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津南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教学质量调研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津南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有语病
...的一项是()
A.中国和意大利签订文化、体育、教育等领域合作文件,促进双方人民的相互了解。

B.桥梁是武汉一大特色,吸引众多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观赏,是最重要的旅游项目之一。

C.习主席的访问是一次加深东西方关系的友谊之旅、合作之旅、开拓之旅,留下了美好回忆,收获了丰硕成果。

D.汉口商业极为发达,老字号商铺远近闻名,往来游客川流不息。

【答案】D
【解析】
【详解】
D错误,搭配不当,改为:汉口商业极为发达,老字号远近闻名,往来游客川流不息。

2.下列各句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20届万家宴活动
..举行。

(句中加点词语的词性分别..于1月18日上午在.武汉市百步亭花园社区隆重
是“名词”“介词”“形容词”)
B.“鸭群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这个句子是条件复句。

C.“敬业和乐业”“出师表”“曹刿论战”“过零丁洋”这几个短语依次属于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D.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根据我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知识来推断,2021年为农历辛丑年。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B.有误。

这个句子是单句中的连动句。

二、名句名篇默写
3.默写。

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

(杜甫《望岳》)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__________。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西南诸峰,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答案】(1)一览众山小(2)晴川历历汉阳树(3)山河破碎风飘絮(4)其余则熙熙而乐(5)林壑尤美
【解析】
【详解】
“晴”“絮”“熙”“壑”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
单霁翔
①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传承者,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交往的一张亮丽名片。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86万余件文物藏品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和见证。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展览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内外合作、惠及全国、影响世界,不仅在学界具有影响力,在观众中也形成观展热潮。

例如,202年的“石渠宝笈特展”吸引众多观众参观,成为现象级的传统文化展览。

此后又有多个展览引发观展热潮,成为公众热议的文化现象。

故宫文化资源走进了人们的现实生活,面向自身,不断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让文化遗产资源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让文物活起来”。

②自2006年开始,故宫博物院利用中小学生放假期间举办的“故宫知识课堂”活动,以充实的内容、丰富的形式、活跃的氛围,深受学生和家长们欢迎。

故宫博物院还充分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于2016年底成立故宫教育中心,开展针对不同年龄观众的教育和研修活动,更加全面、立体地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③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的博物馆吸引了越来越多核心观众以外的群体,通过新的藏品阐释手段找到新的观众。

例如博物馆将藏品数字化,为展览增添多媒体元素,让公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体验。

故宫博物院正顺应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将数字技术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借助互联网和新技术平台,把故宫广博的文化资源分享给社会公众。

④去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中,故宫博物院发布第九款应用“故宫社区”,首次提出了社区化概念,这是新媒体互动性产品的又一次有益尝试。

经过3年努力,故宫博物院已建成“数字故宫社区”。

其中“数字故宫”在线项目,包括全景故宫、故宫出品系列APP,以及数字展厅里分享的古建筑修缮、藏品保护、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等各个方面最新进展和最新成果。

而数字博物馆更是将智慧旅游与文物展示相结合,为广大观众呈现出一个更丰富、多元、精彩的“数字故宫”。

⑤为了吸引新的观众并增强彼此的联系,博物馆必须开创文物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式。

文化创意产品所具有的实用性和体验性,其介入生活的特征,是其他教育传播手段难以达到的。

针对重点展览研发相应的随展文化创意产品,使每一项陈列展览“立体化”,让社会影响最大化、观众体验最优化。

⑥如今,在超级互联的世界里,社会交流沟通变得日渐复杂、多元和融合,博物馆也必然融入这一潮流。

博物馆是连通社会生活、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的纽带。

为了充分发挥这种连通作用,不断吸引新的观众并增强彼此的联系,博物馆必须开创文物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法。

这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新科技、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还包括理念的变革与创新。

因此,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博物馆事业来说,也可谓正当其时。

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结合全文,说说如何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

【答案】1.打比方。

将故宫博物馆比为中国对外交往的名片,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
藏品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和见证,故宫博物院展览精彩纷呈,影响世界。

2.①面向自身,不断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让文化遗产资源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让文物活起来”。

②开展针对不同年龄观众的教育和研修活动,更全面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③博物馆必须开创文物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式。

④博物馆融入复杂、多元和融合的社会交流沟通中。

【解析】
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

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划线句子把“故宫博物院”比作“中国对外交往的名片”看出是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藏品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和见证,故宫博物院展览精彩纷呈,影响世界。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

仔细阅读文章,抓住每段的中心句或概括性的句子,如“①面向自身,不断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让文化遗产资源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让文物活起来’”“②充实的内容、丰富的形式、活跃的氛围,深受学生和家长们欢迎”“③博物馆将藏品数字化,为展览增添多媒体元素”“④提出了社区化概念”“⑤开创文物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式”,这些都可以吸引更多公众。

5.阅读《沙海一苗树》,完成下列小题。

沙海一苗树
梁衡
①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

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称为“一苗树壕”。

②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③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

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

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相当于欧洲小国列支敦士的国土,在中国也堪比一个中等城市。

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

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

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

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

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

我曾有在沙漠边生活的经历,风起时帽檐朝后戴,走路要倒行。

就是进了村也分不清房子、行人。

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

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

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④村里有个汉子名叫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

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

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

为了防止羊和驴啃树皮,他用绳子把树干包得严严实实。

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

一年,两年,三年,
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

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

能在这树荫下、沙壕里,喝口水,喘喘气,比空中加油还宝贵。

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称为“一苗树壕”。

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

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

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

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

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

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

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

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

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⑤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

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

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

一物降一物,原来这沙子也有能制服它的宝贝。

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

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

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

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

这时一丝风也没有,天地静得出奇。

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

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

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

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

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⑥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⑦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可惜后来柳树死了,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

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

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

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

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

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

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一苗树。

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

⑧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文章有删改)
1.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从“官井村”的变化中得到感悟的。

2.文章用“苗”来形容高林树栽下的第一棵柳树,绘形传神。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请你结合第⑤段相关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并说说这一问题对你理解文章有怎样的帮助。

【答案】1.变化:40年前,官井村飞沙走石,没有一棵树,人无法生存;老沙壕一棵柳树成活了;老沙
壕染上了一层绿;30年前种植籽麻等庄稼;2018年,绿盖四野,并向全国出售树苗。

感悟:只要心中有希望,脚下不停步,在困难面前怀着执着、坚韧、顽强的精神就能创造奇迹。

2.(1)形:“苗”指的是高林树向人要的柳树苗,与它的生存环境,浩瀚无垠沙海形成对比,突出柳苗的弱小。

(2)神:正是“一苗树”染绿了沙海,它是生命的起点,是希望,是顽强不屈的精神。

3.示例:
问题: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官井村乔木和灌草?
说明: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一苗树”的意义。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题干要求分析作者是如何从“官井村”的变化中得到感悟的。

答此题可分两步作答。

先谈变化,再谈感悟。

变化前可分析第3段中的相关语句,如第3段“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

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第4段“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等句,变化后可提取第5段“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

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等句分析。

感悟:莫要小看生命之初的弱小,用心去呵护它,定能燃气希望之火。

只要怀着执着、坚韧、顽强的精神就能创造奇迹。

2.考查文章绘形传神的艺术效果。

首先要细读第4段,然后分“形”“神”两个方面分析。

“形”可分析“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等句,从柳苗的弱小的角度作答。

“神”可分析“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等句,从心中要有希望与顽强不屈的精神的角度作答。

3.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开放性答案。

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一个内容或手法上的问题即可。

如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官井村乔木和灌草?说明: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一苗树”的意义:只要心中有希望,在困难面前怀着执着、坚韧、顽强的精神就能创造奇迹。

没有什么东西会和人作对到底,最终决定命运的是人的毅力。

所以,我们愈为环境所困,反而更愈加奋勇,加强自己的意志力量。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答应
侯文秀
①一出门,阿明就被一股热气包裹住了。

他右肩挂着沉重的工具包,只好一边下楼一边用左手拨打顾客的电话。

然后,他把手机揣好,骑着摩托轰隆隆出发了。

阿明是一个维修工,每天都有接不完的工单。

②来到第一家,女主人开了门,刚化了半边妆的脸吓了阿明一跳。

男主人在厨房里做饭,两个孩子在玩玩具。

一家四口开始吃早饭的时候,网络调试好了。

阿明好久都没有和老婆、孩子一起吃早饭了,更别说陪母亲。

一大早,母亲打电话来,却只是叮嘱他别中暑了。

突然间,他有些难受。

他想,这样下去,自
己大概快要成为一个机器人了。

③这个小城,电梯公寓太少,大部分都是小高层。

阿明爬了一楼又一楼,汗水却还是那一身。

临近中午,他低头看了看时间,还好,能赶过去看看母亲。

这时候,却又接到一个电话。

一个老太太说,她在家弄了大半天,电视就是弄不好。

④阿明说,我下午来。

老太太的声音突然颤抖起来。

她说,你要不来,这个晌午……
⑤阿明看了看天,白得晃眼。

路上几乎没有车,行人也没有。

树木无精打采地垂着头。

他找到了老太太住的小区,爬上六楼。

门没有锁。

他推开门,正要脱鞋,听见老太太说,不用,不用,我一个人独住,不讲究的。

⑥老太太的声音,比电话里平和多了。

阿明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他只想尽快弄好电视去陪陪母亲。

母亲也像这个老太太,一个人独住。

老太太在旁边说着什么,阿明一句也没有听进去。

说话声停了,老太太进厨房了。

电视终于调试好了,阿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⑦这时,老太太颤巍巍地端出一碗醪糟蛋,放在桌上。

她说,孩子,来,吃了!
⑧不,不用。

阿明摇着头,拎起了工具包。

⑨吃了吧,孩子……
⑩阿明听出来,老太太的声音又变了,变成了哭腔。

⑪这是公司的规定……
⑫今天是我的生日。

老太太哽咽着,可是,我的儿子不在……
⑬工具包从肩上滑了下去。

老太太的声音很快又平和下来。

她说,上次阿明到隔壁来修电视时,她见过他。

她说,阿明长得太像她的儿子了。

她说,她今天故意弄乱电视线路,就想再看看阿明……
⑭阿明吃了醪糟蛋,心里也被老太太的那些话弄乱了。

他想问一问老太太的儿子,却不敢问。

这时候,阿明的手机又响起来。

他赶紧接了,喊了一声,妈!他听到了一声答应。

但是,他一时有些糊涂,不知这声答应是来自手机,还是来自身旁。

顿时,泪水涌上了他的眼眶……
1.“工具包”是文中的细节描写,下面两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请概括回答。

阿明摇着头,拎起了工具包。

工具包从肩上滑了下去。

2.第⑤段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3.请简要概括阿明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答案】1.(1)表现了阿明担心吃了老太太的醪糟蛋而违反了公司规定的害怕的心理以及想回去陪伴母亲的急切心情。

(2)表现了阿明听到老太太话时震惊的心理,也表明了阿明听了老太太的话后不由得产生了同情、怜悯之心。

2.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中午天气的酷热,反衬出阿明对工作的敬业和吃苦耐劳的性格特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提示:围绕勤劳能干、孝敬长辈、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等方面来回答。

4.小说通过叙述一个孤独的老太太“骗”维修工阿明来陪伴自己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打工者形象,歌颂了勤劳、善良、孝敬、助人等中华传统美德,呼吁社会要关注空巢老人。

【解析】
1.考查根据作品内容进行合理推断与想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抓住人物在文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当时的心理活动,①句,根据前后文“临近中午,他低头看了看时间,还好,能赶过去看看母亲。

这时候,却又接到一个电话。

”“⑪这是公司的规定……”的介绍,当阿明帮老太太修好电视后,老太太留他吃醪糟蛋,阿明摇着头,表现了阿明担心吃了老太太的醪糟蛋而违反了公司规定的害怕的心理,以及想回去陪伴母亲的急切心情。

②句写阿明当听到老太太说“⑫今天是我的生日。

老太太哽咽着,可是,我的儿子不在……”,他的心被震撼了,产生了同情、怜悯之心。

2.考查景物描写及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以上各种作用常常同时出现,景物描写可以同进具有一种或几种表达作用。

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天,白得晃眼。

……树木无精打采地垂着头。

”突出天气的闷热,表现阿明工作环境恶劣,反衬出阿明对工作的敬业和吃苦耐劳的性格特点,为下文阿明留下来陪老太太的情节做铺垫。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如:“他右肩挂着沉重的工具包,只好一边下楼一边用左手拨打顾客的电话”“能赶过去看看母
亲”“违反公司规定吃了老太太的醪糟”看出阿明是一个勤劳能干、孝敬长辈、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的人。

4.归纳文章的主旨(中心),在语言表述上一般来说有一些格式,不同的文体归纳中心的格式不同。

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情况,对归纳中心有帮助,但不应拘泥于此格式。

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从文章标题入手。

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

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

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

有的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此文人物是阿明和老太太,事件是一个孤独的老太太“骗”维修工阿明来陪伴自己的故事,表现了主人公阿明勤劳能干、孝敬长辈、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的品质,反映留守老人的情感缺失、寂寞无助,呼吁关注空巢老人。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

”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鷹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唐唯不辱使命》)
(乙)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①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②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

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③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柯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
[注]①[揕]zhen,用刀剑等刺。

②[绝]挣断。

③[卒]同“猝”,突然。

④[郎中]宫廷的侍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的组是()
A.怀怒未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徒以.有先生也/以.故荆轲逐秦王
D.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3.下列对两段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
..的一项是()
A.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B.秦王因为被唐雎威胁过,所以定下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带刀。

C.两文记叙的都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外交斗争,最终结果都是强国屈服,弱国取得胜利。

D.两文在人物刻画上都使用衬托手法,以秦王的贪生生怕死,衬托唐雎和荆轲的英勇无畏。

【答案】1.C
2.(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2)荆河追赶秦王,秦于绕着柱子跑。

3.D
【解析】
【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

A项:发作/打开。

B项:用在主谓之间/代词,指抄书这件事。

C项:因为/因为。

D项:侍卫/最终。

故选C。

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句中“布衣”指平民百姓,“徒跣”意思是“光着脚”,“以”意思是“用”,“抢”意思是“撞”。

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