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详案

《北京的春节》详案
《北京的春节》详案

《北京的春节》详案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详写略写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谈话导入:同学们,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块土地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民族,各民族的生活习惯、节日、服饰等等都不同。这些点点滴滴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本单元,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欣赏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这第一幅画画的是《北京的春节》,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咱们天津与北京毗邻,春节的风俗习惯也大同小异,

大家能不能说说看,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由3-4名学生简要说说自家过春节的情况,教师及时点评如下)师:诶,你家的春节人真多,大家都回老家团圆来了,多热闹啊!

师:嗯,说得真好,你家的春节到处是红红的对联、吊钱儿,真喜庆。

师:你们过的春节,大多团团圆圆、喜庆热闹,也有同学觉得过年没劲。那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又是什么样的,好不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1、默读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喜庆、隆重等)

师:那就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将自己不懂的地方画下来,然后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师:注意书本端起来,背挺直。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XXX同学还做了好多笔记,真棒!好,同学们默读完毕就把书本放好,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大家说说看,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喜庆、热闹、隆重、时间长”等。

师:刚才同学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的春节是热闹而喜庆的,那对写下这么热闹、喜庆的课文的老舍先生你又有没有了解呢?

某些同学能说出老舍写过《猫》,教师课件展示老舍简介。

师:我们都说老舍先生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的语言常常是通俗易懂,比较接近老百姓生活的,这一课的生字词同样有这这样的特点,我们来看一看。

2、师生交流生字词和专业词汇。

(1)课件展示生字词,学生轮读生字词,强调“蒜瓣、翡翠、榛、栗、爆”等字词的写法。

师:读完这一课的生字词,你们觉得哪些词是有难度,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师:“蒜瓣”的“瓣”中间是“瓜”,你们在写的时候也得注意。“爆竹”的“爆”是火字旁。你们说得真好,我们需要注意这些字词的写法和读法,那就让咱们一起再读读这几个词吧!

(2)通过问答“腊月、初旬”具体指什么日子?让学生发现其他节日并归纳了解春节、小年、元宵等具体指哪些日子。

师:北京的春节期间啊,有许多跟节日有关的专业词汇,比如“腊月、初旬”,同学们都知不知道这些词语具体指的是什么日子呢?咱们看这个节日习俗表,表格中已经有一个示例了,腊月指的是农历十二月,同学们来说说看其他的词分别指的是什么日子好不好?

(3)班级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少见词汇,如“空竹、守岁”等。

师:除了这些节日词汇,我们课文中还有一些事物可能是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的,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比如“空竹”,大家说说这是什么?

大部分北方同学能说出来“空竹”的样子及作用。

师:大多同学都见过空竹,刘老师要告诉大家的是,空竹并不只是爷爷奶奶早起在公园练着玩儿的东西,它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产物,它因为简单易学,还能强身健体,广受外国人喜欢。许多空竹艺人登上了国际表演舞台。(课件展示图片)那谁能来说说为什么要“守岁”呢?

学生大多会说年兽(夕)的故事,由老师直接解释“守岁”的寓意。

师:你们说的啊,都是我们为什么要过年、过除夕的传说。而“守岁”却是另有深意的。年老的人守岁是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大家都明白了吗?

三、了解课文的整体脉络和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11分钟)

1、快速浏览课文,合作填表。(6分钟)

师:解决了本课的生次词,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课文,

注意,是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都具体写了哪些日子,这些日子里人们都会做些什么。然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下面这张表格,准备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表格内容。听明白了吧?好,开始。

2、汇报交流表格,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2分钟)

师:同学们的表格都填好了吗?那我们从第一组开始,一组汇报一个节日好不好?第一组代表先来说,第一个节日是?

小组代表汇报,其他同学帮助补充人们的主要活动。

师:同学们合作得真好,咱们很快就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北京的春节期间的好日子都罗列出来了。那大家看看这张表格,你发现作者在写《北京的春节》时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了吗?

生:时间顺序。

3、根据表格,分清详略。(3分钟)

师:你们真聪明,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北京的春节。那作者在写这些节日时,每个部分都仔仔细细地介绍的吗?有没有重点介绍的部分呢?

生:作者重点写了腊八、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些日子。

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那你是怎么发现的呢?

生:作者在写这4个节日的时候,写得特别详细,字数很多。其他的节日写得很少。

生:比如腊八,作者写了2个自然段,而且详细说了腊八粥是怎么做的,腊八蒜是怎么泡的。

生:除夕、初一、和正月十五也写了很多。

师:你们说得真对,我们一起看书,再来看看简要写的部分又是怎么写的。腊月二十三,简简单单三行字。正月初六,一句话。这些日子,都是简写的。这样一种写法我们称之为“有详有略”,板书。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这么写又有什么好处呢?

生:因为这几个写的多的是最重要的。

师:对了,有详有略地写能够突出重点,并且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自由朗读,重点朗读详写的部分,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5分钟)

师:那接下来啊,同学们也学学老舍先生的方法,自己有详有略地去读读课文,大声朗读,重点朗读详写的部分,要求做到正确而流利。

2、展示朗读:将自己着重练读的部分读给大家听。(5分钟)

师:同学们已经都读完了,我们请几个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读得好的地方在哪里,又有哪里读得不好,好不好?

师:同学们说说,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XXX读得特别好,很有感情。

师:你点评得很到位。

生:XXX有个地方读错了。

师:你听得真仔细。

3、范读。对于学生读得不太好的地方,教师进行纠正、示范。(5分钟)

师:第二自然段,同学们听老师读一读。

师朗读。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让人觉得很高兴,腊八蒜很好吃。

师:谢谢你的夸奖。那咱们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好不好,读出腊八蒜的好吃,好吃得能让人流口水,行不行?好,“除此之外……”起。

师:嗯,有那么点儿好吃的味道了,同学们下课后自己再多读读好不好?读给你的同桌听,读给你的朋友听,注意读得好吃点儿,读得让他们想流口水,好不好?

五、结束语与布置作业。(1分钟)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认识了生字词,也练习了课文的朗读。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

生字新词,为下节课更顺畅地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5分钟)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著名艺术家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同学们说说看,《北京的春节》都写了哪些节日?

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这些好日子的呢?

师:作者在写北京的春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部分?这种写作方法我称为什么?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按照时间顺

序深入学习老舍先生详细写的这些部分。

二、深入学习详写片段。(30分钟)

1、腊八节。(6分钟)

(1)熬腊八粥

师: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我们迎来了第一个好日子,也就是——腊八。同学们自己朗读描写腊八的这两段,看看作者详细写了腊八这天的什么事儿。

生读。教师巡视并指导读书。

师:读完的同学请举手,说一说作者详细写了腊八这天的什么事儿。

生:腊八这天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师:你概括得真不错。腊八这天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写板书)那人们是怎么熬腊八粥的呢?请把句子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哦,同学们,为什么要熬腊八粥啊?

生:因为冷。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师:太冷了,把乌鸦都能冻死,所以要熬腊八粥,喝了粥就不冷了。很好,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学生可能沉默。

师:那这粥是用什么熬成的呢?

生: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师:这么多米、豆、干果,你觉得这粥怎么样?

生:好吃。

生:材料特别丰富。

师: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

生: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老舍先生说,这不是粥,而是把各种各样的米啊豆啊干果啊聚拢来开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了。同学们,这篇课文创作于五十多年前,那时候咱们国家经济相对比较困难,老百姓们可不可能每年都能熬品种这么丰富的粥啊?你看出什么来了?

生:哦,那年肯定丰收了。

生:老百姓肯定很高兴。

生;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师:与其说是比喻的修辞方法,不如说是作者为了说明粥品种之丰富,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生:打比方。

师:同学们都发现了,作者把腊八粥比成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是一个丰收之年,这也注定是一个喜庆的新年。

(2)泡腊八蒜

师:腊八这天,除了熬腊八粥,人们还要做什么呢?

生:还要熬腊八蒜。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好不好?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同学们,腊八这天,你家来了个外国友人,他对腊八蒜很好奇,你能不能给他介绍介绍啊?

生:腊八蒜是用醋泡的,颜色特别漂亮,我们就着腊八蒜吃饺子,味道特别好。

师:介绍得简单易懂,外国友人向你翘起了大拇指。那老舍先生是怎么说腊八蒜的?

生: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师:这语言……

生:简单易懂。

师:不仅简单易懂,还特别生动,一句色如翡翠——

生:是比喻。写这腊八蒜特别好看。

生:我都流口水了。

师:外国友人的口水都流了一地了。谁来给我们读一读,读出腊八蒜的色味双美来。

生范读。

师:你读得真好,刘老师也要流口水了。

(3)年前的其他准备

师:过了腊八,人们开始为过年做起了各种各样的准备,小孩子们要做什么?

生: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师: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什么样的气象是万象更新的?

生:什么都是新的。

师:不错,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人们预备许许多多东西,希望来年一切从新开始,美好幸福。东西预备差不多了之后,就像咱们的儿童节表演一样,先来一个彩排吧,腊月二十三,小年到了。放鞭炮、吃糖,大家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彩排后发现,还有些东西没准备好呢,搞个大扫除,赶紧买齐了吧,不然来不及了呀,因为——生: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师:从腊八过后,把人们的准备简简单单一说,我们就来到了春节期间最为隆重的一个节日——

生:除夕。

2、除夕。(9分钟)

师:老舍先生说,除夕真热闹。到底有多热闹呢?请同学来为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

师:你读得有点儿热闹了,有没有同学能读得更热闹点儿?

指名读。

师:好,你读得更热闹一点儿了。大家一起来研究研究吧,除夕怎么热闹了?

生:做的事情特别多。要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放鞭炮、吃

团圆饭、守岁。

师:说得真好,除夕这天要做这么多事情,真是热闹。

生: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每家每户都忙着做年菜,酒肉飘香,好热闹。

师:他重点读了“家家”和“到处”,读得真到位,除夕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没有一个家庭不热闹的。

生: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颜色也热闹。

师:这么多颜色,热热闹闹的,不仅热闹,这些新衣、对联、年画,大多是红色,还很——

生:好看。

生:喜庆。

师:还有哪儿热闹?

生:鞭炮声日夜不绝,太热闹了。

生:大家都回家吃饭,人这么多,太热闹了。

板书出示句子:“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将“万不得已”“必定”做重点标注。

师: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句子,重读红线标注的词。

生读。

师:你们从这两个词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人们除夕特别重要。

生:我读出了人们很重视吃团圆饭。

师: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而除夕夜又是其

中的重中之重,每年春节,不管我们身在何方,都要赶回家与父母亲人团聚,赶回家吃这一顿团圆饭。除夕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大家都不睡觉,聚在一起,谈一谈这一年的酸甜苦辣,一起守岁,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让咱们一起,再来体会体会这除夕的热闹和美好吧!读。

齐读第7自然段。

3、初一。(6分钟)

师: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除夕,第二天便是春节,也就是——

生:正月初一。

师: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同学们,“截然不同”是什么意思?

生:完全不一样。

师:那正月初一哪里与除夕不一样了呢?同学们请默读课文,找一找正月初一具体哪些地方与除夕截然不同,好不好?开始吧。

生:“正月初一这天,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程都在休息。”除夕很忙,初一都在休息。

师:你找得很好,请坐。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别的发现?

生:初一人们做的事情也和除夕不一样,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孩子们爱逛庙会。

生:老师,为什么是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接待客人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不同的分工并不是一天两天决定的,而是跟我们的传统观念有关,哪位同学来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生:拜年不一定在近处啊,以前人们大多是走着去拜年,如果太远的话,女人去拜年会不安全。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女人身子比男人更为娇弱,不适宜上远处。

生:重男轻女,以前男人的地位比较高。

生:现在我妈的地位比较高。

师:以前男人地位高,传统的拜年都是男人去,现在女人地位提升,也有男人女人一起去拜年的了,你们看,每一个传统风俗都跟咱们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同时,咱们的风俗习惯也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有了新的特征,对吧?

生:对。

师:初一这天,除了男人、女人不同的分工,小孩子们逛庙会还能看赛马赛骆驼的,这些比赛有没有名次之争?

生:没有,“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师:不错,初一这天不仅人们做的事情与除夕截然不同,没有那么热闹,也没有那么累,全城都在休息。哪怕是比赛大家也是抱着快乐、欣赏的心态,一切都是为了放松、为了休息。腊月和正月是我国人民一年当中最为悠闲的日子,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不管干什么都会高高兴兴的,不会真正在乎名次优劣。这也与我国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热爱生活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有关。那就请同学们用放松的、轻快的语调自己再小声读一读第8、9自然段吧。

生读。

师:这样并不很忙的日子啊,一直要持续好些天。铺户们虽然在正月初六开张了,可仍然不忙,铺子里的伙计还能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听戏呢!真是相当悠闲。

4、正月十五。(9分钟)

师:一直到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个高潮就是——

生:正月十五。

师:一个“又”字告诉我们春节的高潮不止一个,除了正月十五以外,还有——

生:除夕、正月初一。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听录音,小声跟读。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这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也就是正月十五要做些什么事?作者详写了其中的哪件事?

生听录音,跟读。

师:刚才老师提的两个问题都已经相好的请举手。XXX你来说。

生:正月十五人们要赏花灯、放鞭炮、吃元宵。作者详细写了花灯。

师:那同学们找一找,作者是怎么写花灯的呢?

生:“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灯很多,很漂亮,就像办喜事一样。

生:作者写了灯的种类很多,有玻璃的、牛角的、纱灯、还有彩绘《红楼梦》《水浒传》故事的。

师:作者在写这么多的灯时,是这么说的,请看大屏幕。“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个句子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有的,有的,是排比句。

师:排比句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生:突出了正月十五花灯的多。

师: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一律、清一色、都、通通。它们都是近义词。

师:这些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用?

生:都。这样用就能不重复。

生:读起来朗朗上口。

师:你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太强了。那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如此美丽而又红火的花灯吧。

生读。

师:除了街上有灯,家里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大家都到哪儿都是美丽而红火的,不仅如此,还要吃元宵呀!这的确是——

生:美好快乐的日子。

三、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学习“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者笔下不同的春节,自己试着写一写,注意详略得当。(5分钟)

师: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花灯逐渐

熄灭了,庙会也越来越清净了,北京的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最为重要的节日,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过得分外——

生:热闹。

师:分外——

生:喜庆。

师:分外——

生:团圆。

……

师:作者在最后写正月十五时,花了很多笔墨写花灯,而放鞭炮和吃元宵却是一笔带过。大家想一想,如果作者在这儿也详细写怎么放鞭炮的,怎么吃元宵的,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除夕已经写过放鞭炮了,再也就重复了。

生:腊八也写的是吃的,正月十五写点别的更好。

生:正月十五赏花灯是最特别的,其他日子都没有。

师:对啦,这就是我们说的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不仅在写北京春节的节日时有详有略,在写每一个具体的日子时,也是详略得当,挑拣特色最为鲜明的来写,这样我们一说到腊八就想起——生: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师:一说起除夕,你就会说——

生:热闹。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师:而一说到正月十五,你第一个想到的就是——

生:赏花灯。

师:如此写法,重点非常突出,也能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时,也要学习这种详略得当的写法,抓住事物最有特色的方面详写,其他可以几笔带过。咱们课文后面还有“阅读链接”,看看不同作者笔下不同的春节,自己试着写一写“我家的春节”,注意详略得当。

板书:

如何写《北京的春节》评课稿

如何写《北京的春节》评课稿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本课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课堂上,张杰老师能够从以下几点着眼进行教学: 1、注重情境创设。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张老师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她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教师还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同时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达到教

与学的提升。在课件中达到了画面与声音的结合,更加让学生体会到了新年的祥和与热闹。 2、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除夕、初一和十五三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张老师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3、张老师能够遵循六年级的年段特点和阅读教学的特点,进行教学。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她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建议:这篇*很长,张老师虽然注意到详略处理,但仍有牵绊,对于某些该舍弃的地方不敢舍弃,该放手的地方还有些蹑手蹑脚。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不符合“长文短教”的

小学语文展示课《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小学语文展示课《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700字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700字《北京的春节》读后感700字【1】今天看了老舍的文章——《春节》,发现其实各地的春节都是差不多的,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但是,现在的春节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呢。 老舍的文中提到过,那时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腊八节有喝粥的习俗,不过现在貌似已经不是很流行了,而且腊八节还要泡腊八蒜,一直要到年底吃饺子的时候才用,因为那时过年每家每户是要吃饺子的,现在过年只是偶尔会吃饺子,在我的印象中,现在过年都是一家人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但并没有一定要吃什么,只是要一家人在一起才有气氛。 而在春节,最热闹的就是放鞭炮、放烟火,可能正是因为大家都很喜欢烟火和鞭炮带来的喜庆的感觉,所以一直到现在,大家都还是很喜欢在过春节的时候放鞭炮。每当过春节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楼下鞭炮噼噼啪啪的响,这才有过春节的气氛啊。 文中还写了,在过春节的时候人们通常都是不动刀子的,因为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而且过小年的时候要祭灶王,吃年夜饭的时候要先祭祖,,这些都可以说是迷信,但也可以说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虽然人们求神仙保佑他们,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但大家也明白,美好的生活不是靠祖先

保佑出来的,所以即便是祭过了神仙,也还是会在来年辛勤耕耘,祭祖这种形式现在有的人家也还在用,但在现在,这只是表现对祖先的尊敬。 过年时,最高兴的就要数小孩子了,以前过年的时候,即便不出门,也可以看走马灯,而且过年时可以出去尽情的玩,不论是谁都会很高兴的吧?现在过年,很多小孩子都要收压岁钱,所以小孩子当然更是喜欢过年了,不过大多数的情况都是要把压岁钱上交的,尽管这样,还是很多小孩盼着春节。 春节是新的开始,这不管是在从前,还是现在,大家都会认可,因此,春节才会如此的隆重,新的开始就要有新的面貌,人们常说新的一年就要有所改变,也确实是如此吧?不过,唯一不变的,只有过春节时那热闹、欢乐的气氛! 春节,一个喜庆的节日,给中国添加了许多的色彩,让传统的中国更红,更绚丽!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700字【2】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

童话故事 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明天就是新年了,这是一年当中最后一个夜晚。 天,下了大雪,纷纷扬扬飘落到街上。街上的人们都匆匆忙忙的赶回家,只有一个小女孩儿,手里拿着一捆火柴,在大雪中走来走去,用颤抖的声音喊着: “谁要我的火柴,谁要我的火柴”。 人们匆匆忙忙的赶路,谁也没有理她。可怜的小女孩儿,连一盒火柴也没有卖掉。她走着,突然,一辆马车冲了过来,眼看,就要压到她身上了,人们纷纷尖叫起来,她连忙跑到一边,没想到,跑得太急,把鞋子给甩掉了,火柴也洒了一地。 马车走了,小女孩儿正想过马路找回她的鞋,可是,一个淘气的小男孩跑了过来,捡起她的鞋子说: “额,这双鞋真大啊,将来可以给我的孩子当摇篮了“。说完,头也不会的跑开了。小女孩儿急了,这可是她唯一双鞋啊,便跑上去想追上小男孩儿。可她又饿又累,才一会儿,就累的大口喘着气,那个小男孩儿呢,连影子都看不见了。 小女孩儿只好赤着脚,在雪地里走啊,每走一步就像扎在尖尖刺上,真疼啊。 她看见前面有一扇明亮的窗子,里面传来一阵阵欢乐的笑声,就停了下来,心想: “哎,我多想有一个温暖的房间,多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呀”她看着屋里幸福的一家人,越看越伤心。最后叹了一口气,走开了。 天,越来越黑: 雪,越下越大,她走到一个墙角里坐了下来,呆呆的望着漆黑的天空,雪还在下着,小女孩儿冻得直发抖,她好想回家呀。

虽然只是一间破破烂烂的小屋,可是能挡住冰冷的雪花,刺骨的寒风。 从前,每到冬天,家里就会生起温暖的火炉,她和爸爸妈妈、慈祥的奶奶一起围在火边,一起唱歌、讲故事,那样的日子多么愉快呀!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小女孩儿把冻僵的手放在嘴边呵着,小声说: “要是有一堆火那该多暖和呀“她看见了手里的火柴,想了一会儿,便小心的抽出一根火柴,擦的一声,点着了。小小的火苗冒了出来,照亮小女孩儿快乐的脸庞。火光越来越明亮,小女孩儿的眼前突然出现一个大火炉,跟从前家里的一模一样,她连忙把手伸了过去,正要暖和一下,可就在时,火炉消失了!她失望的低下头,一看,原来是火柴熄灭了。 小女孩儿多么怀念曾经的时光啊。于是,她又擦亮了第二根火柴;这一次,她看见乐一张大大的餐桌,桌上摆的满满的,有苹果,蛋糕,鸡蛋,牛奶,还有一只冒着香气的烤鹅呢。 突然,那只烤鹅站起来了,摇摇摆摆的向小女孩儿走了过来,那香味儿也一阵阵的飘过来,好诱人啊。她高兴极了,正要伸出手去,可刚碰到烤鹅,所有的一切全都消失了,她的手碰在了又冷又硬的墙壁上,原来,火柴又熄灭了。 她想了想,又擦亮了第三根火柴。这一回,火光中出现的,是一颗美丽的圣诞树,小女孩儿拍着手欢呼起来: “多好看的圣诞树呀!” 是的,这棵圣诞树,比她见过的所有的圣诞树,都要高大、漂亮。绿绿的树枝上挂满了香甜的糖果、美丽的彩球,还有许许多多的蜡烛在闪闪发光,一会儿,火柴又熄灭了。可是,奇怪,圣诞树并没有消失,树上的烛光还在一闪的,升向高高的天空,变成了无数颗亮晶晶的星星。忽然,一道亮光从空中划过,一颗星星落了下来。小女孩记得奶奶说过“天上掉下一颗星星,地上就要死一个人哪” 小女孩儿看着星星轻轻地说: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朝大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欢天喜地的节日——春节。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节》。我的说课有6个内容: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计划用时2课时。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说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学习。课后,学生可以将自己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祖国各地、各民族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文章的写法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写法 四、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精读感悟法,评价激励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副老北京过春节的图片,例如吹糖人、逛庙会、赛骆驼、捏面人等,并把我自己2009年逛北京地坛庙会的情形讲给学生听,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说课 稿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说课稿 北斗小学郑雪萍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文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XX年的春节离我们已两个半月了吧!但春节的喜庆与热闹却时时在脑海中回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重温春节的快乐吧! 生听音乐看图片,感受春节的快乐 师:歌曲听完了,我看到同学们都被带回了春节的欢乐气氛中,谁能说说都看到了,听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顺便想想你们是如何过春节的。(生交流) 师: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老舍爷爷,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老北京独特的民族风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论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八---腊月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部编新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 教学反思

1《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部编版新课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学生培养语感,进行思维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新年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

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去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三、不足之处 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点关注,设计合适、让他们乐于进行语言表达的句式训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对于课文要着眼于整篇课文,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京的春节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1 【说教材】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读后感(2篇)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2篇) 读完《北京的春节》这本书充分的让我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而做完这本书的思维导图更是让我觉得收获多多!刚打开这本书,我首先被书中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吸引住了,看的不亦乐乎,同时我又仔细阅读了书中的文字部分。首先,思维导图的画图部分要和这本书主题相符,必须要有春节的元素,比如爆竹、烟花、福字等......,中间总干的画图完成后,支叉的文字部分首先我对作者做个简介,我觉得不管看什么书,我们都要了解一下作者,这也是知识的积累,然后通过阅读全文发现整个文章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我就归纳了几个重要节日时间点,总结完后,我又根据每个时间点简要的概括了一下每个节日的风俗和人们的具体活动,读到最后,看到文章中那些民俗的老物件很有意义,我也总结到了思维导图上,这样,我的思维导图就完成了。如果你没看过这本书,最先看到我的思维导图,或许你对这本书的内容就有了大概了解,这也是思维导图的收获所在吧!读书的过程中还需要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把好词好句好的段落用红笔勾挑出来,这样,等再看的时候印象会更深一点。妈妈总是教育我要把好词好句背下来,这样积累下去,就变成自己的知识财富了。读每一本书,我们都要对知识有所收获和积累,这才是读书的意义! 第二篇: 读完《北京的春节》这本书,充分的让我感受到北京过春节时隆重和热闹的场景,以及它的民俗文化!文中以时间为顺序,从腊八节的人们活动开始,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前的准备,除夕夜吃年夜饭守岁;初一男人出去拜年,女人接待客人;十五观花灯,吃元宵,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生动的描写了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和团圆、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节前准备最开心的孩子们了,做新衣,买爆竹,还要买许许多多好吃的东西,我看了这段描写心里都忍不住的欢喜,真想马上置身其中的感觉! 不管过了多少年!春节保留下来的很多风俗还是不变的,现在过腊八节我们还是会熬腊八粥,腌腊八蒜。不管平时妈妈给我买多少件衣服,可到了过年还是会给我买新衣服,家里也会准备很多的糖果干果等很多好吃的,姥姥在过年前一定把家里彻彻底底的打扫一遍,街里熙熙攘攘挤满了人购买年货!除夕这一天每家每户都团团圆圆的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节晚会,充满了幸福的滋味!而我家,因为爸爸在部队工作,过年经常在单位值班或去外地执勤,所以我家的团圆年就显得格外珍贵,不过有时候妈妈也会带我去部队和爸爸还有战士叔叔们一起过年,我会更开心,因为我觉得,过年,吃什么穿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字,团圆!而团圆才是人们最重视春节的原因吧! 我爱过春节,愿我们未来过的每一个春节都会幸福美好,合家团圆!

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3则_短故事高质量版

《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 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描述(一):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平安夜,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天气冷得可怕。 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她的衣服又旧又破,打着许多补丁,脚上穿着一双妈妈的大拖鞋,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她还是又冷又饿,风吹得她瑟瑟发抖。她的口袋里装着许多盒火柴,一路上不住口地叫着:卖火柴呀,卖火柴呀!人们都在买节日的食品和礼物,又有谁会理她呢? 快到中午了,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哪个好心人给过她一个钱。 她走着走着,在一幢楼房的窗前停下了,室内的情景吸引住了她。哟,屋里的圣诞树多美呀,那两个孩子手里的糖果纸真漂亮。 看着人家幸福的表情,小女孩想到了生病的妈妈和死去的奶奶,悲哀地哭了。哭有什么用呢?小女孩擦干眼泪,继续向前走去。 卖火柴呀,卖火柴呀!叔叔,阿姨,买一些火柴吧! 但是,人们买完节日礼物,都急匆匆地赶回家去,谁也没有听到她的叫卖声。雪花落在她金黄色的长头发上,看上去是那么美丽,可谁也没有注意到她。 小女孩走着走着,一辆马车飞奔过来,她吓得赶快逃开,大拖鞋跑掉了。马车过去后,她赶紧找鞋。那是妈妈的拖鞋呀,妈妈还躺在床上呢。但是,一只找不到了,另一只又被一个男孩当足球踢走了。小女孩只好光着脚走路,寒冷的雪将她的小脚冻得又红又肿。 天渐渐黑了,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小女孩一个人了。街边的房子里都亮起了灯光,窗子里还传出了笑声。食品铺里飘出了烤鹅的香味,小女孩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小女孩好想回家,但是没卖掉一根火柴,她那什么钱去给妈妈买药呢? 雪越下越大,街上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地毯。 小女孩一整天没吃没喝,实在走不动了,她在一个墙角里坐下来。她用小手搓着又红又肿的小脚,一会儿,小手也冻僵了。真冷啊,要是点燃一根小小的火柴,也能够暖暖身子呀。她敢吗?她最后抽出了一根火柴,在墙上一擦,哧!小小的火苗冒了出来。小女孩把手放在火苗上面,小小的火光多么美丽,多么温暖呀!她仿佛觉得自己坐在火炉旁,那里面火烧得多旺啊。小女孩刚想伸出脚暖和一下,火苗熄灭了,火炉不见了,只剩下烧过的火柴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 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有机会可以研究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并且可以和老师们探讨怎样能更好地教学本课。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要定位自己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课文很长,但是文章每一节都很精妙,越品越有味道,因此不知如何取舍,最后还是决定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而我要教学的为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准备过年的忙碌、喜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谈年”的方式,主要运用交流、体会的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及联系自己的过年感受,体会出人们盼望新年,准备过年的忙碌,喜悦的心情,及我们中国传统新年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特有地位。整节课,我努力地调动学生对新年的美好回忆,利用了一些图片及喜洋洋的乐曲给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很快地进入角色,沉浸在了喜庆的气氛中。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老北京人是如何过年的,使之与文本产生共鸣。 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老师们的评课,感觉教学中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感觉教师的引导过多,课文的每个方面都想要学生掌握到,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结果却适得其反。一堂课下来,重点没突出,难点更不能突破。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

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此外,在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如果教学中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课堂气氛可能比较热烈、浓厚。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著名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不仅仅是北京有隆重的春节,还有我们浙江省宁波市的春节,也称得上是热闹啊!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人们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早盼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千百年来,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们素有的传统习惯,也是全国人民素有的习惯。打扫完,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日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采购,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瓜果蔬菜,都要买齐全,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拜访亲戚朋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新衣服,准备过年时穿。在节日前要在家里的大门上贴红纸黄字的春联。还可以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福字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这些都是用来增添喜庆气氛的。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动物。年一来。树木枯死,百草不生,年一走,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应该怎么样才能不出现呢?就需要鞭炮炸,于是有了放鞭炮的习俗,这也算是增添热闹场面的一种方式。过了除夕夜,等第一声鸡鸣响起了,或者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就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春节是个欢乐和祥的日子,愿每个人都新春快乐,恭喜发财!

英语故事带翻译:卖火柴的小女孩

英语故事带翻译:卖火柴的小女孩 Most terribly cold it was; it snowed, and was nearly quite dark, and evening-- the last evening of the year. In this cold and darkness there went along the street a poor little girl, bareheaded, and with naked feet. When she left home she had slippers on, it is true; but what was the good of that? They were very large slippers, which her mother had hitherto worn; so large were they; and the poor little thing lost them as she scuffled away across the street, because of two carriages that rolled by dreadfully fast. One slipper was nowhere to be found; the other had been laid hold of by an urchin, and off he ran with it; he thought it would do capitally for a cradle when he some day or other should have children himself. So the little maiden walked on with her tiny naked feet, that were quite red and blue from cold. She carried a quantity of matches in an old apron, and she held a bundle of

—北京的春节课例评析

几点关注精彩课堂 —《北京的春节》课例评析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了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选文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从学生自己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生活是唤起学生真实情感体验最好的老师。贴近生活、联系生活、体验情感便是本课教学的宗旨。 四、课例片段 一、创设情境,关注学生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 (片段一) 播放歌曲《恭喜恭喜》,幻灯片播放与春节有关的图片,让学生们重新回味过年的喜庆的氛围,问同学们除了上述在图片中展示的事物外,还有什么与过春节有关的事物?(老师和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关于春节的一些资料。)在我们回味了年的感觉,了解了年的来历之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老舍爷爷笔下的老北京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评析: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畅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体现着浓厚的兴趣,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闪光,孩子们兴趣盎然地交谈,让我欣喜的同时,也让我感触颇深:充分预习之重要。)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100【北京的春节读后感范文】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100【北京的春节读后感范文】 【导语】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下面是大为大家搜集的北京的春节读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 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 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 ----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 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名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老舍先生认为元宵节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 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这当然不能成为理由。老舍先生最在意元宵节恐怕就是元宵节的灯会了,也有焰火。 我认为还是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美!因为还未到元宵节工人就要 返岗工作,学生就要返校上课,实在有煞风景。况且中国南北方,东

语文《北京的春节》评课稿

语文《北京的春节》评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北京的春节》自评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课文主要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北京过春节的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等春节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结构清晰完整,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文中具体写了哪些节日的活动?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单元导语入手,使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 这一课是一篇讲读课文,所以,在设计中,我的导语从单元主题开始,帮助学生建立单元总体框架,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十五这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三.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达到教与学的提升。 我娴熟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特别是《春晚》零点钟声响时的一段视频、正月十五的灯会,等等,提高了教学效

率。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1.在播放《春晚》零点钟声这一段视频后,应直接借着感情来朗读课文,而我又很重复的叫学生谈感受,感觉谈得太多了,以至于感情没有朗读出来。 2.我在指导朗读中还有很多不足,这个同学还没有达到我所要求的目的,应继续找学生起来朗读,或者问“谁能比他读得更好?”用这种方式来问学生,会更激发他们的朗读情绪。 3.初一这一部分在讲解时并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并没有感受到和除夕的截然不同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应继续学习探讨。 4.正月十五这一部分,整体上来讲出示太多的图片,而脱离了课本,也使得这三部分都像是在详讲,体现不出来详与略。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三小孙蕾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了解传统的民风民俗,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这是本组教材的主题性内容。本课介绍的都是孩子们很熟悉的习俗,再加上老舍先生通俗明白、幽默诙谐的语言,我想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是比较容易的,一读便知。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了对文章写法的学习上,体会作者是怎样布局谋篇,生动表达的,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而这也正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结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学习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

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我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齐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分男女生读等形式,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语文学习具有生活性与实践性。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把教材与生活有机融合。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风俗习惯,激发他们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将所学写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三、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紧扣新课标和教材,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了解作者,导入课题。回忆已学或课外阅读的老舍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语言特点。老舍先生作为一个老北京人,他会怎样描写北京这个具有文化底蕴的古老城市的传统节日呢?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导入新课,并指导学生有重点地读课题。这一环节使学生对作者的语言特点有一个较清晰的回顾,并加深了对作者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写法做了铺垫。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接着浏览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语文教学二十韵》)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北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从腊八写到了正月十九,时间跨度很长。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示时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一) 看完了《北京的春节》通过着名作家老舍的描写了解了北京与众不同的春节。 腊八:家家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腊八粥,泡腊八蒜。小孩,大人各忙各的。小孩:买杂拌、买爆竹、各种各样的玩意儿。而大人则预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腊月二十三:一到了腊月二十三天,天一黑家家炮火连连,灯火通明。一过二十三大家又忙活起来。 除夕:除夕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都是酒肉的香气。家家都穿起新衣服,贴上了对联,灯火通明,鞭炮日夜不停人们必须回家来吃年夜饭。 正月初一:午前男人去老家拜年,女人则在家中招待客人,城内还办起了庙会小孩们经常去逛庙会。 正月十五:元宵上市许多店铺都挂起了各式各样的彩灯,到了晚上就有更多人来参观。 到了正月十九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二)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

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名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三)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着名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