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心理学》读书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学生心理入手构建语文生本课堂
——读《语文教学心理学》有感在这个寒假,我阅读了《语文教学心理学》,阅读这本书的开始是因为被其中“心
理学”三个字吸引住了,是的,学生是自己的心里想法的,从学生的心里想法入手
去进行语文教学无疑是事半功倍的一件事情,再加上本身对儿童心理学也有兴趣,
怀着这样的想法,我打开了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本书的主编朱晓斌教
授本身研究心理学多年,这本书是完全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语文教学进行研究,
参与编书的全体成员均非一线教师,缺乏实践认识,但是这种纯然理论的角度也是
让我耳目一新,在一边阅读中一边回忆自己的实践,在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皮亚杰
的同化、顺应理论,并自己思考了应用问题。
其实,“同化顺应”的定义读起来十分绕口,其实其背后问题很是简单,简单的讲,“同化”指的是学生知一解三的过程,即他了解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这个方法去解决其他问题;而“顺应”指的是学生学习了某一问题的解法,然而不能照搬到其他问题上,因此将方法改进以适应其他问题的过程,即举一反三的过程,简而言之,这都促进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而小学生生本身认知能力偏弱,“同化顺应”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对
教学帮助极大,启示极多。比如说,我认为在我的实际教学中就运用了此理论。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期》要求学生可以熟练掌握陈述句和反问句之间的转化,而学生在完成训练时时有错误发生,后来笔者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反问句变陈述句的方法,学生在完成课后训练时正确率变得很高。除此之外,在病句的专项训练中,学生理解常见的病句方法后,通过训练不断地磨练自己破解病句的方式,也是同化的过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很多东西都是一知半解的状态,很多人会以“他们以后自然会知道”为理由,并没有把解决提醒的办法告知学生,没有在了解解题步骤的前提下佐以训练,短时间而言学生的确仍然解决问题,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思维体系,反而不利于思维导图的建设。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安排中,教师应该有一个对于训练点方式方法的意识与设计,从而在指导学生的时候更加有重点、难点、计划。儿童的思维比较跳脱,在上课时难免不能集中注意力,在实际正常教学中,教师就更应该引入可操作的训练方法,已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会出现的各自知识点训练。相信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我们可以看见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既然学生本身就具有“同化”性,那么在训练中锻炼学生自主吸收的能力,给学生自我操作提供条件,让学生一步步学会操作方法,这才是教师应该做的。
通过阅读,我认为“顺应理论”通常出现在数学课堂之中,但不代表语文就没有。“顺应”
与举一反三有关,指学生再了解一件事情的解决方法之后,对于该事件的升级版也试图用统一方法解决,然而没有成功,于是结合经验教训对解决方式予以改革升级,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它的要求比“同化”高,学生不仅仅能够把出借事件解决好,而且还可以在下一事件中运用,当初先升级事件、难度加深时可以调整自己的方式方法,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在下一次尝试中取得胜利,这无疑是学生自学能力的最高体验,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大胆的放手,予以学生自我学习、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举一个例子来说,我觉得对小学生归纳段落主要大意的方法的引导就是在使用这一原理。在课堂教学上,四年级小学生在语文课文上迎来了归纳段落主要大意的阶段,对于他们而言,将课文分段、并且归纳每段的大意是可以做到的,操作方法的训练一直在进行。然而,小学生面对讲课文分层、并且归纳每层大意时往往出现问题。在这里,分段就属于是初级问题,四年级小学生都知道开头空两格就是一个自然段,但是对于分层学生的领悟能力不够,往往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而,于此而言,分段问题是初级问题,分层问题就是升级问题,学生而言,在处理分层问题时他们处理困难,然而分层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在这时会有老师不断使用引导式教学,给学生的回答予以帮助,但是这样的方法会让学生失去锻炼自己的机会,得不偿失。教师可以充分予以时间,慢慢来,学生必将有所收获。
总而言之,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老师要给学生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犯错之中得到成长,最终学生可以真正地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才可以真正地融会贯通,学到知识。