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工程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惠民工程总结
篇一: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告成镇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国家卫生镇”的目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特别是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强化规范管理,确保惠民效果。

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告成镇地处登封市区东南部,总面积72.5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总人口44289人。

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之观星台景区所在地。

1、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情况。

告成镇综合文化站位于告成镇周公路中段,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主体砖混结构四层,建筑面积2021平方米,总投资150万元(其中国债资金30万元,政府筹资120万元)。

工程于2021年6月动工建设,2021年5月底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镇财政投资为文化站配备了办公设施和文体娱乐用品,建成了办公室、图书室、娱乐室、多媒体室、资源共享室5个室,完成了篮球场、乒乓球台及健身器材的安装,镇文化站功能基本完备。

在市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下,为我镇文化站配备了投影仪、电脑等设备,配备图书3000多册。

镇综合文化站的建成必将对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促进新农村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文化大院。

全镇24个行政村,除贾沟、庙庄、田家门、森子沟4个村外,其余20个村全部建设了文化大院,并配备了健身器材。

3、农村信息资源共享。

共为14个村配备了电脑,为水峪、曲河2个村配备了投影仪,配备了一定的科技光碟,不定期的组织农民收看科技讲座,运行效果良好。

4、农家书屋。

除森子沟村外,共建成农家书屋23个,配备书柜156个,桌椅65套,图书75000册,为五渡村订阅报刊8套。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把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对文化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高度重视,不仅将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而且把村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纳入目标考核,并指派主管副职负责统筹抓好此项工作,做到目标明确、责任落实。

(二)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实现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跨越式发展。

为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告成镇整体文化水平,镇党委、政府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实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投资150万元建成了镇综合文化站,并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二是对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提出了规划和要求,对文化大院建设先进村给予一定的资金奖补。

(三)抓好文化活动队伍建设,基本实现一村一队伍。

我镇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积极推进,使群众文化活动队伍得到了不断发展壮大。

据统计,全镇已基本形成了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队伍的新局面。

如界头村建立了“文化宣传队”,冶上村成立了“冶上舞狮社”,关上村立了“盘鼓队”等。

镇老干部活动中心成立了门球队、合唱队、嵩山文化义务宣传队等。

文化活动队伍的发展、壮大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浓厚的文化氛围。

我镇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积极推进,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舞台阵地。

一是每年春节期间,我们开展了民间文艺活动汇演,营造了浓厚文化氛围和节日欢快气氛。

二是定期开展象棋比赛、书画展览以及篮球、拔河、乒乓球等文化活动,再现了千年古镇的文化风貌。

三是在重大节假日如“五一”、“七一”、“八一”、“十一”、元旦、春节期间,或在村文化大院、或在镇文化活动中心为广大群众奉献上一台台精彩的文艺节目,让文化活动成为凝聚民心、团结群众、同心同德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撑点。

四是连年参加全市民间文艺汇演活动,展示了告成人民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风貌。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受经济条件限制,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不经常;二是工作经验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全镇文化氛围有待
于进一步提高。

四、下步打算
2021年我镇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按照上级有关具体标准要求,进一步完善镇文化站软硬件设施,包括桌椅、图书、电脑、音响器材、活动用品等,确保2021年能够正常开展活动;
2、计划每月组织群众进行一次时政宣传和政策法制教育;
3、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一是在“五一”期间组织学校、镇直单位开展一次篮球友谊赛;二是在“七一”期间组织开展“红色”电影放映周活动;三是在“十一”期间开展广场文化周活动,组织全镇幼儿园进行汇报演出,组织婚庆演艺团体进行技能大赛。

4、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每季度举办一次文化艺术培训班、科普讲座、农技知识讲座等,辅导和培养文艺骨干;
5、开办图书报刊阅览室,免费对外开放,组织群众开展读书、读报活动;
6、搜集、整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
7、指导和辅导村文化室、文化大院和农民文化专业户开展各种业务活动;
8、做好文物的宣传保护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对观星台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021年我镇将紧紧围绕市文广新局的工作目标,以服务发展为主题,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立足点,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为全镇的“三个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七日
篇二:端州区文化惠民工作汇报材料
端州区文化惠民工作汇报材料
端州区文化局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我区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打造品牌,不断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构建综合文化服务网络,形式多样的文化盛宴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

图书公益服务、艺术展览、少儿文艺、少儿合唱、艺术培训、广场文化、电影巡播、粤曲“私伙局”等群众文化发展均走在全市各县(市、区)前列,我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称号。

一、成绩现状
1、努力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近年,我区共投入1800多万元到区、镇(街)、村(居)三级文化设施建设中,推进了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

区文化馆经改造,建成总面积460平方米、展线210米的双层展览厅,以及230平方米的室内演出排练场馆;城北、城西、城东、睦岗建起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端州图书馆不断进行改造和修缮,大大增加了馆藏书库容量和阅览坐席;广东省流动图书馆端州分馆经搬迁装修和增加设备,成为全省最大的流动图书馆分馆;省市区三级政府共同投入近400万元建起21间农家书屋;相继启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端州支中心、端砚数据库等项目,城区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夯实,文化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

端州图书馆在第四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被广东省文化厅列为“免检馆”,顺利被评为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并连续四年被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单位”;城西文化站多次受到中央、省、市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赞扬;城北办事处年获得“全国读书活动先进街道”,城东办事处获得“全国第六批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广东省老年人体育工作先进街道”,城北康乐北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城西府前东社区被评为“全国学习型社区”。

2、打造群众文化品牌,繁荣群众文化生活
树起了一批群众文化品牌。

“端州区文学艺术创作年”活动催生了本土群众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有力地舞动了群众文学艺术创作的龙头;“五四”征文活动和“迎春书画摄影展”坚持举办了32年,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与区纪委共同举办的“颂荷说莲”文艺演出和“清风·莲韵”文艺晚会成为打造廉政文化的又一品牌;广佛肇粤语童谣大赛开启三地联创群众文化阵地的先河;
端州敬舞团、海韵童声合唱团、天天舞蹈室、城北腰鼓队、城西夕阳红艺术队等群众文艺团体以及近15支曲艺队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少儿文艺事业领跑全市。

区文化局组织端州图书馆、区文化馆、城区电影公司每年都超额完成三送任务。

举办高雅、大众、贴近生活的各类展览,迎合各层次群众。

3、主要做法
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之后,我区及时按照市委市府的要求,制订建设文化强区总体规划,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日程。

成立区、镇(办事处)、村(居委会)三级建设管理机制,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先后制定《端州区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端州区五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设立《端州区文化站站长年度工作奖励制度》、《端州区业余文艺创作奖励基金》和《端州区农家书屋奖励制度》,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坚持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城乡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事业经费年年有增加,财政安排的文化事业经费不少于区财政总支出的1.01%。

积极争取中央、省的基层文化专项资金,尽最大努力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提升全民素质。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部分文化基础设施空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惠民工作的开展。

文化事业与教育事业一样,都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主要是靠政府的投入和扶植。

我区尚有2个文化站站舍空缺。

解决独立站舍难处在于选址、资金投入上,由于省、市政府关于文化站建设的文件较少,下拨扶持资金也少,纳入泛珠三角后,更是不能享受山区优惠政策,扶持资金骤减。

当地政府不仅要解决资
金问题,还要解决楼舍问题,而文化站属于公益行业,没有经济效益,使得当地政府望而却步,欲为而不为。

2、文化站缺乏专职、专业人员,组织群众文化工作缚手缚脚。

除了城西文化站有3名专职人员外,其他各站人员以文化站编制入职的都是兼职文化工作或从未涉足文化站。

文化站人员编制被占用的问题已存在很久,多数文化站站长身兼多职,同时对口民政、环卫、卫生、教育、体育等部门,文化只占他们工作的1/6。

3、文化人才结构和能力与端州文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从业人员年龄老化,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

区文化公益性单位的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为45岁,人员新进速度跟不上退休速度。

街道社区6位文化站长的平均年龄为40,只有1人是专职文化工作的。

二是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

以文化馆为例,原来的美术、摄影、舞蹈三个品牌,随着“带头人”的退休,由于新进人员无法达到专业和管理要求,优势逐渐弱化。

十几年来,摄影和戏曲类人员一直空缺。

另外,区文化馆、图书馆都没有高级职称人才,同时,与当今公共文化群众需求和审美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与建设端州文化特色区的高要求与任务不匹配。

三、措施
1、以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为重点,以“十分钟文化圈”建设为目标,建设一批基层文化设施,抓好公共文化基础建设。

整合现有宝月台文化馆、图书馆、老干之家、宝月公园、宝月荷塘等公共资源,建成一个具有综合文化功能,代表端州文化形象、辐射面广、贴近群众的全新“端州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

完善文
化站和文化室建设,力争各文化站拥有独立站舍。

实现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覆盖到每个社区,每个行政村有农家书屋,每个社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

2、以繁荣群众文化为抓手,以中心城区人才优势为动力,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培育群众文化知名品牌。

打造社区文化品牌。

鼓励扶持各社区文化中心建设,进一步将社区文化专干、社区文化辅导顾问和辅导员工作制度完善起来,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在不断将先进文化送到基层的同时,培养群众自己的文化队伍,带动其他社区规范化将活动开展起来。

打造文艺团队品牌。

大力扶持和引导群众文化团体不断做大和提升档次,争取政府支持,对大力支持送戏进社区的艺术团队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和培训帮助,让各业余团体能够有更大的提升。

打造节庆文化活动品牌。

将“端砚文化节”、“纪念伍丁先师宝诞节”等节庆活动推向深入,不断挖掘传统文化潜力,组织开展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将“迎春书画摄影展”、宋城墙灯谜竞猜等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的文化活动推向深入。

打造文艺培训品牌。

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市区一体化,多部门联动,充分利用好区文化馆、青少年宫、老干部大学、社区文化中心等阵地,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区群众的文化培训,提升全民素质。

充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培训工作,大力扶持各种民营培训机构发展。

重点开展少儿舞蹈、少儿语言类的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各种比赛、交流活动,创出特色。

3、积极推进文化站人事制度改革,把人员编制划归区文化馆统一管理,区财政统一供养,不与镇、街行政机关相互混岗,全面推行文化站站长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着力实现文化站人员编制专职专用。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高明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坚持统筹兼顾,把资源资金向基层倾斜,全区基层文化惠民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文化惠民保障机制扎实有力。

一是建立规范有效的公益文化事业筹资机制。

区、镇(街)财政对文体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实现文体事业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1%以上。

二是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

区印发了《关于实施高明区公共文化设施覆盖工程的意见》(明府办〔2021〕147号),以及连续几年执行高明区“五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区、镇(街)两级财政加大了对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和文体惠民工程的扶持力度,发挥了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

三是把握机遇,大力实施《高明区革命老区文化惠民工程实施规划》,有力保障了高明区革命老区各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是建立完善全区各级公共文体阵地管理机制,制订完善服务规范,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

五是继续实施基层文体建设年度考评机制,表彰先进,鞭策落后,确保文化惠民工作落实到位。

(二)文化惠民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推进新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等一批区级重点公共文体设施的规划工作。

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均达国家一级馆标准,区影剧院达国家三星级影院标准,6家博物展馆设施也不断完善,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

各镇(街)文化站向综合化转变,杨和镇新建文化广场、明城镇优化布局镇文化中心等。

村(居)一级文化设施不断扩容,实现农家书屋和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在72个行政村、社区的全覆盖。

部署开展93条人口500人以上自然村的综合文化室建设工程,2021年建成了10家示范点。

全区51条行政村全部达到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实施要求。

(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明显。

高明区革命老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成效,老区镇文化站达到省一级站以上标准,“农家书屋”全覆盖老区行政村,老区500人以上自然村综合文化室建设工程全面铺开,老区健身广场建设进展顺利,启动了青少年文化宫和谭平山纪念园建设工程前期工作。

全区529条自然村全部通有线电视,相关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完成“园园通” 有线电视工程,受惠企业800家、员工约8万人。

推动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和联合图书馆协同发展,实现市、区图书馆业务“一卡通”,区、镇(街)和村(社区)公共图书定期轮换。

每年购买公益数字电影1000多场送到基层。

年平均组织“魅力大舞台·文化周末”活动100多场,观众近20万人次。

启动流动图书车、流动演出车,广泛开展“文艺三下乡”、“高明讲坛”、“高明艺术讲坛”等活动,文化惠民工作载体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科技化特点。

(四)文化惠民活动逐步形成品牌。

积极与企业合作,与媒体合作,实施大型文体活动项目招商,增强了发展活力。

读书节、新年音乐会、元宵烟花文艺晚会、“魅力大舞台”、区运会、龙舟大赛、“体育村居行”、百村篮球赛、“体育嘉年华”、2021畅赏高明绿色欢乐节等,深受市民群众的欢迎,成为高明区具有影响力的文体品牌项目。

如2021畅赏高明绿色欢乐节,组织开展了区首届绿色博览会、区第四届万人濑粉节、镇(街)特色文化旅游推介、区首届登山节等10多项特色活动,让全区群众共享文化旅游盛宴,进一步打响了高明“宜游宜商宜居”的绿色生态旅游文化品牌。

此外,通过创设表演平台的办法,大力扶持群众文艺团队的发展,与条件成熟的单位、企业、学校、村(社区)共建
文艺培训基地,广泛开展慰问演出、艺术辅导、信息咨询、文化服务等活动,让基层文化真正扎根基层,更好地实现文化惠民和公共文体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二、存在问题
尽管近年来高明区文化惠民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但对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文化惠民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落后于形势要求。

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离佛山市提出的基本创建成为省特级文化站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村(社区)文化设施缺乏,个别文化阵地处于无人员看管、无维护资金、难以对外开放的境况。

二是文化惠民管理机制不健全。

区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运作模式制度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全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指导力度不足。

文化站干部兼职过多、人手不足、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等现象比较普遍,造成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

村、社区缺乏专(兼)职文化管理人员,文化辅导员制度有待完善。

三是文化惠民产品和服务不足。

全区艺术精品创作和演出的数量比较少,文化产品质量比较低。

部分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管理不到位,开放
篇三:坚持群众路线推进文化惠民
坚持群众路线推进文化惠民
何杏仁
推进文化惠民,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增进群众感情,努力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凝心聚力,增强文化惠民的引导力。

推进文化惠民,首要的是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动员,引导群众知晓自身利益所在,为之奋斗。

一是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激励追梦圆梦。

我们设计了主题宣讲六进工程、“中国梦·我的
梦”微型党课大赛等载体,开展“梦在心中、路在脚下”主题教育和点亮美好梦想、描绘美好梦想、共追美好梦想、引导美好梦想、激扬美好梦想、成就美好梦想等六大活动,在全市进一步形成同筑中国梦、同心促赶超的“大合唱”。

二是开展”善美金华”主题宣传,弘扬最美精神。

我们以“最美精神”宣传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点组织策划了“善美金华”主题宣传活动,多视角、全方位开展“一城四人感动中国”系列宣传,引领风尚,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

三是开展“百镇千村奔两富”创建活动,激发发展动力。

面向基层,增强文化惠民的渗透力。

推进文化惠民,对象是群众,工作主体在基层。

我们坚持眼光向下、重心下移,让宣传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普通百
姓倾斜。

一是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除相继建成市体育中心、中国婺剧院、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高档次文化设施,还集中力量抓好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舞台、农家书屋等文化服务工程。

二是注重精神文化产品有效供给。

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力度。

三是着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继续组织文化下乡,进一步深化“种文化”、“文化走亲”和“欢乐新农村”等活动,推进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

改革创新,增强文化惠民的生命力。

推进文化惠民,必须适应形势变化和顺应群众期盼,不断探索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形式、新途径,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理念。

树立“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元化”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等理念。

同时,充分尊重民意,确保基层群
众在文化活动中做到“三个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能普遍参与,培育品牌文化活动能自觉参与,文化活动设施建设能主动参与。

二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积极探索公共文化需求表达和决策机制,形成基层文化需求表达、意见搜集和公共文化决策参与机制。

发展产业,增强文化惠民的支撑力。

文化产业在满足人
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增强文化惠民的支撑力、影响力,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根据我市实际,一是大力发展网络经济。

金华作为浙江省第二大信息传输交换枢纽,成立了国内首个“网络经济发展局”,把网络经济作为“一号产业”强势推进,使之成为富民强市的重要力量。

二是加快推进东阳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

通过整合文化产业资源,东阳市初步形成了以影视产业为龙头、木雕产业为基础、旅游文化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2021年,东阳文化产业对经济贡献率达49.3%。

三是大力推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注重特色,增强文化惠民的吸引力。

金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

推进文化惠民,必须注重挖掘资源和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增强文化活动的亲和力、吸引力。

一要打响历史文化名人品牌。

组织开展了金华历史文化名人遴选普查工作,着手筹办黄宾虹艺术奖、艾青诗歌奖、施光南音乐奖等重大赛事。

二要充分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重点挖掘非遗资源的独特技艺和经济价值,培育非遗经典旅游景区和非遗产业基地。

三要合理利用历史文物古迹。

要统筹规划,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保护利用、综合开发,让群众在改善环境、感受文化的同时,增加致富新途径,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