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杜绝中式英语 毕业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 如何杜绝中式英语
目录
摘 要: (3)
正文 (4)
第一章 中式英语的历史及意义 (4)
1.1 “中式英语”的历史 (4)
2.1 “中式英语”的意义 (4)
第二章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5)
2.1 实质 (5)
2.2 外部原因 (5)
第三章 中式英语的特点与演变 (7)
3.1借词的定义 (7)
3.2 借词的来源 (7)
3.3借词的语义 (7)
第四章 解决方案 (9)
参考文献: (11)
摘 要: 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大家广为探讨的问题。长期以来,它不仅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语言习得中的障碍,而且也给与英语本族语的交流带来了许多困难。在这个日益迅速发展的世界里,大家要认识中式英语的形成原因,了解它的实质,杜绝中式英语。
第一章 中式英语的历史及意义
1.1 “中式英语”的历史
Chinglish 这个单词在中国人眼中应该都不陌生,对于老外们来说,这不失是一种茶余饭后的笑谈材料。它用中文来说就是“中式英语”。不过Chinglish 着实让不少中国人烦恼,更是让老外摸不着头脑。
有个美国学者初次来到中国,负责接待他的某大学英语系老师说:您刚到,我们吃点饭吧,我们要点Chinese dumpling(饺子) 和 Chinese beancurd(豆腐),您看可以吗?那小伙子从未听过这两种东西,但出于好奇,就说可以,结果饭菜端上来一看,原来是ravioli (饺子,来自意大利装 订
线
语)和tofu(豆腐,来自日语).
葛传(1980)在《漫谈由汉译英的问题》中首次提出了Chinglish与China En ish的概念。但并未给出中式英语的定义。邓炎昌(1989)认为,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和干扰而生成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一种符合语法规范的,却不符合标准或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的表达方式,尽管有时能被理解却不能被本族语者接受,而后李文中(1993)也给出了几乎相同的定义。
2.1“中式英语”的意义
英语是国际性的语言,在日益发达的今天,世界都成了一家,人与人的沟通更是变得频繁。
我们不追求说的跟他们一模一样,但是我们也不能让英语出自咱们口中时就失去了它神秘的沟通效果。而阻挡这些的就是“中式英语”,所以我们改正一些习惯,杜绝中式英语。
第二章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2.1中式英语产生的实质
中式英语是一种特殊的语用现象,广泛存在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之中,究其实质,它是中式思维结构下的英语变体形式。其中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本原因,语言与思维是人类社会进行交流的两大重要元素,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它反映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和民族文化;思维是语言的灵魂,引导与支配语言的运用,构成不同的语言风格与修辞模式
2.2中式英语产生的外部原因
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纷繁复杂,此处不一而足。二语习得者(不论外语能力强弱)在运用外语时都或多或少会留下母语的痕迹,将异质成分掺入外语之中。究其原因,不外乎受母语文化的影响或更进一层思维的约束,因为二语习得者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具备一定思维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外语学习的。一个人的母语能力是同他的思维能力结合在一起发展起来的,母语是一个人思维活动的第一语言反应系统。任何人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总是倾向于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母语知识以及通过母语获得的各种信息和抽象思维能力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二语习得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也是二语进行信息加工的源泉。因此,二语习得者在学习目的语时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自身原有信息进行思考、分析、比较、综合,并利用原来学习母语
时获得的经验来指导自己掌握新的语言。这样,大脑中先入的思维/文化模式遭遇后来者时,或阻抗或排斥,不可以想象会出现完全兼容的情况。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文化的载体,而语言的差别是绝对的,用德国哲学家赫尔德的话说,语言就是知识的“界限”或“轮廓”。所以,由语言差异折射出的思维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可见一斑。本文考察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运用英语时表现出的一种普遍现象——中式英语,分析成因并进行哲学溯源,解释中式英语产生的必然性、存在的合理性。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特对语言本质特征及其与思维的关系的表述具有深遽的阐释力,他的“语言世界观”有助于我们从哲学的高度着力于此类语言变体的研究,透析此类语用现象,探求支撑该现象的本质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厘清看待中式英语的蒙浊概念。语言世界观是洪堡特探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精辟论点。他认为,“语言的差异不是声音和符号的差异,而是世界观本身的差异”;而个人的世界观更多地是通过语言形成的,“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所以,可以说“学会一种外语就意味着在业已形成的世界观的领域里赢得一个新的立足点,因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概念和想象方式的完整体系”
(参见姚小平,1995:135-136)。这就意味着外语学习者必须跨过语言设定的“樊篱”,通过语言符号深入语言系统之中。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总会把已有的世界观甚至语言观带入对象语,出现语用中的杂质现象。不过,中式英语这类杂质现象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语言系统除了排它性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创造性――它总是借助内部和外部因素不断发展。
语言发展观为中式英语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解释的基础。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这已是无需争辩的事实。这种特点正是思维模式在语言表达上的映现,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阴和阳”以及“悟性”等反映了中国人“普遍联系和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并以此形成汉语“意合”的基础。英语重形合则是西方哲学崇尚个体思维的结果,强调整体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中才能存在。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思维模式的对立及其在语言形式上的迥异表现。至此,可以说中式英语难以避免,其深层的哲学之源将在下一节讨论。那么,中式英语究竟为何种语用现象呢?为了便于分析探讨,我们不妨将其界定为:受汉语句式以及中式思维影响、偏离本族语的惯用式但又合符(或一定程度上合符)其语法形式的英语表达方式。根据这一定义,可将中式英语分为三类:套用语法结构、概念的简单化移植、文化意识的语符转化。这三类中式英语接近于英语语言特点的程度不同,因此受到英语语言系统的排斥力也不相同
第三章中式英语的特点与演变
中式英语的出现由来已久,但中式英语的研究仅有70年左右的历史,国内学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