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摘要: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了以增长速度换档为基本表现特征,以调结构为核心内容,并且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的经济新常态阶段。在新常态下,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指标虽然基数偏低,但同样面临着增长速度下滑、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局面。文章在当前宏观经济大背景下,首先简要阐述了新常态相关理论及当前全国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然后着重分析了形成目前经济困境现状的原因,并结合困境原因及中西部地区实际,以相关经济理论为基础,在如何贯彻新常态理念的背景指引下,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该坚持的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中西部,经济发展困境
一、经济相关研究及现状分析
(一)相关研究综述
潜在增长率是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将成必然趋势。国家统计局经济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这次不是景气循环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著名宏观经济研究专家王一鸣认为:“从速度层面看,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的观点是:“这个‘中高速’的底在何处,现在还没有探明。建议在这样一个增长的新常态下应该力争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六可’目标”。产业结构调整、增长速度换档亦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所以,从速度层面看,由于潜在增长率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以及前期所积累的矛盾限制,中国经济必然会换挡回落。并且,就我国中西部地区而言,其主要产业支撑中装备制造业、能源重化工等占比较高,属于结构调整中要升级或淘汰的重头戏部分。同时,中西部地区经济带发展还受到先天的区位和长距离运输的制约,如果不能主动调整经济结构,不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今后的发展空间将会受到严重制约。
(二)当前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现状综述
新常态下,不但东部地区面临增长方式转换及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中西部地区更面临着以增长速度下滑为基本表现特征,资源依赖严重,经济运行风险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培育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的艰巨任务。受此影响,2014年以来出现了以山西、河北和东三省为典型代表的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增长速度均在6.5%以下,列全国后五位的明显下滑的困境局面。整体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中央宏观调控理念的变化,2013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困难不断加大,2014年的经济发展比2013年更加困难,2015年可能会更加困难,主要经济指标的严峻形势,在近些年来还没有过。2013年以来,受价格下行、成本上升两头挤压,普遍出现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减弱,经营效益普遍下滑。铜价跌至5年来最低,煤炭、石油、矿产价格不断创造新低,钢材价格降至20年来最低点,对房地产、建筑行业依赖程度较高等,并且,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及税收结构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因此,目前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困难现状的形成,既
有外部发展环境相对较差,也是资源依赖较重,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增长动力较为单一,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大量矛盾的体现。
二、当前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困难的原因分析
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可分为四类:一是生产要素投入,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和资源等;二是区位条件;三是区域的投资环境;四是区域的外部环境。2014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受到世界经济生态相对较差大环境的影响,受到全国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挑战。和全国步调一样,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亦步入了增长速度换档、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的经济新常态阶段。要改变目前较为不利的经济生态环境,获得新一轮较好较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应该找准定位,在经济新常态的理念指导下,认真分析形成目前较为被动局面的原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目前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原因:
(一)世界经济生态处于历史相对较差时期
美国经济还没有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运行依然存在波动;欧洲受债务危机影响,经济增长一直处在低迷状态;日本经济近年来一直停滞不前甚至负增长。新兴经济体同样增长乏力,俄罗斯等金砖国家或受能源资源价格下跌影响,或受本国长期以来所积累矛盾的限制,经济增长同样低迷。纵观世界经济格局,现在还并没有完全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世界经济依然处在经济周期中的相对萧条阶段。世界经济增长低迷,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形势,导致新能源、机电产品等装备制造业的出口受到较大影响。同时,钢铁、石油、矿产资源等价格的不断走低,也严重影响到了中西部地区相关行业的生存发展。
(二)受到全国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影响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态势,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30多年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调整为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但也应看到第三产业、消费需求正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将会更加稳定的较有利方面。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受到前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污染严重、贫富差距、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严峻挑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同样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等这些方面的挑战。和全国步调一样,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必然面对、并适应以经济增长速度下调为基本表现特征的经济新常态。
(三)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作用的结果
经济周期可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繁荣和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性的阶段。和世界一样,中国经济目前处在相对萧条阶段。经济增长围绕潜在增长率上下波动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特征之一。从中长期趋势看,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我国经济走势与政治走向高度相关,1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基本与党和政府最高决策圈的更替周期一致。目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未来进一步改革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中国经济能否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潜在增速决定了经济运行的长期均衡趋势,经济周期决定了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态势。和全国、全世界步调一样,中西部地区经济目前处在经济周期中的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