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解决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路径选择

解决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路径选择

解决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路径选择中国地域辽阔,发展水平不平衡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中,尤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滞后较为严重。

这一问题的影响不仅使得中西部地区的贫穷人口数量增加,而且制约了整个国家的综合发展。

如何解决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当前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主因及解决之路,包括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一、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优势产业。

而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决。

首先,加大对政府主导项目的协调和扶持力度。

政府主导项目不仅能为当地提供新的增长点,而且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提升人民幸福感。

而这些项目在实施的时候,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

因此,中央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手段来帮助地方政府做好发展规划和项目策划,将优势产业投入到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中来。

其次,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点和未来,这些企业不仅能够加速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而且还能够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扩大财富的分配,降低地区贫困率。

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服务,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二、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另一个难题。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央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以促进文化产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首先,要加大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扶持。

当前,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使得中西部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利用。

因此,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鼓励升级产业结构、倡导文化创意、培养文化专业人才等,让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

其次,要推进中西部地区教育改革。

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比较落后,学校数量不足且贫困水平较高。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1.1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大我国地域广阔,区域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和优势产业,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欠发达。

城乡差距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

1.2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压力不断增加。

一些城市人口过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城市治理难题日益突出。

1.3 一些地区产业结构单一部分地区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依赖于某一产业,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当该产业受到冲击或衰退时,该地区经济将面临严重冲击。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对策2.1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了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和通信网络的覆盖率。

其次,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同时,鼓励跨地区的投资和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2.2 加强农村地区发展农村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应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和支持。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

鼓励农村创业创新,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民。

2.3 优化产业结构为了降低区域经济对单一产业的依赖程度,政府应鼓励并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培育新兴产业。

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和创业者的支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

2.4 加强城市化管理和规划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政府应加强城市化管理和规划,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保护好土地资源和环境。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结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存在差距和问题,但通过政府的努力和切实有效的对策,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困境与挑战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困境与挑战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困境与挑战一、背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力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加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全国统一市场和共同繁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部大开发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二、困境1. 经济结构单一西部地区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成为巨大负担,难以推动西部地区综合实力的提升,更难以解决西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2. 基础设施落后和东部发达省份相比,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滞后,交通、能源、通讯等方面的水平和效率仍然低于预期,限制了西部地区进一步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3. 地理条件限制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堵塞和通讯困难等问题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限制。

4. 人才流失相比于东部发达省份,西部地区在人才的吸引力和留存方面也存在不小的困境。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氛围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很难留住优秀人才。

三、挑战1. 经济转型要求经济转型要求广泛的社会变革,这将是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转型期间,西部地区需要从煤炭等传统产业向新型科技、创意和创新型产业转型,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2. 治理地区不平衡发展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是如何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治理区域不平衡发展问题。

西部地区地区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会造成贫困人口增多,社会矛盾加剧,治理难度加大。

3. 西部地区环境污染近年来,西部地区发生了很多环境污染事件,这些事件严重威胁到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民的健康安全。

西部大开发必须承担起环境保护的重任,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4. 西部人才培养与吸纳西部大开发必须关注人才培养的问题。

西部地区需要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和文化机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吸引和培育大量高素质人才。

四、展望尽管西部大开发目前面临着重重困境和挑战,但也有可喜的变化。

例如,西藏自1950年以来,经历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变革,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国家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环境永续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一、城乡差距依然存在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农村经济仍然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这一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村生产力;二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城乡联系与交流,吸引外来投资支持农业乡村经济发展。

二、地域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区域经济长期面临的问题,东部地区发展更为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通过加大政府有效引导,出台更为明确的政策措施和支持措施,大力扶持并引导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其在经济中的地位,促进区域均衡。

三、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中国的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对能源和资金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不高,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实施资源配置优化、节约和环保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从而推进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能力较差中国的创新能力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弱,这一问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引进一些创新领域的技术和知识资源,提高我国的技术含量与品牌价值,加快产业升级。

五、城市群规模小我国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居于前列,但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城市的群体规模仍然较小,这一问题需要积极推动城市的扩容和建设,形成更为强大和连贯的城市群,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以上5个问题,都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需要政府从多个方面进行引导和改进。

五个案例分析一、深圳发展模式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通过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模式,深圳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

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圳产业的多元化。

除了深圳率先规划出了国际高科技产业区等重点投资领域,深圳积极主动地吸引全球通过政策和制度的优惠对深圳进行投资的企业。

通过在产业链上的层层关系中的分工和多元化经营,深圳迎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

二、北京江苏案例两地因基础设施、人员交流等方面的紧密联系,使两地在互补发展方面具备了天然的优势。

浅析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

浅析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

浅析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西部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广、资源最丰富的地域之一,其县域经济贡献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然而,由于多年来资金投入、政策倾斜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不足,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一、资源属性突出,产业结构单一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矿藏、水电等,这些资源对经济的贡献非常巨大。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政策导向不当,西部地区在大规模开发资源的同时,忽略了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升级。

由此,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缺乏差异化优势,导致经济增长遇到瓶颈。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西部地区地形复杂,地处山区等边远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

这导致了基础设施的差异和不足,如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欠缺会限制县域企业的发展。

交通不便也会限制区域的发展,导致公司的流通费用高,制约企业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

三、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融合不足由于行业交叉融合程度不足,西部地区的县域之间及县域企业之间的协同操作较少,市场化程度不高。

这导致了市场发展的制约,妨碍了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加之各县区之间的竞争激烈,缺乏市场合作意识,结果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虚实倒置。

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从长期来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这的确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当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没有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他们就会缺乏更好的竞争力。

缺乏创新能力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因为企业从技术层面上对社会的贡献难以提高。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西部地区的关注,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县域之间开展合作,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多元化等措施,尽力缩小与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为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及对策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兴重镇,这也使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必不可少。

但在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质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6点:第一,人口较为集中,造成劳动力成本较高。

西部地区尤其西部地区西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劳动力集中,成本高于其他地区。

第二,资源条件受限。

由于地形复杂、资源缺乏,西部有效地方面受限,相关上市公司在西部设厂面临困难,影响产业转移承接。

第三,现有设施不足。

由于西部落后,公路、桥梁、机场、港口等设施落后,产业转移物流不便,影响产业转移承接。

第四,领导资源分配不均衡。

西部地区东部同比,领导资金分配和金融投资相对落后,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短板,产业转移障碍重重。

第五,社会福利发散。

由于领导精弘过大,社会福利不能够及时及足额覆盖产业转移承接者,可能使转移投资者转移目的地的成功率大大降低。

第六,环境影响未考虑到。

西部地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从而使产业转移投资者对环境治理工作和投入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可结合当地实际,采取一般性措施如下:首先,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

领导可加大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教育科研国家计划资金投入,推动当地建设现代化、富民强国。

其次,强化对外联系及洽谈投资。

领导可派遣人员前往外国及大专院校洽谈投资,引入先进技术来源和企业家。

再次,拓宽产业联系。

领导关系联系上和下游企业,拟定有利于投资者的,鼓励绿色产业,释放优质资源。

最后,充分调整企业国有资产架构。

领导可重点优化有利于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改变企业国有资产架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改善产业转移承接环境。

中国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暴露出诸多困难。

领导和企业需要联动,激励与落实相结合,互动合作,从安排、投资条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共同努力,最终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挥积极作用。

当今中国西部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当今中国西部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当今中国西部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国土面积最广阔、资源最丰富的地域之一,在过去几十年里,得益于国家的重点支持和发展战略,中国西部地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然而,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仍存在一些瓶颈和挑战。

本文将对当今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可以分为经济、基础设施、教育和环境几个方面。

首先,就经济发展而言,中国西部地区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西部地区的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天然气和水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西部地区的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量的投资和建设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

其次,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政府在近年来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等方面的建设。

西部地区的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促进经济流通和区域一体化发展。

此外,电力和通信设施的普及和改善也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发展。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改善和提升。

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了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师资力量的提升。

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和职业教育学校不断增加,为青年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多选择。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为西部地区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西部地区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于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方面仍存在困难。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资源型经济的发展模式,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同时,西部地区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与东部地区的市场接轨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其次,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和提高质量。

尽管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但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差距。

西部地区的山区、草原地带等地形复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以及技术支持。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摘要: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了以增长速度换档为基本表现特征,以调结构为核心内容,并且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的经济新常态阶段。

在新常态下,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指标虽然基数偏低,但同样面临着增长速度下滑、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局面。

文章在当前宏观经济大背景下,首先简要阐述了新常态相关理论及当前全国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然后着重分析了形成目前经济困境现状的原因,并结合困境原因及中西部地区实际,以相关经济理论为基础,在如何贯彻新常态理念的背景指引下,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该坚持的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中西部,经济发展困境一、经济相关研究及现状分析(一)相关研究综述潜在增长率是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

潜在增长率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将成必然趋势。

国家统计局经济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这次不是景气循环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著名宏观经济研究专家王一鸣认为:“从速度层面看,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的观点是:“这个‘中高速’的底在何处,现在还没有探明。

建议在这样一个增长的新常态下应该力争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六可’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增长速度换档亦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

浅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现状及协调发展对策

浅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现状及协调发展对策

浅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现状及协调发展对策西部地区是指中国西部各省份和自治区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

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源、矿产等,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环境和经济挑战。

本文将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现状进行浅析,并提出协调发展的对策。

首先,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破坏。

例如,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以及湖泊和江河的干涸。

同时,大量的森林伐木和土地开垦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此外,西部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干旱、水旱蚁眼病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在经济方面,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相对不完善。

农业仍然是西部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科技水平低,农民收入普遍偏低。

另一方面,工业发展相对较弱,很多地区缺乏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外部投资和技术流入不足。

此外,贫困问题在西部地区普遍存在,一些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较低,人口迁移以及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也比较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一系列协调发展的对策。

首先,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对于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恢复植被和水源,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对于尚未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加强保护,限制不可持续的资源开发行为。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和评估机制,加强环境管理和治理。

其次,要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加强交通、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西部地区的交通和通信便利性,降低物流成本,吸引外部投资和技术流入。

同时,要加强教育和科技创新,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支持。

此外,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和减税措施,吸引外商投资和培育本地企业。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和边远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发展相对滞后,但这里却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和潜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探讨应对这些挑战的方案。

机遇1. 资源禀赋优势中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例如,西藏、新疆等地拥有丰富的矿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青海、甘肃等地则以其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而著名。

此外,中国西部地区还拥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和移民人口,这些人口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2.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部大开发”战略。

该战略旨在加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统一市场,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3. 区位优势西部地区紧邻中亚、南亚等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地位。

作为中国对外贸易和区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地区拥有经济、文化及流动人口和信息的自由流动。

通过建立市场经济和政策制度创新,西部地区可以加强自身的区域性发展,并向外拓展。

挑战1. 地理条件限制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存在大量的山区、戈壁、草原等。

这些地形地貌对于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限制,也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和运营成本。

随着全球变暖和环境破坏的加剧,西部地区还必须面临自然灾害等风险。

2. 人口基础单薄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少,这意味着当地的劳动力流动性较低,企业缺乏足够的人才流动,也难以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当地。

在缺乏经验、人才和资本的情况下,西部地区面对着特别需要扩展其市场的任务。

同时,由于远离人口中心,因此交通运输困难,这增加了当地的生产成本。

3. 技术和创新滞后西部地区的科技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缺乏指导当地经济发展的前瞻性决策和战略。

这导致当地企业的技术和市场水平相对较低,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也大打折扣。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困难及建议哎呀,聊到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事儿,真是让人觉得一言难尽。

说实话,大家都知道,外面的世界花花绿绿,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可是,咱们中西部的朋友们,要想把这些好东西引进来,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

这就像你想把一个大西瓜从市场上搬回家,结果发现自己的篮子小得可怜,真是哭笑不得。

中西部地区面临的困难可多了,听着就让人觉得憋屈。

基础设施这块儿,嘿,真得好好说说。

你想,很多地方的路不好走,铁路更是时常“瘫痪”。

这就像打游戏,网络卡了,那可真是让人气急败坏。

想让企业来投资,基础设施得跟得上呀。

想象一下,企业老板开着车,结果在坑坑洼洼的路上颠簸,心里肯定会想:“我可不想再来这里了。

”这不是自毁前程吗?所以说,得加把劲,把这些基础设施搞上去,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

然后,还有人力资源的问题。

中西部的朋友们,尤其是年轻人,往往会选择去大城市拼搏。

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地方,机会多得数不胜数。

可是中西部这边,很多年轻人看到的是“家门口”的小企业,觉得没啥发展空间。

于是大家都像候鸟一样,往大城市飞。

这就导致了中西部人才流失,企业招人都成了难题。

没有足够的人才,企业怎么可能茁壮成长呢?这可真是个死循环,真让人心疼。

说到产业转移,还得提提支持。

这里的,有时候就像冬天的棉被,暖和是暖和,但总觉得不够厚。

不少企业在这里投资时,会因为不够明确而感到犹豫。

比如,补贴要是没有明确的指引,企业根本不知道自己能拿到什么。

这就像你去参加一个聚会,却不知道桌上有啥好吃的,心里肯定不踏实。

希望相关部门能把梳理得明明白白,给企业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这样大家才能放心大胆地投资。

市场环境也很重要。

中西部的市场竞争有时候就像一场麻将,打得热火朝天,有时候又冷冷清清。

很多企业在这里发展,感觉市场小得可怜,根本没有足够的消费需求。

这就导致了大家都不太敢冒险,生怕一投进去就血本无归。

为了改善这个问题,咱们得加强市场培育,鼓励消费,增加需求。

开发中国西部地区的战略及问题

开发中国西部地区的战略及问题

开发中国西部地区的战略及问题中国西部地区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

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和政策,比如“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开发中国西部地区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

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政府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而制定的战略。

该战略的核心是“统筹资源,加快发展,扶贫济困”。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例如,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人均GDP等指标明显提高。

但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问题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一环。

但是,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滞后的情况。

比如,交通、水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影响了地区的发展。

同时,在一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问题二: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西部地区是中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一些不良的开发方式,西部地区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在新的发展模式下,如何合理利用西部地区的资源,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三: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西部大开发的另一个难题。

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岗位较少,外出务工也存在困难。

因此,如何推动西部地区的就业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企业落户等方式,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问题四:生态环境问题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易受到污染和破坏。

在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变得尤为重要。

政府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

如何解决问题和挑战?问题和挑战固然存在,但是,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方案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可以加强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机遇与策略

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机遇与策略

点。

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机遇以及相应的战略。

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机遇1.国家政策支持为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以激励企业投资建设。

政策的出台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策保障。

2.地理位置优势中西部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是连接东部、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地理位置优越,对于扩大内外贸易、开放合作具有重要的地位。

3.丰富的资源优势中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如著名的川渝盆地、黄土高原、盆锅山地、青藏高原等,这些丰富的资源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遇。

4.人力资源优势中西部地区人口众多,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人口红利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策略1.优化产业结构,挖掘发展潜力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主要是农业、能源、制造业等传统产业。

在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时,应该紧抓新技术、新业态与新业务,积极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如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发挥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以打造产业链和价值链为核心,不断提高中西部地区产业的附加值。

2.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建设公路、铁路、水运和机场等基础设施,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同时,要注重提升基础设施质量和水平,营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

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红利极具潜力,发挥人才优势是提高中西部地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要加西部地区人才储备充足,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支撑。

4.改革创新,提高综合竞争力中西部地区要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企业质量、效益和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5.加强金融支持,促进投融资活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现状分析

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现状分析

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然而,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差距。

因此,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强合作,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一、中西部区域经济现状分析中西部地区是指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湖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等五个省区的部分区域。

这些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为落后,但是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目前,中西部地区的GDP增速普遍在7%以上,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例如,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率较低,经济发展依然以传统的农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较低。

二、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外部投资和国家支持的优势也逐渐凸显。

另一方面,地域辽阔、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阻碍。

三、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大力实施区域产业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建议:(一)产业升级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快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发挥自身区域特色和优势,加强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建设。

需要大力发展以信息、智能制造、国防和医疗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二)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长远发展能力。

特别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快推进,打通区域内的交通瓶颈,增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

(三)加强合作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强区域内部合作,共同开展有效有效的区域发展规划。

此外,应积极拓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对接合作,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交流合作,实现协同发展,共同谋求经济发展。

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言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虽然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将探讨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基础设施薄弱在西部地区的一些贫困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道路、桥梁、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缺乏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设施,限制了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

对策 -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扶持贫困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 鼓励引入外资,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进程。

问题二:产业结构单一在一些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中,由于历史原因或资源限制,产业结构单一。

过度依赖某一种产业,容易导致经济脆弱,面临市场波动风险。

对策 - 政府应积极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多元化经济发展,鼓励多元化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培育新的产业领域,促进县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问题三:人才流失严重由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相对滞后,缺乏吸引力,人才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人才流失不仅影响了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还加剧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

对策 - 政府应出台有针对性的人才政策,提供更好的待遇和发展机会,吸引人才留在西部地区,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 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对本地区人才的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高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问题四:农业现代化滞后在西部地区的一些县域经济中,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

对策 -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正文】一、问题概述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包括:1.1 土地资源有限:西部贫困山区土地资源匮乏,土地面积有限,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1.2 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1.3 基础设施薄弱:西部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供水、供电等条件有待改善。

1.4 教育匮乏: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人力资源素质较低,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

1.5 资金短缺:贫困山区缺乏资金支持,无法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解决对策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2.1 优化土地利用: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整治等方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2 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种植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产能和效益。

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2.4 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2.5 加大资金支持:通过扶持政策、金融信贷等方式,增加对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的资金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附件1:西部贫困山区土地利用改革政策文件。

附件2:现代农业技术和发展模式引进案例分析报告。

附件3: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

附件4:农民教育培训计划。

附件5:贫困山区农村经济资金支持政策文件。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4.1 土地流转:指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企事业单位的行为。

4.2 土地整治:指对土地进行规划、整理、改良等综合治理措施,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和效益。

4.3 基础设施:指交通、水利、供电、通讯等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设施和服务。

4.4 农民教育培训:指提供给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课程,旨在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4.5 贫困山区:指山区经济相对困难、人均收入较低,生活条件较差的地区。

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人才竞争力
总结词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人才素质和技能水平,吸引和留住 优秀人才。
详细描述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强职 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培养更多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的人才。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 西部地区发展。此外,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 的合作,共同培养和吸引人才。
范围
西部地区的范围随着时间和政策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一般 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 省份。
西部地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1 2
地理位置
西部地区位于中国内陆,是中国与亚洲各国和 世界各国联系的重要门户,也是中国未来发展 的重要区域。
资源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能源、矿产 、农业资源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3
社会稳定
西部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历史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近代的西部大开发 ,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现状
目前,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都低于全国平均 水平。但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如“一带一路”倡议等,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总结词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区域协调性,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详细描述
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推动西部地区内部以及与东部地区的互动合作。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移和升级。同时,鼓励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兴业,带 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发展战略分析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发展战略分析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发展战略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中西部地区依旧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面临着重大的经济发展问题。

本文将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入手,总结分析其发展战略,探讨如何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中西部地区经济现状的概述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区域发展不均的典型地区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限制,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的发展步伐相对较慢。

与此相对的是,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导致中西部地区在各个领域的竞争力都较弱。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市场规模小、资源禀赋不足、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都是造成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企业实力不够强大,缺乏核心技术,高端制造业也有待加强,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营销思维,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速度。

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一)资源开发与环保并重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但是目前许多资源未被开发利用,随意开采又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因此,中西部地区应把资源开发与环保并重,将资源的开采、加工和利用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高技术产业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激烈,中西部地区应该尽快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科研人员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发展高技术产业据此加快产业升级,高技术产业将成为提高中西部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农业等资源,应该立足资源独特性、人才优势、品牌效应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有竞争力的产业,加速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得到高度重视,为中国经济普及推动作出重要贡献。

政府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包括道路、铁路、水利、电力、通讯等,以确保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与东部地区持平。

西部大开发问题与解决方案

西部大开发问题与解决方案

西部大开发问题与解决方案西部大开发是近几十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西部地区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和重视。

然而,在遇到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后,西部大开发开始面临着一些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西部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政府和各界人士不断寻求并落实解决问题的方案。

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问题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困扰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

西部地区的一些主要问题包括:一、资源匮乏。

西部地区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非常艰苦,缺乏优质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西部地区一直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包括道路、铁路、电力等。

三、产业结构单一。

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以矿产业和农业为主,其他产业比如服务业等相对滞后。

四、环境问题严重。

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空气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等。

西部大开发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政府和各界人士提出了以下几个解决方案:一、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在西部地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待遇。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农村产业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加快发展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等新兴经济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

政府和企业需要做好自己环境责任,大力治理环境问题。

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和环境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能力,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推进国际合作。

中国政府要积极寻求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联系,促进西部地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和合作,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

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的财政投入应该切实增加,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资。

西部区域发展战略分析

西部区域发展战略分析

西部区域发展战略分析一、西部区域概述西部区域指的是我国西部地区,根据国务院的文件,“西部地区”包括了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以及部分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

由于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差异巨大,这些省份之间的发展水平、发展质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西部区域的发展现状西部区域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国家战略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经济的整体增速放缓,全国各地纷纷开始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希望通过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来实现全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然而,截至目前,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地区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离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西部区域发展的挑战和机遇西部区域的发展面临着重重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着很多的短板,这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2、资源环境压力大。

西部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低,能源资源、水资源等的获取和利用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3、产业结构落后。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以传统的资源型、制造业为主,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然而,西部区域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机遇。

随着国家政策的加大支持力度,西部地区的发展环境正在逐步改善,机遇与挑战并存。

四、西部区域的发展战略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政府需要制定出一系列的发展战略,以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政府需要重点关注西部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承载和支撑能力。

2、优化产业结构。

政府需要推动西部地区逐步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优化,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加强生态保护。

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脆弱,政府需要加大环境修复和生态保护力度,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摘要: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了以增长速度换档为基本表现特征,以调结构为核心内容,并且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的经济新常态阶段。

在新常态下,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指标虽然基数偏低,但同样面临着增长速度下滑、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局面。

文章在当前宏观经济大背景下,首先简要阐述了新常态相关理论及当前全国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然后着重分析了形成目前经济困境现状的原因,并结合困境原因及中西部地区实际,以相关经济理论为基础,在如何贯彻新常态理念的背景指引下,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该坚持的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中西部,经济发展困境一、经济相关研究及现状分析(一)相关研究综述潜在增长率是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

潜在增长率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将成必然趋势。

国家统计局经济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这次不是景气循环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著名宏观经济研究专家王一鸣认为:“从速度层面看,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的观点是:“这个‘中高速’的底在何处,现在还没有探明。

建议在这样一个增长的新常态下应该力争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六可’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增长速度换档亦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

所以,从速度层面看,由于潜在增长率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以及前期所积累的矛盾限制,中国经济必然会换挡回落。

并且,就我国中西部地区而言,其主要产业支撑中装备制造业、能源重化工等占比较高,属于结构调整中要升级或淘汰的重头戏部分。

同时,中西部地区经济带发展还受到先天的区位和长距离运输的制约,如果不能主动调整经济结构,不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今后的发展空间将会受到严重制约。

(二)当前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现状综述新常态下,不但东部地区面临增长方式转换及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中西部地区更面临着以增长速度下滑为基本表现特征,资源依赖严重,经济运行风险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培育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的艰巨任务。

受此影响,2014年以来出现了以山西、河北和东三省为典型代表的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增长速度均在6.5%以下,列全国后五位的明显下滑的困境局面。

整体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中央宏观调控理念的变化,2013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困难不断加大,2014年的经济发展比2013年更加困难,2015年可能会更加困难,主要经济指标的严峻形势,在近些年来还没有过。

2013年以来,受价格下行、成本上升两头挤压,普遍出现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减弱,经营效益普遍下滑。

铜价跌至5年来最低,煤炭、石油、矿产价格不断创造新低,钢材价格降至20年来最低点,对房地产、建筑行业依赖程度较高等,并且,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及税收结构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差。

因此,目前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困难现状的形成,既有外部发展环境相对较差,也是资源依赖较重,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增长动力较为单一,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大量矛盾的体现。

二、当前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困难的原因分析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可分为四类:一是生产要素投入,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和资源等;二是区位条件;三是区域的投资环境;四是区域的外部环境。

2014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受到世界经济生态相对较差大环境的影响,受到全国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挑战。

和全国步调一样,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亦步入了增长速度换档、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的经济新常态阶段。

要改变目前较为不利的经济生态环境,获得新一轮较好较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应该找准定位,在经济新常态的理念指导下,认真分析形成目前较为被动局面的原因。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目前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原因:(一)世界经济生态处于历史相对较差时期美国经济还没有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运行依然存在波动;欧洲受债务危机影响,经济增长一直处在低迷状态;日本经济近年来一直停滞不前甚至负增长。

新兴经济体同样增长乏力,俄罗斯等金砖国家或受能源资源价格下跌影响,或受本国长期以来所积累矛盾的限制,经济增长同样低迷。

纵观世界经济格局,现在还并没有完全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世界经济依然处在经济周期中的相对萧条阶段。

世界经济增长低迷,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形势,导致新能源、机电产品等装备制造业的出口受到较大影响。

同时,钢铁、石油、矿产资源等价格的不断走低,也严重影响到了中西部地区相关行业的生存发展。

(二)受到全国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影响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态势,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30多年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调整为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

但也应看到第三产业、消费需求正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将会更加稳定的较有利方面。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受到前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污染严重、贫富差距、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严峻挑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同样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等这些方面的挑战。

和全国步调一样,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必然面对、并适应以经济增长速度下调为基本表现特征的经济新常态。

(三)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作用的结果经济周期可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在这四个阶段中,繁荣和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性的阶段。

和世界一样,中国经济目前处在相对萧条阶段。

经济增长围绕潜在增长率上下波动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从中长期趋势看,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我国经济走势与政治走向高度相关,1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基本与党和政府最高决策圈的更替周期一致。

目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未来进一步改革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中国经济能否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潜在增速决定了经济运行的长期均衡趋势,经济周期决定了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态势。

和全国、全世界步调一样,中西部地区经济目前处在经济周期中的相对萧条阶段,人口、资源红利逐步消失,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还未充分形成。

全面深化改革,挖掘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按经济规律办事,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来说更为紧迫。

(四)成本上升与资源环境压力并重和全国一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以及宏观形势的变化,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劳动力、资金成本上升导致企业运营成本不断攀升。

并且,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对土地、矿产等资源依赖相对偏重,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生态较为脆弱,经济增长一直比较粗放,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和全国一样,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同样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的艰巨任务,结构调整必然会影响增长速度,这必然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调。

(五)经济发展环境较差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多数地区受历史封建思想影响较重,受西方外来思想影响较晚、较少,人的干事创业的思想不浓,官本位思想较重,政府权力色彩浓厚,服务意识不强,吃喝玩乐、权利寻租气氛严重,服务能力不强,贪图享受思想较重,开拓进取意识不强,从而难以形成亲商、重商的较好经济发展环境。

政府工作与全面深化改革、新常态理念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职能转变任务还很艰巨。

像江西省上饶市,2014年精简下放市级行政审批项目230项,精简率达70.1%。

然而,“群众办事难”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问题就在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六)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企业的竞争力不强,抵御国际环境冲击的能力较差无论是工业领域,还是第三产业方面,中西部地区在全国拥有首屈一指的高端品牌较为缺乏。

不但是单个企业,就是抱团性的整体行业,中西部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的行业品牌也较少。

并且,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对房地产业依赖度过高,对资源依赖较重,缺乏新的支撑经济增长动力。

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来说,企业的竞争力不强,或者没有明星企业或行业支撑,导致中西部地区经济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活力较弱。

(七)高端项目较为缺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缺乏高端项目带动,使得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得其后发优势没有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中西部经济没有得到超常规发展。

在中西部多数地域范围内,虽然也形成定位了各自的主导产业,并在当地范围内有较高影响力,但从全国范围看,中西部缺乏在全国具有很高知名度或影响力的品牌企业或产业模式。

从总体上看,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优、企业体量不大、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当前,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部分产业尤其是资源类企业、建材行业等陷入困境。

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普遍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例更低,高端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低,支撑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还很薄弱。

(八)城镇化建设落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截止到2014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77%,而2013年8个城镇化率超过60%的省份全部位于东部地区,上海、北京城镇化率在80%以上,天津超过70%,其他5省份在60%-70%之间,而中西部地区则还没有一个省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

城镇化率低,导致城乡差距大,城乡二元结构现象更为突出,中心城区难以形成对周边乡村的较高带动能力和辐射效应,自身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难以为培育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或模式提供较好平台载体。

同时,也难以更好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难以让农业获得更好发展,也就难以形成较合理的经济结构。

(九)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充分与第三产业整体偏落后类似,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要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较大的区域性、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

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业与世界的联系落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不仅如此,而且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业运作相对不规范,地下钱庄等问题突出,金融业的不发达与实体经济的融资难、融资贵及金融风险并存,造成地方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并且,金融系统、特别是地方性金融系统发生问题的危害要远大于实体经济波动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务必要引起决策者的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