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高水平专业建设与思考——以曲靖医学高等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高水平专业建设与思考——以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发表时间:2019-09-23T16:13:15.9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5月9期作者:濮宏积[导读] 当前高水平专业建设已成为建设优质骨干院校的核心任务之一,围绕建设“10个高水平”,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职教20条
濮宏积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技术系;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当前高水平专业建设已成为建设优质骨干院校的核心任务之一,围绕建设“10个高水平”,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职教20条,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培养更多基层优秀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国家“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多元化动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提
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产教融合;医学影像技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1],《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以示范为引领开展优质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云南省在全省遴选出首批100个高水平专业,高度契合本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兴领域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一、高水平专业应该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结合本省实际,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该主动融入曲靖市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和医疗体制改革,遵循医学高等教育规律,秉承“以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人才”为育人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和各级院校的合作与交流,走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合作育人的发展道路。按照“行业引领、医工结合、医教协同[2]”专业建设思路;着力建设省内高水平专业和高水平实训实习基地,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云南省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产教融合大力推进院校企合作育人。推进核心课程标准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与社会服务优质化,推动区域医疗技术转型升级,为云南省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以提升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院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共育人才,继续完善“医教协同、医工结合、1+X证培养、课岗对接”的影像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贯彻“技能牵引、知识支撑、实践培养、文化熏陶”的专业建设发展的思路。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特色,以提升岗位胜任力为目标[3],使专业人才培养贴近行业、课程贴近职业、技能贴近岗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毕业时实现零距离上岗。
三、推进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改革,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在新时代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深入开展教学信息化改革,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大信息化教学设施投入和使用,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与“立体式”教材建设[4]。以职业发展、继续教育与实践技能为核心推展实用型教学资源,贴近临床实际需要,鼓励校企合作开发一批与优质核心课程配套的、与行业标准相称的,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优质资源,通过“合作共享”机制,相互促进和交流,推动行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四、推动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科学规划,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努力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加快“开放式、标准化、信息化”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虚拟仿真实训设备仪器的研发与建设,有效降低辐射危害。持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进一步整合校内专业群实训基地资源,把实训基地建成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技能竞赛、职业鉴定一体化的“产、学、研、训、赛”为一体的现代化实训基地,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5]通过竞赛搭建校际交流等平台。
五、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吸纳技能大师、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能工巧匠、医院知名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按照“重在培养、积极引进、整合资源、改善结构、提高水平”的建设原则,以“内部培养”为重点,以“整合资源”为抓手,以“双师素质”为基础,以“兼职教师”为补充,以“团队建设”为载体,以“名师工程”为引领,着力打造具有丰富教学与临床经验的,专兼结合,适应现代医学人才教育与健康卫生社会服务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六、向教学一线倾斜,深化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根据职业、行业定位,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具体要求,执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学生发展的需求,构建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标准, 建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全新教学模式;加强“智慧课堂”建设[6],丰富课堂活动,研究教育教法,深耕课堂,提高课堂吸引力。融教学做一体,制定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课-证-岗对接”。促进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建设一批数字化、模块化课程资源库,引入混合式教学手段,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便利。
七、完善质量保障体系,进入多元化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深化德同业异、类型特色的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明晰部门和教职工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建立新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完善由“制度保障、过程监控、评价体系”构成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实施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完善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健全质量自我保证机制。
八、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发挥专业的人才和实训实习场地资源优势,为云南省、曲靖市及周边省市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术研发、社会调研与咨询服务等工作。每年面向社会开放实验室,开展职业教育活动月、“国际放射日”等系列活动,深入社区、特殊教育学校、养老院开展健康、医疗、科普志愿者服务工作。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主动为“精准医疗扶贫”[7]和社会主义健康事业做出贡献。积极开展行业企业员工、社会失业青年等成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实现服务地方行业高水平和社会认可高水平。
九、提升专业协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