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提纲2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提纲2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提纲2

第一章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1.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P3)

①分析问题②设计算法③编写程序④调试程序

2.算法的基本特征(P9)

①输入(0个或多个)

②确定性(算法的每一步都必须要确切地定义)

③有穷性(一个算法在执行有穷步之后必须结束)

④输出(算法有一个或多个输出)

⑤能行性(算法中有待执行的运算和操作必须是相当基本的)

3.算法描述(P10)

表示描述算法的语言主要有: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等。

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的优缺点:

优点:通俗易懂

缺点:具有歧义性、自然语言语句较长、难以清晰地表示循环与分支较多的算法、不便翻译成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流程图:

开始/结束框输入/输出框处理框判断框流程线连接点4.计算机程序的基本概念及执行的基本过程(P14)

计算机程序是一组机器操作的指令或语句的序列,是算法的一种描述

程序执行的基本过程:除非特殊声明,程序都从第一条语句开始顺序执行;有时语句要求执行者做出判定,即在某种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执行一条或一组语句,否则执行另一条或另一组语句;一条或一组语句可能需要重复执行多次(循环体)。

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5.程序设计语言产生与发展过程(P18)

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历程:

①机器语言(0、1代码)②汇编语言(带有助记符)③高级语言

常见的高级语言:Fortran、Basic、C、C++、Pascal、JAVA

6.程序的编译与解释的过程(P20)

程序的翻译:计算机程序转为机器语言程序(计算机只能识别和执行机器语言代码)

程序的翻译有两种类型:

编译程序(高级语言程序执行前翻译成等效的机器语言程序,然后再执行)

解释程序(翻译一句,执行一句)

第二章程序设计语言初步

1.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

程序设计语言是指人们编制程序时所使用的计算机语言

2.整型、字符型、实型和逻辑型等基本数据类型(P27)

数据:描述客观事物的数、字符以及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被计算机程序加工处理的符号的集合。

VB预先定义了多种数据类型,常见的有:

整型数Integer 单精度实型Single 整型实型

长整型Long 双精度实型Double 字符型String 逻辑性Boolean

(3)变量、常量的含义。(P27)

常量是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常数、字符串等。

变量是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可以改变的量。

定义常量、变量时应说明数据类型

常量定义方式:const 常量名 as 数据类型 = 表达式

变量定义方式:dim 变量名 as 数据类型

(4)程序中常用的运算符。(P28)

算术运算符有: +加号 -减号 *乘号 /除号 ^乘方 \整除 Mod取余数字符串运算符: &字符串连接符

关系运算符: =等于 >大于 >=大于等于 <小于 <=等于 <>不等于

逻辑运算符: Not逻辑非(取与操作数相反的值)

And逻辑与(当两个操作数都为真时,结果才为真)

Or逻辑或(当两个操作数都为假时,结果才为假)

注:各种运算符有运算先后顺序算术运算符 > 关系运算符 > 逻辑运算符(5)常用的几种函数:取整函数、正弦函数、算术平方根函数、绝对值函数、测量字符串长度函数。(P29)

取整函数Int(X) 不大于给定数X的最大整数Int(3.6)=3 Int(-3.6)=-4 正弦函数Sin(X) X弧度的正弦值Sin(0)=0

算术平方根函数Sqr(X) X的算术平方根Sqr(16)=4

绝对值函数Abs(X) X的绝对值Abs(-2)=2

测量字符串长度函数Len(C) 测量字符串的长度Len("VB程序设计")=6 (6)将数学表达式转换成程序接受的表达式。

将数学表达式转化成程序中的表达式,要学会使用常用函数,要注意运算符的运用,例如乘号一定要写成*;还要注意在适当的地方加上括号;

例:

11 And X<2

求根公式 (-b+sqr(b^2-4*a*c))/(2*a)

|a-b| abs( a-b)

(7)赋值语句。(P35)

赋值语句的基本格式:

变量 = 表达式

赋值语句的作用是将表达式的值赋给左边的变量,变量之前的值将被覆盖

..........。

例: A=B 表示将B的值赋给A,但是B的值并没有改变

A=123 表示将数值123赋给变量A

A=A+1 表示将A的值加1之后再赋给A,即A的值自增1(计数器)。

(8)输入输出语句(P36)

①可以通过输入数据的函数Inputbox()实现数据的输入,其语法格式为:

Inputbox(提示信息,标题,默认值,位置)

注意使用Inputbox()时,必须将其值赋给一个变量;并且该函数返回值是字符串类型,如果要将其转换为对应数值型数据进行计算,必须使用Val()函数

②输出数据采用Print方法,其基本格式为: Print 输出内容

注意:如果输出的内容是数、变量、表达式,则输出的是数、变量、表达式的值,如果是用引号引起来的字符串,则原样输出;

输出内容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如果是多个输出内容,则各输出内容之间可以用逗号或分号分隔,如果用分号,则后面一个输出紧跟前一个输出,如果用逗号,则按照分区格式输出(分隔一段)。

如果输出内容后没有符号,表示输出后自动换行,末尾有","或";",则不换行,以分区或紧凑格式输出下面的内容,空Print表示换行。

(9)条件语句(P42) 条件语句分为单分支、双分支、多分支(多分支不做要求)

单分支书写格式: If 条件 Then 语句组

或 If 条件 Then

语句组

End If

双分支书写格式: If 条件 Then 语句组1 Else 语句组2

或 If 条件 Then

语句组1

Else

语句组2

End If

条件语句的执行过程:

单分支:当条件成立时,执行语句组,否则直接执行If 之后的语句

多分支:当条件成立时,执行语句组1,否则执行语句组2

(10)循环语句的基本用法(P51)

程序的循环结构指的是需要重复某些操作的程序结构

在VB 里有两种语句描述循环结构: For 循环语句、Do 循环语句

For 循环语句:

书写格式: For 循环变量 = 初值 To 终值 Step 步长

语句组

Next 循环变量

说明:①循环变量为数值型变量

②初值、终值、步长值均为表达式

③当初值小于终值时,步长应为正数,当初值大于终值时,步长应为负数,如果 省略Step,则步长值为1

④语句组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语句,又称作循环体

⑤循环体执行的次数为:(终值-初值)/ 步长 + 1 的整数部分

执行过程: ①循环变量被赋予初值

②判断循环变量是否超过终值,如果超过,则退出循环执行Next 下一 条语句,如果没有则执行循环体

③遇到Next 语句,循环变量增加一个步长,转到②继续循环 说明:当语句组与Then 在同一行时,不需要加End If ,但是如果不在同一行,一定要加End If

Do循环语句:

书写格式(之一): Do

循环体

Loop Until 循环终止条件

说明:①循环体是一组VB语句

②循环终止条件是一个逻辑表达式

执行过程:每次进入循环都是从Do命令开始,先执行一次循环体

........,然后判断是否满足循环终止条件,若满足条件则退出循环,否则继续循环。

(11)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对一些大型的、复杂的问题进行求解,常常会把它们分解为更小、更简单和更容易处理的子问题(模块化),当这些子问题被求解以后,原来的问题就可以随着这些子问题的解决迎刃而解,这就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设计思想,即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

第三算法与问题解决例举

(1)解析法的基本过程(P96)

通过分析问题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用最简练的语言或形式化的符号来表达它们的关系,得出解决问题所需的表达式,然后设计程序求解问题的方法称为解析法。

解析法的基本过程:

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2)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使用穷举法设计算法,编写程序求解问题

穷举法: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逐一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情况,然后一一判断是否满足题目要求,找出题目的答案。

(3)数组的概念,掌握使用一维数组存储批量数据的基本方法

数组:把有限个类型相同的变量用同一个名字命名,然后用编号区分它们的变量的集合。

定义数组的方式: dim 数组名(下界 to 上界) as 数据类型

数组的引用方式:数组名(下标值)

说明: 1.数组名的命名规则要遵循变量名的命名规则

2.下界可以省略不写,默认为0

3.数组在定义或使用时只能使用圆括号,不能使用其他括号

4.下标可以是常量、变量或表达式,但其值必须是整型

数组在存储和输出时,往往采用循环语句进行成批数据的输入与输出。

(4)使用顺序查找算法设计程序解决问题

当查找的对象排列没有规律时可用顺序查找算法。

顺序查找就是一个一个地按照对象的元素往下找,直到全部元素都查了一遍。

例如:在一批数据中查找最大数或最小数。

(5)使用选择排序算法设计程序解决问题

第I(I=1,2,3……N)次从数组A中选择第I大的数放入A ( I )中,经过N-1次选择,数组A中的数据就是一个有序数列。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提纲知识分享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象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传播的信号、消息、情报或报道等内容,都可以称之为信息。(p2) 信息的发出方(信源)-----信息的接收方(信宿) 对信息认识三种典型观点 ?信息学奠基人香农: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也就是说,人们是通过信息,来加深对事物本质属性的了解和认识。 ?控制论奠基人维纳: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我国信息论专家钟义信: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2、信息的基本特征:包括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依附性、传递性、可处理性、真伪性(空城计)(p2) 3、信息技术(简称IT):包括计算机技术(核心)、微电子技术(基础)、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处理的核心。(p4) 4、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共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依次为(1)语言的产生与应用(2)文字的创造和使用(3)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4)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5)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p5) 容量单位换算 1TB= 1024 GB 1GB=1024 MB 1MB=1024KB 1KB=1024 B 字节 1B=8bit 位 1个字节由8个二进制位组成 IP v4由32位4组二进制数组成,如http://218.5.5.242:9013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 1、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p8) (1)确定信息需求(2)确定信息来源(3)采集信息(4)保存信息 2、常见的信息存储格式(p82) (1)文本:.doc; .wps ; .txt ; .pdf

山东省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真题

山东省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真题 1-5(2015 版) 单选题 1、下列文件中可以用 Windows 附件中的画图软件编辑的是( )。 A 、齐鲁文化 .pdf B 、花季护航 .exe C 、魅力山东 .bmp D 、我的祖国 .wav 2、要想将报纸上的文章录入到电脑里,手工录入比较慢,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来完成:扫描→识 别→编辑,这三个步骤分别需要使用哪些硬件和软件? A 、扫描仪、尚书 OCR 、记事本 B 、数码相机、尚书 OCR 、Excel C 、扫描仪、金山快译、 Word D 、数码相机、金山快译、记事本 3、下列有关文件与文件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一文件夹下的两个文件允许重名 B 、可以新建文件而不能新建文件夹 C 、不同文件夹下的两个文件允许重名 D 、可以新建文件夹而不能新建文件 4、网上购物已成为一种时尚,以下不是专业电子商务网站的是( ) A 、腾讯拍拍 B 、当当网 C 、淘宝网 D 、新华网 5、下列属于压缩软件的是( ) A 、暴风影音 B 、Winzip C 、迅雷 D 、千千静听 6、上网时需要使用许多密码,下列关于密码的设置方法中不安全的是( ) A 用自己的生日、电话号码作为密码 B 、用无规律的大小写字母、数字组成密码 C 、密码使用一段时间后重新设置 D 、如果没有限制,密码的长度不能太短 7、下列不属于多媒体信息的是( ) A 音频、视频 B 、磁带、光盘 C 、文字、图形 8、计算机感染病毒后,肯定不能清除病毒的措施是( A 、升级杀毒软件并运行 B 、强行关闭计算机 C 、找出病毒文件并删除 D 、格式化整个硬盘 9、学校举办班级网页评比,同学们的作品不适合存放在 ( A 、光盘 B 、MP4 C 、内存 D 、移动硬盘 10、2010年 1月 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 告显示,我国网民的年龄颁如下所示: 若用 E x c e l 图表来体现各年龄段网民的比例,应选择的图表类型是( )。 D 、影像、动画 ) )中上交 2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64909

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有机化合物 混合物 物质化合物 纯净物无机化合物 非金属 单质 金属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是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3、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升(化合价)---失(电子)---氧(氧化反应)------还(还原剂) 降(化合价)--- 得(电子)---还(氧化反应)------ 氧(还原剂) 双线桥 失去2e- -1 0 0 -1 2 KBr + Cl2====Br2+2KCl 得到2e- 三: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

微粒与物质的量 N 公式:n= NA 质量与物质的量 m 公式:n= M 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 体积与物质的量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nB 公式:CB= V 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骤:1. 计算 m=c×v×M 2.称量 3. 溶解 4。转移(洗涤2---3 洗涤液转入容量瓶)5.定容 6。摇匀 7 装瓶贴签 四:物质的分散系 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质大小 <10-9 10-9 ~10-7 >10-7 胶体的本质特征 丁达儿现象:光亮的通路区分溶液与胶体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蔗糖酒精 SO2 CO2 NH3等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强酸HCl H2SO4 HNO3 强碱NaOH KOH Ba(OH)2 大多数的盐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弱酸 弱碱水

2017高二化学会考复习资料整理知识点总结

2017高二化学会考复习资料整理知识点总结 篇一:高二化学会考知识点汇总2017 高二化学会考知识点汇总(必记)1. 氯气(Cl2)的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液化,密度比空气大。泄露时人往高处跑,吸收多余的氯气用NaOH溶液吸收。Cl2 +2OH氯气(Cl2)的用途:自来水消毒,制取漂白液[ Cl2 +2OH 分是————4.焰色反应:含有钠元素的物质火焰显黄色,含K 元素物质火焰显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颜色反应:蛋白质遇到浓硝酸显黄色显色反应:Fe3+遇到KSCN溶液显示红色5. 6.共价键、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共价键,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形成离子键只要含有离子键(不管是否含共价键),该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7.电子式的书写原则:非金属原子(H除外)周围都有4对“:”(8个“·”);H原子周围有1对“:”(2个“·”)离子化合物:有正负号和中括号阳离子的电子式只写离子符号即可,如钠离子的电子式:Na+, 阴离子的电子式有[ ],中括号外面要标上负电荷数,且非金属周围还要有4对“:”(即8个“·”)如氯离子的电子式:8.钝化现象:常温下,铝或者铁遇到浓硫酸或者浓硝酸会发生钝化现象(即不再发生反应)9.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①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0 ②各组分物质的量浓度都不变10.依

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记忆金属冶炼方法:K、Ca、Na、Mg、Al—电解法Zn、Fe、Sn、Pb、Cu—热还原法Hg、Ag—热分解法Pt、Au—自然界以单质形式存在11.原电池:两个电极中较活泼的金属做负极,负氧正还,失电子(负、氧、失),电子从负极(锌)流向正极(铜),负极是锌发生反应,正极是氢离子发生反应。12.非污染气体:干燥清洁空气中的原有成分(氮气N2、氧气O2、二氧化碳CO2、稀有气体)13.能水解的物质:二糖(蔗糖、麦芽糖),多糖(淀粉、纤维素),油脂,蛋白质二糖(蔗糖、麦芽糖)→水解生成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水解生成葡萄糖油脂→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油脂碱性条件下水解可以制肥皂,有的还可以发生氢化= Cl ————+ClO ———— +H2O = Cl+ClO+H2O]有效成NaClO ],制取漂白粉[ 2Cl2 +2Ca(OH )2= CaCl2+Ca(ClO)2+2H2O,有效成分是Ca(ClO)2 ] 氨气(NH3)的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如果泄露人往低处跑,易液化,液氨可以做制冷剂。氨气极易溶于水可以做喷泉实验,其水溶液呈碱性。氨气(NH3)的实验室制法:Ca(OH)2+2NH4Cl CaCl2+2 NH3↑+2H2O NO: 无色气体,难溶于水,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原因:NO极易和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NO2。2NO+ O2=2NO2)。NO2:红棕色气体,造成光化学烟雾、酸雨。SO2:漂白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但漂白不彻底,把褪色的品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提纲及习题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提纲及习题 信息技术复习提纲(一) 专题一:信息技术基础 一、信息、信息的载体及信息的特征 1、信息:信息是指数据(Data)、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要会判断什么是信息) 2、信息的载体: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可以承载信息,这些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常见表现形态。而纸张可以承载文字和图像,光盘可以承载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所以,纸张和光盘也称为信息的载体。 3、信息的特征:(根据已知信息判断相应的信息特征) ①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②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保存和传播。 ③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 ④信息具有时效性。 二、二进制、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相互转换 1、二进制 ①计算机内部的信息包括数据和程序都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在平时书写时,用下标2或在代码的最后位加B来标识该代码为二进制代码。 例如:(10011)2、10011B。 ②二进制数由“0”与“1”两个数字组成,每个数码在不同的数位上,对应不同的权值。 ③二进制数的运算(加、减) n ④n位二进制编码的个数为2 2、十六进制 ①由于不便于书写,在实际表示中,常常采用十六进制的形式。在平时书写时,用下标16或在代码的最后位加H来标识该代码为十六进制代码。例如:(10A11)16、10A11H。 ②十六进制数由0~9、A、B、C、D、E、F这16个符号组成,分别对应十进制的 十进制:10个数码0、1、2、3、4、5、6、7、8、9 二进制:2个数码0、1 十六进制:16个数码 0、1、2、3、4、5、6、7、8、9、A 、B、C、D、E、F ①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除二取余”法。 ②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按权展开相加”法。 ( 1 0 0 1 1 )2 24 23 22 21 20

2018高中信息技术会考总复习资料

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总复习资料 必修知识梳理 主题1 信息获取 一、信息及其特征 1、信息的概念:信息无处不在。 2、信息的基本特征: ?载体依附性:甲骨文、信号灯、交通图标等。 ?价值性:体现在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么精神领域的需求,如学习资料、娱乐信息等,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使用。 信息、物质和能量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感觉剥夺实验 ?时效性:交通信息、股市信息、天气预报、会议通知、求职报名、市场动态等。 ?共享性:新闻、网络资源等。 ?其他: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性、可增值性、不完整性(如盲人摸象) 3、信息的基本容量单位是字节(Byte ):1字节(Byte)=8位(bit)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史 1、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 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人类历史上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3、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大众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人性化——越来越符合人的需求和使用习惯。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DOS:磁盘操作系统 GUI:图形用户界面 新的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如,3D游戏、电子宠物、三维全景图片、虚拟实验、军事模拟练习、建筑模拟设计等。 ?语音技术——包括语音识别技术ASP(语音到文字的转换)和语音合成技术TTS(文字到语音的转换)。 ?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方面,如Office小助手、搜索引擎中的“机器人” 或“蜘蛛”程序。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多功能的个性化手机 (3)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简称性价比):性价比=性能/价格 补充:电子商务(简称EC);中央处理器(简称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分。 三、信息的获取过程 1、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 ?直接获取信息(相对而言,获得的信息最可靠):如,实践活动,包括参加社会劳动、参与科学实验;参观活动。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试题必修部分

高息技术会考试题必修部分 选择题 主题一:信息技术与社会 (一)信息及其特征 1.现代社会中,人们把 B 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物质、能量、知识 B.信息、物质、能量 C.财富、能量、知识 D.精神、物质、知识 2.盲人摸象体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说明了信息具有 D A.价值型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 D.共享性 3.下列叙述中,其中 D 是错误的 A.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B.信息具有时效性特征 c.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D.获取了一个信息后,它的价值将永远存在 4.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这正说明信息具有 A A.价值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 D.可转换性 5. B 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 A.时效性 B.不可能增值 C.可传递、共享 D.依附性 6.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信息的一般特征? D A.载体依附性 B.价值性 C.时效性 D.独享性 7.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C A.载体依附性 B.共享性 C.时效性 D.必要性 8.交通信号灯能同时被行人接收,说明信息具有 B A.依附性 B.共享性 C.价值性 D.时效性 9.关于信息特征,下列说确的是 B A.信息能够独立存在 B.信息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C.信息不能分享 D.信息反映的是时间永久状态 10.下面对信息特征的理解,错误的是 B A.天气预报、情报等引出信息有时效性 B.信息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C.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说明信息的依附性 D.盲人摸象引出信息具有不完全性 11.在朝鲜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蓝德公司向美国政局高价兜售一份调查报告没被理会,战后美国政府分文未花就得到该报告,这体现了信息的 D A.价值性 B.可伪性 C.具有可传递性 D.具有时效性 12.关于信息共享与物质的共享的差别,以下说确的是 C A.信息一方使用时另一方就不能使用 B.信息使用后就会损耗 C.信息可无限复制、传播或分配给众多的使用者 D.信息可以有限的使用 13.将几幅相互无关联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的加工后,形成一幅富有创意,有实际用途的图像,这体现了信息是 C A.可以共享的 B.需依附一定载体的 C.可以增值的 D.具有时效性 14.武王伐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却没有甲骨文资料记载其确切年代。现代考古工作者根据历史传说中的“天象”,利用天文知识成功地完场该时间的判定。这说明信息具有 C 特征。 A.可传递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的可转换性 D.价值性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修订版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 结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 (2)1 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 kg一种碳原子(12C)所含的碳原子数=×1023 (3)阿伏加德罗常数:×1023 mol-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4)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与微粒数(N)之间的关系:n = N N A。 2.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M),单位为gmol-1。(2)物质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 (3)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和物质的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n = m M。 3.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V m),单位为Lmol-1。 (2)标准状况下,V m≈ Lmol-1。 (3)物质的量(n)、气体的体积(V)和气体摩尔体积(V m)之间的关系:n = V V m。4.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c B),单位为molL-1 。 (2)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n)、溶液的体积(V)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B)之间的关系:n = c B V 。 (3)容量瓶: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浓度准确的溶液。 二、胶体

1.定义: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2.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3.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现象。 4.丁达尔现象可用于检验溶液和胶体。 5.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聚沉。 6.引起胶体聚沉的条件:加入可溶性盐、加热、搅拌等。 三、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 2.酸、碱、盐是电解质;其它化合物为非电解质。 3.离子反应:有离子参与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4.将化学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时,可溶性的酸碱盐要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物质不改写。 四、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 3.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本身作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本身作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五、原子结构 1.对一个原子来说: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一般用符号A X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Z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操作题教程

一、word操作 (一·)、标题文字操作 1、设置标题文字字体、字号、颜色、加粗、居中等,都可以按照下图设置首先选中要设置的标题,然后进行相关设置。 居中对齐左边的是左对齐,这个你看形状应该就能看出来了。 (二)段落设置 关于设置首行缩进,行 间距,段后间距等,都 是通过段落选项进行 设置的 段落选项调出方法:选 中要用的段落→右键, 点击段落选项

(三)、页面设置 设置纸张大小为A4、方向为纵向,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3厘米。 布局→右下角箭头,进入页面设置界面

(四)、插入图片及相应设置 1、插入图片 (1)光标到插入点(2)“插入/图片/来自于文件”选中指定的文件 2、设置图片大小:取消锁定纵横比,设置宽度5厘米、高度4厘米 插入图片后,自动就会出现到格式选项栏中,点右下角箭头处 这个是给图片见边框,设置边框

3、文字环绕设置 在图片上单击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倒数第二项,在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中选“版式”标签后选择指定的环绕方式; 2016版word设置环绕文字是在布局选项里,先点下图片,再点击环绕文字,选择题目中要求的环绕方式。 二、Excel操作 (一)插入空行,设置字体、字号、颜色及合并单元格区域并居中 首先介绍下Excel表格,是分成行和列的,行编号为1、2、3…..,列编号为A、B、C…… 1、插入空行 点击行号或者列号,就可以选中整行或整列,选中后右键,在出现的一列列表点插入,就可以插入行和列。例如想在第三行前插入一行,就先选中第三行,然后右键点插入即可。

2、设置字体、字号、颜色等,同word中所说 3、合并单元格 先选中要合并单元格的区域,然后点击下图中的合并后居中 点击合并矩阵右侧箭头,可进行边框设置。先选中需要设置单元格,再点击右下角箭头,得下图。先后顺序不能变 (二)设置单元格行高、列宽,数据水平、垂直居中 1、设置行高、列宽 先选中要进行设置的行列,点击格式就可设置,如右 图

2020年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真题20附带答案已排版可打印共计20套

第一卷必修部分评析 一、单选题(题数:15道,共:30.0分,得分:0.0分) 1、(必修)百度、谷歌等网站提供了在线自动翻译的功能,这属于()。(×) A、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信息加工 B、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加工 C、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信息加工 D、基于人工方式的信息加工 系统答案:C 考生答案: 2、(必修)陈老师要告知班上的学生有关校园书法比赛的消息,最方便、有效的信息发布方式是()。(×) A、将比赛的通知打印出来发给每一位学生 B、在校园论坛上发布通告 C、在教室里上课前口头告知全班学生 D、打电话通知每一位学生 系统答案:C 考生答案: 3、(必修)在搜索引擎中使用多个关键词进行搜索时,输入正确的是( )。(×) A、歌曲:小苹果:筷子兄弟 B、歌曲;小苹果;筷子兄弟 C、歌曲小苹果筷子兄弟 D、歌曲!小苹果!筷子兄弟 系统答案:C 考生答案: 4、(必修)如图所示计算钱梅宝的平均分,在单元格I3中输入下列选项中的公式,不能得到正确结果的是()。 (×) A、=A VERAGE(C3:G3) B、=(C3+D3+E3+F3+G3)/5 C、=A VERAGE(C3:H3) D、=H3/5 系统答案:C 考生答案: 5、(必修)下列与信息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B、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太多,应该禁止青少年上网 C、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应过度崇拜,也不应盲目排斥 D、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语音来进行计算机输入 系统答案:B 考生答案: 6、(必修)行政部小张要统计公司各部门的员工人数,做了以下工作: ①选定相关的数据区域; ②按员工姓名顺序,建立了包含编号、姓名、部门、职位等字段的Excel工作表,并输入了所有员工的相关信息; ③通过数据“分类汇总”功能统计出各部门的员工人数; ④按部门递增的顺序排序。 这些工作的正确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③→①→②→④ 系统答案:B 考生答案: 7、(必修)图1是使用ACDSee软件打开图片进行处理的界面,需要将图片处理成如图2所示的结果,应该点击按钮()。 (×) 系统答案:B 考生答案: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 (2)1 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0.012 kg一种碳原子(12C)所含的碳原子数=6.02×1023(3)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 mol-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4)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与微粒数(N)之间的关系:n = N N A 。 2.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M),单位为g?mol-1。(2)物质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 (3)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和物质的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n = m M 。 3.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V m),单位为L?mol-1。(2)标准状况下,V m≈22.4 L?mol-1。 (3)物质的量(n)、气体的体积(V)和气体摩尔体积(V m)之间的关系:n = V V m 。 4.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c B),单位为mol?L-1 。 (2)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n)、溶液的体积(V)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B)之间的关系:n = c B?V 。 (3)容量瓶: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浓度准确的溶液。 二、胶体 1.定义: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2.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3.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现象。4.丁达尔现象可用于检验溶液和胶体。 5.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聚沉。 6.引起胶体聚沉的条件:加入可溶性盐、加热、搅拌等。 三、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 2.酸、碱、盐是电解质;其它化合物为非电解质。 3.离子反应:有离子参与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4.将化学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时,可溶性的酸碱盐要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物质不改写。 四、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 3.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本身作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本身作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五、原子结构 1.对一个原子来说: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练习题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现代的计算机系统属于体系 比尔?盖茨、冯?诺依曼、唐纳德?希斯、温?瑟夫 、信息处理是指用计算机对原是数据进行的处理过程 、输入和输出、收集、储存、分类、加工、输出、加工和输出、分类和加工 、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它的基本功能是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物质、信息从、信号、消息 、物质、能源、是人类研究世界的对象,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利用的三打要素 、信息技术、信息、电脑、因特网 、人类再发展中,经历了五次信息革命,其中错误的说法是: 、语言的形成、文字的产生、指南针的发明、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 、电报、电话、无线广播的发明、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 、以下文件类型中,不是声音文件类型 、、、、 、以下文件类型中,是经过“有损压缩”,以损失图片质量达到文件占用空间建减少的图片类型。 、、、、 、以下声音文件类型中,格式记录声音的波形,通过采样得到 、、、、 、下列软件中,不能播放音频文件 、录音机、、、 、下列各项操作中,是自带的录音机所不具备的功能。 、转换声音格式、录音、裁减声音、混合声音 、数字声音是由模拟声音经过后得到的。 、录音、裁减和编码、抽样、量化和编码 、抽样、量化和压缩、混和、裁减和编码 、用自带的录音机录音生成的文件格式是 、、、、 、录制声音文件时,采样频率越高,生成的文件越 、大。小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使用计算机应遵守行业道德规范 、开机时要先开显示器,后开主机;关机的顺序与开机的顺序相反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在开机状态插拔各种接口卡 、选择计算机的工作环境要注意:温度、湿度、摆放位置、防尘。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计算机语言有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 、计算机语言只有三种,即语言、语言、语言 、只有机器是低级语言 、高级语言接近自然语言,能被计算机直接识别和接受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是计算机的主机、是主独存储器 、是随机存储器、是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提纲

第一章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1.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P3) ①分析问题②设计算法③编写程序④调试程序 2.算法的基本特征(P9) ①输入(0个或多个) ②确定性(算法的每一步都必须要确切地定义) ③有穷性(一个算法在执行有穷步之后必须结束) ④输出(算法有一个或多个输出) ⑤能行性(算法中有待执行的运算和操作必须是相当基本的) 3.算法描述(P10) 表示描述算法的语言主要有: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等。 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的优缺点: 优点:通俗易懂 缺点:具有歧义性、自然语言语句较长、难以清晰地表示循环与分支较多的算法、不便翻译成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流程图: 开始/结束框输入/输出框处理框判断框流程线连接点4.计算机程序的基本概念及执行的基本过程(P14) 计算机程序是一组机器操作的指令或语句的序列,是算法的一种描述 程序执行的基本过程:除非特殊声明,程序都从第一条语句开始顺序执行;有时语句要求执行者做出判定,即在某种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执行一条或一组语句,否则执行另一条或另一组语句;一条或一组语句可能需要重复执行多次(循环体)。 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5.程序设计语言产生与发展过程(P18) 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历程: ①机器语言(0、1代码)②汇编语言(带有助记符)③高级语言 常见的高级语言:Fortran、Basic、C、C++、Pascal、JAVA 6.程序的编译与解释的过程(P20) 程序的翻译:计算机程序转为机器语言程序(计算机只能识别和执行机器语言代码)

程序的翻译有两种类型: 编译程序(高级语言程序执行前翻译成等效的机器语言程序,然后再执行) 解释程序(翻译一句,执行一句) 第二章程序设计语言初步 1.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 程序设计语言是指人们编制程序时所使用的计算机语言 2.整型、字符型、实型和逻辑型等基本数据类型(P27) 数据:描述客观事物的数、字符以及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被计算机程序加工处理的符号的集合。 VB预先定义了多种数据类型,常见的有: 整型数Integer 单精度实型Single 整型实型 长整型Long 双精度实型Double 字符型String 逻辑性Boolean (3)变量、常量的含义。(P27) 常量是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常数、字符串等。 变量是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可以改变的量。 定义常量、变量时应说明数据类型 常量定义方式:const 常量名 as 数据类型 = 表达式 变量定义方式:dim 变量名 as 数据类型 (4)程序中常用的运算符。(P28) 算术运算符有: +加号 -减号 *乘号 /除号 ^乘方 \整除 Mod取余数字符串运算符: &字符串连接符 关系运算符: =等于 >大于 >=大于等于 <小于 <=等于 <>不等于 逻辑运算符: Not逻辑非(取与操作数相反的值) And逻辑与(当两个操作数都为真时,结果才为真) Or逻辑或(当两个操作数都为假时,结果才为假) 注:各种运算符有运算先后顺序算术运算符 > 关系运算符 > 逻辑运算符(5)常用的几种函数:取整函数、正弦函数、算术平方根函数、绝对值函数、测量字符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模拟试题及标准答案.docx

考生:模拟考生 1 总分: 34 第一大题:单选题共有 45 道题目 , 总分为 45分 , 得分为 27 分第 1 小题 : (110301003) 分数: 1 分, 得分: 1 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经过了起步阶段和标准化阶段,现已进入______ 阶段。 (A) 启蒙 (B) 标准化(C) 实验(D) 应用发展 考生答案 : D 正确答案 : D 第 2 小题 : (74001005)分数: 1 分, 得分: 0 分_______是随机存储器的缩写,这种存储器是一种 _______存储器。 (A) RAM、只读 (B) RAM、读写(C) ROM、只读(D) ROM、读写考生答案 : C 正确答案 : B 第 3 小题 : (63401001)分数: 1 分, 得分: 1 分下列文件类型中,能够包含视频信息 ________。 (A) .wav (B) .mid(C) .mp3 (D) .avi 考生答案 : D 正确答案 : D 第 4 小题 : (52501005)分数:1 分, 得分: 0 分使用网络收藏夹可以管理 _______。 (A) 文件 (B) 文件夹(C) 网站地址(D) 从网上下载的网页

考生答案 : D 1 / 18 正确答案 : C 第 5 小题 : (105801003) 分数: 1 分, 得分: 1 分未经允许将他人编写的程序修改后作为自己的作品发表,这种行为是 _______。 (A) 侵权行为(B) 合法劳动(C) 受法律保护(D) 值得提倡 考生答案: A 正确答案: A 第6 小题 : (63101001) 分数: 1 分, 得分: 1 分_______格式文件是纯文本 文件,不携带任何文字修饰控制格式,一般字处理软件都能打开。(D) .pdf(A) .doc (B) .txt(C) .html :B 考生答案 : B 正确答案信息 _____信息技术是指与, : (20701001)第 7 小题分数:1分得分:1分有关的技术。输入、输出(A) (B)获取、加工、存储、传输、表示和应用 (C) 加工和输出分类和加工 (D) :B 考生答案 : B 正确答案 2 / 18

高中化学会考复习资料课件

高中化学会考复习资料课 件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1、化合价(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碱金属元素、Ag 、H :+1 F :-1 Ca 、Mg 、Ba 、Zn :+2 Cl :-1,+1,+5,+7 Cu :+1,+2 O :-2 Fe :+2,+3 S :-2,+4,+6 Al :+3 P :-3,+3,+5 Mn :+2,+4,+6,+7 N :-3,+2,+4,+5 2、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本质: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 双线桥 失去2e- -1 0 0 -1 2 KBr + Cl 2====Br 2+2KCl 得到2e-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 口诀:得——降——(被)还原——氧化剂 失——升——(被)氧化——还原剂 3 胶体的本质特征 丁达儿现象:光亮的通路 区分溶液与胶体 非电解质: 蔗糖 酒精 SO 2 CO 2 NH 3等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强酸HCl H 2SO 4 HNO 3 强碱NaOH KOH Ba (OH )2 大多数的盐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酸 弱碱 水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如CaCO 3、BaCO 3、BaSO 4、 AgCl 、AgBr 、AgI 、Mg(OH)2、Al(OH)3、Fe(OH)2、Fe(OH)3、Cu(OH)2等),难电离(H 2CO 3、H 2S 、CH 3COOH 、HClO 、H 2SO 3、NH 3·H2O 、H 2O 等),气体(CO 2、SO 2、NH 3、Cl 2、O 2、H 2等),氧化物(Na 2O 、MgO 、Al 2O 3等)不拆 第三步:删。删去前后都有的离子 第四步:查。检查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是否守恒 离子共存问题判断: ①是否产生沉淀(如:Ba 2+和SO 42-,Fe 2+和OH -); ②是否生成弱电解质(如: NH 4 +和 OH -,H+和 CH 3COO -) ③是否生成气体(如:H +和 CO 3 2-,H+和 SO 3 2-) ④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NO 3 -和Fe2+/ I-,Fe3+和I-) 5、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酸碱中和,活泼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 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Ba(OH)2·8H2O 和NH 4Cl 的反应,灼热的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C 、CO 、H 2还原CuO 6、各物理量之间的转化公式和推论 ⑴微粒数目和物质的量:n==N / N A ,N==nN A N A ——阿伏加德罗常数。规定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为一摩尔,约为×1023个,该数目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⑵物质的量和质量:n==m / M ,m==nM ⑶对于气体,有如下重要公式 a 、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n==V / V m ,V==nV m 标准状况下:V m =mol b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V(A) / V(B) == n(A) / n(B) == N(A) / N(B) c 、气体密度公式:ρ==M / Vm ,ρ1/ρ2==M1 / M 2 ⑷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关系 (对于溶液)a 、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 C==n / V ,n==CV b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 C==(1000ρω) / M 7、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①计算:固体的质量或稀溶液的体积 ②称量:天平称量固体,量筒或滴定管量取液体(准确量取) ③溶解:在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 ④检漏: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两次) ⑤移液:冷却到室温,用玻璃棒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选定容积的容量瓶中 ⑥洗涤:将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液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少量多次) ⑦定容:加水至叶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1cm —2cm 处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 面最低点刚好与刻度线相切 ⑧摇匀:反复上下颠倒,摇匀,使得容量瓶中溶液浓度均匀 ⑨装瓶、贴标签 必须仪器: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或滴定管(量液体体积),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规格), 胶头滴管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内容整理

1.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时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2)特征—a传载性—可以传递,并且在传递中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通常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都是信息的载体,用于承载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的物质也 是信息的载体; b共享性 c可处理性可以通过处理增加使用价值; } d时效性; 2.常见的信息技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技术;控制技术; 3.信息的处理过程—获取;加工;表达;传播;存储;转换;使用; 4.信息科技的发展及影响—语言;文字;造纸术;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有线电报机; 电话;电视;第一台计算机; 5.信息的数字化—把各种形式的信息转化为二进制数形式的过程; 6./ 7.数制及数制之间的转换 8.字符的编码—数字、英文和汉字的二进制编码;ASCII码用7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字符; 在计算机中,实际用8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字符;输入码—区位码、音码、形码、音形码;汉字内码;字形码—位显示和打印输出汉字而形成的汉字编码; 9.声音的编码—采样(采集模拟信号的样本)和量化(把采集到的模拟量值序列转换为一个 二进制数序列);采样频率为,量化的值用16位二进制数表示,立体双声道,每秒数据量的计算公式为44100*16*2/8=176400字节;音质CD、WAV、MP3、WMA、RA; 10.图像的编码—矢量图(无论放大、缩小或旋转都不会失真;难以表现色彩层次丰富的逼 真图像效果)和位图(会失真;三原色—红蓝绿);包含黑白两个的图像每个像素只需要用1位二进制数来表示;分辨率位800像素*600像素、用24位二进制数表示的彩色图像具有800*600*24./8个字节;位图格式BMP、TIF、GIF、JPG; 11.数据的压缩 12.- 13.冯诺依曼体系及五大逻辑部件—CPU(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ROM—只能读出不 能写入信息,断电不消失;RAM—能写入能读出,断电消失,计算机中的内存一般是指RAM;)(外存储器的存期速度较慢,断电后信息仍保存);输入、输出设备(多媒体电脑—指具有多媒体信息能力的计算机系统); 14.计算机硬件的基本配置—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计算机应采用二进制运算;程序可以像数 据那样存放在存储器中,由计算机自动控制执行;指令—让计算机执行某个操作的命令; 程序—为解决一个问题而设计的指令序列; 15.软件的分类—系统软件a操作系统—windows、macOS、unix、linux b语言处理程序—各种程序设计语言的翻译程序,把源程序翻译 成二进制代码的机器语言,使计算机能够识别和执行; c数据库管理系统—SQL、Oracle、DB2; \ 应用软件a办公软件—WPS、Office; b多媒体制作和播放应用软件—photoshop、premiere、flash、 realplayer、mediaplayer、authorware、director、multimedia tool book;

高一信息技术会考_VB知识点整理

注意:其中Chr()、Str()、Mid()三个函数的值为字符串型,结果要加双引号(1)赋值语句: 块If语句: 注意:行if语句只有一行。而块If语句写在多行上,最后需要EndIF结尾

表格信息的加工 (一)了解工作表概念,会建立工作表,掌握工作表中的基本操作(复制、移动、插入、删除等)。 1.数据的输入(1)纯数字符号的输入:要在数字符号前加单引号,如字符0021,输入为’0021 分数的输入:先输入一个零(0),然后输入一个空格,最后再输入相应的分数。(2)单元格内出现“####”号,是因为单元格的宽度不够,只需要选定该单元格,再在菜单栏上选择“格式”/“列”/“最适合的列宽”即可去掉####号。 2.单元格表示方法:列号(英文字母)+行号(数字),如第6行第6列的单元格为F6 单元格区域表示方法:如A3到A9区域表示为A3:A6,共A3、A4、A5、A6四个单元格(二)能进行表格数据的计算(利用公式或函数进行计算):求和、求平均、求最值、计数。 1.用公式计算数据(输入公式的标志是输入一个等号)常用函数的应用:SUM(求和函数),A VERAGE(求平均值函数),Max(求最大值函数),min(求最小值函数),Count(计数函数)“= SUM(C3:C5)”表示求C3到C5单元格区域的数据的和。等同于“=C3+C4+C5”“=Average(C3:C5)”表示求C3:C5单元格区域数据的平均值“=Max(C3:C5)”表示求C3:C5单元格区域数据的最大值“=Count (C3:C5)”表示求C3:C5区域中包含数字的单元格个数以及参数列表中数字的个数。假设C3:C5中的数据分别为12、0、a,则应用函数“=count(C3:C5)”后得到的结果是2;如果函数变为“=count(C3:C5,5,3)”则得到结果为4 2.公式的复制:可以完成类似的计算(操作方法一:选中应用了公式的单元格后,单击“编辑”菜单中的“复制”命令,然后选择需要完成类似计算的单元格,单击“编辑”菜单中的“粘贴”;操作方法二:选中应用了公式的单元格后,鼠标指针指向右下角的小方块,变成黑十字形时按住左键不放拖动到目标单元格。两种方法均可实现公式的复制)(三)对表格数据进行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四)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建立柱形图、饼图、折线图等图表。(这三种图表的类型要了解)(五)根据图表对表格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