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佛门高僧的抗日战争故事
高僧守戒故事
![高僧守戒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15d8e3f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6.png)
高僧守戒故事在一个古老的寺庙里,有一位高僧,他的名字叫做慧能。
慧能是寺庙的住持,他一生恪守佛门戒律,以身作则,引导众僧走向正道。
有一天,慧能正在庙门前扫地,突然看到一位施主将一只死鸟扔在了门口。
他走过去,拾起死鸟,深深地叹息道:“生命无常,今日不知明日事。
”这时,一位年轻的僧人走了过来,他名叫慧明。
慧明看了看死鸟,问道:“师父,你为何要感叹生命无常呢?”慧能回答说:“生命如朝露,短暂而脆弱。
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明日之我非今日之我。
因此,我们要时刻警醒,守住佛门戒律,珍惜当下。
”慧明听后默然不语。
后来,慧能将一只死鸟挂在寺庙的墙上,告诫众僧:“人生如梦,这只死鸟就是我们的警醒。
我们不能沉迷于世俗的欲望和诱惑,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和纯净。
”众僧听后深受感动。
从此以后,他们在慧能的教导下,时刻警醒自己,坚守佛门戒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然而,有一天,一位名叫慧思的僧人违背了戒律。
他在夜里偷偷溜出寺庙,去了一家妓院。
第二天早上回来时,他发现自己的僧袍上挂着一个死鸟。
慧思深感惭愧和悔恨。
他向慧能忏悔道:“师父,我错了。
我从今以后一定改过自新,恪守戒律。
”慧能叹息一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只要你心中有佛,迷途知返,依然有救。
”从此以后,慧思时刻警醒自己,努力恪守戒律。
他在众僧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让其他僧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命无常,我们要珍惜当下;人生如梦,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恪守戒律,才能走向正道。
佛教高僧的传奇故事
![佛教高僧的传奇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de20d7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76.png)
佛教高僧的传奇故事佛教传奇故事讲述的是佛教中的佛、菩萨、弟子,高僧大德等等的一些传奇故事,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佛教高僧的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佛教高僧的传奇故事篇一在隋朝的时候,包括隋唐,僧人的数量是严格控制的。
当了僧人国家是免除一切杂税劳作。
玄奘法师13岁的那一年,正好碰到大理寺卿郑善果到洛阳去考查。
一共只准许剃度二七14位,只剃度14位僧人。
考你的佛学修养,在隋朝那个时候。
这个郑善果是以什么著名的呢?是以知士之鉴,就是这个人非常会看相,非常会鉴定一个人才,你到底是不是人才。
小玄奘那个时候才13岁,他就在这个考场的门口,这个是非常确切的历史记载,就在那里磨磨蹭蹭,一直就傍在门口不肯走。
郑善果考完了出来一看,这怎么有一个小孩?那么就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就是说问你子为谁家啊?玄奘就把自己的家报了。
然后就问他,你是不是想能够剃度出家为僧啊?玄奘说是,我愿意出家为僧。
但是,我是“习近业微,不蒙比预”。
什么意思呢?我学习佛法的时间很短,也就学了几年,十三岁也就三年。
业微,这个“业”不是恶业的业,这个“业”也是一个梵文字,是功力的意思,我花的功力,我花的力气还很少,我的功力还很浅,学习的时间又很短。
不蒙比预,我没有资格去考试,因为当时考试是有年龄限制的。
郑善果当然一看这孩子就觉得不一般啊,就问他,那你为什么要剃度出家呢?玄奘的回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远绍如来,“绍”是继续、传承的意思,把这个佛教佛法,给继承下来,从远的讲继承如来的佛法;从近的讲呢,近光遗教,就是我要把释迦牟尼传下来的佛教把它发扬光大。
郑善果是以善于鉴别人才著名,又贤其相貌,于是就破格开了一个公开的后门,郑善果他有一个考试委员会,他周围很多人当然要抨击啦,他也没考,你就因为他几句话,看这个小孩长的漂亮,你就给了他这么一个非常珍贵的14个名额当中一个,整个洛阳才只有14个名额。
那么郑善果就讲了这么一段话:“诵业易成,风骨难得。
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因为过去考和尚或者科举考试分两种:一种,你能默写多少纸佛经,那个时候佛经论纸,还没有现在线装书这样一页一页的,它是卷轴,你能够默写多少纸佛经这是一个标准;第二个,看你能抄写多少卷佛经,也就是看你识字多少,看你到底是不是读得懂,佛经上的字你是不是都认得。
鉴真东渡故事
![鉴真东渡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937754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24.png)
鉴真东渡故事
鉴真,唐代著名的高僧,他的一生事迹广为人知,尤其是他东
渡日本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鉴真东渡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的勇气
和智慧,也成为中日友好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下面,我们一起来
了解一下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东渡的背景是在唐代,当时唐朝正值盛世,文化交流达到
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日本的僧人们也向中国学习佛教,但是由于交
通不便,他们很难亲自前往中国,这就给了鉴真东渡的机会。
公元742年,鉴真应邀前往日本,开始了他的东渡之旅。
他历
经千辛万苦,终于于公元754年到达日本。
在日本,鉴真传播佛教,弘扬佛法,为日本的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还在日本修建
了许多寺庙,如东大寺、法隆寺等,这些寺庙至今仍然是日本的重
要佛教圣地。
鉴真东渡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佛教传播史,更是一段中日友好
交流史。
通过鉴真的东渡,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
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也得到了深化。
鉴真东渡的事迹成为了
中日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鉴真东渡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气和智慧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鉴真在东渡的过程中,面对重重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成功地到达了日本,为佛教的传播和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总的来说,鉴真东渡的故事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它不仅展现了鉴真的勇气和智慧,也成为了中日友好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传承鉴真的精神,继续推动中日友好交流,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太虚大师僧女救护队论文
![太虚大师僧女救护队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41a71ba69dc5022aaea00ef.png)
太虚大师与僧女救护队摘要抗日战争中,太虚大师在重庆组织的僧侣救护队宣传抗日,参加救护的事迹。
关键词陪都重庆太虚大师僧侣救护队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暴发。
11月9日,经国防最高会议决定,迁都重庆。
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令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暴发后,重庆既是中国战时的指挥中枢和领导核心,同时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远东地区的指挥中心。
日本把轰炸的重点放在重庆,对重庆进行了长时期的狂轰乱炸,重庆常处于一遍火海之中。
战时的陪都重庆,人们常见一支身着园领短袍,头印戒疤的和尚担架队,他们顶着日机的轰炸,冒着硝烟烈火,踏着滚烫的瓦砾,穿行在断垣残壁之间,从跨塌的房椽下,燃烧的房屋内,救出无以数计受伤的难民。
这支曾轰动一时,受到各界好评的和尚队伍,就是太虚大师在重庆北碚汉藏教理院培训和组织的“僧女救护队”。
太虚何许人也,也许老一辈和佛学界的人士都知晓,但作为晚辈和后辈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太虚(1889-1947)浙江崇德人,16岁出家当和尚。
24岁就有“佛教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豪情壮志。
1928年他宏法欧美、漫游法、英、德、美等国,向西方世界介绍佛教并准备在巴黎筹建世界佛学苑。
1932年8月在重庆北碚创建汉藏教理院,并亲自担任院长。
抗战爆发,太虚为抗日救国而奔走,呼吁全国佛教徒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救国运动。
并首先发表《电告日本佛教徒书》,要求日本佛教徒以佛教“和平止杀”的精神,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
同时又通电全国佛教徒,播讲《佛教与护国》的论述动员组织“佛教青年护国团”,积极参加救护宣传抗日。
1939年,发起组织佛教“国际访问团”,远赴缅甸、印度、锡兰等地,宣传抗日救国发动各地华侨、华人和广大佛教徒、佛教团体,积极支援祖国抗战。
在重庆组织了佛教整理会、缅印访问团、僧侣救护队、大雄中学及佛教医疗所等,积极支援前线抗战。
1937年11月,太虚大师在汉藏教理院召开院务会议,从“国难严重外患日丞、吾辈僧伽亦国民之一分子”,决定组织僧伽军事训练班,名为“汉藏教理院防护训练队”。
抗战时期的太虚大师
![抗战时期的太虚大师](https://img.taocdn.com/s3/m/bf1e4bd02f60ddccdb38a047.png)
作者: 蔡爱玉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12-13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9期
主题词: 太虚大师;抗战时期;抗日救亡运动;世界和平;中国近现代;著书立说;倡导者;长安镇
摘要:中国近现代佛教运动倡导者、爱国高僧太虚大师出生于我们浙江海宁长安镇。
他虽是方外之人却是一生心系众生,尤其在外寇入侵、国家存亡的关头,他不遗余力地四处奔波。
发通电、作演讲、著书立说.组织僧众团体,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甚至走出国门,呼吁全国、全世界的僧人及信众一致起来反对侵略、保卫世界和平。
高僧广照抗日传奇
![高僧广照抗日传奇](https://img.taocdn.com/s3/m/11eb116031b765ce04081416.png)
高僧广照抗日传奇作者:周永章周永新来源:《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6年第01期引子2014年10月下旬的一天上午,位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本岛腹地的临成街道中湾村高道山东南方上空,出现了罕见的奇异天象:原本乌云笼罩的天空,突然间彩云翻滚。
刹那间,天空出现了一座雄伟的寺院,一位酷似持手铃的老和尚和几个僧人立在寺院门前。
过了一会儿,老和尚又慢慢变成了手持净瓶的观音……这一奇异天象,前后持续了约8分钟后才消失。
附近一些村民见后纷纷称奇。
舟山群岛类似海市蜃楼的奇异天象,在春夏两季,人们偶然是可以看到的;但在深秋的10月,即使是上了年纪的村民,也从未见过。
也许是巧合,就在这天,位于高道山顶的千年古刹高云寺僧人在整理寺院的历史资料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秘密:抗战时期,时任高云寺方丈广照曾带领僧人奋不顾身掩护抗日游击队员,并杀死两名纵火烧寺的日军。
消息传开,刚开始不少人持怀疑态度。
因为过去媒体从未宣传过,就连查找定海区、舟山市档案馆(史志办)的历史档案资料,也无上述记载。
为了弄清历史事实真象,舟山市有关部门和一些热心人展开了深入调查。
这是一个尘封七十多年的传奇故事,这是一段难以忘却的历史记忆。
2015年3月18日上午,浙江舟山群岛细雨蒙蒙,舟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织部分会员和新四军老战士冒雨来到临城街道中湾村高道山顶的高云寺进行实地考察时,高云寺现任住持安慧讲述了76年前时任方丈广照和尚,带领僧人奋不顾身掩护抗日游击队员、刀劈日军的传奇故事,愤怒控诉了日军纵火烧毁千年古寺的滔天罪行。
座谈时,八十多岁的舟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刘战说:“当年高云寺的方丈广照带领僧人奋不顾身掩护抗日游击队,为抗战作出贡献和牺牲。
广照等高云寺僧人,是舟山佛门子弟中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4月25日,中华文化发展委员会党组书记、世界佛教论坛创始人李诗洋考察高云寺时,赞扬:“广照是爱国爱教的一代高僧。
”清明节期间,99岁高龄的舟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第一会长、原浙江省顾问委员会委员、舟山地委常委、舟山行署副专员王家恒,高度赞扬了当年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过贡献的高云寺方丈等僧人,并挥毫题词:“爱国高僧广照”。
揭秘-释虚云老和尚预言抗战说了什么?
![揭秘-释虚云老和尚预言抗战说了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37e36c070066f5335a812166.png)
揭秘:释虚云老和尚预言抗战说了什么?本文导读:虚云老和尚对抗日战争的惊人预言1943年,国民党政府在重庆慈云寺举办了“护国息灾法会”,104岁的虚云老和尚担任了显宗法坛的主持。
这次法会,蒋介石以及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林森等都亲自到场。
蒋介石还就唯物唯心、宇宙起源以基督教等问题与虚老和尚进行了探讨。
其后一天,戴季陶做生日,在华岩寺摆了一桌素席,蒋介石、虚云都参加了宴席。
席间,蒋与戴谈起了抗战,虚云老和尚也讲了个“三剪刀”的故事:这个故事源于香港,一个日本人问一位中国和尚未来战事的结局如何,和尚就拿起一张纸,折叠数下,横着剪了三刀,其中得出两个破碎的字,一个是“卍”字,一个是“日”字,预示德国和日本必将破败。
虚云虽然讲的是故事,但也表示了倾向,他是得道高僧,从不妄语,应是有感而发。
所以当蒋介石听到这番话后,面露得意之色。
如果这个故事是虚云的“戏言”,那他有没有明确的“预言”呢?有,怀西法师在《广东云门山大觉寺中兴的经过——为纪念师尊虚公老人上升兜率一周年而作》一文中曾记载过:当时是1945年春夏季节。
广东北边大部地区沦陷,通讯断绝,粮食不济,很多难民涌向了云门山寺院避难。
一天早粥后,虚云对僧众说道:“日寇必定失败,我昨晚上做了一个梦,看见日军跪地向我们政府投降了。
”过后不久,日军便宣布无条件投降。
虚云老和尚的大彻大悟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虚老五十六岁。
那一年,扬州高旻寺准备连续打十二个禅七。
虚老应众人之推举,前往高旻打七。
下山至大通荻港后,虚老沿江而行,忽遇江水暴涨,无法行走。
虚老准备乘船渡江,因身无分文,船夫竟鼓棹而去。
不得已,虚老只好继续勉强沿江而行。
后失足落水,随江流浮沉了一昼夜。
漂至采石矶附近,幸亏被渔民救起,抬到附近的宝积寺。
醒来之后,虚老口、鼻、大小便诸孔,皆流血不止。
静养了几天之后,因怕错过禅七,虚老又强打精神,径赴高旻寺。
在高旻寺,虚老丝毫不提自己落水和患病之事。
后来,知事僧遂令他代任禅堂职事,虚老因为体力不支,没有答应。
赵朴初在抗日战争中
![赵朴初在抗日战争中](https://img.taocdn.com/s3/m/8c32452d0b1c59eef8c7b46b.png)
赵朴初在抗日战争中赵朴初在抗日战争中抗战爆发,正是而立之年的赵朴初怀着满腔的爱国情和慈悲心,积极投身上海抗日救亡事业,以其大智大勇,在上海佛教界和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积极救助难民,与日伪势力巧周旋,支援皖南的新四军,教养大批流浪儿童,写下了他人生中辉煌篇章。
孤胆救难民赵朴初1907年生于安徽安庆,1911年回祖居太湖县寺前河,在家乡接受了启蒙教育,1920年离开家乡,到上海求学,住上海关家,表舅关之在租界当法官。
在关家的安排下,进入东吴大学附中,一直读到大学。
1926年,赵朴初因患肺结核,不得不结束大学生活,回到关家养病。
这时,表舅关之不在租界当法官了,举家迁往觉园。
作为一个佛教徒,关之全身心投身佛教事业,参与组织上海佛教居士林、上海佛教净业社、江浙佛教联合会、中国佛教协会。
赵朴初在关之带领下,走上了从事佛教工作的道路。
1937年七七事变后,形势越来越紧张,由国民党官方出面,成立了一个主要由佛教人士参与的“上海市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简称“慈联会”,主席是许世英,副主席是屈映光、黄涵之、潘公展等人,赵朴初当时任常务委员,驻会办公,地点设在云南路的仁济堂。
上海社会局派来干部,掌管“慈联会”的人、物、财权,但这些人又不管事,能推则推,能拖则拖。
别人管的,赵朴初帮着出力,别人不管的,他则管起来,因此得到一个绰号,叫作“不管部部长”,忙得不亦乐乎。
“八一三”的前两天,“慈联会”租了10多辆卡车运送难民。
8月14日,由郊区进入租界的难民挤满了云南路。
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不时有炸弹落进租界,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和卡车司机吓跑了,无家可归的难民哭成一片。
这时,赵朴初的朋友吴大琨来了,赵对吴说:“你来得正好,我们把难民安置起来。
”于是,他们各手执一面红十字小旗,对难民们说:“跟我们走,我们找地方安顿你们。
”率领成千上万的灾民脱离险境,叩开了宁波同乡会大楼、金城大剧院等处,将那些灾民安顿好。
这一夜,他们找到十多处安置难民的地方。
玄奘的小故事
![玄奘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cf1d4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e.png)
玄奘的小故事玄奘,又称玄奘法师,是唐代著名的佛教高僧。
他以其卓越的学识和对佛法的执着追求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则关于玄奘的小故事。
故事开始于唐朝时期,那个时候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玄奘年轻时就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渴望能够亲自前往印度,寻找更深层次的佛教教义。
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玄奘并没有放弃。
他决定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将佛教的真谛传播给更多的人。
于是,他开始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旅。
玄奘先后拜师学习,广泛涉猎佛经。
他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水平。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为了一位卓越的佛学大师,被誉为“佛法宗师”。
然而,玄奘并没有满足于此。
他仍然渴望亲自前往印度,亲身体验佛教的圣地和文化。
于是,他再次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希望能够获得皇帝的支持和批准。
经过多次努力,玄奘终于得到了皇帝的允许,他踏上了通向印度的征程。
这段旅程异常艰辛,他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危险。
然而,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前行。
在印度,玄奘学习了更多的佛教经典,深入了解了佛教的核心思想。
他还与当地的学者和僧侣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返回中国的路上,玄奘遭遇了更多的困难。
他经历了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但他始终坚持着。
最终,他成功地带回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文化遗产,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玄奘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的奋斗精神和对知识的追求,不仅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也为中国佛教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玄奘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追求真理和智慧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水平,实现内心的升华。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玄奘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九一八事变中的宗教英雄信仰与抵抗的坚持
![九一八事变中的宗教英雄信仰与抵抗的坚持](https://img.taocdn.com/s3/m/62bb22b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1.png)
九一八事变中的宗教英雄信仰与抵抗的坚持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
在这个黑暗而困难的时期,许多宗教信仰者以及其他英雄人物勇敢地抵抗侵略者,展现出对信仰的坚持和对国家的忠诚。
本文将重点介绍九一八事变中的宗教英雄以及他们信仰与抵抗的故事。
一、基督教信徒的坚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许多基督教信徒以信仰的力量,积极参与抵抗运动。
他们相信上帝的正义与光明,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其中一位著名的宗教英雄就是李宗仁将军。
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信仰给予了他勇气和决心,积极组织抵抗日军的力量,为保卫祖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除了李宗仁将军外,还有许多基督教团体和信徒加入了抗日队伍。
他们积极参与抗日宣传,为士兵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成为了宗教抵抗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信仰激励着他们坚持抵抗,为国家的独立和自由奋斗到底。
二、佛教徒的奉献九一八事变中,佛教徒也积极参与了抵抗运动。
佛教信仰鼓励人们追求和平与宽容,但当国家面临危机时,佛教徒也站了出来,用自己的力量支持抗日斗争。
在抵抗运动中,许多佛教寺庙成为了抗日根据地和抗日力量的中心。
寺庙里的和尚们与士兵一起修行、学习武艺,并提供给士兵们精神上的支持。
一些佛教寺庙还成立了抵抗日军的武装力量,积极地反抗侵略者的侵略。
三、道教义士的英勇抵抗道教提倡忍让与平和,但在九一八事变中,道教义士也为了国家的命运而奋起抵抗。
他们相信依靠正义与道德的力量,可以战胜邪恶与不公。
在抗日战争中,一些道教的道士主动加入抵抗队伍。
他们组织修行,参与抗日宣传,动员民众坚持信仰与抵抗。
同时,他们也鼓励士兵们在战斗中保持勇气和决心。
道士们借助他们丰富的道家哲学知识,帮助人们理解事变的真相,并指导人们抵抗侵略。
四、其他宗教信仰者的贡献除了基督教、佛教和道教的信仰者外,其他宗教信仰者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回教、犹太教和其他宗教的信徒们也纷纷加入到抗日运动中,为祖国的抵抗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林宽澄 从和尚到侵华士兵到八路军的传奇人物
![小林宽澄 从和尚到侵华士兵到八路军的传奇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d7189b7425c52cc58bd6be87.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小林宽澄从和尚到侵华士兵到八路军的传奇人物导语:日本的和尚可以娶妻生子,并能子承父业。
1939年,二十岁的小林宽澄通过了僧侣律师考试。
本应该在寺庙里静心理佛,可一纸征兵书将他送入了兵日本的和尚可以娶妻生子,并能子承父业。
1939年,二十岁的小林宽澄通过了僧侣律师考试。
本应该在寺庙里静心理佛,可一纸征兵书将他送入了兵营。
慈悲为怀的和尚怎么会成为一名法西斯的侵略军呢?小林宽澄当时是寺庙里的一个小和尚,和尚是爱和平的反对战争,他不愿意参加战争。
1939年6月份,在“国民皆兵”这个口号之下,小林宽澄去参加征兵检查,检查合格就当了兵。
1940年初,随华北派遣军第十二军畈田部队,来到了中国山东青岛市。
在青岛,小林宽澄很快就接受了侵华日军老兵给他们灌输的思想。
在山东潍坊接受了六个月的军事训练后,小林宽澄成了侵华日军的一名轻机枪手。
1941年6月的一天凌晨,八路军在山东省牟平县伏击到一个日军小分队,俘虏了两个日本鬼子。
其中一个就是小林宽澄。
小林说,刚被抓到时,想过多种方式逃跑。
随着与八路军接触,发现他们确实很友好。
1941年9月18日,小林加入了八路军,先后担任反战联盟支队长、支部书记等职,1946年又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是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
[2]1941年底,在延安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日军战俘小林宽澄加入了八路军,参加了反战组织,随后在1942年和1943年先后两次来到山东省新泰县龙亭区工作。
他出生入死,在离日军据点仅三四百米远的地方对日军官兵进行反战宣传。
小林宽澄的喊话内容主要是以一个曾经的侵华日军身份劝说据点里的日军不要再继续这场侵略战争。
每一次劝说他都充满真诚,有时他生活常识分享。
聂荣臻称赞他送情报万无一失;智救八路军,快腿小和尚圣忠传奇
![聂荣臻称赞他送情报万无一失;智救八路军,快腿小和尚圣忠传奇](https://img.taocdn.com/s3/m/c5c35e8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67.png)
聂荣臻称赞他送情报万无一失;智救八路军,快腿小和尚圣忠传奇2016年农历九月初一,五台山殊像寺住持圣忠法师安详圆寂,享年八十七岁。
法师是著名的抗日僧人,被八路军战士亲切地称为“快腿小和尚”。
法师生前曾经说过:我虽出家,但未出国。
蛇蝎逞能应还手,我佛慈悲亦惩恶。
日本侵略者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抗日也是僧人的职责。
五台山抗日僧兵圣忠法师俗名郝林生,阜平县杨河门村人,1928年3月出生。
郝林生家境贫寒,三岁时随家人逃荒,落户在五台县的台怀镇。
1934年四月初四,郝林生被殊像寺能集法师收留,经过两年多的开示之后,正式赐法号“圣忠”。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抗战前夕,五台山地区共有寺庙110多座。
始建于元代的殊像寺,在周边诸多寺庙中,历史算不上悠久。
但殊像寺位置绝佳,背倚凤林谷,面对梵仙山,气势恢宏。
寺內“般若泉”水质清冽,方圆百里之内,来求取泉水的香客络绎不绝。
眉清目秀的小和尚圣忠,无论是招待香客,还是参禅礼佛,都做得有模有样,很受同门师兄弟们的喜爱。
寺院的生活虽然单调辛苦,可对于从小就挨饿受冻的小和尚圣忠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卢沟桥事变以后,战火暂时还没有波及到这块佛门圣地,九岁的圣忠,却敏锐的察觉到,殊像寺的香火,突然变得不像从前那样旺盛了。
直到有一天,空中飞来几架日军飞机,对五台山进行狂轰滥炸,有一颗炸弹落在殊像寺中,当场炸死了三名僧人,他们都是圣忠的师叔。
这在年幼的圣忠心里,留下极大的阴影。
很快,日军占领了五台山。
让圣忠感到意外的,给日军带路的菊池和尚,他曾经见过不止一面。
菊池和尚以前是个游方僧人,法名“河南龙岩”,在竹林寺里一住就是3年多,每天早出晚归,几乎走遍了整个五台县、他挨门逐户的去化缘讨斋,说话总是面带微笑,他彬彬有礼,在当地百姓眼里,“河南龙岩”实在比山上的僧人们可爱多了。
圣忠还听说,就是这个“河南龙岩”,其实是个日本特务。
他依靠僧人的身份做伪装,把五台山一带560多个大小村庄的关口要隘、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哪怕是殊像寺中的那口“般若泉”,也在“河南龙岩”绘制的地图上,被标注的清清楚楚。
赵朴初在抗日战争中
![赵朴初在抗日战争中](https://img.taocdn.com/s3/m/47246f3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b.png)
1938 年初袁中共中央长江局设在武汉袁周恩来给 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刘晓尧沙文汉布置工作袁要上海地 下党从人力尧物力上支援新四军遥 同年 6 月袁上海地 下党派林枫去皖南军部商谈袁 回沪后确定重点在难 民中动员参加新四军遥 朱启銮和焦明找赵朴初商量袁 赵朴初欣然同意遥 但这件事办起来不是那么简单袁因 当时环境十分复杂袁风险很大遥
他们各手执一面红十字小旗袁 对难民们说院野 跟我们
二○ 一五年第四期
⊙余世磊
赵抗 朴日 初战 在争
中
走袁我们找地方安顿你们遥 冶率领成千上万的灾民脱 离险境袁叩开了宁波同乡会大楼尧金城大剧院等处袁 将那些灾民安顿好遥 这一夜袁他们找到十多处安置难 民的地方遥 第二天的报纸上就登出了消息院叶 赵朴初 菩萨再世袁侠肝孤胆救难民曳 遥
那时袁 赵朴初知道屈映光从上海租界租用英国 船运货到温州做生意袁 有一位佛教人士潘人伟当经 理遥 赵朴初计上心来院船既然可以来往运货袁那当然
史海纵横
也可以运人了袁 是否通过这个途径把难民送到新四 军去钥 于是赵朴初就同焦明商量袁将难民组织起来袁 经过温州送到新四军遥 为稳妥起见袁赵朴初先派焦明 亲自去新四军军部商谈遥 焦明去了新四军军部袁接待 他的是新四军二师政治部主任余立金遥 新四军主要 领导叶挺尧项英等人也很高兴袁又专门派余立金到上 海袁在正大收容所当管理员袁做准备工作遥
这时袁表舅关 之不在租界当法官了袁举家迁往觉园遥
作为一个佛教徒袁关 之全身心投身佛教事业袁参与
组织上海佛教居士林尧上海佛教净业社尧江浙佛教联
合会尧中国佛教协会遥赵朴初在关 之带领下袁走上了
从事佛教工作的道路遥
1937 年七七事变后袁形势越来越紧张袁由国民党
官方出面袁成立了一个主要由佛教人士参与的野 上海
古代高僧上战场的故事
![古代高僧上战场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4ef9362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2.png)
古代高僧上战场的故事
在古代历史中,有许多高僧因为他们的勇气、智慧和慈悲心而在战场上崭露头角。
他们不仅是佛教的教诲者,还是伟大的战略家和领导者。
其中一位著名的高僧是中国北魏时期的禅宗祖师慧超。
慧超是南朝梁朝皇室的成员,但他决定离开尘世,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在他的修行过程中,慧超深深关注到战乱带给人们的痛苦和不幸。
因此,他决定亲自上战场,尽自己所能来减少人们的苦难。
慧超的出现在战场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敬佩。
他不仅为普通士兵们提供心理慰藉和精神支持,还以他的智慧帮助指挥官们制定战略。
慧超非常了解战争的残酷和痛苦,因此他总是努力促成和平解决办法,以减少战争对人民的伤害。
慧超不仅在战场上发挥影响力,还在战后努力推动和平与宽容的文化。
他鼓励战胜方尊重被征服的人民,并提倡废除死刑和酷刑。
慧超的努力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许多战争后的国家开始重视和平和宽容的价值观。
除了中国的高僧,日本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日本战国时代的僧人一休宗纯也以他在战场上的勇敢和慈悲心而闻名。
一休宗纯经常为战乱中的平民提供援助和庇护,并努力调解战斗双方之间的纷争。
他的努力不仅在当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而且对日本今天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古代高僧上战场的故事向我们证明,宗教和战争并不矛盾。
他们通过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帮助人们寻求和平、慈悲和宽容。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提醒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我们所处的领域发挥积极的影响,传递爱和和平的力量。
峨眉高僧超度抗战死难同胞
![峨眉高僧超度抗战死难同胞](https://img.taocdn.com/s3/m/6fc4a43a0066f5335a812134.png)
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年高八十三岁的峨眉山高僧常静心潮澎湃,一场法会的场景时时浮现于脑海,历历如昨。
一九三九年八月,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当施主,“超度抗战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法会”在洪椿坪的大雄宝殿举行,佛前拈香,痛悼抗战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
天下名山峨眉,风景秀美,是普贤菩萨的道场,自从僧人在山上建寺修行以来,举行的各种法会成千上万次。
常静法师介绍说,但以规格而论,当数一九三九年秋这场法会为最高。
光阴似箭,星移斗转,当年参加法会的法师,唯一健在的仅余常静和尚一人。
常静法师如今谈起这段历史,依然激动不已。
常静一九三一年出家,勤修并精通梵呗,曾多年在峨眉山佛学院教授梵呗课程。
他回忆道,一九三九年七月二十三日,林森来到峨眉山中山区极为幽静的寺院洪椿坪,在普贤殿旁边住了八十多天。
期间,寺庙山门高挂国民政府国旗,林森在此接受了苏联大使递交的国书。
当年八月初,林森请来峨眉山特编保保长、洪椿坪住持果硕法师,委托他召集峨眉山的法师举行大法会,超度抗战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
果硕法师随即与特编保副保长常玉法师一道,选定本山的三十名高僧以及修持较好的法师,齐聚洪椿坪,当时在伏虎寺修行的常静是其中之一。
法会坛场设在洪椿坪大雄宝殿,林森手书“前方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位”灵牌安放在供案正中。
法会的警卫相当严格,寺庙山门、寺内各殿和林森住处都有警卫人员站岗、巡防。
八月十四日上午,法会由仙峰寺年过六旬的超然法师主坛,伏虎寺的圣柱法师当维那(法会领诵人),隆重举行。
经过请水、净厨、挂榜、悬幡等佛门仪规后,法会施主林森拈香。
法会规模很大,按佛教仪规,一共进行七天,念五天经,拜两天忏(一种佛事活动)。
念的经书为佛门“大三品”的《法华经》、《金刚经》和《地藏经》。
其间,还有放焰口、供天、召亡等佛事活动。
召亡、供天须在夜间进行,而放焰口则于傍晚时分。
法会期间,三十位法师分上下两班,昼夜不停,僧人谓之“歇人不歇班”,吹、敲、打、念、唱无一闪失;铛、铰、鱼、鼓、罄韵律谐和,还有笛子、唢呐等佛门乐器相配,一时间,洪椿坪全寺香烟缭绕,烛火通明,梵音不绝于耳。
一位佛门高僧的抗日战争故事
![一位佛门高僧的抗日战争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955566e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e.png)
【导语】抗⽇战争时期,中共长江⼯作委员会(下简称长⼯委),有⼀位公开⾝份是镇江焦⼭佛学院院长兼定慧寺⽅丈的秘密共产党员静严法师。
静严,俗名陈炎,1907年5⽉3⽇出⽣在江苏省兴化县⼀个农民家庭。
两岁时,母亲去世,⽗亲⼜成瞽⽬(瞎眼),他由长嫂抚养。
1914年,⽗亲迫于⽆奈,把年仅7岁的陈炎送到离家25⾥的都天庙去当⼩和尚。
虽说有碗饭吃,但种种折磨难以忍受,熬了两个⽉,他就逃回家。
然⽽,呆在家⾥⽆异是坐以待毙,⽗亲⼜搀着瘦⼩的他,送到东台县丁溪镇的福德寺。
福德寺的住持法名戒尘,是陈炎的娘舅。
在娘舅⾝边,陈炎过上⼏年舒⼼的⽇⼦,读了些书,初⼊佛门。
可惜好景不长,1917年,⽗亲和娘舅先后病逝,年⽅10岁的陈炎成了⽆依⽆靠的孤⼉。
为了⽣活下去,陈炎投奔长兄。
长兄是个穷教书先⽣,⼀家⽣计已经⼗分艰难,只好⼜把他送到丁溪镇西边的关帝庙。
1922年,15岁的他经⼈引荐,下江南,来到苏州西园寺,受戒剃度,改号静严。
1926年,慕名来到镇江焦⼭定慧寺,1928年⼜到设在镇江南郊⽵林寺的佛学院学习,颇得佛学院师长青睐。
1929年,22岁的静严已有15年僧龄,⼜经正规学习,成为年轻和尚中的佼佼者,被焦⼭定慧寺看中,请他上⼭并授以监院之职。
焦⼭是个拥有15座寺院、固定僧⼈200余名、挂单和尚众多的⼤禅林,其中定慧寺规模。
能在定慧寺⾥谋得⼀席之位,是众多和尚仰慕的事。
可是,静严深感⾃⼰才疏学浅,佛学功底还不够深厚,到职不久,便决定前往闽南佛学院深造。
闽南佛学院位于福建厦门岛上,是当时全国最负盛名的⼀所佛学院。
静严于1930年考⼊闽南佛学院后,刻苦攻读,学业出类拔萃。
两年后却因佛学院院长“*⼤宗图书经费”事件⽽中断学业。
闽南佛学院院长因*,引起⼴⼤僧侣的公愤。
静严闻之,拍案⽽起,登⾼⼀呼,率领众僧责询院长。
这个院长只好下台。
但下台后处处刁难静严,使他不得不中断学业,挥泪北上。
1933年,静严回到焦⼭,再次担任定慧寺监院。
弘一法师故事
![弘一法师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bf3d5c2a1c7aa00b52acb9f.png)
弘一法师(大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一个文化贵族,一个精神贵族。
在他身上。
博雅的知识教养,淡泊的人生态度,纯粹的精神追求,严谨的生活仪轨,浓烈的社会情怀,独立的精神取向,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对个体价值和精神自由的尊重,也体现出传统知识精英注重道德修养、注重社会责任的文化性格。
大师的一生。
展示了一个精神贵族对理想与信念执著的守望,也从一个角度诠释了人生最根本的价值和意义,实则成为那个时代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永久地定格在后人的记忆中。
大师已去,留下的只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
他以生命谱写的中国传统贵族精神的挽歌,已经成为旷世绝唱。
然而,时间长河的流逝,非但不能拉开今人与大师的距离,反而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存在。
弘一大师的前世今生,演绎了一个真正的贵族故事。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福鼎名僧-释青芝老和尚传略再搞
![福鼎名僧-释青芝老和尚传略再搞](https://img.taocdn.com/s3/m/d068c82b7375a417866f8f61.png)
福鼎名僧—释青芝老和尚传略一、幼时显聪慧,从小不啖荤公元1917年3月2日,农历二月初九——早春二月,已是鸟语花香。
座落在白琳街头顶曾昭呼商人的第宅,却因一片洋洋的喜气而显得额外春风送暖。
曾昭呼的夫人夏氏就在这一天为曾家诞下了第三个男孩。
在那个时代,夫人再为曾家添丁,无疑是一件使人愉快的事。
喜讯早已由伙计飞奔到染坊内向曾老板禀报:“老板,师娘生得这位三少爷英俊可爱,您给起个好名字吧。
”曾昭呼满心欢喜,祈望这男孩怀有俊才,他日成器后,会替曾家光宗耀祖;或继承家业,好减轻自己肩上的负担,于是曾昭呼想了想,便说:“就叫他永俊吧。
”曾永俊出生的家庭在当地也算殷富,父亲开染坊,大哥体弱多病经营着糖果杂货店,二哥上学。
然而,曾永俊从襁褓起就不吃荤食,母亲长年素食,缺乏乳汁哺养,只好炖蛋羹喂养,但入口不咽,无奈以豆浆和米糊喂哺。
到了能独立进食,鱼肉一概不吃,只好跟母亲吃素了。
小时候的永俊聪敏、恬静,喜独处善思考,记性特好。
一次母亲带他去管阳观世庵看望姐姐(释妙莲,童贞出家,观世庵住持)。
做功课时,他跪在母亲旁边礼佛,听大人诵经。
课后复背时一句不落,大人都很惊异,连连称赞。
一天,曾昭呼要二儿子永清背一段蒙学《三字经》,永清背了一半背不下去,在旁边的小永俊接着把下半段背了下来,大家问他,他说:“二哥平时读着,我在听,记下的”。
那时才六岁。
时有邻居结婚,鼓乐喧天,好不热闹,花轿进大厅,设堂拜天地,大家都去看热闹分喜糖,他却与其他同龄孩子不同,在阁楼上独坐青灯古佛旁。
十岁时就独自一人到柘荣、福鼎等地置办染料布匹,钱物一概不少,办得妥妥当当。
表现出很高的天分。
曾永俊十一岁(公元1927年秋)到白琳文昌阁学堂(时称区立玉琳高等小学堂,后称初级国民学校)上学。
学业成绩优异,得到当时校长陈瑶卿的赞赏。
1929年春,泰顺土匪头子黎慕恭匪帮至白琳,一路烧杀抢掠,曾家惨遭土匪抢劫,钱财物品洗劫一空,家中顿变经济拮据,生活困难起来。
浅谈抗战时期的中国佛教界
![浅谈抗战时期的中国佛教界](https://img.taocdn.com/s3/m/670a19c2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45.png)
浅谈抗战时期的中国佛教界佛教在世人的思想意识中一直是吃斋念佛、看破红尘,出家人清净修行,与世无争。
但是,在20世纪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时期,在巨大的民族危机面前,这些原本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佛家弟子们,又都纷纷义无反顾的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在中国抗战历史上留下了特殊而又浓重的一笔。
伴随着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发展,中国佛教界本着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佛教精神,高举爱国旗帜,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开展抗日救国斗争。
这一历史现象是千百年来中国佛教文化演化的结果,也是大乘佛教积极入世,注重利益社会人群之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凸显,更是爱国思想在佛教徒身上的积极体现。
中国佛教界从三个方面开始了积极的抗日救国斗争。
一、从佛学理论角度宣传抗日救国教人向善,制止邪恶是众多佛教宗派共同探讨的问题,也是中国佛教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思想基础。
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佛教界对抗日战争的正义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938年太虚法师撰文指出:“抗战之目的在使日本知中国终不可以暴力屈服。
”在他看来,“抗战,并非以战争为本质,因为抵抗外来恶势力的侵略战争,非自己发动战争”。
中国抗战,乃是以战争“止息战争”,其本质是自卫战争。
为了激励全国民众抗击日本侵略军,太虚法师极力鼓吹菩萨的降魔精神。
他说:“大乘法中,充分表示降魔精神的为密宗。
”“在密宗中,皆现起武装威猛金刚之相,以甚强威力,降伏烦恼,止息恶行,成就善行功德,摧折恶魔势力。
一切佛菩萨,悲智为本而发金刚威猛之力,为大乘降魔之最高精神表现,亦即抗战之最高精神”。
①他还强调佛教所言的“布施”与中国抗战密切相关。
作为中国佛教界的一位领袖人物,太虚法师不仅大力宣扬抗日降魔精神,而且坚信中国的抗战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他指出:“以地大人众,新兴蓬勃之中华民族,又岂能为日本完全吞灭!”②由此可见,在抗战的烽火中,佛教界的有识之士从佛学理论和佛教教义的角度,阐述了佛界的抗战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大多是以佛学话语来阐述抗战道理,但恰到好处地使佛法观念与抗战救国思想融会贯通,对于进行爱国救亡宣传,动员佛教徒为民族的解放而奋斗,发挥佛教的社会功能,产生了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佛门高僧的抗日战争故事
导读:本文一位佛门高僧的抗日战争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静严,俗名陈炎,1907年5月3日出生在江苏省兴化县一个农民家庭。
两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又成瞽目(瞎眼),他由长嫂抚养。
1914年,父亲迫于无奈,把年仅7岁的陈炎送到离家25里的都天庙去当小和尚。
虽说有碗饭吃,但种种折磨难以忍受,熬了两个月,他就逃回家。
然而,呆在家里无异是坐以待毙,父亲又搀着瘦小的他,送到东台县丁溪镇的福德寺。
福德寺的住持法名戒尘,是陈炎的娘舅。
在娘舅身边,陈炎过上几年舒心的日子,读了些书,初入佛门。
可惜好景不长,1917年,父亲和娘舅先后病逝,年方10岁的陈炎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为了生活下去,陈炎投奔长兄。
长兄是个穷教书先生,一家生计已经十分艰难,只好又把他送到丁溪镇西边的关帝庙。
1922年,15岁的他经人引荐,下江南,来到苏州西园寺,受戒剃度,改号静严。
1926年,慕名来到镇江焦山定慧寺,1928年又到设在镇江南郊竹林寺的佛学院学习,颇得佛学院师长青睐。
1929年,22岁的静严已有15年僧龄,又经正规学习,成为年轻和尚中的佼佼者,被焦山定慧寺看中,请他上山并授以监院之职。
焦山是个拥有15座寺院、固定僧人200余名、挂单和尚众多的大禅林,其中定慧寺规模。
能在定慧寺里谋得一席之位,是众多和尚
仰慕的事。
可是,静严深感自己才疏学浅,佛学功底还不够深厚,到职不久,便决定前往闽南佛学院深造。
闽南佛学院位于福建厦门岛上,是当时全国最负盛名的一所佛学院。
静严于1930年考入闽南佛学院后,刻苦攻读,学业出类拔萃。
两年后却因佛学院院长“*大宗图书经费”事件而中断学业。
闽南佛学院院长因*,引起广大僧侣的公愤。
静严闻之,拍案而起,登高一呼,率领众僧责询院长。
这个院长只好下台。
但下台后处处刁难静严,使他不得不中断学业,挥泪北上。
1933年,静严回到焦山,再次担任定慧寺监院。
1936年,静严就任定慧寺第七十六代方丈,兼焦山佛学院第二任院长,成为整个焦山禅林的一号人物,时年仅29岁。
1937年12月8日,日本侵略军攻占镇江城后,连续屠城10余日,烧毁民房1.4万余间,虐杀无辜居民上万人。
焦山虽作为佛教圣地,也未能幸免,岛上的海西庵、鹤寿堂、枕江阁、伊楼等处相继毁于炮火。
随后,日军乘10余艘汽艇攻占焦山,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抓到的人或枪杀,或刀劈,或浇上汽油活活烧死。
焦山的佛教精华建筑石肯堂、水晶庵、碧山庵、松寥庵等烈焰冲天,俄顷俱成废墟,焦山竟成“焦山”。
定慧寺山门
国难当头,静严懂得,虽然出家,但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决心奋起抗日。
1938年6月17日,粟裕司令员率新四军先遣支队在镇江城西18公里处的韦岗村附近成功地伏击了日军一支车队,击毁日军
车四辆、伤一辆,击毙土井少佐以下数十人。
十几天之后,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一营又在镇江城东南20多公里处的新丰火车站全歼日军数十名。
静严得悉新四军两大捷报,倍受鼓舞。
不久,得知新四军管文蔚部在新洲一带活动,立即选派亲信并携带一批物资,秘密送往新洲资助新四军。
1939年3月7日,连遭新四军痛击后的日军,纠集数千名步、骑兵,分成八路,突然包围了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的驻地——镇江南乡上下会。
奉命阻击的我军一营一连,从黎明*黄昏,击溃日军数十次冲锋,毙敌60余,掩护主力部队胜利突围。
血战之中,二团政治处主任肖国生,不幸壮烈牺牲。
战后,数千名群众在元庄、薛村两次集会追悼。
当地数十名和尚不要任何报酬,到会连做道场七日,为烈士超度英魂。
静严连声赞赏参与做道场的和尚,“此举做得对做得好”。
1941年10月,长工委成立。
长工委书记彭炎化名林逸樵,率领一批精干人员组成了我军南北交通线,其任务之一就是突破敌伪层层封锁,来往长江,为我军运送人员与支前物资,开展秘密交通。
和尚洲,是焦山以东约5华里江面上的一块冲积沙洲,后成荒岛。
焦山寺院买下这座小岛,在岛上修建了一座有几十间房子的庄房,四周挖有深沟,装上吊桥,委派和尚长驻,故名“和尚洲”。
焦山和尚为了保证其利益不受侵犯,抗战以来,在岛上组织了一支武装,对外称“和尚洲自卫团”,实际是一支为保卫焦山寺庙的武装。
由于和尚洲地理位置重要,又是我军南北交通线必经之路,争取
和尚洲自卫团,成了长江工委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
但是,和尚洲自卫团成员十分复杂。
团长陈安义,为人豪爽正直,与*的苏南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韦永义有联系。
副团长赵成章与国民党顽固派暗中勾结,又与镇江的日伪特务机关有来往。
在这种情况下,林逸樵决定亲自带着韦永义的亲笔信上岛,和陈安义接上了关系。
经过一个多月艰苦细致的工作,将陈安义发展为*特别党员,并派中*员、武装干部徐盘荣(化名王大中)配合陈安义工作。
“和尚洲自卫团”逐步改造成为党基本控制的一支武装,和尚洲也成为长工委的一块活动基地。
然而,“和尚洲自卫团”毕竟隶属于焦山寺院,它的一切活动,包括抗日活动都受寺院支约。
考虑到焦山地理位置和可能起到的独特作用,长工委决定再派林逸樵到焦山争取静严法师。
1941年11月12日,林逸樵带着警卫员朱平,在陈安义的陪同下,乘船去了焦山。
静严很客气地接待。
之后,林逸樵就经常乘船去焦山,对静严晓之以民族大义,动之以爱国之情。
通过思想工作,静严也袒露自己忧国忧民心迹,对日寇的仇恨,对新四军的仰慕。
两人深交之后,志同道合,相见恨晚。
当林逸樵告诉他,在日伪封锁下,我茅山抗日根据地补给困难,战士缺少寒衣冬被时,静严当即拿出一包金器交给林逸樵,并诚挚地说:“这些,是香客们捐的,我留着也无用,给抗日将士们做些寒衣吧。
”林逸樵代表长工委表示感谢,又请高僧协助做件有意义的事。
也就是,请他每一两个星期去一趟南京,在汪伪上层人物中做应酬拜访,注意了解有关敌情动态。
静严慨然受命之后,以其独特的身份,屡屡直入汪伪部长、将军们的官邸寓所,通过讲经说法机会,与他们交谈和察言观色,了解有用情报,一俟回到焦山,便把所见所闻派心腹向林逸樵汇报。
这些情报,对当时长工委来说,十分及时有效。
由于长工委艰苦细致的工作,加之静严的热心辅助和影响,焦山和尚中支持新四军抗日的人数逐渐增加,壮大了抗日统一战线力量。
鉴于静严的积极表现和实际考察,长工委研究决定吸收静严为*秘密党员。
静严入党后,为长工委在焦山的活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静严住在焦山后山,有三四间房子,是一般僧众不能涉足的密室,它便成了长工委的*、弹药和机密文件存放密室。
就这样,长工委终于在焦山站稳了脚跟。
1942年5月9日,*特别党员、和尚洲自卫团长陈安义突遭暗杀。
策划者是和尚洲自卫团副团长赵成章。
静严知道后,心如刀绞,判定其中必定有内鬼。
他冷静地考虑后,不动声色地稳住赵成章,要赵回和尚洲,妥善处理陈安义的殡殓事宜。
打发赵离去后,静严即亲自赶赴镇江向林逸樵报告整个事件。
是夜,林逸樵亲率孙晓梅和两位神枪手,在风急浪险中飞舟和尚洲,迅速而果断地逮捕并处决两名凶手,血祭陈安义烈士,并宣布由地下党员赵万和掌握自卫团。
幕后策划者赵成章乘隙逃跑,随后公开投敌。
和尚洲事件平息之后,静严返回焦山,派专人把陈安义烈士的老母、妻小接到焦山奉养,划出50亩芦滩作为烈士遗属的口粮田,又为安义烈士竖起牌位,焚香祭祷。
静严的义举得到了众僧的好评。
然而,敌人不甘心失败。
一个星期后,日伪军百余人由赵成章带
路,杀气腾腾地向和尚洲扑来。
为避开敌人锋芒,林逸樵带领自卫团,分乘5条木船,和敌人打起水上游击战。
留在焦山的静严法师,时刻关心着自卫团安危冷暖,不时派人秘密送去食品和补给,还将了解到的赵成章情况传递给游击队。
一天夜里,长工委成功地处决了罪大恶极的赵成章。
恼羞成怒的敌伪到处搜捕静严。
一天深夜,静严在镇江的住处落入敌手。
他面对敌人的刑讯,坚不吐实,不给敌人任何证据。
在友人出面斡旋下,静严得以释放,可是被敌人强行逐出焦山。
静严法师的佛德风范与抗日救国的精神一直为当地民众与广大僧侣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