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我国应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势不两立抑或比翼双飞?

——论新形势下我国应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作者:武林

学号:FS11500162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日

“我们不要过分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她在为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过程中,也遭受着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强大反作用力。如何处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使其共生,是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发达国家所面临的课题,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所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和妥善解决的课题,对我国而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生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将是荒漠。”马克思的这句名言精辟地揭示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谓对立,即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要发展生产力。而生产的实质是人类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物质,创造财富。当这种索取超出了地球的承载能力,超过了自然资源的极限,就会引起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森林锐减、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无一不是人类无节制地索取带来的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出现的过程中,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和反作用日益突出,资源枯竭和能源危机等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又是统一的整体。所谓统一,人类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与发展,人类的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环境是发展的基础,离开环境资源,人类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发展是环境的前提条件,没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就失去了根本保障,失去了经济发展,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环境保护得好,环境资源的利用就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优美良好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市场经济资源,是一种社会经济产业。人类社会随着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改变,环境产业必然会兴起并向纵深发展,人们的消费由解决温饱问题

到物质满足进而追求环境舒适,一股绿色消费的浪潮正席卷而来,环境文明已成为人们物质、文化和生活消费的新追求,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不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促进发展的。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障碍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已经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我们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在不断发生。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思想意识方面

1、偏重经济效益,轻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上沿用粗放的经营模式,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二,但产业水平总体较低,污染排放多;一些地方在推动发展中,重经济轻环保,重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轻涵的扩大再生产;对自然资源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补偿,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公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生态环境取决于公民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公民环保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接受教育程度、法治建设水平是紧密相关的,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法律、制度层面

1、体制机制弊病。目前,环境管理职能分散交叉在多个部门,环境保护的统筹协调、统一监督职能仍需加强。地方环保部门实行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地方环保部门独立执法。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仅限于本行政区,转嫁污染屡禁不止,跨界跨区域流域污染加剧。

2、执法问责不严。由于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环境执法主体地位不明确,环境监控手段落后,基层环境执法力量薄弱,给环境执法带来了一定难度,“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成本低,助长了环境污染行为的发生。

三、如何才能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比翼双飞?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然而,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忽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非衡发展模式,逐步转向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用市场机制和技术进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源头上防治污染

治污要治本,治本先清源。加强环境保护、遏制环境污染,如果只注意治理已经出现的污染,不从源头上抓起,往往是按下葫芦起来瓢,陷入防不胜防的恶性循环中。因此,防治环境污染,必须从源头上抓起,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环境问题,涉及诸多方面,但究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的问题。

1、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从源头上防治污染的根本之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也,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产品的循环利用;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2、推进环境科技进步。国际经验表明,保持或改善环境质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加快落实防治水、气、重金属污染等重大环境科技专项,力争在共性技术、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大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力度,提升国产化水平,不断降低治理成本。

3、实施排放总量控制。严格落实总量减排目标责任制,发挥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作用,包好入口关。

(二)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对环境处罚力度不够,成本低,客观上造成了:“企业无赖,环保无奈”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1、健全环境法规。立法是依法保护环境的根本,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已经实施20余年,一些容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可喜的是,《环境保护法》正在修改,笔者也希望我国拥有一套门类齐全、措施有力的环境法规体系。

2、加强严格执法。“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因此,要强化城市、农村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的执法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