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农民考察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湘西考察报告
湘西凤凰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2年7月1日—2012年7月5日
考察地点:凤凰古城、苗寨、乾州古城
考察对象:沈从文墓碑、历史遗迹、民俗民风以及历史名人等
考察方式:参观
考察目的:通过参观文物、名胜古迹以增加对中国历史的感性认识,并将其与课堂所学理性认识相结合。
报告题目:对湘西文化的初步研究
摘要:22012年7月1日至5日,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同学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湘西凤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习考察。
关键词:湘西吊脚楼剪纸服饰苗绣文化保护
一、考察目的
了解学习湘西文化,湘西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
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
学习感受其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是我们学习考察的主要目的。
二、考察概况
(一)湘西凤凰基本概况
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位于湖南湘西州的西南边。
总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37万,是一个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
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
相传天方国(古印度)神鸟“菲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后从死灰中复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此鸟即中国百鸟之王凤凰也。
凤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故以此而得名。
湘西凤凰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洞风光无限。
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
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
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有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风景名胜装点湘西凤凰奇幻无穷的大地,给湘西凤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且人杰地灵名贤辈出。
涌现出一批将军、高级领导干部、作家、书画家、工艺美术家。
有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怒斩外国不法传教士,一品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定海浴血抗英,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郑国鸿,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政治家、慈善家、教育家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等让这个美丽的小镇散发着更加迷人的魅力,令人流连忘返。
(二)湘西文化
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将其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湘西凤凰古城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处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120多栋。
还有明清石板古街道20多条。
保存完好的唐朝旧县治黄丝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之一。
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中国南方长城——“湘西边墙”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无穷的智慧与魅力。
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韵味独特的湘西凤凰土话、别具一格的苗族服饰、苦辣咸酸的饮食习惯以及玻璃吹画、蜡染、纸扎、苗族银饰等格调清新高古的民间工艺,构成湘西凤凰独具特点的民族民俗风情。
1、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
而上。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2、苗族剪纸文化
苗族民间剪纸叫“锉花”,是不同于汉族民间剪纸的独特艺术样式。
它大都是用凿刀锉出来的,所以苗语把剪纸称为“锉本”。
在苗语里就是“花”、“花样”的意思。
锉是苗族剪纸的主要制作技艺,同时还有锥、扎、削、切等技艺。
在苗族剪纸的制作中,剪的技艺也有,但只是辅助技艺,并且是在作品完成的最后部分一般只是作为修边或修改图案时使用。
因此准确的说苗族剪纸应为“苗族锉花”。
湘西苗族锉花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悠久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是靠神话传说和古歌、长诗传承下来的。
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苗族人民巧妙地将自身内涵丰富的文化特征储存在自己服饰刺绣图案中,使服饰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
苗族锉花的出现不仅成为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成为苗族文化传承和传播最直观的物象媒介。
因此苗族锉花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湘西苗族服饰
苗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其服饰中显示出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湘西苗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苗族服饰图案代替了文字,从而使没有文字的苗族在服饰文化这部“史书”中找到了自己特殊的文字,使服饰艺术成为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中提到,苗族有100多个分支,每一个分支一种服饰,也就有100多种服饰。
苗族女子的服饰也是很有讲究的。
苗族老年妇女的服饰一般比较单纯、简易,很少俏丽鲜艳。
衣服的缝制显得比较宽松大方,服装上的装饰花纹也比较简陋,衣袖较长又大,衣摆较长,主要是便于老年妇女的行动和生活起居,并且讲究适用。
充分体现苗族妇女勤俭节约、善良纯朴的美德。
苗族青年妇女是苗家幸福美好的象征,是苗家最具活力和爱恋的象征。
在服饰穿着方面最有特色。
衣领、衣袖、衣服下垂裙边、衣摆花纹刺绣讲究鲜艳丽目。
但适度得体,在银饰装饰方面要突出豪华艳丽的花样,显得美丽、大方、漂亮。
苗族青年妇女是苗家美的化身、神的化身、富有的化身、幸福自由的化身。
年幼的苗族少女服饰,一般来说,既简单纯朴,又适用大方,这充分体现了苗族对少女教育从小要勤俭朴素的美德。
4、苗绣
湘西苗绣以古朴、稚拙的形式纯洁、朴实的情感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从每一件刺绣作品中都能感受到古朴的造型、艳丽的色彩所表现出的纯真毫无矫揉造作、华而不实之感。
纹样繁缛、夸张、饱满体现出一种原始的情趣。
苗绣中形象各异的蟠龙、飞鸟、蝶、花、鱼、虾让人觉得那么的美好、淳朴、自然、可爱。
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苗族人民美好的情感和生命的存在。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的古朴的湘西民族文化值得我们去体会神奇的蜡染、苗锦、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黄永玉大师的画展……会让你感觉到这个古朴小镇它所散发出的那种难以言语的魅力。
(三)湘西文化的保护
1、树立科学的保护理念
2、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
通过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湘西自治州与及湘西民族文化相关地区已经逐步建立起较为有效的工作机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工作机制,强化自觉意识和全局意识,把分散的、阶段性的、应时性的工作机制纳入整体的文化生态系统
建设当中来,循序渐进实现保护区的长效机制建设。
在文化生态保护区机制建设中,法制建设是推动工作开展的保证。
《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办法》、《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等的出台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保护民族文化。
三、结束语
“真正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即他们所共同具有的观念和准则。
”文化生态保护的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构建湘西民族文化生态和谐健康发展有效途径,合理科学地保护文化生态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持强劲的动力。
美丽灿烂的凤凰文化才会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去感受古老文化的无穷魅力。
这几天的游览和考察,让我不仅欣赏了凤凰优美的风景,感受了文化名人的气息还对凤凰古城、梦幻苗疆和乾州古城的民风异俗、历史文物以及历史文人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乾州古城现在还在修建完善中,希望它能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不要像凤凰古城那样过于商业化了!篇二:湘西考察报告学院:艺术学院
班级:12级美术四班
姓名:周慧娟
学号:1211020540067
一、前言
依照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教学要求,外出写生是美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搜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得创作灵感的重要方式,2012级美术班全体同学,于10月19日在辛立强老师和杨刚等老师的带领下奔赴湖南省矮寨、凤凰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教学考察。
考察期间,全体同学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对矮寨、凤凰有名的景点——矮寨公路奇观、矮寨大桥、沈从文故居、山江苗寨等景点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过考察我收获良多,眼见了不少中国特色民族风情,使我们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捕捉感觉,去观察自然,到生活中去感悟生活,下面我将本次教学考察的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二、考察地点简介
矮寨,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附近,湘川公路从寨中穿过,是一个风景美丽、古朴的苗乡集镇。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西南部,属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境内,与贵州省为邻。
凤凰古城古称镇杆,自古以来就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区。
凤凰古城由于地处偏远,各种古建筑保存的较完整。
三、考察目的
通过对湘西几大著名景点如矮寨大桥、凤凰古城等景点惊醒实地考察,了解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体会自然风景。
学习感受其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富的文化内涵、质朴的文化气息是我们学习考察的目的。
四、考察所见
1、背篓
在湘西,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人们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湘西是背篓的世界,也是背篓背出来的世界”,一只小背篓承载了人们的梦想与现实。
在路上随处可见背篓,但它又不仅仅是一只背在背上竹篓,更是一道风景、一种文化。
湘西的背篓,名称、样式、用途各不相同,有洗衣服的“洗衣背篓”、背婴孩的“儿背篓”、背粮米的“米背篓”等。
一只小背篓,演绎出湘西无数精彩的故事。
2、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也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主任,楼下架空。
凤凰的吊脚楼沿河两岸,依山傍水,鳞次栉比,。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据建
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3、凤凰朱砂
凤凰朱砂享誉天下,又名丹砂、辰砂。
曰丹砂因其颜色丹红,曰辰砂因凤凰汉朝时属辰阳县。
朱砂可入药,《神农本草经》载有46种无机矿物入药,按治疗价值分上中下三品,朱砂列上品之首。
凤凰在汉代、三国、隋朝时属辰溪县,那时的辰溪县内只有凤凰产朱砂。
朱砂的有用元素是汞,汞是自然界唯一的液态金属,多用于化工、仪表、医药、工艺美术方面等。
据地质学家证明,凤凰富集有巨大的朱砂矿田,被中外科学家列为环军太平洋朱砂富集成矿带而令世界瞩目。
在风水学中,朱砂是经由日月精华的矿脉中采集,因吸收天地之正气,所以带有极强的阳气磁场。
朱砂不同于玉石、天珠握在手时是冰凉的感觉,它握在手里是温暖的,也就是说朱砂带有极强的阳气磁场。
在巫傩文化盛行的湘西,人们把朱砂视为珍宝佩戴于身,或用于建房、竖大门、墓葬、安碑等。
在神秘的湘西赶尸中,赶尸人用朱砂封住尸体的七窃来镇煞。
朱砂也是开运、祈福、纳财的上上极品。
如果某处的风水不好、邪气太重,使用朱砂具有明显的镇邪奇效。
朱砂还可用来做颜料,近年来,随着资源不断枯竭,作为优质、稀有、不可再生的天然矿产品,朱砂在国际市场上水涨船高。
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创作的《万山红遍》就是朱砂画成的,其中一幅3.1平方尺的作品拍买价达到501万元。
4、青柚雕花蜜饯
雕花蜜饯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食品,相传古时候有一年,一连下了3天3夜的大雨,洪水淹没了靖州城,城中男女老少都聚到北坡避难。
人们所带的食物渐渐吃光了,只好靠坡上的野茶、树根等维持生命。
这时有一个叫甜姐的侗家媳妇,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个还未成熟的柚子,她摘下一咬,顿觉满口苦涩。
甜姐想,假如这柚片拌点蜂蜜该是什么滋味呢?于是,她将其放在蜂蜜中浸了浸。
柚片吸满了蜂蜜,味道变得既甜又香,还散发着阵阵柚香。
后来,甜姐制作的蜜饯问世了。
再后来,心灵手巧、颇具匠心的侗家姑娘们将仔柚切成篇三: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产业化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产业化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作者:刘昌刚
为认真总结湘西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前二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果、经验和教训,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要求,认真落实省委书记张春贤最近在湘西州调研时提出的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的指示,进一步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湘西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从而实现全州范围的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
湘西州扶贫开发办公室组织州直相关单位以及吉首大学、湖南天下凤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湘泉制药等院校、企业20余位长期从事农业产业化工作的专家、教授及技术人员进行农业产业化调研。
专家组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到全州八县市广泛听取各县市领导、扶贫部门、相关农业单位、龙头企业等对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意见和建议,并深入基层、生产基地、农户家中,实地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和农民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看法。
专家组真实了解了扶贫开发20年来湘西州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思路。
目的在于通过调查研究,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找准未来十年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好路子。
一、20年来湘西州产业化扶贫的发展现状、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
20年来,在历届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和省扶贫政策的帮助和引导下,湘西州坚持
开发式扶贫方针,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大力实施优势产业扶贫战略,成效显著,大大加快了湘西州的扶贫开发进程。
(一)农村主导产业初见成效。
通过产业化扶贫,湘西州逐步形成了水果、烟叶、草食牧业、中药材、蔬菜、茶叶六大优势支柱产业。
2006年,以椪柑、猕猴桃为主的水果产业面积达105万亩,产量51万吨,产值5.5亿元。
其中,椪柑6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2005年产量38万吨,产值4亿元;以山羊、湘西黄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初具规模,2006年,全州年出栏湘西黄牛13.6万头、湘西山羊85万只,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12.6倍和11.2倍,农户人均养殖业纯收入达659元;以优质烤烟、蔬菜为主的高效经作业发展较快,目前已形成烤烟基地乡镇53个,2006年发展优质烤烟23万亩,收购烟叶48万担,为烟农增加收入3亿元;商品蔬菜面积达到30万亩;以青蒿、百合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到20余万亩。
20年的产业化扶贫,仅椪柑、猕猴桃、草食牧业、烟叶等农产品每年为湘西州农民增收12亿元,依靠产业开发,涌现年收入过百万的村122个,十万元以上的种养大户820户,通过依靠产业扶贫为湘西州减少贫困人口141万,其中有130万人依靠椪柑、猕猴桃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实现了脱贫致富,有近3万农户迈进了小康行列。
(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到2006年止,全州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总面积达325万亩,建成5000亩以上的规模乡152个,1000亩以上的规模村970个。
全州重点建设了50个椪柑生产基地乡镇,产量26万吨,约占全国的9%,已成为中国驰名的椪柑之乡。
已形成了泸溪、凤凰、吉首、古丈、永顺为一线的椪柑产业带;猕猴桃10万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富硒猕猴桃基地。
建立了凤凰廖家桥、花垣窝勺、龙山里耶、永顺松柏等四大片猕猴桃基地。
烟草基地50个,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
商品蔬菜基地面积达 10万亩。
草食牧业完成人工种草11.49万亩,完善畜禽养殖小区20个,建成200万头牲猪和200万只波尔羊基地。
基本形成了“山上戴帽,山下披带”和数村一品,多乡一业,一县一业或多业的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格局。
(三)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初见端倪。
2006年,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98个,28家州级以上龙头产业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8亿元,完成增加值2.4亿元,项目覆盖456个贫困村、10万户贫困户,38万贫困人口。
全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88个,种养大户2000户,拥有会员4.9万户,辐射带动农户18.2万户,年创产值4亿元。
通过不断培育,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形成了以公司带动型、商品基地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中介服务组织带动型和专业大户带动型等6种实体带动型龙头企业。
目前全州建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73家,主要涉及粮油、水果、蔬菜、茶叶、水产品、中药材、烟叶等10个行业。
2006年,全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2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国家级、省级、州级龙头企业分别为2家、9家和18家,还有一批龙头企业正在发展壮大。
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47%,实现利润1.2亿元,上交税金5491万元,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其中老爹公司、鹤盛原烟、亿事达、湘泉制药、天下凤凰农业公司等29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66亿元,自建农产品基地27万亩,带动8.2万户农户进市场,直接从业人员近20万人,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
2006年7月,天下凤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湘西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建立了第一个反季节有机富硒蔬菜基地,面积达5万亩,帮助凤凰、花垣、保靖、古丈等6县近10万菜农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四)劳务经济初见成效。
目前,全州共有2o多万名农村劳动力就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务工,年劳务收入达到20多亿元,其中通过扶贫技能培训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人数为 3.5万人,人均月工资达1000元以上,劳务收入已成为我州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
(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一是已建立起各类农副产品交易市场211个,面积63万平方米,其中有农产品专业市场12个,近3万平方米,年市场交易额达3.5亿元,并辐射到了
周边省、市,成为了湘、鄂、渝边区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基地。
二是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495个,拥有会员51000余人,服务农户50100户;且民间销售农产品占全县农产品销售总量的65%,其中百合产品达80%以上,桔橙也在70%以上,为本地区产业化经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建立了农产品“绿色通道”制度,打开了多年来产品外销难的局面,确保了农产品远销畅通。
如泸溪椪柑在北京、上海、武汉、重庆、长沙等大中城市成立了销售窗口。
湘西州农业产业化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说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仍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贫困面仍然很大。
20年的扶贫成效是显著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到2006年,我州gdp总量仅占全省的1.9%,人均4616元,仅为全省的48%;财政总收入仅占全省的1.6%,人均451元,仅为全省的41%;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占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55.4%和54.3%,在全国3o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也处于较落后的位置,恩格尔系数比全省、全国分别高出4.6个百分点和1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高达3.7:1。
目前,年收入低于882元的低收入人口还有66万人,分别占全州总人口的8.5%和24.7%,同时每年还有大量农村人口因灾、因病等原因返贫。
从贫困人口分布来看,这些人口大都集中在边远山区、岩溶干旱区、高寒边远山区和水库淹没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发育迟缓,基础设施脆弱,生存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技术和手段落后。
湘西州20年扶贫主要解决中低海拔地区的贫困状况,目前还有60万贫困人口,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3万,相对贫困人口47万,而且主要集中在我州的中高海拔地区。
因此,未来十年湘西州的扶贫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中高海拔地区。
湘西州农业如何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方式,搞好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扶贫“大会战”,已经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重大课题。
(二)农业生产体系尚不完善。
农业生产受传统农业影响大,技术引进开发力度不够,产业开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操作规程,种养产业大部分管理粗放,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条件落后,农产品品种不优,品质不优,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市场竞争力弱等现象在湘西州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总量偏小。
农业产业开发面积只占农业生产总面积的14.6%,经济收入只占湘西州总收入的39.1%,从业人员只占整个湘西州农业人口26.2%,影响力、带动力弱,辐射面还比较窄。
(四)龙头企业规模小。
虽然目前湘西州龙头企业已达128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
一是大部分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二是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支撑;三是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
(五)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另一种含义就是对农业再生产过程的整合,它包括相关各经营利益主体的明确分工和利益的合理分配,这是“利益共同体”的内在要求,能使各相关的利益主体得到保障的同时,实现降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成本。
在调查中我们发展,在“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形式农业中,订单的履约率很低,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
当遇到价格因素变动等突发条件的影响,部分农民和业主单方面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农民与企业的利益都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由于投入机制的不均衡性,使农民与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企业在利益分摊上没有把农民的投入纳入企业成本核算,使农民不能获得产品的社会平均利润,靠“田头摆卖”、小商小贩式的“惨淡经营”,农民时有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发生。
而当遭遇风险时,生产者—农民承担的风险更大。
(六)农业产业发展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主要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