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关照下书名的翻译-文档
浅谈外国名著书名翻译的目的论原则和方法

浅谈外国名著书名翻译的目的论原则和方法1、导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文化全球化,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而书籍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文化交流和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外国的大量优秀书籍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到我国,同时相当数量的中文图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被翻译成其他语言文字,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
在图书翻译中,内容的翻译固然重要,但其书名是整本书的灵魂,起着解释作品意蕴和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很可能直接决定了读者是否要购买这本书,因此书名的翻译十分重要,好的书名翻译能有效地促进作品的传播。
因此,书名的翻译要考虑两种语言的不同习惯和不同文化、社会背景,做到妥善处理,使译出的书名能准确地达意,而避免误解与不确切丰华瞻,1980。
也就是说,书名的翻译具有特定的目的性。
根据目的论Skopostheory的基本观点——翻译过程中的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即翻译方法由翻译目的与译文的预期接受者决定。
2、功能主义目的论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于德国,以凯瑟琳娜·赖斯,汉斯·弗米尔,贾斯塔·曼塔利,克里斯蒂安·诺德为主要代表。
1971年,凯瑟琳娜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先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她的学生汉斯则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在《翻译理论基础概述》一书中,正式提出目的论这一概念,它也是功能学派的基础理论与核心理论。
他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所有翻译活动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JeremyMunday,2021]二十世纪九十年代,20世纪90年代,诺德对翻译进行了新的诠释,这也是对弗米尔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诺德在其著作中强调:“翻译就是要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源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
目的论视角下中国文学著作英译名的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中国文学著作英译名的翻译策略作者:周婧,李延林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7期摘要:以目的论为指导,探讨中国文学著作书名的翻译,更进一步促进这种译文中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同时使译文牢牢吸引目标读者的注意力,激发目标读者阅读兴趣,结合对目标读者预期的分析,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文学著作;英译名;翻译策略一、引言中国文学著作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熠熠生辉的优秀作品,蕴含着中国独特的文明内涵,是外界了解中国独特文化的有效载体。
为更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迈向世界舞台,关键之一就是思考如何翻译这些文学著作。
书名,作为一本书的点睛之笔,具有文学性、概括性、艺术性等价值,既揭示了文学著作主要内容,也预示了全文基本情感基调;其次,书名如同商品商标,有一定广告宣传效果,能吸引广大读者接受。
由此看来,书名翻译至关重要,而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处理书名,值得译者们不断去探索。
二、目的论与书名翻译目的论由功能学派翻译学家赖斯、弗米尔、诺德等人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角度提出,是德国功能学派主要理论。
其现实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桎梏,首次提出翻译并非单一语际转换,更是翻译目的的有效实现这一概念。
弗米尔(Vermeer)认为,翻译意味着在特定环境内,由于特定目的,为特定接收者进行翻译,目的不同,所采用的翻译行为也有所不同。
该理论包括三个原则,分别是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最核心的即目的原则。
与对等理论相比,该理论降低了源文本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而更强调译者能够根据当时翻译行为目的及译语读者需求有选择性地进行翻译,因此,目的论更注重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予了译者更多自由。
作品名是呈现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其译文成功与否是关键。
好书名能吸引读者注意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拓宽作品目标市场。
因此译者在译书名中往往带有一种目的,即迎合目的语读者口味,争取更多目标语读者。
如美国作家埃里克·卡普兰所著哲学小说Does Santa Exist?,如果直接译成《圣诞老人存在吗》,相信因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性,很难吸发不了解该书的中国读者的兴趣,因此将书名最终译成《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不仅与该书“最风趣幽默的哲学书”的定位相一致,亦是该书成为近年畅销书之一强有力的助推剂。
目的论关照下的产品说明书英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和的迅猛发展,国家间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
而在产品的销售中,产品说明书不仅能给消费者提供详细的产品信息,而且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公司对产品说明书翻译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然而,目前市场上的产品说明书的翻译因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而质量参差不齐,差强人意。
作为实用文体的一种,电子产品说明书翻译存在规律性。
一方面,产品说明书有自己的格式和特点。
主要包括:产品介绍、部件、基本功能、使用指南、产品安装与设置等方面的内容。
另一方面,产品说明书是一种典型的目的性文本,它的目的很鲜明,即:产品介绍和产品宣传。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对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有重大指导作用。
它有助于译者更好地把握说明书翻译的规律性,增加说明书翻译的灵活性,最后译出读者和商家都满意的说明书。
本文以实例研究为基础,从目的论出发,借此探讨产品说明书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1目的论作为功能学派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是由德国学者弗美尔(Hans Vermeer)所提出的,其广泛适用于应用文体的翻译,如商务、新闻、广告、说明书翻译等。
该理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从而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基于这种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可以得出一条规范性的基本规则:“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也就是说,译文应对预定的受话者发挥预期的功能。
Nord 又根据目的论确定了翻译应遵循的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目的论关照下的产品说明书英译(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咸宁437100)■文/伍希源摘要:作为德国功能学派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对应有文体的翻译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
产品说明书是一种典型的目的性文本。
本文以产品说明书为研究对象,结合产品说明书的自身特点,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将目的论运用到产品说明书的翻译中去,以此来探讨产品说明书翻译的可行策略。
在目的论角度下探索英文书名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在目的论角度下探索英文书名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骆晓玲
【期刊名称】《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27)11
【摘要】书名是一部作品的点睛之笔,书名的翻译自然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部翻译得好的书名,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也能经受历史的考验。
以往关于书名的翻译文章大多基于奈达的等效论,而本文从另一个角度---目的论的角度对书名的翻译进行分析,运用目的论指导英文书名的翻译,从而探究英文书名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总页数】2页(P141-142)
【作者】骆晓玲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目的论指导下中英文说明书的翻译原则与方法 [J], 夏恒霞
2.“目的论”视域下的政府英文网站翻译探索--以北京政府网英文版为例 [J], 梁君
3.从翻译目的论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J], 郭凤华
4.从翻译目的论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J], 郭凤华;
5.从目的论角度浅析译作书名的翻译 [J], 陈小薇;申丽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最新年文档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Movie Titles under theGuidance of Skopos Theory YANG Yongfeng,LI Hongmei(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Taizhou ,Jiangsu 225300)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movie ,as a cultural carrier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recent years ,translation related to English movies is bring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Movie title is a trademark and advertising carrier ,the translation of which will directly affect whether the target language audience will accept it ornot ,and further determine the movie will be a success or failure in the market. Under the guidance of skopos theory,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movietitles from four kinds of translation methods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liberaltranslation and creativetranslation goals of conveying thetitle's information value and art recreation. ,namely,so as to realize the,commercial0 引言片名犹如电影的眼睛,是电影最好的名片。
目的论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不同译本翻译赏析

目的论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不同译本翻译赏析随着英国文学的影响日益扩大,英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在中国也逐渐受到关注。
其中,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是翻译领域一个重要的案例,由于该小说语言简洁,情节紧凑且富有幽默感,不仅在英国文学界享有盛誉,而且在中国也有着众多爱好者和读者。
本文以目的论视角出发,对不同的《傲慢与偏见》翻译进行赏析。
一、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在翻译领域中,目的论是一个重要的翻译方法。
目的论翻译方法强调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过程,即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够理解原文所想表达的内容,并在目标语中保留原文的风格和语言特点。
目的论翻译方法不强调对原文的忠诚度,而是强调在翻译的同时,尽可能让目标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和思想,创造出一种自然流畅的阅读体验。
二、《傲慢与偏见》的不同译本比较1.《傲慢与偏见》(梁实秋译)梁实秋是早期将《傲慢与偏见》翻译成中文的翻译家之一。
他的翻译风格在当时具有创造性,尤其是译文中充满了朴实的语言,使得读者们可以轻松地理解原文中的复杂情节和深刻的思想。
虽然梁实秋的翻译相对于现代翻译而言,有时显得过于古板,不够流畅自然,但这种老派译本的翻译方法强调的是原文的意义阐述与意味的确切表达,因此该版本翻译的中文词汇选择和句型结构较简单,方便中文读者的理解。
2.《傲慢与偏见》(陈诗怀译)陈诗怀的翻译版本强调了《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美感,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律动感和语言韵味。
她运用了一些古典汉语词汇,使得译文显得更加高雅,隐含有古代文学之美。
但是,这种偏向于美感的翻译方式忽略了原文的实际意义,并且在一些语句表述上,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了删减,使得读者在理解时可能会出现偏差。
3. 《傲慢与偏见》(郑振亚译)郑振亚的翻译版本力求准确完整地表达了原文的思想和情感,注重准确传递原文语境下的语气和情感,让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原文的情感。
同时,在翻译中,他采用了许多比较贴切的中文表达,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会出现理解障碍。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

儿童文学论文:“目的论”关照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论文:“目的论”关照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摘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它要求译者翻译时首先考虑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目的。
本文以刘易斯·卡洛尔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两个不同版本的翻译为例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一提到儿童文学翻译,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认为译者只要用浅显易懂的词语,短句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事实上,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比之成人文学的翻译有过之而无不及。
儿童文学的翻译应遵循文学翻译的规律,但又有其特殊性,译者要不忘自己是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不忘译作的读者是孩子。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
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在心里发育水平,知识经验,文化修养,人生阅历,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
6至12岁的儿童已经不再依赖于直接的视觉接触,他们能够通过事物具体的表面现象进行抽象的思考。
一般说来他们已经掌握了母语的基本句法,掌握了不少词汇。
译者应该站在儿童立场上,用儿童观点去透视全文,用童心去鉴赏,以儿童语言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儿童文学情趣,再现原作思想。
一、目的论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reiss、vermeer和nord等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简而言之,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reiss and vermeer 1984: 101; 转引自nord 2001: 29)该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等值”或“等效”的翻译观,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译学界的“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异化”与“归化” 的二元对立。
从目的论角度下看电影片名的翻译-文档资料

从目的论角度下看电影片名的翻译、引言在一味追求商业利益的今天,电影片名的翻译问题层出不穷。
好的片名不仅直接关系受众情况,而且具有审美艺术和文化价值,故对其研究值得我们重视。
目的论是功能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在其理论框架中,翻译对象即译者心中的接受者是影响翻译目的重要因素之一,翻译就是“在目标语情境中为某一目的及目标受众而制作的文本”。
现在对其翻译研究多数是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总结,以传统的“对等”理论为指导理论,虽然在形式上将翻译解放了出来,但并没有使片名翻译完全摆脱“等值”的枷锁,所以现有的很多研究很难有效的指导片名的翻译实践。
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对片名的翻译做进一步的研究,通过目的论的原则和策略分析翻译片名过程中所利用的方法和技巧。
二、翻译目的论及原则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奠基人之一汉斯?弗米尔(H.J.Vermeer)曾这样表述过她的目的性原则 (Skopos rule )的:“每种语篇的产生都有一定的目的,并服务于这一目的。
目的性原则是这样表述的:“无论笔译,口译,讲话或写作所产生的语篇/译文,都要能在对方的语境中对想要使用该语篇/ 译文的人确切地发挥它的功能”。
根据目的论,翻译最高法则都是“目的原则”,一种翻译的行为由行为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
因此翻译时必须考虑文本的接受者,了解文化背景,期待与感受性等。
目的论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原则: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 )和忠诚原则(Loyalty rule )。
前者指译文必须符合篇内一致的要求,保证译文内容能够让译入语者理解,达到交际的意义。
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应符合篇际一致的要求,译者在考虑译入语的同时,必须充分理解和尊重原文。
但“忠诚原则”必须首先服从“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也就是说在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忠诚的程度需根据译者对原文理解的程度和翻译所要达到的最终交际目的。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作者:王恒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4期摘要:英语文学像中国文学一样,尤其是经典名作颇受国人的喜爱。
它的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的活动过程,本质上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过程。
翻译之后它所传播的文化和思想使人们获益匪浅、受用终生。
书名作为英语文学书籍的书眼,与英语文学书籍的内容和思想一样有着特殊的地位,它的作用更直观,更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
本文将结合汉斯·弗米尔的翻译的目的论去研究和分析英语文学书名翻译的变迁及方法,旨在理解和正确翻译英语文学书名。
关键词:目的论;英语文学书名;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4--01英语文学书籍作为一种文化同样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对英语文学书籍的关注更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人们以一种更加明确的目的去关注书籍中的内容以及它所传达的那种思想。
书名作为一部书籍的眼睛更是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所以,英语文学书籍的译名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书名的翻译自然要考虑语言使用习惯、社会背景、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避免误解与不确切,妥善处理,做到译名既入乡随俗又能凸显和紧贴主题。
一、汉斯·弗米尔的翻译的目的论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在1976到1977年的一系列讲座中,提出了书籍翻译的普遍理论的构架,随后出版了《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
在1984年,弗米尔和莱斯共同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成为目的论的宣言。
在书中,他与莱斯提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而应该把翻译看成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
因此,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一定有一个目的。
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根本出发点,极大的转变了我们原有的翻译观念。
目的决定一切,从翻译策略、方法,到对原书形式与内容上的取舍,再到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
目的论关照下商标的翻译

目的论关照下商标的翻译商标通过简短的词汇,旨在传达信息,提升商品的价值进而达到促销的目的。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体系决定了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时在目的论的关照下,突破“等效”“对等”“等值”等原则,选用融达意、审美和呼唤为一体的词汇。
标签:目的论商标词文化内涵德国学者Hans. J. Vermeer于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先提出目的论(Skopostheorie /skopos theory)后,便成为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目的论以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认为翻译是人类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的一个次范畴,同时还指出了目的性法则(skopos rule)、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必须遵守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性法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The end justify the means)。
商标的翻译是种目的性很强的实用性文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引起译语消费者的兴趣和关注、促进销售。
据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理论,翻译的过程分四个阶段:分析——转换——重组——检验。
在商标翻译的阶段中,目的论渗透到其各个环节。
一、分析阶段与目的论的忠实性法则目的论中,“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语际连贯,即译文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 (Nord,2001:29-32)。
忠实的前提是了解和分析原文。
众所周知,商标除了识别产品、提供信息外,还象征商品的声誉和质量,承载着广告宣传的作用,其目的在于刺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不同的文化体系和值观念,赋予同一商标词的文化寓意亦有所不同。
译前的分析着重于充分理解原文所表达的信息,承载的文化内涵、源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等,并充分领略原商标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这是目的论忠实性法则的一种体现。
又如张美芳教授所言,“翻译过程中,语言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是第二位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要把语言承载的信息最大程度的传达出去。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电影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的艺术形式,其片名作为一个重要的标识符,承载着电影的核心主题和宣传效果。
对于国际电影市场而言,片名的翻译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在翻译片名的过程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对于准确传达电影的意义和吸引观众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问题。
翻译目的论是对外翻译的一种重要理论,强调翻译目的和实际应用的关系。
在翻译英文电影片名时,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受众和宣传效果,恰当选择翻译策略,以传达电影的核心信息和吸引观众的效果。
首先,片名需要忠实于原作,准确传达电影的主题和核心意义。
在翻译片名时,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电影的内容和意义,保持忠实于原作的原则。
例如,电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的中文片名《肖申克的救赎》,完美地传达了电影主角在牢狱中寻求自由和拯救的核心主题。
其次,片名需要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翻译目的论强调了翻译作品的实用价值,在翻译片名时,需要考虑目标受众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
例如,电影《Gone withthe Wind》的中文片名《乱世佳人》,将电影背景设定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突出了电影的历史背景和浪漫故事,同时符合中国观众对于历史题材和浪漫爱情故事的喜好。
此外,片名需要创造吸引观众、产生好奇心和引起共鸣的效果。
在翻译片名时,可以采用以意译、俚语或谐音等手法,创造独特而有趣的片名,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例如,电影《Whiplash》的中文片名《爆裂鼓手》,通过使用“爆裂”一词,强调了电影中鼓手强烈追求音乐梦想的情节,同时也创造出了极具冲击力的视听效果。
最后,片名需要与电影的宣传活动相配合,形成良好的市场营销效果。
电影作为一种商业产业,片名的翻译也是需要考虑电影市场和观众口味的因素。
例如,电影《The Dark Knight》的中文片名《蝙蝠侠:黑暗骑士》,通过将蝙蝠侠这个热门角色与黑暗骑士的概念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品牌效果,吸引观众的眼球,并使电影成为票房成功的佳作。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作者:董全悦来源:《流行色》2019年第03期摘要:从古至今,中国人们对英语文学书籍的喜爱和欢迎程度是只增不减,有很多人受益于此。
书名,是一个既独立又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英语文学书籍的招牌。
本文将与德国功能理论的目的论相结合,来浅略地分析研究英语文学书名汉译的策略与方法,以正确理解和翻译文学书名。
关键词:目的论视角;英语文学;书名翻译阅读一本优秀的英语文学书籍,不仅仅能够扩大读者的知识面,开阔读者眼界,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还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读者的精神境界。
书名,在英语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读者在进行阅读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书名,有很多书,看到第一眼书名之后,就能大概猜出这是什么类型的作品,或者主要讲的谁的事以及什么事,就能提起读者很大的阅读兴趣或者好奇心,因此最能影响读者阅读选择的就是书名。
所以,书名的准确翻译不仅可以减少阅读误解,还能提高阅读率,增长书籍的名气口碑。
因此,从目的论对英语文学书名翻译进行探究是很有必要且很重要的。
一、目的论与书名翻译的基本内涵1.翻译目的论功能派翻译理论主要产生在德国,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就此萌生了不同的理论思想,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凯瑟琳娜赖斯提倡的等值理论,该理论中心是根据原作的基础建立的,要求译文在概念内容、语言特点和社会交往功能等方面应与原著相等。
通过大量的实验检验还有岁月的验证,部分等值观理论有很多问题,某些观点价值有些低,当译文与原文有出入时,需要坚持译文功能性。
翻译这件事不能把它简单地看成一个转码过程,它是人类的一种具体形式的行动。
既然有行动,那肯定就要有目的,首先弄明白目的是什么是进行一项翻译行动的基础,不然的话就没有办法进行翻译。
在目的理论的指导下,翻译必须把目标放在读者和翻译任务身上,尤其要放在目标文本所属文化的功能上,翻译者决定在翻译中采取哪种方法或者是策略,必须要根据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来决定。
目的论关照下书名的翻译

目的论关照下书名的翻译[摘要] 翻译书名对文化信息传播、书的宣传销售等关系重大,因此它要求译者予以重视。
本文介绍目的论,结合中英文书名的特征,分析目的论对书名翻译的积极指导作用,指出译者需考虑读者的文化及接受能力,采用具体的翻译策略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 书名文化因素翻译策略目的论1.引言随着跨文化交流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翻译事业逐渐繁荣,文学作品,戏剧,典籍等书名被广泛地译为不同版本。
作为书籍的核心,书名需内容概括、主旨突出,简洁凝练。
国内外对书名的翻译研究由来已久,许多学者译书名时遵循尤金·奈达的“对等理论”。
然而因文化差异,对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卢志君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翻译的标准可分为意义相符,功能相似,“译名既要给译文读者传达原名所含信息,又要尽可能地再现原文作者的立题意图及其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
”(2006: 17) 陈兵指出“翻译书名时既需传达原作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应顾及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欣赏心理。
”(1999: 58)笔者以为,这些观点不能灵活指导书名翻译,在书名翻译实践中也客观存在着一些违背忠实标准的现象。
而“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交际行为,将译文的预期目的置于翻译的首要地位,可为探讨书名的翻译提供一个全新视角。
2.目的论概述目的论(Skopostheorie),最初由德国学者弗密尔(Hans Vemeer)于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中提出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
上世纪60年代人们认为译文与原文应在语言形式上对等,而Vemeer打破其局限性,在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置翻译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来研究,指出翻译应遵循三条法则: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的过程。
连贯法则,译文必须能让译语读者理解并在其文化和交际语境中有意义,与其交际情景连贯一致,因此译者要考虑读者的文化与接受能力。
忠实法则,译文和原文之间保持语际连贯、忠实于原文。
“目的论”关照下的儿童文学翻译-6页word资料

“目的论”关照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一提到儿童文学翻译,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认为译者只要用浅显易懂的词语,短句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事实上,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比之成人文学的翻译有过之而无不及。
儿童文学的翻译应遵循文学翻译的规律,但又有其特殊性,译者要不忘自己是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不忘译作的读者是孩子。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
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在心里发育水平,知识经验,文化修养,人生阅历,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
6至12岁的儿童已经不再依赖于直接的视觉接触,他们能够通过事物具体的表面现象进行抽象的思考。
一般说来他们已经掌握了母语的基本句法,掌握了不少词汇。
译者应该站在儿童立场上,用儿童观点去透视全文,用童心去鉴赏,以儿童语言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儿童文学情趣,再现原作思想。
一、目的论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Reiss、Vermeer和Nord等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简而言之,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Reiss and Vermeer 1984: 101; 转引自Nord 2001: 29)该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等值”或“等效”的翻译观,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译学界的“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异化”与“归化” 的二元对立。
该理论认为:只要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对原文既可以采用逐字直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完全改写的方法,或者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翻译策略。
而评价一篇译文的优劣,并非是看它对原文的等值程度(equivalence,包括功能等值),而是看它对于翻译目的的“适宜性(adequacy)”,即是否有助于在译语情境中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在“目的论”观照下中国古典名著书名的翻译策略

用, 因此书名的翻译尤其重要 , 好的书名翻译能有效地促进作品的传播 。早在两个世纪前 , 中国古典文学名 著 就已经传人 西方各国 , 同一作 品出现 了很多不 同的译本 , 中不乏错译 、 的例子 , 但其 曲译 这些会使 西方读
者 不能欣赏到“ 原汁原 味” 的中国传统文化 , 甚至扭曲中国的文化形象。根据 目的论( oo ho ) S ps er 的基本 观 k T y 点——翻译策略 由翻译 目的与译文预期接受者决定 , 当今 文化全球化 的时代背影下 , 在 确立合理 的翻译 目 的, 了解西方读者 的阅读期待 , 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有效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书名翻译策略, 以达到最佳的传 播效果 , 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译文的交际 目的( 如教育读者) 以及使用特定翻译策略和方法所要达到的 目的( 如为了显示源语结构特征而进 行 的直译); 目的” 圆但“ 通常指的是译文的交际 目的, 包括翻译委托人的 目的与译文接受者的期待 与需求 。通
常情况下 , 翻译委托人是根据译文预期接受者的特点和需求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语境决定翻译 目的的。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书名英译的预期读者是指懂英语的西方读者 ,他们有 自己独特的文化背影知识 、 对 译文 的期待和交际需求 ,并且其期待和交际需求 以及欣赏品味会随着他们所处 的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 在 当今全球化背影下 , 随着世界政治 、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 全球 “ 中国热” “ 、汉语热 ” 不断升温 , 英语
音译过来的词汇 , “ 如 嬉皮士”“ 、脑耗技术 ”“ 、 民主”“ 、公社9g 96 %解构” 因此 , 等。 翻译委托人确定 中国古典文学 名著书名 的英译的 目的为 :1 向西方英语读者推销古典名著 ;2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 , () () 弘扬 中华文 明 , 加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论关照下书名的翻译1.引i=r随着跨文化交流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我国翻译事业逐渐繁荣,文学作品,戏剧,典籍等书名被广泛地译为不同版本。
作为书籍的核心, 书名需内容概括、主旨突出, 简洁凝练。
国内外对书名的翻译研究由来已久, 许多学者译书名时遵循尤金?奈达的“对等理论”。
然而因文化差异, 对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卢志君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出发, 认为翻译的标准可分为意义相符,功能相似, “译名既要给译文读者传达原名所含信息,又要尽可能地再现原文作者的立题意图及其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
” (2006: 17) 陈兵指出“翻译书名时既需传达原作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更应顾及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欣赏心理。
” (1999: 58) 笔者以为,这些观点不能灵活指导书名翻译, 在书名翻译实践中也客观存在着一些违背忠实标准的现象。
而“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交际行为, 将译文的预期目的置于翻译的首要地位, 可为探讨书名的翻译提供一个全新视角。
2.目的论概述目的论(Skopostheorie), 最初由德国学者弗密尔(HansVemeer)于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中提出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
上世纪60 年代人们认为译文与原文应在语言形式上对等, 而Vemeer 打破其局限性, 在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置翻译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来研究,指出翻译应遵循三条法则: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的过程。
连贯法则, 译文必须能让译语读者理解并在其文化和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与其交际情景连贯一致, 因此译者要考虑读者的文化与接受能力。
忠实法则,译文和原文之间保持语际连贯、忠实于原文。
(张美芳&王克非2005:41)目的论认为, 翻译的目的由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向译者提出翻译要求并协商决定。
一般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谋生), 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 以及使用特定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体现原语言结构)。
具,不体到翻译实践中同译者目的各异,但通常情况下“目的”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这对书名的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目的论在书名翻译中的应用3.1书名的特征与书名翻译的目的性作为一本书的精华, 书名往往富有简洁性、幽默性、主旨性和文化性等。
同其他语际间的转换形式相比, 其过程虽不受句子、段落、篇章等较深语言层次的影响, 但译者在译书名时还是先要充分分析原文,因为书名表面上脱离整个文本, 而实质上只有通读原文才能把握内涵。
除普遍特征外, 译者还需抓住各自的语言风格特征。
书名形式多种多样, 有以故事主人公或动物名字,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等命名 , 或运用典故等来命名。
在英文书名更注重雅趣 , 简短。
再者 , 决定翻译目的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受 众――译文预期的接受者 ,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 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张美芳 &王克非 2005:15)翻译行为的实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 这就要求译者除了弄 清书名的特征外 , 还需明确认识其翻译目的。
书名翻译的目的一 般来自其发起者 , 如出版社 , 译者有时也会担任。
他们价值取向不 同, 翻译目的也会有所不同。
通常,译者用精炼且富有表现力的语 言引起读者共鸣 , 从而利于出版与销售该书。
若译者想向读者传 播异语文化 ,则会保持原样直译书名 ; 若想便于预期读者理解 ,将另立新题 , 以求与目的语读者文化背景相符。
但是在市场经济和 全球化背景下 , 有些译者不惜曲解书名原文含义 , 盲目追求经济 效益 ,这种对读者不负责的翻译目的不宜采取。
3.2 目的论下书名翻译的文化因素文化是一个民族语言、 习俗、惯例乃至历史特点、 思维方式、 宗教信仰的综合表述。
目的论把翻译看成是置于一定文化背景下 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不同文化有不同文化的价值观 , 人们受其 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 ,对同一现象的认知和联想必然不同 , 因此 了解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尤为重要。
英国 17 世纪著名小说家约翰 ? 班扬在其著作 ThePilgrim 's Progress 里 , 描绘了一位朝圣者和他的朋友在经历 种种磨难后 , 终于到达基督教圣地并获得永生的故事。
其汉译名中名词短语很常见 , 而中文则大多是动词短语。
另一明显特点是 ,我们好用四字成语或固定短语 , 如 As you like it: 《皆大欢喜》 。
此外英语中书名多用长且较平实的短语或句子 , 相比之下中文则天路历程》赢得了汉语读者的广泛认同, 正是因为译者在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后, 用“天路”表明与宗教的联系, “历程”暗示朝圣者路途上的艰辛。
如果译者不能意识到这种文化内涵, 那误解将随之产生。
3.3目的论下书名翻译的策略目的论要求译者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目的为首要原则, 以是否达到交际目的来判断译作成功与否。
这一过程的实施者是译者, 为此赋予其主观能动性, 根据发起者的要求并结合预期目的来决定特定文本的具体翻译策略。
几乎所有的翻译都可分为原语文化为导向和目的语文化为导向, 或者说异化与归化翻译。
美国学者Lawrence Venuti 把异化与归化翻译看成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
异化翻译保留原文语言及文化特色、丰富译入语语言及文化, 把读者带到异语文化中;归化翻译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 便于读者理解与接受。
3.3.1 异化策略在目的论下, 如预期的交际目的是为了满足译入语读者对陌生感”的需求,译者大可采取异化手法。
具体有直译、音译、直译或音译加释义这几种方法。
直译法最常见 ,在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 , 直接地用目的 语中对应的词、句法结构或修辞手法传达原书名的信息 , 保留原 文本的风味、 内容或形式。
如 Great Expectation: 《远大前程》 ,汉译英的书名如《四书》 :Four Books 等。
根据目的论 ,译者决 定直译原文本是为了保留原文风味 , 教导目的语读者或促进跨文 化交流。
很多书名本身以人名、地名为书名 , 若不曲解译入语文化 ,可直接将其音译 , 尤其是英译书名。
例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Hamlet,Othello, Macbeth,King Lear 分别直译为《哈姆雷特》 奥赛罗》 , 《麦克白》 , 《李尔王》。
直译或音译加释义是翻译文化承载词的好方法。
如果直译书 名会给异语读者带来困惑 , 那在直译或音译的基础上添加适当的解释就很有必要。
例如,翻译Oscar 这部描写一只聪明又勇敢的奥斯卡金像奖。
史志康把它译为《猎犬奥斯卡传奇》就很传神且 能吸引读者 , 表明这是关于一只狗的冒险经历。
(1996: 36) 3.3.2 归化策略在译出语和译入语中很难找到对应时 , 便不能采用异化策 略。
这可能是因原书名带有文化背景或典故而使译文读者难以理 解。
这时如果翻译的预期目的是使读者能毫无困难地理解其含义 就可采用归化策略 , 根据翻译的目的与译语文化的准则 , 保留原 书名中某些成分 , 也可根据译语语境进行调整、增删。
名叫奥斯卡的美国狗时 ,若直译成《奥斯卡》 ,中 文读者会联想到剧名 Waterloo Bridge 如直译为《滑铁卢桥》 , 表面上看十 分的对应 ,但中文读者若根据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历史典故 , 会 把故事内容与战役联系起来 , 而它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
考虑到 中西方文化蕴涵的差异以及译文的预期目的 , 把它意译为《魂断 蓝桥》是其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完美结合。
“蓝桥”二字借用 我国古代爱情悲剧“蓝桥相会”的典故 , 与 Waterloo Bridge 的 剧情吻合 ; “魂断”加强其悲剧效果。
此译法不仅避免因文化差 异而造成的误解 , 还实现了译作在目的语读者中的交际目的。
而当一个书名可采取异化又可采取归化时 , 不同的翻译 目的决定其策略的选取。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英译本多达 9种, 而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思的英译本是译界公认的优秀译作。
霍译《红楼梦》 时, 当时的发起者是他自己 ,目的就是向西方国家策动者是外文出版社 , 其目的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所以采用原语文化为导向的方法 ,将书名异化为 “A Dream of RedMansions ”。
汉语文化里 , “红楼”专指富家女儿的金闺绣 阁,而在书中既指众多红颜 , 又指他们居住的大观园 ; “红”象征着喜庆、热烈等含义 ; “梦”预示人生如梦。
通过异化译法 ,杨译相对应,此外“红” (red) 在英文里有“血、 暴力、激进”等意思 ,因此为避免文化冲突 , 照顾西方读者的感受 ,霍克思采用归化译 法 , 依照故事情节译为“ The Story of a Stone中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们传递他在阅读原著的乐趣。
而杨氏的本达到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但英语里没有词与“红楼””。
这也符合他在译本的序言中所写的“我如能把这部小说给我的愉快传达一点点给读者,我就可以算是没有虚度此生了”。
(Hawkes: 1973)这两种方法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与“目的决定方法”的理论相符。
最后,尽管译者在翻译书名时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但一个有责任心的译者要对其翻译行为负责, 遵循翻译行为服务于目的,如过分美化将适得其反。
4.结语书名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领域。
译者必须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考虑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 选择相应的原则来指导书名的翻译。
在这一难点上已有许多的研究成果但好多只注重翻译的策略, 而忽略了翻译的目的。
文中把翻译看成是有目的活动,由目的论来指导书名的翻译, 使我们不仅加深了对翻译目的的认识, 还为使用各种策略提供依据。
目的论指出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的目的, 以达到预期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
因此翻译书名时, 首先要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然后结合书名特征,考虑读者具体情况、文化差异等因素, 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顺利实现书名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