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关照下书名的翻译-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论关照下书名的翻译
1.引i=r
随着跨文化交流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我国翻译事业逐渐繁荣,文学作品,戏剧,典籍等书名被广泛地译为不同版
本。
作为书籍的核心, 书名需内容概括、主旨突出, 简洁凝练。
国内外对书名的翻译研究由来已久, 许多学者译书名时遵循尤金?奈达的“对等理论”。
然而因文化差异, 对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卢志君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出发, 认为翻译的标准可分为意义相符,功能相似, “译名既要给译文读者传达原名所含信息,又要尽可能地再现原文作者的立题意图及其对读者所产生
的效果。
” (2006: 17) 陈兵指出“翻译书名时既需传达原作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更应顾及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欣赏心理。
” (1999: 58) 笔者以为,这些观点不能灵活指导书
名翻译, 在书名翻译实践中也客观存在着一些违背忠实标准的现象。
而“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交际行为, 将译文的预期目的置于翻译的首要地位, 可为探讨书名的翻译提供一个全新视角。
2.目的论概述
目的论(Skopostheorie), 最初由德国学者弗密尔(Hans
Vemeer)于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中提出一种较新的翻
译理论模式。
上世纪60 年代人们认为译文与原文应在语言形式
上对等, 而Vemeer 打破其局限性, 在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置翻译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来研究,指出翻译应遵循三条法则:目的法则,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的过程。
连贯法则, 译文必须能让译语读者理解并在其文化和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与其交际情景连贯一致, 因此译者要考虑读者的文化与接受能力。
忠实
法则,译文和原文之间保持语际连贯、忠实于原文。
(张美芳&王
克非2005:41)
目的论认为, 翻译的目的由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向译者提出翻译要求并协商决定。
一般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谋生), 译
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 以及使用特定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体现原语言结构)。
具
,不体到翻译实践中同译者目的各异,但通常情况下“目的”
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这对书名的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目的论在书名翻译中的应用
3.1书名的特征与书名翻译的目的性
作为一本书的精华, 书名往往富有简洁性、幽默性、主旨性和文化性等。
同其他语际间的转换形式相比, 其过程虽不受句子、段落、篇章等较深语言层次的影响, 但译者在译书名时还是先要充分分析原文,因为书名表面上脱离整个文本, 而实质上只有通读原文才能把握内涵。
除普遍特征外, 译者还需抓住各自的语言风格特征。
书名形式多种多样, 有以故事主人公或动物名字, 故事发生
的时间、地点、事情等命名 , 或运用典故等来命名。
在英文书名
更注重雅趣 , 简短。
再者 , 决定翻译目的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受 众――译文预期的接受者 ,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 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张美芳 &王克非 2005:15)
翻译行为的实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 这就要求译者除了弄 清书名的特征外 , 还需明确认识其翻译目的。
书名翻译的目的一 般来自其发起者 , 如出版社 , 译者有时也会担任。
他们价值取向不 同, 翻译目的也会有所不同。
通常,译者用精炼且富有表现力的语 言引起读者共鸣 , 从而利于出版与销售该书。
若译者想向读者传 播异语文化 ,则会保持原样直译书名 ; 若想便于预期读者理解 ,将
另立新题 , 以求与目的语读者文化背景相符。
但是在市场经济和 全球化背景下 , 有些译者不惜曲解书名原文含义 , 盲目追求经济 效益 ,这种对读者不负责的翻译目的不宜采取。
3.2 目的论下书名翻译的文化因素
文化是一个民族语言、 习俗、惯例乃至历史特点、 思维方式、 宗教信仰的综合表述。
目的论把翻译看成是置于一定文化背景下 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不同文化有不同文化的价值观 , 人们受其 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 ,对同一现象的认知和联想必然不同 , 因此 了解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尤为重要。
英国 17 世纪著名小说家约翰 ? 班扬在其著作 The
Pilgrim 's Progress 里 , 描绘了一位朝圣者和他的朋友在经历 种种磨难后 , 终于到达基督教圣地并获得永生的故事。
其汉译名
中名词短语很常见 , 而中文则大多是动词短语。
另一明显特点是 ,
我们好用四字成语或固定短语 , 如 As you like it: 《皆大欢喜》 。
此外英语中书名多用长且较平实的短语或句子 , 相比之下中文则
天路历程》赢得了汉语读者的广泛认同, 正是因为译者在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后, 用“天路”表明与宗教的联系, “历程”暗示朝圣者路途上的艰辛。
如果译者不能意识到这种文化内涵, 那误解将随之产生。
3.3目的论下书名翻译的策略
目的论要求译者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目的为首要原则, 以是否达到交际目的来判断译作成功与否。
这一过程的实施者是译者, 为此赋予其主观能动性, 根据发起者的要求并结合预期目的来决定特定文本的具体翻译策略。
几乎所有的翻译都可分为原语文化为导向和目的语文化为导向, 或者说异化与归化翻译。
美国学者Lawrence Venuti 把异化与归化翻译看成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
异化翻译保留原文语言及文化特色、丰富译入语语言及文化, 把读者带到异语文化中;
归化翻译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 便于读者理解与接受。
3.3.1 异化策略
在目的论下, 如预期的交际目的是为了满足译入语读者对
陌生感”的需求,译者大可采取异化手法。
具体有直译、音译、直译或音译加释义这几种方法。
直译法最常见 ,在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 , 直接地用目的 语中对应的词、句法结构或修辞手法传达原书名的信息 , 保留原 文本的风味、 内容或形式。
如 Great Expectation: 《远大前程》 ,
汉译英的书名如《四书》 :Four Books 等。
根据目的论 ,译者决 定直译原文本是为了保留原文风味 , 教导目的语读者或促进跨文 化交流。
很多书名本身以人名、地名为书名 , 若不曲解译入语文化 ,
可直接将其音译 , 尤其是英译书名。
例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Hamlet,Othello, Macbeth,King Lear 分别直译为《哈姆雷特》 奥赛罗》 , 《麦克白》 , 《李尔王》。
直译或音译加释义是翻译文化承载词的好方法。
如果直译书 名会给异语读者带来困惑 , 那在直译或音译的基础上添加适当的
解释就很有必要。
例如,翻译Oscar 这部描写一只聪明又勇敢的
奥斯卡金像奖。
史志康把它译为《猎犬奥斯卡传奇》就很传神且 能吸引读者 , 表明这是关于一只狗的冒险经历。
(1996: 36) 3.3.2 归化策略
在译出语和译入语中很难找到对应时 , 便不能采用异化策 略。
这可能是因原书名带有文化背景或典故而使译文读者难以理 解。
这时如果翻译的预期目的是使读者能毫无困难地理解其含义 就可采用归化策略 , 根据翻译的目的与译语文化的准则 , 保留原 书名中某些成分 , 也可根据译语语境进行调整、增删。
名叫奥斯卡的美国狗时 ,若直译成《奥斯卡》 ,中 文读者会联想到
剧名 Waterloo Bridge 如直译为《滑铁卢桥》 , 表面上看
十 分的对应 ,但中文读者若根据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历史典故 , 会 把故事内容与战役联系起来 , 而它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
考虑到 中西方文化蕴涵的差异以及译文的预期目的 , 把它意译为《魂断 蓝桥》是其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完美结合。
“蓝桥”二字借用 我国古代爱情悲剧“蓝桥相会”的典故 , 与 Waterloo Bridge 的 剧情吻合 ; “魂断”加强其悲剧效果。
此译法不仅避免因文化差 异而造成的误解 , 还实现了译作在目的语读者中的交际目的。
而当一个书名可采取异化又可采取归化时 , 不同的翻译 目的决定其策略的选取。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英译本多达 9种, 而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思的英译本是译界公认的优秀译作。
霍译《红楼梦》 时, 当时的发起者是他自己 ,目的就是向西方国家
策动者是外文出版社 , 其目的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所以采用原语文化为导向的方法 ,将书名异化为 “A Dream of RedMansions ”。
汉语文化里 , “红楼”专指富家女儿的金闺绣 阁,而在书中既指众多红颜 , 又指他们居住的大观园 ; “红”象征
着喜庆、热烈等含义 ; “梦”预示人生如梦。
通过异化译法 ,杨译
相对应,此外“红” (red) 在英文里有“血、 暴力、激进”等意思 ,
因此为避免文化冲突 , 照顾西方读者的感受 ,霍克思采用归化译 法 , 依照故事情节译为“ The Story of a Stone
中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们传递他在阅读原著的乐趣。
而杨氏的
本达到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但英语里没有词与“红楼”
”。
这也符合他
在译本的序言中所写的“我如能把这部小说给我的愉快传达一
点点给读者,我就可以算是没有虚度此生了”。
(Hawkes: 1973)
这两种方法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与“目的决定方法”的理论
相符。
最后,尽管译者在翻译书名时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但一个有责任心的译者要对其翻译行为负责, 遵循翻译行为服务于目的,
如过分美化将适得其反。
4.结语
书名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领域。
译者必须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考虑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 选择相应的原则来指导书名的翻译。
在这一难点上已有许多的研究成果但好多只注重翻译的策略, 而忽略了翻译的目的。
文中把翻译看成是有目的活动,由目的论来指导书名的翻译, 使我们不仅加深了对翻译目的的认识, 还为使用各种策略提供依据。
目的论指出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的目的, 以达到预期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
因此翻译书名时, 首先要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然后结合书
名特征,考虑读者具体情况、文化差异等因素, 灵活地运用各
种方法顺利实现书名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