会变成无序的领域,可能会导致恶意攻击、诽谤、侵权等问题的出现。
因此,合法性是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边界。
举个例子,恶意传播谣言、挑衅性言辞以及犯罪行为是网络言论自由的绝对禁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安全等也应成为网络言论自由的合法边界。
其次,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还与道德有关。
道德规范是指人们在行为上应遵循的一种普遍准则。
在网络空间中,言论自由也应该受到道德规范的限制。
恶意攻击、人身侮辱、种族歧视等言论超出了道德的底线,不仅伤害了他人的感情,还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与紧张。
因此,在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上,个人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底线,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此外,保护个人隐私也是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之一。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非常迅速和广泛。
然而,一个人的隐私也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个人的私人照片、个人信息以及个人秘密都不应无节制地被公开传播和讨论。
个人隐私的侵犯不仅会造成精神上的伤害和困扰,还可能导致人身安全的威胁。
因此,保护个人隐私是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之一。
尽管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有诸多顾虑,但我们也不能仅仅看到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弊端,而忽视了其积极的一面。
网络言论自由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信息获取的机会,促进了言论多样性和民主价值观的传播。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表达个人观点、关注公共议题、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这种自由表达的机会对于弱势群体,如少数民族、女性、同性恋者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助力于推动社会进步,也提高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平等性。
网络言论自由了解网络言论自由和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
网络言论自由了解网络言论自由和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网络言论自由是指网络空间中的个体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发表、传播言论的权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言论自由成为了现代社会一个热门的话题。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也面临着言论侵权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网络言论自由的涵义以及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
一、网络言论自由网络言论自由是指个体在网络空间中享有的言论表达自由。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言论自由的特点在于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传播渠道的广泛性。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扩大公众的知识面,促进信息流通和思想碰撞,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发表和传播言论。
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同时,也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下,网络言论可能会构成言论侵权:1.人身攻击和诽谤:网络言论涉及他人的人身攻击、诽谤、侮辱等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和人身权。
2.侵犯隐私:网络言论泄露他人的个人隐私,如私人照片、聊天记录等。
3.侵犯商业信誉:网络言论中传播虚假信息,影响他人的商业信誉和经济利益。
4.恶意散布谣言:网络言论恶意散布谣言,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安。
言论侵权行为可能导致被侵权者的精神损害、名誉损失和财产损失等,因此,在网络言论自由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法律管控和制约。
二、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为了保护个人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法律对言论侵权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1.刑法规定:我国刑法对一些严重言论侵权行为进行了指明。
例如,刑法第246条规定,故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构成诽谤罪,最高可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此外,刑法还对其他的言论侵权行为如诬陷、恐吓等进行了规定。
2.民法规定:我国民法中,侵害名誉权和人格权的行为构成侵权行为。
根据民法第103条的规定,被侵权人可以请求侵权人承担名誉恢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此外,网络言论侵权行为还受到网络监管部门的制约。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网络言论自由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个人或集体能够享有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自由。
网络言论自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价值,对于民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实践过程中,网络言论自由也面临着一些法律规制的问题。
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隐私的关系。
个人的言论自由权与他人的隐私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的泄露和传播更加便捷,个人的言论自由很容易侵犯他人的隐私。
为了保护个人的隐私权,需要对网络言论进行一定的规制,不能随意侵犯他人的隐私。
网络言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网络言论自由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不得扰乱社会秩序。
网络言论的自由程度过高,可能会导致网络上出现大量的不负责任或不正当的言论,进而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
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法律对网络言论进行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
网络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关系。
个人的名誉权是法律保护的对象之一,网络言论的自由不能损害他人的名誉。
网络言论很容易传播和扩散,一旦涉及到个人的名誉,可能会给个人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法律必须对网络言论的自由进行一定的限制,使其不损害他人的名誉权。
网络言论自由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国家安全是国家的重要利益,网络言论的自由不得损害国家的安全。
网络言论的自由如果没有一定的限制,可能会被恶意利用,对国家的利益造成危害。
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法律对网络言论进行规制是必要的。
在面对这些法律规制问题时,我们应该保持一个平衡的态度。
一方面,应该保护个人的言论自由,为个人提供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空间;也应该保护个人的隐私权、社会的秩序、个人的名誉权和国家的安全。
在法律规制网络言论时,需要权衡各种利益,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也需要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共同推进网络言论自由的发展和规制。
解读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言论法律规定
解读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言论法律规定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言论的自由与规范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人们通过互联网表达观点和情感已成为普遍现象。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在网络空间中确保言论的自由同时又能保护他人权益。
针对这一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网络言论法律规定,以平衡言论自由与维护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一、言论自由与合法边界网络言论法律规定首先明确了公民在网络空间享有的言论自由权利。
根据宪法和一些国家的基本法,人们有权利在网络上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然而,这种自由并非绝对的,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
1. 人身攻击和侮辱性言论网络言论自由并不包括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和侮辱的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触犯了针对个人尊严和名誉的法律规定。
一些国家对此类言论在刑法和民事法上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
2. 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的言论网络上的言论如果触及到国家利益、社会秩序和他人权益等敏感领域,则可能受到限制。
例如,在一些国家,泄露国家机密、煽动暴力和恐怖主义活动等言论都不受到言论自由的保护。
这些言论的发表不仅可能对社会秩序造成危害,还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
二、隐私保护与网络言论除了明确言论自由的边界外,网络言论法律规定还强调了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在新媒体时代,个人的隐私信息更容易被公开,进而可能导致隐私权的侵犯。
因此,一些国家在保护隐私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 数据保护和隐私权法规的制定随着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广泛流传和共享,一些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个人数据和隐私权。
这些法规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使用的规范,以确保个人隐私的安全。
2. 网络平台的责任与义务针对网络平台上的用户言论,一些国家要求网络平台承担一定的责任与义务。
这包括对用户发布的言论进行审核和监控,及时删除违法、有害和侵犯隐私的言论。
此举可以减少网络言论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并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
三、网络言论监管的挑战与前景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言论的监管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你认为隐私权和言论自由应该如何权衡?
你认为隐私权和言论自由应该如何权衡?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被复杂的科技所围绕,与此同时,隐私权和言论自由的话题也愈发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二者之间进行权衡呢?一、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是什么?隐私权指的是人们在自己的个人信息及生活领域中受到合法保护而不受到侵害的权利。
言论自由则是一个人有权利在不违反公共安全及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二、二者之间应该如何权衡?1、科技与隐私随着智能科技、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许多人的隐私都因此被泄露或者滥用。
因此,保护隐私权显得更加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有必要对科技的使用及数据保护等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规范,从而保护人们的隐私权。
2、言论自由与社会道德因为言论自由,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观点,然而,这种自由也需要在道德准则的范围内行使。
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一部分言辞极端或者认为有误导性的观点已经严重地颠覆了人们的信念和价值观,造成社会稳定的动荡。
因此,在言论自由的前提下,我们也应该尊重社会道德与公共价值。
3、隐私权与公共安全一些可疑人员或者犯罪分子可能会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等平台从事非法活动,危害社会安宁和公共秩序。
为了维护公共安全和防范犯罪行为的发生,可能会对一些个人隐私进行必要的侵犯。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既保证隐私权,也能维护公共利益。
4、言论自由与个人声誉言论自由的另一面,就是可能导致个人声誉受到影响,甚至被人进行攻击和诽谤。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互联网实名制等措施,从而降低新闻、社交网络等平台上的不利影响。
三、权衡的重要性在权衡隐私权与言论自由时,应该认识到,二者各有其重要性和实用价值。
隐私权的保护可以保障人们的个人自由和尊严,而言论自由则为我们促进人类思想交流、意见共享和文化创新提供自由、开放和互动的平台。
我们需要掌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让隐私安全得到保护,同时言论自由也不被过度压缩。
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安全法的界定
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安全法的界定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言论自由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与此同时,网络安全法的制定和实施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安全法之间的界定问题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本文将就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安全法的界定问题进行探讨。
一、网络言论自由的含义和意义网络言论自由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个人或群体对于意见、观点等的自由表达和传播的权利。
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而网络言论自由的实现,则是确保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自由表达的基本保障。
网络言论自由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主和平等,鼓励新观点的提出和讨论,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网络安全法的制定背景和目的网络安全法的制定是为了规范网络空间秩序,保障国家和公民的网上安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增加,网络犯罪现象频发,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网络安全法。
网络安全法的目的是确保网络空间的稳定和安全,保护国家和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三、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安全法的界定问题然而,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安全法之间的界定问题较为复杂。
一方面,网络言论自由的实现需要保障个人的表达自由权和信息获取权,例如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隐私保护等。
另一方面,网络安全法的实施需要限制某些言论和行为,以维护国家安全和公民权益,例如打击网络犯罪、防范恶意攻击等。
因此,如何在保障网络言论自由的基础上,确保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稳定,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寻找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安全法的平衡点为了寻找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安全法的平衡点,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和国情。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明确网络安全的底线和规则,保障国家安全和公民权益。
同时,要推动社会各界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共同参与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
其次,要加强舆论监督,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鼓励公民就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和表达,实现多声音、多视角的平等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安全、言论自由与隐私保护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張平杨雪晶社会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留自己内心世界的安宁(peace of mind),隐私权也越来越在人们心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对人们的隐私权所造成的巨大冲击,也为人们越来越关注。
一、网络隐私侵害危机●匿名再投递服务(E-mail remailer service)在网络上由来已久。
这种服务的过程是:网络用户向服务商发出电子邮件,服务器受到邮件后自动删除邮件上的姓名和地址,代之以随意编造的代码再转发出去。
这样用户就可以完全在匿名状态下发送信息了。
1996年美国的一位市政委员的住宅电话被人当成色情电话广受骚扰,经过艰难的查找,得知有人将他家的电话号码放在了一个新闻组中带有色情性质的照片上,这张照片几经多家网络服务商传送最初是通过芬兰的一个叫做约翰.海尔辛基(Johan Helsingius)经营的网站发出的。
海尔辛基及其热衷于电子邮件再投递服务。
也正是他,在1995年美国洛杉基科学教派(Church of Scientology)因过去的教徒在网络上公开了有关教会的教义等提起的一系列的法律诉讼中,扮演了匿名传送信息服务的角色。
在芬兰警察的协助下,海尔辛基不得不关闭了他的计算机。
海尔辛基是一个业余服务商,他用白天工作赚的钱补贴这种匿名传送服务,他所以这样做,因为他是一个十足的言论自由的信徒,而他坚信匿名有利于人们自由发言。
●1998年,在美国加州居住的兰迪.芭芭拉小姐接连不断地接到不同男性的骚扰电话,甚至还有人找上门来滋衅生事。
兰迪在惊恐之后,开始查找原因,终于一个陌生男人告诉她,他是在网络上看到兰迪作的色情广告才按照上面提供的电话打来的。
兰迪没有电脑,也没有上过互联网,是谁冒用她的名字干的?兰迪求助于警察,然而警察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防范措施。
兰迪开始自己行动,她与父亲学习电脑操作,很快熟悉了互联网,找到发出电子邮件的网址。
当他们将自己收集的证据交给当地的调查部门,警察开具了搜查证,要求网络服务商提供该网址的用户姓名,终于查到了"凶手",原是兰迪曾经的结识的男友加里冒用兰迪的名字借免费电子邮件到处作广告,然后再向有反馈信息的人发送电子邮件以达到骚扰兰迪的目的。
加里最终因侵犯公民隐私罪被判3个月监禁。
二、保护隐私的"矛"与"盾"为了不使类似于兰迪.芭芭拉的悲剧重演,"英特尔"公司研制了"奔腾III"处理器,在其内部设置了芯片系列号,计算机用户只要开机联网,"奔腾III"芯片就会把序列号自动发往网络商家、管理部门或安全部门,并随时跟踪用户的网上活动。
这种技术就向给计算机用户上了户口一样,安全部门通过芯片系列号可以迅速确定用户的方位和身份。
"英特尔"公司声称,有了这种技术,在兰迪一案中的罪犯就不难追逋了,而且,这种技术也对那些预谋在网上犯罪的人给以威慑,从而会减少日益嚣张的电脑犯罪。
"英特尔"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快速的缉拿网上隐私侵害的"罪犯",但适得其反,"奔腾III"的广告刚一推出,就遭到隐私权保护团体及消费者团体、民权团体等的联合抗议:"奔腾III"不是在保护电脑用户的隐私而是严重侵犯个人隐私。
试想,电脑用户一上网,安全部门或商家就可以得知用户的个人信息及上网经历,这是对个人隐私权的最大威胁,那些有心窥探他人隐私的人,更会利用破识芯片序列号,得知用户的一举一动。
隐私保护主义者主张应保有网络用户的适时适度的匿名使用网络的权利。
采取技术措施在网络上保护隐私遇到了矛盾。
三、网络隐私法势在必行?1998年底,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儿童网络保护法》和《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暂行条例》。
这两项法案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和防止美国儿童触到色情网址。
但是这两个法案并不为所有的人认可。
费城地区法官洛威尔.立德在99年2月3日宣布,他将暂时停止实施这两项法案,他在声明中说:我们应该让父母,而不是靠政府来决定孩子们应该看什么,不应看什么"。
代表17家网络经营商的律师攻击这部新法律违反了美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基本权利,并且给网络经营商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影响网络发展。
看来,即使在美国这样注重保护个人隐私的国家,在保护隐私与保护公民言论自由之间确定一个合理的界限也倍感头痛。
美国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网络用户中有86%的人说,只要公司声明不会侵犯使用者隐私权,他们就可以同意网络公司以赠品方式取得他们的个人资料。
隐私保护主义者担心有些公司会直接将这些资料出售。
调查中有82%的人填写个人资料时,会考虑公司列举的隐私权声明;有14%完全不考虑,只要得到赠品。
网络时代会逃避隐私权的保护吗?显然,由于这一新的传播媒体更具有广泛性,人们会更加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
四、隐私权探究隐私权理论最早出现在1890年的《哈佛法学评论》第4期上。
文章的作者是美国两名著名法学家、哈佛大学法学教授萨缪尔.D.沃伦(Samuel . D.Warren)和路易斯.D.布兰迪斯(Louis.D.Brandis )。
从此,无论是美国还是一些欧洲国家,都纷纷对隐私权这一人类的基本权利进行研究并立法予以保护。
如美国的联邦立法《联邦隐私法案》(Privacy Act of 1974)和《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伊利诺斯州的《通讯客户隐私法》,纽约州的《私人隐私保护法》。
而德法两国把个人隐私权放在《民法典》中。
在1948年的联合国大会上,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中明确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不得任意干涉。
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
隐私权是以隐私为客体的权利,隐私权的内容取决于隐私的范围,但对于隐私的界定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一般来说隐私包括阴私及一切不愿意被他人知道的个人事物。
综合各家学者之见,隐私权可分为以下几个层面:●个人生活安宁权。
公民的个人生活不受他人的干涉、破坏和支配,如擅闯他人住宅、窃听电话、张望卧室等。
●个人身体部位的暴露权。
与个人身体有关的不愿意暴露的部分应受到保护,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侵害、检查。
●个人资料收集利用权。
是指用来表明个人基本情况的一组资料数据。
如医疗记录、个人经历、收入情况、婚姻家庭、社会关系、信仰、心理特征等一切私生活均为隐私权的保护对象。
●个人通讯保密权。
个人电话、地址、通信、与人谈话内容等应受到保护。
●匿名发表权。
匿名发表作品、言论历来受到保护,匿名权利的适度允许,可以鼓励人们的参与感。
如匿名举报等。
法律不仅保护普通公民的隐私权,对于有瑕疵的人的历史也同样给予保护。
公布他人忌讳的疾病、广播他人不履行债务的消息、描述他人过去的丑行、犯罪记录等都有可能构成隐私侵害。
五、个人数据与隐私权网络上隐私问题较为严重的是个人资料的收集与使用。
随着大规模的社会统计的广泛实施,个人数据库出现了。
在个人数据当中,除了少数资料是属于公民的非隐私资料外,大多数都应当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
各种类型的数据库越来越全面,而许多数据库的建立是依赖于对大量的个人数据的收集。
网络的普及化也对数据的使用带来很大的方便,只要拥有一台个人电脑,通过网络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整个计算机网络中的所有数据信息。
另外,个人数据一旦被收集后,就固定下来,不会随个人数据所描述的对象的变化而随时更改,然而个人数据又与其主体的利益紧密相关。
这样,计算机对私人资料进行收集会造成个人对自己的资料失去控制,无法防止他人对私人资料的收集,无法保证被收集的私人资料的正确性,无法保证收集后的资料被正常地使用,无法防止私人资料被他人所利用。
美国某家数据库服务公司目前已经收集了美国90%家庭的消费及其它资料。
根据托夫勒在《权利的转移》一书中所要表达的,人类社会的根本权力从暴力已经转移到经济,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社会的来临,这一权力最终将转移到信息上。
可以说美国的这家公司已经拥有了一种巨大的权力。
从最近的一家报纸上获悉,Windows2000可能将向每位使用该产品的用户定期收费,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每位计算机用户进行身份注册。
以往的公司会将注册与提供技术支持和未来的升级联系在一起,以刺激用户自愿注册。
而微软假如确实准备强行注册,那么这将构成对使用Windows2000的用户隐私权的侵犯。
瑞典是欧洲第一个颁行数据资料保护法的国家。
1973年瑞典的《数据库法》(the Swedish Data Bank Statute)规定建立"瑞典数据监督局"(Swedish Data Inspection Board)对要建立或继续经营个人资料信息系统的个人及组织进行审查和批准。
而非在该局的核准和监督下,任何人不得非法拥有他人的个人数据。
1984年英国也通过了《资料保护法案》,1976年原联邦德国则颁行了《联邦资料保护法》。
而在近日,欧盟制订的私有数据保密法也将出台,该法将具体的三种私有数据列入了保护范围:输入网络站点的私有数据;存储于因特网服务器上的私有数据;仅限于内联网上传播的私有数据。
当发达国家纷纷着手制定"个人数据保护法"时,从理论上讲,它们是从"保护人权"出发的,即任何人被档案机关或大公司收集了有关其个人的档案数据后,有权了解这些数据是否真实,有权禁止数据所有人不合理地扩散数据,以防对被收集人造成危害。
美国副总统戈尔最近就保护美国公民Internet上个人信息的权利提出了4个基本原则,即公民有权选择是否公开个人的信息;有权知道他的信息如何和何时被使用及使用了多少;有权查看他的个人信息;有权知道他的信息是否准确。
然而现在法学者们发现,对于保护个人数据,一些大公司远比被收集人更加关心。
1998年7月底,大约50家美国公司和集团成立了一个在线隐私保护联盟,其成员来自计算机、通信、金融服务、娱乐、市场营销等各种不同的产业部门。
联盟承诺,其成员将严守他们自己制定的隐私保护原则。
这是什么原因呢?许多关于顾客的个人数据为大公司的生产及销售方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些个人数据甚至构成大公司"商誉"的重要因素。
掌握可靠的顾客数据有助于增加公司的利润,因此把个人数据看作知识产权来保护虽然有些不好接受,但已有人把它称为一种特殊的"工商经营信息源"。
五、隐私的保护与信息利用虽然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但网络个人资料的保护,是网络技术下电子商务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网络消费者关注最主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