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三大物质代谢)
生物化学复习2

ATP ADP
葡萄糖激酶 己糖激酶
异构酶 ATP
磷酸果糖激酶
ADP
第二阶段: 磷酸己糖的裂解
醛缩酶
异构酶
第三阶段:PEP、Pyr和ATP的生成
NAD+
NADH+H+
ADP
ATP
Pi
脱氢酶 激酶
变位酶
ATP
ADP
H2O
丙酮酸激酶
Pyr
PEP
烯醇化酶 Mg或Mn
*
*
*
*
*
*
(一)糖酵解(EMP途径) 也称作Embden-Meyethof-Parnas途径。 (二)发酵
(一)糖酵解(EMP途径)
为什么砷酸盐是糖酵解的毒物?
巴斯德效应 将G 的C-1 用14C 标记,并将其与糖酵解有关的酶和辅酶一 起温育。在产物Pyr上14C 位于几号位? 若以14C 标记G 的C-3,作为酵母的底物,经充分发酵后 14C将在何处发现?
ATP是S,浓度低时 别构抑制剂,浓度低高时。降低PFK和 F-6-P的亲和力。
巴斯德效应如何解释?
在厌氧条件下,向高速发酵的培养基中通入氧气,
则葡萄糖消耗减少,抑制发酵产物积累的现象称为 巴斯德效应。
在好氧条件下,糖代谢进入TCA循环,产生柠檬
酸,并通过氧化磷酸化生成大量的ATP,细胞内 大量积累ATP,柠檬酸生成增加。 ATP和柠檬酸 抑制PFK的活性,从而使整个EMP降低。
G的哪位碳原子被14C 标记可以得到第三位碳原子被标记的 乳酸。2007 南京大学
(一)糖酵解(EMP途径)
糖酵解是将G Pyr并伴随ATP生成的一系列反应,是生 物体内普遍存在的G降解的途径。
生物化学:第十三章 代谢调节

• 代谢调节普遍存在于生物界
单细胞生物
通过细胞内代谢物浓度的变 化,影响酶活性及含量,从而调 节代谢
——原始调节/细胞水平调节
高 等 生 细胞水平代谢调节 物
激素水平代谢调节
整体水平代谢调节
细胞水平代谢调节
细胞的膜结构及酶分布 在代谢的调节作用
酶活性的调节
多酶体系的 区域化分布
同工酶在调 节中的作用
GTP
已糖激酶
6-P-G
磷酸果糖激酶
6-P-F
磷酸果糖激酶1
6-磷酸果糖
1,6-二磷酸果糖
各种腺苷酸对磷酸果糖激酶的变构调节
变构调节的机制和特点
➢多数变构酶由多亚基构成,所以存在四级结构。 它们的变构调节一般体现在亚基的解聚和聚合上。 ➢多数变构酶由两种亚基组成:催化亚基和调节亚 基。 ➢变构酶有两种构象。 ➢变构剂与调节亚基以非共价键结合,两者的结合 程度取决于变构剂的浓度。 ➢变构调节快速短暂,一般在数分钟内完成。
甘油
某些非必需氨基酸
磷酸甘油醛
糖酵解途径
丙酮酸
其他α-酮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但不能说,脂类可转变为氨基酸
• 氨基酸可以转变为脂类
氨基酸
乙酰CoA
脂肪
• 氨基酸可作为合成磷脂的原料
丝氨酸
丝氨酸磷脂
胆胺
脑磷脂
胆碱
卵磷脂
4. 核酸与糖、蛋白质
代谢的相互联系
• 氨基酸是体内合成核酸的重要原料
甘氨酸
天冬氨酸
谷氨酰胺
一碳单位
酶结构 的调节
酶数量 的调节
一、代谢途径的区域化分布 1、代谢途径有关酶类常组成酶体系,分布
于细胞的某一区域或亚细胞结构中。
生物化学—新陈代谢的定义

二、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
中间代谢的研究内容很多,研究目 的不同,所用的生物材料和实验方法也 不相同。为探讨代谢途径及其调节机理, 动物、植物、微生物材料都可以作为实 验对象。
根据实验材料的水平,常将实验分 为活体内实验和活体外实验。
1、代谢平衡实验
通过活体内实验研究代谢物摄入和 产出排出的平衡关系,可以了解对代谢 物的利用能力及产物生成情况。
例如测定“呼吸商”(R.Q.)可以判断 体内能量利用情况。
R.Q.=产CO2量(升)/耗O2量(升)
糖 类 物 质 R.Q 为 1 , 脂 肪 R.Q 为 0.7 , 蛋 白 质 R.Q 为 0.8 。 人 体 正 常代谢时,R.Q介于0.85-0.95之 间,说明三大营养物质同时发生 了氧化分解。
2、活体外实验
用从生物体分离出来的组织切片, 组织匀浆或体外培养的细胞、细胞器及 细胞抽提物进行中间代谢实验研究称为 活体外实验,用“in vitro”表示。
典型例子: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 磷酸化等。
(二)代谢途径的探讨方法
探讨物质代谢途径的常用方法有: 代谢平衡实验、代谢障碍实验、代谢物 质标记追踪实验、特征性酶鉴定实验、 核磁共振波实验等。其中最有效的是代 谢物质标记追踪实验和核磁共振实验。
生物化学
第一章
新陈代谢总论
一、新陈代谢的概念
(一)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是 生命存在的前提。
新陈代谢(metabolisim)的概念:
1、狭义概念:是指细胞内所发生的酶
促反应过程,称为中间代谢 (intermediary metabolisim)。
生物化学的名词解释

19新陈代谢——指生物体内一些化学变化的总称,是生物体表现其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是由多种酶协同作用的化学反应网络。
从物质代谢来说,新陈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生物大分子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步骤,转变为较小的、较简单的物质的过程。
合成代谢——生物体利用小分子或大分子的结构元件合成自身生物大分子的过程。
能量代谢——在生物体内,以物质代谢为基础,与物质代谢过程相伴随发生的,是蕴藏在化学物质中的能量转化,统称为能量代谢20机体内许多磷酸化合物,当其磷酰基水解时,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一般水解时能释放出5kcal/mol以上的自由能)。
这类化合物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
其释放高能量的化学键叫“高能键”,有符号“~”表示。
磷酸肌酸和磷酸精氨酸以高能磷酸基团的转移作为贮能物质统称为磷酸原21生物膜是构成细胞所有膜的总称,包括围在细胞质外围的质膜和细胞器的内膜系统。
被动运输 指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膜运输到低浓度的一侧,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方向跨膜运输的过程。
不需要消耗代谢能的穿膜运输。
特点:物质的运送速率既依赖于膜两侧运送物质的浓度差;又与被运送物质的分予大小,电荷和在脂双层中的溶解性有关。
主动运输指物质逆浓度梯度的穿膜运输过程。
需消耗代谢能,并需专一性的载体蛋白。
特点:①专一性。
有的细胞膜能主动运输某些氨基酸,但不能运送葡萄糖。
有的则相反。
②运送速度可以达到“饱利“状态。
③方向性。
如细胞为了保持其内、外的K+、Na+的浓度梯度差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细胞主动地向外运送Na+ ,而向内运送K+ 。
④选择性抑制。
各种物质的运送有其专一的抑制剂阻遏这种运送。
⑤需要提供能量。
如果一种物质的运输与另一种物质的运输相关而且方向相同,称为同向运输。
方向相反则称为反向运输,这二者又统称为协同运输。
Na+、K+-泵实际是分布在膜上的Na+、K+-ATP酶。
通过水解ATP提供的能量主动向外运输Na+,而向内运输K+ 。
生物化学重点笔记(基本知识)

生物化学重点绪论一、生物化学的的概念: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利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去探讨生命的一门科学,它是介于化学、生物学及物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二、生物化学的发展:1.叙述生物化学阶段:是生物化学发展的萌芽阶段,其主要的工作是分析和研究生物体的组成成分以及生物体的分泌物和排泄物。
2.动态生物化学阶段:是生物化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就在这一时期,人们基本上弄清了生物体内各种主要化学物质的代谢途径。
3.分子生物学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工作就是探讨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三、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方面:1.生物体的物质组成:高等生物体主要由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以及水、无机盐等组成,此外还含有一些低分子物质。
2.物质代谢:物质代谢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三大步骤:消化、吸收→中间代谢→排泄。
其中,中间代谢过程是在细胞内进行的,最为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它包括合成代谢,分解代谢,物质互变,代谢调控,能量代谢几方面的内容。
3.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内存在多条信号转导途径,而这些途径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非常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调控细胞的代谢、生理活动及生长分化。
4.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理解,揭示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5.遗传与繁殖:对生物体遗传与繁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也是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一、氨基酸:1.结构特点:氨基酸(amino acid)是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构成天然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约有20种,除脯氨酸为α-亚氨基酸、甘氨酸不含手性碳原子外,其余氨基酸均为L-α-氨基酸。
2.分类:根据氨基酸的R基团的极性大小可将氨基酸分为四类:①非极性中性氨基酸(8种);②极性中性氨基酸(7种);③酸性氨基酸(Glu和Asp);④碱性氨基酸(Lys、Arg和His)。
二、肽键与肽链:肽键(peptide bond)是指由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α-氨基经脱水而形成的共价键(-CO-NH-)。
生物化学代谢途径

生物化学代谢途径生物化学代谢途径是指生物体内分子的转化和能量的利用路径。
通过代谢途径,生物体能够合成所需的物质,分解有害物质,并从中获取能量。
本文将介绍生物化学代谢途径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以及其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意义。
一、生物化学代谢途径的基本概念生物化学代谢途径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生化反应组成的,这些反应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进行。
生物体在维持生命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代谢途径来完成各种功能,如合成新的分子、分解有害物质、转换能量等。
生物化学代谢途径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合成代谢和降解代谢。
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通过代谢途径来合成新的物质。
这种合成过程通常需要能量的输入,通过各种途径来满足机体对特定物质的需求。
例如,葡萄糖合成途径是生物体合成葡萄糖的重要途径,通过多步骤的反应,将简单的有机物转化为葡萄糖。
降解代谢是指生物体通过代谢途径来将复杂的分子分解为简单分子,并从中释放能量。
这种能量释放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例如,葡萄糖降解途径是生物体分解葡萄糖的过程,通过一系列酶催化的反应,将葡萄糖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二、生物化学代谢途径的主要类型1. 糖代谢途径糖代谢途径是生物体内糖类物质代谢的路径,包括糖分解途径和糖合成途径。
糖分解途径主要是将葡萄糖降解为能量,如糖酵解途径和柠檬酸循环;而糖合成途径则是将其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如糖异生途径。
2. 氨基酸代谢途径氨基酸代谢途径是生物体内氨基酸的合成和降解过程,通过具体的途径来满足生物体对氨基酸的需求。
代表性的氨基酸代谢途径包括脱氨途径和氨基酸合成途径。
3. 脂质代谢途径脂质代谢途径是生物体内脂质的合成和降解过程,通过途径来满足生物体对脂质的需求。
典型的脂质代谢途径包括脂肪酸代谢途径和甘油三酯合成途径。
4. 核酸代谢途径核酸代谢途径是生物体内核酸的合成和降解过程,通过途径来满足生物体对核酸的需求。
代表性的核酸代谢途径包括核苷酸合成途径和核苷酸降解途径。
生化各思考题

生化各思考题第七章、代谢调控 1、什么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简称代谢,是细胞中各种生物分子的合成、利用和降解反应的总和。
一般来说,新陈代谢包括了所有产生和储藏能量的反应,以及所有利用这些能量合成低分子量化合物的反应。
但不包括从小分子化合物合成蛋白质与核酸的过程。
生物新陈代谢过程可以分为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
2、什么是代谢途径?代谢途径有哪些形式。
新陈代谢是逐步进行的,每种代谢都是由一连串反应组成的一个系列。
这些一连串有序反应组成的系列就叫做代谢途径。
在每一个代谢途径中,前一个反应的产物就是后一个反应的底物。
所有这些反应的底物、中间产物和产物统称为代谢中间产物,简称代谢物。
代谢途径具有线形、环形和螺旋形等形式。
有些代谢途径存在分支。
3、简述代谢途径的特点。
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常温常压、有水的近中性环境。
由酶催化,酶的活性受到调控,精密的调控机制保证机体最经济地利用物质和能量。
代谢反应逐步进行,步骤繁多,彼此协调,有严格顺序性。
各代谢途径相互交接,形成物质与能量的网络化交流系统。
ATP是机体能量利用的共同形式,能量逐步释放或吸收。
4、列表说明真核细胞主要代谢途径与酶的区域分布。
代谢途径(酶或酶系)细胞内分布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糖异生糖原合成与分解脂肪酸β氧化脂肪酸合成呼吸链胆固醇合成磷脂合成胞液线粒体胞液胞液胞液线粒体胞液线粒体内质网、胞液内质网代谢途径(酶或酶系)细胞内分布尿素合成蛋白质合成 DNA合成 mRNA合成 tRNA合成 rRNA合成血红素合成胆红素合成多种水解酶胞液、线粒体内质网、胞液细胞核细胞核核质核仁胞液、线粒体微粒体、胞液溶酶体 5、三个关键的中间代谢物是什么?在代谢过程中关键的代谢中间产物有三种:6-磷酸葡萄糖、丙酮酸、乙酰CoA。
特别是乙酰CoA是各代谢之间的枢纽物质。
通过三种中间产物使细胞中四类主要有机物质:糖、脂类、蛋白质和核酸之间实现相互转变。
6、细胞对代谢的调节途径有哪些?调节酶的活性。
《生物化学》全套PPT课件

生物化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 物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揭示生命的奥秘。同时,生物化学在医学、农业、 工业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生物化学在医学领域重要性
A
疾病诊断
生物化学方法可用于检测血液中特定生物分子 的含量或结构异常,从而辅助疾病的诊断,如 血糖、血脂检测等。
脂类分类方法
根据化学结构和性质,脂类可分为简单脂质(如脂肪酸、甘油酯等 )和复合脂质(如磷脂、糖脂等)。
脂类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不同生物体内的脂类分布有差异,如动物体内主要储存甘油三酯, 而植物体内则以脂肪酸为主。
甘油三酯分解代谢过程剖析
01
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途径
甘油三酯在体内主要通过脂肪酶的催化作用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进而
药物研发
通过对生物体内代谢途径和药物作用机制 的研究,有助于设计和开发新的药物,提 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B
C
营养与健康
生物化学在营养学领域的应用有助于了解食 物中营养成分的代谢和利用,为合理膳食和 营养补充提供科学依据。
遗传性疾病研究
生物化学方法可用于研究遗传性疾病的发病 机制和治疗方法,如基因疗法和干细胞疗法 等。
酶活性调节的方式
包括共价修饰、变构调节、酶原激活 和抑制剂作用等。
酶在医学领域应用实例分析
酶与疾病的关系
酶的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酶缺陷病、代谢 性疾病等。
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利用酶的特异性催化反应,开发酶学诊断方法,如酶活性测定、同 工酶分析等。
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通过补充或抑制特定酶的活性,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如酶替代疗 法、酶抑制剂疗法等。
进入血液循环被组织细胞摄取利用。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生物化学》复习提要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第一节物质代谢的特点(一)整体性体内各种物质包括糖、脂、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的代谢不是彼此孤立各自为政,而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彼此互相联系,或相互转变,或相互依存,构成统一的整体。
(二)代谢调节机体存在精细的调节机制,不断调节各种物质代谢的强度、方向和速度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代谢调节普遍存在于生物界,是生物的重要特征。
(三)各组织、器官物质代谢各具特色由于各组织、器官的结构不同,所含有酶系的种类和含量各不相同,因而代谢途径及功能各异,各具特色。
例如肝在糖、脂、蛋白质代谢上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是人体物质代谢的枢纽。
(四)各种代谢物均具有各自共同的代谢池无论是体外摄人的营养物或体内各组织细胞的代谢物,只要是同一化学结构的物质在进行中间代谢时,不分彼此,参加到共同的代谢池中参与代谢。
(五)ATP是机体能量利用的共同形式糖、脂及蛋白质在体内分解氧化释出的能量,均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
(六)NADPH是合成代谢所需的还原当量参与还原合成代谢的还原酶则多以NADPH为辅酶,提供还原当量。
如糖经戊糖磷酸途径生成的NADPH既可为乙酰辅酶A合成脂酸,又可为乙酰辅酶A 合成固醇提供还原当量。
第二节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一、在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乙酰辅酶A是三大营养物共同的中间代谢物,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蛋白质最后分解的共同代谢途径,释出的能量均以ATP形式储存。
从能量供应的角度看,这三大营养素可以互相代替,并互相制约。
二、糖、脂和蛋白质代谢之间的联系体内糖、脂、蛋白质和核酸等的代谢不是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关联。
它们通过共同的中间代谢物,即两种代谢途径汇合时的中间产物,三羧酸循环和生物氧化等联成整体。
(一)糖代谢与脂代谢的相互联系当摄人的糖量超过体内能量消耗时,除合成少量糖原储存在肝及肌肉外,生成的柠檬酸及ATP可变构激活乙酰辅酶A竣化酶,使由糖代谢源源而来的大量乙酰辅酶A得以羧化成丙二酰辅酶A,进而合成脂酸及脂肪在脂肪组织中储存,即糖可以转变为脂肪。
生物化学解答题(附答案)

生物化学解答题(一档在手万考不愁)整理:机密下载有淀粉酶制剂1g,用水溶解成1000ml酶液,测定其蛋白质含量和粉酶活力。
结果表明,该酶液的蛋白质浓度为0.1mg/ml;其1ml的酶液每5min分解0.25g淀粉,计算该酶制剂所含的淀粉酶总活力单位数和比酶活(淀粉酶活力单位规定为:在最适条件下,每小时分解1克淀粉的酶量为一个活力单位)。
答案要点:①1ml的酶液的活力单位是60/5×0.25/1=3(2分)酶总活力单位数是3×1000=3000U(1分)②总蛋白是0.1×1000=100 mg(1分),比活力是3000/100=30(1分)。
请列举细胞内乙酰CoA的代谢去向。
(5分)答案要点:三羧酸循环;乙醛酸循环;从头合成脂肪酸;酮体代谢;合成胆固醇等。
(各1分)酿酒业是我国传统轻工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其生化机制是在酿酒酵母等微生物的作用下从葡萄糖代谢为乙醇的过程。
请写出在细胞内葡萄糖转化为乙醇的代谢途径。
答案要点:在某些酵母和某些微生物中,丙酮酸可以由丙酮酸脱羧酶催化脱羧变成乙醛,该酶需要硫胺素焦磷酸为辅酶。
乙醛继而在乙醇脱氢酶的催化下被NADH还原形成乙醇。
葡萄糖+2Pi+2ADP+2H+ 生成2乙醇+2CO2+2A TP+2H2O(6分)脱氢反应的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NAD+),(2分)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的酶: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Mg2+醇脱氢酶(NADH+H+)或K+)(2分)试述mRNA、tRNA和r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①mRNA是遗传信息的传递者,是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直接指令氨基酸掺入的模板。
(3分)②.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不但为每个三联体密码子译成氨基酸提供接合体,还为准确无误地将所需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提供运送载体。
(4分) ③. rRNA与蛋白质结合组成的核糖体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3分)。
物合成过程中直接指令氨基酸掺入的模板。
生化问答题

请列举细胞内乙酰CoA的代谢去向。
答案要点:三羧酸循环;乙醛酸循环;从头合成脂肪酸;酮体代谢;合成胆固醇等。
酿酒业是我国传统轻工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其生化机制是在酿酒酵母等微生物的作用下从葡萄糖代谢为乙醇的过程。
请写出在细胞内葡萄糖转化为乙醇的代谢途径。
答案要点:在某些酵母和某些微生物中,丙酮酸可以由丙酮酸脱羧酶催化脱羧变成乙醛,该酶需要硫胺素焦磷酸为辅酶。
乙醛继而在乙醇脱氢酶的催化下被NADH还原形成乙醇。
葡萄糖+2Pi+2ADP+2H+ 生成2乙醇+2CO2+2ATP+2H2O(6分)脱氢反应的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NAD+),醇脱氢酶(NADH+H+)(2分)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的酶: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Mg2+或K+)(2分)试述mRNA、tRNA和r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①mRNA是遗传信息的传递者,是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直接指令氨基酸掺入的模板。
(3分)②.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不但为每个三联体密码子译成氨基酸提供接合体,还为准确无误地将所需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提供运送载体。
(4分) ③. rRNA与蛋白质结合组成的核糖体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3分)。
为什么说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共同通路!!!!!!!!!哪些化合物可以被认为是联系糖、脂、蛋白质和核酸代谢的重要环节!!!!!!!!!为什么答案要点:①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共同氧化分解途径(2分);三羧酸循环为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合成代谢提供原料(1分),要举例(2分)。
②列举出糖、脂、蛋白质、核酸代谢相互转化的一些化合物(3分),糖、脂、蛋白质、核酸代谢相互转化相互转化途径(2分)写出天冬氨酸在体内彻底氧化成CO2和H20的反应历程,注明其中催化脱氢反应的酶及其辅助因子,并计算1mol天冬氨酸彻底氧化分解所净生成的ATP 的摩尔数。
答案及要点:天冬氨酸+α酮戊二酸--→(谷草转氨酶)草酰乙酸+谷氨酸谷氨酸+NAD+H2O→(L谷氨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NH3+NADH 草酰乙酸+GTP→(Mg、PEP羧激酶)PEP+GDP+CO2PEP+ADP→(丙酮酸激酶)丙酮酸+ATP 丙酮酸+NAD+COASH→(丙酮酸脱氢酶系)乙酰COA+NADH+H+CO2 乙酰COA+3NAD+FAD+GDP+Pi+2H2O→(TCA循环)2CO2+COASH+3NADH+3H+FADH2+GTP ①耗1ATP 生2ATP5NADH+1FADH2+1GTP=1ATP净生成1+2+2.5×5+1.5×1=15ATP②耗1ATP生成2ATP+3NADH+1FADH+1NADPH净生成1+2+2.5×4+1•5×1=12.5ATP 脱氢反应的酶:L-谷氨酸脱氢酶(NAD+),丙酮酸脱氢酶系(CoA,TPP,硫辛酸,FAD,Mg2+),异柠檬酸脱氢酶(NAD+,Mg2+),a-酮戊二酸脱氢酶系(CoA,TPP,硫辛酸,NAD+,Mg2+),琥珀酸脱氢酶(FAD,Fe3+),苹果酸脱氢酶(NAD+)。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绪论1.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生命的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物体(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内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在生命活动中这些物质所进行的化学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生物学与化学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2.新陈代谢:生物体内的各种基本物质在生命过程中不断进行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多样复杂的、又有规律的化学变化,其结果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有规律的物质交换,称为新陈代谢。
通过新陈代谢为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更新体内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这是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是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重要环节。
3.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现代生物学的带头学科,它主要研究遗传的分子基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和生物大分子的人工设计与合成,以及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等。
第二部分维生素与微量元素1.维生素(vitamin):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
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经常通过食物中获得,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
2.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微量元素是指人体中每人每天需要量在100mg以下的元素,虽然所需甚微,但生理作用却十分重要,如铁、锌、铜、锰、铬、硒、钼、钴、氟等。
3.水溶性维生素(water-soluble vitamins):一类能溶于水的有机营养分子。
其中包括在酶的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的B族维生素以及抗坏血酸(维生素C)等。
4.脂溶性维生素(lipid soluble vitamin):由长的碳氢链或稠环组成的聚戊二烯化合物。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和K,这类维生素能被动物贮存。
5.维生素原(provitamin):某些物质本身不是维生素,但是可以在生物体内转化成维生素,这些物质称为维生素原。
新陈代谢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新陈代谢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一系列化学反应的总称,涉及到物质的合成、分解和转化过程。
在生物化学中,以下名词可以用于解释新陈代谢相关的概念:
代谢(Metabolism):代谢是生物体内所有化学反应的总和,包括物质的合成反应(合成代谢,Anabolism)和物质的分解反应(分解代谢,Catabolism)。
代谢过程是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基础代谢率指在安静状态下,人体为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速率。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体重、身体组成和环境温度等。
营养物质(Nutrients):营养物质是供给生物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化学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这些营养物质通过新陈代谢过程被分解和利用。
酶(Enzyme):酶是生物体内调节和促进化学反应的蛋白质分子。
酶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从而实现物质的转化和合成。
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是细胞内常见的一种高能化合物,被视为细胞能量的通用单位。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有机物质通过酶的作用逐步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并以ATP的形式储存起来,供细胞进行各种生物活动的驱动。
这些名词提供了在生物化学中解释新陈代谢的基本概念。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重要过程,通过合成和分解物质来获取能量和维持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大学生物化学课件物质代谢的联系和调节

(3)肝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1. 合成多种血浆蛋白质
(四)共同代谢池
体外摄入的营养物或体内各组织细胞的代谢物, 只要是同一化学结构的物质,在进行中间代谢 时,不分彼此,参加到共同的代谢池中参与代 谢,机会均等。 葡萄糖、 氨基酸
(五)ATP是机体能量利用的共同形式 (六) NADPH是合成代谢所需还原当量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在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
全部清蛋白、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Apo A、B、C、 E,部分a1, a2, β球蛋白。
2. AA合成与分解的主要器官。
3. 生成尿素的器官。 肝昏迷氨中毒
(4)肝参与多种维生素和辅酶的代谢 (略)
1. 肝在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和血液运输中的作用 胆汁酸参与维生素A,D,E,K的吸收。 血液中的运输:视黄醇结合蛋白 维生素D结合蛋白
(二)糖代谢与AA代谢的联系
1. 糖
NEAA (12种)
2. AA 糖 (18种,糖异生,除Leu, Lys)
必需AA 生糖AA 生酮AA 生糖兼生酮AA
(三)脂类代谢与AA代谢的相互联系
1. AA CH3CO-ScoA
FA、胆固醇
2. AA 是合成PL的原料 丝AA、乙醇胺、甲硫AA、胆碱(p160) 肉碱(β-氧化,p156)
饥饿:脂肪动员,脂肪组织分解TG为甘油和FA,释放入血。
6 . 肾:
糖异生、糖酵解、酮体生成 肾髓质,无线粒体,只能酵解供能 肾皮质,主要利用FA、酮体供能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电子传递链:代谢物上的氢原子被脱氢酶激活脱落后,经一系列的传递体,最后传递给被激活的氧分子,生成水,参加与这一过程的体系称作呼吸链,也叫电子传递体系或电子传递链。
EMP途径:即糖酵解途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把1分子葡萄糖转变为2分子丙酮酸的过程氧化磷酸化:在底物脱氢被氧化时,电子或氢原子在呼吸链上的传递过程中伴随ADP 磷酸化生成ATP 的作用,称为氧化磷酸化。
脂肪酸的β- 氧化:脂肪酸的氧化分解是从羧基端的β-碳原子开始, 经系列反应以乙酰CoA形式移去二碳单位而逐步被降解, 该过程称作脂肪酸的β-氧化.冈崎片段: DNA双链中,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方向不同的单链,其在合成时,先形成小的DNA 片段,称为冈崎片段不对称转录:DNA链是有极性的,RNA聚合酶以不对称的方式与启动子结合,使得转录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进行。
对一个基因而言,互补链中只有一条链被转录成RNA。
一是指双链DNA只有一股单链用作模板,二是指同一单链上可以交错出现模板链和编码链。
RNA转录时,一个转录子内是只转录一条链的DNA上的信息,表现为不对称转录半保留复制:在DNA复制时,亲代DNA的双螺旋先行解旋分开。
然后以每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在这两条链上各形成一条互补链。
这样,从亲代DNA的分子可以精确地复制成两个子代DNA分子。
每个子代DNA分子中,一条链是从亲代DNA来的,另一条是新和成的链,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转氨基作用:在转氨酶作用下,一种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另一种α-酮酸上生成新的氨基酸,原来的氨基酸则转变为α-酮酸,此过程成为转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指氨基酸转氨基作用于L-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的联合。
翻译:遗传信息由转录生成的mRNA传递给新合成的蛋白质,即有核苷酸序列转换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这个过程称为翻译。
遗传密码与密码子:遗传密码子是指mRNA分子上编码多肽链氨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
生物化学教案——第十五章 代谢调节

第十五章代谢调节细胞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细胞代谢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网络,并且存在复杂的调节机制,这些调节机制都是在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或RNA)的作用下进行的。
本章重点是:物质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酶活性的调节。
物质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细胞代谢的基本原则是将各类物质分别纳入各自的共同代谢途径,以少数种类的反应转化种类繁多的分子。
不同代谢途径可以通过交叉点上关键的中间物而相互转化,其中三个关键的中间物是乙酰CoA、G-6-P、丙酮酸。
一、糖代谢与脂代谢的联系1、糖转变成脂糖经过酵解,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及丙酮酸。
磷酸二羟丙酮还原为甘油,丙酮酸氧化脱羧转变成乙酰CoA,合成脂肪酸。
2、脂转变成糖甘油经磷酸化为3-磷酸甘油,转变为磷酸二羟丙酮,异生为糖。
在植物、细菌中,脂肪酸转化成乙酰CoA,后者经乙醛酸循环生成琥珀酸,进入TCA,由草酰乙酸脱羧生成丙酮酸,生糖。
动物体内,无乙醛酸循环,乙酰CoA进入TCA氧化,生成CO2和H2O。
脂肪酸在动物体内也可以转变成糖,但此时必需要有其他来源的物质补充TCA中消耗的有机酸(草酰乙酸)。
糖利用受阻,依靠脂类物质供能量,脂肪动员,在肝中产生大量酮体(丙酮、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
二、糖代谢与氨基酸代谢的关系1、糖的分解代谢为氨基酸合成提供碳架糖→ 丙酮酸→ α-酮戊二酸+ 草酰乙酸这三种酮酸,经过转氨作用分别生成Ala、Glu和Asp。
2、生糖氨基酸的碳架可以转变成糖凡是能生成丙酮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酸、草酰乙酸的a.a,称为生糖a.a。
Phe、Tyr、Ilr、Lys、Trp等可生成乙酰乙酰CoA,从而生成酮体。
Phe、Tyr等生糖及生酮。
三、氨基酸代谢与脂代谢的关系氨基酸的碳架都可以最终转变成乙酰CoA,可以用于脂肪酸和胆甾醇的合成。
生糖a.a的碳架可以转变成甘油。
Ser可以转变成胆胺和胆碱,合成脑磷脂和卵磷脂。
动物体内脂肪酸的降解产物乙酰CoA,不能为a.a合成提供净碳架。
生物化学第五节 物质代谢调节的主要方式

第五节物质代谢调节的主要方式2015-07-07 71910 0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细胞的各种生物学功能,需对代谢进行精细调节,使各种物质的代谢井然有序,相互协调进行。
这是生物体的基本特征,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能力。
代谢调节的复杂程度随进化程度增加而增高。
单细胞生物主要通过细胞内代谢物浓度的变化,对酶的活性及含量进行调节,即所谓原始调节或细胞水平代谢调节。
高等生物不仅细胞水平代谢调节更为精细复杂,还出现了内分泌细胞及内分泌器官,形成了通过激素发挥代谢调节作用的激素水平代谢调节。
高等动物的代谢调节还涉及复杂的神经系统,形成了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对机体代谢进行综合调节的所谓整体水平代谢调节。
上述三级代谢调节中,细胞水平代谢调节是基础,激素及神经对代谢的调节需通过细胞水平代谢调节实现。
一、细胞水平的物质代谢调节主要调节关键酶活性(一)各种代谢酶在细胞内区隔分布是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亚细胞结构基础在同一时间,细胞内有多种物质代谢进行。
参与同一代谢途径的酶,相对独立地分布于细胞特定区域或亚细胞结构(表12-2),形成所谓区隔分布,有的甚至结合在一起,形成多酶复合体。
酶的这种区隔分布,能避免不同代谢途径之间彼此干扰,使同一代谢途径中的系列酶促反应能够更顺利地连续进行,既提高了代谢途径的进行速度,也有利于调控。
表12-2 主要代谢途径(多酶体系)在细胞内的分布(二)关键酶活性决定整个代谢途径的速度和方向每条代谢途径由一系列酶促反应组成,其反应速率和方向由其中一个或几个具有调节作用的关键酶活性决定。
这些在代谢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的酶称为关键酶( key enzyme),特点包括:①常常催化一条代谢途径的第一步反应或分支点上的反应,速度最慢,其活性能决定整个代谢途径的总速度。
②常催化单向反应或非平衡反应,其活性能决定整个代谢途径的方向。
③酶活性除受底物控制外,还受多种代谢物或效应剂调节。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化学第三版习题答案第八章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化学第三版习题答案第八章第八章糖代谢自养生物分解代谢糖代谢包括异养生物自养生物合成代谢异养生物能量转换(能源)糖代谢的生物学功能物质转换(碳源)可转化成多种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可进壹步转化成氨基酸、脂肪酸、核苷酸。
糖的磷酸衍生物能够构成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NAD、F AD、DNA、RNA、A TP。
分解代谢:酵解(共同途径)、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等。
合成代谢:糖异生、糖原合成、结构多糖合成以及光合作用。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受神经、激素、别构物调节控制。
第一节糖酵解glycolysis一、酵解和发酵1、酵解glycolysis(在细胞质中进行)酵解酶系统将Glc降解成丙酮酸,且生成A TP的过程。
它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中Glc分解产生能量的共同代谢途径。
在好氧有机体中,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经三羧酸循环被彻底氧化成CO2和H2O,产生的NADH 经呼吸链氧化而产生A TP和水,所以酵解是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的前奏。
若供氧不足,NADH把丙酮酸仍原成乳酸(乳酸发酵)。
2、发酵fermentation厌氧有机体(酵母和其它微生物)把酵解产生的NADH上的氢,传递给丙酮酸,生成乳酸,则称乳酸发酵。
若NAPH中的氢传递给丙酮酸脱羧生成的乙醛,生成乙醇,此过程是酒精发酵。
有些动物细胞即使在有O2时,也会产生乳酸,如成熟的红细胞(不含线粒体)、视网膜。
二、糖酵解过程(EMP)Embden-MeyerhofPathway,1940在细胞质中进行1、反应步骤P79图13-1酵解途径,三个不可逆步骤是调节位点。
(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G-6-P反应式此反应基本不可逆,调节位点。
△G0=-4.0Kcal/mol使Glc活化,且以G-6-P形式将Glc限制在细胞内。
催化此反应的激酶有,已糖激酶和葡萄糖激酶。
激酶:催化A TP分子的磷酸基(r-磷酰基)转移到底物上的酶称激酶,壹般需要Mg2+或Mn2+作为辅因子,底物诱导的裂缝关闭现象似乎是激酶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