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程改革迅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但是阅读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农村普通中学,在应试教育与传统观念的背景下,仍然是传统教学占主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难以开展,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语文的情绪。从教学方面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点误区。

一、忽视文本阅读,以讲代读,喧宾夺主。

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紧紧围绕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来展开,不可脱离文本的阅读来分析、感悟,不能架空了阅读材料。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准,拔高其道德境界。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不少语文教师在“文本诠释”上投放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实际上,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将参考书对文本的阐析奉为上帝,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另有一部分教师,在分析作品时,虽然能坚持“启发诱导”,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分析预设的彀中,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份的求同取向,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蕴!而一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参考书偏离时,主体作用发挥不了,就只能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之鸭,成了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有时还美其名曰“精讲”。

上述做法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满足于教师或参考书对文本分析的理解,从而极大地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

维,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创新思维的先天不足和后天乏补。

二、忽视习惯养成,以练代读,本末倒臵。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所

谓阅读习惯,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行为中针对阅读对象(即文本)所表现来的一种行为特征。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它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并且也是不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的。

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唯恐有遗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的灌输而进行的。长期如此,学生只会形成对教师的过度依赖,而无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此人们往往又归因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所以尽量加大阅读训练的力度,以练代读。非多练不足以巩固夹生的知识,非多练不足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测试题,成了老师的法宝。不适合于进行大量如此训练的语文课如同理科一样,进行着反复的机械的训练。阅读题本来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诊断和测试的手段,现在却演变成了提高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学生阅读习惯的方式,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原本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这种本末倒臵的做法,是违背培养应试能力的规律的,更是违背培养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质及人文素质的规律的。

由此可见,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更多的关注文本的创新理解,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否则,一味地多讲多练,脱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阅读教学如同空中学游泳,缘木而求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