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2知识可视化的工具
知识可视化的工具包括概念图、思维导图、认知地图、语义网络、思维地图、知识图谱等。知识可视化工具可以展示大量相互关联的概念及其关系,对知识进行图解表示,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展示给读者,促进读者对知识的理解、吸收。
4.3.3知识可视化Leabharlann Baidu流程
在参照知识可视化设计流程的基础上,我们绘制了知识可视化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流程。如图2。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信息可视化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物联网的蓬勃发展和智能化设备的普及,在发展“产业中国”、“智慧中国”的今天,一个崭新的“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互联网时代,“智慧中国”将把任何智能技术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智慧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产业革命。作为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1.2.1社会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里,知识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主导力量,知识代替了传统的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图书馆作为汇聚知识的宝库,图书馆的服务能否满足广大知识追求者的需求,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更何况,20世纪就有人预测图书馆的消亡,因此,想要保持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的智能化、网络化、知识化势在必行。
“智慧图书馆”通过传感器和物联网将图书馆的网络延伸到图书馆的建筑环境、文献资源、设备以及读者证件等图书馆的所有管理对象上,真正达到人与知识、知识与知识、人与人的通信与感知,进而实现自动化的监控、识别、管理和服务。[9]例如自助办证、自助借还、智能盘点、馆藏架位智能管理、智能安全门禁等。这样以来,“智慧图书馆”除了为读者提供物理图书馆的书籍借阅等服务外,还保证了用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方式的限制,自由地享受图书馆资源。
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基础,以互联、高效、便利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发展和数字惠民为本质追求,是现代化图书馆科学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总之,“智慧图书馆”的内在本质是以人为本,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读者的信息需求。“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将使图书馆真正迈向可持续发展。
1.2智慧图书馆产生背景
“智慧图书馆”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及产生背景入手,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做了一个简要概述,指出虽然当前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不断增多,但整体缺乏实证研究和理论创新。研究人员的研究往往强调“智慧图书馆”的服务高效、互联、便利,但对知识的组织以及其表现形式却涉及甚少,无法体现“智慧服务”的真正精髓。可视化技术发展至今有20年历史,知识可视化研究对象与目的和图书馆完全契合,将成为打破目前“智慧图书馆”发展瓶颈的利器。
2、智慧图书馆研究概况
2.1数据来源说明
在中国知网上,用“智慧图书馆”为关键词,自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4月30日进行期刊搜索,剔除非相关文献后,剩余151篇文献。根据文献间的引用关系,构建151篇“智慧图书馆”研究论文的引文网络时序图,如图1所示。图1由AutoCAD制作,图中每个节点表示1篇文献,节点大小与文献的被引用频次成正比,节点标签是文献的第一作者和发表年份。文献按时间顺序排列,文献间的箭头从被引文献指向施引文献,孤立的节点文献表示未与其他文献产生引用关系。
4.2知识可视化的作用
文献是知识的载体,馆藏是文献的集合,如何能使馆藏知识资源作用发挥最大化,一直都是图书情报领域的核心问题。知识可视化作用对象是知识,作用目的是使知识作用发挥最大化,它的对象与目的和图书馆完全契合。因此,图书馆是知识可视化技术最适宜的应用领域之一。
将知识可视化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引入到图书馆,既能促进图书馆对馆藏资源的开发,又能促进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知识可视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可视化可以提供一个更为系统的方法,使图书馆能以速度更快、质量更优的方式,把知识传达给读者;(2)知识可视化通过分析框架、理论和模型能够压缩大量的信息,有效解决图书馆的海量知识与读者接受能力有限的矛盾;(3)知识可视化实际上就是隐形知识显性化、复杂知识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过程。知识可视化通过各种图解手段来建构和传达复杂知识,并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进而促进用户的知识吸收,最终实现知识增值。
4、智慧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
4.1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种类繁多的信息源产生大量数据,远远超出了人脑分析解释这些数据的能力。由于缺乏大量数据的有效分析手段,大约有95%的计算被浪费,这严重阻碍了科学研究的进展。为此,美国计算机成像专业委员会提出了解决方法—可视化。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人类80%以上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获取的。可视化技术充分调动人类的视觉对信息的接受能力,采用图形图像直观的展示大规模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及其内部的特征、规律,有效促进了人们对知识的理解、交互、利用和创新。
图1 2010年-2015年“智慧图书馆”研究论文的引文网络时序图
被引频次
第一作者
标题
刊名
发表年份
127
严栋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
图书馆学刊
2010
107
王世伟
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
2011
74
董晓霞
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1
58
王世伟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
3、“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实际上,“智慧图书馆”就是在物联网、云计算及RFID[8]等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对图书馆和用户进行全面感知并提供智慧服务的图书馆。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特征,相关研究人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都做出了比较精准的概述。简单的讲,“智慧图书馆”的内在特征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而外在表现是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人与知识、知识与知识、人与人的网络数字联系。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55
乌恩
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
情报资料工作
2012
27
伊安•约翰逊
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
图书馆杂志
2013
表1 2010年-2015年“智慧图书馆”研究论文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
在此,2010年,严栋探讨了物联网的定义、特点,提出“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并阐述了“智慧图书馆”特点、系统架构及构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这也是国内第一篇探讨“智慧图书馆”的论文。次年,王世伟对“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主要特征、本质追求以及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董晓霞等人也从服务方面,提出了自己对“智慧图书馆”系统框架和关键技术的分析。随后,乌恩也就“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进行了论述。紧接着王世伟再发文献,也就“智慧图书馆”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6]。2013年初,伊安•约翰逊等人发出《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7]一文,首次强调在“智慧图书馆”构建过程中,作为“智慧图书馆”依托的“智慧型图书馆员”的重要性,指出图书馆员不但应具备高水平的技能和职业信息,还需要证明、并促使企业和政府决策者们能充分认识和理解到图书馆确实发挥出了与众不同的积极作用。
然而,从发表的文献内容看,研究人员的研究往往强调“智慧图书馆”的服务高效、互联、便利,但对知识的组织以及其表现形式却涉及甚少。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数量庞大,类型丰富,载体也多种多样,如果不能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各种资源按照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编排、分类,并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将知识展示给读者,那么,很难真正实现智慧服务。
1、智慧图书馆
1.1智慧图书馆定义
“智慧图书馆”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国外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Aittola等发表的《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一文中,文章指出,“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时至今日,大家众说纷纭,对于“智慧图书馆”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确切的解释。从技术方面来看,2010年,严栋在《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1]一文中,指出图书馆是一种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相交互的方式,以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相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从服务方面来看,2011年董晓霞、龚向阳等人在《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2]一文中,指出“智慧图书馆”应该是感知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综合。从模式方面来看,2012年乌恩在《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3]一文中,提到“智慧图书馆”是一种建立在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基础上的新型图书馆,具有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双重特征,是将智能技术运用到图书馆建设中而形成的一种现代化建筑,是智能化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而从综合维度来看,王世伟在2011年《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4]一文中提到的才算更为确切。他指出:当一个公共图书馆既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又重视用户的知识服务和公共文化的社会与环境担当;既重视文献资源的智能管理,又将以上要素作为共同推动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并追求更高品质的图书馆服务时,这样的公共图书馆可以被定义为“智慧图书馆”。
4.3知识可视化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
4.3.1知识可视化的对象
知识可视化的对象是“馆藏文献中包含的知识,但是馆藏文献数据量庞大,必须进行一定方式的聚合、分类,才有利于读者的查阅。而传统的聚合、分类只是按外部特征(如作者、机构等)对其进行处理,但处理得到的仍然是知识的各种载体,而不是知识本身,这显然不能体现“智慧服务”的精髓。
语义标注是“智慧图书馆”有效实现资源组织、资源检索和知识挖掘的重要前提,将语义标注议案运用到智慧图书馆的信息描述中,是国外学者近几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焦点之一。对馆藏资源进行语义标注、建立语义体系后,就可以对馆藏资源根据内容进行深度聚合,把分散于不同位置、不同载体的知识集合起来。这样以来,读者就更容易获得知识的全貌。
可视化技术发展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形成了4个主要分支: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
知识可视化是在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4年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10]:一般来说,知识可视化研究领域研究的事视觉表征在改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知识创造和传递中的应用。这样以来,知识可视化是指所有可以用来构建和传递复杂见解的图解手段。知识可视化是可视化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但并非完全独立的研究领域,仍和其他可视化技术有着密切联系。
2.2整体分析
从各年论文数量来看,2010年仅1篇论文发表,2011年增加到6篇,2012年为13篇,2013年为39篇,2014年为72篇。到2015年,前4个月即已有21篇论文发表。每年论文数据量成倍翻涨反映出我国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研究不断深入。
从被引频次上来看,已经出现了一些在本领域内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如表1。
1.2.2技术背景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率先提到“物物相连”的雏形。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迅速波及全球[5]。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进一步发展,在2008年以后迅速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2009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构想,受到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球引起强烈反响。物联网、云计算以及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实践为智慧图书馆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1.2.3学科背景
自2003年,“智慧图书馆”一词被提出,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图书馆界就开始了对“智慧图书馆”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我国起步较晚,于2005年前后,借鉴“智慧城市”、“智能图书馆”先例,才由上海首发、台湾尾随,开展了“智慧图书馆”的初步尝试。待2010年国内首篇有关“智慧图书馆”的学术论文的发表,“智慧图书馆”迅速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从总体的研究内容来看,相关文献主要涉及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特点、系统架构、关键技术、服务模式以及实现途径等方面。虽然研究论文的数量不断增多,但缺乏实证研究和理论创新。不过,总的来说,“智慧图书馆”是继“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之后,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虽然其研究刚起步不久,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可以预见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知识可视化的工具包括概念图、思维导图、认知地图、语义网络、思维地图、知识图谱等。知识可视化工具可以展示大量相互关联的概念及其关系,对知识进行图解表示,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展示给读者,促进读者对知识的理解、吸收。
4.3.3知识可视化Leabharlann Baidu流程
在参照知识可视化设计流程的基础上,我们绘制了知识可视化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流程。如图2。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信息可视化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物联网的蓬勃发展和智能化设备的普及,在发展“产业中国”、“智慧中国”的今天,一个崭新的“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互联网时代,“智慧中国”将把任何智能技术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智慧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产业革命。作为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1.2.1社会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里,知识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主导力量,知识代替了传统的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图书馆作为汇聚知识的宝库,图书馆的服务能否满足广大知识追求者的需求,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更何况,20世纪就有人预测图书馆的消亡,因此,想要保持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的智能化、网络化、知识化势在必行。
“智慧图书馆”通过传感器和物联网将图书馆的网络延伸到图书馆的建筑环境、文献资源、设备以及读者证件等图书馆的所有管理对象上,真正达到人与知识、知识与知识、人与人的通信与感知,进而实现自动化的监控、识别、管理和服务。[9]例如自助办证、自助借还、智能盘点、馆藏架位智能管理、智能安全门禁等。这样以来,“智慧图书馆”除了为读者提供物理图书馆的书籍借阅等服务外,还保证了用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方式的限制,自由地享受图书馆资源。
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基础,以互联、高效、便利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发展和数字惠民为本质追求,是现代化图书馆科学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总之,“智慧图书馆”的内在本质是以人为本,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读者的信息需求。“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将使图书馆真正迈向可持续发展。
1.2智慧图书馆产生背景
“智慧图书馆”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及产生背景入手,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做了一个简要概述,指出虽然当前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不断增多,但整体缺乏实证研究和理论创新。研究人员的研究往往强调“智慧图书馆”的服务高效、互联、便利,但对知识的组织以及其表现形式却涉及甚少,无法体现“智慧服务”的真正精髓。可视化技术发展至今有20年历史,知识可视化研究对象与目的和图书馆完全契合,将成为打破目前“智慧图书馆”发展瓶颈的利器。
2、智慧图书馆研究概况
2.1数据来源说明
在中国知网上,用“智慧图书馆”为关键词,自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4月30日进行期刊搜索,剔除非相关文献后,剩余151篇文献。根据文献间的引用关系,构建151篇“智慧图书馆”研究论文的引文网络时序图,如图1所示。图1由AutoCAD制作,图中每个节点表示1篇文献,节点大小与文献的被引用频次成正比,节点标签是文献的第一作者和发表年份。文献按时间顺序排列,文献间的箭头从被引文献指向施引文献,孤立的节点文献表示未与其他文献产生引用关系。
4.2知识可视化的作用
文献是知识的载体,馆藏是文献的集合,如何能使馆藏知识资源作用发挥最大化,一直都是图书情报领域的核心问题。知识可视化作用对象是知识,作用目的是使知识作用发挥最大化,它的对象与目的和图书馆完全契合。因此,图书馆是知识可视化技术最适宜的应用领域之一。
将知识可视化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引入到图书馆,既能促进图书馆对馆藏资源的开发,又能促进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知识可视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可视化可以提供一个更为系统的方法,使图书馆能以速度更快、质量更优的方式,把知识传达给读者;(2)知识可视化通过分析框架、理论和模型能够压缩大量的信息,有效解决图书馆的海量知识与读者接受能力有限的矛盾;(3)知识可视化实际上就是隐形知识显性化、复杂知识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过程。知识可视化通过各种图解手段来建构和传达复杂知识,并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进而促进用户的知识吸收,最终实现知识增值。
4、智慧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
4.1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种类繁多的信息源产生大量数据,远远超出了人脑分析解释这些数据的能力。由于缺乏大量数据的有效分析手段,大约有95%的计算被浪费,这严重阻碍了科学研究的进展。为此,美国计算机成像专业委员会提出了解决方法—可视化。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人类80%以上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获取的。可视化技术充分调动人类的视觉对信息的接受能力,采用图形图像直观的展示大规模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及其内部的特征、规律,有效促进了人们对知识的理解、交互、利用和创新。
图1 2010年-2015年“智慧图书馆”研究论文的引文网络时序图
被引频次
第一作者
标题
刊名
发表年份
127
严栋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
图书馆学刊
2010
107
王世伟
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
2011
74
董晓霞
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1
58
王世伟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
3、“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实际上,“智慧图书馆”就是在物联网、云计算及RFID[8]等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对图书馆和用户进行全面感知并提供智慧服务的图书馆。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特征,相关研究人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都做出了比较精准的概述。简单的讲,“智慧图书馆”的内在特征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而外在表现是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人与知识、知识与知识、人与人的网络数字联系。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55
乌恩
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
情报资料工作
2012
27
伊安•约翰逊
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
图书馆杂志
2013
表1 2010年-2015年“智慧图书馆”研究论文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
在此,2010年,严栋探讨了物联网的定义、特点,提出“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并阐述了“智慧图书馆”特点、系统架构及构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这也是国内第一篇探讨“智慧图书馆”的论文。次年,王世伟对“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主要特征、本质追求以及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董晓霞等人也从服务方面,提出了自己对“智慧图书馆”系统框架和关键技术的分析。随后,乌恩也就“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进行了论述。紧接着王世伟再发文献,也就“智慧图书馆”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6]。2013年初,伊安•约翰逊等人发出《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7]一文,首次强调在“智慧图书馆”构建过程中,作为“智慧图书馆”依托的“智慧型图书馆员”的重要性,指出图书馆员不但应具备高水平的技能和职业信息,还需要证明、并促使企业和政府决策者们能充分认识和理解到图书馆确实发挥出了与众不同的积极作用。
然而,从发表的文献内容看,研究人员的研究往往强调“智慧图书馆”的服务高效、互联、便利,但对知识的组织以及其表现形式却涉及甚少。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数量庞大,类型丰富,载体也多种多样,如果不能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各种资源按照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编排、分类,并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将知识展示给读者,那么,很难真正实现智慧服务。
1、智慧图书馆
1.1智慧图书馆定义
“智慧图书馆”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国外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Aittola等发表的《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一文中,文章指出,“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时至今日,大家众说纷纭,对于“智慧图书馆”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确切的解释。从技术方面来看,2010年,严栋在《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1]一文中,指出图书馆是一种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相交互的方式,以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相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从服务方面来看,2011年董晓霞、龚向阳等人在《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2]一文中,指出“智慧图书馆”应该是感知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综合。从模式方面来看,2012年乌恩在《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3]一文中,提到“智慧图书馆”是一种建立在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基础上的新型图书馆,具有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双重特征,是将智能技术运用到图书馆建设中而形成的一种现代化建筑,是智能化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而从综合维度来看,王世伟在2011年《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4]一文中提到的才算更为确切。他指出:当一个公共图书馆既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又重视用户的知识服务和公共文化的社会与环境担当;既重视文献资源的智能管理,又将以上要素作为共同推动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并追求更高品质的图书馆服务时,这样的公共图书馆可以被定义为“智慧图书馆”。
4.3知识可视化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
4.3.1知识可视化的对象
知识可视化的对象是“馆藏文献中包含的知识,但是馆藏文献数据量庞大,必须进行一定方式的聚合、分类,才有利于读者的查阅。而传统的聚合、分类只是按外部特征(如作者、机构等)对其进行处理,但处理得到的仍然是知识的各种载体,而不是知识本身,这显然不能体现“智慧服务”的精髓。
语义标注是“智慧图书馆”有效实现资源组织、资源检索和知识挖掘的重要前提,将语义标注议案运用到智慧图书馆的信息描述中,是国外学者近几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焦点之一。对馆藏资源进行语义标注、建立语义体系后,就可以对馆藏资源根据内容进行深度聚合,把分散于不同位置、不同载体的知识集合起来。这样以来,读者就更容易获得知识的全貌。
可视化技术发展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形成了4个主要分支: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
知识可视化是在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4年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10]:一般来说,知识可视化研究领域研究的事视觉表征在改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知识创造和传递中的应用。这样以来,知识可视化是指所有可以用来构建和传递复杂见解的图解手段。知识可视化是可视化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但并非完全独立的研究领域,仍和其他可视化技术有着密切联系。
2.2整体分析
从各年论文数量来看,2010年仅1篇论文发表,2011年增加到6篇,2012年为13篇,2013年为39篇,2014年为72篇。到2015年,前4个月即已有21篇论文发表。每年论文数据量成倍翻涨反映出我国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研究不断深入。
从被引频次上来看,已经出现了一些在本领域内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如表1。
1.2.2技术背景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率先提到“物物相连”的雏形。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迅速波及全球[5]。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进一步发展,在2008年以后迅速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2009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构想,受到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球引起强烈反响。物联网、云计算以及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实践为智慧图书馆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1.2.3学科背景
自2003年,“智慧图书馆”一词被提出,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图书馆界就开始了对“智慧图书馆”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我国起步较晚,于2005年前后,借鉴“智慧城市”、“智能图书馆”先例,才由上海首发、台湾尾随,开展了“智慧图书馆”的初步尝试。待2010年国内首篇有关“智慧图书馆”的学术论文的发表,“智慧图书馆”迅速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从总体的研究内容来看,相关文献主要涉及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特点、系统架构、关键技术、服务模式以及实现途径等方面。虽然研究论文的数量不断增多,但缺乏实证研究和理论创新。不过,总的来说,“智慧图书馆”是继“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之后,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虽然其研究刚起步不久,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可以预见其巨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